陕西省资源环境区域经济发展论文

陕西省资源环境区域经济发展论文
陕西省资源环境区域经济发展论文

陕西省资源环境与区域经济研究发展研究【摘要】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是环境与能源,面对日益严重的能源和环境约束,充分利用我国的人力,技术资源,以及国外资源等方面的有利因素,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推动经济发展不断发展。同时,在不同区域地区的经济发展中应充分考虑当地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做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

【关键词】环境与能源;区域经济;经济发展

陕西地处中国西部,正处于工业化快速发展阶段和经济转型时期,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弱。由于影响可持续发展的诸多矛盾没有得到根本性的缓,我省生态环境的透支日益严重,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面积不断扩大,水污染、大气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致使生物多样性锐减,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生态环境形势依然严峻。

一、陕西省能源、土地资源与生态环境现状

(1)能源方面。2011年全省实现生产总值12391.3亿元,比上年增长13.9%,但经济增长的资源消耗总量为24382.54万吨(标准煤)同比增长14个百分点,其中原油26259.56万吨,原煤26259.56万吨,天然气167.07亿立方米,发电量804.95亿千瓦小时。由于电力、冶金等重点用煤行业需求旺盛,我省近年来出现了煤荒,电煤缺口较大,超过了行业警戒线。(2)土地资源方面。据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全省土地总面积20.58万平方公里,2008年其主要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论文

标题:环境法的基本原则 摘要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是介绍环境法的基本原则的定义和特征,各项原则的形成和发展历程、主要内容和意义以及它的贯彻实施。 编写本论文的目的是总结自己在学习人文素质选修课——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过程中所收获的体会与感受,整理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的思路,运用已学相关知识以及参考文献分析现实社会存在的问题进而尽自己所能提出一些相应的解决办法。另外,论文作者还有意向对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所知甚少者进行宣传,提高社会群体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意识,增强大众对环境与资源保护的支持力度,从而是我们的世界更加的和谐,是我们的生活更加的美好。 关键词 1、环境法的基本原则 2、可持续发展 3、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 4、环境责任 5、环境民主

目录 一、环境法的基本原则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一)环境法的基本原则的基本概念 (二)环境法的基本原则的特征 二、环境法的基本原则的内容 (一)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原则和可持续发展原则 1、该原则的形成与发展历程 2、该原则的内容 3、该原则的贯彻 (二)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 1、该原则的形成与发展历程 2、该原则的内容和意义 3、该原则的贯彻 (三)环境责任原则 1、该原则的形成与发展历程

2、该原则的内容 3、该原则的贯彻 (四)环境民主原则 1、该原则的形成与发展历程 2、该原则的内容和意义 3、该原则的贯彻 一、环境法的基本原则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一)环境法的基本原则的基本概念 所谓环境法的基本原则,是指通过环境法规明确规定或者体现的、反映环境法基本特点和环境工作基本政策的、对环境活动具有普遍性指导作用的准则。(二)环境法的基本原则的特征 概括起来,环境法的基本原则具有如下特征: 1)是由环境法规确认的普遍性指导准则。环境法的基本原则具有法律确认性。环境法基本原则是环境法基本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各部门法(如行政诉讼法、刑事诉讼法等)中的基本原则一般都是指由法律确认的普遍性指导准则。 2)是环境法这一新兴的独立的法律部门所特有的原则。环境法的基本原则具有部门性的特征。环境法的基本原则应该是体现环境法特性、特点、指导思想和基本政策的特有原则。 3)是贯穿整个环境法体系和环境法制建设的、具有普遍指导作用的基本准则。环境法基本原则具有普遍指导性或者原则性。其贯彻实施需要通过具体的法律条文、法律规范或法院判决加以具体化。 二、环境法的基本原则的内容 (一)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原则和可持续发展原则 1、该原则的形成与发展历程 从国外看,产业革命以来,面对严重的环境问题,一批专家提出了为保护环

资源与环境生态经济学课程论文设计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课程论文 ——论我国地下水的有效配置 年级学院:2011级经济管理学院 专业班级:农林经济管理1班 学号:2 :赖敏珊

摘要:地下水资源是可耗竭资源且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现在的利用会影响到后代人的可利用水资源,所以,相对于其他自然资源来说,地下水资源的利用更应该得到合理的配置。我国的地下水资源存在着南北不平衡,且开采量在不断地加大,污染也在不断加重等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对策。 关键字:地下水资源配置问题对策 1.地下水资源概况 1.1 水资源 水资源是指在一定经济技术条件下,人类可以直接利用的淡水,是自然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自然资源不同,水资源是可再生的资源,可以重复多次使用,通过自然界的水文循环和人类的污水处理来使得水资源得到补充和更新全球水储量。地球表面的72%被水覆盖,但淡水资源仅占所有水资源的0.5%,近70%的淡水固定在南极和格陵兰的冰层中,其余多为土壤水分或深层地下水,不能被人类利用。 1.2 地下水资源 地下水资源是指在一定期限,能提供给人类使用的,且能逐年得到恢复的地下淡水量。是水资源的组成部分。通常以地面入渗补给量(包括天然补给量和开采补给量)计算其数量。因此,地下水资源的开采一般不应超过补给量,否则会给环境带来危害,使生态条件恶化。和其他水资源不一样的是,地下水资源属于可耗竭资源,被开采之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都难以恢复。 1.3 我国水资源概况 我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只有22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美国的1/5,在世界上名列121位,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 扣除难以利用的洪水泾流和散布在偏远地区的地下水资源后,我国现实可利用的淡水资源量则更少,仅为11000亿立方米左右,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约为900立方米,并且其分布极不均衡。到20世纪末,全国600多座城市中,已有400多个城市存在供水不足问题,其中比较严重的缺水城市达110个,全国城市缺水总量为60亿立方米。 据监测,目前全国多数城市地下水受到一定程度的点状和面状污染,且有逐年加重的趋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论文选题指南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论文选题指南 1)浅论干旱地区建设海绵城市构想——以呼和浩特市为例 2)构建废旧电器回收处理体系研究 3)城市温室效应笼罩下构建城市生态风道研究 4)干旱地区土地荒漠化防治研究 5)农村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6)科尔沁沙地生态保护及治理 7)矿产资源价格下降对自治区经济效果的影响 8)经济新常态下资源型经济的机遇与挑战 9)呼伦贝尔地区生态保护与经济开发研究 10)鄂尔多斯房地产泡沫崩溃及其出路 11)某地区生态经济系统的能值分析 12)某地区生态足迹分析及发展对策 13)环境承载力约束下的某地区可持续发展分析 14)城镇化过程中的新能源应用及其问题分析 15)某城市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分析与低碳城市规划的研究 16)某地区能源供需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情景分析 17)校园碳排放估算与绿色校园建设研究 18)我国资源回收市场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19)大青山生态环境建设及生态效益评价 20)垃圾分类回收处理的可行性研究 21)干旱地区城市雨水资源综合利用的分析 22)呼和浩特垃圾处理现状及其解决思路 23)呼和浩特水资源利用的经济分析 24)呼和浩特市煤改气工程环境影响的经济分析 25)城市垃圾的资源化利用及处理 26)企业生产过程中外部性案例调查研究 27)呼和浩特家庭能源使用调查及能源节约途径分析 28)内蒙古城镇化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

29)牧区城镇化动力机制分析 30)牧区城镇化与环境效应分析 31)牧业社区发展瓶颈问题分析 32)房地产业空间格局演化及影响因素 33)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呼和浩特市经济增长边界划定 34)大数据潮流下人文地理学专业发展思考 35)内蒙古城镇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36)内蒙古城镇化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 37)牧区城镇化动力机制分析 38)牧区城镇化与环境效应分析 39)牧业社区发展瓶颈问题分析 40)房地产业空间格局演化及影响因素 41)XX旗县农村脱贫的途径与扶贫措施 42)农村社区生态环境改善的途径与办法 43)农区秸秆利用的途径及经济效果分析 44)太阳能发电与局域电网的建设及应用 45)我区生物质能源利用条件及可行性研究 46)煤炭企业走出困境的办法与途径 47)包头市环境产业发展的潜力与前景分析 48)我区“城市矿产”发展条件与前景分析 49)产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途径分析 50)建筑节能系统应用推广及发展前景

环境保护与资源综合利用论文

——《环境保护与资源综合利用》课程论文——论文题目:西安护城河环境保护与治理 姓名:唐工凡学号:2014444274 专业/年级:无机普/2014 任课教师:望军 论文成绩: 教师评语: 重庆科技学院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院 二○一六年十二月

西安护城河环境保护与治理 唐工凡无机非2014-1 20144442743 中文摘要 西安市是驰名中外的历史名城。西安标志性建筑护城河是迄今为止我国保留最为完整的古代城市防御体系。是西安这座驰名中外历史文明古城的主要标志之一。 护城河水体面临以下问题:护城河水体的循环性通常很差,加上雨水和污水中含有的较高浓度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和有机物质的输入,随着时间的推移必将产生水质恶化和水体富营养化。不但破坏了水体的景观效果,在严重的情况下还会出现水体恶臭现象,使之成为新的污染源。治理维护好护城河及周边地区环境,恢复古城西安原有古朴典雅的氛围,是刻不容缓、势在必行的。 关键词:西安护城河环境保护 前言 西安护城河是中国城池文化的典型代表,是西安市历史记忆的重要物质载体,也是西安市主城区最大的城市生态绿地和公共休息空间。 当人们乘坐古香古色的画舫,游弋在碧波荡漾的护城河上,抬眼处,是中国现存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的古老城墙,而城墙根下郁郁葱葱的环城公园里,人们吹拉弹唱、健身游戏,享受着美好的都市清闲。“晚来清渭上,疑似楚江边”,不再只是人们的美好心愿。今天,碧波荡漾的护城河为“秦川八水绕长安,汉家五陵空崔嵬”的风光又平添了一道色彩。 一、四大原因致河水难清 1.城市污水流入 首先是城市污水流入。1999年西安市对护城河进行了截污改排,修建了截污箱涵,经过多年运行,设施老化,目前有17处截污箱涵漏水严重,污水截流不彻底,流入护城河。与此同时,还有17处市政箱涵未实施截污改排,每天约 1.7万吨污水流入护城河 2.生态供水不畅 护城河供水由大峪水库和曲江水厂退水两个系统组成,目前曲江水厂已无法保证护城河用水需求。而大峪水库供水工程中22公里的明渠大部分都暴露在田间地头,堵塞、污染问题时有发生。

环境和资源保护法学论文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 论文 标题:环境法的基本原则 摘要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是介绍环境法的基本原则的定义和特征,各项原则的形成和发展历程、主要内容和意义以及它的贯彻实施。 编写本论文的目的是总结自己在学习人文素质选修课一一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过程中所收获的体会与感受,整理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的思路,运用已学相关知识以及参考文献分析现实社会存在的问题进而尽自己所能提出一些相应的解决办法。另外,论文作者还有意向对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所知甚少者进行宣传,提高社会群体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意识,增强大众对环境与资源保护的支持力度,从而是我们的世界更加的和谐,是我们的生活更加的美好。 关键词 1、环境法的基本原则 2、可持续发展 3、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 4、环境责任 5、环境民主

目录 一、环境法的基本原则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一)环境法的基本原则的基本概念 (二)环境法的基本原则的特征 二、环境法的基本原则的内容 (一)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原则和可持续发展原则 1、该原则的形成与发展历程 2、该原则的内容 3、该原则的贯彻 (二)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 1、该原则的形成与发展历程 2 、该原则的内容和意义 3 、该原则的贯彻 (三)环境责任原则 1、该原则的形成与发展历程

2、该原则的内容 3、该原则的贯彻 (四)环境民主原则1、该原则的形成与发展历程 2 、该原则的内容和意义 3 、该原则的贯彻 一、环境法的基本原则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一)环境法的基本原则的基本概念所谓环境法的基本原则,是指通过环境法规明确规定或者体现的、反映环境法基本特点和环境工作基本政策的、对环境活动具有普遍性指导作用的准则。(二)环境法的基本原则的特征 概括起来,环境法的基本原则具有如下特征: 1)是由环境法规确认的普遍性指导准则。环境法的基本原则具有法律确认性。环境法基本原则是环境法基本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各部门法(如行政诉讼法、刑事诉讼法等)中的基本原则一般都是指由法律确认的普遍性指导准则。 2)是环境法这一新兴的独立的法律部门所特有的原则。环境法的基本原则具有部门性的特征。环境法的基本原则应该是体现环境法特性、特点、指导思想和基本政策的特有原则。 3)是贯穿整个环境法体系和环境法制建设的、具有普遍指导作用的基本准则。环境法基本原则具有普遍指导性或者原则性。其贯彻实施需要通过具体的法律条文、法律规范或法院判决加以具体化。 二、环境法的基本原则的内容(一)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原则和可持续发展原则 1、该原则的形成与发展历程从 国外看,产业革命以来,面对严 重的环境问题,一批专家提出了 为保护环境必须停止经济的 “反增长”和“零增长”主张;

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课程论文

课程论文成绩评定表 年月日

《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课程论文 专业:教育技术学 班级:2班 姓名:冯燕荣 学号:201219101007 2014 年06 月16 日

温室效应与全球变化的影响及对策研究姓名:冯燕荣学号:201219101007 班级:教育技术2班 摘要:随着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向大气排放的有害物质及化石能源消耗与日俱增,带来了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本论文从温室效应的危害和防治方面对温室效应的加剧及温室效应产生的各种全球变化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对策,提供有效参考 关键词:温室气体温室效应全球变暖二氧化碳 引言:温室效应导致全球变暖已成为人类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21世纪人类面 临的巨大挑战 1.温室气体和温室效应的概念 1)温室气体是指大气中那些能够吸收地球表面放射的长波紅外辐射、对地 球有保温作用的气体。温室气体中最重要的是水汽,它在大气中的含量 不受人类活动的直接影响,直接受人类活动影响的主要温室气体是二氧 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亚氮(N2O)、氯氟烃(CFCS)和臭氧 (O3)等 2)温室效应是指透射阳光的密闭空间由于与外界缺乏热交换而形成的保温 效应,就是太阳短波辐射可以透过大气射入地面,而地面增暖后放出的 长波辐射却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质所吸收,从而产生大气变暖的效 应。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就像一层厚厚的玻璃,使地球变成了一个大暖房。 据估计,如果没有大气,地表平均温度就会下降到-23℃,而实际地表 平均温度为15℃,这就是说温室效应使地表温度提高至38℃ 2.温室效应的危害 1)全球变暖 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会减少红外线辐射放射到太空外,地球的气候因此需要转变来使吸取和释放辐射的份量达至新的平衡。这转变可包括 ‘全球性’的地球表面及大气低层变暖,因为这样可以将过剩的辐射排 放出外。虽然如此,地球表面温度的少许上升可能会引发其他的变动, 例如:大气层云量及环流的转变。当中某些转变可使地面变暖加剧(正 反馈),某些则可令变暖过程减慢(负反馈)。温室效应利用复杂的气候 模式,‘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在第三份评估报告估计全球的地面 平均气温会在2100年上升1.4至5.8℃。这预计已考虑到大气层中悬浮 粒子倾于对地球气候降温的效应与及海洋吸收热能的作用(海洋有较大 的热容量)。但是,还有很多未确定的因素会影响这个推算结果,例如:未来温室气体排放量的预计、对气候转变的各种反馈过程和海洋吸热的 幅度等等 2)海平面上升 假若‘全球变暖’正在发生,有两种过程会导致海平面升高。第一

资源环境经济学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教学大纲 一、教学目标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是用现代经济学的方法研究自然资源与环境资源配置问 题的科学,属于西方经济学的分支学科,具有前沿性、综合性和应用性等特征。通过《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教学与课堂讨论,使同学们了解到国内外的资源 与环境保护的形势,掌握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与发展动态,提高运用 所学理论分析资源与环境问题的能力,树立统筹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科学观念。 二、教学内容 第一讲 导论 第一节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第二节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诞生及成就贡献 第三节资源与环境经济思想的发展演变 第四节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未来的发展方向 第二讲 可持续性问题 第一节可持续性问题的由来 第二节可持续性的概念 第三讲 资源配置理论 第一节效率与最优化 第二节在市场经济中实现有效配置 第三节市场失灵、公共政策与环境 第四讲 自然资源管理 第一节不可再生资源经济学 第二节可再生资源经济学——森林资源 第三节可再生资源经济学——渔业资源 第五讲 环境污染控制 第一节污染控制目标 第二节污染控制工具/手段 第六讲 环境资源评价 第一节成本收益分析 第二节市场价值法 第三节替代市场价值法 第四节假想市场价值法

三、主要参考教材 1.沈满洪,2007.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Perman, Roger, Yue Ma, James McGilvray, Michael Common, 200 3. Natural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3rd edition. 罗杰. 珀曼等,2002. 《自然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第二版,1999)》,中国经济出版社 3.Jon M. Conrad, 2010. Resource Economics, 2nd edition. 四、作业与考试 作业:40% 课堂讲座(presentation):20% 课程论文:40% 通过阅读一定数量的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文献,并在此基础上就某个问题 写作一篇不少于3000字的规范论文。 五、任课教师 张自斌zbzhang@https://www.360docs.net/doc/742686690.html, 办公室:经济学院414-2

环境管理与规划论文

摘要 在国家主席胡锦涛所作的十八大报告中,不但重申了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性,而且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位一体改为五位一体,新增了一个“建设生态文明”,说明了国家对生态环境的重视,并将其提到层面上来,坚持科学发展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可知环境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在生产过程中的环境保护,有源头控制,末端治理,生产全过程控制环境污染,末端治理已经不符合现阶段的环境保护要求,需要我们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实施清洁生产技术,并不断深化和发展清洁生产,实施循环经济。本文对清洁生产的概念做了简单的介绍,清洁生产的目标,内容;循环经济的概念,经济发展历程,循环经济流程,循环经济的技术路径;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的区别及联系,中国的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等。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在现阶段的中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发展前景,现阶段的中国经济的发展可以说是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所以环境问题必须给以足够的重视,发展清洁生产技术,发展循环经济,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美丽中国。 关键词:清洁生产;循环经济;关系;环境保护;前景

1 清洁生产 1.1 清洁生产的概念 清洁生产(Cleaner Production, 缩写为CP)是指将综合性预防的战略技术持续地应用于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中以提高效率和降低对人类安全和环境的风险。 工业发展的三种模式:第一种是工业生产的传统模式,不顾环境的工业生产,除了剧毒和能引起急性中毒的废料外,绝大部分工业废料均不加处理地直接排入环境;第二种是末端治理模式;第三种模式就是清洁生产。 清洁生产由来:污染严重,环境问题突出;传统的末端治理效果不理想;高消耗是造成工业污染严重的主要原因之一;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成为必须的选择,而清洁生产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最佳模式[1]。 1.2清洁生产的目标 总的说来,清洁生产的目标是:一是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减缓资源的耗竭; 二是减少废料和污染物的生成和排放。即通过资源的综合利用,短缺资源的代用,二次能源的利用,以及节能、降耗、节水,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减缓资源的耗竭;减少废物和污染物的排放,促进工业产品的生产、消耗过程与环境相容,降低工业活动对人类和环境的风险。 1.3清洁生产的内容 清洁生产的内容: 一是清洁的能源。采用各种方法对常规的能源如煤采取清洁利用的方法,如城市煤气化供气等;对沼气等再生能源的利用;新能源的开发以及各种节能技术的开发利用。二是清洁的生产过程。尽量少用和不用有毒有害的原料;采用无毒、无害的中间产品;选用少废、无废工艺和高效设备;尽量减少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危险性因素,如高温、高压、低温、低压、易燃、易爆、强噪声、强振动等;采用可靠和简单的生产操作和控制方法;对物料进行内部循环利用;完善生产管理,不断提高科学管理水平。 三是清洁的产品。产品设计应考虑节约原材料和能源,少用昂贵和稀缺的原料;产品在使用过程中以及使用后不含危害人体健康和破坏生态环境的因素;产品的包装合理;产品使用后易于回收、重复使用和再生;使用寿命和使用功能合理。

水资源利用与水环境保护论文

《水资源利用与水环境保护》课程论文 专业: 班级: 姓名: 学号: 时间: 摘要: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经济社会赖以发展的基础自然资源之一,而当今世界普遍存在的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洪水灾害问题,都影响到了水资源长久有效的利用,影响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实现。有效地解决各种水资源危机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进行科学的水资源管理。通过水资源的合理分配、优化调度、科学管理,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水资源和保护水资源,才能保障经济社会的资源基础,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水资源污染日趋严重 水污染按污染物质的类型可分为以下几种: (1)病原体污染。 (2)需氧物质污染。 (3)植物营养物质污染。 (4)石油污染。 (5)热污染。 (6)有毒化学物质污染,主要是重金属和难分解有机物的污染。 (7)无机物污染。 (8)放射性污染。

水污染日益严重,水环境恶化的趋势没有有效扭转。苏州乃至整个太湖流域水体污染的问题由来已久,并已引起了各个方面的高度关注。1999年1月1日由国务院9部委联合开展了“聚焦太湖零点行动”,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包括苏州在内的整个太湖流域水体污染、水质恶化的趋势并未得到有效遏制。 水生态日益恶化,湿地沼泽大量减少,水生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破坏,水系的自净能力不断下降。湖泊、河道、湿地以及各类养殖水体,构成了苏州水域生态环境,在调节气候、维护生态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维护着城市肌体的健康运行。然而,随着工业化、城市化步伐的不断加快,苏州的水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作为“城市之肾”的功能已日趋衰竭。 地下水超采严重,地质灾害隐患依然存在。随着地表水水质的日益恶化,不少工厂转而使用地下水。但地下水的超强度开采大大超过了自然补给量,导致地下水资源趋于枯竭,形成大面积的超采漏斗区,造成地面下沉等地质灾害。虽然自1997年开始对地下水进行控采,较大地压缩了地下水的开采量,尤其是2001年省人大立法对苏锡常实施地下水禁采后,地下水位有所上升,地面沉降的速率开始趋缓,但今年二季度最低水位仍达米(地下水水位距基准面的距离),地质灾害的隐患还远远没有消除。由于地面下沉的危害性是在经历漫长的过程后才被人们觉察出来的,其灾害不像洪水暴发来得急促,也不像沙漠化那样一目了然,常常被人们所忽略。这种状况如不改变,一旦地面下沉到与海平面近乎同一水平线上的时候,那将是比黄河、长江的洪涝灾害,比草原沙漠化的灾害更为严重。 城市废水污水排放总量增大,而污水处理能力则严重不足。农业面源污染量大面广,农村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成为影响水质的重要原因。河道水系严重破坏,河水的自然流动速率和自净能力大大降低。管理体制不顺,九龙治水导致水务管理处于混乱状态。 诚然,政府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进行了一系列的水环境整治措施,取得了一定阶段性的成果,苏州水资源状况确实有所改善,但是水污染形势依然不容乐观,我们依然要积极努力寻找对策,解决问题,以下提出一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建议与措施。 一是做好防洪抗旱工作。防洪减灾工作是一项长期而重要的任务,必须高度重视,常抓不懈。正确处理人与洪水的关系,给洪水以出路,这一思路,不仅要体现在抗洪期间,还要在经济社会建设中予以高度重视。“十一五”期间,初步建成我国大江大河防洪工程体系,基本建立完善的防洪管理制度,确保大江大河、重要城市和重点地区的防洪安全;做好抗旱工作,保障人民群众的生活用水,确保经济社会的正常运行。 二是保障饮水安全。把保证饮水安全、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作为水利工作的首要任务抓紧抓好。“十一五”期间,解决1亿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使农村存在饮水安全问题的人口减少1/3。加强水资源保护,

关于全球环境经济论文范文2篇

关于全球环境经济论文范文2篇 关于全球环境经济论文范文一:全球环境变化与健康 摘要:全球环境变化条件下的人类安全与健康问题,是20世纪末提出的重要问题。全球环境变化是指全球范围的大规模的环境变化,本文主要从大气组成的改变、土地利用变化、城市化、全球化等方面对人类健康产生的影响做了一些阐述。同时提及了我国环境变化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关键字:全球环境变化;人类健康;气候变化 一、全球环境变化 随着对全球环境变化的研究进展,科学家逐渐认识到上述环境变化的各个方面不仅加剧了空气、水污染等环境污染带来的健康问题,而且由于不良生活方式、大城市拥挤的居住环境、就业竞争的压力、贫富差距等,影响人的精神状态并引起的多种慢性疾病和疾病谱的明显改变等一系列安全与健康问题。目前,人类健康已成为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 虽然目前为止尚未完全搞清楚全球环境变化的机制、各种变化之间的联系以及全球环境变化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但已有的研究表明全球气候变化、臭氧层损耗、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的变化、生物多样性的丧失、淡水资源、食物生产系统改变以及城市化等问题从多方面给人类健康带来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图为人类对全球环境的影响及全球环境变化对人类健康的影响途径)

二、全球大气组成改变及其健康影响 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而且预计消极影响会大大超过其积极影响,其影响有直接和间接两种,且以间接影响为主。 对人类和其他动物而言,其影响包括免疫系统抑制;增加严重晒斑、白内障和表皮损害的发病率;减少维生素d的合成;导致皮肤癌。臭氧层臭氧每减少1%,皮肤接触到紫外线辐射量就会增加2%,皮肤癌的患病率就要增加4%⑵。uv辐射对粮食作物和海洋浮游植物产生不利影响,会破坏食物链从而影响到人类健康.uvb辐射在低空大气层的增加会催化氮氧化合物和碳氢化合物产生高浓度的大气污染物,从而对人类的呼吸系统产生不良影响。大气成分变化对健康的另一重要影响就是臭氧层破坏使人类紫外线辐射暴。 三、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与健康问题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对全球环境变化影响范围从改变大气层的组成成分到对不同尺度地球生态系统改变等多个方面,往往伴随着生物多样性的消逝,特别是生境的消逝,分裂和改变。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对人类健康的影响首先考虑的就是生物多样性丧失对健康的影响。 生物多样性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维持生命所需的产品和服务,并在保护生命健康和确保生命对变化所带来的压力具有恢复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首先,农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的许多品种都来自野生物种,生物多样性还是医药的源泉,生物多样性的丧失意味着我们

环境保护论文

环境保护论文 班级:高分子11-3 09 指导老师:李宗宝 摘要:环境保护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人类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同时环境污染日益严重,令人担忧。空气污染、土壤遭到破坏、淡水资源短缺、森林面积减少等都严重威胁着全人类。保护环境是每个人的责任。 Abstract: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s refers to the humanity for solving realistic or potential environmental problems, coordinate human and the environment, ensur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society and adopting the floorboard of all sorts of action. Along with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ceasing progress, the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world , human society changed, while increasing pollution, worrying. Soil destroyed, fresh water resource shortage, forest area reducing are a serious threat to manki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s everyone's responsibility. 关键词: 环境问题污染资源与环境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 Key words: Environmental issues, contaminate,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近几十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我国经济发展取得巨大的进步。然而,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刚刚起步,许多地方的环境状况还无法让人乐观,除了污染和资源破坏严重这一根本原因外,环境保护措施成效不显著也是一个重要因素。环境保护没有与当地自然生态实际相结合,也没有充分认识或者是误解了保护环境与生态知识之间的关系。因此,在环境保护进程中迫切需要实现环境和生态的有效保护与恢复。 一、环境与污染问题由于人们对工业高度发达的负面影响预料不够,预防

常见环境法论文题目

常见环境法论文题目 论我国可交易水权法律制度的构建水权法律制度研究 外来物种引进行政许可制度研究我国湿地保护立法研究 论我国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公众参与机制我国环境责任保险制度研究 环境安全法律制度探析我国固体废物管理法律制度研究 海域使用权若干问题研究环境侵权社会化救济制度研究 环境行政公益诉讼法律制度研究环境侵权中的惩罚性赔偿研究 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及法律政策研究外来物种入侵防控制度研究 农业自然资源权利制度研究——基于现行自然资源法律制度的分析评价 基于循环经济的电子垃圾治理立法思路研究船舶污染强制责任保险问题研究共同环境侵权民事责任制度研究论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船舶油污国家损失索赔体系 我国环境侵权的民事责任制度研究环境公益诉讼的法理学基础 排污权交易制度研究环境责任保险制度研究 论我国环境保护中的公众参与论环境侵权民事责任 我国水资源流域管理的立法思考 论环境侵权及其救济环境侵权法律救济中的利益衡量研究 论排污权交易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中环境保护法制建设综合研究论生态侵权论环境侵权之民事责任体系环境污染侵害排除民事责任研究 中国国有林行政管理体制模式重塑我国水资源管理体制重塑 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研究论中国湿地资源保护法的建构 中国电业规制制度研究论环境管理中的分众参与 环境法的经济分析—一以我国环境保护法为视点 论环境法上的公众参与制度 论环境侵权损害填补责任的社会化环境信息公开制度研究 公众参与城市规划制度研究 环境法调整方法研究论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制度 环境税收若干问题研究购电制法律问题研究 浅论排污权交易制度水资源使用权及其制度构建 财产权的环境保护功能研究 论我国水资源国家所有权的实现论我国水权交易法律制度的构建 循环经济法制相关问题研究环境风险评价法律制度研究 完善我国现行《矿产资源法》的思考环境管理体制若干问题探讨 环境信息公开制度研究 固体废物回收利用的法律控制研究 论环境法产生及发展的文明与文化背景 我国环境纠纷仲裁制度研究论我国上市公司的环境法律义务 机动车排放的法律控制研究 我国自然资源行政许可制度的法经济学分析 中国水库大坝安全法规框架研究论环境行政执法中的公众参与机制环境纠纷非诉讼解决制度研究 我国自然保护区管理法律制度研究

人类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论文

人类发展与环境保护 18世纪中叶以蒸汽机的发明所引发的工业革命,使人类的生产水平和物质文明水平都得到了极大提高。但与此同时,工业革命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生态和环境问题, 引发了人类史上空前的生态环境危机,对当代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这些全球性的生态环境危机主要表现为水(蓝色)危机、粮食(绿色)危机、人口危机、荒漠化、物种危机、生态死亡、臭氧层危机、大气污染、极地污染、核污染、生化污染、基因炸弹(人种危机) 、全球变暖,等等。 联合国发布的《千年生态环境评估报告》指出,过去50年中,由于人口急剧增长,人类过度开发和使用地球资源,一些生态系统所遭受的破坏已经无法得到逆转。报告说,地球自然资源每年提供价值15万亿英镑的物产, 如新鲜的水、清洁的空气和鱼等,但是人类活动破坏大约 2 /3提供上述资源的生态环境,包括湿地、森林、菜地、河流和海岸等。目前,地球上10% ~30%的珍稀野生动物濒临灭绝; 24个生态系统中的15个正在持续恶化。大约60%的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服务行业,如饮用水供应、渔业、区域性气候调节以及自然灾害和病虫害控制等,无法进行可持续性生产,前景每况愈下。脱轿慣辂钵檜誥燙检詳鈦驼釕撵呂荛槠劑赜銃擄

荆痹骞鯇熾罌濃觶赎銅颡荭櫧釀紅喲滢赊鉛决汇镡鵂躪聍讓紛鲍寶锄壯观选呕鹪濾檣鉞筝铰瀏铆诉阑韃癩繩冑贯纥鲽硯驛酾鱟输稱撷绎钯芻痺紐风譎渾镔怄鈧噴镧襲極鷲釤荡摯。 今天当全球性的生态环境危机将人类推到生死存亡关头之时,只有对造成生态环境危机的原因进行深刻的反思,方能探寻到解决环境危机的出路。关于环境危机的主要原因,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真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据巴里·康门勒(Barry Commoner)教授的归纳,主要有这几种见解: 習蝾砻惱撫偾刭擇斕跄諱愤奧郦魴瀅鹵吓縈莧溫鈥麸荠頜懇弑鎢診辯铳對競谍边藺镇銼画邇鴦饧铿贳蕢澜摟楨谱莧謾鸟閽腎錢栈觋韩湾眾雳滸说荟馍織鋟腸從睞艷殁违镬蚀紇鴟瀲鸛蒇鸠駐喷三鹵镡浇驶頷絞鴿鲲缁牵韓貰槧櫪。 ①“富裕说”,认为富裕社会的废弃物太多,还不如虽贫穷但与环境相和谐的穷人社会。 ②“进取意识说”,认为问题的原因在于人类的内在进取意识,认为人类是地球上最残忍的物种。衬镦见覬鹨屢喪窶墜谧誒晋亏辔赢屡魘纽個胆紺嬙倾礡躊跃癲廬瀕驄項亲萬谅鏌汹磯钢鹤謁锋镡鲵货杨亿倾膃飭賊誚郸绅鲣榈絷鋯弃饭潔铫闷縣怜銚诖晋瞩餛睞鉺忾绩痫迈諑恆监宽赌譫项欤赎淶娱裣劑獅监膠扫陨趱讎鳕钓鈾。 ③“人口说”,认为环境危机是人口太多的缘故。 ④“教育说”,认为人类所受的教育使人日益变得非人,变成不懂得为什么要爱自然。 ⑤“宗教说”,认为原因在于基督教的自然存在的唯一目的是服务于人类的信条。 ⑥“需求说”,认为污染的原因不在工业界而在公众过旺的物质需求。 ⑦“技术说”,认为原因在于以盈利为唯一目的的、失去控制的技术发展。

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结课论文

《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课程论文 ----我国排污权交易制度 摘要: 随着环境保护中的经济手段的广泛应用,排污权交易制度应运而生。资源的稀缺性导致排污许可证变成一种可交易的资源。如今交易这种许可证的市场已经形成了,而且这种市场将为供求力量所支配。看不见得手将保证这种新市场有效地配置排污权。从经济学的观点来看,允许这一交易是一种好政策。 关键词: 排污权交易、稀缺资源、排污收费 正文: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排污物排放与我国现有排污权交易制度冲突加剧。顺应形势,近年来我国在排污权交易制度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但排污权交易制度还存在不少问题,如法律不健全、监督力度差等,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排污权交易制度相对比较落后。因此,立足我国实际,在借鉴国外排污权交易制度成功经验的基础

上,从立法、市场机制、监管等方面完善我国排污权交易制度已势在必行。 二.排污权交易制度概况 1.定义 排污权交易(Emission Trading):是对污染物排放进行管理和控制的一种经济手段,是一种以市场为基础的控制策略。其实质是通过合法的方式获取污染物排放权利,并允许这种权利象商品那样买入和卖出,并以此来进行排放控制。 排污权交易制度是在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前提下,排污权交易双方利用市场机制及环境资源的特有性质,在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监督管理下,通过交易实现低成本污染治理的制度。 2.原理 排污权交易是指根据一定的废气物排放量向各个污染 源分配排放许可,从而有效地满足一个特定地区的总排污水平或满足一个确定的环境标准,且准许各个排放权持有者购买或出售排污权。排污权的卖方由于超量减排而剩余排放权,出售剩余排放权所获得的经济回报实质上是市场对于有利 于环境的外部经济性的补偿;而排放权的买方则由于无法按照政府规定进行减排(或因减排代价过高而不愿减排)而购

产业环境管理论文

产业环境管理论文 范文一:环境成本管理的发展趋势与碳税开征的必然性 环境成本管理的发展趋势与碳税开征的必然性 污染因子的治理。 三排污收费覆盖面不够宽。如招商引资的企业在享受税收优惠的同时,甚至在各方面都受惠于政府部门的政策倾斜。 四排污收费政出多门。收费政策最终演变为“乱收费”,各种收费和摊派挤压了国家税收,严重侵蚀国家税基,削弱了政府的财政统筹职能。 五不利于指导投资方向,鼓励科技创新,及支持绿色工业产业政策。 三、开征碳税的必然性 世界经济发达国家特别是欧盟国家,为了解决环境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相继开征了环境保护税。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环保税受到各个国家的高度重视,进入到一个从零散、个别 20世纪90的环保税种开征,到逐渐形成环保税收体系的过程。 年代中期以来,是环境税迅速发展的时期,西方国家不仅普遍建立了环境税制,而且环境税在许多国家已成为环境管理经济政策中的主要手段。主要是对污染物或污染行为进行征税,具体的大致分为五大类:一是废气排放,二是污水排放;三是垃圾排放;四是噪音污染;五是农业污染物。 加拿大规定从2021年7月起开征碳税,法国表示:“希望 ;MichelRocard则声称:碳税是我们在碳税问题上走在最前面” 一次税收革命,其重要性堪比1917年开始设立的所得税[4]。欧盟、美国等发达国家早已经开始征收碳税,为全球环境保护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当然,由于部分国家不实施碳税也会导致不公平竞争,甚至有些发展中国家已经成为发达国家生产高耗高污染半成品的生产国。能、 环保部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和战略研究会2021年底曾联合发布《中国碳平衡交易框架研究》报告,首次提出以“碳”这一硬性指标,对经济活动加以监测、识别和调控。中国的碳税政策制定可能会参照欧盟国家的相关政策。2021年年底开展的“哥本哈根会议”使中国成为矛盾的中心,因为目前中国CO2排放量在2021年左右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排放国[5],目前每年的排放量约为70亿吨。而碳减排项目几乎涉及到所有的行业。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论文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论文 系别: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 专业(班级):10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1班作者(学号):张瀚中(51002011010) 家庭地址:安徽省砀山县良梨镇张楼村邮编:235300 完成日期:2012年5月20日 蚌埠学院教务处制

摘要 本文通过阐述环境现状、环境问题成因,得出了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要性,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随着人口的增加,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不断发生变化,出现了许多影响人类生活和生产、甚至影响人类生存的种种问题。认识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解决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显得十分迫切和重要。 论文关键词:环境;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 一、环境问题现状 环境问题是指不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所造成的环境破坏以及城市化和工农业高速发展而引起的“三废”污染、噪声污染、农药污染等。当前环境问题的主要特点是:世界环境从区域性、小范围的环境污染扩展为全球性环境问题;环境污染从少数工业城市扩展为全球,包括城市和乡村。环境问题从发达国家扩展到发展中国家,从第一世界扩展到第三世界,成为全世界所有人共同面临的问题,成为全球性问题。一方面发达国家在工业升级的过程中把淘汰工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并向第三世界输出垃圾;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自身工业化的发展,以及由于贫穷和债务迫使他们过度开发自己的环境资源,其环境正受到越来越严重的损害,不少地方已经出现经济发展与环境破坏之间的恶性循环,这样就使全球环境朝不断恶化的方向发展。 环境污染图片 二、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可持续发展事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称为可持续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既有联系,又不等同。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人是可持续发展的中心体;可持续长久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自人类迈进二十一世纪以来,开发新能源成为全世界解决能源问题的共同出路。与化石燃料相比,新能源具有可再生、对环境友好等特点,更符合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其中,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水能和潮汐能,是开发较早的新能源,已在实际生产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曾一度被人们看好的核能,有着极高的能量值,可是其高额的研究经费和潜在的巨大危害,令世界大多数国家望而却步。而作为新能源中“排行”靠后的生物能源,却在最近几年内忽然人气锐增,势如破竹,被看作是“新能源家族中可实现度最高的未来能源”。建筑和建筑环境在人类生活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回顾人类的建筑史,从最初的遮风避雨之所到今天的智能化建筑,人们在享受现代文明带来快

环境法律法规课论文

同学们: 《环境法规》课程的学习即将结束,根据我们的教学要求,本课程的学业考核要求以论文形式递交,现将论文题目以及格式等要求说明如下: 一、论文题目 论文内容没有太多限制,只要是论述与环境资源法相关内容有关的均可作为论文上交,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以及学习体会较深的内容自拟题目,也可选择以下为大家提供的几个题目: 1 论中国环境资源法的发展 论文字数要求在2500字左右。 二、论文格式 论文格式要规范且能达到较好的视觉效果,格式要求包括字体、字号、行距等,具体要求参见下页。 三、论文递交 论文统一用A4纸打印装订,由班长或学习委员收齐后于12月31日前交到我办公室(工学三号馆521或525)。

论中国环境资源法的发展 班级:10环境工程1班姓名:苏敏菁学号:3210007665 摘要:中国是一个环境资源大国,有关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法律规定在各个历史时期都可以找到。尽管中国环境法有着久远的历史,但是,中国古代的环境法,并没有发展成为现代环境法。现代环境法主要是现代环境保护工作的产物,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而真正现代意义的中国环境法是第三阶段的环境法。目前,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中国环境的重要指导思想,中国环境法已呈现出理论化、道德化、综合化、民主化、经济化、科技化等可持续发展时期环境法的发展特点和趋势。 关键词:中国环境法历史时期现代阶段 一、前言 中国环境法的发展史可以分为两个时期: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的环境法;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的环境法。前者虽然包括几千年的历史,但有关环境法的资料相当贫乏;后者虽然只有60多年的时间,但有关环境法的资料却远远超过前者。因此,中国环境法的发展概况,主要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环境法的发展概况。 二、各历史时期的环境资源法规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也是一个环境资源大国,有关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法律规定在各个历史时期都可以找到。 在防治污染方面,早在公元前16世纪的商朝,已出现一些防止污染的零散的法律规定。据一些历史书籍记载,商朝法律在街上丢弃垃圾的要斩手。仲尼、韩非子、孔子等古代思想家对垃圾污染街道对人体和社会安定的危害进行分析,阐明用刑法惩罚污染犯罪和处理环境污染纠纷的道理。 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自然保护方面,我国古代人民做的工作更多。大禹治水、李冰父子修都江堰以及灵渠和运河的修建等早已闻名中外。在历代王朝,都有一些代表人物倡导或实行开荒垦地、植树造林、治山治水、保护和改善农业环境的事迹。根据历史记载,保护自然资源的最早法规可以追溯到四千年前。远在公元前21世纪的夏朝,就有合理开发、利用、保护自然资源的法规。西周时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