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古代文化PPT教学课件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文化》PPT课件

《中国古代文化》PPT课件

h
3
主题复习目标
掌握和体验我国古代文化的光辉灿 烂(成就);认识文化发展的特点 及其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之间的关 系(社会根源及对社会发展的影 响);比较中西文化发展的特征及 走向,分析其原因及影响。
h
4
主题知识概要(1)
古代各个历史阶段,不同的政治经 济发展水平、特征,造就了各具时 代特征的文化成就。
春则废民耕稼树艺,秋则废民获 敛,……百姓饥寒冻馁而死者,不 可胜数。”就上引言论,指出其思
想核心,说明其社会根源,并分析 其积极意义。
h
10
类别一 思想文化内容及其社会根源(2)
〔解析〕本题是以文化内容为切口, 将文化及社会政治经济整合起来, 体现历史学科知识的横向综合。本 类题目侧重考查的是对历史阶段特 征的整体把握(包括政治、经济、 文化以及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等方 面内容)和基于特定阶段分析和认 识特定历史问题的方法和能力。
6
主题知识概要(3)
(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封建国家分裂 和民族大融合时期。佛教盛行、宗教画流
行、石窟艺术、范缜的《神灭论》、北朝
的《齐民要术》和北方少数民族的民歌都 体现了这一阶段的特征。
(4)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
时期,科技文化达到世界最高水平,许多
方面在世界领先,不仅影响到亚洲文明发
h
11
类别一 思想文化内容及其社会根源(3)
〔答案〕这些言论的思想核心是:兼爱、 非攻。 社会根源:墨子生活在战国初期。 当时社会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封建经济 初步形成,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小 生产者的队伍不断壮大。他们身受剥削和 压迫,要求摆脱贫困,渴望温饱富裕。同 时,各诸侯国为掠夺土地和人口,混战不 已,生灵涂炭,生产破坏,广大小生产者 厌恶战乱,渴望安定。

中国传统文化介绍PPT课件

中国传统文化介绍PPT课件

对人类的贡献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和谐、仁爱、 礼仪等价值观,对于人类社会的 道德建设、人际关系和国际交往
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贡献。
02
中国传统思想与哲学
儒家思想
总结词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仁、义、礼、智、信等价值观, 主张以德治民、以德治国。
详细描述
儒家思想起源于春秋时期,由孔子创立,后经孟子、荀子等人的发展,形成了完 整的哲学体系。儒家主张以仁为核心,提倡孝顺、忠诚、礼制等道德规范,认为 治国应以德为主,强调君子的品德修养对社会风气的引领作用。
03
中国传统艺术与文学
书法艺术
9字
书法是中国独有的传统艺术 形式,通过书写汉字来表达 情感和意境。
9字
书法作品不仅是文字的载体 ,更是艺术品,体现了作者 的情感、气质和修养。
9字 书法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 从甲骨文、金文到小篆、隶 书、楷书、行书、草书等多 种书体,各具特色。
9字
书法艺术在古代被广泛应用 于书写碑文、匾额、对联等 ,在现代则更多地被欣赏和 收藏。
绘画艺术
中国绘画艺术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 到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绘画。
中国绘画的技法丰富多样,包括工笔 、写意、没骨等多种画法,每种技法 都有其独特的表现力和美感。
中国绘画以山水、花鸟、人物为主要 题材,注重笔墨和气韵,强调意境和 神韵。
中国绘画在古代是士人表达情感和志 向的重要方式,也是文化交流和传承 的重要载体。
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深厚 的底蕴、广泛的传播和深远的影响, 强调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的理念,注 重家庭、社会和国家的整体利益。
历史发展
起源
中国传统文化可以追溯到 远古时期,如夏商周时期 ,形成了早期的文化基础

中国传统文化课件ppt

中国传统文化课件ppt
一、原始文化──传统文化的孕育期
氏族社会晚期,中国存在三大民族集团,即河洛民 族 华夏集团,以仰韶文化为代表,是秦晋文化、中原文 化的摇篮 、海岱民族 东夷集团,以大汶口文化为代表, 是燕齐文化、邹鲁文化的发祥地 、江汉民族 苗蛮集 团,以河姆渡文化为代表,是吴越文化、巴楚文化的源 头,
二、奴隶制文化 ──传统文化的雏型期
三、朱熹集宋明理学之大成
闽学派朱熹把理作为其学说的 最高范畴,认为理是存在于自然和社 会之先的精神本体,万事万物 皆由此而派生出来,他主格物致知,穷理灭欲,并以伦理观 为核心,融儒道释为一体,给传统儒学赋予了哲理性和思 辨性,从形式到内容都比较精制,形成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以理为本的天人 合一宇宙观,他发展了董仲舒的三纲五常,并以三从四德 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妇德、妇言、妇容、 妇功 相补充,朱熹著作甚丰,且致力于讲学授徒,所注释的 四书五经成为此后历朝的科举教材,实现了对儒学有功 于圣门,有补于后学的第二次改造,
四、近代文化──传统文化的转型期
伴随着封建制度走向 衰落和西方列强的入侵,开 始了西学东渐的过程,中西 文化发生了激烈碰撞,从鸦 片战争至五四运动期间,传 统文化既受到严重冲击,又 受到各种影响,使中国文化 带有新旧杂陈,死的要拖住 活的,新的要突破旧的的特 征,
第三节 传统文化的结构、类型和特征
进入奴隶社会的商(ZHOU),宗教唯 心论和朴素唯物主义萌发,殷商奴隶主利用 和改造原始宗教,(ZHOU)代以德 损益天 命,论证君权神授 ,尚书·洪范把金木水火土 五种元素作为构成物质的基础,形成了朴素 唯物主义的宇宙生成论;易经用 - - 爻和 - 爻表示阴阳对立,经过排列组合成64卦,对辩 证法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在向封建社会 过渡的春秋战国 即先秦 时期,产生了强烈的 人文意识,通过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观察 体验,形成各具特色的学说,百家争鸣,蔚为壮 观,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格局,

中国传统文化国学文化PPT课件

中国传统文化国学文化PPT课件

国 学 变 迁
“国学”一说,产生于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而关于国学 的定义,严格意义上,到目前为止,学术界还没有给我们做出统一明确 的界定。名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儒儒国 家家学 学的宗 派伦旨 创理 始思 人想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以及弟子言 行,几种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 教育原则等。它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 《四书》。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以生命思何 ,
儒家思想
非非非非 礼礼礼礼 勿勿勿勿 动言听视 。、、、
儒家思想
是不知 知知之 也为为 。不知
知之 ,,
儒家思想
亦硁言
可硁必
以然信
为小,
次人行
矣哉必

!

果 。


— —
经史 释子艺集 部部 道部术部
宗、 儒各 教诸谱诸 学种 著子录子 经体 作百 百 典裁 家 家
历 及及 史 著 作








集部分为“楚辞类”、“别集类”、“总集类”、“词曲类”、“闺阁类”,重要书目 如:《楚辞》、《全唐诗》,《全宋词》,《乐府诗集》、《文选》、《李太白集》、 《杜工部集》、《韩昌黎集》、《柳河东集》、《白香山集》等等。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 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当 代 价 值
• 重振国学,对于唤起文化自觉,恢复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认 同,增强民族凝聚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 可提高国人的道德水准,提高个人的文化素养,提高国民的 精神生活水平,对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国学一般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 国学既然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那么无疑也包括了医学、 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等,这些当然是属于国学范畴, 但也可以说是国学的外延了。 国学原指国家学府,如太学、 国子监。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ppt课件-共60页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ppt课件-共60页
龙虫并雕斋
王力先生书斋名。“雕龙”(文心雕龙)“雕虫” 都是古代的典故,战国时,齐人驺奭记录了
邹衍谈天文之术而成文,人们称他为“雕龙 奭”,后来指善于写大文章。“雕虫”是雕虫 小技,出自扬雄《法言·吾子》“童子雕虫篆 刻”,后来指微不足道的小文章。王力先生引 用这两个典故,说自己大事小事两样都干。雕 虫虽是小计,但要真正做好,也绝非易事。
【重阳】我国民间传统节日。《易经》将 “九”定为阳数,两九相重,故农历九月 初九为“重阳”。重阳时节,秋高气爽, 风清月洁,故有登高望远、赏菊赋诗、喝 菊花酒、插茱萸等习俗。唐人有“遍插茱 萸少一人”的诗句。
礼仪 制度
之 礼仪
【腊日】我国民间传统节日。这是古代岁 末祭祀祖先、祭拜众神、庆祝丰收的节日。 腊日通常在每年的最后一个月(腊月)举行, 南北朝时腊日已固定在农历十二月初八。 有吃赤豆粥、祭拜祖先等习俗。佛教的腊 八粥后也渗入腊日习俗。
奸臣秦桧谥号为缪丑——恶谥 5.称斋名: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 例子:聊斋先生、饮冰室主人 6.称籍贯 例子:柳河东、王临川、康南海 7.称郡望 例子:韩昌黎
姓名 字号
800多年来,秦桧其人在历史上一直 是人们加以深谴的对象。被“誉为”中 国历史上的十大奸臣(庆父、赵高、梁 冀、董卓、来俊臣、李林甫、秦桧、严 嵩、魏忠贤、和珅)之一。
【乞巧】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少女节 或七夕。相传,天河东岸的织女嫁给河西 的牛郎后,云锦织作稍慢,天帝大怒,将 织女逐回,只许两人每年农历七月初七夜 晚在鹊鸟搭成的桥上相会。或说:天上的 织女嫁给了地上的牛郎,王母娘娘将织女 抓回天庭,只许两人一年一度鹊桥相会。 每年七月初七晚上,妇女们趁织女与牛郎 团圆之际,摆设香案,穿针引线,向她乞 求织布绣花的技巧。在葡萄架下,静听牛 郎织女的谈话,也是七月七的一大趣事。

古代文化常识-PPT课件

古代文化常识-PPT课件

现 23 1- 3- 5- 7- 9- 11 13 15 17 19 21
代 -1 3 5 7 9 11 - - - - - -
纪 点 点 点 点 点 点 13 15 17 19 21 23

点点点点点点
一.昳 [dié] (太阳)偏西: 诸客奔走市买,至日~皆会。 昳 [yì] 〔~丽〕美丽,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
二.隅中[yú zhōng] 将午之时。
三..晡(bū)时(15-17点)
• 例如把一昼夜分为十二段,用十二 地支来表示,即十二个时辰,每个 时辰恰好等于现代的两小时。小时 的本意就是小时辰。
天色纪时、五更纪时与现代纪时对应关系
夜间时辰 黄昏 人定 夜半 鸡鸣 平明 五更 一更 二更 三更 四更 五更
如《祭妹文》“此七月望日事也”; 《赤壁赋》“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与妻书》“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 前后”。
古人纪时
1、天色纪时法 2、地支纪时法 3、五更报夜
天色纪时、地支纪时与今天序数纪时对应关系
天 色 夜鸡平日食隅日日晡日黄人 纪 半鸣明出时中中昳时入昏定 时
地 支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纪 时
望海潮·东南形胜 南宋 柳永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 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 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 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萧鼓,吟 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古人纪月
古人纪月,除了用序数,还有一些 特殊的称谓。古人把四季中每个季节的 月份冠以“孟”“仲”“季”以示区分。
十二个月:孟春、仲春、季春, 孟夏、仲夏、季夏, 孟秋、仲秋、季秋, 孟冬、仲冬、季冬。

《中国传统文化》ppt课件完整版

《中国传统文化》ppt课件完整版
中国传统文化的节日习俗
REPORTING
春节与元宵节
春节的起源和历史
介绍春节的起源、发展历程及 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
位。
春节的传统习俗
包括贴春联、放鞭炮、舞龙舞 狮、吃年夜饭、压岁钱等。
元宵节的起源和历史
介绍元宵节的起源、发展历程 及其与春节的关联。
元宵节的传统习俗
包括吃元宵、猜灯谜、放天灯 等。
中秋节的传统习俗
包括赏月、吃月饼、燃灯等。
重阳节的起源和历史
介绍重阳节的起源、发展历程及其与 菊花的关联。
重阳节的传统习俗
包括登高、插茱萸、吃重阳糕等。
其他传统节日与习俗
01
02
03
04
七夕节
介绍七夕节的起源、传说和传 统习俗,如穿针乞巧、拜织女
等。
中元节
介绍中元节的起源、传说和传 统习俗,如放河灯、祭祖等。
冬至节
介绍冬至节的起源、传统习俗 和食俗,如吃饺子、汤圆等。
腊八节
介绍腊八节的起源、传统习俗 和食俗,如喝腊八粥等。
PART 05
中国传统文化的科技成就
REPORTING
四大发明及其影响
造纸术
印刷术
发明于东汉时期,改进于唐朝,大大促进 了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唐代的雕版印刷和宋代的活字印刷,推动 了书籍的广泛传播和知识普及。
古代园林注重自然与人文的融合,追求意境和美感,如山水园林、江南园林等 。
PART 06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 与发展
REPORTING
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价值体现
1 2
道德伦理
传统文化强调道德伦理,如儒家思想中的“仁爱 ”、“礼义廉耻”等观念,对现代社会仍具有指 导意义。

中国古代史文化PPT参考课件

中国古代史文化PPT参考课件
——刘桂生《近代学人对“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的误解及其成因》
2021/3/10
授课:XXX
19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为了中央集权寻找
意识形态的支撑。运用政权力量控制意识形态,其实是法
家的发明……秦始皇根据他们的理论,用“焚书坑儒”的
手段控制意识形态,并不成功。汉武帝用功名利禄来引诱
士人——只有精通儒家经学才可以进入仕途,把士人的聪
授课:XXX
16
董仲舒,著有《春秋繁露》一书。 董仲舒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 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董仲舒宣扬“君权神授”。他提出了“天人 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认为天是万物的主 宰,天子受命于天,所以人民和诸侯都要服从天 子的统治;如果天子无道,上天便会降灾于他。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的建议,并付诸实行。 从汉武帝时起,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 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 化的主流。
——《汉书·董仲舒传》
2021/3/10
授课:XXX
18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至少并非仅 仅采用了董仲舒的建议;董仲舒要“罢黜”的不过 是那些新来对策得专治杂学的人,并非禁绝儒家以 外的各家;其用意只在于确立儒家在官学与朝廷政 治中的地位,不许其他学派分沾,而不是禁止诸子 百家在社会上流传;读书人若要研究,尽可自便, 只是不能用来猎取功名富贵。如此而已。
2021/3/10
授课:XXX
15
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汉初, 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 而治”的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
经过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汉朝的经济实 力逐渐恢复和增强。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 统一形势的发展,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 需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识梳理(1)
1)春秋战国时期:天文历法方
面,春秋时期关于哈雷彗星的记录及十
九年七闰的历法;战国时期的《甘石星
经》;物理学方面,“《墨经》光学八
条”;医学方面,扁鹊的四诊法。
中国古代科技进步
知识梳理(2) (2)秦汉时期:天文历法方面,西
汉的“太初历”及关于太阳黑子的 记录;东汉张衡对月食的科学解释 和地动仪;数学方面,《九章算 术》;医学方面,《黄帝内经》和 《神农本草经》,名医华佗与张仲 景;造纸术的改进
2.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的思想变化(1)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分裂和社会剧变 (政治、经济、阶级关系等全方面变化) 决定了思想文化的多元性,表现出“百 家争鸣”的特征。秦汉时期适应封建统 一国家及君主专制主义需要,思想日趋 专制。秦朝选择法家主张作为统治思想, 实行严刑酷法,造成暴政而亡。汉初统 治者崇尚黄老无为思想,对经济恢复和 社会安定起了一定作用,但土地兼并和 贫富分化加剧,对外关系上也处于被动。
5)
〔例2〕明清之际的思想家黄宗羲、戊戌变 法时期的启蒙思想家和新文化运动中的民 主主义者就封建专制问题提出许多思想主 张。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他们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2)上述基本观点有何不同? (3)产生上述不同的经济、文化背景是什么?
6)
〔解析〕本题是比较典型的学科内综合题。 题目是以清末反封建的民主思想的发展为 主线,而形成一个主题性的知识线索。既 要求掌握明清至近代的民主思想、戊戌变 法、新文化运动思想的内容,又要求结合 不同的时代背景分析评价。考查以发展的 观点观察历史问题,结合政治经济发展分 析认识思想发展特征的能力。
失方向)
有人在广州看到“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
济的关系 (2)
学的应用》中说:“火药、指南针、印 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 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 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 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 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 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大杠杆。”
中国古代思想发展
知识梳理(3)
(5)宋代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 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了新的儒学思 想体系,称理学。
(6)明清时期思想专制色彩日益浓 厚,同时出现了具有民主色彩的反 封建思想。
1.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基本主张:(略)
社会背景:①经济根源:随着生产力 的发展,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井田 制瓦解。②政治状况:奴隶制度崩溃,封 建制度逐步形成,社会经历着划时代的变 革。③阶级基础:许多思想家从不同的阶 级立场和角度出发发表观点形成“诸子百 家”。④社会环境:诸侯割据争霸,不可 能形成文化专制主义,而各诸侯国招揽人 才、礼贤下士,促进了各学派的发展。
文学发展的主流。
考点详情例析
1)
〔例1〕墨子说:“欲天下之富而恶 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 相爱,交相利。”又说:“(战争) 春则废民耕稼树艺,秋则废民获 敛,……百姓饥寒冻馁而死者,不 可胜数。”就上引言论,指出其思 想核心,说明其社会根源,并分析 其积极意义。
2)
〔解析〕本题是以文化内容为切口, 将文化及社会政治经济整合起来, 体现历史学科知识的横向综合。本 类题目侧重考查的是对历史阶段特 征的整体把握(包括政治、经济、 文化以及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等方 面内容)和基于特定阶段分析和认 识特定历史问题的方法和能力。
士、文字狱以及封建理学的新发展。
4.明清时期的思想特征(2)
早期民主思想的产生是当时中国政治经 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一是我国的封建制 度已走向衰落,在越来越丧失对历史发 展的推动作用的同时,对历史发展的阻 碍作用也越来越大;二是在商品经济发 展的基础上,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的萌芽;自然科学的发展及唯物主义思 想的发展,逐渐破除了人们对封建统治 的迷信。从根本上讲,早期民主思想是 历史发展的要求在思想领域的反映。
主题知识概要(2)
(1)春秋战国时期,伴随着社会大变革, 科学繁荣,学术思想活跃,出现了“百家 争鸣”局面,为后来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 础。
2)秦汉时期,国家统一,生产发展,
各民族政治、经济联系加强,科学文化进
一步发展。文化与思想上“焚书坑儒”与
“独尊儒术”取代了“百家争鸣”局面。
主题知识概要(3)
中国古代科技进步
知识梳理(3) (3)魏晋南北朝时期:祖冲之的祖率和
《缀术》;贾思勰的《齐民要术》;裴秀的 《禹贡地域图》及郦道元的《水经注》。
(4)隋唐时期:雕版印刷术与火药的发明 和使用;天文学家僧一行制订《大衍历》 和测量子午线;医学上《四部药典》与 《唐本草》;建筑方面的大兴城与赵州桥。
3)
〔答案〕明末,我国在科学技术上 出现了几部科学著作,如李时珍的 《本草纲目》;徐光启的《农政全 书》;宋应星的《天工开物》等。 清初,在天文历法、数学上有贡献, 如王锡阐对中西天文历法的研究和 创造发明等,说明当时我国在科技 的某些方面仍走在世界的前列。
4)
不足:西欧出现科学社团,西欧建 立了物理、化学学科体系,而中国 的科技著作大都是总结性的。原因: 科学技术没有应有的社会地位,占 主导的是科举制度。封建专制加强。 闭关自守政策推行。(答案有删减)
主题学习范例
中国古代思想发展 知识梳理 考点突破 1.战国百家争鸣 2.春秋战国至秦汉
时期的思想变化 3.宋朝的理学 4.明清时期思想特征
中国古代科技进步
知识梳理
考点突破
1.宋元时期科学技 术成就、突出特征 及对中国和世界历 史的影响
2.关于明清科技
主题学习范例
知识梳理(1) (1)春秋战国时期诸子思想,老子、
中国古代文化
主题内容认知 考点详情例析 主题学习范例 主题复习拓展 主题能力演练
主题内容认知
主题内容范围 主题复习目标 主题知识概要
主题内容范围
按照历史的分期,中国古代文化史内容 分为夏商周文化、春秋战国文化、秦汉 文化、魏晋南北朝文化、隋唐文化、五 代辽宋夏金元文化和明清文化。每个时 期的文化基本包括科技、思想、教育、 文学、艺术以及宗教的传播和影响等知 识,其中科技、思想、教育是重点内容。
孔子、墨子、孟子和荀子、庄子、韩非 子等人的思想主张。
(2)秦汉时期,秦朝重用法家思想; 西汉儒家思想处于统治地位;两汉时期 佛教传入,道教产生,古代宗教形成新 格局;王充提出无神论的思想。
中国古代思想发展
知识梳理(2) (3)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兴起;道
教融合儒家思想建立起其神仙体系; 佛教盛行,以范缜为代表反佛教的斗 争激烈。 (4)隋唐时期形成了“外儒内法,济
济的关系 (8)
这就要求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生产 力和生产关系的观点进行分析、概 括说明,中国落后的封建制度和半 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制度严重阻碍了 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中外比 较分析,说明了科学技术能否产生 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取决于 社会制度。
济的关系 (9)
〔答案〕(1)战国。生产(或采玉)、 导航、迷信活动。(2)马克思指出了 中国的三大发明传到欧洲后,在欧洲从 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中起了促 进作用。(3)旧中国的愚昧落后,中 国古代先进科学技术未能发挥其推动社 会进步的作用。(4)科学技术能否产 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取决于社 会制度。
济的关系 (6)
通过阅读理解,分析判断,确定四 段材料的中心问题是中国三大发明 在中外历史上的不同作用。从宏观 上看:正如马克思指出的那样,中 国的四大发明传到欧洲后,在欧洲 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中 起了促进作用;但到了近代中国在 世界上落伍了。
济的关系 (7)
古代的先进科学技术不是用于社会 生产,去推动社会进步,而是进行 迷信活动。比较中国的发明在中外 历史上起的不同作用时,要根据设 问进行理论上的总结“说明了什 么?”
“中华文化圈”。
主题知识概要(4)
(5)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融合进一步 加强和封建经济进一步发展。三大发明将 中国古代文化推上了巅峰,文学、教育、 史学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6)明清时期,传统的科学技术继
续走在世界前列,但停滞的趋势明显;文
化领域专制色彩浓厚,反封建的民主思想
产生,文学艺术繁荣兴盛,古典小说成为
1)
4〕江泽民同志指出:“中
国古代科技有过辉煌的成果,但也
有不足。”试以明末清初为例,概
述我国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成就。与
同时期的西欧相比有何不足之处并
扼要分析其原因。
2)
〔解析〕本题为2000年上海高考试 题,着重考查了知识的记忆、比较、 分析等方面的能力。在综合考试加 强的形式下,中外综合是我们在历 史学习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向。
7)
〔答案〕(1)黄宗羲批评君主专制, 主张限制君权;戊戌变法时期启蒙思 想家反对君主专制制度,主张实行君 主立宪;民主主义者以民主反对专制, 主张把中国建成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2)黄宗羲主张限制君权,未涉及制 度;启蒙思想家提出用君主立宪取代 君主专制制度;民主主义者主张实行 真正的民主共和制度。
2.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的思想变化(2)
于是汉武帝选择了经过改造的儒家思想作 为统治思想,从此,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 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政治理论,在维 护多民族国家统一和维护封建统治秩序方 面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需要说明的是, 董仲舒的儒家思想体现的是地主阶级的固 本守成的特定要求,与孔子儒家(代表没 落奴隶主贵族维护旧秩序)和战国法家 (新兴地主阶级的锐意改革)有着明显的 不同。
主题复习目标
掌握和体验我国古代文化的光辉灿 烂(成就);认识文化发展的特点 及其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之间的关 系(社会根源及对社会发展的影 响);比较中西文化发展的特征及 走向,分析其原因及影响。
主题知识概要(1)
古代各个历史阶段,不同的政治经 济发展水平、特征,造就了各具时 代特征的文化成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