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生产)毛细管电泳分析方法在食品安全监控中的应用
毛细管电泳在粮食及蔬菜农药残留分析中的应用

I ustry科技文苑行业毛细管电泳在粮食及蔬菜农药残留分析中的应用摘 要:综述毛细管电泳的原理、特点和分离模式,简介毛细管电泳在线富集技术。
介绍毛细管区带电泳、胶束电动毛细管色谱及毛细管电泳在线富集技术在粮食、蔬菜农药残留分析中的应用情况,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关键词:毛细管电泳 粮食 蔬菜 农药 残留 应用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安全问题日益受到普遍关注。
作为食品主要原料的粮食及蔬菜,其从生产到储备的各个环节都使用农药以提高产量。
少量农药可以在人体内长期积蓄,给人们的健康造成严重危害。
另外,在国际贸易中有关农药残留的最高限量标准,已成为国际市场中外商限制我国农产品出口的严重“绿色壁垒”。
无论从对人体健康,还是从经济利益考虑,粮食、蔬菜中农药残留的灵敏检测都是值得我们关注及迫切解决的问题。
气相色谱法是农产品农药残留的经典分离分析技术,但样品前处理繁琐,检测农药品种有限。
高效液相色谱法是使用较多的一类分析手段,具有较好灵敏度,但运行成本较高。
近年来,绿色、高效、检测范围广的毛细管电泳逐渐用于农产品中药物残留的分离分析,并显出极大潜力。
发展于80年代中后期的毛细管电泳技术,不仅具有高效、快速、样品用量少等最基本的特点,而且还具有自动化、操作简单、溶剂消耗少,环境污染小等优点,广泛应用于食品、药物、环境、临床等许多领域。
本文主要介绍毛细管电泳的原理、特点和分离模式,毛细管电泳在线富集技术原理;毛细管区带电泳、胶束电动毛细管色谱两种分离模式及毛细管电泳在线富集技术在粮食、蔬菜农残检测分析中的应用情况。
1 毛细管电泳简介1.1 毛细管电泳的原理及特点毛细管电泳(CE)是一类以毛细管为分离通道、以高压直流电场为驱动力的新型液相分离分析技术,它迅速发展于80年代中后期[1]。
毛细管电泳具有高效、快速、多模式、样品对象广、经济、自动、洁净等优点。
1.2 毛细管电泳分离模式HPCE的分离模式多种多样,常用的有六种:毛细管区带电泳(CZE)、毛细管胶束电动色谱(MEKC)、毛细管等速电泳(CITP)、毛细管凝胶电泳(CGE)、毛细管等电聚焦电泳(CIEF)和毛细管电色谱(CEC)。
毛细管电泳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中应用

毛细管电泳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中应用毛细管电泳(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CE)是一种以高压电场为驱动力,以毛细管为分离通道的液相分离技术。
CE具有极高的灵敏度与分辨率。
如采用紫外检测器,其检测下限可达10-13~10-15mol/L;而采用激光诱导荧光检测器(LIF),检测下限可达10-19~10-21mol/L。
CE的柱效很高,一般可达到几十万理论塔板数,相比之下,高效液相色谱(HPLC)的柱效仅为几千到几万。
CE的分离速度极快,曾有1.7 min分析19种阳离子,3.1 min分析30种阴离子,4.5 min 分析10种蛋白质的报道。
此外,CE还有进样量少)(1-10 nL),溶剂消耗少,仪器简单及成本低等多项优点,因此其应用日趋广泛,成为近年来发展较快的分析方法之一。
食品的多样性及其成分的复杂性对应用于食品分析的方法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一个理想的食品分析方法最好可以应用于不同的食品基质,并可测定同一食品基质中不同的复杂食品成分。
由于CE具有多种不同的分离体系,可以满足许多食品基质所含的复杂食品成分的分析要求,其分析的对象可以从饮用水到复杂的肉制品,分析的成分可以从简单的金属离子到蛋白质等大分子,再加上CE对被分析成分的提取、纯化及衍生等预处理没有严格的要求,因此,CE在食品分析方面的应用日趋广泛。
1离子分析CE在食品分析中应用最广泛和成熟的领域是毛细管离子电泳(capillary ion electrophoresis,CIE)。
CIE实质上是CE最基本的一种分离模式——毛细管区带电泳(capillary zone electrophoresis,CZE)在离子分析中的应用。
当载体电解质的pH值大于3时,石英毛细管的内表面由于硅醇基的存在而带负电,与载体电解质接触形成外部带正电的双分子层,在高电场作用下,双分子层的水合阳离子导致流体向阴极方向整体移动,从而形成电渗流(eletroosmotic flow,EOF)。
毛细管电泳仪核酸分离分析

毛细管电泳仪核酸分离分析毛细管电泳仪核酸分离分析是一种广泛应用于生物技术和生物医学研究领域的分析方法。
它通过将DNA、RNA或其他核酸样品注入到毛细管中,利用电场的作用使核酸在毛细管内迁移,在电泳分离过程中根据核酸分子的大小、电荷和构象差异,实现对核酸样品的分离和定量分析。
本文将从毛细管电泳仪的原理、实验操作和应用领域三个方面展开介绍。
一、毛细管电泳仪的原理毛细管电泳仪是以电泳为基础的仪器设备,主要由高压电源、注射器、分离柱、检测器和数据处理系统等组成。
核酸样品首先通过注射器被导入到毛细管内,然后通过电场力将核酸分子在毛细管内迁移。
毛细管内的分离柱起到了筛选和分离核酸的作用,不同长度或不同带电性质的核酸分子将被分离开来。
分离完成后,检测器会检测样品,根据检测信号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二、毛细管电泳仪的实验操作1. 样品制备:将待测核酸样品提取并纯化,测定浓度和纯度。
2. 缓冲液的配制:根据实验需要选择合适的缓冲液,调节缓冲液的pH值和离子强度,以优化分离效果。
3. 毛细管的选择:根据样品特性和分离目标,选择合适的毛细管材料、内径和长度。
4. 样品注入:使用专用注射器将核酸样品注入到毛细管中。
5. 分离条件设置:根据样品的性质和实验需要,设置适当的分离电压、电流和温度等条件。
6. 分析与结果解读:根据检测器所得到的信号,进行数据处理和结果解读。
三、毛细管电泳仪的应用领域毛细管电泳仪核酸分离分析广泛应用于生命科学研究、医药领域以及法医学等领域。
具体应用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 生物医学研究:在基因工程、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等领域中,毛细管电泳仪被广泛应用于核酸样品的分离、纯化和测序等方面。
2. 临床诊断:毛细管电泳仪可用于检测和分析人体内的基因突变、染色体异常等,对临床疾病的诊断、预测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3. 食品安全监测:毛细管电泳仪可以对食品中的转基因成分、有害物质和添加剂等进行快速准确的分析,为食品安全监测提供科学依据。
说明毛细管电泳特点及应用

说明毛细管电泳特点及应用
毛细管电泳是一种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其基本原理是利用电场将带电粒子在毛细管中的移动速率和荷电量的差异进行分离和富集。
毛细管电泳具有高分离效率、快速分离、小量样品、自动化程度高等特点,已经成为了化学、生物、环境学等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析工具。
其主要应用领域和特点如下:
1.分离生化分子
毛细管电泳可以用于分离和富集DNA、RNA、蛋白质、糖类和小分子有机物等生物分子。
这些生物分子在酸碱性、水解、氧化还原等条件下有不同的化学性质和电荷性质,可以被毛细管电泳技术精确分离和定量。
例如在DNA分离和定量方面,毛细管电泳已经成为PCR扩增产物检测、基因测序、DNA指纹鉴定等分子生物学技术中的重要手段。
2.分析环境污染物
毛细管电泳可以用于环境监测和食品安全检测等领域,可以对水、空气、土壤和食品中的有机和无机污染物进行快速准确定量分析。
例如利用毛细管电泳技术可以分析环境中的氨、硝酸盐、荧光增白剂、PESTICIDE 等有害物质含量,以及酒类中的苯甲酸、乙酸等有害物质。
3.分析药品和代谢产物
毛细管电泳可以快速、灵敏地分离和鉴定药品和代谢产物,具有药动学和毒理学研究的重要意义。
毛细管电泳技术节省反应时间,减少实验操作时间,可对液-液、液-固、固-液等反应进行分离和分析,得到精确的数据和结果。
如利用毛细管电泳技术,可以分析身体内的有机酸、氨基酸、代谢产物等物质。
总之,毛细管电泳技术在化学分析和生物分析中均有广泛应用,且已成为学术研究和工业生产的一种重要分离分析手段。
毛细管电泳法的原理和应用

毛细管电泳法的原理和应用1. 原理毛细管电泳法(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CE)是一种基于电场作用下离子在毛细管中迁移的分离技术。
其原理基于离子在电场中带电迁移速度与其电荷量、电场强度以及溶液介质的性质相关的事实。
毛细管电泳法通过在毛细管中施加电场,利用分子的电荷差异和大小来实现分离物质的目的。
1.1 分离机制毛细管电泳法的分离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进样:待测样品经过电泳柱,在毛细管中形成等电流聚焦带。
2.分离:应用电场,待测物质开始在毛细管内移动,根据分子的电荷和尺寸差异,分离成不同的带电物质。
3.检测:通过检测器对不同迁移距离的带电物质进行监测和记录。
1.2 主要影响因素影响毛细管电泳分离效果的主要因素包括:•电场强度:电场强度越高,迁移速度越快,但也容易产生电泳柱壁的热效应。
•pH 值:溶液的pH 值会影响离子的电荷状态,从而影响其迁移速度。
•温度:温度的变化会影响毛细管电泳的分离效果,通常需要控制温度来确保数据的可靠性。
2. 应用领域毛细管电泳法在许多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下面列举了其中的几个主要应用领域:2.1 生物医药领域•药物分析:毛细管电泳法可以用于药物代谢产物分析、毒性物质筛选和药物质量分析等。
•蛋白质分析:毛细管电泳法对于蛋白质的分析具有高分辨率和高灵敏度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蛋白质药物的质量控制和结构研究等方面。
2.2 环境监测领域•水质监测:毛细管电泳法可以用于水质中有机和无机物质的分析,可用于环境污染监测和水质安全评价等。
•大气污染物监测:毛细管电泳法可以用于大气中挥发性有机物质(VOCs)和颗粒物的分析,对于大气污染物的来源和分布有重要作用。
2.3 食品安全领域•农药残留分析:毛细管电泳法可以用于食品中农药残留的检测,对于保证食品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食品添加剂分析:毛细管电泳法可用于食品添加剂的定性和定量分析,用于食品质量控制和标签声明的验证等。
毛细管电泳法

毛细管电泳法简介毛细管电泳法是一种常用于分离和检测化学物质的分析技术。
它基于样品在电场作用下在毛细管中的迁移速度的差异,利用电泳现象进行分离。
该方法具有分离效果好、分析速度快、样品消耗少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生物、环境、食品等领域的分析研究。
原理毛细管电泳法的基本原理是利用电场作用下带电粒子在毛细管中的迁移速度差异分离物质。
当样品通过直径较小的毛细管时,由于电场的作用,带电物质会在毛细管中产生电泳迁移。
迁移速度快的物质会较早到达检测器位置,而迁移速度慢的物质则会滞留在毛细管中,从而实现了物质的分离。
毛细管电泳法主要利用了物质在电场、毛细管中的迁移速度与其电荷、粒径、溶剂性质等因素之间的关系。
其中,电荷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毛细管电泳法可分为两种类型:正交电泳和非正交电泳。
正交电泳主要用于带电物质的分离,而非正交电泳则用于非带电物质的分离。
操作步骤1. 准备工作在进行毛细管电泳实验之前,需要准备好以下实验器材和试剂:•毛细管电泳仪•毛细管•电解质缓冲液•样品溶液2. 设置电泳条件根据实验需要,设置好合适的电场强度、电解液pH值和缓冲液浓度等参数。
这些参数的选择对于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分离效果的好坏至关重要。
3. 毛细管填充将毛细管浸入缓冲液中,通过电力作用使缓冲液进入毛细管,直至毛细管完全填充。
4. 样品进样通过微量注射器将样品溶液缓慢注入毛细管,注意避免气泡的产生。
5. 开始电泳将毛细管两端插入正、负电极中,开启电源,开始电泳过程。
6. 结果分析根据实验需要,可以选择不同的检测方法进行结果分析,如紫外检测、荧光检测等。
应用领域毛细管电泳法广泛应用于生物、环境、食品等领域的分析研究。
具体的应用包括:1.蛋白质分析:毛细管电泳法可用于蛋白质的分离和定量分析,对于药物研发、生物学研究等具有重要意义。
2.DNA分析:毛细管电泳法可以用于DNA序列分析、基因突变检测、DNA测序等领域,对于遗传学研究、法医学等具有重要意义。
毛细管电泳分离技术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

毛细管电泳分离技术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随着现代化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的饮食习惯也在发生着变化,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食用外来品种或加工食品。
然而,这也带来了一系列的安全隐患。
为了保障公众的食品安全,食品检验已经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事项。
而毛细管电泳分离技术,凭借其高效、快速、灵敏的优势,在食品检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成为食品检测领域的一颗明珠。
毛细管电泳分离技术是一种基于电动力学吸引作用实现离子分离的方法。
它借助浸渍有电解液的毛细管,通过电场的作用,将离子从样品中逐一分离,然后检测各离子的运动速度以确定其化学性质。
相对于传统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及气相色谱(GC)检测技术,毛细管电泳分离技术更加快速、高效,并且可以实现极小量的样品分析。
毛细管电泳分离技术在食品检测中最主要的应用是分析食品中的添加剂、农药残留、重金属及微生物等有害成分。
其中,添加剂的检测是毛细管电泳分离技术的重点应用领域之一。
目前,食品添加剂已经成为食品制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但是,在黑心厂家的欺诈下,一些非法添加剂如甲醛、苏丹红等危害健康的物质被加入到食品中。
针对这种情况,毛细管电泳分离技术可以对添加剂进行精确的检测,并确认添加剂是否符合标准。
另一方面,毛细管电泳分离技术还可以用于对化妆品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
目前市面上的化妆品品种众多,但并不是每一种都符合安全标准。
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一些化妆品成分对人体健康有危害。
这种情况下,毛细管电泳分离技术可以对化妆品成分进行快速准确的鉴别,从而保障人们的健康权益。
在农业领域,毛细管电泳分离技术也是一种应用广泛的分析方法。
例如,它可以用于检测农药及肥料中的各种有害物质,从而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同时,毛细管电泳分离技术还可以用于检测各种微生物,从而保证农产品的卫生质量。
总之,毛细管电泳分离技术是一种非常有前途的分离技术,它在食品检测领域的应用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肯定和认可。
通过对添加剂、农药、重金属、微生物等有害成分的精确检测,毛细管电泳分离技术对于提升食品安全质量至关重要。
毛细管电泳在食品添加剂检测中的应用

e a e . Fur h r nh nc r t e mor e,t ot nta p ia i n i o d r s a c n veo he p e i la plc to n f o e e r h a d de l pme o a il r nt f c p la y e e t o or ss t c ol gy wa r o e . l c r ph e i e hn o s p op s d
e t n ie rve e x e sv e i w d,i c u n e e m i to fp e e v tv s s e t ne s n l di g d t r na i n o r s r a i e , w e e r ,pi m e s a d n rto g nt n ut ii n
摘 要 : 者 对 毛 细 管 电 泳仪 的 工 作 原 理 、 离模 式 等 内容 进 行 了 简 要 的 介 绍 , 述 了近 年 来 毛 细 作 分 综
管 电泳在 食 品添加 剂检测 中的应 用 , 要 包括 防腐 剂 、 味 剂 、 主 甜 酸味 剂 、 色素 以及 营 养 强化 剂 等 的
一
化 学 合 成 或 天 然 物 质 。它 在 食 品 的 制 造 加 工 、 装 包
处理 及感 官评 定 等 方 面起 了 很 大 的 作 用 。 由于 部 分食 品添 加剂本 身 具有 某 些 毒性 , 使 用 量受 到 了 其 严格 的 限制 。 因而 , 品 添 加 剂 的定 量 、 性 分 析 食 定
第 2 9卷 第 3期 21 0 0年 5月
食 品 与 生 物 技 术 学 报
J u na f F o ce c n o e h lg o r lo o d S in e a d Bi tc n0 0 y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毛细管电泳分析方法在食品安全监控中的应用
(华东师大化学系叶建农)
食品安全是指食品中不应含有可能损害或威胁人体健康的有毒、有害物质或因素,从而导致消费者急性或慢性毒害或感染疾病、或产生危及消费者及其后代健康的隐患。
近年来,世界范围内食品安全方面的恶性和突发事件不断发生。
据美国疾控中心研究报告估计,美国每年因食品中毒而死亡的人数约5000人左右。
日本也先后发生出血性大肠埃希菌O157食品中毒事件,以及导致上万人中毒的雪印牛奶事件。
目前我国食品安全形势不容乐观,食品中毒事件时有所闻。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实际发生的食物中毒例数在200万人次以上,其中有相当比例是由违禁食品添加剂引起,如2005年“苏丹红”事件,2006年“瘦肉精”事件,2008年“三聚氰氨”事件等。
这类事件不仅严重危害人们身体健康,而且也对经济发展和国家形象产生及其负面的影响。
客观而言,目前我国食品安全仍处于风险高发期和矛盾凸显期,有必要进行全方位的整治。
其中的一个环节,就是要切实做好食品安全监控工作。
食品分析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即食品中营养成分分析,以及食品中化学添加剂、化学污染物的分析。
由此可见,食品安全监控的主要内容,本质上是指能够准确分析和严格控制食品中化学添加剂及化学污染物的种类和含量。
其中食品添加剂属限用品。
根据我国卫生部2008年新修订的“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
(GB2760-2007)规定,在一定前提下可合法使用的食品添加剂总数为1812种,共分为22大类。
这一千多种食品添加剂虽然已经卫生部认可,但对其允许的添加范围及添加量却有严格的规定和限制。
至于化学污染物则属违禁品,有时又叫禁用品,即在任何条件下均不得人为添加,如苏丹红、瘦肉精、孔雀石绿、三聚氰氨等。
从理论上讲,现有的化学分析方法都有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应用于食品安全监控。
如比色法、滴定法、水解法、蔡氏砷斑法、凯氏定氮法、薄层色谱法、气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质谱联用法、毛细管电泳法等。
毛细管电泳(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 CE)是近二十来发展最快的一种分离分析技术,具有分离效率高、所需样品量少、分析成本低等优点。
毛细管电泳分析法是以毛细管为分离通道、以高压直流电场为驱动力,根据样品中各组分之间迁移速度的差异而实现分离的一种液相分离技术。
由于食品组成的复杂性,检测前的各组分之间的分离是必不可少的。
食品中各组分经毛细管分离后,即可选用合适的检测器进行检测,如紫外吸收检测(UV)、激光诱导荧光检测(LIF)、电化学检测(EC)等。
近年来,国内外化学工作者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探索和开发毛细管电泳分析方法在食品安全监控中的具体应用。
众所周知,有机磷农药是目前使用量最大的杀虫剂,占全部农药用量的80%以上,广泛用于谷物、棉花、果树等农作物。
有机磷农药
是一种神经性毒剂,进入人体后,主要抑制血液和组织中胆碱酯酶的活性,引起神经传导功能紊乱。
由它引起的食物中毒占我国食物中毒事件的首位。
据有关文献报道,黄宝美等建立了一种测定青菜中有机磷农药敌百虫的毛细管电泳分析法;费新平等采用毛细管电泳分析法测定了生菜中对硫磷、速灭威和西维因的残留量;王文雷等建立了水样中有机磷农药的毛细管电泳分析法,在11分钟内分离和测定了对氧磷、甲基对硫磷、乙基对硫磷和扑灭松;Pere-Ruiz等采用毛细管电泳-UV检测法分离测定了高灭磷、甲胺磷、敌敌畏、百治磷和马拉硫磷等5种杀虫剂,可检测残留量低至0.04μg.L-1 的蔬菜、谷物等实际样品。
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高毒性的有机氯农药受到禁用或限用,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的用量逐年增加。
虽然该类农药具有用药量少、药效快等优点,但一旦进入人体,可生成具有致癌作用的亚硝基化合物。
因此,对该类农药残留的监测也是必不可少的。
Bagheri研究组采用毛细管电泳分析法测定了饮用水与河水中多种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的残留量,包括苯氧甲酸类、三嗪类、脲类、氨基甲酸酯肟类和氨基甲酸酯类等,检出限达0.01~0.5μg L-1; Taketa等采用毛细管电泳分析法同时分离测定了蔬菜中杀草强和4种苯并咪唑类杀虫剂。
近年来,我们研究小组也采用毛细管电泳—电化学检测方法(CE-EC),测定了多种食品中所含的添加剂及污染物的种类和含量。
在食品抗氧化剂监控方面,我们随机测定了市售罐装蘑菇和
鱼汤样品,发现罐装蘑菇中所加的抗氧化剂为罐装蘑菇没食子酸丙酯(Propyl Gallate),而鱼汤样品中所加的抗氧化剂为叔丁基氢醌,两者的含量均未超标。
在食品防腐剂监控方面,我们随机测定了几种市售品牌酱油中所含防腐剂的种类和含量,发现大多数酱油中添加的是对羟基苯甲酸乙酯(Ethyl Paraben),且添加的含量符合行业标准。
在食品中所含化学污染物即违禁品的监控方面,我们随机检测了一些猪肉制品和奶制品。
猪肉制品中最可能含有的违禁品,大多是β-兴奋剂类化合物,如盐酸克仑特罗(俗称瘦肉精)及其替代品沙丁胺醇和莱克多巴胺。
我们研究组曾采用小型化的CE-EC仪器,分析测定了几种猪肝样品,发现有的猪肝样品中β-兴奋剂含量超标(最大容许含量为百万分之一,即 1 PPM)。
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给活猪喂养了非法添加β-兴奋剂的猪饲料所致;要彻底杜绝此现象,还需从猪饲料生产的源头抓起。
去年爆发的“三鹿毒奶粉”事件震惊全国乃至全世界;不法商人为了牟取暴利,在奶制品中非法添加了大剂量的化工产品“三聚氰胺”,并自欺欺人地冠以“蛋白精”的美名,结果造成严重后果。
我们实验室采用CE-EC 方法,研究了在奶制品中测定三聚氰胺的方法,灵敏度优于1 PPM,可用于监测市售奶制品(鲜奶或奶粉)中三聚氰胺的含量,如高于 1 PPM 即为不合格产品。
综上所述,由于毛细管电泳具有分离效率高、分析速度快、所需样品量少、分析成本低等优点,毛细管电泳作为气相色谱和
高效液相色谱的替代分析方法,几乎可以分离除挥发性和难溶物之外的各种化合物,从而在食品安全监控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眼下人类已迈进二十一世纪,我国已进入小康社会,大多数人再也不必为温饱而担忧,人们对饮食的关注焦点也从“吃得饱”转移到“吃得安全”上来。
不管科学如何发达,不管人们改造大自然的本领如何高强,人类本身毕竟还是血肉之躯, 是大自然长期演化的产物。
这就注定了人类的食品也只能来源于大自然,亦即只能依赖于农、林、牧、副、渔。
所谓的食品工业,也只是对源于自然的食用原料进行加工处理而已。
换言之,在与人们日常生活休戚相关的“衣、食、住、行”四大需求中,“衣、住、行”三大需求尽可依赖于工业和制造业,唯独“食”这一需求只能依赖于大自然!回顾化学史,人类最先合成的有机化合物是尿素,此项工作是由德国化学家费里德里希•维勒在1828年完成的。
一个多世纪以来,由人类合成的非天然有机化合物已超过十万种,其中也包括前面所提及的“苏丹红”、“瘦肉精”和“三聚氰氨”等。
目前由人类合成的非天然有机化合物总数仍以每年二千多种的速度增加。
平心而论,人类本身对这十多万种非天然有机化合物的毒副作用知之甚少,其中只有很小一部分可允许作为食品添加剂(防腐剂、抗氧化剂或色素等)合法使用,而且含量还需严格控制。
“三聚氰氨”虽然被冠以“蛋白精”的美名,其本身不过是一种化工原料,与蛋白质风马牛不相及。
不法之徒在
“三鹿奶粉”中违法添加“三聚氰氨”是钻了蛋白质监测的空子,其本意是为了赚取黑心钱,亦即是为了“谋财”,而非“害命”,但客观结果是将婴儿作为试验品。
其不择手段,疯狂追求利润的行为最终演变成“谋财害命”的结果,教训是极其深刻的。
“三鹿奶粉”事件告诫我们,对于人工合成的非天然化合物,除非属于国家已经批准的合法食品添加剂,我们都应对其进行“有毒、有害推断”,切忌自作聪明,随意添加,以免再次酿成严重的后果。
作为化学工作者尤其是分析化学工作者,在食品安全监控工作中将会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