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形态的内涵及其特征

合集下载

两型社会的基本内涵与特点

两型社会的基本内涵与特点

两型社会的基本内涵与特点2007年12月14日,长株潭城市群与武汉城市圈一道成功获批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两型社会指的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整个社会经济建立在节约资源的基础上,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核心是节约资源。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形态,其核心内涵是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什么是资源节约型杜会节约,意味着节减、节省、节俭、控制,与浪费相对;节约是健康文明的消费方式,也是一种价值取向;节约不是限制消费,而是提倡健康消费、文明消费;节约更是经济学范畴,是用最少投入获得最大产出。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相对于资源浪费、资源过度使用的社会而言的。

本文认为,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同内的,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将节约理念贯穿于生产、流通、消费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通过采取法律、经济和行政等综合措施,依靠科技进步,动员和激励全社会保护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循环再生利用废弃物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取最大可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终实现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形态。

在传统经济社会形态中,资源是无限的,形成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经济范式,造成了资源浪费、环境恶化、生态危机。

在资源节约型社会新经济形态中,资源是有限的,形成投入减量化、消费健康化、废弃物资源化的经济范式,达到经济、生态环境、社会效益多赢,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什么是环境友好型社会友好,意味着亲近、和睦、协调、和谐。

环境友好侧重于社会经济发展的生态效率,其根本要求就是人类生产和消费活动与社会经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发展。

它体现了对自然价值多样性的深刻认识,以及人、社会与自然、生态、环境的良性互动。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

具体来说,它是一种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以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核心,以绿色科技为动力,坚持保护优先、有序开发,合理进行功能区划分,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追求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

历史知识—人类的社会形态

历史知识—人类的社会形态

历史知识—人类的社会形态每天一篇历史知识,传播历史。

社会形态是马克思主义所特有范畴。

一定生产力基础上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是社会经济结构、政治结构、文化结构的统一体;包括经济形态、政治形态、意识形态。

根据生产关系的不同性质把人类社会依次划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是它的第一阶段)。

原始社会原始社会亦称“原始公社”“原始共产主义社会”。

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形态。

人类产生的过程也就是原始社会形成的过程。

它存在了二三百万年,是人类历史上最长的一个社会发展阶段。

原始社会的社会组织经历了原始群和氏族公社两个发展阶段。

氏族是原始社会的人们以血缘关系联结起来为特征的共同生产和生活的基本经济单位。

氏族又经历了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两个阶段;按生产力和生产工具来说,原始社会又可以分为旧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旧石器时代的人类经济活动,主要是通过采摘果实、狩猎或捕捞获取食物。

当时人们群居在山洞里或部分地群居在树上,以一些植物的果实、坚果和根茎为食物,同时集体捕猎野兽、捕捞河湖中的鱼蚌来维持生活;中石器时代以石片石器和细石器为代表工具,石器已小型化;以磨制的石斧、石锛、石凿和石铲,琢制的磨盘和打制的石锤、石片、石器为主要工具。

新石器时代是原石社会的繁荣时期,也是最后的时期,随着生产的发展,产品出现了剩余,集体劳动逐渐被个体劳动所取代,由此产生了私有制,随之也出现了阶级。

奴隶社会奴隶被视为是奴隶主的财产,可以买卖,奴隶主可强迫奴隶工作,劳力活动须以奴隶为主,无报酬,且无人身自由。

一个人类社会中,如果大部分物质生产领域劳动者是奴隶,这样的社会,叫奴隶社会。

从历史意义来看奴隶社会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它打破了原始社会氏族部落关系的狭隘性,从而有利于社会生产规模的扩大,有利于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分工的发展,为整个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

诚然奴隶主获得了最大的利益,但是奴隶也获得了一定的利益,生活水平总体上比原始社会要高。

马原第三章《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马原第三章《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2.人类社会五种社会形态
社会 形态
原始 社会
共产主 义社会
资本主 义社会
奴隶 社会
封建 社会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一、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1)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
重复性 常规性
列宁 社会发展道路的统一性,体现
了世界历史运动的总趋势、总 过程,它制约着各个国家、各 个民族的历史发展。
社会主义国家 各具特色
资本主义各不 相同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2)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的辩证统一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2.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和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1)社会形态发展的必然性 社会形态发展的必然性是指社会更替的规律是客观的,确定的。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2)社会形态发展的历史选择性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会形态的内涵: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一般用社会制度代指。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1.社会形态的含义
社会形态是同生产力 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 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 体。
社会 形态
经济 基础
上层 建筑
生产力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三,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结底是人民群众的选 择性。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二、社会形态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
处死路易十六1793年
拿破仑帝国
波 旁



•法国大革命的曲折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的曲折的过程
1991年12月25日苏联降下红旗,苏联解体。
共性
统一性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2020考研政治马原重点:社会形态的更替

2020考研政治马原重点:社会形态的更替

2020考研政治马原重点:社会形态的更替社会形态的更替1.社会形态的内涵社会形态是又称社会制度,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其中,经济基础是社会的“骨骼系统”,上层建筑是社会的“血肉系统”。

2.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社会发展的规律性和主体的选择性使社会发展呈现出统一性和多样性。

两个方面的表现:①从纵向看,表现为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统一性是社会形态运动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人类的总体历史过程表现为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

多样性是指不同的民族可以超越一种或几种社会形态而跳跃式地向前发展。

②从横向看,社会发展过程的统一性和多样性表现为同类社会形态既有共同的本质,又有各自的特点。

3.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是指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规律性,其发展的基本趋势是确定不移的,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

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即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选择性,是指社会主体以一定的方式在可能性空间中有意识、有目的地指向确定对象的创造性活动。

社会形态的更替是历史的客观必然性和人们的自觉选择性的统一,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

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结底是人民群众的选择性。

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包含三层含义:第一,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造成了一定历史阶段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为人们的历史选择提供了基础、范围和可能性空间。

第二,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也是一个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

第三,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到底是人民群众的选择性。

一个民族之所以做出这种或那种选择,有其特定的原因:①取决于民族利益;②取决于交往;③取决于对历史必然性以及本民族特点的把握程度。

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一)社会形态的内涵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社会形态包括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是三者的历史的、具体的统一。

一定的社会形态总要以一定的社会制度形式呈现出来,社会制度也被视为社会形态的同义语。

人类社会是不断发展的,社会的根本性变革和进步就是通过社会形态的更替实现的。

(二)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依据生产关系的不同性质,社会历史可划分为五种社会形态:原始社会、奴隶制社会、封建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其第一阶段是社会主义社会)。

这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是社会历史运动的一般过程和一般规律,表现了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

(三)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与多样性,根源于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作为基础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性,从根本上决定了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必然性。

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包含三层意思:第一,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造成了一定历史阶段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为人们的历史选择提供了基础、范围和可能性空间。

第二,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也是一个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

第三,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结底是人民群众的选择性。

(四)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社会形态的更替,还表现为历史的前进性与曲折性、渐进性与跨越性的统一。

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渐进性主要是指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演进的基本趋势;曲折性指历史发展不是一帆风顺,会受到阻挠甚至短暂的向后倒退;跨越性指跨过中间一个社会形态,如西藏直接从奴隶跨入社会主义社会。

3.1.4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资料

3.1.4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资料

资本主 义社会 封建 社会 奴隶 社会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B)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的主要表现:之二
第二,社会形态演进的基本次序是统一的。 欧 洲 各个国家和民族在没有严重外 来干涉的情况下,按其自然史 过程,一般都要经历大致相同 的发展阶段,即依次经历原始 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是它的低级阶 段)这五种基本的社会形态。
中国
朝鲜 越南 社会主义国 家
古巴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2)社会形态发展的多样性 就具体的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而言,其社会形态的演进发展的实 际过程,往往又不是简单地、刻板地依照这些基本的社会形态 的次序进行的,而是具有极为复杂的多样性。
中国社会
美国社会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A)社会形态发展多样性的表现:之一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5.划分社会形态的客观标准是生产关系即经济基础,而不是上层建筑 列宁:一分析物质的社会关 系(即不通过人们意识而形 成的社会关系:人们在交换 产品时彼此发生生产关系, 他们甚至没有意识到这里存 在着社会生产关系),立刻 就有可能看出重复性和常规 性,就有可能把各国制度概 括为社会形态这个基本概念。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社会形态发展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含义
社会形态是具体的历史的,任何具体的社会形态都是人 类发展史上的一个特殊阶段。
社会形态的更替和发展既受到普遍规律的制约,又受到 特殊规律的制约,是统一性和多样性、决定性和选择性、 前进性和曲折性的辩证统一。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社会主义国家 各具特色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3)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的辩证统一

三个“新”的深刻内涵及重要意义

三个“新”的深刻内涵及重要意义

三个“新”的深刻内涵及重要意义
一、新的社会形态
新的社会形态,指一种以人的发展为本,实践公正合理、协调一致、
充满活力和积极性社会的新型社会形态。

它构建在社会关系中的利益均衡
和社会制度的科学动态可持续发展之上,其能够为人们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更多的参与机会、更多的幸福机会,增加生活质量,实现更大的共同
利益和社会发展。

新的社会形态体现了制度创新、社会政治创新和经济发展创新的三种
形式,它的目的是,在社会制度中能够完善和重新安排各种各样的制度安排,加强社会各种各类利益的协调和安排,实现社会发展的均衡、整合和
协调,从而为社会发展和持续发展提供一个稳定和健康的社会环境。

新的社会形态的深刻意义在于,它不仅可以更好地实现公平、公正的
社会,而且可以使人们具有责任心、目标明确、发展更加团结的社会环境,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二、新的社会建设
新的社会建设,是指在当前社会发展变化的背景下,根据不同的社会
发展阶段所提出的具有针对性的建设新的社会的构想。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社会形态与历史发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社会形态与历史发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社会形态与历史发展社会形态与历史发展概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认为,社会形态是指人类社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总体状态,而历史发展则是指人类社会由一个社会形态转变为另一个社会形态的过程。

本文将概述社会形态的概念以及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

一、社会形态的定义与特征社会形态是人类社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总体状态和特征。

它包括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个方面。

经济基础是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它决定了社会的性质和发展的方向。

上层建筑则包括政治、法律、宗教、文化等意识形态,它是经济基础的反映和服从。

社会形态的变化是经济基础发展的结果,也是上层建筑调整与适应的过程。

不同的社会形态有其各自的特征。

奴隶社会以奴隶制为经济基础,唯一的生产力是奴隶,最典型的代表是古希腊罗马。

封建社会以封建地主阶级和农奴为主要经济关系,最典型的代表是欧洲中世纪的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则以私人资本和雇佣劳动为基础,最典型的代表是现代工业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则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要特征,最典型的代表是苏联和中国的社会主义社会。

不同社会形态的出现和消亡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是指社会形态的变迁和演进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普遍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发展的规律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

首先,社会发展是不断推进的。

社会形态的变化不是突变,而是在长时间的演变中完成的。

社会形态的变迁是一种渐进的过程,通过阶级斗争等推动力量来实现。

其次,社会发展是一种相互联系的过程。

不同的社会形态是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的,新的社会形态往往包含并超越了旧的社会形态的一些特点。

社会发展是有连续性和相对稳定性的。

第三,社会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内在规律,这与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基础的变化有关。

例如,封建社会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兴起不可避免地导致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到来。

最后,历史发展是不可逆转的。

一旦新的社会形态出现,旧的社会形态就会逐渐消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形态的内涵及其特征
社会形态,是指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经济基础是由社会发展到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综合,实质是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制度化的物质社会关系。

上层建筑是建立再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从此定义可看,社会形态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直接相关,是一个整体,建立再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则是社会形态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从构成内容上,社会形态包括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其中经济形态是基础,三者体现为历史、具体的统一。

经济形态是社会形态的基础,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马克思的“三形态”
第一种“三形态”,这是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又称“伦敦手稿”)提出:“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

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交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

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


这是按人的发展或人际关系来划分的。

第二种“三形态”。

称为“原生”、“次生”、“再生”三种社会形态。

这是按所有制的性质来划分的。

两种三形态之间的关系
人的依赖关系,即人处在依附关系而存在和发展的状况,以自然经济为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资料的私有制成为全社会普遍的所有制形式,商品经济
也渐渐获得了发展。

“物化社会关系”打破了“人身依附关系”对人本身生存发展的束缚,人们的独立性明显增强,但是私有制的普遍存在,给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披上了物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的外衣,特别是人不仅同他的劳动、他的产品出现了异化,就连人与人之间也出现了异化。

(物役性)因此,人亦不是最自由的。

随着生产力的极大发展,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带来了充足的社会产品,因为产品极大丰富,自然也就不需要市场交换,人类社会也不在有阶级暴力而进入了“自由人联合体”时代,人们可以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放牧、晚饭后从事批判,社会可以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这时,人的自由个性必定能够得到极大的释放,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也能够得以实现了。

可以看到,两种“三形态”与经济形态的发展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五形态”
在1859《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说到:“大体上,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

曾经,在思想史上,对序言中的这段话在上世纪有长达半个世纪的争论。

此前,有人以亚细亚是地域概念、古代是时间范畴,几个概念并不一致,来指出马克思根本不存在五形态说;也有人认为当时马克思的研究主要是依靠欧洲历史资料,因为当时的欧洲中心主义使得学界几乎没有《世界通史》,马克思唯一使用的是当时德国历史学家兰克《世界历史》,这本书也是欧洲中心主义的,欧洲就是世界的中心,所以马克思所说的形态并不具有世界意义、普遍性。

(1)亚细亚,实际是英语单词ASINA的音译,本意是“太阳升起的东方”,主要指两河流域、印度、中国等地。

亚细亚生产方式,马克思曾作了大量研究。

马克思还在大英博物馆里认真地研究了当时著名巴伐利亚历史学家格.毛勒《德国乡村制度史》和《马尔克制度史》。

(19世纪50年后期马克思就曾将注意力转向东方社会;70年代后他再次把视野转向亚非拉等更为广大的以农村公社经济为基础的不发达地区)通过不断地对东方国家的认识和了解,特别是对俄国农村原始公社制度的研究。

为了研究俄国公社,马克思还以顽强的毅力学习俄语,研究柯瓦列夫斯基等的研究。

1868年还致信恩格斯说这是非常有意义的研究,把
原始时代之后的社会发展做了“崭新说明”。

可以说,亚细亚生产方式,不仅东方存在,在欧洲也存在这种方式。

这种生产方式,正是人类原始社会的最后阶段——由公有制向私有制、无阶级向有阶级的转化阶段。

亚细亚生产方式是介于原始社会与奴隶占有制社会之间的一种社会形态。

(2)“古代的”此前人们也是争论纷纷,经过深入研究后特别是读马克思的后续文本后可以说,古代的,就是指古希腊罗马的。

所以,2009年新编译的《马克思恩格斯文集》已把“古代的”直接改译为了“古希腊罗马的”,这就明确了,就是指奴隶社会时期。

所以,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等生产方式(关系)是客观存在的。

在马克思思想谱系中,三形态与五形态实际上是一个内在的整体,虽表述不一,却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