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敬梓与朴趾源的讽刺作品比较

合集下载

文学作品中的讽刺效果赏析

文学作品中的讽刺效果赏析

文学作品中的讽刺效果赏析运用“对比、夸张”等手法达到讽刺效果之作不少,它的妙处在于读者能在轻松愉悦之时,讥笑谩骂之后,了解人物性格,了解小说所反映的社会问题。

它的成功往往在人们笑过之后,引起人们深深的沉思,给人物或同情,或痛恨,或鄙夷,或憎恶的态度。

这一类作品最典型的有被选入初中课本的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契诃夫的《变色龙》、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等。

1运用“对比”达到讽刺效果1.1语言变化。

语言是心理的一面镜子,三句话不离本行,我们可从语言窥见其人本质,这一类人物语言都有一个共性,言为心声。

鲁迅说过:“如果删除不必要之点,至摘出各人有特色的谈话来,我想就可以使别人从谈话里推见每个说话的人物。

”要么甜言蜜语,要么恶语中伤及其可笑可鄙,收到寓庄于谐的效果,反映问题也更深刻,读者能辨别孰是孰非,立场观点更鲜明。

《儒林外史》中,围绕着范进中举前后一系列人物的态度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范进岳丈是最值得一提的人物。

先前范进回家被岳丈骂得摸门不着。

“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尖嘴猴腮”一顿夹七夹八,待到范进果真中了举,他忽然一百八十度大转弯,称范进为“贤婿老爷”,当众夸范进才学高,品貌好,把范进真的捧上了天,说“他”是天上的星宿。

范进语言也今非昔比,先前低头哈腰,低三下四,唯唯诺诺,“岳丈见教的是”后来是称呼,由“岳丈”改称“老爹”了。

反映了他扬眉吐气,圆滑世故。

范进中举后,众乡邻也都是跑前跑后,拿米的,捉鸡的,拿蛋的,拿酒的。

可先前都是见死不救,唯恐躲而不及呢。

种种态度的变化勾勒了一幅百态图,人世间地位有了,就有了金钱,就有了一切。

人们会丑态百露,趋之若鹜,揭露了世态炎凉。

又如《变色龙》中,语言描写也非常淋漓尽致,警官奥楚蔑洛夫及巡警叶儿德林在街上处理狗咬人事件,态度变化之快,可称绝妙,在不知狗主人是谁的时候,俨然一派很公正的样子,“我不能不管”。

绝不轻易放过这件事,我要拿点颜色出来给那些放出狗到处乱跑的人看看,“用不着白费工夫谈空话了。

浅析《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浅析《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浅析《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样文內容摘要我国古典小说史上最有典型意义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品《儒林外史》,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巨大影响,它的讽刺艺术特征是多方面的。

我们探究它,对于提高和掌握文学写作的讽刺艺术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文旨在对它的讽刺艺术特征做一些简单的探析。

关键词讽刺对比夸张细节描写语言目录【内容摘要】 (1)【关键词】讽刺对比夸张细节描写语言 (2)一、运用对比手法突显讽刺效果 (4)(一)、体现作者理想的正面人物与体现社会腐败的反面人物进行对比 (4)(二)、用地主盐商的丑恶面目和市井细民的高尚品德作对比 (5)(三)、用人物自己的语言与行动作对比 (5)(四)、用一个人物前后不同的表现作对比 (6)(五)、真假对照,揭露矛盾 (7)二、运用传神的细节描写彰显讽刺魅力 (7)三、运用夸张增强讽刺力度 (8)四、运用精彩的语言表现讽刺意味 (8)五、结语 (10)参考文献 (12)浅析《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是我国著名的长篇讽刺小说,通过充分运用讽刺艺术,以封建知识分子为主要描写对象,以批判科举制度为中心,批判了当时科举制度的腐败,反映了封建末期黑暗的社会,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当时知识分子的毒害。

作者以极其严肃的态度、犀利老辣的笔调、含蓄幽默的言辞猛烈抨击封建礼教和封建科举制度,勾勒出一幅幅姿态各异、畸形发展的士林群丑图。

将讽刺艺术上升到一种更高的境界,使《儒林外史》成为我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之作。

鲁迅曾经评价过:“迨吴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有足称讽刺之书。

”这是对《儒林外史》讽刺艺术一个很好的评价。

这篇文章我试着对其讽刺艺术特征做简单的探析。

一、运用对比手法突显讽刺效果对比是这部小说为了突出讽刺效果常用到的手法。

吴敬梓采用广泛而又强烈的艺术对比手法,成功地塑造各种类型的人物形象,成为《儒林外史》讽刺艺术最显著的特色。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研究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研究

一、《儒林外史》的讽刺手法
《儒林外史》的讽刺手法高超,是清代小说的巅峰之作。吴敬梓巧妙地运用 对比、白描、夸张等手法,将社会上的各种假、恶、丑现象揭露无遗。
1、对比手法
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大量运用对比手法,通过人物前后行为的反差,突 出其讽刺效果。例如,小说中的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的态度变化,一个极尽鄙 视,一个极尽讨好,鲜明的对比凸显了世态炎凉的社会风气。
2、白描手法
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运用白描手法,通过对人物言行的生动描绘,使人 物形象栩栩如生。例如,范进中举后的癫狂状态,吴敬梓用简练的语言和生动的 描写,将其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令人既感到好笑又深感悲哀。
3、夸张手法
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还运用了夸张手法,通过对人物言行的夸大描写, 突出其讽刺效果。例如,小说中的严监生为了节省一根灯草,临死前还伸出两个 指头不肯断气,这种夸张的描写让人不禁让人感叹当时社会的吝啬之风。
1、对比手法
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大量运用对比手法,通过人物前后行为的反差,突 出其讽刺效果。例如,小说中的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的态度变化,一个极尽鄙 视,一个极尽讨好,鲜明的对比凸显了世态炎凉的社会风气。
2、白描手法
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运用白描手法,通过对人物言行的生动描绘,使人 物形象栩栩如生。例如,范进中举后的癫狂状态,吴敬梓用简练的语言和生动的 描写,将其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令人既感到好笑又深感悲哀。
小说还对官场腐败进行了深刻的揭示。官员们贪污受贿、营私舞弊,甚至为 了自己的利益不惜草菅人命。这种腐败现象不仅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危害,也严 重损害了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
总之,《儒林外史》作为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代表作之一,以其高超的讽刺 艺术和深刻的社会批判成为了经典之作。它不仅揭示了清代社会的各种弊病和丑 恶现象,而且也展现了吴敬梓作为一位伟大的小说家的高超艺术才华。

《儒林外史》人物对比讽刺谈

《儒林外史》人物对比讽刺谈

《儒林外史》人物对比讽刺谈莫纯星【摘要】《儒林外史》是一部讽刺小说,主要运用对比讽刺,包括"鹤立鸡群"式、"言行相悖"式、"无独有偶"式、"前后矛盾"式、"自打嘴巴"式以及明比、暗比等讽刺.在作者的笔下,讽刺手法剥光了那些令人憎恶的封建文人、官僚豪绅、市井无赖等的外衣,露出了他们丑恶的灵魂,深刻地揭露了行将崩溃的封建制度的腐朽性,强烈地抨击了罪恶的科举制度.这种讽刺艺术在我国古代小说发展史上达到了顶峰.【期刊名称】《广东海洋大学学报》【年(卷),期】2007(027)002【总页数】4页(P83-86)【关键词】儒林外史;人物;对比;讽刺【作者】莫纯星【作者单位】阳江职业技术学院,广东,阳江,52956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4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是一部揭露18世纪清朝社会百态的讽刺小说。

闲斋老人在《儒林外史序》中说:“其书以功名富贵为一篇之骨。

有心艳功名富贵而媚人下人者;有倚仗功名富贵而骄人傲人者;有假托无意功名富贵,自以为高,被人看破耻笑者;终乃以辞却功名富贵,品地最上一层为中流砥柱。

”这段话中的三种“有……者”是作者憎恶的对象,字里行间,讽刺笔墨不少。

许多讽刺曾在以往的文学作品中出现过,但远没有《儒林外史》这样精湛和卓绝。

可以说,《儒林外史》是中国叙事文学中讽刺艺术的高峰。

《儒林外史》的讽刺手法多种多样,其中,用得最多也最纯熟的是对比讽刺手法。

1 “鹤立鸡群”式的对比讽刺《儒林外史》在第一回标举了一个不慕荣利、不随俗俱流的人物王冕。

王冕以放牛卖画为生,坚决拒绝官府的邀请,逃避皇帝的征聘。

他轻视功名富贵,远避权豪势要,不与封建统治阶级同流合污。

这个人物可说是作者恬淡平和的理想化身。

《儒林外史》第一回有一处鲜明的对比——对危素的不同态度。

危素是当时的权豪势要,是功名富贵的象征。

作者先写了儒林士人中的“胖子”、“瘦子”、“胡子”三人的谈话:“危老先生”“新买了住宅,比京城里锺楼街的房子还大些,值得二千两银子。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特点有哪些?儒林外史简介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特点有哪些?儒林外史简介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特点有哪些?儒林外史简介想要了解儒林外史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下面由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特点有哪些?儒林外史简介”,持续关注本站将可以持续获取更多的考试资讯!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特点有哪些?儒林外史简介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特点一、《儒林外史》善于通过人物的外貌、言行描写,表达对人物的嘲讽之情。

例如,第二回里,薛家集的一个小乡官夏总甲,作者把他写成了一个乡间土皇帝形象。

你看他:“两只红眼边,一副锅铁脸,几根黄胡子,歪戴着瓦楞帽,身上青布衣服就如油篓一般;手里拿着一根赶驴的鞭子,走进门来,和众人拱一拱手,一屁股就坐在上席。

好一个“拱一拱手,一屁股就坐在上席”,一个动作活画出了夏总甲在乡民面前的傲慢做大。

他为什么能如此目中无人?他的衣服怎么“就如油篓一般”?作者接着描写他的一番话语,巧妙揭开了这个谜。

“俺如今倒不如你们务农的快活了。

想这新年大节,老爷衙门里,三班六房,那一位不送贴子来。

我怎好不去贺节?每日骑着这个驴,上县下乡,跑得昏头晕脑。

从新年这七八日,何曾得一个闲?恨不得长出两张嘴来,还吃不退。

”这个土皇帝的矫情炫耀多么令人生厌!而读者的这种认识是从字里行间领会出来的,并不是作者明白告诉的。

吴敬梓十分痛恨迷信风水,在四十四回中,他借书中人物杜少卿说过,最好请朝廷立个法,将那些骗人的风水先生的头砍下来,将那些因风水迷信而迁祖坟的人凌迟处死。

在第四十五回中,作者描写了两个风水先生余殷、余富,这两个人物身上,寄寓了作者强烈的憎恶之情,写这两个人物,主要运用了动作描写。

余家兄弟二人为一人的祖坟看风水,那主人拿来红布口袋装着的几块土,余殷“拿出一块土来放在面前,把头歪在右边看了一会,把头歪在左边又看了一会,拿手指掐下一块土来,送在嘴里,歪着嘴乱嚼。

”“余敷把土接在手里,拿在灯底下,翻过来又把正面看了一会,翻过来又把反面看了一会,也掐了一块土送在嘴里,闭着嘴,闭着眼,慢慢的嚼。

第三单元 名著导读 《儒林外史》讽刺作品的阅读 九年级语文下册课件

第三单元 名著导读 《儒林外史》讽刺作品的阅读 九年级语文下册课件

作者作品
写作背景
吴敬梓经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是清朝的鼎盛时期,政治、 经济、文化都高度发达。然而,繁荣的表象掩盖了封建社会的腐 败。统治者不仅镇压武装起义,还通过文字狱、科举制、提倡理学 等方式钳制士人的思想,而吴敬梓则对此激愤不已,反对八股文和 科举制度,憎恶士大夫们醉心功名利禄的行为。他把这些观点反映 在《儒林外史》通过辛辣的讽刺,深入揭露了丑恶本质。
专题探究
(2)杜少卿 杜少卿虽出身名门望族,但性格狂放不羁,不愿循规蹈矩
入仕为官,被世人视为“古今难觅之奇人”。身上,蔑视科举 思想在他的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他淡化礼教束缚,反对歧视 女性,视妻子为平等的伙伴,摒弃纳妾习俗。此外,他还乐善 好施,广结善缘,是作者笔下理想的人物化身。
专题探究
4.吝啬鬼的典型
严监生 严监生没学富五车,他的监生功名却靠金钱买来。他出名 的却是的,莫过于临终之际,那两根执拗地无法放下的手指始 终牵动着人们的心。几个侄儿和奶妈苦思冥想,却始终猜不到 严监生的真正意图。直到赵氏一语道破天机,众人才恍然大 悟:原来严监生临终前所想的竟是节省灯油。中的两茎灯草费 油,难以合眼。赵氏挑去一根,严监生才咽了气。
专题探究
2.贪官污吏的典型
(1)王惠 南昌知府王惠,念念不忘“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
通例,他一到任,衙门里就满是“戥子声,算盘声,板子 声”,“这些衙役百姓,一个个被他打得魂飞魄散,合城的 人,无一个不知道太爷的利害,睡梦里也是怕的”。
专题探究
(2)汤奉 高要县知县汤奉以严厉执行朝廷法令自诩清廉。当朝廷
名著导读
《儒林外史》
讽刺作品的阅读
我们曾经学过《范进中举》这篇课文,认识了喜极 而疯的范进,也认识了嫌贫爱富的胡屠户,感受到了科 举制度对文人的压迫,也感受到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 凉。那么,我们该如何阅读这类讽刺作品呢?

儒林外史讽刺的艺术手法

儒林外史讽刺的艺术手法

儒林外史讽刺的艺术手法《儒林外史》,那可真是一部妙不可言的经典之作啊!要说它讽刺的艺术手法,那真是让人拍案叫绝。

书中人物的刻画,那叫一个精彩。

就拿范进来说吧,中举前,那是穷得叮当响,老丈人胡屠户对他是百般嫌弃,说他是“现世宝穷鬼”。

可中举后呢?胡屠户的态度那是一百八十度大转弯,一口一个“贤婿老爷”,这前后的对比,难道不讽刺吗?这不就像是那墙头草,风往哪边吹就往哪边倒。

还有那严监生,临死前还伸着两根指头,为的只是那灯盏里点着的两茎灯草,怕费油。

这吝啬鬼的形象,是不是让人觉得又好气又好笑?这跟守财奴葛朗台又有啥区别?作者吴敬梓就像一位高明的画师,用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

他不直接说这些人的丑态,而是让读者自己去看,自己去品。

就好比给你一幅画,初看觉得平平无奇,再看就能发现其中的奥妙,让人忍不住拍大腿说:“哎呀,原来是这么回事!”再说那科举制度,多少人为了考取功名,熬白了头,耗尽了精力。

书中描写那些考生们,为了一篇文章,搜肠刮肚,绞尽脑汁,这难道不可悲吗?这不就像是在一个死胡同里拼命打转,却不知道出路在何方。

还有那些所谓的“名士”,表面上高谈阔论,一副风雅的样子,实际上肚子里没多少墨水,不过是附庸风雅罢了。

这难道不像那纸糊的老虎,看着威风,一戳就破?《儒林外史》的讽刺,不是那种大声的嘲笑,而是轻轻的一声叹息,让你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其中的深意。

它让我们看到了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病,看到了人性的丑陋和扭曲。

这不就是文学的魅力所在吗?它不像一把利剑直接刺向敌人,而是像一阵微风,轻轻吹过,却能掀起心底的波澜。

所以说,《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手法,那是相当高超,值得我们反复品味,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难道不是吗?。

儒林外史刻画人物的讽刺手法

儒林外史刻画人物的讽刺手法

儒林外史刻画人物的讽刺手法
《儒林外史》是清代作家吴敬梓的代表作品,其以讽刺为主要手法,对当时的社会风貌、人情世故进行了深刻的剖析。

在刻画人物方面,其讽刺手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贴切生动的细节描写:吴敬梓通过对人物的细节描写,展现了其性格特点和社会地位。

比如,他描写黄机的饮食生活,描写了孔子后裔孔方兄的衣食住行,这些描写既切合人物形象,又揭示了他们的一些弱点和缺陷。

夸张和反讽的比喻:吴敬梓通过夸张和反讽的比喻手法,对人物的言行进行了嘲讽和揭露。

比如,他用“飞黄腾达”来形容田晓霞,暗示她是不择手段的人物;用“学富五车”来形容郑光祖,暗示他虚伪自大。

对照和对比的刻画:吴敬梓通过对照和对比,将人物之间的差异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比如,他将吕洞宾和高士奇对比,展现了两种不同的仙风道骨;将谢天谢地和范进中的各种缺点对比,暗示了二者的人生境遇。

转化和颠覆的刻画:吴敬梓通过对人物形象的转化和颠覆,进行
了深刻的讽刺。

比如,他将儒者形象从高贵圣洁的形象转变为贪婪世俗的形象,将庸俗之人形象从丑陋低贱的形象转变为机智狡猾的形象。

总之,《儒林外史》中的讽刺手法丰富多彩,通过各种手法对人物进行了深刻的剖析,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端和世道风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金项目:此论文是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重点资助项目相关成果。

作者简介:陈冰冰(1981—),女,安徽亳州人,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讲师,古典文学博士。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研究生论文专刊第38卷2011年5月吴敬梓与朴趾源的讽刺作品比较陈冰冰摘要:讽刺文学是批判时代和社会的矛盾与不合理现象,并对此间接地予以声讨的文学形态。

吴敬梓与朴趾源分别是中韩两国讽刺文人的代表,他们都以封建社会中的儒生为讽刺对象,揭露封建社会制度下的种种社会矛盾。

他们的文学作品存在很多相似之处,但而文学传统、创作个性等诸多因素的不同,又使两位文人的作品在深度与广度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关键词:吴敬梓;朴趾源;讽刺文学;讽刺比较《儒林外史》是中国古代最具代表性的讽刺小说,该作品是吴敬梓根据自己的切身体验,通过犀利的文笔,对封建科举制度下腐化堕落的读书人的丑态进行的揭示,从而实现了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批判和鞭挞。

小说直接以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作为讽刺对象,表现了高度的现实主义精神。

这也符合讽刺文学创作的基本要求,即符合生活的真是,使读者信服首肯而身临其境,从而才能达到更加直接而强烈的讽刺效果。

与此内容相类似,韩国文人朴趾源的文学作品一直以李朝社会的种种弊端为批判对象,尤其是对虚伪的封建道德和趋炎附势、道貌岸然的两班贵族的讽刺。

朴趾源一直被称为朝鲜时代最杰出的讽刺文学家,而作为实学家,以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人和事为依据,通过朴实的语言反映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则是朴趾源文学创作的最突出特点。

本文主要是以吴敬梓和朴趾源的讽刺作品为比较对象,从讽刺对象、讽刺手法、讽刺风格三方面分析其异同及原因。

通过这种比较初步探讨中韩两国讽刺文学所独具的民族特色和两位文人个性鲜明的创作风格。

一、讽刺的对象在社会矛盾日益凸显的背景下,吴敬梓与朴趾源作为优秀文人的代表,他们把揭露社会黑暗面,抨击阴暗腐朽的社会风气,嘲讽封建制度下日益腐化堕落的知识分子为己任,将这些丛生的矛盾记录在他们的文学作品中,以此作为对世人的警示。

吴敬梓与朴趾源的讽刺作品均是以封建制度下的知识分子为讽刺对象,而这些人物往往具有双重的人物性格,这也是当时代社会背景下的真实情景,复杂的社会矛盾也造成了人们在身份上、心理上的种种矛盾,而吴敬梓与朴趾源正是抓住这一显著特征,将人物刻画的更加真实形象。

《儒林外史》为我们描绘了形形色色的儒生,也让我们看到了所谓儒林的种种丑态,他们或是为科举耗尽大半人生,虽侥幸进学而精神空虚、知识贫乏,如范进之辈;或是在科举的道路上由淳朴孝顺腐化堕落至无耻势利之徒,如匡超之徒;或是打着孔孟入学的幌子欺世盗名、横行乡里,如王仁、严贡生等。

而其中杜少卿这一人物的出现则成为整部作品的亮点。

在众多的儒生中,杜少卿应该算是一个极好的人物,而封建的卫道者们却骂他为“败类”,他看破八股取士的弊害,决然辞却科举,并且还劝说其他的儒生罢考,对封建官宦权贵不媚不敬,甚至横眉冷对,这与他的身份是完全不符的,所以遭到封建官僚的排斥。

但是,他轻财好士,广交朋友,每遇贫困急难者求助,不论“知与不知,皆尽力资之”。

真儒名士称他为“海内英豪”、“千秋快士”、“儒林豪杰”。

杜府老管家娄太爷病了,杜少卿把他养在家里,并亲自服侍。

从刚卖田的银子中拿100两给娄太爷孙子让其回家做小生意,以为日后营生打算,后又拿几十两银子合具寿器,交与娄家儿孙买地安葬娄太爷。

杜少卿经常拿大捧的银子与人用,而自己却不得不出卖祖业,典当衣物,而尽管自己面临段因绝食的困境,依然还要尽力资友朋,杜少卿之所以能做到这点,正是因为他眼中没有封建的等级名分,也没有尊卑秩序。

不仅如此,杜少卿对女性也非常的尊重。

他陪妻子逛园游山,携手同行,这一举动在当时来说是极为大胆的,是完全与封建礼教中所强调的“三从四德”、“妻受命于夫”相背离的,所以才会“两边看的人目眩神摇,不敢仰视”。

而他对沈琼枝的态度则更不能上当时的封建社会所接受。

沈琼枝遭骗婚之后不甘为妾,携财出走,刺绣卖诗,自食其力,这一行为是严重违反封建礼教的,而唯独杜少卿同情她的反抗精神,并大加赞赏她的逃婚行为,并称之为“豪侠精神”。

杜少卿反对纳妾,认为娶妾的事最伤天理,这种否定男子特权和多妻制的行为,是对封建宗法制度的挑战。

杜少卿的妇女观、夫妻观不仅在那个时代,在当今社会也是较为进步的思想境界。

但吴敬梓毕竟是封建社会儒林中的一员,他的思想并不能完全摆脱封建礼教的束缚,并不能从根本上实现思想的解放,虽然他强烈反对纳妾制度,但是出于宗嗣观念却为朝廷立法,“四十无子,方许取一妾”。

—25—与此类似,朴趾源《许生传》中创作的许生形象同杜少卿有很多相似点。

许生也是个儒生,曾经为寻找真理“十年寒窗,攻读圣贤”。

但因家庭贫困不得已走上了从商的道路,五年之后获利百万,却又将钱财分与边山群盗,安置他们在无人岛生活,建立理想国,而“富贵共之”则是建立理想国的目的。

当然许生并不是一个空想家,他提出了建立理想国,并指出了维系这个社会发展的方法,即经商和贸易,甚至提出了要同日本建立国际贸易关系,把朝鲜的粮食靠运输手段卖到日本长崎,所以说,许生的理想国并不是虚无缥缈的幻觉,也不是浪漫的乌托邦,而是通过脚踏实地的劳动所创造出来的,是朴趾源实学思想的又一体现。

这一想法在18世纪经济并不太发达的朝鲜实为难能可贵,在同时代的中国也是较为进步的。

但是许生作为朱子理学下的传统儒生,他的身份也决定了他思想上的局限性。

如,他将盗贼安置到无人岛之后,投银五十万于海中,仅留够每日生活所需,在他看来,小岛现已丰衣足食,过多的钱财只会最终造成贫富分化,腐蚀小岛的风气。

其实,许生虽然对这批流浪百姓同情关心,愿意为他们建立理想国,但是却觉得他们只能“伐树为屋,编竹为篱”,考农耕生活。

这就表明,在许生眼里,这些百姓的认知能力有限,不能很好的发展商业经济,也谈不上以后的正德,也就是说,只有熟读圣贤的儒生才具有发展国家经济的资格。

这种想法和朴趾源本身的两班贵族身份是有关系的,他虽然能够提出一些进步的思想和建设性的意见,但是最终却无法超越当时的社会现实。

二、讽刺的手法讽刺的手法有很多种,有的人喜欢夸张虚幻的描述,有的人则采用怪异荒诞的表达,而吴敬梓和朴趾源的讽刺作品中却多采用白描的手法,以生活中的人和事作为讽刺的对象,通过冷峻严肃的语调达到更加直接而强烈的艺术效果。

鲁迅曾说过,“讽刺小说是贵在旨微而语婉的,假如过甚其辞,就失去了文艺上的价值。

”并且将《儒林外史》的语言评价为“蹙而能谐,婉而多讽”。

吴敬梓善于运用作品中人物自身的语言和行动来刻画人物性格,虽不多加评论,却将人物性格刻画的淋漓尽致。

《儒林外史》中马二先生游西湖一节,是比较精彩的一段,吴敬梓在这里只是采用白描的手法,用平实的语言进行客观的描述,并未加以议论,而却将马二迂腐的性格特征表现得透彻无遗。

面对西湖“天下第一个真山真水的景致”马二完全不能领略,只是走马观花一般,心思全然不在赏景之上,最后却发出莫名其妙的感叹,“真乃‘载华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泄,万物载焉!”而在碰到游湖的女客时却又低头不敢仰视,“女人也不看他,他也不看女人”。

马二先生其实是一个让人可笑又可悲的角色,他虽然心地善良、仗义疏财,但却是腐朽的科举取士下的书呆子,满身迂腐气。

作者对他采用的是善意的嘲讽,让人产生一种既怜悯又厌恶的复杂情感,不禁对造成马二这类人物出现的社会倍生憎恶之情。

朴趾源一直提倡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文学创作,特别是讽刺文学作品,文中不需要拖沓庸长的描述,只要抓住讽刺对象的核心问题,即使用只言片语也能一针见血地击中要害。

“苟能单辞而挈领,如雪夜之人蔡,片言而抽綮,如三鼓而夺关。

”在朴趾源的作品中很难找到华丽的辞藻和壮大的场面,但是朴趾源正是用简单朴实的语言创作出了一篇篇经典之作。

《两班传》中的没落两班,虽然凭借着自己的身份在社会上有一定的地位,但是却整日无所事事,只得靠借贷官粮度日,而在“积岁至千石”之后,因无法偿还,“两班日夜泣,计不知所出”。

作为一家之主,尤其是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平时只知手捧书卷,好逸恶劳,而遇到问题需要解决时却只知道哭泣,作者虽然没有过多的描述和评论,仅用简短的两句话就将两班士大夫的无能与寄生的丑态形象地描绘出来。

而两班妻子对两班的骂语则更为经典,“生乎好读书,无益县官粜,咄,两班,两班不值一钱。

”作者还对两班在将自己的两班身份卖掉以后的行为进行了描写,读后更是让人忍俊不禁,“伏涂谒”“顿首”“俯伏”这些简单的词语,向我们展现了一个活生生的曲学阿世、诚惶诚恐的小人相。

老舍曾经在《谈简练》一文中指出,“一个作家应当同时也是思想家。

他博闻广见,而且能够提出问题来。

……思想不精辟,无从写出简洁有力的文字。

”另外,吴敬梓在作品中还经常会使用对比的艺术手法,在刻画作品人物时并不直接说明自己的意图,而是通过前后鲜明的对比,让读者自己去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心理特征,成功地塑造人物形象。

这也是《儒林外史》讽刺手法的最显著特点。

其中最典型的人物就是对市井人物胡屠户的刻画,作者主要通过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态度的变化,来描绘该小人前倨后恭、趋炎附势、嫌贫爱富的丑陋嘴脸。

如,范进中举之前被胡屠户描述为“尖嘴猴腮”“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并被称为“现世宝”;而范进中举之后他对范进的态度却发生九十度的转变,一口一个“贤婿”“老爷”不说,还把他夸为“才学又高,品貌又好”是“天上的星宿”。

这种判若两人的对比描写,形象地揭露了胡屠户势利小人的秉性。

不仅是市侩小人,就连举人出身,做过一任知县的张静斋也特意前来拜访,本来和范进从未有过来往,而范进中举之后竟然同范进成了“犹如至亲骨肉一般”,又是送银两,又是送房子,通过这些描述,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当时世态炎凉、趋炎附势的社会风气。

朴趾源的讽刺作品中则较多的使用了比喻的讽刺手法。

他在作品中运用丰富、新颖、贴切的比喻对没落两班,以及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进行深刻犀利的讽刺,准确、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作品的思想。

《闵翁传》中闵翁的夫人讽刺每年都在墙壁上书写经书的闵翁道,“翁,今年书乌未?”,在她看来闵翁每年无所事事,只是靠在墙壁上书写经书度日的生活是极为无聊的,而他们所书写的经书也如同乌鸦一般,毫无生趣,这是对儒学者们无为徒食生活的极大讽刺,另外作者还借闵翁之口,将两班阶层比喻成“头黔目荧”、“口大运拳”、“身长七尺”、“损稼害谷”的“蝗虫”。

这一比喻则更加形象地描绘了当时社会两班阶层的形象,所谓的两班贵族只不过是一群好逸恶劳的寄生虫。

—35—朴趾源的另一篇讽刺经典《虎叱》中也不乏比喻的运用,而这里更凸显了作者新颖独特的比喻手法,朴趾源利用汉字的谐音将“医”比喻成“疑”,“巫”称作“诬”,而“儒”则成为“谀”,即所谓的医者只不过是一群多疑之辈,仅凭猜测对病人的病情妄加判断;而所谓的巫者只不过是诬神惑民之徒,每年妄杀良民数万;而将朱子理学奉行为儒家经典的儒生们只不过是攀强附势,曲学阿世之流,揭穿了儒学者们伪善的面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