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史 (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我国古代文教政策的特点

(一)历代统治者都极为重视文教政策的制定;

(二)古代文教政策统治阶级统治政策的组成部分,它与政治、经济政策是一致的;(三)古代文教政策一般鼓励官学发展的同时,多数朝代也允许私学的发展;

(四)古代文教政策注意到人才的培养和人才的选用的关系,尽量做到培养人才的教育制度与选用人才的官吏制度的统一;

(五)古代文教政策贯穿着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者并重的精神;

(六)古代文教政策强调教育工作应该以道德教育为中心。

二、了解中国古代官学制度发展演变概况。

(一)教育的起源与学校的产生

学校产生的条件:1.生产力的发展,为学校的产生奠定必要的物质基础2.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离3.文字的创造和知识的积累4.国家机器的产生。

(二)奴隶制的官学制度

夏、商朝的庠、序、校;西周初步具有了学制系统。

(三)封建社会的官学制度

1.两汉是封建官学制度的确立时期。公元前124年,汉武帝创立“太学”。

2.隋唐是封建官学制度的完备和昌盛时期。唐朝的“二馆六学”。

3.宋元明清是封建官学制度进一步发展并走向衰落的时期。

(1)入学资格逐渐放宽;(2)学校类型增加与教学内容的扩大;(3)学校管理的发展;(4)封建末世,官学名存实亡,成为科举的附庸。

三、了解中国古代私学制度的兴起和发展,评价其历史贡献和现实启发价值。

古代私学包括家传与师授两种形式,作为学校教育制度的私学,指的是聚徒讲学。

(一)私学的兴起:1.私学兴起的必要性:(1)复杂的政治斗争,需要兴私学、养士人;(2)官学废弛2.私学兴起的可能性:(1)生产力的发展;(2)士阶层的出现;(3)文化学术下移(二)私学的发展:私学发端于春秋、战国之际(以孔、墨为显学),盛于两汉,至魏晋南北朝稍见衰落,但比之时兴时费的官学,仍显兴盛。以后历朝历代,几不间断。

(三)对私学的评价:私学的兴起,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扩大了教育对象。私学在中国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培养人才、传承文化贡献巨大,它的作用甚至比官学大。四、了解中国书院制度兴衰史,掌握书院在教学和组织管理上的特点及其对今天高等教育教学与管理的启发意义。

(一)书院的性质和起源:书院是我国封建社会特有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它是以私人创办为主、积聚大量图书、教学活动与学术研究相结合的古代高等教育机构。书院的名称始于唐代,唐代官办书院以藏书、校书为主,私人设置的书院以个人读书治学为主。真正具有聚徒讲学性质的书院到五代末期才形成,到北宋初发展成为较完备的书院制度。

(二)书院制度的兴衰:

1.北宋—书院的兴盛(六大书院)北宋初年兴起的书院不久相继衰落(北宋四次兴学运动重点都是发展官学)。

2.南宋——书院的极盛时期原因:(1)理学的发展促进了书院的兴盛;(2)官学的衰落(四次兴学收效甚微);(3)名师巨儒讲学为书院树立了威信;(4)印刷业的发展为书院发达提供了物质条件。

3.元—书院多但水平低。书院虽多,但管理和讲学水平低,官方控制严,书院特色不突出。

4.明—书院由衰而兴。明初重点放在兴办官学、提倡科举方面,洪武至成化100年间,书院沉寂。王守仁、湛若水对书院由衰转兴影响巨大。最具代表性:东林书院(成为政治中心)

5.清—书院逐渐官学化,成为科举的场所,后为学堂所代替。

(三)书院在组织管理和教学上的特点

1、实行教学与学术研究相结合;

2、盛行“讲会”制度,允许不同学派争鸣;

3、实行开放式教学,不受地域限制;

4、教学方法上采取以学生个人读书钻研为主,集众讲解、激疑问难相结合,强调躬行实践;

5、师生之间以道相交,感情深厚。

(缺管理意义)

五、了解中国古代取士考试制度的发展演变,重点掌握科举制的产生、发展及对科举制的评价。

(一)取士制度发展演变1.养士制度(春秋战国);2.察举制(荐举制)(汉)(1)贤良方正:为中央选拔上层人才三公九卿选举→天子策试;(2)孝廉:为地方选拔人才;以郡为单位,按人口比例,每年推选若干人才。3.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又称九品官人法。始于魏文帝(曹丕)。由中正官依据管辖内人物的品行定品(共分九品),三年一变。小中正→大中正→司徒→尚书;九品中正制的主要弊端:只看门第不分贤愚(“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中正官徇私。4.科举制

(二)科举制

1.科举制的产生: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年)开始设置进士科,是为中国科举制度之始。科举是分科选举的意思。其特点是通过逐级考试的办法来挑选人才。

2.科举制产生的背景(原因):(1)隋唐是我国封建专制国家的再建和发展时期,急需大批官吏;(2)阶级的变化,中小地主阶级政治利益诉求;(3)加强中央皇权的需要。

3.科举制的发展

(1)隋:开始;(2)唐:形成较为完备的考选制度。乡试(州县)→省试(尚书省);最后还须经吏部试,才能授官。考试科目: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六科,最常行的是明经、进士。考试内容:儒家经典《五经正义》。考试形式:帖经、墨义、策问、诗赋。(3)宋:科举制进一步加强;首先,严格考试,增加殿试;其次,增加录取名额,提高及第后的待遇。(4)明:进一步发展,八股取士;(5)清:清初采取八股取士,清末逐渐废除科举;改革科举内容→减少录取名额→停止科举

4.对科举制的评价

积极作用:(1)政治上,把选考和任用之权由地方集中到中央,通过科举为国家选拔了一大批人才。(2)打破了豪强地主垄断教育的局面,调动了士子学习的积极性。(3)考试取士,使选拔人才有了一个相对客观的标准。科举制在当时是首创的,在我国古代是起过积极作用的,对亚洲、欧洲的文官考试也是有影响的。

消极影响:

(1)对学校教育发展产生消极影响,学校逐渐变成科举的附庸。(2)养成只重记忆不求义理的不良习惯。(应试教育);(3)具有欺骗性和虚伪性

六、孔子教育思想述评。

(一)孔子的教育思想

1、关于教育作用(1)教育对社会的作用:足食、足兵、民信为立国三大要素(2)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作用:性相近习相远。

2、关于教育对象:有教无类

3、关于教育目的:(1)学而优则仕;(2)教育目的是培养是“士”,士的标准是“君子”。(3)君子的条件:一是要有道德修养,二是要有治国安民之术。

4、关于教育内容:(1)“四教”:文、行、忠、信(2)“六艺”:礼、乐、射、御、书、数(3)“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二)孔子教育内容的特色及其评价:

1、教育内容体系较为全面。虽以道德教育为中心,但其教育内容体系中既有道德教

育,也包含文化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既考虑社会需要,也考虑学生人格形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