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三单元第一章第一节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三单元第一章第一节《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1. 教学重点:
(1)藻类植物的特点:藻类植物结构简单,无根、茎、叶的分化,细胞内含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
(2)苔藓植物的特点:苔藓植物无根,有茎、叶的分化,茎和叶内无输导组织,植株矮小,受精过程需要水。
(3)蕨类植物的特点:蕨类植物有了根、茎、叶的分化,有输导组织,能为植株输送大量的营养物质,一般长得比较高大,受精过程也需要水。
3.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资源,如在线科普文章、视频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4. 实物观察:让学生收集不同种类的植物,进行实地观察和比较,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实践能力。
5. 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完成植物观察和实验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五、教学流程
(五)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生殖方式
1. 藻类植物的生殖方式:无性生殖,如分裂生殖、出芽生殖等。
2. 苔藓植物的生殖方式: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如形成孢子、配子等。
3. 蕨类植物的生殖方式: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如形成孢子、配子等。
六、教学资源拓展
(一)拓展资源:
1. 纪录片:《自然界中的藻类植物》、《苔藓与蕨类植物的奇妙世界》。这些纪录片通过高清影像,展示了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生长过程、生活环境和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这些植物的特点。
2. 科普书籍:《藻类植物的秘密》、《蕨类植物的奇迹》。这些书籍通过丰富的图文,详细介绍了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分类、特点、生长习性等,为学生提供了深入学习的资源。
引导学生分析错误原因,避免类似错误再次发生。
(五)拓展延伸(预计用时:3分钟)
知识拓展:
介绍与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相关的拓展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2024年秋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教学设计(教案)第一节 藻类、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

第二单元多种多样的生物
第一章藻类与植物的类群
第一节藻类、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第一节藻类、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
藻类没有根、茎、叶的分化。
藻类是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结构简单的生物。
苔藓植物一般都很矮小,通常具有类似茎和叶的分化,但是茎中没有导管,叶中也没有
叶脉,根非常简单,称为假根。
蕨类植物有根、茎、叶的分化,在这些器官中有专门运输物质的通道——输导组织。
同苔藓植物一样,蕨类植物也是不结种子的植物。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知识与农村生活较为贴近且知识点明确,知识内容相对较容易理解,农村生物教学资源丰富,充分发挥这些资源的优势,让学生在宽松、民主、和谐的环境中自主性的构建知识,极大地提高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又能充分领略大自然的奥妙,体会它们的神奇和美丽,也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当然进行野外实地教学,安全是我们预先要考虑周全的问题。
针对农村中学的学生大多偏于胆小不善表述的特点,让他们尝试自己充当小老师上台讲述,既锻炼了他们的胆量,又训练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更进一步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但七年级的学生特别是农村校的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相对还比较弱,教师要预先务设好一些人选,在没有人愿意主动当“小老师”的情况下,可采用提名推荐。
另外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问题的预设,特别是农村学生对蕨类植物的药用了解较多,教师要丰富自己的知识。
作为农村中学如何充分利用好自然资源,调动他们学习生物学的积极性,改变生物学学习方式,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效率,是作为一名农村生物教师要不断积极探讨和思考的课题。
第一节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教案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

第一章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第1节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概述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形态特征和生活环境。
2. 说出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对生物圈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对生物圈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
2、教学难点(1)对生物圈的不同环境中分布不同绿色植物的理解。
(2)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推理、实验观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多种能力。
三、教学步骤1、新课导入课件展示各种各样的植物。
教师: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有三十多万种,它们形态各异,生活环境也有差别,那么我们可以把它们分为四大类:藻类、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
正是这些绿色植物构成了绚丽多彩的植物界,也正是它们养育了地球上的其他生物,你愿意成为它们的好朋友吗?那就让我们走近它们吧。
既然最后一种叫做种子植物,也就是说前三种是没有种子的植物,我们把藻类、苔藓和蕨类统称为非种子植物。
今天我们就来深入了解这三种绿色植物。
2、新课讲授(一)藻类植物课件展示“想一想,议一议”部分的内容,并与学生一起讨论当中的问题:鼓藻、栅藻、新月藻等这些形态奇怪的生物为什么属于植物呢?教师提示学生植物细胞区别于动物细胞的不同之处有哪些。
学生回答:植物细胞具有叶绿体和细胞壁。
动物细胞没有。
这些生物都是绿色的,细胞中有叶绿体。
教师纠正:这些生物虽然没有叶绿体,但是具有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的色素——叶绿素。
它们可以利用光能维持自身的营养需求,因此它们也是植物。
课件展示藻类植物的分类:✓按照生活环境分:淡水藻类和海洋藻类✓按照细胞数量分:单细胞藻类和多细胞藻类课件展示不同的藻类植物。
教师:藻类植物是多种多样的,有单细胞的,也有多细胞的;有的是绿色的,也有的是褐色或紫红色的;它们有的生活在淡水中,有的生活在海水中;它们大多生活在水中,少数生活在陆地上的阴湿处。
提问:藻类植物与人类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它们在生物圈中有什么作用?课件从四个方面展示:释放氧,可做鱼类饵料、可供食用、可供药用)海洋藻类是海洋植物的主体,是人类的一大自然财富,目前可作食用的海洋藻类有100多种。
初中生物人教版七年级上册3.1.1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教案

第一节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一、教学目标1.概述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形态特征和生活环境。
2.说出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对生物圈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并树立生物体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3.关注生物圈中各种绿色植物及其生存状况。
4.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提出问题、分析推理、实验观察、自主探究、比较综合、合作交流等多种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突出“生物圈”的不同环境中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以及这些绿色植物的最基本特征。
2.藻类、苔藓、蕨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
3.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提出问题、分析推理、实验观察、自主探究、比较综合、合作交流等多种能力。
教学难点1.藻类、苔藓、蕨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讨论法、比较和归纳法。
四、教学过程【复习导入】植物细胞结构和植物体的结构层次是怎样的?学生回答: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有的还有叶绿体、液泡、线粒体等。
植物细胞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
引出新课:什么是绿色植物?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呢?(一)绿色植物1.概念:含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植物。
2.分类:藻类、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
问:“西湖春色归,春水绿于染。
”为什么春天的湖水、江水都泛起绿色呢?学生回答:春天气温升高,水中的藻类植物开始大量繁殖。
引出新课:常见的藻类植物有哪些呢?(二)藻类植物1.常见的藻类(1)淡水藻类展示淡水藻类(衣藻、水绵)图片,简单介绍:衣藻:单细胞藻类,分布于水沟、洼地和含微量有机质的小型水体中,早春晚秋最为繁盛,可培养作饲料或食用。
细胞内含有叶绿体,有眼点、鞭毛等。
水绵:多细胞藻类,大量分布于池塘、沟渠、河流等地方,可作某些鱼类的饵料。
细胞内有带状叶绿体。
(2)海洋藻类展示海洋藻类图片,简单介绍:【鹿角菜】分布于大西洋沿岸和我国东南沿海以及青岛、大连等海域,是中国的一种重要经济海藻。
人教版(2024)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藻类、苔藓和蕨类》教学设计

人教版(2024)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藻类、苔藓和蕨类》教学设计课题:《藻类、苔藓和蕨类》科目:初中生物学年级:七年级上册版本:人教版(2024)课时:2课时一、教材分析(一)教学内容“藻类、苔藓和蕨类”是人教版(2024)初中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多种多样的生物》第一章《植物的类群》中的重要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生活环境、形态结构特点以及它们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
通过对这三类植物的学习,学生将对植物的多样性有更深入的了解,为后续学习植物的分类、进化等知识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小学科学课程中对植物已有一定的认识,知道植物的一些基本特征和常见植物的名称,但对于植物的分类和不同类群植物的特点缺乏系统的了解。
七年级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喜欢观察和探索新鲜事物,但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弱。
因此,在教学中应注重利用直观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和分析,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知识。
二、设计理念本节课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自主建构。
通过创设情境、引导探究、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
同时,注重将生物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生物学的价值,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概述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生活环境和形态结构特点。
说出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及与人类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通过观察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标本或图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尝试比较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不同,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关注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生存状况,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认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的情感。
四、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生活环境、形态结构特点。
七年级生物上册3.1.1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1.生命观念:通过学习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特点和分类,使学生建立对植物多样性的认识,形成生物分类的基本观念。
2.科学思维: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通过观察不同植物的结构特点,分析它们适应环境的方式,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3.科学探究:引导学生运用调查、实验等方法,探究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生活环境及其对环境的影响。例如,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调查,观察这些植物在自然界中的生长情况,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例如,在讲解藻类的生殖方式时,可以设计一个实验,让学生观察藻类的繁殖过程,从而加深对生殖方式的理解。在讲解苔藓和蕨类植物的适应环境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调查,观察这些植物在不同环境下的生长情况,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它们的适应环境的方式。
教学方法与策略
1.选择适合教学目标和学习者特点的教学方法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本节课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讨论、案例研究、项目导向学习等。
无根、茎、叶的分化苔藓植物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
无根,有茎、叶的分化蕨类植物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
生活在水中或湿润环境中藻类植物生态系统中的初级生产者
-------------------------------------
课堂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通过提问、观察、测试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解决。在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课程中,课堂评价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提问:在讲授过程中,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例如,提问学生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及其分类,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三单元第一章第一节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教案新人教版

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本单元概述本单元的知识内容可以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即第一章)让学生了解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它们分别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在形态、结构上有哪些与环境相适应的特点,与人类有什么关系。
第二部分(即第二章)重点介绍了被子植物的生命周期是如何度过的,包括种子萌发、植株生长、开花、结果等。
第三部分(即第三、第四、第五章)分别介绍了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几大主要作用: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作为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为各种生物构建身体和进行生命活动提供物质和能量;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第四部分(即第六章)介绍了我国植被的主要类型和面临的主要问题,引导学生探讨如何保护植被。
关于绿色植物(重点是被子植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知识内容的安排,有以下几点需要说明。
第一,第一章中关于各类群植物的形态、结构特点,教材大都进行了宏观的描述,从个体开始到器官为止,不深究器官的内部结构。
第二,被子植物各器官的结构是分散在各章中讲述的。
关于种子的结构,安排在第一章第二节“种子植物”中。
关于根尖和芽的结构,安排在第二章第二节“植株的生长”中。
关于花和果实的结构,安排在第二章第三节“开花和结果”中。
关于茎和叶的结构,安排在第三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中。
第三,被子植物的结构和生理的内容是结合起来讲述的,比如结合植株的生长讲述根尖和芽的结构、结合蒸腾作用讲述叶片结构等。
先从生理角度提出,,再从结构角度作出解释,以体现结构的功能相适应观点,同时也体现问题驱动策略,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第四,本单元的第三、第四、第五章,虽然从章标题上看是关于绿色植物在生物圈的作用内容,但核心内容仍是相关的结构和生理知识,如茎的结构、叶片的结构、蒸腾作用、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在教材中占的分量是很重的,这一点需要在教学中恰当把握。
本单元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探究活动丰富多样,而且有一定的难度梯度。
2024年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教学设计全册第一章 藻类与植物的类群第一节 藻类、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

藻类、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课时目标1.概述藻类、苔藓和蕨类的形态特征及其生活环境。
2.通过观察、类比和归纳等方法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关注藻类、苔藓和蕨类的生存状况,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
学习重点:1.藻类、苔藓和蕨类的形态特征和生活环境。
2.藻类、苔藓和蕨类对生物圈的作用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学习难点:藻类、苔藓和蕨类的形态特征。
课时活动设计出示发绿的鱼缸的图片。
清洗干净的鱼缸换水后放在温暖有阳光的地方,一段时间后,缸壁和水中就可能出现绿色的细丝或绿膜,这是藻类形成的。
这些藻类是怎么出现的呢?它们的形态结构有什么特点呢?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入新课。
出示不同的藻类的图片,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63~64页内容。
以小组为单位归纳出藻类的生活环境、结构特点及其与人类的关系,并在课堂上汇报交流,教师适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拓展提升,并给予鼓励性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初步理解藻类的形态结构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
让学生阅读课本第65页内容,指导学生结合某一苔藓植物(如葫芦藓)进行自主探究,归纳总结苔藓植物的生活环境、结构特点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得出相关结论,教师进行拓展提升及归纳性总结。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第66~67页内容,分析总结蕨类植物的生活环境、结构特点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大多数蕨类植物长得比藻类、苔藓植物高大的原因是蕨类植物有了根、茎、叶的分化,在这些器官中有专门运输物质的通道——输导组织。
结合生活中常见的蕨类植物的图片,小组讨论蕨类植物与人类的关系。
归纳总结蕨类植物适应陆地环境的能力更强的原因。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引导学生分析总结藻类、苔藓和蕨类的异同点。
设计意图:对本节内容进行梳理巩固,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透彻。
第一节 藻类、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1.藻类:生活在水中,无根、茎、叶等器官的分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三单元第一章第一节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教
案(新版)新人教版
第一章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
第一节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
教学目标
1.概述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形态特征和生活环境。
2.说出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对生物圈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并树立生物体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3.关注生物圈中各种绿色植物及其生存状况。
4.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提出问题、分析推理、实验观察、自主探究、比较综合、合作交流等多种能力。
重点和难点
1.突出“生物圈”的不同环境中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以及这些绿色植物的最基本特征。
2.藻类、苔藓、蕨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
3.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提出问题、分析推理、实验观察、自主探究、比较综合、合作交流等多种能力。
课前准备
学生:
1.课前利用课余时间到大自然中观察各种绿色植物的生存状况和生存环境,并采集一些实物、标本,增加对这些植物的感性认识,培养关注生物圈中各种绿色植物的情感。
2.查询书籍、网站、录像,搜集一些有关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方面的资料。
教师:
1.CAI课件(部分藻类、苔藓、蕨类植物及其生活环境的录像;一组展示不同类群绿色植物的图片,苔藓植物成片生长的图片;藻类、苔藓植物及其生活环境的图片,苔藓、蕨类植物及其生活环境对比图片;藻类、苔藓、蕨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及与人类的关系的图片;曾经繁盛的古代蕨类植物的生态图;藻类、苔藓、蕨类植物的其他有关资料。
)
2.各种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实物、标本、挂图、投影片、模型(如衣藻模型、有孢子囊的铁线蕨或其他有孢子囊的蕨类植物标本等)、实物投影仪、显微镜。
3.实验材料用具:新鲜的水绵临时装片;新鲜的海带、紫菜(带根状物);盆栽葫芦藓(6~8盆);盆栽铁线蕨(6~8盆)放大镜、培养皿、清水、尺子、小铁铲、水槽。
课时分配 2课时
教学过程
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
藻类植物
1.生活环境
2.形态特征
3.对生物圈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
方案一:观察CAI课件(衣藻、水绵、海带等及其生活环境、藻类植物对生物圈的作用及与人类的关系等),观察模型、实物,发散思维、提出问题、小组探究、讨论交流,寻找问题的答案。
方案二:将课前采集的实物课上观察(根据地区差异有选择的采集海水或淡水中的藻类植物),也可观察装片以及衣藻的模型。
合作探究,提出问题、思考交流、达成共识。
探讨课
本79页观察与思考的讨论题。
方案三:有表情地朗读课本中的优美诗句,请见过诗句中景象的同学向大家描述介绍一下。
观看挂图或书上的彩图。
发散性思维,讨论书79页观察与思考的讨论题。
展示CA1课件或录像,创设问题的情景,指导学生观察,进行适当的启发和引导。
并可参与小组讨论,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大胆发言,并对探究加以指导。
创设问题的情景。
鼓励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进行适当的点拨、巡视、指导,参与小组讨论,学生总结、教师适当予以补充。
教师在学生朗读时可根据意境,配以彩色板画。
指导学生观察板图及课本插图,并进行适当的点拨、指导,并可参与小组讨论。
鼓励展开充分的想像,各抒己见。
师生共同总结归纳并板书。
苔藓植物 1.生活环境 2.形态特征 3.对生物圈的作用及与人类的关系方案一:观察CAI课件或录像(葫芦藓、苔藓植物及生活环境等有关资料及图片)。
观察后,对比藻类植物,发现问题、提出间题、实验探究、合作交流、逻辑推理,探讨自己发现的问题及书上的讨论题。
方案二:观察实物或标本(有条件的地方可采集葫芦藓、墙藓、地钱等实物),实验探究。
方案三:观察挂图或书上的彩图,讨论书上第81页思考题,发表自己的意见,最终达成共识。
指导学生观看CAI课件、录像,展示学生要观察的实物,鼓励自主探究,鼓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合作交流。
参与小组讨论、并进行适当的启发和引导。
点拨、巡视、指导,共同总结藻类植物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特征。
指导学生观察挂图及课本彩图,并进行适当的启发和引导,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蕨类植物 1.生活环境 2.形态结构 3.对生物圈的作用及与人类的关系方案一:通过CAI课件观察并比较苔藓、蕨类植物的形态特点及生活环境,质疑,制定探究计划,合作实践,进一步观察蕨类植物实物。
方案二:观察标本、挂图或书上的彩图或投影片。
小组讨论蕨类植物的特点及作用,并表述、交流。
小组将讨论结果归纳,并在全班交流。
方案三:先展示课余收集的有关蕨类植物的资料或实物,表达交流自己对蕨类植物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究有关知识。
CAI展示有关的图片、实物、标本,鼓励学生质疑、指导完善探究方案,并对探究过程予以适当的点拨提示。
指导观察,启发学生发散思维、分析比较,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得出结论。
及时予以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对主动参与课外实践的学生予以表扬鼓励,进一步培养学生关注生物圈中绿色植物的情感。
知识回顾较比、讨论、综合、归纳。
引导学生对三种植物类群进行比较,进一步理解它们的形态特征与生活环境的适应关系,它们对生物圈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
可采用列表等其他方式归纳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