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领—美国的中产阶级》读书笔记

合集下载

米尔斯的《社会学的想象力》读书笔记

米尔斯的《社会学的想象力》读书笔记

米尔斯的《社会学的想象力》读书笔记一、作者简介C·赖特·米尔斯,美国著名的批判社会学家。

他早年求学于威斯康星大学,广涉社会与政治理论,兼修史学和人类学,25岁获博士学位。

50年代初以《白领:美国的中产阶级》一举成名,并任教于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系。

他在知识社会学和美国社会阶层研究这二个方面都有杰出的成绩,则被视为其主要代表作,他与人合作编译的《韦伯社会学文选》亦被认为是权威译本。

米尔斯1962年病逝于纽约,年仅46岁,死后被誉为“当代美国文明最重要的批评家之一”。

《社会学的想象力》创作于20世纪50年代末,米尔斯对当时美国社会学研究中的主要研究趋势进行毫不客气的批判,诸如宏大理论、抽象经验主义(实证主义研究)等,先破后立,进而提出社会科学研究需要“社会学的想象力”。

才华横溢的米尔斯,锋芒毕露,想起来金圣叹。

米尔斯《社会学的想象力》作为社会学入门读本,是社会学最为经典的著作之一,地位仅次于马克斯·韦伯的《经济与社会》。

该书不仅给我们解释了一个全新的社会学方法论,更是为我们阐明了作为一个学者该有的学术态度与治学之道。

序言部分提及该书让我们反思:社会学家应当如何想象?第一,直面时代的大问题(公众所要面对的公共议题)第二,社会学研究不可脱离历史维度第三,社会学研究必须基于研究者自身的体验虽然米尔斯对社会学的想象力并没有做下定义的描述,以上三点,大体意义说明了何为社会学的想象力。

李金铨的《传播纵横:历史脉络与全球纵横》书名也是来源于米尔斯的《社会学的想象力》。

什么是社会学的想象力?看米尔斯是怎么说的二、内容概述本书结构本书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一章)提出了何为社会学的想象力的概念。

第二部分(第二章至第六章)对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几种流行趋势进行批判,第三部分则是提出社会科学研究的建设性的想法。

当然附论部分的《论治学之道》作者以自身经验,讲述了如何从事社会科学研究,这点尤为重要,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13《社会学的想象力》读书笔记

13《社会学的想象力》读书笔记
符号、神圣象征和法律条文相联系,仿佛这种统治乃是顺理成章之事。”我们的

时代充斥着被挑动的暴民、群众和运动,但在宏大理论家依循规范创造出来的社 会结构当中,这些却都找不到一席之地。
最后还有一点在于,没有任何“宏大理论”可以供我们去理解社会结构的一体 性,因为对于老旧的社会秩序问题,并不存在唯一的答案。
传 25 年前乃至更早前,作为对社会的性质和功能运行的总体关注的一部分,杰出
的论家们以渊博的学识研究舆论,不是“就事论事”,而是置身于宽广的历史、理
闻 论和哲学角度,并撰写著述。而今天,技术专家团队针对特定主题实施研究方案
并报告结果。20 年前,舆论研究属于学术。而今天,它属于科学。
自然科学作为传统的共同尺度,其文化意义也越来越让人怀疑。在许多人看
会科学得到了极大繁荣,同时许多社会学家跻身政府名门。米尔斯表示,写作此
新 书的目的是“要界定社会科学对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使命所具有的意义。具体
确定有哪些努力在背后推动着社会学的想象力的发展,点明这种想象力对于文化
阳 生活以及政治生活的连带意涵,或许还要就社会学的想象力的必备条件给出一些
建议。通过这些方面来揭示今日社会科学的性质与用途,并点到即止地谈谈它们

学等多学科中选取材料、概念和方法,拓宽视野,进行联系和比较研究。
2)对历史的运用

社会科学所处理的问题关乎人生,关乎历史,也关乎它们在社会结构中的相
互交织。因此,每一门社会科学,都要具备历史视野,并能充分运用史料。

历史学和社会学存在密切联系:第一,在对将被解释的内容的陈述之中,需
要范围更为全面的东西,而它们只能由人类社会历史多样性的知识提供。第二,
抽象经验主义的科层式应用具体体现在:试图把社会调查的每一步都标准化、

社会冲突理论总结

社会冲突理论总结

? 一、科塞冲突思想的背景 ? (一)功能主义:默顿的影响; ? (二)冲突论:德国社会学家西美尔 的影响。
? 二、社会冲突的概念和起因 ? (一)冲突的概念 ? 1、科塞对冲突的定义是:价值观、信仰以及
稀少的地位、权力和资源分配上的斗争,斗争 中的一方目的在于企图中和、伤害或消除另一 方。
? 2、冲突的根源: ? 物质性的原因:指稀少的地位、权力和资源分
? 什么是冲突理论?
? 20世纪60年代后在美国和部分欧洲国家兴起的 一种理论。产生于对功能主义的批判和反思。主 要强调社会冲突对于社会社会稳定和发展的积极 作用.
? ——功能主义把社会看作一个系统,而冲突论者 则把社会看作一个竞技场。
? 该理论认为社会冲突和变迁是社会的常态,不应 该视为社会的病态,并且社会冲突对于社会的巩 固与发展起着积极地作用。
? 依附于庞大的机构,从事行政管理或技术服务; ? 无固定资产; ? 靠知识与技术谋生、工资稳定丰厚; ? 思想保守、生活单调,缺乏革命热情; ? 清高、拒绝大众趣味。
? 3、白领的形成 ——马克思人的异化理论、韦伯 科层制理论的分析,对美国社会的批判。
? 劳动——把人变成了人 ——资本主义劳动 ——人 的异化(失去人性的人) —裁;
? 政治秩序顶端:政治领袖;
? 军事机构的顶端:参谋长联席会议和军方 高层的身兼军职的政治家。
? 2、对美国社会的批判
? 美国是一个由权利精英支配的社会,主要权 力由经济政治、军事三个主要系统的首脑人 物掌握。他们根据自己的利益而不是美国公 民的利益来处理国家事务。
? 帕克:人类生存必然会导致 竞争、冲突和适应的过程。 不满和冲突 ——社会运动— —制度的变迁 ——文化的同 化。
? 凡伯伦(右图):社会进化 速度的差异 ——不协调—— 冲突和混乱

2021年社会学的想象力读书笔记

2021年社会学的想象力读书笔记

The opposite of success is not failure, but never acting.整合汇编简单易用(页眉可删)2021年社会学的想象力读书笔记2021年社会学的想象力读书笔记1这本书是去年在“金陵读书会”被伏龙安利的。

伏龙是社会学专业的,介绍这本书时说是社会学的入门之作。

他讲的过程中,透彻的针砭时弊尤其是对“科层制”的批判引起了我很大的兴趣阅读这本书。

但书买回来却屯了半年,最近才拿出来读。

虽说是社会学的入门之作,但这本大作却和其他的人文学科的学术论著一样读起来非常吃力,作为对人文学术研究零基础的小白读者读了两遍,才渐渐理出一些头绪。

首先介绍下,作者赖特米尔斯,他被称为美国当代著名的批判社会学家,著有《白领,美国的中产阶级》《权力精英》和本书《社会学想象力》,而《社会学想象力》被视为他的集学术之成的大作,在社会学家占有重要的地位。

本书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社会学想象力的概述第二部分是对美国社会学界的批判第三部分是谈论如何发展社会学想象力第四部分是论述如何将社会学作为一种学术职业在作者看来,现代社会变化太快,每一刻都迅速成为历史,而作为个人则经常感受到滑入陷阱的感觉,我们来不及拥抱和理解,就已经被时代所弃。

这是因为我们缺少一种心智品质,可以帮助我们利用信息增进理性,从而能看清世界,以及我们周围发生的事情的清晰全貌,这种能力被作者定义为“社会学的想象力”。

它要求从个人与时代,个人与历史和个人与社会全方位去认识个人所处的环境,不断的转换视角,从而获得一种新的思维方式,经历对价值的重新评估,从而获得一种心智能力。

每个人都会有个人的困扰,当环境与我们的内心产生冲突时,困扰变产生了,但是,个人的困扰却是私人的,只是自己所珍视的价值受到了威胁。

但我们经常遇到的情况是,所有人都有一样的个人困扰,这就成了社会结构中的公共论题。

个人的困扰的解决有赖于对社会公共论题的讨论和解决,社会学所关注的正是公共论题的讨论与解决。

社会学的想象力

社会学的想象力

在回顾米尔斯的学术生涯时,沃勒斯坦曾经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米尔斯是一个充满想象力和洞察力的社会科学家,他的很多作品都将因为其中实质性的具体分析而被长久阅读。

但是这句话同样也适用于很多别的学者。

”那么,米尔斯真正超卓于众的是什么呢?在我看来,米尔斯和他那个年代大多数的社会学家相比、尤其是与我们这个年代大多数的社会学家相比,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不是、或者说不仅仅是某一个分支社会学领域的专门家,而是有着自己关于社会学的一整套纲领和构想。

比如,虽然他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陆续出版了《权力新贵:美国的劳工领袖》、《白领:美国的中产阶级》和《权力精英》等“社会分层三部曲”,自下而上地逐一对二战后美国的各个社会阶层进行分析,但他却并不是一个狭隘的社会分层研究专家;他引介和翻译的《韦伯文选》至今仍被认为是一部“均衡得当”的“精熟”之作(特纳语),但他同样也不是一个狭隘的韦伯研究专家。

事实上,米尔斯从未将自己局限于某一个分支领域,以上的研究都从某一个侧面体现了他对于社会学乃至社会科学研究的整体纲领和构想,他的抱负在于从整体上来重建社会学,而这纲领和抱负就集中体现在《社会学的想象力》这部名著当中。

《社会学的想象力》(以下简称《想象力》)最早问世于1959年,距今正好整整五十个年头。

长期以来,这本书一直被当作这个学科的经典入门读物,人类学、政治学等邻近学科也往往把它列入本科生的必读书目。

这一方面提高了它的普及率和影响力,然而另一方面却也导致了对它的低度理解。

一个概念的流行往往就是它自身空洞化的开始,在走上神坛成为经典的同时,“想象力”本身却成为一个不被反思和讨论的概念,成为一个什么都可以往里面装的“筐”,米尔斯在使用它时原初的含义和关怀则逐渐被遗忘。

实际上,《想象力》如今所取得的经典地位,往往使人们忽略了米尔斯在他那个年代的学术界只是一个孤独的边缘人,是一个不为主流所喜的“异端”。

虽然他的《白领》、《权力精英》等作品都是社会学著作中少有的畅销书,但在学术圈内却并没有得到充分的认可和欣赏,反而被贬斥为“庸俗社会学”,利普塞特和斯梅尔塞就曾经评价米尔斯对于美国的学院派社会学来说“无足轻重”。

表征与抵抗:青年群体的时代焦虑——以“躺平”现象为例

表征与抵抗:青年群体的时代焦虑——以“躺平”现象为例

Vol.41No.12022年1月第41卷第1期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Jan.2022DOI:10.19493/ki.issn1673-8004.2022.01.010表征与抵抗:青年群体的时代焦虑———以“躺平”现象为例辜慧英,侯凡跃(闽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福建漳州363000)【摘要】“躺平”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其表层特质是不在乎别人说什么、做什么,只管自己躺平,是一种以“低欲望”为媒介表征,以“自嘲”的话语姿态寻求自我解压的生活方式。

“躺平”现象实质上是一场由边缘青年群体掀起的反抗“内卷化”时代焦虑的青年亚文化运动。

以“躺平”现象的媒介表征及其自我实践作为研究路径,发现“阶层跃升”不畅和消费主义泛滥是我国社会语境下“躺平”现象的根本诱因,青年群体通过参照极简主义的模式践行“躺平”,抵抗“内卷”。

因此,为避免“躺平”浪潮带来的消极社会影响,既要发挥主流文化对青年亚文化的价值引领作用,又要提升大众媒介塑造正向价值的功能。

此外,青年群体自身更是关键,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认识历史和反思现实的过程中正视生活中的困难。

【关键词】青年亚文化;青年群体;内卷化;躺平;反消费主义中图分类号:C913.5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004(2022)01-0104-10收稿日期:2020-08-13作者简介:辜慧英(1997—),女,四川眉山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广告与品牌传播研究;侯凡跃(1979—),男,山东枣庄人,讲师,博士,主要从事广告心理学研究。

网络流行语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现实生活与文化潮流,也与青年群体的心理变化、现实状况有紧密联系。

近期,网络流行语“躺平”成了青年群体中的一股时尚———年轻人不再沉迷于“丧”情绪,不再追求什么都不干的“佛系”,而是选择策略性的“躺平”:即不在乎别人说什么、做什么,只管做好自己的事,降低对生活的要求,保持低欲望,安心过自己的小日子。

中国的小资产阶级和中间阶层:悖论的社会形态

中国的小资产阶级和中间阶层:悖论的社会形态

中国的小资产阶级和中间阶层:悖论的社会形态作者黄宗智发表2008年06月30日16:00:00 文章访问量 864来源: 载《领导者》,2008年6月,总第22期。

亦载《中国乡村研究》,第6辑关键词马克思主义韦伯中间阶层“旧”、“新”小资产阶级中产阶级美国模式摘要:中国的社会形态不应简单地套用“中产阶级”占最大多数的“美国模式”来理解,也不应等同于“无产阶级”占最大多数的古典马克思主义模式。

中国的社会实际与两大模式的关键差别在于其小资产阶级。

“旧”的小资产阶级,包括农民和工商个体户,今天仍然占据中国社会从业人员的一半以上。

至于“新”的小资产阶级,亦即“白领阶层”/“中产阶级”,在经济收入上确实远高于“旧”小资产阶级,但他们只占中国社会的较小比例。

在中国当前的社会结构中,低收入的旧小资产阶级,加上低收入的工人阶级,明显占绝大多数;也就是说,从经济收入来考虑,中国的社会结构明显仍然是金字塔型的,而不是橄榄型的,并且将比较长时期如此,绝对不应混淆于美国模式。

但是,如果从政治意义上来考虑,中国社会则确实具有相当庞大的“中间阶层”。

正如马克思和韦伯同样指出,面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分歧,新旧小资产者同样是个“中间阶层”。

在当今中国,两者合起来要占到全国从业人员的70%。

这个占70%的政治意义上的“中间阶层”,绝对不可混淆于只占15%的经济意义上的“中产阶级”。

把两者等同起来,等于是抹杀了旧小资产阶级大规模存在的现实,等于是在建构一个完全不符合中国实际的美国模式或“中产阶级”“神话”。

使用“新”、“旧”小资产阶级的范畴则既能表达两者在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上的不同,也能表达两者在政治意义上的共同。

正是小资产阶级占大多数的社会现实,反映了中国当前的经济多元性和政治不确定性;如此的不确定性可以看作弱点,也可以看作创新的机遇。

中国的社会形态既有其符合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美国中产阶级理论两大经典模式的一面,也与它们十分相悖。

社会学的想象力(精编文档).doc

社会学的想象力(精编文档).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C_赖特_米尔斯的公共知识分子问题研究_时立荣C. 赖特·米尔斯把公共知识分子视作能够改变美国社会的潜在力量,从《白领: 美国的中产阶级》探讨新中产阶级在美国社会中的地位,到《权力精英》探寻美国社会的权力结构,再到《社会学的想象力》展现的公共知识分子关怀,米尔斯一生的学术发展路径都与公共知识分子问题紧密勾连。

米尔斯最后将“个人困扰”提炼成“公众议题”,即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中互构出公共性议题,并指出这就是公共知识分子的使命,而公共知识分子只有具有社会学的想象力,才能担此重任。

一、《白领: 美国的中产阶级》与公共知识分子《白领: 美国的中产阶级》是米尔斯论述20 世纪美国新中产阶级的著作。

老式中产阶级的主体: 农场主、商人、自由职业者如何逐渐丧失其社会主体地位,被新中产阶级所取代。

继而论述新中产阶级又如何成为现代美国社会的“牺牲品”,在极度发展的科层制度中创造物质价值却自我迷失,始终缺乏明确的政治方向。

在美国社会的政治市场上,新中产阶级正在高声叫卖自己; 任何看上去足够体面、足够强大的人都可能占有他们,间接指出了新中产阶级并非美国社会的权力核心。

正是通过《白领: 美国的中产阶级》,米尔斯将新中产阶级置于美国整个现代社会发展之中,以其敏锐的知识分子的嗅觉,探寻新中产阶级与知识分子之间的关系,同时提出“美国社会阶级结构是怎样的”这个疑问,为他后来将“个人困扰”上升为“公众论题”奠定了基础。

二、《权力精英》对疑问的回答米尔斯的《权力精英》1956 年出版,这个年代的美国,是米尔斯所称的“物质繁荣、国家主义甚嚣尘上的政治真空”时代。

在米尔斯眼中,权力精英占据机构中的重要地位,是一群气质和能量出众,拥有财富、权力和声望等,以及由此产生的整个生活方式的人。

而实质上,权力精英已经改变了平衡理论,这个改变是通过大众传媒和大众社会来完成的。

大众传媒作为新闻传播的载体,为人们提供新的信息和观点,指导大众应该怎样以及如何这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书笔记——《白领—美国的中产阶级》朱凤丽一、作者及本书简介。

Wright Mills (1916—1962)出生于一个信奉天主教的白领职员家庭,30年代在德克萨斯大学读书时,就受到了哲学和社会学两方面的训练,而后在威斯康星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Mills以对美国社会的激进批判和权力斗争的理论分析而著称。

他站在激烈的社会批判立场上,关注美国的社会冲突和矛盾。

被认为是社会学界公认的二战后美国社会学界最重要和最有争议的人物之一。

本书写于1951年,Mills从白领研究入手,探究了美国阶级关系的演变,在此书中吸收运用了他早年信奉的马克思异化理论和韦伯的科层制理论,形成了本书特有的分析批判立场。

他以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为依托分析了白领阶层的社会生活,又以韦伯的科层制为线索,分析了白领世界的社会地位、职业特征及政治态度。

二、本书写作背景(老式中产阶级向新中产阶级的转化)。

五十年代美国正处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经济繁荣时期(1945年到1960年期间,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增加了一倍)。

繁荣的美国经济也是一个创造、巩固聚敛资产的公司世界的过程。

随着工业化的蓬勃发展、科层制的广泛应用,资产垄断剥夺了老式的中产阶级个人自由的基础——资产所有权,剥夺了他们赖以自立的手段,因此也就改变了老式中产阶级的人生计划和心理。

随之而来的是白领阶层队伍的迅速扩大。

像丹尼尔·贝尔《在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导论中所说的,“着重办公室、教育和管理工作的服务性经济的发展,自然而然地使劳动力向白领职业转移。

到1956年,美国的职业结构中白领工人的数目,在工业文明史上第一次超过了蓝领工人”。

三、老式中产阶级的发展历程及新中产阶级的兴起。

第一、老式的中产阶级社会。

Mills按职业界定的方法将农场主、小商人、和自由职业者归为老式中产阶级。

美国中产阶级的形成是其19世纪自由经济发展的产物,他们改变了旧的生活方式,建立了自己的世界历史,将中产阶级从旧社会中分离出来。

美国的农场主与欧洲的不同,在欧洲,农村的生产者先于市场而存在。

按照古老的传统将自己死死地捆在固定的土地上。

而在美国,市场形成先于农村生产者,而且每个农场主都是自主、独立、分散、自由地进行规模经营,这也是美国和欧洲农村经营最根本地不同。

这些分散在美国空旷田野上的自由农夫组成了数量巨大的中产阶级。

据社会学家统计,在1820年,全美3/4的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

这些农夫是天生的创业型的企业家,在小企业式的自由平衡的世界里,在资本主义统一秩序以及气血社会的信条下,投机地产、棉花、铁路;美国的铁路修建也和欧洲有很大的不同,欧洲的铁路是用于连接农村和城市的,而美国的铁路修建是从“不特定的地方修建到不知道的什么地方”。

目的是服务于形成的人口。

这项规模庞大的工程,以惊人的速度扩展到西部,在促进美国经济繁荣发展及增加中产阶级的数量上等方面起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在19世纪的早期城市里,多样化经济类型的生意人位于社会学的顶层,在码头、机器车间、马厩中劳动的人则是社会的底层,然而在数量上占绝大部分的却是拥有小规模独立资产的收益工匠和零售商,这些就是老式的城市中产阶级。

他们是拥有店铺的机械师和熟练工,抑或是一些视制造为副业的有产恒心的人。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的加快,其中的企业家和工人为农场主开办了更大的市场,同时他们在乡村建立起了自己日益的日益扩大的市场。

R·H·托尼说过:“不管未来可能怎么样,以往却展示出了无比优越的社会秩序。

在这种社会秩序下,大多数人都拥有自己的耕地和农具及资产,并且可以自豪地宣称……‘自食其力并确切地知道谁会继承这项事业,人的灵魂将会得到安息’”。

在他们身上寄托了老式的中产阶级理想与期望。

他们组成了自我平衡的中产资本主义社会。

在这个社会里没有任何权威,其经济和技术过程是扩展式的线性的季节性的轨迹。

这一发展轨迹使整个大陆欣欣向荣。

在政治上受自由主义的影响,这些股有进取精神的人同样也要建立一个可免受中央集权之苦的政府。

他们认为经济权威高于一切,而政权,社会统合的传统方式,在这里成了一种松散的经济行为的保护组织。

其社会成员关注的就是制定一系列的法规和制度,来实现财产转让、自由和安全。

当然这种分散的缺乏指导的经济生活是与分散的军事秩序相平行的。

第二、老式中产阶级的衰弱及新中产阶级的兴起。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铁路这一催化剂的迅猛扩张,到1900年铁路建设总量达到199000英时。

极大刺激了美国金融市场,铁路发展的最具有社会学意义的事情就是在其内部培育了一个庞大的管理官僚层。

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历了资本主义危机,在这期间农场主遭受了长达9年的毁灭性低价格。

在农产品价格下降的同时,其它日用产品的价格却被抬高了。

农业的萧条带来了农场所有权的长期变更趋势。

所有者的比例下降了,佃农的比例上升了。

在大规模和集中化的趋势背后,机械也使农业成为一种高度资本化的行业。

传统的乡村已经处于崩溃的边缘,大多数农业劳动者失去了资产的自由和独立,继之而来的是现代化的集中化规模农业。

农业劳动者的人数不论在任何情况下,都一直长期减少。

全美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数从1820年的3/4降至1880年的1/2,而到1949年,只剩下1/8了。

在城市,美国南北内战后,随着其经济的迅猛发展,美国工业结构和管理方式发生了革命性变化。

通过工业合并,一系列大的公司或工业组织涌现,并开始主宰美国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生活。

各种公司多且规模大,在资产集中化浪潮中,老式中产阶级被挤压成碎片,自然要求大量的办公室工作人员。

尤其是那些大公司的系统化管理——科层制的推广和新技术的引进使得公司部门专业分工精细,需要大量职员多方搜集资料、撰写详细的报告和处理往返信件等,这些带动了职业结构的巨大变化,工业人口逐渐超过农业人口,其中白领阶层增长速度最快。

从职业讲,办公室工作人员增长最快。

1900-1920年间,美国半技术性的操作工人从总就业人数的12.5%只增长到15.6%,但是,在同一期间内,白领职员的比例已从3%上升到8%。

1890年,办公室工作人员有38.1万人,到1910年,增至152.4万人,而到1920年已飙升至283.8万人。

至此,美国已经变成一个雇员国家。

四、运用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分析新中产阶级的社会生活。

Mills界定白领即新中产阶级,是指在企业家和工人间形成的,出于社会中间部分地缓冲地带的阶层,由经理、挣工资的专业人员、推销人员和办公室的人员组成。

马克思的异化理论认为,劳动把人从动物界中分离出来,人们又通过各自劳动表达自己的人性。

但是现代资本主义的发展确使人们通过劳动表达人性日益困难,人们正在从自身中,从他人那里,从自然之中分离出来。

Mills运用了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来描述白领阶层的生活。

他认为白领阶层的形成和出现是20世纪以来工业化进程中最重要的变化。

正是在这个白领世界里我们才能找到20世纪的主要特征。

由于白领阶层人数的增多,生活方式日益大众化。

最主要的是他们传递和体验着许多具有我们时代特征的心理问题。

财产的集中结束了作为人的基本自由权力基础的财产和工作的连锁关系,同时,个人与其生活的独立手段的分离也改变了人生进程表及相应的心理节奏。

建立在其财产基础上的企业家的经济生活与其整个生活融为一体,并由家庭的世袭继承而得到稳固。

而雇员的经济生活确是以工作契约和支付报酬的期限为基础的,有很大的可变性。

Mills认为白领者们是一些牺牲品式的英雄,作为小人物,从事的往往是一些并非自己本意的活动,在工作中体会不到满足和成就感。

他们默默无闻的工作着,在办公室或商店里他们从来不敢大声说话、和别人顶嘴、或站着不干活,他们的劳动和其生产的产品之间都是异化的,这就是白领阶层职业生活的白描。

当然自我的异化和劳动的异化是并肩而来的。

自我异化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出现了人格市场化,人的微笑、诚实和礼貌成了工作所必须培训具备的品质。

这种异化造成了其心理上的忧郁和迷乱,可能正是由于一切可变的因素太多,他们不清楚自己将向何处,他们的行为才表现的狂乱而匆忙,当然由于不知道威胁他们的东西是什么,所以他们对恐怖的反应也是麻木的。

二是人们把工作的异化疯狂地投向大规模地休闲活动。

他们虽然在工作中没有快乐,但是为了休闲活动,寻找真正的生活,他们必须以工作为代价换回休闲的资本。

这种工作休闲的交替活动耗尽了他们的精力,为了用钱买回周末和晚间的“快乐”,人们每天都在逐渐地出卖着他们自身。

五、以科层制为线索分析新中产阶级的社会地位和特征。

科层制的发展使世界成为一个人工的操作系统,白领阶层置身于这个庞然大物之中,并不参与直接的生产和创造,他们在科层制对自由和理性的侵夺中,成为把社会裹束起来的那些巨大的权威链条上一群可以替换的部件。

在底层人员来看他们工作条件较好,有相对来说不受身体危险、噪音、臭味和尘垢的威胁的工作环境;而且假期更多,每天的工作时间也短,收入更高,工作相对稳定;除此之外,他们还能频繁的和上层阶级的人员发生个人接触,带来更多的个人权威和神秘感。

然而,随着社会的制度化机构,通过其科层体制的计划和数学式的精确预测,不仅夺走了白领的自由也夺走了抓在他们手中的理性。

剩下的是灰色的工作方式和程式化的有限制的自主。

他们行使着派生的权力,为整个系统谋不属于自己的利益。

白领阶层的成员不论他来自何阶层,都必须服从于科层组织给他们安置的位子,他们的收入、权力和声望都和他在科层组织中所从事的事业有很大的关系。

由于他们是链条上的可置换的部件,所以有很大的变动性。

随着科层制要求人员能力的标准化,以及美国二战后教育的普及和提高,高中教育不再成为某些阶层专利。

高等教育也呈现出平民化的趋势,白领阶层所特有的教育优势已经失去,其所要求的收入、声望和地位都出现下降的趋势,白领和普通工人的差距越来越小,因此白领产生了普遍的地位焦虑和恐慌。

六、新中产阶级的政治和权力问题。

Mills认为新中产阶级即白领是“无权的顺从者”,依靠科层制为他们提供职业。

他们是政治上的哑子,在整个政治权力结构中是依赖性变量。

很多美国学者判断了新中产阶级政治方向的可能性。

一种理论将白领作为无产阶级的一个特殊部分,并将按照无产阶级的方式行事;另一种理论是将新中产阶级作为下一个统治阶级的候选人;他对这些政治倾向理论作了分析,认为这两种理论都没有仔细对这些变化所需的时间进行实际说明考察。

虽然新无产阶级的数量很大,但是他们的政治愿望却很麻木,原因有两个:第一,中产阶级内部分化,使得他们没有共同的忠诚和象征,也没有共同的要求和希望。

第二、新中产阶级所处的美国社会结构。

在这个国度里,新中产阶级关注的是经济利益,在他们的眼里,政治仅仅是获取并保护经济目标与实践的手段而已。

现在的美国的中产阶级只需依靠强大的政府结构就能获得足够的经济利益,无需对政治关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