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读书笔记

合集下载

建筑书籍读书笔记

建筑书籍读书笔记

建筑书籍读书笔记【篇一:《建筑十书》读书笔记】读书笔记——《建筑十书》简介《建筑十书》书分十卷,主要有:建筑师的修养和教育,建筑构图的一般法则,柱式,城市规划原理,市政设施,庙宇、公共建筑物和住宅的设计原理,建筑材料的性质、生产和使用,建筑构造做法,施工和操作,装修,水文和供水,施工机械和设备等,内容十分完备。

《建筑十书》的第一个成就就是它奠定了欧洲建筑科学的基本体系。

这个体系很全面,两千年来,尽管建筑科学有重大的进步,内容丰富多了,深入多了,它的体系却依然有效。

《建筑十书》的第二个成就是,它十分系统地总结了希腊和早期罗马建筑的实践经验。

维特鲁威的态度是科学的、求实的。

《建筑十书》的第三个成就是,维特鲁威相当全面地建立了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以及各类建筑物的设计原理。

第四个成就,维特鲁威按照故希腊的传统,把理性原则和直观感受结合结合起来,把理想化的美和现实生活中的美结合起来,论述了一些基本的建筑艺术原理。

第一部分摘录一、建筑的构成建筑是由希腊人称做塔克西斯的法式,称做狄阿忒西斯的布置、比例、均衡、适合,和称做奥厄科诺弥亚的经营构成的。

1、法式:法式是作品的细部要各自适合于尺度,作为一个整体则要设置适于均衡的比例。

这是由量——希腊人称做波索忒斯——构成的。

2、布置:布置是适当地配置各个细部,由于以质来构图因而做成优美的建筑物。

布置的式样——希腊人称做伊得埃——就是平面图、立面图、透视图。

3、比例:比例指优美的外貌。

是组合细部时适度的表现的关系。

4、均衡:均衡是由建筑细部本身产生的合适的协调,是由每一部分产生而直到整个外貌的一定部分的互相配称。

5、适合:适合是以受赞许的细部作为权威而组成完美无缺的建筑整体。

但对于习惯来说适合是这样表现的:门厅要相对豪华的内部处理得协调而优美。

因为内部的面貌华丽,而入口却低陋,它就不够适合了。

6、经营:经营就是适当地经理材料和场地,还有计算和精细地比较工程造价。

建筑笔记读后感

建筑笔记读后感

《建築筆記》的筆記及摘录熟悉漢先生在建築設計或古跡修葺方面卓越成就的人,卻可能不大讀他的方塊文章、遊記或散文,他們偏愛的是他的建築與美學志論,從中汲取關於空間的思考或理論,以拓展本身的藝術視野,這本書中漢寶德先生筆下描寫的歐洲人文風情,不只是建築文化,頗使我具有嚮往之情還是比較喜歡寶德先生的輕鬆自由的寫作風格的。

漢先生深信建築或藝術不應該是神秘而又高深的東西。

它們都是人類的造物,其最終目的應該是為人類社會服務。

它應能夠啟發我們的思想,開拓我們的情感領域,鼓舞我們的創造力。

……我相信真正有價值的作品,一定會有一種大家可以領會的語言,以便達到它激發我們情緒與思想的目的漢先生所欣賞的、從事建築這行的態度是:建築是一種科學,一種藝術,但它更是生活的容器。

科學可以關在實驗室做出來,藝術可以掛在博物館裏,但是建築一定要建造在大家的眼前,為眾人所使用。

它不是一種個人埋頭苦幹就能成就的事業。

建築家應有社會的胸懷,為大眾服務。

因此他們的主要目標應該是為大眾創造一個愉悅的生活環境……漢先生念念不忘二十世紀以來的兩次建築革命。

就像鄭光復先生在《建築地革命》中寫到地那樣,第一次使建築設計脫離直覺與偶然的成分,走向理性主義;第二次是掌握、利用科學知識所提供的可能性,使建築創作更上一層樓。

這本書大致分為倫敦散記歐美建築之旅,而倫敦散記又分為倫敦的公共汽車英倫拓畫記倫敦的公園倫敦散記倫敦的公共汽車對我而言最有興味的倫敦公共汽車的人情味。

這一個特點加起來,使我覺得英國的車掌很了不起。

因為一種制度對乘客越方便,加給管理人員的負擔就越大。

英倫拓畫記英國的銅刻紀念物是用銅版勾出人像的外形,上面用線條刻出人像的細節,諸如衣物、裝飾等,然後嵌在棺石上,有時配以文字的裝飾與說明。

基本上,算是一種陰刻的線條畫。

銅刻所紀念的多屬武士、教士、殷商等,反映當時的生活、服飾與工藝,比起西敏寺中的大理石雕更為深刻而古老。

這些銅刻除了極少數嵌在有名的大教堂裏,大部分散佈在全英國小市鎮的教堂中,可以說是英國宗教藝術與建築的縮影。

建筑十书读书笔记

建筑十书读书笔记

《建筑十书》
第一书
一、熟悉各种历史
哲学没有信用和廉洁是不可能做出任何作品的,哲学能阐明事物的自然本性
音乐
医学没有医学的理论,就不能建造适于健康的住宅
法律
二、建筑的构成
尺度(法式)
比例
均衡
适合
三、建筑学的部门
建筑应保持坚固、适用、美观的原则。

四、动物的身体和土地的健康性
五、城墙的基础和塔楼的建造方法
六、城内建筑的划分和避免有害气流的布置方法
根据对八个方向的风向的划分,来划分小巷
七、神庙的划分
总结:建筑的职能和各种技术的范围、及城市和城市用地的区划。

建筑技术的职能,建筑具备什么样的训练和学问,明确限定它的
形式,说明它是由什么产生的。

第二书
一、房屋的起源及其发展
火的发现及其应用搭棚棚屋
树杈型三角形塔状龟甲形塔状屋顶
二、万物的要素
水火
三、砖
砖应在春季或秋季制造,为了能够干燥的均匀。

四、掺在石灰中的砂
五、石灰
六、火山灰
七、石材
八、墙体的种类和构造
琢石大理石
九、木材
十、冷杉木
总结:房屋是从哪里起源的,用什么方式逐渐培养、进展到现在的地步的
第三书(永生的诸神邸的庙宇)。

建筑类读书笔记

建筑类读书笔记

建筑类读书笔记建筑类读书笔记失忆的城市与建筑当人们物质得到满足之后,人们就开始追求精神品质,建筑也是如此,因此在中国建筑大量性建造之后,我们越来越注重建筑的文化精神品质。

而对于建筑中赋予文化特色的方法在此总结为两种:一种就是在对建筑做理性思维之后的文化性表达,这种往往过于形式化,属于技术流;还有一种就是首先考虑建筑所处的历史环境和文化氛围,并尽力从中产生灵感,提取信息,然后做理性的分析表达,这是思想流,更加具有哲学思辨的建筑空间,这是我们追求但却难以达到的。

《建筑类型学》这本书为作者汪丽君的博士论文,文中所讲主要讲的就是一种提取历史本体进行创作的建筑设计方法。

文中首先提出建筑的最根本问题不能简单的归结为功能与形式的辩证关系问题,而新一代的建筑师们也很快就意识到空间与场所才是建筑命题的主旨。

其中建筑类型学的主要代表罗西就说到:“实际上建筑是由它的整个历史伴随形成的;建筑产生于它的自身合理性,只有通过这种生存过程,建筑才能与它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这是从建筑的大环境来表达建筑与其所处场所之间关系的重要性。

以类型学为核心的新理性主义美学明确指出,设计来源于原型,但必须超出原型,只有这样,历史与现实、个人与社会、特殊性与普遍性才可以通过设计的过程实现完美结合,而著名建筑师西扎曾经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说过,建筑的一切美感都来自于历史,这更加肯定了建筑在历史环境中的重要性,甚至表达了一种建筑永远无法超越历史,而只是借用和发扬历史的涵义。

而对于历史文化内涵在建筑上的继承的断代使得人们对自己居住的城市的认同感逐渐消退,城市空间的人情味尽失,这迫切的需要我们冲破传统建筑的表层,用现代的语言去表达传统建筑中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的。

本书中奖类型学分为三种:原型类型学、范型类型学、第三种类型学。

原型类型学是将任何建筑的发展都归结于建筑的原始类型上;范型类型学它是将手段——结果、原因——结果的辩证方法同经济准则结合以替代古代的适用、坚固、美观的三位一体说;第三种类型学以新理性主义为代表,标志着当代建筑类型学的形成。

建筑学读书笔记

建筑学读书笔记

篇一:建筑学读书笔记《城市设计新理论》读后感作者:c.亚历山大h.纳斯《城市设计新理论》一书系统的描述了作者在1978年所做的关于城市设计的实验,并为我们构想了一套全新的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

在这套新的理论中,他们强调了一种整体性的创建。

“创建城市整体性的任务只能作为一个过程来处理,它不能单独靠设计来解决。

而只有当城市成形的过程发生根本性变化时,整体性的问题才能得以解决”。

显然,“最重要的是过程创造整体性,而不仅仅在于形式。

如果我们创造出一个适宜的过程,就有希望再次出现具有整体感的城市”。

同时,作者将这本书称作定义这一过程的第一步。

的确,在我们分析欧洲过去城市发展的历程时,会发现许多城市如威尼斯、罗马等,都具有一种亲切的整体性,在这些城市中,无论是大的饭店、商店和公共花园,还是小的阳台和装饰物,在外观的各个方面都表现出有机的统一。

然而,在现代城市的设计、规划似乎都忙于解决单个结构或执行法规的规定,难以产生有机的整体感。

书中针对这个问题,提出了一种以“单一”来创造整体性的过程,即“single makes wholes”。

集建筑师与规划师于一身的c.亚历山大(christopher alexander)和他的同事提出一种新的城市设计理论,其目的是为了再现城市有机发展过程。

为了找到创建日益增长的城市整体性发展所需要的各种法规,作者提出了一套初步法则,共七条,它们体现了实际发展的过程,与城市日益发展要求相吻合。

1. 渐进的发展。

任何建筑项目都不可过大,要确保一种合理的大小混合比,保证在渐进发展中有一种合理的功能分配。

2. 较大整体性的发展。

每个建设项目必须有助于在城市中形成至少一种更大的整体结构,它比起该项目自身要更大更重要。

经营某项工程的每个人必须清楚的知道这项工程将试图帮助哪一种更大的正在出现的整体结构,并知道它将如何有助于产生这些整体结构。

3. 构想。

这条法则确定单个建筑项目的内容和特点,要求建筑是“由健全的现有建筑的构想中产生,而不是由“每个项目都必须先被感受和体验,然后才能将其表达为一种构想”,头脑内的某个概念产生”,即它是什么,建在哪?4. 正向城市空间。

《中 国建筑史》读书笔记

《中 国建筑史》读书笔记

《中国建筑史》读书笔记《<中国建筑史>读书笔记》读了《中国建筑史》这本书,我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中国古代建筑世界的神奇大门。

那些古老的建筑就像是一位位历经沧桑的老人,默默地向我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书里提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历程,从最初的简单茅屋到后来宏伟壮丽的宫殿庙宇,每一个阶段都有着独特的魅力。

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对故宫的描述。

故宫,那可是个超级大的建筑群!当我想象自己走进故宫的时候,最先感受到的就是那高高耸立的红色城墙。

那城墙可高了,仰头看去,感觉自己就像一只小蚂蚁。

城墙的颜色红得特别正,就像是过年时贴的春联那种红,鲜艳又庄重。

走进故宫的大门,眼前是一望无际的石板路。

这石板路啊,被无数的人走过,都磨得光滑溜溜的。

每一块石板都好像在诉说着曾经的辉煌。

沿着路往前走,能看到各种各样的宫殿。

那些宫殿的屋顶特别有意思,弯弯的,就像鸟儿展开的翅膀。

屋顶上的瓦片排列得整整齐齐,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金色的光芒。

有的宫殿屋顶上还有一些小兽,它们形态各异,有的张牙舞爪,有的憨态可掬。

听说这些小兽可有着特别的寓意,能保佑宫殿平安呢。

宫殿的大门也是超级气派,那朱红色的大门,上面镶嵌着金色的门钉,密密麻麻的,数都数不过来。

我就想啊,这得费多少工夫才能打造出来呀!一推开门,里面更是别有洞天。

宫殿里的柱子又粗又高,得好几个人才能抱得过来。

柱子上的油漆虽然有些斑驳,但依然能看出当年的精美。

抬头看天花板,上面画着各种各样的图案,有龙凤呈祥,有花卉蔬果,每一笔都那么细腻,让人忍不住感叹古人的手艺。

宫殿里的窗户也很有讲究,有的是雕花的,有的是糊纸的。

透过窗户往外看,能看到院子里的花草树木。

春天的时候,花开得正艳,和这古老的宫殿相互映衬,美得就像一幅画。

再说说故宫里的花园吧。

那花园里的假山可真是巧夺天工,有的像狮子,有的像大象,形态逼真。

池塘里的水清澈见底,能看到鱼儿在欢快地游来游去。

水边种着柳树,柳枝随风飘舞,就像是仙女在跳舞。

建筑学读书笔记(5篇)

建筑学读书笔记(5篇)

建筑学读书笔记(5篇)第一篇:建筑学读书笔记城市建筑学读书笔记罗西简介及主要作品罗西简介:阿尔多·罗西(Aldo Rossi,1931-1997)是当代建筑界的一位国际知名的建筑师。

他出生于意大利米兰,大学毕业后曾从事设计工作,做过建筑杂志社的编辑,当过教授。

罗西1966年出版著作《城市建筑》,将建筑与城市紧紧联系起来,提出城市是众多有意义的和被认同的事物(urban facts)的聚集体,它与不同时代不同地点的特定生活相关联。

罗西将类型学方法用于建筑学,认为古往今来,建筑中也划分为种种具有典型性质的类型,它们各自有各自的特征。

罗西还提倡相似性的原则,由此扩大到城市范围,就出现了所谓“相似性城市”的主张。

罗西将城市比作一个剧场,他非常重视城市中的场所、纪念物和建筑的类型。

罗西在60年代将现象学的原理和方法用于建筑与城市,在建筑设计中倡导类型学,要求建筑师在设计中回到建筑的原形去。

它的理论和运动被称为“新理性主义”。

阿尔多·罗西(Aldo Rossi)主要作品:阿尔多•罗西(Aldo Rossi)主要建筑作品:卡洛.菲利斯剧院博戈里科市政厅卡洛•卡塔尼奥大学林奈机场维尔巴尼亚研究中心、住宅综合楼佩鲁贾社区中心多里购物中心加拉拉特西公寓维亚尔巴住宅巴西集合住宅现代艺术中心拉维莱特公寓博尼苏丹博物馆迪斯尼办公建筑群弗雷德里希大街公寓、广场饭店、购物中心等。

著作论述:罗西是意大利理性主义建筑运动的领头人,也是当今最有影响的一位理论家。

本书是他有关建筑和城市理论的一部重要著作,是最受建筑师和设计师欢迎的一部理论论著。

罗西在本书中对现代建筑运动进行了重新评价,同时也分析了城市建设的规则和形式。

罗西并不着重于评论乏味的建筑形式,或是摒弃现代建筑中的标准形象,而是如其书名那样,突出讨论了作为“人们集合记忆”宝库的城市所遭受的忽视和破坏。

他一方面抨击了功能主义和现代建筑运动,另一方面力图恢复建筑工艺自身的地位,并使其成为建筑研究的惟一正确的研究对象。

建筑书籍读书笔记

建筑书籍读书笔记

建筑书籍读书笔记建筑书籍读书笔记终于把《谈建筑的故事》这本书看完了说来这本书还是跟静静在三联书店买的不知道在北京有米有人陪亲爱的静静同学逛书店。

书籍装帧很有特色,不张扬但又能够让人感到奇特。

每篇文章都没有分段,只是用横线把段落分隔开~美中不足是有的图片太校。

在理解文章方面没有起到图解的作用。

关于内容“ 不做雕梁画栋的猥琐细节,不抄袭古典建筑的结构形式,却要体现传统的精神和审美特征,我们面前的功课还有很多很多”是读完这本书后最令我深思的一句话。

让我回想到大学时期学家具设计时。

我们总是在强调发掘传统的元素,设计有中国特色的家具。

但跟安腾的建筑比,我们差太远,我们思考的太少。

那时的'我们太稚嫩。

一直很喜欢王受之老师的书老先生语言诙谐幽默,看事物很有独特的见解。

书中谈到了很多与日常生活相关的建筑设施比如说地铁站火车站飞机场也有很多有名的建筑设计师,安腾忠雄、Frank gehry(膜拜)通过王老师对建筑的讲解同时也了解到了某个城市或者某个国家的建筑状态。

原来建筑设计无处不在只是总被我们所忽略生活中的我们多多发现多说收集多多去观察、留心身边的事物一定也可以跟他一样的吧阿尔巴罗.西萨致力于用现代的手法演绎葡萄牙传统,他发展了独特的空间技巧和建筑语言,为他随后的建筑作品积淀了原创性的力量。

他关注并研究空间于自然之间的联系,现代主义,历史传统与地方主义。

他力图用简洁的形式表现建筑内在的丰富性,“简洁的丰富”设计中,他经常通过基地四周原有房屋的轮廓来确定自己建筑的轮廓线,并以城市为设计的出发点,参照原有城市形态和建筑风格来寻找潜在的城市肌理和空间秩序,并将其贯穿设计的始终。

他经常使用白色抹灰墙面,花岗石和木材,外表极其简洁,而内部却通过双层空间创造了如同室外街道般丰富的室内效果,连续的墙面组织起流动的空间,建筑体现出不闭合,不确定和非概念,并与每个建筑部分的再限定相呼应,这种建筑特性与现代主义中的有机空间理论有一定的联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师业务实践读书报告在哈工大建筑设计研究院实习的过程中,为了充实自我以及通过阅读书籍和查阅文献解决一些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我阅读了若干建筑专业的相关文献,其中主要的书籍有两本《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及《生态建筑》。

另外我还阅读了一些建筑科技类的文献主要有《世博会影响未来建筑发展的主航向》,《走向新建筑》,《可持续城市的未来形式和设计》,《建筑的装饰材料》,《环境保护和资源的综合利用》等。

通过阅读加深了我专业知识的积累,使我向更深的层次迈进,对我在今后的社会当中立足有一定的帮助。

现将我的学习情况罗列如下:《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建筑艺术是指按照美的规律,运用建筑艺术独特的艺术语言,使建筑形象具有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具有象征性和形式美,体现出名族性和时代感。

以其功能性特点为标准,建筑艺术可分为纪念性建筑、宫殿陵墓建筑、宗教建筑、住宅建筑、园林建筑、生产建筑等类型。

从总体来说,建筑艺术与工艺美术一样,也是一种实用性与审美性相结合的艺术。

建筑的本质是人类建造以供居住和活动的生活场所,所以,实用性是建筑的首要功能;只是随着人类实践的发展,物质技术的进步,建筑越来越具有审美价值。

造型艺术之一。

建筑,它是建筑物和构筑物的统称,工程技术和建筑艺术的综合创作,各种土木工程、建筑工程的建造活动。

从而可知,建筑是人类为自己创造的物质生活环境。

即人类生活所必需的居住和活动的场所,也是为满足人们生活、生产或从事其他活动而创造的空间环境。

建筑艺术,是一种立体艺术形式。

是通过建筑群体组织、建筑物的形体、平面布置、立体形式、内外空间组织、结构造型,亦即建筑的构图、比例、尺度、色彩、质感、和空间感,以及建筑的装饰、绘画、雕刻、花纹、庭院、家具陈设等多方面的考虑和处理所形成的一种综合性艺术。

建筑起源于人类劳动实践和日常生活遮风雨、避群害的实用目的,是人类抵抗自然力的第一道屏障。

作为人类重要的物质文化形式之一,车尔尼雪夫斯基一针见血地指出:“建筑作为一种艺术,比其他各种实际活动更专一无二地服从美感要求。

”而建筑艺术的审美特征,主要是技术与艺术相结合、实用与审美相统一,建筑空间与实体的对立统一,静态的、固定的、表现性的、综合性的实用造型艺术,内容表现上的正面性、抽象性和象征性,建筑与环境的协调等。

从而可知,建筑艺术与其他造型艺术一样,它主要通过视觉给人以美的感受。

同时,建筑艺术是一种立体艺术形式,故建筑艺术形象具有特殊的反映社会生活、精神面貌和经济基础的功能。

历代建筑艺术与它所处的历史时代、地理气候、民族文化和生活习俗密切相关,同时受到材料、结构。

施工技术的制约,中国建筑体系是以木结构为特色的独立的建筑,在城市规划、建筑族群、单体建筑一级材料、结构等方面的艺术处理均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尤其近现代中国建筑艺术,则在继承优秀传统和吸收当今世上建筑艺术长处的实践中,不断发展,有所创新。

P88表面的质感和色彩会一起影响到一个面的视觉重量和尺度,以及这个面吸收或反射光和声音的程度。

P115洛阳附近的地下窑洞,中国我们的常做法是,公共空间上面是居住空间,因为需顾及到空间布置及结构的合理性。

这是一个很好的图片,提示了一种新的空间组织的可能:把公共空间摆在各家各户的居住空间的上面。

这种做法的好处是可以充分利用屋顶空间,坏处是各家各户的院子缺乏私密性。

P174“建筑是集合在阳关下的体量所做的巧妙、恰当而卓越的表演。

我们的眼睛生来就是为了观察光线中的形体;光与影展现了这些形体……”勒.柯布西耶《走向新建筑》(Towards a New Architecture)P172-177洞口的位置影响着自然光进入房间以及照亮其中形体与表面的方式。

当整个洞口位于墙面之中时,洞口将在较暗的墙面上呈现为一个亮点。

如果洞口亮度与周围暗面对比度过于强烈,就会引起炫目的光线。

这种令人不快或使人疲劳的眩光是由房间内相邻表面或相邻区域之间过度的亮度对比所引起的。

可以把日光从至少两个方向引入室内空间,这样可以避免眩光。

P180窗可以布置在房间的转角,从而使空间具有对角线的方位感。

窗也可以摆在这样一种位置上,即房间里只有这个位置能够看到景观。

窗也可以朝上,观看树冠和天空的景观。

一组窗户可以被序列化以形成景观片段的集合,以刺激空间中的运动。

P280-286楼梯和坡道在功能上为竖向空间的连接体,在空间上处理好之后可以美化空间,如能和光线综合运用,效果将会更加突出。

【读书总结】楼梯和坡道在功能上为竖向空间的连接体,在空间上处理好之后可以美化空间,如能和光线综合运用,效果将更加突出。

在入口门厅一般要有一个过渡的空间,如果有什么重要的空间需要表现,但是面积太大,可以利用曲线的引导性,将人群引导到那里。

一个简洁的外形往往用来包裹内部复杂的形体与空间组织,这样可以达到一个平衡,如果外表个内部都简单则整体就没有变化而让人感到空洞;如果都太复杂则有些繁琐了;如果内部形体与空间组织简单,则外形要做出变化来。

在视觉学上分析,则可认为是中国传统思想的表现,中国人喜欢柳暗花明又一村,比如国家大剧院。

屋顶花园的应用:一时为其周围的空间提供阳光;二是扩大活动的范围;三是在节能方面可以加以应用;四是丰富了建筑形体;五是建筑色彩上也生动活泼起来了。

建筑不仅要内部和谐,与周围的环境也要和谐。

中国的风水学说也是讲求阴阳之间、物物之间、天人之间的平衡。

作为形式语言的点是有它的场所,点位于它所属区位的中点的时候,整个场是稳定的,而当点向所在范围的边缘移动时,整个场将给人造成一种紧张感。

在建筑设计应用过程中,这个点可以看成是整个建筑与场地的关系,也可以看成是建筑中的最高点在建筑平面图中的方位与整个建筑的关系,可以使横向的,也可能是竖向上的关系。

点与周围的关系还可以通过与场地边线的连线来表现,或者可以把点看作是一个辐射的中心,来表达与周围环境的关系。

点没有量度,不管在什么位置上,只要能看起来没有方向感,就能用点来表达;从宏观来看,能看成一个点的,或者从对比关系上来看,也可以看成一个点,比如说坎皮多格里奥广场的奥雷里亚斯皇帝的骑马塑像就标识出这一城市空间中心。

两点成一线,因此两点既可以看成是一条线段的两个端点,也可以看成一条无限延伸的直线上的两个点。

建筑设计中,可以通过某些建筑形体来作为点,既可以对建筑两端进行封头,也可以改变形式,让建筑作为一种无限的感觉。

两点的连线,构成一条线段的情况下,有一条隐形的与之垂直的线,这是两个点所形成的场,这条无形的轴线所产生的力量甚至比显现着的线更强。

政府机关的建筑或中国古代的皇家建筑就能看到这一点,比如太和殿这个建筑对称所形成的中间轴线,就具有很强的力量感,老子:“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这说的是我们建造建筑的时候,造的是它的实体,但使用的是实体塑造出来的空间。

我们是否还可以理解为在建筑空间方面,表达空间的不仅仅是实体的部分,还有实体所塑造出来的场呢?两个点,不管是什么建筑形式构成的,构建也好,两个建筑体也好,链各个建筑群也好,都可以构建出一条轴线,这个理论使我想到了补色,当我们看红颜色久了,再看白墙会看到红色的补色-绿色,这个现象延伸一下,我们就能想到,往往一些实体背后,或一些表面现象之后,往往有一些不可见的东西与我们兜圈子,有时候看一件东西很不对,越仔细观察越看不出来,这就是中国传统理论所说的阴阳和虚实吧,虚与实,阴与阳各分一半天下。

《生态建筑》我观看的另外一本书是黄丹麾著的《生态建筑》,书中作者认为,“生态建筑”是生态学为切入点,以生态思维为理论导向,以生态美学为依托,以生态技术为保障,以生态法规为制约,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南,研究建筑与自然、人、环境、生态、美学、艺术等诸种和谐关系的一种具有综合性、共生性的后现代建筑范式。

也提出了生态建筑存在许多问题,其中就有一种称为“非整体性的生态建筑”。

具体问题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片面地强调生态或生态技术。

许多生态建筑只注重生态环境与生态技术而忽略其中的文化、美学与艺术因素,从而违背了生态建筑的整体性、共生性。

这样的做法不对的原因有以下几点:a、建筑与文化的共生任何建筑都是文化的缩影,它和历史、民族文化、地域文化都有内在的联系,因此生态建筑必须关注文化因素。

b、建筑与美学的互渗建筑体现某种美学倾向,它要关注人文和美学因素,营造、重构审美感受,从而取得令人愉悦的美学张力。

c、建筑与艺术的同构建筑作为一门艺术,是人类精神体验的寄居地,具有令人赏心悦目的、样态丰富的形式美,所以生态建筑不能只考虑生态功能,应该强化艺术想象力。

以下介绍几个实例并进行分析新疆龟兹宾馆建筑师在空间和平面总体布局上吸取当地民居特色,把院落式和中亚一带生土建筑“细胞繁殖式”的高密度布置方式相结合,使建筑处于大小庭园之中,有效地解决了采光、通风、降温的特殊要求。

为了加强通风,吸取了维吾尔建筑“阿斯旺”的通风天窗的做法,成功地把地方民居的构造方式、造型特色与现代功能、形式融合在一起。

建筑外形、细部、色彩等方面力图把石窟特色和当地的维吾尔特色融合在情理之中,把洞窟和拱券结合在一起。

这个设计运用的是低技术,但表现了当地的民族特色,符合维吾尔族的文化。

苏格兰阿伯丁史前中心这是一座融入阿伯丁美丽古朴的自然景观,揭示其远古历史的掩土建筑,由爱德华•库里南事务所设计。

整个建筑设计在圆锥形的土层下,绿色的圆锥简洁典雅、厚重的土层所具有的隔热保温性能和一定的保湿功能降低了展馆内的日湿差和季湿差,营造出稳定的微气候,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的保湿性能增加。

覆盖圆锥表面的绿草坪遮挡了大部分辐射热,减少了土表面所吸收的热量,环绕其周的隔热板宽4m,厚100m,防水耐磨,呈裙摆状掩映在绿草丛中,阻隔地板和地下墙体向地面散热。

裙摆下的地面组建吸热,成为储热库,可以使展馆在最寒冷的季节也不采用空调,主要依靠透过玻璃幕墙的太阳能采暖。

玻璃外墙装有自动遮阳系统,避免了强光和过热,最炎热的季节,玻璃墙开,室内凉爽。

这个设计既达到了节能的目的,又与灿烂的古代联系在一起,尽可能减少了对自然景观造成的影响和破坏,展示了自然力、人与自然共存的历史。

可以说这个设计的亮点就是,它除了技术之外,做到了建筑与文化的共生、与环境的融合。

芝贝欧文化中心伦佐•皮亚诺为西南太平洋岛国新喀里多尼亚设计的芝贝欧文化中心,受到传统的启迪,借助于现代的技术,皮亚诺设计的这个文化中心很好地诠释了卡纳克(Kanaks)的美拉尼西亚文化。

建筑对海的景观有很好的反应,建筑外形似张开的船帆,海中的倒影在波浪中又似翩翩起舞。

在努美阿文化中,皮亚诺复苏了当地乡村“村落”的簇拥空间的原型。

一条与半岛地形相应微弧的线性道路如移动的杼梭编织着一侧高低大小全不相同的方形公共空间,这些直线形周边与弧形道路交织在一起,其间错落有致,院落出现,继而庭院也随着植物、阳光的渗入而产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