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新建筑读书笔记

合集下载

《走向新建筑》读书笔记知识讲解

《走向新建筑》读书笔记知识讲解

《走向新建筑》读书笔记摘录:建筑成了时代的镜子。

现代的建筑关心住宅,为普通而平常的人关心普通而平常的住宅。

它任凭宫殿倒塌。

这是时代的一个标志。

为普通人,“所有的人”,研究住宅,这就是恢复人道的基础,人的尺度,需要的标准、功能的标准、情感的标准。

就是这些!这是最重要的这就是一切。

这是个高尚的时代,人们抛弃了豪华壮丽。

作为一种有造型激情的东西,建筑在它的领域里,也要从头做起,要使用那些易于打动我们意识的、易于满足我们视觉欲望的因素,并且把它们处理得使它们的形象能以精致或粗犷、动乱或宁静、淡漠或热衷来清楚地影响我们;体块是一种能充分作用于我们的感官,并使我们能够借以感知和量度的因素。

表面是体块的外套,它可以消除或丰富我们对体块的感觉。

平面是体块和表面的生成元,是它,不可更改地决定了一切。

建筑是一件艺术行为,一种情感现象,在营造问题之外,超乎它之上。

营造是把房子造起来;建筑却是为了动人。

当作品对你合着宇宙的拍子震响的时候,这就是建筑情感,我们顺从、感应和颂赞宇宙的规律。

我们正处于一个建设时期,一个重新调整以适应于新的社会和经济条件的时期。

我们正在绕过一个海岬,新的前景只有在彻底修正现行的手段和确定合乎逻辑地建立起来的新的结构基础之后才能恢复伟大的传统路线。

有序布局是把轴线分等分级,也是目标的分等分级,意图的分类。

如果说数字计算的结果使我们感到满意和和谐,这是因为它们来源于这轴线。

如果,根据计算,飞机的外形像一条鱼,像自然物体,这是因为它重新找到了轴线。

如果独木舟、乐器、涡轮机,这些实验和计算的成果,在我们看来都像“有机的”现象,这就是说,像某种生命的载体,那是因为它们排列在轴线上。

现代的工程师,首先追求功能而把形式放在第二位,但他的成果总是造型美观的。

优秀的现代画家为造型而追求造型,如果他有必要的能力,成品在造型上就会令人满意。

读后感:看完《走向新建筑》,这是柯布西耶创作的一本现代建筑学的纲领性书籍。

但是由于这本书语言的速度很快,而且是跳跃式的,没有明晰的条理。

评析勒-柯布西耶的《走向新建筑》

评析勒-柯布西耶的《走向新建筑》

评析勒?柯布西耶的《走向新建筑》摘要:勒·柯布西耶,二十世纪最著名的建筑大之一,是现代建筑设计的最具代表性的设计师之一,被称为“现代建筑的伟大旗手”。

《走向新建筑》是柯布西耶的经典代表作之一,柯布西耶在书中提出了新的独创性见解,同时也抨击了在工业发展的趋势下背离工业化的旧思想,提出了建筑的工业生产化的道路与设计整体性的观念。

关键词:柯布西耶;建筑;学习心得勒·柯布西耶在写这本书的时候力求大家能够从虚浮的华而不实的古典主义的风格或别的过度装饰的传统风格的盲目中走出来,更加尊重人们的内心需要,唤起人们内心对整洁有秩序的建筑的向往,尝试更加清晰简洁的现代风格。

对旧风格的强烈反对,认为这是一种不诚实的设计,同时也希望新的建筑师也能够觉醒而更诚实。

他大力赞美了轮船飞机这种新时代下的工业产物,认为建筑的某些方面是落后的,建筑机器从而孕育而来。

柯布西耶认为建筑即是机器,不是将建筑比作无情的机器,而是将建筑的终于规律终于数学终于实用的特性结合起来,组合成用于居住的“机器”。

柯布宣揚着抛弃掉繁琐复杂的传统古典建筑和装饰,提出现代新建筑是最高的艺术形式,以柏拉图式的思想哲学去诠释新建筑,企图以工程师的美学和建筑的联系与结合,形成新的秩序与美学,并且以这种形式来影响所有对新建筑思考的人的意识,激发出人们对新建筑的热情,从而引起内心的共鸣,以另一种思想和视角去感受到不同与以往的美学观。

柯布西耶创造了一套新的建筑标准,一个让世界变得更加秩序的标准,并且以这种标准来衡量美学观。

这种美学观是彻底的现代主义的,他认为美应是反对装饰而彻底抽象,同时提出了曲面是自由的,是设计师的试金石。

柯布具有无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思想,这点深受马克思思想的影响,他推崇以合理、廉价、实用的房屋来满足需要住房而不是高价传统建筑的大众使用。

柯布西耶的房屋设计思想是以实用为第一要素进行考虑,第二步才是考虑其内在的艺术性,或者说是满足了实用性和其自然规律,其本身就兼具艺术性。

走向新建筑读后感

走向新建筑读后感

走向新建筑读后感《走向新建筑》是由著名建筑师贝聿铭所著的一本建筑理论著作。

这本书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建筑设计的原理、方法和技巧,对于建筑师、设计师和建筑爱好者来说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在读完这本书后,我深受启发,对建筑设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首先,贝聿铭在书中强调了建筑的功能性和实用性。

他指出,建筑首先是为人们服务的,因此在设计建筑时必须充分考虑到建筑的使用功能,以及人们的生活习惯和需求。

这一观点让我深刻地意识到,建筑设计不仅仅是追求美观和独特,更重要的是要为人们提供舒适、便利的生活环境。

只有把功能性放在首位,才能设计出符合人们需求的建筑作品。

其次,贝聿铭在书中强调了建筑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传承。

他认为,建筑是一种文化的载体,它不仅仅是一种物质形式,更是一种精神和文化的表达。

因此,在设计建筑时,必须充分考虑到当地的历史文化和传统,尊重自然环境和人文地域特色,才能设计出具有文化价值的建筑作品。

这一观点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建筑设计不应该是一味地追求新奇和独特,更应该是要与当地的文化和历史相结合,为社会和人类留下有意义的建筑遗产。

最后,贝聿铭在书中强调了建筑的可持续发展和环保意识。

他指出,建筑是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影响最为严重的行业之一,因此在设计建筑时必须充分考虑到可持续发展和环保的理念,采用节能环保的建筑材料和技术,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这一观点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建筑设计不应该是一味地追求奢华和豪华,更应该是要考虑到对环境的影响和对未来世代的责任,设计出符合可持续发展和环保要求的建筑作品。

通过阅读《走向新建筑》,我对建筑设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对建筑的功能性、文化价值和环保意识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这本书不仅是一本建筑设计的理论著作,更是一本引导人们重新审视建筑的良好读物,我相信这本书会对我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产生深远的影响。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阅读这本书,从中受益,为建筑设计和建筑行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2024年走向新建筑读后感范文

2024年走向新建筑读后感范文

2024年走向新建筑读后感范文《走向新建筑》是一本关于建筑发展与设计理念的畅销书,作者通过对现代建筑实践与理论的系统总结和深入分析,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思考与观点。

这本书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入的洞察力,引领了当代建筑设计的新趋势,为我们提供了对未来建筑发展的启示与思考。

《走向新建筑》一书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建筑创新的回顾与总结”、“材料科技与可持续发展”和“人类居住空间的未来”。

在第一部分中,作者回顾了过去几十年来建筑设计的发展历程,总结了一系列成功的创新案例,包括建筑技术、结构设计和建筑风格等方面的创新。

通过对这些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建筑设计已经从简单的功能性追求开始,逐渐转向了更多元化和艺术化的方向。

第二部分是关于“材料科技与可持续发展”的讨论。

在这一部分中,作者指出材料科技的进步为建筑设计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

新材料的出现,不仅改变了建筑的结构和表面形式,还使建筑能够更好地适应环境和气候条件。

作者还强调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提出了在建筑设计中应更加注重能源利用、资源循环和环境保护等问题。

这一部分的内容对于未来建筑设计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引起了我对新材料和可持续发展的深入思考。

最后一部分是关于“人类居住空间的未来”的展望。

作者认为建筑设计的目标应该是为人们打造一个健康、宜居和美好的居住环境。

在作者看来,人们对于居住空间的需求不仅仅是简单的满足物质需求,还包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因此,建筑师应该关注人的需求,注重人文关怀与情感体验。

这一部分的内容引发了我对于建筑与人的关系的思考,建筑不仅仅是建筑师的艺术创作,更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

《走向新建筑》给了我很多启示和思考。

首先,建筑设计应该更加多元化和艺术化。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建筑的需求也变得越来越多样化,传统的建筑设计方式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

因此,建筑师应该不断地进行创新,追求更多元化和个性化的设计。

其次,关注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当代建筑设计的重要课题。

走向新建筑读后感

走向新建筑读后感

走向新建筑读后感《走向新建筑》是由著名建筑师贝聿铭所著的一本建筑理论著作。

这本书深刻地阐述了建筑的本质和意义,对于建筑师、设计师以及对建筑有兴趣的人来说,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在阅读完这本书之后,我深有感触,对建筑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在书中,贝聿铭先生提出了“建筑的本质是什么?”这个问题。

他认为,建筑的本质并不是简单的形式、结构或者功能,而是建筑所具有的精神内涵和文化价值。

建筑应该是一个能够传达人类情感和思想的载体,它应该能够与自然和谐共生,与人类文明相辅相成。

这种对建筑的本质的思考,让我对建筑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建筑不仅仅是一种物质的存在,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

贝聿铭先生在书中还提到了建筑应该具有的永恒性和持久性。

他认为,建筑应该能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当下的需求,更是为了留给后人一种精神的传承。

这种对建筑的永恒性的追求,让我对建筑有了更高的要求。

建筑不仅仅是为了解决当下的问题,更是为了留下一种精神的印记。

在书中,贝聿铭先生还介绍了一些他自己设计的建筑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在设计上具有很高的水准,更是在精神内涵上有着深刻的意义。

例如,他设计的美国国家艺术博物馆,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这个博物馆不仅仅是一个展示艺术品的场所,更是一个能够传达人类情感和思想的空间。

这种对建筑的设计的追求,让我对建筑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建筑不仅仅是一种形式,更是一种精神的表达。

通过阅读《走向新建筑》,我对建筑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建筑不仅仅是一种物质的存在,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

建筑应该具有永恒性和持久性,能够与自然和谐共生,与人类文明相辅相成。

建筑的设计应该追求更高的境界,不仅仅是为了解决当下的问题,更是为了留下一种精神的印记。

这本书让我对建筑有了更高的要求,也让我对建筑有了更深入的热爱。

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设计出更有意义的建筑作品,为人类文明的传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走向新建筑 阅读报告

走向新建筑 阅读报告

成批生产的住宅
“多米诺”住宅。 在这里把新的施工 方法应用于一所教 师住宅,它的每立 方米的造价跟简单 的工人住宅相同。 施工方法的建筑艺 术潜力允许采用大 面积的并富有韵律 的布局,造成了真 正的建筑艺术。
糙混凝土的住宅。地基是砾石 层。当地有石矿。砾石和石灰 一起浇筑四十厘米厚的墙,楼 板是钢筋混凝土的。一种特殊 的美直接从施工方法产生出来。 现代工地的最佳经济效果要求 只使用直线,直线是现代建筑 的特点,这是好事。
山门在统一中表现了造 型。情感产自一些明确 的因素之间的特定关系, 这些因素是:圆柱体, 光洁的地面和墙面。来 自跟景色中各种东西的 协调,来自把它的影响 扩展到构图中每一部分 去的造型体系,来自从 材料的一致直至线脚的 一致所产生的思想的一 致。
希腊,希 腊的帕提 农,标志 着凹凸曲 折这个精 神的纯创 造的顶峰。
对内容的理解分析
工程师的美学〃建筑
工程师的美学,建筑,这两个互相联系的东西,一个正当繁荣昌盛,另一 个则正可悲地衰落。 开篇点出住宅只是工具,坏掉了是可以换的。 建筑艺术还是有的,但是工程师正在生产着的,
给建筑师的三项备忘 体块
可看出作者对以基本几何体为造 型基础的建筑有着不一般的偏爱。 如金字塔的三面角椎体、大斗角 场的圆柱体等 如今的工程师使用了基本元素, 并且把它们按规则互相协调起 来,在我们的心里引起了建筑的 情感,从而使人类的作品与宇宙 秩序共鸣。
基准线是一种手段;它不是一剂药 方。选择基准线和它的表现方式, 是建筑创作的一个组成部分。
视而不见的眼睛 远洋轮船
再次提出住宅是住人的机器,将远洋 货轮表现出作者对工业化的偏 来的世界的第一步。一个认真的建筑 师(有机物的创造者)在一艘远洋轮船 上将会感到解放,从几百年该死的奴 役下解放出来。

读《走向新建筑》

读《走向新建筑》

就我个人而言,这本书里饱含着巨大的潜能和纯粹。学环
艺有时让人觉得是一件有些辛苦的事情,整个人就会陷入 一种及其被动的生活状态之中。但看柯布西耶的书总是让 人激动,然后重新拾起对于建筑和学习的热情。就如同一 针兴奋剂,在我最疲惫的时候给我力量。他巨大的精神力 量和滂湃的激情都是我追随的榜样。 没有什么东西能够传承下去,惟有思想。经过这些年,一 个人通过他的奋斗、他的工作、他内在的战役逐渐赢得了 一定的资本、和他个人的征服。但是,所有那些个人激情 的追求、那些资本、那些曾经如此热忱地获得的经验,都 将消失。生命的法则:死亡。自然通过死亡停止一切活动。 惟有劳动的果实可以得到传承。日月在流逝,在日月的河 流中,在生命的进程中流逝…
因为该书是勒·柯布西耶在上世纪二 十年代陆续发表在《新精神》杂志 上的关于新建筑美学的论文汇编, 所以在前五章归纳论述当中除却可 以作为概述的第一章“工程师的美 学·建筑”和第三章“基准线”之外, “给建筑师先生们的三项备忘”、 “视而不见的眼开头,每节独立成篇,汇编成 书之后又造成行文上的重复强调。 最后第六章“成批生产的住宅”和 第七章“建筑或者革命”便是柯布 新建筑美学的结论暨战后的实施方 法,及对其必要性的激进强调。
柯布西耶所处的时代,工业革命已经大规模的发展起来。内燃
机的发明,铁路的蓬勃发展,生产流水线的普及,整个世界即 在光荣迈向产业主义。人们的价值观也随之产生变化:时间概 念得到充分重视,钟表得以广泛普及;资本源源不断地流向需 要它的地方,并且产生更多的价值。效率成为工业时代的优劣 衡量标准。 但是旧事物总是滞后的。精神世界总是沉醉在过去。古典时代 的艺术仍然在垂死挣扎。建筑上的滞后则更为明显,折衷风格 的产生恰恰说明建筑已经迷失方向走投无路。这时,柯布西耶 吹起了改革的号角:要么进行建筑,要么进行革命。过去的风 格华而不实,效率之低已经无法被资本容忍;新的技术迫切需 要在新的建筑形式上展现其价值;越来越严峻的居住问题亟待 解决。唯一的方式是出现新的建筑形式。他提出了建筑的三个 要点:体量、外观和平面布局。随着跟随者的出现,二十世纪 终于产生了它的风格,而柯布西耶和《走向新建筑》也永载史 册,就像他所赞美的非迪亚斯和米开朗琪罗。

2023年建筑书籍读书笔记(精选6篇)

2023年建筑书籍读书笔记(精选6篇)

2023年建筑书籍读书笔记(精选6篇)建筑书籍读书笔记1从我自身的角度来说,一直存在一个偏见:认为教材都是编写得极差的。

想一想从小学到高中,学的都是些什么玩意儿。

这恐怕是人类(私自揣测)的一种逆反心理吧。

在上课期间,去图书馆查找过外建史的其他书,有一本东南大学出版的《外国建筑史》感觉也还不错。

其他的一堆带彩图,五颜六色的书,也就骗骗小孩子不错。

这本书老师大概讲了一半,到文艺复兴就期末了。

正是精彩的地方戛然而止,于是,考完试自己又接着看,后面的感兴趣的着重看了一遍,整个算是把书完整过了一下。

如果再多有一周时间让蒋老师把巴洛克风格、法国古典主义、洛可可风格这些讲一下自然是最好的。

再往后感觉都没有这么历史特征明显的时期了。

整个后面给人的感觉就是:走三步退两步。

历史稍有进步,马上又会出现对古代某一种风格的强烈崇拜,模仿。

古希腊,古罗马,哥特式。

再者即是,一味追求繁复,追求毫无疑义的浮夸的装饰,而脱离了建筑的本质:空间。

我想学习历史不是为了一定要记住哪个年代到底发生了什么,更不是为了因循守旧,固步自封;而是让我们以史为镜,让我们知道一个建筑风格的形成到衰落是因为什么。

唯此,我们才不至于在设计中丧失了方向,重蹈历史的覆辙。

建筑书籍读书笔记2中国古代人的智慧是无穷的,古人凭借自己生活的气候环境从而营透了许多适合居住的宫殿、陵墓、桥梁、楼阁、移至阶基以及大众化的民宅······梁思成先生用毕生精力完成这本著作。

书中将中国建筑从上古时期到春秋战国到秦汉两汉时期魏晋南北朝到隋唐五代十国到元明清以及清末民国的建筑物,可以说是详细的为我们将古代到民国时期的建筑呈现给我们,尤其是那些黑白配图,不仅让我了解了古今中国的建筑历史建筑要素,还让我了解到许许多多的古代文化与历史事件,因为建筑形式与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宗教信仰是密不可分的,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从一本书中去感悟到许多,也应该学会很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走向新建筑》读书笔记
摘录:
建筑成了时代的镜子。

现代的建筑关心住宅,为普通而平常的人关心普通而平常的住宅。

它任凭宫殿倒塌。

这是时代的一个标志。

为普通人,“所有的人”,研究住宅,这就是恢复人道的基础,人的尺度,需要的标准、功能的标准、情感的标准。

就是这些!这是最重要的这就是一切。

这是个高尚的时代,人们抛弃了豪华壮丽。

作为一种有造型激情的东西,建筑在它的领域里,也要从头做起,要使用那些易于打动我们意识的、易于满足我们视觉欲望的因素,并且把它们处理得使它们的形象能以精致或粗犷、动乱或宁静、淡漠或热衷来清楚地影响我们;
体块是一种能充分作用于我们的感官,并使我们能够借以感知和量度的因素。

表面是体块的外套,它可以消除或丰富我们对体块的感觉。

平面是体块和表面的生成元,是它,不可更改地决定了一切。

建筑是一件艺术行为,一种情感现象,在营造问题之外,超乎它之上。

营造是把房子造起来;建筑却是为了动人。

当作品对你合着宇宙的拍子震响的时候,这就是建筑情感,我们顺从、感应和颂赞宇宙的规律。

我们正处于一个建设时期,一个重新调整以适应于新的社会和经济条件的时期。

我们正在绕过一个海岬,新的前景只有在彻底修正现行的手段和确定合乎逻辑地建立起来的新的结构基础之后才能恢复伟大的传统路线。

有序布局是把轴线分等分级,也是目标的分等分级,意图的分类。

如果说数字计算的结果使我们感到满意和和谐,这是因为它们来源于这轴线。

如果,根据计算,飞机的外形像一条鱼,像自然物体,这是因为它重新找到了轴线。

如果独木舟、乐器、涡轮机,这些实验和计算的成果,在我们看来都像“有机的”现象,这就是说,像某种生命的载体,那是因为它们排列在轴线上。

现代的工程师,首先追求功能而把形式放在第二位,但他的成果总是造型美观的。

优秀的现代画家为造型而追求造型,如果他有必要的能力,成品在造型上就会令人满意。

读后感:
看完《走向新建筑》,这是柯布西耶创作的一本现代建筑学的纲领性书籍。

但是由于这本书语言的速度很快,而且是跳跃式的,没有明晰的条理。

所以作为初学建筑的学生不能理解的足够清楚。

所以我主要是感受柯布破旧立新的英雄主义激情和对建筑的热情。

柯布的美学观是完全现代主义的,特别偏好当时的立体主义以及某些未来主义。

他认为真正的美必须是抽象的,他不停的提到“体块”“比例”“几何”,最反对的就是装饰,特别是住宅里面各种没用的各种风格的家具和装饰。

另外,柯布在开篇就提出的“工程师的美学”其实可以归结到一种自然美。

因为工程师是忠于数学的,忠于自然规律的,所以是美的,柯布大力赞美了飞机、汽车和轮船的设计,对比建筑的落后。

柯布还提出“住宅是居住的机器”,这是流传最广的一句话。

但是柯布从来没有认为所有的建筑都是这样,他在提倡“工程师的美学”的同时,又说“凸凹曲折是建筑师的试金石。

他被考验出来是艺术家或者不过是工程师。

柯布并没有让建筑师变成工程师,而是一个考虑到这些因素并超越他们而成为一个艺术家。

这种艺术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艺术家,他不在意风格、不在意古典的一整套东西。

而是从使用者的真实需要出发,首先正确地建造,然后艺术地建造。

这本书其实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号召建筑师向工程师学习,另一部分是确立现代
建筑设计的基本原则。

这原则最重要的是“给建筑师先生们的三项备忘:体块、表面、平面”,其次还有基准线(轴线)、内部流线(空间序列)。

其中体块是“一种能充分作用于我们的感官,并使我们能够借以感知和量度的因素。

”其实就是建筑的抽象感和几何感;表面“被体块的准线和导线分划,所以它显示出这体块的个性。

”而平面是“生成元”。

“包含着感觉的实质。

在“精神的纯创造”一章中,柯布讨论了建筑的实质,主要的观点是“清晰的形式:由一个统一体赋予作品以活力,给他们一个基本态度,一个性格:这是精神的纯创造。

”“有诗的感情时才是建筑”,构筑不是建筑,所有物质性存在的组合是构筑而不是建筑。

结构也不是建筑。

最后,借用《新建筑》的一句话“。

这本书的体系并不严谨,结构混乱,美学观点也有可商榷之处,有些论证不免简单化。

不过,它是一本极重要的书,一本好书,一本在历史上起过开拓作用的书,一本永远不会磨灭的书。

一部虽然有片面性甚至错误,却提出了新思想,很能启发人的书,比一部面面俱到,十全大补,滚光溜滑,却全是陈词滥调,连一句新鲜话都不敢说的书,那是要好得太多了。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