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系统疾病伴发抑郁焦虑障碍的诊断治疗专家共识更新

合集下载

帕金森病抑郁、焦虑及精神病性障碍的诊断标准及治疗指南(全文)

帕金森病抑郁、焦虑及精神病性障碍的诊断标准及治疗指南(全文)

帕金森病抑郁、焦虑及精神病性障碍的诊断标准及治疗指南(全文)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是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震颤、少动、强直、姿势平衡障碍等运动症状。

除运动功能障碍外,不同程度的抑郁、焦虑及精神病性障碍等非运动症状也比较常见,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日常功能及预后造成影响,近年来逐渐备受关注。

有报道帕金森病患者抑郁障碍的发生率为40%~50%,焦虑障碍的发生率为3.6%一40.0%,抑郁与焦虑障碍经常共存,并可在帕金森病运动症状之前出现;未用多巴胺能药物治疗的帕金森病患者精神病性症状的发生率为5%一10%,而应用多巴胺能药物治疗的帕金森病患者精神病性症状发生率为10%~40%。

可见帕金森病抑郁、焦虑与精神病性症状比较常见,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社会功能,增加照料者的沉重负担。

然而,目前国内临床医师对此重视不足,且相关研究甚少。

为了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促进国内相关研究进展,有必要制定适合于我国的帕金森病抑郁、焦虑和精神病性障碍的诊断标准及治疗指南。

一、临床表现1.帕金森病抑郁:抑郁可以出现在帕金森病病程各期,甚至在运动症状出现前就已经出现。

帕金森病抑郁程度不一,可以为重度抑郁、轻度抑郁、心境恶劣等。

表现为持久的情绪低落、注意力集中困难,工作和生活兴趣丧失、睡眠障碍、冷漠、悲观、缺乏幽默感,自杀念头、焦虑、敏感。

自责、自罪和自杀行为相对少见。

有严重认知障碍、女性、早发性帕金森病及帕金森病诊断前有抑郁症病史者更容易出现抑郁。

抑郁可以表现为“关”期抑郁,也可与运动症状无明确相关性。

2.帕金森病焦虑:主要表现为广泛性焦虑、惊恐障碍和社交恐惧。

其中广泛性焦虑、惊恐障碍较为常见。

广泛性焦虑主要表现为过度担心,恐惧死亡或成为别人的负担,在公共场合感觉尴尬;惊恐障碍主要表现为惊恐发作,心前区不适,呼吸困难、濒死感、过度换气、手足搐。

隔。

其焦虑症状与姿势平衡障碍相关,早发性帕金森病、出现异动症或“开一关”现象者更容易出现焦虑。

神经系统常见疾病伴发抑郁焦虑障碍的诊断 精品

神经系统常见疾病伴发抑郁焦虑障碍的诊断 精品
神经系统常见疾病 伴发抑郁焦虑障碍的诊断
诊断步骤:
初查、识别
量表应用和 疾病诊断
常见神经系统疾病 伴发抑郁的诊断
神经系统疾病伴发抑郁焦虑障碍诊治专家共识组.中华内科杂志.2011;50(9):1-7
初查与识别
• 询问神经系统疾病表现
• 着重询、注意力、自卑和自责 轻生观念 • 以筛查抑郁综合征
神经系统疾病伴发抑郁焦虑障碍诊治专家共识组.中华内科杂志.2011;50(9):1-7
“90秒钟4问题提问法”诊断敏感率达96%
90秒钟4问题提问法
过去几周(几个月)你是否感到无精打采、 伤感、或对生活的乐趣减少? 除了不开心之外,是否比平时更加悲观 或想哭 你经常有早醒么(事实上你并不需要那么 早醒来)? 你进来是否经常想到活着没意思?
“是”为阳性
“是”为阳性
每月超过1次为阳性 “经常”或“是”为阳性
神经系统疾病伴发抑郁焦虑障碍诊治专家共识组.中华内科杂志.2011;50(9):1-7
常见神经系统疾病伴发抑郁障碍的诊断
疾病 MS AD PSD 癫痫 量表 Beck 抑郁问卷(BDI) AD抑郁量表(NIMH-dAD) 卒中后抑郁分级量表(PSDRS) 神经系统疾病抑郁问卷-癫痫 (NDDI-E) 依据PD伴发抑郁障碍草案* HAM-D抑郁量表 依据各量表标准评分 诊断标准
PD 偏头痛及慢性头痛
神经系统疾病伴发抑郁焦虑障碍诊治专家共识组.中华内科杂志.2011;50(9):1-7

曲唑酮治疗失眠及其相关抑郁、焦虑的专家共识(完整版)

曲唑酮治疗失眠及其相关抑郁、焦虑的专家共识(完整版)

曲唑酮治疗失眠及其相关抑郁、焦虑的专家共识(完整版)临床上大部分精神障碍患者伴有失眠症状。

其中抑郁和焦虑障碍与失眠的共病率最高。

研究显示70% 的焦虑障碍患者伴失眠,而抑郁障碍患者的失眠共病率则高达84.7%。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抑郁和焦虑障碍与失眠呈现出双向作用关系,即:抑郁、焦虑是失眠迁延不愈的主要因素;而失眠患者新发抑郁的概率是无失眠者的3~4 倍,新发焦虑障碍的概率高近6倍,且失眠还会加重抑郁和焦虑障碍患者的精神症状,使其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受损加重。

总之,失眠与抑郁、焦虑障碍互为风险因素,在临床上失眠往往先于或者同步伴随抑郁、焦虑症状出现。

曲唑酮在许多国家作为抗抑郁药使用广泛,在精神卫生和基层医疗机构用于治疗多种精神障碍和失眠。

鉴于失眠与抑郁、焦虑存在的交互作用,对失眠合并抑郁、焦虑的患者更应重视共病的综合管理,2016年《中国失眠障碍诊断和治疗指南》和2017版《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都推荐曲唑酮用于治疗失眠,尤其是抑郁/焦虑伴发的失眠。

为了规范曲唑酮在失眠领域的应用,特编写本专家共识。

一曲唑酮的分子特性曲唑酮(Trazodone)属苯基哌嗪和三唑并吡啶衍生物。

临床将其归为5- 羟色胺(5-HT2 )拮抗剂/ 再摄取抑制剂(SARI)类抗抑郁药物。

该药物可作用于多种神经递质受体,具有阻断5-HT2A/2C受体、肾上腺素α1受体和组胺受体1(H1 )的作用,也可剂量依赖性地抑制5-HT 转运体,阻断5-HT的再摄取,见图1。

曲唑酮与各受体的亲和力有所不同。

受体结合谱显示,曲唑酮对5-HT2A受体亲和力最强,1 mg 即可有效阻断脑内5-HT2A受体,该作用较抑制5-HT 转运体的作用强100 倍。

另外,曲唑酮在低剂量时还可有效阻断H1受体和α1受体。

二曲唑酮的药代动力学曲唑酮口服易吸收,不选择性蓄积于任何组织。

血药浓度达峰时间1~2 h(空腹服药1h达峰,餐后服药则需2h达峰)。

食物对其吸收有一定影响,餐后立即服用会增加吸收量,但最大血药浓度会降低,血药浓度达峰时间会延长。

神经重症康复中国专家共识

神经重症康复中国专家共识

神经重症康复中国专家共识一、本文概述《神经重症康复中国专家共识》是由国内神经重症康复领域的权威专家团队共同撰写的一份重要文件。

该共识旨在总结神经重症康复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临床实践经验以及国际先进理念,为我国的神经重症康复工作提供科学、规范、实用的指导建议。

随着神经重症患者的日益增多,如何有效地进行康复治疗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因此,制定一份适合我国国情的神经重症康复专家共识具有重要意义。

本共识的内容涵盖了神经重症康复的定义、评估、治疗原则、康复措施、团队协作以及患者教育等多个方面。

通过深入剖析神经重症康复领域的核心问题,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和临床实践经验,本共识旨在为神经重症康复的医务人员提供一套全面、系统、实用的操作指南。

本共识也旨在推动神经重症康复领域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促进我国神经重症康复事业的健康发展。

《神经重症康复中国专家共识》的出台将为我国神经重症康复工作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对于提高神经重症患者的康复效果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二、神经重症康复的基本原则神经重症康复是针对神经系统疾病导致的功能障碍进行的专业化、系统化的康复治疗和训练。

其目的是帮助患者最大限度地恢复身体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并回归社会。

在进行神经重症康复时,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个体化评估:针对每位患者的具体病情和功能障碍,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估。

评估内容应包括患者的身体功能、认知能力、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

多学科协作:神经重症康复需要多个学科的专业人员共同参与,包括神经科医生、康复医师、康复治疗师、心理咨询师、营养师等。

通过多学科协作,确保患者得到全面、系统的康复治疗和训练。

早期介入:神经重症康复应尽早开始,以减轻患者的残疾程度,提高康复效果。

在患者病情稳定后,即可开始早期的康复治疗和训练。

综合治疗:神经重症康复应采用多种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心理治疗等。

丁螺环酮治疗重症监护室患者焦虑的疗效分析

丁螺环酮治疗重症监护室患者焦虑的疗效分析

丁螺环酮治疗重症监护室患者焦虑的疗效分析牛晓方;朱明洁;李凡民;王乃刚;刘宇光;李巧霞【摘要】目的探讨丁螺环酮治疗重症监护室患者焦虑障碍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122例重症监护室焦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1例.治疗组给予丁螺环酮治疗,对照组给予阿普唑仑治疗.治疗1周后,比较两组患者的焦虑自评量表(SAS)和焦虑量表(HAMA)评分,记录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治疗组SAS、HAMA评分(28.61±5.56)、(8.15±2.45)分明显低于治疗前的(64.49±7.40)、(30.52±8.56)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SAS、HAMA评分(29.05±5.69)、(8.36±2.46)分明显低于治疗前的(64.64±7.25)、(30.13±8.38)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HAMA、S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8.4%,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1.4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4.2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血尿便常规、凝血五项及肝肾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丁螺环酮对于治疗重症监护室焦虑障碍的患者是安全的、有效的,值得临床推广.【期刊名称】《中国实用医药》【年(卷),期】2018(013)012【总页数】3页(P5-7)【关键词】丁螺环酮;焦虑症;重症监护室【作者】牛晓方;朱明洁;李凡民;王乃刚;刘宇光;李巧霞【作者单位】274031 山东省菏泽市立医院;274031 山东省菏泽市立医院;274031 山东省菏泽市立医院;274031 山东省菏泽市立医院;274031 山东省菏泽市立医院;274031 山东省菏泽市立医院【正文语种】中文重症监护室的患者是焦虑的高发人群, 患者病情较重,生活难以自理, 无家人陪护, 被约束于床上, 昼夜不分, 各种噪音, 睡眠紊乱, 邻床患者的抢救或去世, 可以诱发患者焦虑情绪。

《中国成人失眠伴抑郁焦虑诊治专家共识》

《中国成人失眠伴抑郁焦虑诊治专家共识》

《中国成人失眠伴抑郁焦虑诊治专家共识》失眠和抑郁、焦虑的发生率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而日趋升高,且三者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

《中国成人失眠伴抑郁焦虑诊治专家共识》着重阐述了中国成人失眠、抑郁、焦虑的概念、诊断和治疗。

关于失眠伴抑郁、焦虑的治疗共识主要涉及以下内容。

治疗目标(一)总体目标尽早控制失眠和抑郁、焦虑症状,增加有效睡眠时间和(或)改善睡眠质量;缓解或消除抑郁、焦虑症状,减少残留症状,预防复燃和复发;降低失眠和抑郁、焦虑对躯体健康的影响,提高治疗依从性,改善生活质量,维持良好的社会功能;减少或消除与失眠相关的躯体疾病共病的风险;避免药物干预带来的负面影响。

(二)具体目标1. 失眠伴抑郁、焦虑症状:尽快控制失眠症状,防止失眠慢性化,降低其对情绪的影响,治疗失眠的同时消除抑郁、焦虑的症状。

2. 失眠与抑郁、焦虑障碍共病:积极治疗失眠和抑郁、焦虑,促使失眠和抑郁、焦虑症状持续缓解,减少残留症状,预防复燃与复发;抑郁、焦虑应按照急性期、巩固期、维持期及停药期全病程治疗,同时兼顾失眠的规范治疗,防止失眠与抑郁、焦虑相互影响。

3. 躯体疾病伴发的失眠与抑郁、焦虑症状:治疗原发疾病;开展针对失眠和抑郁、焦虑的治疗,降低失眠和抑郁、焦虑对原发疾病治疗和预后的影响。

治疗原则1. 无论是失眠还是抑郁、焦虑,既与生物学因素有关,又与患者人格特征、认知方式、应激事件、社会支持等心理、社会因素有关,应考虑综合性治疗。

2. 短期失眠伴抑郁、焦虑主要与心理应激事件有关,应及时处理应激事件,辅以睡眠卫生教育和失眠的认知行为疗法(CBT‐I),尽早控制失眠,防止出现不良应对模式而导致失眠慢性化。

3. 慢性失眠伴抑郁、焦虑症状,与患者人格特征和对失眠的非理性信念等认知偏差有关,应及时给予CBT‐I,改变患者对于睡眠问题的非理性信念和态度,改变错误的睡眠卫生行为,根据情况予以药物治疗。

慢性失眠共病抑郁、焦虑的患者应首先考虑药物治疗或药物联合CBT ‐I治疗或物理治疗。

抑郁症和焦虑症的识别和处理课件

抑郁症和焦虑症的识别和处理课件
*
抑郁症/焦虑症药物治疗基本疗程
缓解
恢复
疾病复发
症状复发
症状复发
反应
无症状
症状
综合征
急性期 6-8周
巩固期 3-6月
维持期 长短酌情
时间
严 重 程度
治疗相
X
X
急性期:消除症状 巩固期:预防复燃 维持期:预防复发
*
急性期药物治疗
达到临床治愈
建议
足够疗程 6--8周
足够剂量:20-60mg/day
漏诊和误诊原因
病人不认为自己有精神障碍,不来找医生;
就医者强调心理因素对自己的影响,使医生把抑郁和焦虑情绪理解为正常人的心理反应; 当就医者突出某些躯体不适,以此作为主诉,前往全科医师或某专科医师处求治,则可造成误诊。
*
治疗的误区-1
认为“心病要用心药医”,担心药物有 副反应,不愿采用药物治疗,更拒绝长期服药巩固;
没有明显的心理的或躯体的原因而有 持续较久的情绪低落(2 周以上) 紧张不安(6个月以上) 反复发生短暂的惊慌恐惧;
下述情况则应想到 ———抑郁症或焦虑症
下述情况则应想到
———抑郁症或焦虑症
有诱因(心理或躯体),但引起的 抑郁或焦虑情绪严重而持久
特别是诱因已经消失,而情感障 碍并无好转,甚至更加严重时
2
通常起病急骤,迅速终止,一般历时5~20分钟,很少超过1个小时,但不久又可突然再发。
3
发作期间相对正常, 有预期性焦虑,担心下次再发。60%的患者由于担心发病时得不到帮助而产生回避行为,如不敢单独出门,不敢到人多热闹的场所,发展为场所恐怖症。
*
抑郁与焦虑合并
% 以上的抑郁症+焦虑症状

中国成人失眠伴抑郁焦虑诊治专家共识摘要(2020完整版)

中国成人失眠伴抑郁焦虑诊治专家共识摘要(2020完整版)

中国成人失眠伴抑郁焦虑诊治专家共识摘要(2020完整版)失眠和抑郁、焦虑三者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

,40%~92%的失眠症状由精神疾病引发。

约70%以上的抑郁患者伴有失眠症状。

失眠伴焦虑的患者占20%~30%。

近期中国成人失眠伴抑郁焦虑诊治专家共识出台,指出失眠伴抑郁、焦虑在临床表现、治疗和预后方面与单纯失眠有很大差别,且危害更严重,需要积极处理。

共识介绍了失眠和抑郁、焦虑的主要表现:(1)抑郁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及愉快感下降,严重者有消极观念或自杀行为。

(2)焦虑以持续性的紧张、烦躁、恐惧情绪为主要特征,伴有紧张不安、不能静坐、肢体肌肉紧张等、或表现为腹胀、恶心、呼吸困难、胸部压迫感、心悸等。

对于失眠者,要注意抑郁和焦虑的核心症状共识指出,临床上如发现有失眠,需询问患者有无抑郁、焦虑症状,因为相对失眠来说,抑郁、焦虑症状似乎危害性更大,因此需有较强的问诊技巧。

应先询问患者的睡眠和躯体症状,由浅入深,充分考虑患者对情绪心理症状的病耻感,尽量避免直截了当地询问其情绪症状。

共识推荐,对于疑诊患者,可使用睡眠日记、失眠量表、抑郁量表(如PHQ‐9)、焦虑量表(如HAMA)进行评估。

具体的问诊要点及技巧要注意:(1)是否存在非特异性躯体症状,如头痛、头晕、耳鸣、肢体麻木、颈肩部不适、食欲减退、体重减轻、乏力、心悸等。

(2)询问抑郁、焦虑的核心症状,包括:是否有情绪低落、兴趣下降或缺乏,有无消极念头或自杀行为;是否存在无价值感、自责、绝望感;是否存在紧张、担心、烦躁、易生气、恐惧、坐立不安等情绪和行为;询问上述症状的持续时间,发病前有无心理应激事件。

(3)既往是否存在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疾病。

(4)问诊时应注意观察患者的表情和动作,如是否有表情忧伤、唉声叹气、动作迟缓、言语缓慢、注意力不集中、主动性减退、手抖、出汗、坐立不安等。

短期失眠伴抑郁、焦虑主要与心理应激事件有关该共识指出,短期失眠伴抑郁、焦虑主要与心理应激事件有关,应及时处理应激事件,辅以睡眠卫生教育和失眠的认知行为疗法,尽早控制失眠,防止出现不良应对模式而导致失眠慢性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0
卒中与抑郁焦虑障碍(3)
卒中后早期使用舍曲林减少心脑血管性事件的发生
Rasmussen A, Lunde M, Poulsen DL, et al. A double-blind, placebo controlled study of sertraline in the prevention of depression in stroke patients[J]. Psychosomatics, 2003,44:216-221.
26
26
常用药物




5-HT再摄取抑制剂(SSRI) 选择性5-HT及去甲肾上腺素(NE)再摄取抑 制剂(SNRI) NE及特异性5-HT抗抑郁药(NaSSA) 5-HT受体拮抗和再摄取抑制剂(SARIs) 褪黑素受体激动剂和5-HT2C受体拮抗剂 三环类抗郁剂(TCA) 苯二氮卓类药物

急性期:积极控制症状,达到临床治愈,疗程6~8周。如足剂 量治疗4~8周无效,宜改用同类其它药物或者作用机制不同的 药物。 巩固期:维持急性期有效药物的剂量,持续治疗4~6月。 维持治疗:如需终止维持治疗,应缓慢减量,以减少撤药综合 症 注意个体化和灵活性 药物治疗同时,重视心理治疗(解释、认知治疗等)和家庭社 会支持,以实现综合干预 诱导或抑制CYP的药物影响抗抑郁药代谢 情况严重或治疗反应差者应及时会诊或转诊补充最新循证证据

参考文献:22篇 54篇 大部分是2008-2011年的文献 以系统综述及高质量的RCT研究为主

丰富内容,贴近临床


流行病学部分增加了危害 提高重视度 新增机制部分 解释病因 主要临床表现、诊断思路及处理部分:都对常见神 经系统疾病伴发焦虑抑郁分别进行了介绍 更加实用

PD帕金森病

其他机制



神经系统疾病与情感障碍可能具有共同的遗传 背景或易感性—50%的伴发抑郁障碍的癫痫患 者有家族史。 炎症、免疫异常等复杂机制参与了卒中、PD、 MS的抑郁障碍的发病。 常见的各种治疗药物(如皮质类固醇、免疫抑 制剂、抗癫痫药、β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 也会诱发或加重情感障碍
卒中 癫痫 帕金森病
0.0
21.9%
24.1%
患病率(%)
50.0
7
付朝伟,徐飚,詹思延,等. 中国四城市综合医院神经内科患者抑郁、焦虑现况调查[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6,27:803-807.
神经系统疾病伴发抑郁焦虑障碍危害大



使得对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治更加复杂和困难 诱发或加重神经系统疾病(卒中、AD或MS) 影响患者对疾病防治及康复治疗的依从性 显著地增加功能残疾、疾病复发和死亡率 严重地影响了患者的生命质量 明显地增大疾病的社会经济负担
卒中与抑郁焦虑障碍(2)
卒中后早期使用舍曲林24~52周可减少PSD的发生
Rasmussen A, Lunde M, Poulsen DL, et al. A double-blind, placebo controlled study of sertraline in the prevention of depression in stroke patients[J]. Psychosomatics, 2003,44:216-221.
27
最新Meta分析显示抗抑郁治疗对神经系 统疾病伴抑郁障碍疗效显著优于安慰剂
共纳入20项RCT研究,其中:PSD(10项)PD伴抑郁(6项)MS(2项)脑外伤(1项) 癫痫(1项) 涉及的抗抑郁药包括:SSRI类(13项) TACs(5项)
Price A, Rayner L, Okon-Rocha E, et al. Antidepressants for the treatment of depression in neurological disorder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s[J]. 2011,在线发表
31
卒中与抑郁焦虑障碍(4)



需要注意卒中和脑血管病所伴发的抑郁障碍有持续和难治的特点, 治疗疗程宜长(指南建议至少维持6个月) 尽量选择对血糖及代谢综合征等无明显影响的药物 现有的研究证据多推荐首选舍曲林和左旋西肽普兰 SNRIs有剂量依赖性的轻度血压增高作用,但对降压治疗的反应好 TCAs和曲唑酮会增加α受体阻断剂(如哌唑嗪)的降压作用; TCAs会拮抗胍已啶、可乐宁、α-甲基多巴的作用 利尿剂与TCAs、曲唑酮或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I)合用,会增 加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生 降压药中的利血平、甲基多巴、钙离子拮抗剂和β阻断剂都有加 重抑郁障碍的风险
AD:阿尔茨海默病 MS:多发性硬化
8
PSD的发生可发生在卒中的各个阶段
( PSD :post-stroke depression,卒中后抑郁 )
对51项研究 集合分析提示: PSD发生率: 急性期:32% 恢复期:34% 慢性期:34%
33%卒中患者存在抑郁障碍
Hackett ML, Yapa C, Parag V, et al. Frequency of depression after stroke:A systematic review of observational studies[J]. Stroke, 2005,36:1330-1340.
5
本次更新详细介绍了六大常见神 经系统疾病伴发抑郁焦虑障碍
帕金森病 认知功能障碍 多发性硬化 癫痫
卒中
流行病学及危害 机制 主要临床表现 诊断思路 处理
原发性头痛
即介绍总原则,也介绍个体化诊疗 即有神经科特色,也结合精神科意见
6
神经系统疾病伴发抑郁焦虑障碍患病率高
中国四城市综合医院神经内科患者抑郁、焦虑现况调查 19.5%
13
单胺能神经传递损害

阿尔茨海默病及帕金森病:疾病早期即可出现

血清素(5-HT)能神经元 去甲肾上腺素(NE)能神经元 γ-氨基丁酸(GABA)能神经传递损害 多巴胺(DA)能神经递质损害可能与淡漠、忧郁及 缺乏始动性有关 NE和DA缺乏的致抑郁作用可能比5-HT重要
14

癫痫患者伴发抑郁焦虑障碍
9
PSD对卒中患者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 PSD :post-stroke depression,卒中后抑郁 )





直接增加患者的认知功能损害、妨碍日常活动 和康复锻炼 促进高血压、糖尿病的发生和恶化 降低卒中后二级预防治疗的顺应性 增加心脑血管事件的复发 增加患者的死亡率(其10年的死亡率是无抑郁 的卒中者的3~4倍) 增加患者的自杀风险
神经系统疾病伴发抑郁焦虑障 碍的诊断治疗
杨开仁 主任医师
衢州市第三医院
主要内容
概述
流行病学与危害
机制
主要临床表现
诊断思路
处理
2
背景

2008年:神经系统疾病伴发抑郁焦虑障碍的诊断 治疗专家共识(第一版)

中华内科杂志编辑部组织 专家来自:神经科、精神科 目的:提高我国神经科、精神科、全科、老年科和普通内科 医师对神经系统疾病伴发抑郁焦虑障碍的认识和处理水平 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进展,增加循证证据 进一步提高广大医生对神经系统常见疾病伴发的抑郁焦虑障 碍的诊治水平
15
PD:帕金森病 MS:多发性硬化
三、神经系统疾病伴发的抑 郁焦虑障碍的主要临床表现
16
定义

本共识中抑郁障碍和焦虑障碍指抑郁和焦虑状


即严重程度达中等或以上,超出患者所能承受或自 我调整能力,并且对其生活和社会功能造成影响, 但并不一定达到或符合精神科中的具体疾病诊断标 准。
17
常见神经系统疾病伴发抑郁焦虑障碍 的临床特点
10
二、神经系统疾病伴发抑郁 焦虑障碍的机制
11
神经系统疾病伴发抑郁焦虑障碍 的机制
心理 社会
生物学 机制
•中枢神经系统结构破坏 •单胺能神经传递损害 •遗传易感性 •炎症、免疫异常 •……
12
中枢神经系统结构破坏




卒中后抑郁 直接的脑损害,并提示优势半球和前部半球损害更容易发生PSD 有研究认为PSD与左侧前额叶-皮质下环路损害有关。研究认为卒 中后早期发生的抑郁障碍可能多与心理反应有关,而卒中后6~24 月迟发的抑郁障碍,则主要与脑的神经递质系统的功能重组有关。 血管性抑郁 主要是额叶和底节部位的脑白质病变、小血管病变及“无症状卒 中”等累及了情感调节中枢结构(底节、丘脑、额叶、边缘系统) 多发性硬化 炎性脱髓鞘病变 癫痫 起源于边缘系统的或左侧颞叶的患者容易发生抑郁,而且抑郁障 碍本身就可以是癫痫发作的一部分
22
五、神经系统疾病伴发抑郁 焦虑障碍的处理
23
处理目标
2008年 共识第一版
2011年 共识更新版
缓解症状,争取达到临 床治愈,提高生活质量 ,恢复社会功能,预防 复发
缓解症状,达到临床治 愈,最大限度减少病残 率与自杀率,提高生命 质量,恢复社会功能, 预防复发
24
处理的基本原则
药物治疗

四、神经系统疾病伴发抑郁 焦虑障碍的诊断思路
20
1.初查和识别 —90秒钟4问题提问法
过去几周(或几月)你是否感到无精打采 、伤感,或对生活的乐趣减少了? 是
除了不开心之外,是否比平时更悲观或想哭?

阳性
你经常有早醒吗(事实上你并不需要那么 早醒来)? 每月超 过1次 经常/ 是
你近来是否经常想到活着没意思?
1. Ferrier IN, et al. J Clin Psychiatry. 1999;60(suppl 6):10-14. 2.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Am J Psychiatry. 2000;157(suppl 4):1-45. 3. Kupfer DJ. J Clin Psychiatry. 1991;52(suppl 5):28-3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