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个体行为规律

第三章个体行为规律
第三章个体行为规律

第三章个体行为规律

行为管理的目标就是要弄清楚,在什么样的环境中,人会更愿意投入工作,会更愿意留在分配的岗位上,会工作得更有效率。行为管理还要求找出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劳动者会把工作本身当作一种享受。行为管理,就是要造成这样一种尽可能理想的环境,是人工作得更有效率。

第一节关于个体行为的几种解释

一、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

华生反对内省法,提倡客观观察法,主张心理学应该有两种基本效用:一是准确预测人的活动;二是凭借各种规律和原则,组织控制社会生活中人的行为。

1.观点认为:抛弃了心理学中认知、情感、意志对人行为的影响,人的行为受客观刺激的影响,一定的刺激必然引起一定的反应。简单刺激带来简单反应,复杂刺激带来复杂反应。

公式:S—R(刺激—反应)

2.意义:华生的这些观点对于研究行为产生的原因,研究如何改变和调节人的行为,提高其工作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因为这个理论没有全面的说明人的行为的全过程,把人看作是对外界其反应的机器人,因而招致了后来新行为主义的批评。

二、新华生主义

主流内容:个体里面包含需要变因如认识变因。个体行为人的行为因时、因地以及环境与个体的身心情况不同,表现出不同的反应。

代表人物:托尔曼、赫尔、斯金纳

公式:S—O—R 中间增加思维加工系统。意即:输入刺激,在人脑中进行思维加工系统处理,输出的是行为。这个思维加工系统即心理加工过程是行为科学研究的重点。

三、勒温的观点

借用物理学“磁场”概念,把人的过去、现在形成的内在需求看成是内在的心理力场,把外界环境因素看成是外在的心理力场。人的心理活动是现实生活空间内在的心理力场和外在的心理力场相互作用影响的结果。要测定人的心理和行为,就必须了解完成这一行为的内在心理力场和外在心理力场的情境因素。

函数关系式:B=f(p.E) B、P、E分别代表:人的行为、个体特征、环境特征勒温认为,个体特征和环境特征不是孤立的两个因素,而是密切相关、相互作用。因个人情绪好坏对同一环境会产生不同的感觉,不同的环境又会影响个人情绪的变化,从而产生不同的行为。勒温把个体和所处的环境统称为“生存空间”,他认为在解释某种行为时,不同时研究环境和个体是没有意义的。

改变态度的方法不能离开社会的活动,不能离开社会的规范和价值。个人在社会中活动的性质能决定和改变他的态度。应引导目标对象参与各种有关的活动,以纠正偏见改变态度。心理介入的程度如何,对该表态度的影响也很大。主动参与和被动接受两种心理介入所产生的态度改变效果不同。让目标对象全身心投入活动,自己提出和解决难题,会使态度改变明显。

第二节个体行为规律

一、个体行为规律

人的行为受思想和心理的支配,思想和心理是在长期的社会实践的逐步形成和发展的。1.人的行为模式(刺激反应机理)

从心理学角度经研究,不同个体的行为特征不同以及态度等都有差异,加上个体的社会经历不同,不同个体会对同一种刺激产生不同的反应,即不同的知觉。

刺激反应机理:刺激—个体心理特征—对刺激的个人理解—行为反应

外在的刺激和内在的反应并非直接地、机械地联系在一起,二是受主观评价的影响。在研究人的行为时,不仅要研究引起行为的的外在刺激条件,更重要的是分析个体行为的主观心理特征。

美国肯塔基大学教授华莱士提出了个体行为与绩效模式:刺激—(知觉—学习—个性—动机)—行为—绩效—评价与奖惩

任何具体的行为或行动能否产生绩效,要依赖于组织对个人的期望或要求。组织中的两个成员也许以一种几乎相同的方式行动,但如果他们的工作要求有不同类型的行为,那么,一个人的行为可能有效,另一个则无效。只有在有明确的标准并了解组织的期望与要求时,我们才能评价一个人的行为能否产生有效的个体绩效。

组织中个体行为、绩效和有效性模型:个体行为受能力、激励、组织制度与资源、个性、知觉等因素影响,从而在工作要求下产生个体绩效,而后又通过绩效标准评定个体有效性。2.个体行为特征

个体行为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主要有以下特征:

(1)目的性。人的行为具有一定的目标取向,没有目标的行为是毫无意义的行为。行为的目标性规定了行为的方向,并成为控制行为过程的内在的参照模型。

(2)社会性。个体生活在社会环境之中,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下,个体的任何行为都离不开社会,而是一种具有明显社会性的行为。

(3)自主性。人的行为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和制约,但人的行为不是自发的、被动的、盲目的行为,而是自觉自主的行为,人不仅可以认识世界,发现和揭示事物的本质,而且可以改变世界。(4)连续性。人的行为是一种连续不断的过程。从一段相对长的时间来看,人的行为具有连续性、一致性,人们可以根据一个人的一贯性表现分析判断他的思想、动机,掌握其思想特点,对症下药实施管理。

(5)持久性。人的需要是无止境的,旧的需要满足了,新的需要又产生了人的行为总是在不断的满足需要。

(6)可塑性。人的思想、观念不是一成不变的,人的精神状态也不是恒定的,受思想驱动的人的行为也会随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而做出相应的变化

二、个体心理对行为的影响

个体心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思维和反应几个阶段。个体行为过程由需要—动机—行为构成。个体心理包括知觉、动机、态度、价值观、个性、气质、情绪等,这些心理因素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的行为。

1.知觉与行为

当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时,人脑中就产生了反应。这种反应如果是只属于事物的个别属性,就称为感觉;如果是对事物各种属性的各个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反映则为知觉。知觉以感觉开始,以感觉为基础,知觉是人对客观事物的综合印象和解释。知觉对人的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

人的行为往往是为了调整和适应客观环境,但是实际影响行为的不只是客观事物本身,也有人们对事物的知觉。因此,要使人们的行为更好地与客观环境相适应,增加自觉性,减少盲目性,就必须充分了解主客观不一致的原因,使人们的知觉尽可能的如实的反应客观实际。

引起知觉差异因素有两个:

(1)客观因素,即知觉对象特点(外表印象特征;知觉对象和背景的差别越大越容易感知;知觉对象的组织结构。)

(2)主观因素(选择性、需要、成见、思想方法的错误:第一印象的作用(看照片);晕轮效应(以点盖面);优先效应(先入为主)和近因效应(给人印象);定型作用(头脑中固有印象))2.动机与行为

组织行为学认为,行为由动机支配,动机由需要引起。行为导向是寻求目标,满足需要。动机是满足需要而进行活动的念头或想法,或是被意识到的活动或行为的诱因。它是行为的直接原因,它驱动人们从事某种行为,规定行为的方向。

动机和需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动机与需要的区别:动机来源于需要,需要是主观的意向或愿望,当人们有某种意向时,虽然已意识到一定的行动方向,但却不明确行动所依据的具体需要以及用什么途径和方法满足需要。

动机是激励人去行动的内在原因和直接动力。动机的机能(职能):始发机能(是人们产生某种行为);选择机能(使行为朝着特定的方向、预定的目标前行);强化机能(行动结果的好与坏,会使动机重复或不再出现)

一般来说,持久的、长远的动机多产生于高级的需要,因而高级需要激发的动机叫社会性动机,而间断的、短暂的动机则多产生于低级的需要,因而低级需要激起的动机叫个人性动机。个人性动机是与个体自身的物质和精神需要相联系的动机,社会性动机是与社会需要相联系的动机。因此,一个人的外在表现与内在动机,可能相互一致,也有可能不一致,我们不能一概的从行为推断动机,也不能绝对的由动机去测定行为,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否则会打击人的积极性。

三、个体行为疏导

个体行为的分类:按性质分为:正确行为和错误行为;按影响分为: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积极的行为是指个体行为与组织整体行为趋于一致,有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消极的影响是指个体行为与组织目标不一致,有偏差或矛盾,因而会阻碍组织整体目标的实现。结论:正确引导个体行为,使之与组织行为相一致,纠正消极的个体行为。

1.个体行为的预测与控制

行为是为了满足某种需要,也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目标。目标是一种外在的对象,行为的诱因。它可以是物质的对象也可以是精神的对象。行为科学把实现目标所采取的行为分为两部分,即目标导向行为和目标行为。

(1)目标导向行为:为谋求实现某种目标而做准备的行为,即寻求目标的过程。通俗讲是为干某种事事前所做的准备工作。(2)目标行为是直接满足目标实现需要的行动,或者叫从事目标本身的行为。

目标导向行为和目标行为对需要强度有不同的影响力。对目标导向行为来说,需要强度会随着这种行为的进行而增强,越接近目标动机就越强,直至达到目标或遇到挫折为止。目标行为则不同,当目标行为开始后,需要强度就有减弱的趋势。

由于目标导向行为对需要强度有不同的影响力,那么要想把动机强度经常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有效的方法就是循环交替的运用目标导向行为和目标行为。当一个目标达到时,马上提出新的更高的目标,并进入新的目标导向过程,使人们的积极性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同时,目标导向过程不宜太长,否则会使人感到目标过于遥远,可望而不可及,产生泄气情绪,影响积极性的持久。另外,目标不能定的太低,要具有较大的挑战性,否则人们会感到“平淡无奇”、“唾手可得”,失去自豪感、成功感和胜任感,同样影响积极性的发挥。

人的行为规律:刺激-需要(内心紧张)-动机-行为-(目标导向行为-目标行为)-目标(需要满足,目标实现)-新的需要从而循环又产生刺激。因此,了解需要、预测行为、控制行为是一种有效的管理方法。

2.个体行为的引导

引导个体行为,要从影响个体行为的心理因素入手,通过改变个体心理,从而改变个体行为:

(1)首先,要引导个体知觉。要引导客体反复认识客观对象,了解对象的全貌整体,并学会用辩证的思想看待事物,从而完整、正确、辩证的认识事物;(2)其次,要充分发挥和创造个性。要引导个体参加社会实践,接受一定的培训和教育,不断增强自身的能力,给予的条件和机会,使其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3)再次,引导个体树立正确的态度。经常观察组织成员的态度,采取一定的措施肯定正确的太多,通过教育使其改变不正确的太多;(4)最后,培养和塑造组织的价值观。在组织内开展人身观。价值观和企业文化的教育,是组织成员接受组织经营理念和正确的价值取向,从根本上影响和改变人的行为。

个体行为引导在组织行为管理中的应用——对员工的事业管理

个人事业发展的阶段有四个:(1)事业起步(建立阶段30岁以下),重点掌握适应环境能力的培养,注意积累工作经验,培养多种技能,结交同事与朋友,编织人际关系网络,寻找能够发挥自己才能的工作。(2)发展阶段(30-40岁),追求独立性和责任感日增,可以通过抓住

各种晋升机会扩展自己的才能,满足自己需要。(3)维持阶段(40-60岁),保持稳定的绩效水平、创造力和成就感,会出现些许危机,如过早的出现时也停滞。原因是高管职位相对缺少,大部分人不能再晋升。(4)退休阶段(60岁以上)有辉煌史的人不能很快适应。

3.个体行为的协调

(1)个体行为之间的协调

个体行为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呈现出差异性,该差异造成组织内部个体行为之间的不协调甚至冲突,因此必须对个体行为进行调节,主要方式有:

①信息沟通方式。在组织内建立信息交流渠道,有条件的单位可以建立信息系统,加强信息交流,实现资源共享,使人们相互学习知识和经验,促进交流,沟通感情,增进理解和友谊。

②文化娱乐方式。文化娱乐是组织内人与人之间联络感情、增强相互了解、促进人协调配合的一种较好的方式。可以通过建立各种兴趣小组等活动形式,丰富文化生活,密切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③思想教育方式。个体之间的协调既要感情交流,又要靠组织沟通。管理者要及时掌握组织成员的思想状况,了解组织成员间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做好思想疏导工作。

(2)个体与群体、组织之间的协调。

方法:其一是在组织或群体内部建立起崇高的理想、目标和价值观。通过文化整合和价值观协调,是组织成员的目标取向趋于一致,行为导向和谐,减少摩擦与冲突,是组织成员为共同的目标而奋斗。其二是鼓励和弘扬正确行为。组织内任何一个人的行为对他人的行为具有影响和带动作用,组织要鼓励和肯定正确的行为,并使之发挥鼓励和示范的作用;对错误的行为要及时纠正,并造成一种内在的压力,在组织内形成弘扬正气、鼓励先进、推崇首创精神的良好氛围。

第三节个体行为规律举例

1.送礼比给员工奖金好。

2.涨工资不如法发奖金。

3.工资公开不如不公开。

4.小奖不如不奖。

5.小罚不如不罚。

6.慢奖不如快奖。

7.不给选择比给选择好。

8.晚说不如早说。

9.大中之小不如小中之大。 10.能用的不如不能用的。

组织是一个有机体,它由众多的群体组合而成,而群体由个体组成。个人、群体、组织三者之间存在着紧密而内在的联系。个人是组织中最基本的控制单位,人力资源是最宝贵的资源,管理的意义在于充分的开发和利用人力资源,以实现组织目标。管理人员要研究组织和群体的心理和行为,研究人员的积极性问题,必须首先研究个体心理和行为,了解一个人为什么要工作,有些什么爱好,在相同的条件下,为什么有的人觉得满足,努力工作,有的人感到沮丧,缺乏工作热情。因此,个体心理和行为研究应成为组织行为研究的逻辑起点。组织行为学对个体心理和行为的研究不在于描述这些心理行为,而在于揭示个体心理活动和行为的规律。

自媒体对旅游者决策行为的影响

自媒体对旅游者行为决策的影响分析报告 陈笠衡

引言 当今社会信息高速发展,各行各业瞬息万变、日新月异,自媒体便是个中翘楚。随着人们接受信息的速度、深度、广度的不断增强,自媒体终端应运而生,它满足了现代人类社会对信息的各类需求,与各类传统媒体分庭抗礼,甚至有超越前者之势。而在自媒体平台上拥有大量粉丝的网络大V们就此搭上了“山姆大叔的顺风车”,成为了自媒体时代的第一批受益者,拥有了金钱与名望,成为众多粉丝的“风向标”。粉丝们从网络大V的自媒体平台获取到旅游信息,诱发旅游动机,从而产生旅游行为。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动机引发行为,其诱发因素十分复杂,本文仅从一个点切入,分析网络大V对旅游者行为决策的影响。在自媒体时代,如果我们能利用好这个平台,将会为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有所推动。例如现在的“网红经济”,这些网红其实就是一种形态上的网络大V,他们基于庞大的粉丝群体创造了巨额的经济收入。唯一不同的就是他们卖衣服卖化妆品,而我们卖旅游产品,这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因此,研究网络大V对旅游者行为决策的影响不仅在理论上可行,在实践上也有成功的范本证实其可行性。 本文将通过问卷调查、数据分析得出网络大V与传统媒体相比其优越性的体现以及利用网络大V自媒体平台宣传旅游产品的必要性。

1.您的性别? A.男 B.女 2.您的年龄? A.18岁以下 B.18-30岁 C.30-50岁 D.50岁以上 3.您是否使用微博、微信等自媒体终端? A.是 B.否(选择此选项则不必回答后续问题) 4.您每天大概花多少时间浏览这些自媒体平台? A.两小时以下 B.2-5小时 C.5-8小时 D.8小时以上 5.您在自媒体平台上有发布过或者浏览过有关旅游的信息吗? A.有 B.没有 6.您对这些旅游的信息感兴趣吗? A.感兴趣 B.不感兴趣 7.您喜欢哪种旅游信息的分享方式?(多选) A.文字 B.图片 C.小视频 D.直播 E.其他 8.您会因为看到自媒体平台上精彩的推送而选择实施旅游活动吗? A.会去 B.不会去 C.考虑考虑 9.您更信任哪类发布者分享的信息? A.人气低的小博主 B.人气高的网络大V

旅游者消费行为模式及其相关因素的分析_林增学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第10卷第4期 Vol.10-No.4Journal of Guilin Institute of Tourism 旅游者消费行为模式及其相关因素的分析a 林增学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旅游管理系,广西桂林541004) [关键词]旅游者;消费行为;模式;心理因素;环境因素 [摘 要]依据对一般消费者行为模式的研究方法,从经济因素和非经济因素两方面入手,采取静态与动态的方式对旅游消费者的心理和环境这两个相关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旅游消费行为的简单模式。 [中图分类号]F59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080(1999)04-0021-04 An Analysis on Tourists'C onsumption Behaviour Mode L IN Zeng-x ue (Guilin I nsititute of T ourism,Guilin541004,China) Key words:t ourist;consumpt ion behaviour;mo de;psycho lo gical facto r;env ir onmental factor Abstract:O n the basis of study method o f co nsumer s'behaviour mo de,the paper analyses t ourists'consump- t ion psycholog y and env io rnment in the st atic and dynamic state as well as in the aspect o f eco no my and no n- eco nomy fact or s.M eanw hile a simple mo de o f tour ists'co nsumptio n behav io ur is pro po sed. 旅游者的旅游消费行为是在消费心理的支配下发生,并随着消费心理的发展变化而变化的过程。同其他消费行为一样,旅游消费行为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从消费心理学的角度对消费行为的实际观察表明,消费者的行为具有习惯性、不可逆性、模仿性和复杂性等一些特性。国内有的学者(刘纯,1986)认为,旅游消费行为的实质是旅游消费者对旅游产品和服务的购买决策和购买行动过程,并根据消费心理学的理论设计了一个旅游消费者购买行为的综合模式。这一模式涉及了旅游者消费行为的各个方面,如信息加工、环境影响、比较、选择、购买过程及其产品评价等,它不仅包括了消费者心理学的所有方面,还为调查研究的一些特定变量提供了一个总的结构关系。 国外研究一般消费者行为模式的专家学者很多。不过在什么样的消费行为模式对于分析消费者行为更好的问题上,他们并没有取得一致的意见。正统的、主流的经济学家主张从经济学的角度研究消费者行为,并对模式进行定量分析,如边际效用分析法和无差异曲线分析法。但是,许多专门研究消费者行为的学者却反对这种做法,认为传统经济学中关于消费者行为的模式只涉及到消费者购买“什么”的问题,而没有回答“为什么”他们采取那种方式购买的问题。因此这些学者(F.M.尼科西亚,1960;J.F.恩格尔,D.T.科莱特,D.B.布莱克韦尔, 1973;C.G.瓦特尔)依据社会学、心理学的理论分析消费者行为,引入了大量的变数,建构了各种模式。这些模式从多方面解释了消费者的行为,认为其消费行为完全符合所购买商品或产品的效用最大化原则。通过对变数因素分析、归类,发现影响消费者行为方式的因素主要包括心理因素(需要、动机、个性、态度等)和环境因素(社会、家庭、文化、经济等)两大类。 我们研究旅游者消费行为模式将要对适合于大多数旅游者消费行为的基本方式行为过程做一个描述。依据对一般消费者行为模式的研究思路和因素分析结果,在考察旅游消费者行为模式时,可以从经济因素和非经济因素两方面入手,采取静态与动态的方式对旅游消费者的心理和环境这两个相关因素进行分析。 一、旅游者消费行为模式的静态分析 使用静态分析方法对旅游者消费行为进行描述时,可以不考虑时间序列,而只就影响消费行为的方式、方 a[收稿日期]1999-10-18 [作者简介]林增学,男,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管理系副主任,讲师。

第二章 个体行为

第二章个体行为 个体是组成组织的基本单元和细胞,直接影响组织的整体素质。 第一节人的行为分析 一、组织管理活动中的个体行为特征 理解个体行为应该是建立与维护良好人际关系的关键,也是保证组织管理成功的基本要求。 1、行为的自发性 个体的行为是有其内在的动力自动发生的,外在环境因素可以影响个体行为的方向与强度,但却不能发动个体的行为。只有内在的力量自发产生的行为,才能产生持久、有效的行为结果。 2、行为的因果性(需求支配行为) 任何行为都必然有原因,在行为的产生上,必然存在因果关系。只有在行为产生之时,占处于主导地位的需求起到支配作用,成为推动行为的内因。 3、行为的主动性 个体的行为不是盲目的,任何行为的产生绝不是偶然出现的,任何行为都是受个体的意识支配。 4、行为的持久性(追求理想) 由于行为是有目的的,是个体主动发生的,通常,在个体没有达到自己的目标之前,这种行为是不会停下来的。行为的持久性,也是对个体意志品质的一种反映与衡量,在组织活动中,决定了个体克服困难、抵抗压力、忍受挫折的能力。 5、行为的可变性 个体在追求个人目标实现的过程中,也要考虑到环境因素,根据拥有的资源状况以及环境的变化,选择最有利的方式,达到个人的目标。 二、影响个体行为的因素 (一)个人主观内在因素: 1、生理因素:遗传因素、体质状况、生理需要。 2、心理因素:感觉、知觉、思维、认识、价值观、理想、信念、态度、气质、性格、能力 3、文化因素:个人所受的文化教育、专业技术、职业道德观念、礼仪等 4、经济因素:个人所处的经济地位 (二)客观外在环境因素 1、组织的内部环境因素:P17 2、组织的外部环境因素:P17 心理学家首先肯定遗传因素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力。遗传不仅决定了个体的生理特征,同样对个体的心理和行为特征也起一定的决定作用。 在强调遗传对个体行为影响的同时,环境因素对个体行为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其中,尤其是教育因素。 三、人本管理 管理涉及到对人的管理。实现组织目标是必要的,但实现组织目标的方法或手段丝毫不能侵犯人们的尊严。个人尊严的概念是指,人必须受到尊重,而不论他们在组织中的职位高低。因此,各种组织都必须实行以人为本的管理。

女性旅游者决策行为研究综述

Abstract As wome n's social status, educati on al level and the con ti nu ous improveme nt of in come, wome n's tourism has gradually become a major tourist group. Because wome n at home have more and more decisi on-mak ing power in the family travel decision-making, women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is paper, sort out domestic and foreign research literature on female tourists on the basis of female tourists from the study of women's participation in tourism studies, women's tourism product marketing research is reviewed in three areas that the tourism enterprises should be from product desig n, marketi ng strategy, marketi ng tools several aspects such as start ing to desig n products to mee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wome n in tourism decision-makers. Summarizes the decision-making behavior of womenin tourism law, tourism product developme nt and desig n compa ny, marketi ng refere nee. Key Words: Female tourism, Female tourist decision-making, Marketing Strategy

第一节 个体心理与行为的分析

第四章管理心理与组织行为 主要内容 第一节个体心理与行为的分析 第二节工作团队的心理与行为 第三节领导行为及其理论 第四节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心理测量技术 (二)员工的态度p99? 1.态度的分析: ●态度是人对事物或特定对象所持有的一种肯定或者否定的心理倾向。(考点) ●态度直接显示出个体的中心价值和自我意向。 ●态度会影响到行为。 2.工作满意度(考点) (1)工作满意度的定义:指员工对自己的工作所报有的一般性的满足与否的态度。 满意导致生产率。 2.工作满意度(考点)p100 (2)影响工作满意度的因素 ●富有挑战性的工作; ●公平的报酬; ●支持性的工作环境; ●融洽的人际关系; ●个人特征与工作的匹配。 3.组织承诺(考点)p101?

(1)组织承诺的定义:员工表现为组织成员身份的强烈期望,愿意为组织做出较多的努力,对于组织的价值观和目标有明确信任和接受。 作为一种态度,组织承诺反映的是员工对组织的忠诚度。 ●组织承诺包括三种形式: ?感情承诺,即对组织有深厚的感情。 ?继续承诺,即为保有在组织已有的位置和福利, 不得不继续留在该组织。 ?规范承诺,即由于社会责任感和社会规范的约束, 员工为了尽自己的责任而留在组织中。 (2)组织承诺的结果 ●组织承诺与缺勤率和流动率成负相关。(考点) ●培养员工对组织的承诺,对于增强员工的忠诚度和依赖感有实际意义。 (三)员工的知觉和归因p102 1.知觉:在感觉的基础上,对信息选择、组织及解释的过程。人们的行为往往是受他们的知觉支配的。 2.社会知觉:是指个体对其他个体的知觉,即我们如何认识他人。(考点) 社会知觉常见的失真现象包括:(考点) ?首因效应--第一印象 ?光环效应—一好百好,一坏百坏 ?投射效应—推已及人 ?对比效应—人比人 ?刻板印象—固定看法

旅游消费者行为学复习提纲

《旅游消费心理与行为》 第一章旅游消费心理与行为概论 一、旅游者心理与行为的研究容 1、游客的心理和行为表现(个案) 2、游客的心理和行为规律(共性) 3、游客的心理趋势 二、旅游者心理与行为的研究原则:1、客观性2、系统性3、发展性 三、旅游心理与行为的研究方法:1、观察法2、调查法3、访问法 第二章旅游心理与行为的理论基础 一、心理过程 (一)认识 1、感知:感觉: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事物的整体属性 2、记忆:识记、保持、再现 3、想象:再创造和组织 4、思维:分析和综合 (二)情感:个人对人、事、物的态度和体验。 (三)意志:有意识的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行为的心理。 神经类型气质类型 兴奋型胆汁质 快活泼型多血质 慢安静型黏液质 弱抑制型抑郁质 2、能力:认知能力、组织能力、专门能力 3、性格:一个人对周围现实的一种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了的行为方式。 三、心理实质 1、脑是心理活动的基础物质 2、客观现实是心理活动的源泉 3、实践是心理发生发展的必要条件 例如:脑—实践—客观现实 三旅游 第二节行为 一、关于行为的理论 行为是表现;心理是依据。 行为是在外部条件的刺激下,经由部经验的折射而产生的反应活动。 德国心理学家列温提出:B=f(P·E) 注:behaviour:行为,personality:个性;environment:环境

二、旅游行为的两个要素:旅游心理、旅游环境 四、旅游消费的决策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 第三章知觉与旅游消费 第一节:知觉的基本原理 一、知觉的选择性 1、知觉对象的特性:绝对感觉限阈 2、主体本身的特性:主体的生理条件、主体的意识倾向 二、知觉的组织性:接近原则、相似原则、封闭原则、连续原则 三、知觉的解释性:依赖于刺激本身的清晰度、个体的经验、当时的动机和兴趣等。注: 背景律(图形——场地原理) 知觉可以理解为个体选择、组织、解释外界刺激,理解外部世界的过程。 错觉:错误知觉,是指不符合客观实际的知觉,包括几何图形错觉(高估错觉、对比错觉、线条错觉)、时间错觉、运动错觉、空间错觉以及光渗错觉、整体影响部分的错觉、声音方位错觉、形重错觉等。研究错觉规律在商业企业管理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联觉:本来是一种通道的刺激能引起该通道的感觉,现在还是这种刺激却同时引起了另一种通道的感觉 第二节知觉的心理定势 心理定势指人在认识特定对象时心理上准备状态,即心理上的定向趋势。 心理定势是导致知觉歪曲的影响因素。 一、首次效应(时间上延续)近因效应(时间上延续) 二、晕轮效应(空间上泛化) 三、经验效应 四、投射效应 五、刻板印象 英国人高傲、保守、绅士风度、淑女风采;法国人浪漫、热情、乐观; 德国人严谨、勤勉、遵纪守法、爱音乐;美国人自由、开朗、重实例; 俄国人民族自尊心强、粗犷、日本人讲礼节、争强好胜; 第三节旅游消费中的社会知觉 一、对个人的知觉 1、对情绪的认知 (1)表情例:愁眉苦脸、目瞪口呆、 (2)声音例:大吵大闹、窃窃私语 (3)动作例:手舞足蹈、捶胸顿足、成人搓手、小孩挫脚 2、对性格的认知 3、对角色的认知:个人围绕自己的社会地位、社会职业的身份叫做角色。 角色规、角色行为、角色特征、角色期待

九寨沟国内旅游者行为特征初步研究及其意义.doc

九寨沟国内旅游者行为特征初步研究及其意义 聂献忠张捷吕菽菲 (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南京210093) 汤家法 (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所成都610041) 提要九寨沟国内旅游流表现为九寨沟与几个地域结点间的线状季节性流动。旅游者的行为属性特征(如年龄、文化程度、职业、收入和偏好等)对其所获取的感知映象、行为动机与决策、实际行为在目的地的时空分布格局有决定性意义,而旅游地高质量的风景资源、文化特征、设施水平及居民态度会促使潜在旅游者产生由感知—动机—决策—旅游的良性循环,并影响旅游流的发展(壮大或分散)。本文通过实际问卷调查分析,揭示了九寨沟旅游流的结点特征与现状以及国内旅游者的行为特征,提出开拓客流市场的建议性措施,并强调了形象与定位对山区旅游开发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关键词国内旅游者旅游行为九寨沟 分类中图法F590 九寨沟风景名胜区是我国以保持原始森林、动植物资源等风景为目的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区旅游资源丰富而独具特色。九寨沟作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世界自然遗产”,其高质量的自然美景、人文景观、风情民俗、藏羌文化都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且以高山湖泊、瀑布、灰华滩、灰华堤堰等迷人的水景组合和天然动植物为最优。自1984年开放以后,地区旅游业蓬勃发展,游人数量由最初的27 529人次发展到1996年的170 301人次。然而其中绝大部分是国内游客,根据1992~1996年资料统计,国内游客占90.59%,港澳台游客占8.48%,外国游客占0.93%①,且国内旅游者在行为和行为属性方面有其独特性。我们于1997年8月在沟口现场随机发放调查表,回收有效问卷342 份。通过问卷调查,使用决策模型、区位分析、影响系统分析和收益─成本分析等方法,对其国内旅游流进行研究,了解其潜在旅游者的心理与需求偏好特征,因而能有助于提高九寨沟在潜在消费者中的感知印象,积极引导其动机偏好,进而深化游客心理旅游形象及发展壮大客流市场。 1九寨沟国内旅游流结点研究 旅游行为研究是指以旅游目的地环境映象为基础的旅游流主体的内在生理和心理变化的外在反应。其行为不仅决策于对环境信息进行感应、评价(判断和选择),还取决于人的主观上(不同地域、不同阶层和年龄层次、不同知识结构、不同偏好)的观察和感觉,强调人的“感知”(感应perception和认知cognition)到“行为”对环境变化和分布规律的影响。而产生旅游行为的旅游流三要素主要是两结点(旅游目的地和客源地)和连接线路,所以旅游流的研究包括客源地的特征与目的地的资源特征及现状、旅游流流动特征(如交通方式、路途花费以及与其他目的地或结点的关系)等。 1.1九寨沟目的地研究 九寨沟旅游资源可从三个层次进行分析,即物质层(瀑布、钙化堤堰及钙化滩、动植物等自然和水磨房、经幡等人文景观)、心物层(当地的建筑艺术风光、藏羌语言与文化、宗教习俗等)、心理层(当地居民思想观念、意识等),且都有独特的价值。Juckle(1976)认为这些旅游者事先感知和行为空间中的地理物象是知觉判断、区位优选和决策形成的基础,且具有主观能动、距离衰减和动态的特征[1] 。随着高品位景点的逐渐开发,游人的兴趣有向更深的心物层和心理层转移的趋势。

旅游者空间行为规律1111

?一、大尺度(线状)旅游空间行为: 1、涵义:线状旅游空间行为俗称跑线,即以交通串联若干旅游中心城市或 旅游景区,构成一条完整的旅行线路。旅游者照此线路依次在各地按预定的 时间旅游。 2、对应的旅游活动行为层次:多以基本层次的观光旅游为主,附以提高层 次的购物旅游。 3、受旅游时间比和最大信息收集量原则的影响,旅游者在大尺度空间行为 中表现出如下的行为特征: (1)力图到级别较高的旅游点旅游,表现为两个方面: ①倾向于选择有高级别旅游点的地方作旅游目的地。如广州游客选 择北京及其附近的城市作旅游目的地时,肯定选择北京,而非天津、 石家庄。 ②到达目的地后,往往只游玩目的地附近级别较高的旅游点。 ?(2)尽可能游览更多的高级别景点 旅游者选择旅游点的级别与旅游者到该目的地需要迁移的路程有关。大尺度旅游者选择国家级、国际级旅游地,中尺度旅游者选择国家级、国际级以及 省级和地区级旅游目的地,小尺度旅游者在都会选择。 大尺度空间的旅游属于长程旅游,他们常常只游目的地级别较高的旅游点,之后,如果资金、时间允许,他们一般不停在原地游览级别低的旅游点,而 是迁移到其它地方,游览该地级别较高的旅游点。 ?(3)力图采用闭环状的路线旅游,不走回头路 当旅游目的地不止一个时,旅游者总试图采用闭环状路线把它们连起来,避免回头路。 (4)旅程终点尽可能选在“购物天堂” 二、中尺度(面状)空间旅游行为 ?1、涵义:由行和游两种行为构成,与线状空间旅游行为的区别在于,行的轨迹不是一条线,而是以一点为中心向外辐射的一个面。即以常住地或暂住地为中心,以一日游的可能距离为半径,划定的旅游活动空间,在这个特定的区域内,通过数次向不同方向的一日游方式来完成。 ?2、对应的旅游活动行为层次:既适应各个层次的单项旅游行为,也适应复合的多层次旅游行为; ?3、行为特征: ?(1)在旅游目的地和旅游景点的选择上,不排斥等级高的,但也不局限于等级高的,而是追求新颖的、奇特的。 ?(2)采用中心放射,往返式节点状线路旅游 ?①在居住地附近旅游。旅游者一般不愿意在外地留宿,一则花费大, 二则心理上对常住地有特殊的归属感,因此数次向不同方向作一日 游,表现为节点状旅游路线。宁可往返走回头路,不采用环状路线; ?②在暂住地附近旅游。当暂住地附近的旅游点到住地距离可以保证 旅游者能在一天内完成该点的旅游时,旅游者也会采用节点状旅游 路线,除非住宿条件太差,一般不想花时间精力再找住处。 ?③旅行线路影响旅游效果。 三、小尺度(点状)空间旅游行为 ?1、涵义:行的行为可以忽略不计。吃、住、游、娱、购均在一地。最典型、最集中

旅游消费行为复习总结

【研究对象】旅游者消费行为的产生、发展趋势和变化规律 【组成消费行为的几个阶段】 1.购买前的欲望产生(一定的经济收入,一定的余暇时间) 2.购买消费过程(旅游者把实际产品和感知比较。部推销) 3.消费活动结束(建立客户资源管理) 消费行为研究的主要容有哪些? 1.研究各个时期旅游消费者心理变化及行为特点和规律(观光旅游、休闲旅游、体验旅游) 2.研究旅游者带有普遍性的消费心理和个性心理特征(安乐小康型、追新猎奇型) 3.研究影响旅游者消费前和消费过程中的心理与行为活动(新型媒体的出现,感知产品) 4.研究旅游者消费心理与行为和产品开发、市场营销的关系(旅游和心理) 消费行为学研究具有哪些重要意义? 1.它有助于实现旅游者的旅游消费需求,有助于旅游事业的发展和服务质量的提高。 2.旅游消费行为学的研究为旅游企业经营管理提供了心理依据。 3.旅游心理学的研究对科学合理地安排旅游设施,开发旅游资源提供了心理依据。 4.旅游消费行为学的研究有利于建设高质量的旅游企业职工队伍。 消费行为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是什么? 1.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在事物产生、延续和变动的连续过程中研究心理现象); 个性研究中的分析—综合原则;联系性原则 2.研究方法: ①观察法(注意:对象有代表性,规定的时间)(优点:直观,材料真实可靠,切合 实际)(不足:观察对象选择的制约,有一定的被动性、片面性和局限性) ②实验法(实验室实验法;现场实验法) ③问卷调查法(最普遍)(面谈调查;留置调查)(优点:灵活)(注意:取样问题和 样本大小问题3000-5000) -----------------------------------------------第一章搞定!----------------------------------------------------- 【感觉】是人脑中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最低级的心理过程,最简单的心理现象,对外界刺激最原始的、客观的反映。【知觉】是人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的整体反映。是把又感觉器官得来的信息进行选择、组织、解释,获得一个完整的有意义的连贯的认识。 知觉的特性有哪些? 1.选择性。帮助消费者确定购买目标。 2.组织性。(接近原则、相似原则、封闭原则) 3.解释性。(依赖于刺激本身的清晰度、个性的经验、当时动机和兴趣) 4.连贯性。(重复性购买) 【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或者说是人脑对过去经验中发生过的事物的反映。【注意】是人的心理活动对外界一定事物的指向与集中,是普遍存在的(指向性.集中性)【无意注意】并不是没有注意,而是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做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指向某一对象的注意,也叫不随意注意或被动注意。 【有意注意】指自觉的、有预定目的的,必要时需要做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也叫随意注意或主动注意。 记忆的心理过程的四个环节是什么? 识记、保持、回忆、认知。四个环节紧密联系又互相制约。相互的关系是,识记和保持是回忆和认知的基础,回忆和认知既是识记和保持的结果,又是强化的催化剂。 影响记忆效果的因素有哪些?

旅游者行为研究综述

国内外旅游者行为研究综述 杨晓佳 (华南师范大学旅游管理系,广东广州 510631) 【摘要】对国内外旅游消费者研究发展情况进行综述,从经济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心理学的角度,按照时间顺序与研究进展对该领域的相关研究进行划分与论述,比较国内外在此领域各自研究的重点,讨论国外研究的进展及国内关于旅游者行为研究的薄弱环节与不足之处,以及在全球化与信息化的今天,参照国外研究我国在该领域研究所具有的资源平台。 【关键词】旅游者行为;文献综述 A Review on Tourist Consumer Behavior Yang Xiaojia (Tourism Management,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 Canton, China 510631) Abstract:This paper employs the Literature Review, to study and reexamine the research papers of Tourism consumer behavior in and out of China, classifying Economy, sociology and anthropology and psychology, in order to compare the key points in different times and present the research development in this field, which aims to provide the reference aids for researchers in China. Keyword: Tourism Consumer Behavior; Literature Review 旅游行为的研究对象是流动着的或者有流动意向的人群;旅游行为是指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旅游季节、旅游目的和旅游方式的选择特征,以及与之紧密相关的旅游意识、旅游效应和旅游需求特征(周世强,1998)。旅游研究中,旅游者作为旅游和旅游学研究的主体,一直受到各国学者的重视(王德刚,1999)。各国对旅游者行为的研究,主要是从经济学、社会学与人类学、以及心理学的角度进行(戴斌,1999;王德刚,1999)。本文查阅国内外

第三章个体行为规律

第三章个体行为规律 行为管理的目标就是要弄清楚,在什么样的环境中,人会更愿意投入工作,会更愿意留在分配的岗位上,会工作得更有效率。行为管理还要求找出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劳动者会把工作本身当作一种享受。行为管理,就是要造成这样一种尽可能理想的环境,是人工作得更有效率。 第一节关于个体行为的几种解释 一、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 华生反对内省法,提倡客观观察法,主张心理学应该有两种基本效用:一是准确预测人的活动;二是凭借各种规律和原则,组织控制社会生活中人的行为。 1.观点认为:抛弃了心理学中认知、情感、意志对人行为的影响,人的行为受客观刺激的影响,一定的刺激必然引起一定的反应。简单刺激带来简单反应,复杂刺激带来复杂反应。 公式:S—R(刺激—反应) 2.意义:华生的这些观点对于研究行为产生的原因,研究如何改变和调节人的行为,提高其工作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因为这个理论没有全面的说明人的行为的全过程,把人看作是对外界其反应的机器人,因而招致了后来新行为主义的批评。 二、新华生主义 主流内容:个体里面包含需要变因如认识变因。个体行为人的行为因时、因地以及环境与个体的身心情况不同,表现出不同的反应。 代表人物:托尔曼、赫尔、斯金纳 公式:S—O—R 中间增加思维加工系统。意即:输入刺激,在人脑中进行思维加工系统处理,输出的是行为。这个思维加工系统即心理加工过程是行为科学研究的重点。 三、勒温的观点 借用物理学“磁场”概念,把人的过去、现在形成的内在需求看成是内在的心理力场,把外界环境因素看成是外在的心理力场。人的心理活动是现实生活空间内在的心理力场和外在的心理力场相互作用影响的结果。要测定人的心理和行为,就必须了解完成这一行为的内在心理力场和外在心理力场的情境因素。 函数关系式:B=f(p.E) B、P、E分别代表:人的行为、个体特征、环境特征勒温认为,个体特征和环境特征不是孤立的两个因素,而是密切相关、相互作用。因个人情绪好坏对同一环境会产生不同的感觉,不同的环境又会影响个人情绪的变化,从而产生不同的行为。勒温把个体和所处的环境统称为“生存空间”,他认为在解释某种行为时,不同时研究环境和个体是没有意义的。 改变态度的方法不能离开社会的活动,不能离开社会的规范和价值。个人在社会中活动的性质能决定和改变他的态度。应引导目标对象参与各种有关的活动,以纠正偏见改变态度。心理介入的程度如何,对该表态度的影响也很大。主动参与和被动接受两种心理介入所产生的态度改变效果不同。让目标对象全身心投入活动,自己提出和解决难题,会使态度改变明显。 第二节个体行为规律 一、个体行为规律 人的行为受思想和心理的支配,思想和心理是在长期的社会实践的逐步形成和发展的。1.人的行为模式(刺激反应机理) 从心理学角度经研究,不同个体的行为特征不同以及态度等都有差异,加上个体的社会经历不同,不同个体会对同一种刺激产生不同的反应,即不同的知觉。 刺激反应机理:刺激—个体心理特征—对刺激的个人理解—行为反应 外在的刺激和内在的反应并非直接地、机械地联系在一起,二是受主观评价的影响。在研究人的行为时,不仅要研究引起行为的的外在刺激条件,更重要的是分析个体行为的主观心理特征。

#第一节 个体心理与行为的分析

第四章管理心理和组织行为 主要内容 第一节个体心理和行为的分析 第二节工作团队的心理和行为 第三节领导行为及其理论 第四节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心理测量技术 (二)员工的态度p99 1.态度的分析: ●态度是人对事物或特定对象所持有的一种肯定或者否定的心理倾向。(考点) ●态度直接显示出个体的中心价值和自我意向。 ●态度会影响到行为。 2.工作满意度(考点) (1)工作满意度的定义:指员工对自己的工作所报有的一般性的满足和否的态度。满意导致生产率。 2.工作满意度(考点)p100 (2)影响工作满意度的因素 ●富有挑战性的工作; ●公平的报酬; ●支持性的工作环境; ●融洽的人际关系; ●个人特征和工作的匹配。 3.组织承诺(考点)p101 (1)组织承诺的定义:员工表现为组织成员身份的强烈期望,愿意为组织做出较多的努力,对于组织的价值观和目标有明确信任和接受。 作为一种态度,组织承诺反映的是员工对组织的忠诚度。 ●组织承诺包括三种形式: 感情承诺,即对组织有深厚的感情。 继续承诺,即为保有在组织已有的位置和福利,

不得不继续留在该组织。 规范承诺,即由于社会责任感和社会规范的约束, 员工为了尽自己的责任而留在组织中。 (2)组织承诺的结果 ●组织承诺和缺勤率和流动率成负相关。(考点) ●培养员工对组织的承诺,对于增强员工的忠诚度和依赖感有实际意义。 (三)员工的知觉和归因p102 1.知觉:在感觉的基础上,对信息选择、组织及解释的过程。人们的行为往往是受 他们的知觉支配的。 2.社会知觉:是指个体对其他个体的知觉,即我们如何认识他人。(考点) 社会知觉常见的失真现象包括:(考点) 首因效应--第一印象 光环效应—一好百好,一坏百坏 投射效应—推已及人 对比效应—人比人 刻板印象—固定看法 3.归因 就是利用有关的信息资料对人的行为进行分析,从而推论其原因的过程。(考点) ●行为的原因包括:内在原因、外在原因、稳定原因 和非稳定原因。(考点) ●对行为原因的区分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可预测人的行为。 二、工作动机的理论和使用 (一)人的多重需要和组织的报酬形式 社会性动机及其驱动的行为(考点)P105表4-2 ●成就需要,满足需要的行为: 比竞争者更出色;实现或超越一个难以达到的目标;解决一个复杂的问题;发现和使用更好的方法完成工作等。 ●权力需要,满足需要的行为: 影响他人并改变他们的态度和行为;控制他人和活动;占据一个高于别

旅游者消费行为分析

旅游者消费行为分析 旅游者个体在进行旅游决策和购买、消费、评估、处理旅游产品时的种种行为表现,统称为旅游者消费行为 影响购买行为的因素1,文化因素:(1)文化{决定人们的欲望和行为的最基本的因素。它由基本的价值观、认知系统、欲望和行为所构成}(2)亚文化{民族,宗教,种族,地理亚文化群}(3)社会阶层{指一个社会相对稳定和有序的分类,每类成员都有类似的价值观、兴趣和行为方式}2,社会因素(1)相关群体(Reference Groups)指能够直接或间接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个人或集体(2)家庭(3)角色和地位3,个人因素(年龄, 所处家庭生命周期阶段, 职业,经济状况,生活方式,个性和自我概念等) 4,心理因素(动机,知觉,学习,信念和态度) 旅游需要与旅游动机 旅游需要的内容(变换生活环境以调节身心节律的需要,探索求知的需要) 旅游者需要在旅游购买中的表现(习俗、时尚、炫耀、求美、方便、新奇、求名,偏好等心理需求) 旅游者购买动机(身心、文化、社会、地位和声望等方面的动机) 旅游者购买动机的特点[(购买需求)转移性、(真正动机)内隐性,(复杂动机)模糊性、(比较选择)冲突性] 三种知觉过程1,选择性注意[与人们目前需要有关的,预期将出现的、差异度较大或较为特殊的] 2,选择性扭曲;(先入之见)3,选择性保留 学习是指由于经验而引起的个人行为的改变 [对营销人员来说,可以通过把学习与强烈驱动力联系起来,运用刺激性暗示和提供强化等手段来建立对产品的需求] “原产地国家”信念1,对原产地国家的印象因产品而异2,一些国家特别受欢迎的某些代表性商品3,对“原产地国家”的态度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转变 态度[营销启示:最好使产品与既有态度相一致,改变消费者的态度需要时间] 旅游组织的消费行为分析 旅游组织机构的分类1,一般组织机构,[ 购买旅游产品和服务是为了自己消费,如企事业单位、各种协会机构、社会娱乐组织等。] 2 , 旅游中间商,[则是为了盈利而购买产品和服务,包括各类旅游企业、旅游批发商、旅游代理商、旅游零售商等.] 影响一般组织机构购买行为的因素1,外部因素(1),经营环境(2),竞争者因素 2,内部因素【业务特点、经营宗旨、制度、组织结构以及购买中心或购买成员个人特点等】企业文化和公司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商务人员的旅游购买行为 旅游组织机构的旅游购买过程;识别购买需求--建立购买标准--寻找供应商--选择供应商--购买后评估和反馈。

旅游者的行为

复习导入 教学容1、旅游者产生的客观条件有哪些? 2、什么是旅游动机?旅游动机是怎样形成的? 3、一般旅游动机包括哪些类型? 4、影响旅游动机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旅游业开始于19世纪中期,促成旅游近代化的主要原因是工业革命(燃机的出现可以作为近代旅游开端的标志),促成旅游向大众化旅游转化。如何做好旅游的研究,我们首先对旅游者进行研究。 第三节旅游者的类型及特点 一、旅游类型的划分 常见的旅游类型划分如下: 按地域围划分,有国际旅游、国旅游、洲际旅游、环球旅游等。按组织形式划分,有团体旅游、家庭旅游、散客旅游。 按费用来源划分,有自费旅游、公费旅游、社会旅游、奖励旅游等。 按消费水平划分,有经济型旅游、大众型旅游、豪华型旅游。 按旅游方式划分,有飞机旅游、火车旅游、汽车旅游、自行车旅游、徒步旅游等。 按旅游目的划分,有观光旅游、娱乐消遣旅游、商务旅游、会议旅游、旅游等。 二、旅游者的基本类型 按主导动机将旅游者划分为九大基本类型,即观光型旅游者;娱乐消遣型旅游者;度假保健型旅游者;文化教育型旅游者;型旅游者;寻根、探亲、访友型旅游者;购物型旅游者;商务/会

务型旅游者;生态/探险型旅游者。 (一)观光型旅游者 观光型旅游者是指到异国他乡游览自然山水,鉴赏文物古迹,领略风土人情,通过旅游达到美的享受,获得愉快和休息。这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常见、最基本的旅游类型,也是我国旅游接待中最主要的旅游类型。 观光型旅游者的特点: 1.旅游者喜欢到知名度高的地方旅游。 2.旅游者处在不断流动当中,在旅游地逗留时间不长,而且重复观光旅游者少。 3.在旅游地消费量不大,对价格比较敏感,但因是基本形式,往往同其它旅游类型结合会产生综合效果。 4.由于旅游景观和环境受气候影响较大,因而观光旅游淡旺季十分明显。 5.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仍为世界旅游的主体。 (二)娱乐消遣型旅游者 娱乐消遣型旅游者主要是为了改换环境,调剂生活,以娱乐、消遣求得精神松弛和愉快,除此之外,并不要求达到某种专门目的,故而男女皆可,老少咸宜,而且不受文化教育程度的限制。 娱乐消遣型旅游者的特点: 1.参加这种旅游活动可以满足旅游者的参与愿望。旅游者是观赏者,又是被观赏者。旅游者在娱乐中身心得到恢复,获得冶和享受,反映了现代人的一种生活方式——新的旅游方式。 2.旅游灵活性较大,如遇天气变化、不安全因素、产品质量、价格等问题时,可以临时改变计划,取消旅游或改去他处。 3.由于娱乐消遣旅游项目容多,一般停留时间较长,少则1~2天,多则4~5天或更长,旅游者消费量相当可观。 4.多是自费旅游,对价格比较敏感,要求物有所值。 (三)度假保健型旅游者 度假保健型旅游者主要是为避寒避暑、寻求幽雅清静的生活环境、治疗某些慢性疾病而外出旅游,以达到消除疲劳、减少疾病、增进身体健康的目的。 度假保健型旅游者的特点: 1.旅游者喜欢去环境质量高的地方,即气候温和、充足、空气清新、水质好和远离噪音的地方。 2.以中高档消费水平的中老年人居多,而且多以家庭为单位出游。在接待中要注意这一特点。 3.基本是近距离旅游者。休闲度假者不愿把钱花在路上,而

旅游者对目的地感知评价及其对重游决策的影响

旅游者对目的地感知评价及其对重游决策的影响 摘要:本文通过查阅国外近20年来关于旅游者重游决策研究的相关文献,通过分析旅游者重游行为的动机及其影响因素,尤其是旅游者对目的地的感知评价是影响旅游者重游的主导因素的讨论,分别从旅游经历、感知价值、感知形象以及满意水平等方面进行评叙,概括了具有市场营销与管理应用价值的结构模型,延伸了质量——满意度——行为倾向的基本范式的理论内涵。最后,结合国内旅游者重游行为的研究现状,对今后的深入研究提出了几点建议。关键词:旅游者;感知评价;重游决策;结构模型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b 旅游目的地的重游率是衡量旅游者对目的地满意度的重要指标,也是旅游目的地营销策略的依据之一。重游决策制定过程是基于旅游者内在动机、个人偏好和对旅游产品的认知和评价的基础上,对已经游览和尚未游览的目的地的选择评价过程。学术研究试图讨论揭示旅游者重游目的地的决策过程以及影响因素。本文通过检索elsevier sdos获取国际三大最具影响力的旅游期刊:《旅游研究纪事》(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旅游研究期刊》(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以及《旅游管理》(tourism management)为主要资料来源,总结了近20年学者关于重游决策行为研究的热点目的地,从重游行为的动机及重游决策过程的影响因素,以及根据旅游者评价与重游行为倾向之间的结构模型对目前重游决策行为的 研究进行了论述和评价。

一、旅游者感知评价因素对重游决策的影响 根据消费行为模型(assael 1998),消费者可能会对消费过程以及使用产品、服务之后或再次购买行为之前作出评价。旅游者评价是旅游者的感知,包括对目的地形象以及旅游者态度的评价。是长期以来一直受到学者们注重的研究主题。其中包括对以前旅游经历的评价,目的地感知形象、感知价值、感知质量、满意度水平等及一些潜在因素的评价。学者通过不同目的地分析的观测变量,分析影响重游决策的因素,从中发现主要的观测变量。 1.旅游者对目的地整体满意水平评价对重游决策行为的影响(overall satisfaction)。在重游决策行为研究领域,满意度是购买决策过程的最终评价阶段,虽然重游意向总体而言由满意度衡量,不仅是整体满意度的预测值,而且是作为影响重游决策过程的重游态度的结果。满意度是一个主观的评价,在每一次购买以及消费经历之后能够做出评价。在比较产品表现的感知以及对产品的预期的评价方面,满意度作为不确定范式被广泛应用于框架设计中。旅游者的满意度是旅游者对目的地呈现的产品和服务的预期、对旅游过程中旅游产品、服务质量的感知、对目的地形象的感知和对性能价格比感知的集中体现。由于旅游者满意度的提高会导致旅游者重游意向的提高,大量研究者倾向于研究满意度的结构,用于解释重游意向的原因(bigne et al.,2001;bowen,2001;kozak,2001a;kozak & rimmington,2000;mazursky,1989;oh,1999)。在此基础上,kozak &

组织行为学个体人格特质分析报告

《组织行为学》期末分析调查报告 个体人格特质分析报告 学院:专业: 年级:班号:

学生:学号: 一、个人概况 我出生在湖北省黄冈市武穴市,家乡属于长江中游港口城市,位于长江中游北岸,大别山南麓,鄂东边缘,地扼吴头楚尾,历来是鄂、皖、赣毗连地段的“三省七县通衢”,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因此我们武穴人自古豪爽、民风彪悍,我一直自诩是被放养长大,有着极强的适应环境能力并且爱好自由,从小就爱四处游玩广交朋友,记得小学毕业同学录上这样写着我的小小梦想:走遍天下吃遍天下,所以对各类球类棋类运动十分喜爱,另外我的外号是阿斗,小时候很爱看历史书,细读三国后一直觉得刘备儿子刘婵是个大智若愚的人而非是世人所认为的扶不起的阿斗,我那个时候相信阿斗是个很有智慧的人,这点从他是三国后期继承者当中活得最久可知,所以初中的时候就给身边的朋友说我是扶得起的阿斗,我要用自己的所作所为证明给大家看阿斗是扶得起的,现在自己从事拓展旅游这个行业,进入这个行业快两年期间累计带团人数超过3000人,我成功从一名拓展教练助理一步步成长为拓展主教练,并作为主教练成功完成成人学生等各种企业组织的拓展培训十几次,最后终身难忘的一次人生经历就是独自一人14年暑假7月4号从成都出发历时23天全程骑车走川藏南线成功到达拉萨并用身上仅有的300元成功在拉萨吃好住好玩好待了一个月。 二、个体气质类型分析 心理学上,气质可以分为四种类型:多血质、胆汁质、黏液质、抑郁质。大家都知道的,学术上为了深入研究,将每样东西都细分到不能再分的地步,让很多人很难对号入座,感觉自己既有这种属性,也属于那种。于是,我深刻挖掘了一下自己,发现我基本上比较适合多血质和胆汁质这两种类型。 多血质曰:活泼、好动、敏感、反应迅速、喜欢与人交往、注意力容易转移、兴趣容易变换。 胆汁质曰:直率、热情、精力旺盛、易于冲动、动作剧烈。 我很勉强的接受这种分类,毕竟还是要相信学术的。不过,也得稍微校正一下:在多血质的特性前都加个“较”,再加上胆汁质的特性,就差不多是比较适合我的气质类型。 三、个体性格特质分析 (一)性格的态度特征 1.对人的态度 包括对社会、集体以及他人的态度。从上面的气质类型可以看出,我还是比较喜欢集体性活动的。毫无疑问,在群体中一定会涉及到自尊、交往问题,我觉得自己是个自尊心较强,对人比较热情,富有同情心,有较强的集体主义荣誉感。由于在集体之中,很多人会迷失一点点自己,我也不例外,为了适应或者说是暂时生存于这个集体中,我也往往会隐藏掉自己的一些性格,当然最低限还是必须保留的,那是我作为一个独立个体必须坚守的原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