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 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新能源汽车无线充电综述

新能源汽车无线充电综述

电磁感应方式
灯泡
电流,进而激发高频交变磁场,将其 大,所以漏感比传统变压器大很多。

耦合到副边接收线圈。接收到的高频 互感耦合系数 k 在 0.1-0.3 左右。当对


送电线圈
受电线圈
交流电随后会经过高频整流转变为直 原副边线圈采用适当补偿拓扑时,只
应 充
磁场
流电,然后送到车辆的负载。因为原 要两类线圈的品质因数大于 100,就
基于原副边线圈互感系数 k 的大 用,从而实现能量无线传输。从互感
小 (用于表征磁耦合程度) 和品质因 模型角度来看,互感耦合系数 k 可以
磁共振方式
数 Q 值 (Q 值越高,表示线圈的损耗 <0.02, 共 振 线 圈 的 品 质 因 数 Q>



磁电线圈


越小),可以分为磁感应式和磁共振 500,所以,相比于传统磁感应,其有
原边高频逆变
电网
DC AC
原边金属板 1 副边金属板 1
等效电容
副边金属板 2 原边金属板 2
48 汽车工业研究·季刊 2019 年第 4 期
副边高频整流
AC DC 负载
Metal Plate
Differential Mode
Metal Plate
图 1 电场耦合式的原理图和应用场景[4]
Steel Belt
传输功率 小
传输距离 短 (数 cm)
传输效率 较高 (70-80%)
微波辐射 电磁波定型辐射 小 长 (可达 10m) 低 (30-40%)
磁感应 松耦合变压器,电磁感应原理 较大 短 高 (80-90%)
磁共振 高 Q 值收发线圈间的磁谐振耦合 大 较长 (数 m) 较高 (50-90%)

超高频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研究

超高频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研究

超高频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研究在这个快节奏的现代社会,汽车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必需品。

随着科技的不停进步,汽车的发展方向也在不断地向更加环保、节能和智能化的方向迈进。

而超高频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则是这一发展趋势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背景概述对于传统的汽车充电方式来说,最大的问题在于需要人们手动将电缆连接上插座,操作较为麻烦,而且对充电设备和电动汽车的充电接口还存在要求。

这种方式不仅浪费时间,而且还容易电缆卷曲或者断裂,安全性也无法保障。

所以,研究新型无线充电技术对于提高电动汽车的诸多性能、扩大市场以及推动产业进步,都有着巨大的意义。

二、超高频无线充电技术的原理超高频无线充电技术是一种利用剩余电磁波作为电源,通过识别接入对的信号以及调整大小,传递到电动汽车充电模块进行充电的无线充电技术。

在实际应用中,同时也可以在运动过程中进行充电。

其基本原理就是借助于超高频较为短的波长,可以更加集中能量,使得电能的传递更加有效率,并且进一步地可以减少对人体的辐射。

三、超高频无线充电技术的优势相比于传统的有线充电方式,超高频无线充电技术不但可以在行驶中进行充电,而且并不需要电缆随车携带,使用更为方便。

此外,这种无线充电方式还可以通过在路面上或者停车场等固定位置设置充电区域,让电动汽车在行驶途中可随时获取电量补充,进一步提高了电动汽车的使用效率。

四、超高频无线充电技术的局限目前,超高频无线充电技术还存在一系列要解决的问题,比如充电效率不高、充电设备的搭建和维护成本较高等。

此外,在无线充电的过程中还存在多种干扰因素,比如建筑、桥梁、隧道以及障碍物对电磁波的影响等,都会影响到无线充电效果和准确度。

五、未来发展趋势虽然目前超高频无线充电技术还存在一些局限,但是在电动汽车快速普及的大背景下,该技术的应用前景一片光明。

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突破,超高频无线充电技术将不断完善,一定会在许多领域产生广泛的应用,这对带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无线充电技术研究

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无线充电技术研究

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无线充电技术研究随着能源消耗的加剧,新能源车成为了未来的趋势。

而新能源车最大的瓶颈之一,就是如何方便快捷地充电。

有线充电虽然便捷,但使用体验不佳;而无线充电,通过电磁辐射或磁场耦合来实现车辆充电,不需要插拔线缆,操作方便,对车辆内部系统有较小干扰。

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无线充电技术也成为了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一、无线充电技术历史1958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物理学家雅各布·佩罗拉斯构建了一套“磁场耦合方式”,从此无线充电技术诞生,之后的五十年中,各国科学家在此基础上长期进行着不断的探索和创新,目前已经相当成熟。

二、无线充电技术现状当前,无线充电技术主要包括电磁感应式、磁共振式、电容式和激光等方式。

(一)电磁感应式充电技术电磁感应式充电技术将电源放置于充电器中心,通过电磁感应原理,将电能传输到车辆的电池上。

这种方式的优点是简单实用,成本低,但是传递距离过于有限,最大传递距离一般在几个厘米到一米之间,较大的安全问题和不便的操作也限制了这种方式的应用。

(二)磁共振式充电技术磁共振式充电技术是通过共振电路来实现无线充电,其优点是传递距离比电磁感应式充电技术略长,可以达到数米,且功率远远高于电磁感应式;缺点则在于,传递时可能会影响人体健康,而且效率偏低。

(三)电容式充电技术电容式充电技术是通过共振电路来实现无线充电,其优点是传递距离最大可以达到十几米,且在传递过程中会自动调节负载,保持稳定,缺点在于效率较低。

(四)激光充电技术激光充电技术是一种新颖的充电方式,能够使车辆通过反射镜接收到激光,进行充电。

它具有充电速度快、传递距离远、成本低等优点,但目前该技术仍然处于实验阶段,离商业化应用还有较长的一段时间。

三、无线充电技术优势1、便捷高效:无需介入人工控制,人车不用下来操作,直接停车即可充满电,并且异物不会干扰充电过程;2、安全环保:无须人工操作,不会存在过高电压、电流等安全隐患。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研究综述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研究综述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研究综述赵争鸣;刘方;陈凯楠【摘要】Wireless charging technology for electric vehicles (EV) has become more and more popular for its advantages of operation safety, flexibility, convenience and low cost. This paper reviews current researches and key points on the technology from the aspects of power transmission coils, compensation networks and power electronics converters as well as their control methods. Hot issues and the future of wireless charging technology are discussed in the end.%无线充电技术以其运行安全、灵活便捷和低维护成本等优点,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是未来电动汽车供电技术的发展趋势之一。

本文从传输线圈结构、谐振网络及系统特性、电力电子变换器及其控制方法三个角度对当前的研究现状和热点问题进行了综述,分析讨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及今后的发展趋势。

【期刊名称】《电工技术学报》【年(卷),期】2016(031)020【总页数】11页(P30-40)【关键词】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磁耦合谐振【作者】赵争鸣;刘方;陈凯楠【作者单位】电力系统及发电设备安全控制和仿真国家重点实验室清华大学北京100084;电力系统及发电设备安全控制和仿真国家重点实验室清华大学北京100084;电力系统及发电设备安全控制和仿真国家重点实验室清华大学北京10008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M910.6;U469.72随着全球环境和能源问题的日渐凸显,发展和普及电动汽车等新能源汽车变得越来越重要。

新能源汽车无线充电综述

新能源汽车无线充电综述

内容三:新能源汽车无线充电技术的优缺点和发展趋势
未来,新能源汽车无线充电技术的发展趋势可能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提高 充电效率,降低能量损耗;研发更高功率的无线充电技术,满足新能源汽车的大 功率充电需求;结合物联网、智能制造等技术,拓展无线充电技术的应用领域; 寻求与其他能源领域的合作,如太阳能、风能等,实现能源的互补和优化利用。
4、不足之处
为了推动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的广泛应用,需要继续加大研发力度,加强 国际合作与交流,为电动汽车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谢谢观看
内容一:新能源汽车无线充电技 术的原理和实现方法
内容一:新能源汽车无线充电技术的原理和实现方法
无线充电技术主要分为磁感应充电、磁场共振充电和电场耦合充电三种类型。 磁感应充电是最早的无线充电技术,其原理基于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通过磁场 产生感应电流为电池充电。磁场共振充电则是利用磁场共振现象,实现电能的无 线传输。电场耦合充电则是利用静电场耦合原理,将电能从电源传输至用电设备。
结论
结论
新能源汽车无线充电技术以其便利性、高效性和环保性等优势,逐渐成为新 能源汽车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本次演示对新能源汽车无线充电的相关研究进行 了综述,介绍了其发展现状、应用前景、挑战和解决方案。尽管目前无线充电技 术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但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普及程度的提高,相信其在 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
内容三:新能源汽车无线充电技术的优缺点和发展趋势
结论: 新能源汽车无线充电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充电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 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次演示介绍了新能源汽车无线充电技术的原理和实现方法, 分析了其在车辆使用、电池充电、车辆维修等领域的应用情况,并指出了该技术 的优缺点和发展趋势。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场景的拓展,新能源汽车无线 充电技术在未来的发展中将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文献综述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文献综述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的现状与展望王利军(合肥工业大学,合肥230000)刘小龙(合肥工业大学,合肥230000)端木沛强(合肥工业大学,合肥230000)景池(合肥工业大学,合肥230000)【摘要】介绍了无线充电技术的分类、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的工作原理以及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的应用情况,对比分析电动汽车传统能源供给方式及无线充电方式的优缺点。

分析电动汽车用无线充电技术的特点,并介绍应用于电动汽车的无线充电技术的研发现状。

然后以行驶中的充电技术为重点,对将来电动汽车用无线充电技术的发展进行展望。

Abstract: The categories, operating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 of wireless charging technology are introduced in this paper。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are analyzed by comparing traditional energy supply mode and wireless charging mode. The characteristic of wireless charging technology for EV is analyzed. And then the development present of wireless charging technology is introduced. Finally,the future of wireless charging technology for EV is described with focus on charging of a moving vehicle on road.【关键词】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无线电力输送电磁感应Key words:electric vehicle;wireless charging technology;wireless power transmission; electromagnetic induction;0 引言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环境和能源问题的日益突出,发展和普及电动汽车等新能源汽车的呼声日趋高涨,国内外纯电动汽车(EV) 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PHEV)的量产和销售也已开始。

电动汽车的无线充电技术探讨

电动汽车的无线充电技术探讨

电动汽车的无线充电技术探讨在当今的汽车领域,电动汽车正以其环保、高效的特点逐渐成为主流。

而在电动汽车技术的不断发展中,无线充电技术无疑是一项引人瞩目的创新。

无线充电技术的出现,为电动汽车的使用带来了更多的便利,也为未来的交通能源转型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无线充电技术,简单来说,就是无需通过电线连接,就能实现电能的传输和为设备充电。

对于电动汽车而言,这意味着车主不再需要繁琐地插拔充电插头,只需将车辆停在特定的充电区域,就能自动开始充电。

这不仅极大地提高了充电的便利性,还减少了因插拔插头可能带来的磨损和故障。

目前,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主要有三种类型:电磁感应式、磁共振式和无线电波式。

电磁感应式无线充电是最为常见和成熟的一种技术。

它的工作原理类似于变压器,通过在发送端和接收端分别设置线圈,当发送端的线圈中通以交流电流时,会产生一个变化的磁场,接收端的线圈在这个磁场中感应出电流,从而实现电能的传输。

这种技术的优点是效率较高,但传输距离较短,一般要求发送端和接收端的距离较近,通常在几厘米到几十厘米之间。

磁共振式无线充电则是在电磁感应式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

它通过让发送端和接收端的线圈在相同的共振频率下工作,即使两者之间的距离有所增加,也能实现高效的能量传输。

磁共振式无线充电的传输距离可以达到几十厘米甚至数米,而且能够同时为多台设备充电,但技术复杂度和成本相对较高。

无线电波式无线充电是通过发射无线电波来传输能量。

这种方式的传输距离可以很远,但能量传输效率较低,而且需要解决电磁波对人体和其他设备的潜在影响等问题,目前在电动汽车领域的应用相对较少。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它极大地提高了用户的充电体验。

想象一下,在停车场或者自家车库,无需任何线缆连接,车辆就能自动充电,这不仅节省了时间,还避免了在恶劣天气条件下插拔充电插头的不便。

其次,无线充电技术可以更好地保护充电接口,减少因频繁插拔导致的接口磨损和损坏,从而降低维修成本。

新能源汽车无线充电技术的发展研究

新能源汽车无线充电技术的发展研究

新能源汽车无线充电技术的发展研究文章标题:新能源汽车无线充电技术的发展研究一、引言新能源汽车作为未来汽车行业的发展主流,其充电技术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随着无线充电技术的不断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充电方式也在逐渐改变。

本文将就新能源汽车无线充电技术的发展进行全面评估,并撰写一篇深度探讨其深度和广度的价值文章。

二、新能源汽车无线充电技术的发展1. 无线充电技术的原理及发展历程无线充电技术是指通过电磁感应原理,在不需要插入充电器的情况下,实现对电动汽车的充电。

该技术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但直到近年来才得到了较大的进展。

无线充电技术的发展历程可以简单描述为从传统感应式充电到谐振式无线充电的演进过程。

2. 近年来新能源汽车无线充电技术的研究进展最新的研究显示,利用电磁感应共振原理的无线充电技术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这种技术可以实现更大距离的无线电力传输,同时提高了充电效率。

与此不同厂家和机构也在无线充电技术的标准化和商用化方面进行了不懈的努力。

三、新能源汽车无线充电技术的市场应用1. 无线充电技术对新能源汽车的影响无线充电技术的出现,极大地提升了新能源汽车的使用便利性。

用户无需再使用充电插口,只需在设定的充电区域停靠车辆,即可进行自动无线充电。

这无疑会改变用户对新能源汽车的使用习惯,提升其市场竞争力。

2. 无线充电技术的市场前景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普及和无线充电技术的不断发展,无线充电市场也将迎来更多的商机。

各大新能源汽车厂商、充电设备制造商以及科研机构都在积极探索无线充电技术的市场应用,预计未来将迎来爆发式增长。

四、关于新能源汽车无线充电技术的个人观点在我看来,新能源汽车无线充电技术的发展将是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其便利性和未来的商业潜力都将成为关注焦点。

我也认为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无线充电技术将逐渐取代传统插座式充电,成为新能源汽车主流的充电方式。

五、总结通过深度探讨新能源汽车无线充电技术的发展,我们对该项技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的现状与展望王利军(合肥工业大学,合肥230000)刘小龙(合肥工业大学,合肥230000)端木沛强(合肥工业大学,合肥230000)景池(合肥工业大学,合肥230000)【摘要】介绍了无线充电技术的分类、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的工作原理以及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的应用情况,对比分析电动汽车传统能源供给方式及无线充电方式的优缺点。

分析电动汽车用无线充电技术的特点,并介绍应用于电动汽车的无线充电技术的研发现状。

然后以行驶中的充电技术为重点,对将来电动汽车用无线充电技术的发展进行展望。

Abstract:The categories, operating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 of wireless charging technology are introduced in this paper.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are analyzed by comparing traditional energy supply mode and wireless charging mode. The characteristic of wireless charging technology for EV is analyzed. And then the development present of wireless charging technology is introduced. Finally,the future of wireless charging technology for EV is described with focus on charging of a moving vehicle on road.【关键词】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无线电力输送电磁感应Key words:electric vehicle; wireless charging technology; wireless power transmission; electromagnetic induction;0 引言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环境和能源问题的日益突出,发展和普及电动汽车等新能源汽车的呼声日趋高涨,国内外纯电动汽车( EV) 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 PHEV) 的量产和销售也已开始。

然而当前电动汽车的普及还面临着诸多问题。

其中充电技术方面,现在电动汽车的充电方式全部是接触式充电(无论是充电模式还是换电模式) ,非接触式的无线充电技术尚处于起步阶段。

然而,从便利性来看,非接触式无线充电技术更适用。

由于电动汽车二次电池的能量密度远不及汽油,必须经常进行充电作业,且每次充满电都需要数小时。

而利用无线充电技术可以省却繁琐的充电作业,甚至可以在汽车行驶中自动进行充电,实现智能化和人性化,同时解决了接触式充电在安全和维护方面的问题。

1 无线充电技术无线充电技术引源于无线电力输送技术。

无线电力传输也称无线能量传输或无线功率传输,主要通过电磁感应、电磁共振、射频、微波、激光等方式实现非接触式的电力传输。

根据在空间实现无线电力传输供电距离的不同,可以把无线电力传输形式分为短程、中程和远程传输三大类。

1.1 短程传输通过电磁感应电力传输(ICPT)技术来实现,一般适用于小型便携式电子设备供电。

ICPT 主要以磁场为媒介,利用变压器耦合,通过初级和次级线圈感应产生电流,电磁场可以穿透一切非金属的物体,电能可以隔着很多非金属材料进行传输,从而将能量从传输端转移到接收端,实现无电气连接的电能传输。

电磁感应传输功率大,能达几百千瓦,但电磁感应原理的应用受制于过短的供电端和受电端距离,传输距离上限是10 cm 左右。

1.2 中程传输通过电磁耦合共振电力传输(ERPT)技术或射频电力传输(RFPT)技术实现,中程传输可为手机、MP3 等仪器提供无线电力传输。

ERPT 技术主要是利用接收天线固有频率与发射场电磁频率相一致时引起电磁共振,发生强电磁耦合的工作原理,通过非辐射磁场实现电能的高效传输。

电磁共振型与电磁感应型相比,采用的磁场要弱得多,传输功率可达几千瓦,能实现更长距离的传输,传输距离可达3~4 m。

RFPT 主要通过功率放大器发射射频信号,通过检波、高频整流后得到直流电,供负载使用。

RFPT 距离较远,能达10 m,但传输功率很小,为几毫瓦至百毫瓦。

1.3 远程传输通过微波电力传输(MPT)技术或激光电力传输(LPT)技术来实现。

远程传输对于太空科技领域如人造卫星、航天器之间的能量传输以及新能源开发利用等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MPT 是将电能转化为微波,让微波经自由空间传送到目标位置,再经整流,转化成直流电能,提供给负载。

微波电能传输适合应用于大范围、长距离且不易受环境影响的电能传输,如空间太阳能电站等。

LPT 是利用激光可以携带大量的能量,用较小的发射功率实现较远距离的电能传输。

激光方向性强、能量集中,不存在干扰通信卫星的风险,但障碍物会影响激光与接收装置之间的能量交换,射束能量在传输途中会部分丧失。

2 无线充电技术在电动汽车上的应用及特点电动汽车用的非接触式无线充电技术有3 大类,分别为电磁感应式、微波式和电磁共振式。

无线充电技术在电动汽车上的应用,是通过埋设于地表的一次线圈与固定于车辆底盘的二次线圈的电磁耦合来传输电能,对动力电池进行充电,具有安全环保、全自动、免维护等一系列优点。

目前常用的3 种无线充电技术中,因为ICPT 和ERPT 在中等距离的传输效率较高,更适合于电动汽车充电。

特别是东南大学采用的电磁耦合共振式ERPT 技术,已能将无线传输的距离增加到50 cm 左右,也是国内唯一实现0.5 m 以上千瓦级无线电能传输的研究成果。

电动汽车用无线充电技术的特点由于电动汽车的特殊使用环境和条件,其无线充电技术有以下特点: ( 1) 一次线圈和二次线圈间的气隙大; ( 2) 一次线圈和二次线圈间存在位置偏移; ( 3) 车载装置( 二次线圈) 必须要小型轻量化; ( 4) 电磁辐射安全; ( 5) 高效率低成本。

气隙大小根据二次线圈在车上的安装位置和一次线圈在停车场的设置而不同。

二次线圈安装在车的底部、一次线圈埋设在地面以下的话,气隙长度至少为最小离地间隙( 约150 mm) 。

减小气隙可以实现无线充电装置的小型轻量化、高效率、低价格,磁通量泄漏也会减少。

为方便施工,可以采用在停车场地面上设置一次线圈的方式,这样气隙约为50 ~100 mm。

充电装置必须要有很强的对应位置偏移的能力。

如果使用车轮挡块,前后方向的位置偏移可以控制在±50 mm 以下,左右方向的位置偏移允许±150 mm 的偏差。

对于乘用车,小型化和轻量化尤其重要。

车载装置安装在车底时,平面尺寸必须控制在400×400 mm 以下,厚度在40 mm 以下。

在无线充电技术实用化前,必须解决电磁辐射的人体防护安全问题。

例如在电动客车上配备22 kHz、30 kW 无线充电系统时,一次线圈和二次线圈之间的磁场强度非常高,距其约100 mm 远位置的强度为72 μT。

而德国规定心脏起搏器的最大允许值为66.5 μT,所以需要离开100 mm 以上的距离。

国际非电离辐射防护委员会( ICNIRP) 制订的电磁场人体防护指南的影响力最大。

ICNIRP于2010 年修改了低频域1 Hz ~100 kHz 的限值,20 kHz 时的磁场强度由6.25 μT 放宽至27 μT,这表示要离开至少约150 mm 的距离。

3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应用情况当今,许多国家都在研制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其中美国、英国、日本等是最早开始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研究的国家。

日本长野无线公司于2009 年8 月宣布开发出了基于磁共振的充电系统,可以在600 mm 的传输距离内确保90%的传送效率;但目前的传送功率还比较小(约1 kW),拟定从叉车等使用范围进入市场,伴随着技术成熟程度和传送功率的提高,有望很快进入电动汽车充电领域。

英国HaloIPT 公司于2010 年11 月开发出一种新型无线充电系统,该感应式电能传输技术利用感应电荷的原理,将电源板埋藏于道路的沥青之下,进行无线充电;同时由于电源板不暴露在外,既可以得到有效保护,减少磨损,又不会受到恶劣天气的影响。

日本IHI 株式会社于2011 年11 月采用美国WiTricity 公司磁共振无线供电技术,研发出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并已实施现场使用。

该系统包含了安装在电动汽车上的无线电能接收装置及安装在地面的无线供电装置,适用于各种电动汽车及充电电池。

电动汽车在充电点停车时,将自动予以充电,而汽车与充电设备之间并无接触。

WiTricity 公司表示,与电磁感应和微波等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相比,该系统具有更高传输效率和更远输电距离,系统在20 cm 传输距离可实现无线充电输出功率3.3 kW,充电效率达90%以上。

最近,美国斯坦福大学一个研究小组正在设计开发一种高效充电系统,可使电动汽车在公路上一边行驶一边自动充电。

该充电系统的工作原理是将一系列接通电流的线圈埋入高速路面下,在汽车底部装上感应线圈,当汽车通过该高速路时就会引起共振,产生的磁场将电力持续不断地传输给电池,这种无线传输方案的充电效率可达97%。

4 电动汽车有线和无线充电技术优缺点分析4.1有线充电技术优点:能源转换一次性获得,电能损失小,节能环保;交直流转换一次性,不存在中高频电磁辐射;充电桩及充电机等充电设备技术门槛不太高,经济投入不大,维修方便;充电功率调节范围较宽,适合多种不同电压和电流等级的动力电池储能补给。

缺点:充电设备的移动搬运和电源的引线过长,人工操作繁琐;充电站及充电设备公共占地面积过大;人工操作过程中,极易出现设备的过度磨损等不安全性隐患。

4.2无线充电技术优点:使用方便、安全,无火花及触电危险,无积尘和接触损耗,无机械磨损和相应的维护问题,可适应多种恶劣环境和天气。

缺点:设备的经济成本投入较高,维修费用大;实现远距离大功率无线电磁转换,能量损耗相对较高;无线充电设备的电磁辐射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5 结束语本文分析了电动汽车用无线充电技术的现状,并对将来进行了展望。

电动汽车普及的同时,无线充电技术在全世界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各种充电方式面临的难关将逐步得到攻克,可以预测将来数年内无线充电市场规模将井喷式增长。

不远的将来,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中,自动接受来自路面下方的供电,人们将从繁琐的充电作业中解脱。

参考文献:[1] 郭言平.无线充电的关键技术和研究[2] 朱俊.电动汽车的无线充电技术[3] 古丽萍. 令人期待的无线电力传输及其发展[4] 王任,曲卫迎. 无线充电技术及其在电动汽车上的应用初探[5] 朱俊.探密电动汽车的无线充电技术[6] 陈丽娟,许晓慧.智能用电技术[7] 王晓静.基于RFID 技术的无线充电系统研究[8] 王刚,周荣,乔维高.电动汽车充电技术研究[9] 庄木裕树.无线电力传输的技术动向·课题和面向实用化的攻关[10] 李云龙.电动汽车无线供电系统耦合机构研究[11] 李昆鹏.电动汽车动力蓄电池无线充电技术的智能化研究[12] 朱则刚.漫谈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13] 施松.电动车无线供电系统拾取装置的设计[14] 程鹏天.基于感应耦合电能传输方式的电动汽车充电装置研究[15] 朱俊.电动汽车的无线充电技术[16] 何常春.电动汽车用锂离子蓄电池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17] 王健.高速公路电动汽车充换电站的建设实践[18] 高振华.破译续航密码[19] 张静.车轮上的4S店[20] 陈秀娟.不电动无未来[21] 祝敏,杨帆.全球无线充电技术及其发展态势分析[22] 王文扬,陈正,陈祥威.新能源汽车监控平台软件的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