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常识

中国画常识
中国画常识

中国画常识.txt“我羡慕内些老人羡慕他们手牵手一直走到最后。━交话费的时候,才发现自己的话那么值钱。 中国画:简称“国画”,在本世界美术领域内自成都市独特体系。它用毛笔、墨,和中国画颜料,在特制的宣纸或绢上作画。在题材上有人物画、山水画、花鸟(卉)画动物画等之分。在技法上又可引为工笔画和写意画两种,各有蹊径,互有特色。在人物画方面,从晚周至汉、魏、六朝逐渐成熟。山水、花鸟等至隋唐之际,始独立形成画料。到五代、两宋、流派繁多,为高度发展阶段。元化水墨画盛行。明、清和近代,大体录袭前规。在各个时期中,都出现了不少革新造性的画家。在世界美术领导或中国画具有鲜明的民族形式和独特风格。在描绘物象上,主动运用线条、墨色来表现形体、质感,有高度的表现力,并与诗词、款赋、书法篆刻相结合,达到“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的效果。另外中国画,还有着独特的装裱形式,起到衬托画体的作用。

宗教画

宗教画:取材于宗教之教义,故事和传说且服务于宗教宣传的绘画。如道教中表现神仙的画像,佛教中表现佛本生故事的绘画,中国道教题材的绘画早在魏晋时代就有专门关于神仙和传说中故事场面及神仙形象的绘画。佛教绘画兴盛于中古时代的印度,后流传入中国(随佛教流传)后,逐渐被中国古代画家用中国绘画的形式描绘而形成了中国特色佛教绘画。

院体画

院体画:我国唐代已设徐诏、供奉等。五代时,西蜀、南唐设置画院。宋代设翰林图画院,选优秀画家,为皇室宫廷服务。历代画院里所画的山水、花鸟、人物等,大都是要求用笔没色,整细致、富丽堂皇,构图严谨,色彩灿烂,有的有较强的装饰性,称之为院体画。

民间画

民间画:在中国画中指除专业画家、文人画家等之外的专以绘画为生存手段而迎合一般市井习俗而从事绘画的街头艺人所作的种种画作。其作品倾向艳丽甜俗细腻,不同于专业画家、文人画家,所作的画作较为讲究诗意,画境等文化内涵。而为一般文化层次的平民喜爱。民间画又称匠人画,比起院体画缺乏严格的技巧训练;比起文人画,缺乏文学和理论修养。但是,它有些又趋于朴实、热烈某些优点也是文人画与院体画所不及的,也有时为文人画和院体画所吸收。

动物画

动物画:在中国画中以动物形象作为艺术语言,以表达人的希望,幻想和各种感情的一种绘画,描绘的题材很广泛,凡动物均可入画,但主要对象为人们常见的家禽,家畜和动物园中的各种动物。动物画不要求维妙维肖,允许夸张与变形,但要有个性,要能引起观众的共鸣和生活美的联想

扇面画

扇面画:在中国画门类中,历代书画家都喜欢在扇面上绘画或书写以抒情达意,或为他人收藏或赠友人以诗留念。存字和画的扇子,保持原样的叫成扇,为便于收藏而装裱成册页

的习称扇面。从形制上分,又有圆形叫团扇和折叠式的叫折扇。

浅绛山水画

浅绛山水画:中国山水画中的一种没色技巧。即凡以淡红青色彩渲染为主山水画,统称浅绛山水。其方法是先用浓淡,干温变化之墨线勾勒轮廓结构变化之后,再施以淡的赭石,(或掺少稍失砂类)染山石,树木结构处。最后用淡花青类色渲染即成。

青绿山水画

青绿山水画(兼金碧山水):系中国画中施用浓重的矿物颜料的石青和石绿颜料为主。表现山石树木的苍翠而得名。也有在青绿山石的轮廓上勾以金石,这样的山水画又称金碧山水。青绿山水始创于唐氏的李思训,北宋的王希孟所画的《千里江山图》也是青绿山水的代表之一。

没骨(法)画

没骨(法)画:中国画传统花卉(花鸟)画的一种画法。直接用颜色或墨色绘成花叶,而没有“笔骨”——即用墨线勾勒的轮廓。据宋代郭若虚《图画见闻志》记载,这样画法始于五代的徐熙,徐崇嗣祖孙。其实始于黄筌,徐崇嗣仅是“郊诸黄之格”而已,《宣和画谱》著

录有黄筌《没骨花枝图》一件;《洞天清录集》说黄筌“真似粉堆,而不作圈线”,(注:在中国古代粉即是色),这即“没骨画法。”

工笔画

工笔画:中国画传统画法之一。画法比较工整严谨,以描绘被画对象的准确形象为准则。相对于“写意画”。(以描绘被画对象的大意为原则)而言。总的来讲,工笔画用笔工整细致,敷色层层渲染,细节刚彻入微要用极细腻的笔触描绘物象,故称“工笔”。

主题画

主题画:在中国画中,画家通过一定的故事情节人物、场景、题材展示给欣赏者的地社会和人生的某种看法或感想。或对某些历史故事事件的等的形象与场景的形象刻划与再现等。具有一定的再现性,真实性,或揭示性。一般每幅画的立意比较明确。时间、事件等较为明晰。

写意画

写意画:中国画传统的画法之一,相“工笔画”而言,用豪放、简练、洒落的笔墨描绘物象的形神,抒发作者的感情。写意画在表现对象上是运用概括、夸张的手法,丰富的联想,用笔虽简但意境繁邃,具有一定的表现力。它要有高度概括的能力,要有以少胜多的含蓄意境,落笔要准确,运笔要熟练,要能得心应手,意到笔随。 界画 界画:中国绘画很特色的一个门类。在作画时使用界尺引线,故名:界画。起源很早,晋代已有。顾恺之有

“台榭一足器耳,难成易好,不待迁想妙得也”的话。到了隋代,界画已经画得相当好。

《历代各画记》中评展之虔的界画说:“触物留情,备皆妙绝,尤垂生阁”;评董伯仁

的界画,赞他“楼生人物,旷绝古今”。李思训的《九成宫纨扇图》、《宫苑图》等,也是很

高成就的,到晚唐出了尹继昭,五代有卫贤赵德义,赵忠义等人,宋初有郭忠恕。

元代有王振鹏,李容槿,明代有仇英,清代有袁江,袁耀等。现存的唐懿德太子李重润墓道西壁的《阙楼图》是目前我国最早一幅大型界画,宋代的著名界画有《黄鹤楼》、《滕王阁图》等。

指画

指画:中国传统绘画中的一种特殊的画法。即以画家的手指代替传统工具中的毛笔蘸墨作画,别有一种特殊趣味和技巧。故被称为指画。历史上清高其佩近人潘天涛,洪世清所作指画作画作品其影响较大。

山水画

山水画:系中国画,特有的画种之一。在魏晋南北朝时已逐渐从人物画中分离出来,形成独立的画料,到唐代已完全成熟。山水画,是禀爱自然的精华,天地的秀气,所以阴阳、晦冥、晴雨、寒暑、朝昏、昼夜有无穷的妙趣。从六朝到唐山水画家虽然很多,但他们的笔法,位置却很古拙。到了李思训、王维、张等便较为完善了山水画的画理、画法,章法(构图)逐渐形成了中国山水画的面貌。五代的荆浩、关同更有新的创新,一流陈规旧习。出现

了新的局面。到了宋代、范宽、李成三家鼎立,前无古人。山水画法达到了几乎完美的境界。花鸟画(花卉画)

花鸟画(花卉画):系中国绘画门类中特有的一种绘画画种。以描绘花卉、竹石、鸟虫等为作画主体。在我国四。五千年以前的陶器上就出现了简单的鸟鱼图案,可以作为我国最早的花鸟画。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载:东晋、南朝宋时画在绢帛上的花鸟画已逐步形成了独立的画料。到了唐代,已趋成熟,出现了以工笔勾填画风艳丽的边鸾和以墨代色,墨分五彩的殷仲容。五代时发展有两,即“徐、黄二体”。一宗徐熙、一宗黄鉴。明代沈启南、孙

雪居等。涉笔点染,亦追徐熙。徐青藤的花卉,超然畦迳,经清石涛到“杨州八怪”的花卉,更完善地形成了诗、书、画三绝。

小品画

小品画:系中国画画家比较自由抒情作品,随意之作,往往在艺术水平达到较高境界。其原因大概是出于在思想上没有过多的拘束,绝属随意发挥所致。

水墨画

水墨画:在中国画中,以中国画特有的材料之一,墨为主要原料加以清水的多少引为浓墨、淡墨、干墨、湿墨、焦墨等,画出不同浓淡(黑、白、灰)层次。别有一番韵味称为“墨韵”。而形成水墨为主的一种绘画形式。

彩墨画

彩墨画:在中国画里,以“水墨画”为基底,在其上敷色、点彩,使画面较之水墨画在色彩上较为丰富、明快、鲜亮。

白描画

白描画:在中国画里,纯以笔勾勒线条而不设色。或渲染水墨来描绘景物或形象的一种绘画形式。也是中国画的基础训练形式之一。对于训练中国画家的造型能力是必不可少的一个过程。

仕女画

仕女画:仕女,古代宫女。仕女画:是指以美女为主要描绘题材的人物画。最早始于战国。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载:“散君者,善画,齐王妃,九重台,召散君画之。散君久不得归,思其妻,乃画妻对之,齐王知其妻姜,与钱百万,纳其妻。”在古代画迹中,象唐

周旷《秋风纨扇图轴》、《宫装仕女图》清改奇《百美图》等作品,均属仕女画珍品。仕女画的特点,大都以工笔重彩为主要表现形式,并富于浓烈的装饰。

禅宗画

禅宗画:“禅”字的含义是沉思瞑想,从而得到精神上自发性的领悟。

原为印度佛教教义所包含的参禅观念,约于五世纪末由菩提达摩传入中国,融入人中国精神的实用主义,发展成一种特殊的宗教修行,佛教的本质是对佛的醒悟,即自身的醒悟。“禅宗绘画”是宗教思想影响和需要的产物,表现在禅宗绘画上即为自五代开始流行的罗汉图及禅僧的顶相图等,在绘画风格上,变唐以来谨严整饰的画目,形成疏简章略的水墨画法。这种以禅僧墨戏为主动脉的绘画风格标志着水墨画的成熟。这种风格的形成直接来源于禅宗思想的影响。“要在顿悟见性,一念悟时,从生是佛,从自心对于客观物象的直接体验,并

不受任何拘束的、不经主观刻意的入画。禅画试图把人的日常生活经验变为一种神秘的,或是先验的东西。禅画不是说教性的,而是是启示性的。

禅宗绘画一般不题长款,也不多用印章。仅落名款甚至一字不题。禅画是沉思入悟的一种形式,不在言辞。挂于是禅寺中旨在使思想平静下来,从理性意识转到意识的直觉状态。禅画风格,分两类,一为即兴性的,即和禅宗悟道的状态相接近;一为兼工带写的风格,技法上写宋院体画相类似又不尽相同甘共苦,以尖而破的中锋枯笔干擦,笔致松秀、苍郁,沉着自然,细节刻划入微。

静物画 静物画:即以相对静止的物体为主要描绘题材的绘画。这种物体(如花卉、蔬果、器皿、书册、食品和餐具等等)必须是根据作者创作构思的需要,经过认真的选择,

经过精心地摆布和安排,使许多物体在形象和色调的关系上,都能达到高度表现,总的谐和,能传出物象内在的感情。静物画中所描绘的这些物体,虽很普通,但它却包含了深刻的意义。如早在宋代李嵩的《花篮图》,精心描绘了堆满花篮的各种春花,给人以春意盎然、百芳争艳、万物扶疏的感觉。宋人《出水芙蓉图》通过对芙蓉花的细腻描绘,给人以清新恬静和芙蓉花丰盛、娇柔而挺健的美感。在现代的静物画作品中,如齐白石的《蔬菜》和《樱桃》,

虽寥寥数笔,却深刻地抒发了画家对今天生活的无限热爱。并使观感者联想到人们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和所必需的一些东西;联想到江南初夏麦黄季节的美好图景。静物画表现生动活泼、鲜明有力,具有给人以鼓舞、使人兴奋向上,引人对生活产生无限热爱的艺术感染力。一幅好的静物画,必须要尽可能的充分表现出有助于描绘出对象的精神实质的正确的形象和色彩。

怎样欣赏国画

(一)外表 初看国画,要欣赏的不是画面如此简单,还要看一下几项是否精美。

画工 画家的作品,可表现出作者的成就。画面的形象,就是画工的具体,我们往

往主观批判该画的好与坏,就是受画工的影响最大。

书法 中国画与西方绘画不同S之处,其中一项就是书法。国画画面上常伴有诗句,而诗句是画的灵魂,有时候一句题诗如画龙点睛,使画生色不少,而画中的书法,亦影响画面至大。书法不精的画家,大多不敢题字,虽然仅具签署。亦可窥其功底一二。

印章 画面上常见的印章有各方面使用的:画家的印玺、题字者私章、闲章、收藏

印章、欣赏印章、鉴证印章等。而各种印章的雕工、印文内容、印章位置,都在评介之列。尤其古画,往往有皇帝、名家、藏家及鉴赏家的印鉴,可佐真伪。

装框 中国画的装裱独具一格,常见的有纸裱、绫裱两大类。纸裱较粗,绫裱较精。裱边的颜色、宽窄、衬边、接驳、裱工等都十分讲究。

(二)内涵 中国人欣赏字画不独欣赏表面功夫,更着重于与作品有关和作者个人的相互关系。

 功力 从事书画修养越久的人,他表现出的功力,是初学者无法掌握。尤其是书法,老手多仓劲有力,雄浑生姿。在国画方面,其线条、设计、意景亦表现出作者的功力。所以人生经验丰富的艺术家,其作品往往较年轻画家有不同的表现,这就是功力。

布局 布局看来似是画面的设计,其实是作者胸怀中的天地,从画面布局中表现出来。中国画与西方绘画不同的地方甚多,最明显之处就是"留白",国画传统上不加底色,于是留白甚多,而疏、密、聚、散称为留白的布局。在留白之处,有人以书法、诗词、印章等来补白。亦有让其空白,故从布局可见作者独到之处。

学识 功力及布局可以从画面窥其一二,至于作者的学识,对其作品影响很大。故

中国有"文人画"之称。著名文人,其作品与众不同,就是一种"书卷气"。画家于画匠之别,学识是条件之一。

(三)人品 西方画家,往往浪漫不羁,游戏人间为乐。而欣赏者只观其画而不理画家的私德。中国人不同,画家或书家如行为不检、道德败坏、声名狼藉、大奸大恶者,即使其书法美术如何精美,亦无人问津。试问谁家高悬曹操、秦桧等奸臣作品,而岳飞的"还我河山",孙中山的"天下为公"成为人尽皆知的好匾额,就是这个道理。

诗句 字画中的诗词,往往代表主人的心声。一句好诗能表现作者的内涵和学养,一句好诗,亦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印文 无论字或画,常有"压角"的闲章出现。所谓闲章就是画面或书法留白的角落。而印上的文字,有时影响字画甚大。从印文中也可看到者作者的心态,或当时的环境。好的印文,配以好的雕刻刀法,盖在字画上,使作品更添光彩。

中国画的色彩之美相关分析

中国画的色彩之美相关分析 摘要:中国画在世界绘画史上独树一帜,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画之所以能在世界绘画史中占据重要地位,正在于其线条和色彩基础之上的独特的“意境”表达形式,在于水墨与意境的统一。文章主要分析了中国画的色彩之美,以供参考。 关键词:中国画色彩 引言 自中国文化史发展以来,中国画就伴随着其始终。它既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美术领域中独具特色的画种,有悠久的美术历史,并且在世界美术界领域中,独具特色,自成一家。绘画是作为艺术的一种语言表现形式,而色彩作为绘画的本体语言,是构成一种艺术情调和艺术风格最基本的要素,是刺激视觉神经最有效、造成特定情绪美感的一个重要手段。中国画又被称为“丹青”,因此可以说中国画从一开始就极为重视色彩的运用,色彩的运用始终贯穿着中国画的发展,具有独特的风格。[1] 一、中国画色彩观的发展分析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就出现了真正意义的彩色绘画,《人物龙凤图》和《人物御龙图》就是其中的代表。秦

汉时期,五色观逐渐成熟和发展起来,人们对色彩的把握也更加娴熟得当,所以该时期的绘画多以黑红色为主。如西汉的T型帛画,就直接运用朱红、熟赭、石青、黑、白等色彩,整个画面的色彩效果是较为统一的。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的传入,西域异族的色彩观也融入中国画创作中,先是谢赫在《六法论》中提出“随类赋彩”的理念,随后宗炳则认为应该“以形写形,以色貌色”,所以该时期的绘画色彩主要以蓝绿为主色调,红白黑为副色调,体现了色彩对比和互补的理念。隋唐时期,随着中国画艺术的大发展,色彩运用也随之丰富起来,阎立本、张暄、周舫都在色彩运用上有着鲜明的个人特色。而且在该时期,山水画和花鸟画逐渐独立出来,在色彩上有着较大差异。五代两宋时期,先是青绿山水发展到了高峰,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赵伯驹的《江山秋色图》等,都是青绿山水的典范之作。随后则出现了文人画,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画色彩的发展。受到儒、道、禅等思想的影响,文人画追求淡雅、平和、超逸的画面效果,所以玄色就成为了文人画创作的首选色。元明清时期,受到文人画的影响,色彩表现转为以水墨为主,追求简单、质朴的审美趣味,虽然也有青绿重彩作品问世,但是并不占主流。纵观整个发展历程可以看出,整个中国画色彩观的发展和衍变,可以简单概括为唐宋之前尚色彩,唐宋之后尚水墨,两者是一种先后、轻重的关系,而不是有无和对立的关

中国画基础知识

中国画的基础知识 一.中国画的艺术特征 中国画作为中国的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讲求“以形写神”,追求一种“妙在似与不似 之间”的感觉,有别于西洋画讲求“以形写实”。国画独特的特征,还表现在其艺术手法、艺术分科、构图、用笔、用墨、敷色等多个方面。按照艺术的手法来分,国画可分 为工笔、写意和兼工带写三种形式。从艺术的分科来看,国画可分为人物、山水、花鸟 三大画科,它主要是以描绘对象的不同来划分的。而国画中的畜兽、鞍马、昆虫、蔬果 等画可归入在花鸟类。 国画的构图或作长卷,或作立轴,长宽比例是“失调”的,但它能够很好表现特殊的意 境和画者的主观情趣。在透视的方法上,国画就不一定固定在一个立脚点作画,也不受 固定视域的局限,它可以根据画者的感受和需要,采用散点透视或多点透视,这是中国 的古代画家们根据内容和艺术表现的需要而创造出来的独特的透视方法。 在用笔和用墨方面,是国画造型的重要部分。用笔讲求粗细、疾徐、顿挫、转折、方圆 等变化,以表现物体的质感。而对于用墨,则讲求勾、皴、擦、点、染交互为用,合理 调配,以塑造型体,烘染气氛。国画的用墨之妙,在于有浓谈相生相融。由于国画与书 法在工具及运笔方面有许多共同之处,有“书画同源”之说。 以上谈的国画的特点,主要是指传统的国画而言。但这些特点,随着时代的前进。艺术 内容和形式也随之更新,并不断地发生变化。特别是“五四”之后,西洋画大量涌入, 国画以自己宽阔的胸怀,吸收了不少西方艺术的技巧,丰富了国画的表现力。但是,不 管变化如何,国画传统的民族的基本特征不能丢掉,国画的优良传统应该保持并发扬光大。 南北朝时代的谢赫作为中国第一个绘画理论家,提出的“六法论”为后世画家、批评家、鉴赏家们所遵循的原则,全面系统总结了传统绘画的创作实践。所谓“六法论”是指: 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摹写六个方面。一、气韵 生动所谓的气韵即画面形象的精神气质。中国国画的要求就是要在描绘出拟物的外形之外,还要表现出拟物的精神。二、骨法用笔用笔,顾名思义就是我们所说的中国国画特 有的笔墨技法。骨法用笔其实就是就是指如何把笔墨技法恰当地将对象的形状和质感绘 画出来。与气韵作比较的话,气韵指“神”,则骨法用笔指“形”。三、应物象形绘画 者在描绘对象时,必定要顺应事物的本来面貌,用造型手段把它表现出来。不过在追求 艺术创新时,是可以在尊重客观事物的前提下,进行概括、取舍、想象和范围内的夸张。 四、随类赋彩随类赋彩是指色彩的应用,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描绘对象、时间、地点, 运用不同的色彩。五、经营位置经营位置是指构图的设计方法及应用,绘画者可以根据 画面的需要,进行形象调用。也就是通过勾画合理的空间布局。六、传移摹写传移摹写 指对真人真物进行临摹写生,或对古代作品进行临摹。这种方法也是对自然学习和传统 继承的一种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二 . 中国画的笔墨特点 1.笔墨概说 A.中国画使用中国特有的毛笔具有笔锋尖、笔毫齐、笔柱圆、笔毛柔软而富于弹性等特征,这种笔配合上中国特有的墨、色,并发挥水的作用使得笔下的线条,表达创作者丰富的感情。

国画理论知识

国画理论知识 国画理论知识(一) 中国画自古以来,许多有成就的画家,对于用水都有过深入的研究。扬州八怪中的李鱓就曾言:“水为笔墨之介绍,用之得法及凝 于神”,“笔墨作合生动,妙在用水”。他充分地领会到作画要传神,笔墨是基础,而关键在于用水得法,“作画无水、如舟搁滩、 划不得一桨”,说明一件成功的作品,要达到神情横溢的艺术效果,都取决于用水得法,不然无法作画。明代唐伯虎对作画用水也作过 一番精心研究,他说:“作画破墨不宜有井水,性冷凝故也、温汤 水或河水皆可。洗研磨墨,况笔压开,饱浸水气,然后蘸墨,则吸 均畅,若先蘸墨然后蘸水,被冲散不能运动也”。现代傅抱石、黄 宾虹、汤文选先生对水法的研究更有自己独到之处,黄宾虹总结自 己用水用墨分出泼墨法、破墨法、积墨法,均是指水与墨相融而产 生的画面效果。傅抱石破笔渲染法,更是运用大量的水产生水晕墨章、水色淋漓的艺术效果。 在当代写意花鸟画创新中,人们在认真总结前人的经验技法的同时,更加重视水的作用,视水为花鸟画创作最活跃的因素。充分调 动这一因素,对加强作品的现代审美情趣有很大的潜力。写意花鸟 画讲求笔法、墨法,其实还有水法。在创作中,水的表现发挥着独 特的极其重要的作用。这是实践证明了的事实,水墨画可分为十四法。 (一)水调墨 中国画是线的艺术,花鸟画也不例外。线条是构成中国画的骨架,未有骨架,画是立不起来的。所以作画前,必须先着墨,墨得靠水 调制方能用。古时用墨须得研磨,研磨离水不行。而现在有成型的 墨汁,但作画时,也得用水调制,使用起来才方便,否则胶粘过大,行笔困难。花鸟画如画梅花先得立枝、干,树枝的干枝得有浓淡之分、阳背之向。要想充分表现梅花枝干其质感。需得调墨,调墨时

中国古代绘画之美

中国古代绘画之美 中国古代绘画起源很早,可以上溯到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距今至少有七千余年。五六千年前,先民们就用矿物颜色在岩石上涂画拙朴的动植物纹样和人形图案,在陶器上描绘各种美丽的图案纹饰,之后又在青铜器上刻铸纷繁神秘的花纹及其他图形。这些作品由于年代的久远,所保存下来的实属凤毛麟角,却使我们得以一窥早期绘画的面貌。在无数画家不断探索、创新的努力之下,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并有着自己独立的绘画美学体系的中国绘画。 一、中国画与西洋画 早期的中国绘画以作品的题材划分为若干画科,如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等。公元17世纪前后,欧洲绘画传入中国,为了与本土传统绘画相区别,舶来的欧洲绘画作品被冠名为"西洋画",本土绘画自然就称为"中国画"。因此,中国画最初的称谓,是相对于西洋绘画(泛指欧洲绘画)而言的。 相对西洋画来说,中国画有着自己明显的特征。传统的中国画不讲焦点透视,不强调自然界对于物体的光色变化,不拘泥于物体外表的肖似,而多强调抒发作者的主观情趣。中国画讲求“以形写神”,追求一种“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感觉:而西洋画呢?则讲求“以形写形”,当然,创作的过程中,也注重“神”的表现。但它非常讲究

画面的整体、概括。有人说,西洋画是“再现”的艺术,中国画是“表现”的艺术,这是不无道理的。 中国画是东方绘画艺术的主流,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体系。无论在艺术内容、形式,还是表现手法上,中国画与西方绘画都有极大的差别。中国画与西洋画相比有着自己独特的特征,表现在其艺术手法、艺术分科、构图、用笔、用墨、敷色等多个方面。 按照艺术的手法来分,中国画可分为工笔、写意和兼工带写三种形式。工笔就是用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绘物象。而写意呢?相对“工笔”而言,用豪放简练的笔墨描绘物象的形神,抒发作者的感情。兼工带写的形式则是把工笔和写意这两种方法进行综合的运用。从艺术的分科来看,中国画可分为人物、山水、花鸟三大画科,它主要是以描绘对象的不同来划分的。 中国画在构图、用笔、用墨、敷色等方面,也都有自己的特点。中国画的构图一般不遵循西洋画的黄金律,而是或作长卷,或作立轴,长宽比例是“失调”的。但它能够很好表现特殊的意境和画者的主观情趣。在用笔和用墨方面,是中国画造型的重要部分。用笔讲求粗细、疾徐、顿挫、转折、方圆等变化,以表现物体的质感。而对于用墨,则讲求皴(cun一声)、擦、点、染交互为用,干、湿、浓、淡合理调配,以塑造型体,烘染气氛。笔墨二字被当作中国画技法的总称,它不仅仅是塑造形象的手段,本身还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中国画在敷色方面也有自己的讲究,所用颜料多为天然矿物质或动物外壳的

中国写意山水画的特点及举例

1、以形写神,以神写意。 从古到今,中国的绘画一直围绕着一个形的问题在作文章。在绘画的初萌阶段,由于造型能力差,那时的形是简单而幼稚的,是似是而非的,也可以说是“以意表形”。随着绘画经验的不断积累,写形的功能大大提高,进入了“以形写形”的阶段。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画家们并不以形似为满足,逐渐认识到了“神似”的重要性。即在造型上表现对象的内在本质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才算真正达到绘画的目的。 最先提出“以形写神”理论的是人物画家顾恺之。后来引伸到中国写意画领域,逐渐比为“以神写意”的意象造型观念。是中国的写意画摆脱了自然形的限制,而追求以笔墨为载体的情感宣泻。由于开拓了表现上的自由空间,画家笔下的形象既跳出了特定时空中客观物象再现的制约,又由于形的限制而避免了过于的随意性。使作品既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既有形的观念,又有自我情感的表露,达到极完善的幻化境界。关于形神论的观点,历代都有不少精辟的论述。北宋苏轼提出“作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虽不免过于偏颇,但观点是明确的。元代倪云林的“逸笔草草,不求形似”,则是文人画家的一种偏激言词。二者都没有把形神的关系界定清楚。对中国写意画的形神问题阐述的最精僻的莫过于齐白石,他说:“不似为欺世,太似则媚俗,妙在于似与不似之间”。似与不似之间就有了一定的空间,画家在作画过程中,积极地去作物象的内在本质即神韵的追求,为了达到目的,就要对物象的特征加以强调、夸张,对形进行必要的概括、取舍、归纳。这个过程叫做“遗貌取神”,这种造型观念叫做“意象造型”。 2、骨法用笔、以书入画。 “骨法用笔”是谢赫六法中第二位,它用“气韵生动”是六法中最重要的两个概念。“骨法”是指客观物象的形神结构,“用笔”则是用笔方法,用笔技巧和艺术表现。唐代张彦远在《论画六法》中提出“骨气形似皆本立意而归乎用笔”。说明“骨气用笔”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它不但要表现客观对象的基本结构、神韵,还要表达画家的主观感情和艺术创造。在写意画中,笔墨还有独立的审美价值,表现为特殊的用笔方法所产生的形式美,也表现为笔墨情趣。 黄宾虹先生根据中国画的审美要求,总结前人和自己的创作经验,把用笔归结为平、圆、留、重、变五法,他说:“用笔须平,如锥划沙;用笔须圆,如折钗股,如金之柔;用笔须留,如屋漏痕;用笔须重,如高山堕石。”以上是用笔所追求的一种境界,至于具体操作中如何灵活掌握,还要懂得一个“变”字,要留有余地,要掌握好分寸,过分了同样也是弊病。黄宾虹、齐白石、潘天寿、李可染等先生追求线条的凝重深厚,注重留的作用,因此行笔相对较慢,但也并不是处处都慢,该快时还是要快的。有的画家追求线的流畅,行笔速度相对较快,有气势磅礴、一气呵成之感。至于怎样才好,这与每个人的实践经验、审美情趣有关,不可强求一律。至于用笔中的苍、老、活、松、涩、劲、毛、挺、圆、厚的艺术效果,一个“变”字都能概括,靠在实践中去体会去灵活掌握。

最基本的国画常识

最基本的国画常识(图文解说) 中国画的概念 中国画:简称“国画”,在本世界美术领域内自成都市独特体系。它用毛笔、墨,和中国画颜料,在特制的宣纸或绢上作画。在题材上有人物画、山水画、花鸟(卉)画动物画等之分。在技法上又可引为工笔画和写意画两种,各有蹊径,互有特色。在人物画方面,从晚周至汉、魏、六朝逐渐成熟。山水、花鸟等至隋唐之际,始独立形成画料。到五代、两宋、流派繁多,为高度发展阶段。元化水墨画盛行。明、清和近代,大体录袭前规。在各个时期中,都出现了不少革新造性的画家。在世界美术领导或中国画具有鲜明的民族形式和独特风格。在描绘物象上,主动运用线条、墨色来表现形体、质感,有高度的表现力,并与诗词、款赋、书法篆刻相结合,达到“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的效果。另外中国画,还有着独特的装裱形式,起到衬托画体的作用。

宗教画:取材于宗教之教义,故事和传说且服务于宗教宣传的绘画。如道教中表现神仙的画像,佛教中表现佛本生故事的绘画,中国道教题材的绘画早在魏晋时代就有专门关于神仙和传说中故事场面及神仙形象的绘画。佛教绘画兴盛于中古时代的印度,后流传入中国(随佛教流传)后,逐渐被中国古代画家用中国绘画的形式描绘而形成了中国特色佛教绘画。 院体画

院体画:我国唐代已设徐诏、供奉等。五代时,西蜀、南唐设置画院。宋代设翰林图画院,选优秀画家,为皇室宫廷服务。历代画院里所画的山水、花鸟、人物等,大都是要求用笔没色,整细致、富丽堂皇,构图严谨,色彩灿烂,有的有较强的装饰性,称之为院体画。 民间画

民间画:在中国画中指除专业画家、文人画家等之外的专以绘画为生存手段而迎合一般市井习俗而从事绘画的街头艺人所作的种种画作。其作品倾向艳丽甜俗细腻,不同于专业画家、文人画家,所作的画作较为讲究诗意,画境等文化内涵。而为一般文化层次的平民喜爱。民间画又称匠人画,比起院体画缺乏严格的技巧训练;比起文人画,缺乏文学和理论修养。但是,它有些又趋于朴实、热烈某些优点也是文人画与院体画所不及的,也有时为文人画和院体画所吸收。 动物画 动物画:在中国画中以动物形象作为艺术语言,以表达人的希望,幻想和各种感情的一种绘画,描绘的题材很广泛,凡动物均可入画,但主要对象为人们常见的家禽,家畜和动物园中的各种动物。动物画不要求维妙维肖,允许夸张与变形,但要有个性,要能引起观众的共鸣和生活美的联想 扇面画

中国画的形式之美

《中国画的形式美》教案备课人:金婷

初中美术说课模板一 尊敬的评委老师: 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中国画的形式美,我将围绕教什么,怎样教和为什么这样教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法方法和教学过程七个方面来汇报我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节选自人民美术出版社的美术八年级上册,在新课改理念下,我明确了本课课型属于设计应用领域。之前,我们学习了山水画,这为过渡到本节内容的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因此,本节的内容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 本节内容前面承接本教材的中国山水画内容,后面是本教材三位中国美术家的内容,所以学好此内容为今后学好美术知识打好基础,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进入八年级后,初中生的个体差异趋向明显,形象思维往抽象思维转化,但形象思维仍然占主体地位,因而直观性教学更贴近学生实际,对于美术课程的学习,利用图片、图像等直观演示,能够比较直接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题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三、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必须从学生角度出发,同时结合教材人文与科技的特色。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感悟到中国画具有丰富文化内涵,并内化为热爱祖国的情怀。运用形式美因素和法则对中国画的形式美进行分析,从而加深对中国画的整体认识和理解。 四、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情分析,我确定本课教学重点为: 教学难点为:中国画形式美各因素的价值判断,即对形式美的把握。 教学兴趣点为:赏析中国画的笔墨美感。 五、教学准备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因此备好画具是上好本课的前提条件。 教师准备:教材、多媒体课件画具等 学生准备:网上资料收集画具等 六、教学方法 我以观察、问答、小组讨论等多种方法结合来完成我的教学内容,另外以多媒体课件贯穿全课。 七、教学过程

国画的尺寸常识(DOC)

国画的尺寸常识 作者:‖文章来源:‖时间:2010-03-20 09:25:46 单位:厘米 三尺全开:100 x 55 三尺单条:100 x 27 三尺横批:100 x 55 三尺对联:100 x 27 三尺斗方:55 x 50 四尺全开:138 x 69 四尺单条:138 x 34 四尺横批:138 x 69 四尺对联:138 x 34 四尺斗方:69 x 68 四尺三开:69 x 46 四尺四开:69 x 34 四尺六开:46 x 34 四尺八开:35 x 34 五尺全开:153 x 84 五尺单条:153 x 42 五尺横批:153 x 84 五尺对联:153 x 42 五尺斗方:84 x 77

六尺全开:180 x 97 六尺三开:97 x 60 六尺对联:180 x 49 六尺斗方:97 x 90 七尺全开:238 x 129 八尺全开:248 x 129 八尺屏:234 x 53 一丈二尺:367 x 144 一丈六尺:503 x 193 一丈八尺:600 x 248 国画的尺寸 三尺全开:100 x 55 三尺单条:100 x 27 三尺横批:100 x 55 三尺对联:100 x 27 三尺斗方:55 x 50 四尺全开:138 x 69 四尺单条:138 x 34 四尺横批:138 x 69 四尺对联:138 x 34 四尺斗方:69 x 68 四尺三开:69 x 46 四尺四开:69 x 34 四尺六开:46 x 34 四尺八开:35 x 34 五尺全开:153 x 84 五尺单条:153 x 42 五尺横批:153 x 84 五尺对联:153 x 42 五尺斗方:84 x 77 六尺全开:180 x 97 六尺三开:97 x 60 六尺对联:180 x 49

第课抒情与写意中国花鸟画赏析

抒情与写意——中国花鸟画赏析 教材分析 本课是学生在初中阶段进行美术学习的第一课,属于“欣赏·评述”单元。该单元由中华博览和世界之旅两部分组成,本册介绍的是中国花鸟画和外国静物画。对于刚进入初中的学生来说,如何分析美术作品,他们还没有系统的认识。教师应利用多方面资源,引导学生通过欣赏中外经典作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学会欣赏并评述相关作品,为培养学生对艺术品形成全面的鉴赏能力奠定基础。 一、教学路径 在中国画中,花鸟画是与人物、山水画鼎足而立的画科。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远的社会影响,其不仅是我国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而且在世界美术领域亦自成体系,独树一帜。作为一个独立的画种,花鸟画千年不衰,为广大的中国人民所喜闻乐见。 从黄筌的《写生珍禽图》、赵佶的《芙蓉锦鸡图》到文同的《墨竹图》、朱耷的《游鱼》,再到齐白石的《蟹篓图》……中国花鸟画的画家们在看似寻常的花鸟虫鱼中发现自然之美,运用笔墨色彩的技巧去表现大自然中的丰富和生动。他们通过富于情感和生命的花鸟形象来表达自己对自然界的认识,反映社会现实。在画家的笔下,花鸟画不仅仅表现花鸟之美,更是把花鸟作为表达特殊情感的重要媒介,这远远超出了花鸟本身。 本课以名家画作为切入口,围绕花鸟画家如何描绘自然,又如何表达情意而展开。让学生通过欣赏和评析,逐步理解中国花鸟画的独特魅力和深刻内涵。 二、课时建议 2~3课时 教学内容 一、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通过名家名作的欣赏,让学生们了解花鸟画用笔、用墨、用色的技巧和花鸟画家借物抒情的表现手法。

技能目标:让学生们学习多角度欣赏花鸟画作品,并能在审美感受的基础上运用语言、文字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认识。 情感目标:通过作品赏析,让学生们体味中国花鸟画的艺术美,感受花鸟画的独特魅力,激发其爱国主义情怀和对生活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花鸟画家怎样写形,如何表意。 教学难点:理解花鸟画抒情写意的独特表现形式。 三、教学准备 教师:教材、教学多媒体课件。 学生:教材,通过美术馆、博物馆、网络、书刊等多种渠道收集相关信息。赏析要点 本课知识点、结构 教学内容与方法 ■ 典雅中的寓意 示例作品:《芙蓉锦鸡图》 基本信息:《芙蓉锦鸡图》轴,北宋徽宗赵佶绘,绢本,设色,81.5厘米×53.6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绘画内容:描绘金秋景色的花鸟画作。图中芙蓉盛开,随风轻轻颤动,蝴蝶翩跹,相互追逐嬉戏,引得落在枝上的锦鸡回眸。 构图:画幅左侧安排了芙蓉、锦鸡,与右上轻盈飞舞的蝴蝶遥相呼应,使得错综的布局显得密中见疏,揖让有度。 用笔:全图所用双钩法线条细劲,不仅花卉枝叶和锦鸡造型准确,芙蓉为锦鸡所压的低垂摇曳之态也能如实体现。 用色:色彩晕染得层次清晰、浓淡相宜,富丽堂皇中蕴含端庄典雅的气质。 绘画特色:“形神兼备,曲尽其妙”,借物寓意,书写情怀。 宋徽宗赵佶描绘五彩斑斓的锦鸡,目的是借锦鸡的5种自然天性颂扬儒家的5种伦理道德。

八年级美术上册6中国画的形式美教案

6.中国画的形式美 《中国画的形式美》这一课要依托于中国古典哲学和文化的深厚背景,中国画的形式美构成了高雅的艺术品位和丰富的艺术品类,如同一切文化遗产一样,中国画也正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发展。通过本课的教学,可以使学生了解中国画的形式美,涵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加深对中国画作品的形式语言的认识和理解,从而丰富和提高审美视知觉的能力。 中国画在其千余年的发展进程中,形成了对于意与境、形与神、感性与理性等关系的极具独特的关学理论,尤其是在表现形式上,将绘画、书法、诗歌、篆刻等进行有机结合,形成中国画独特的形式美感,成为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的艺术形式。中国画依托于中国古典哲学和文化的深厚背景,构成了高雅的艺术品位和丰富的艺术品类,如同一切文化遗产一样,中国画也正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发展。 本课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了解中国画的形式美,涵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加深对中国画作品的形式语言的认识和理解,从而丰富和提高审美视知觉的能力。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认识绘画中形式美感与内容的协调统一是构成作品艺术美感的重要的两个方面。 2、认识中国画是通过形象、笔墨、色彩、章法等外在形式语言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 二能力目标: 运用形式美因素和法则探究中国画的综合性,初步尝试体验中国画的形式美。 三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感悟到中国画具有的丰富文化内涵并内化为热爱祖国的情怀。

教学重点: 赏析中国画的笔墨美感、体验笔墨情趣及提高国画的审美能力。 教学难点: 中国画形式美各因素的价值判断及相互关系。 教具准备: 课件(包括丰富、典型的各种风格的名作),画架、画板、笔墨纸砚等绘画用品。 学具准备: 准备笔、xx、纸、砚、等国画用具。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师:调试多媒体设备,准备教具,组织教学。 生:准备学具。 二、导入新课 首先播放上海美术电影厂的水墨动画《牧笛》 在欣赏了一些片断之后,请学生回答水墨动画的一些特点。引入本课内容《中国画的形式美》。 三、授新课 1、演示课件 2、讲解形式美概念 师:通过刚才同学的剖析,我们知道所谓中国画的形式美概括起来大致有:

中国画写意画的特点

中国画写意画的特点 1、以形写神,以神写意. 从古到今,中国的绘画一直围绕着一个形的问题在作文章.在绘画 的初萌阶段,因为造型水平差,那时的形是简单而幼稚的,是似是而非的,也能够说是“以意表形”.随着绘画经验的持续积累,写形的功能大大 提升,进入了“以形写形”的阶段.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画家们并不以形似为满足,逐渐理解到了“神似”的重要性.即在造型上表现对象的内 在本质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才算真正达到绘画的目的. 最先提出“以形写神”理论的是人物画家顾恺之.后来引伸到中国写意画领域,逐渐比为“以神写意”的意象造型观点.是中国的写意画 摆脱了自然形的限制,而追求以笔墨为载体的情感宣泻.因为开拓了表 现上的自由空间,画家笔下的形象既跳出了特定时空中客观物象再现的制约,又因为形的限制而避免了过于的随意性.使作品既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既有形的观点,又有自我情感的表露,达到极完善的幻化境界.但因为画家对自然物象的感悟千差万别,审美情趣各有所好,所以中国 写意画家笔下对形与神的概念便有了不同的侧重.偏重工细一路的借形以抒发自我性灵的审美需求,既强调客观物象的真实性,又具主观的表 现意识,达到以形传神、形神并重的目的,如注重写实的工兼写即属此类. 小写意画家则既注重形的制约,又注重自然精神与自我心境,情感 的结合,达到一种意蕴平和、雅俗共赏的境界.大写意画家强调自我情 感的宣泻,自然物象中的形仅仅表达感情的一种载体,能够不完全依附 于客观物象的独立美感.在画家笔下自然物象的某些细节能够招之即来,挥之即去.意象造性,以神写意的表现力达到了境界. 关于形神论的观点,历代都有很多精辟的论述.北宋苏轼提出“作 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虽不免过于偏颇,但观点是明确的.元代倪云 林的“逸笔草草,不求形似”,则是文人画家的一种偏激言词.二者都没有把形神的关系界定清楚.对中国写意画的形神问题阐述的最精僻的莫

中国画的形式之美

《中国画的形式美》教案 备课人:金婷 教学内容设计 学习目标知识与能 力目标 运用形式美因素和法则探究中国画的综合性,对中国画的形 式美进行分析,从而加深对中国画的整体认识和理解。 方法与过 程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感悟到中国画具有丰富文化内涵, 并内化为热爱祖国的情怀。 情感与态 度目标 认识中国画是通过笔墨、色彩、章法等外在形式语言来表达 作者的思想情感。 重点难点 1、赏析中国画的笔墨美感。 2、中国画形式美各因素的价值判断(对形式美的把握) 教具 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材、中国画笔墨纸砚、学生作品、挂图等。 课堂教学设计过程 教学 程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中国山水画》,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意境美是山水画的灵魂,下面就让我们再一起欣赏几张国画作品,在欣赏时请同学们说一说这些作品在哪些方面给你以美的愉悦? 2、教师出示范作并解说作品、作者、作品特点。 学生讨论回答:中国画色彩很艳丽;笔墨很有趣,很特别,形象不是很准确但很美等等。 3、教师总结导入课题:同学们的看法很独特,很好,其实同学们刚才所说的这些都是中国画的形式美,那么什么是中国画的形式美呢?下面就让我们共同去学习《中国画的形式美》。 (二)授课 1、演示课件激发学习兴趣,学生迅速参与到分析讨论中来。 2、讲解形式美概念。通过刚才同学的剖析,我们知道所谓中国画的形式美就是在大小横竖不同的画幅中通过构图将点、形、色等形式因素按表现需要有规律的组合起来所呈现的多样统一的美感。 中国画的形式美概括起来大致有:形神之美、笔墨之美色彩之美、形制之美四个因素。 3、演示课件白石老人的《虾》与生活中虾的照片。 提问:白石老人笔下的虾在形象上与现实生活中的虾有什么不同呢? 学生分组讨论。学生回答:回答生活中的虾腿很多,是透明的,

初中美术《中国画的形式美》教案

《中国画的形式美》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构成中国画形式美的几方面内容,对中国画的形神、笔墨、色彩与形式有基本的了解。体会中国画的形式美感,感受其中所蕴含的精神内涵。 【过程与方法目标】欣赏经典的中国画作品,与西方作品进行对比,突出强调中国画的特色。在欣赏过程中分析讲解作品在形神、笔墨、色彩与形制方面的相关知识,感受中国画在美术语言方面所体现的形式美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悟中国画的形式美感,理解中国画的形式之美,提高对中国画的鉴赏能力。在欣赏过程中逐渐感悟中国文化,理解中国文化的内涵与价值,增强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中国画在形神、笔墨、色彩与形制方面的表现特点和独特美感。 【难点】 引导学生了解蕴含在中国画形式美中深层次的传统文化,感受中国画作品的意境与情趣。三、教学用具 课件、图片、画册、毛笔、墨汁、宣纸、报纸、国画资料及图片 四、教学过程 环节一:观看视频,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视频《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引导学生赏析,并提问视频中讲述的是怎样的故事?视频中的画面运用了怎样的绘画形式来进行表现的? 学生赏析回答,教师总结:画家运用水墨画的形式将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小故事演绎的活灵活现,使得内容与形式协调统一,体现了中国画独特的形式语言。从而引出课题——《中国画的形式美》。 环节二:交流探讨,直观感知 教师出示中国传统绘画作品并思考:大家根据以往学习的中国画,你认为中国画的形式美感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总结:形神、笔墨、色彩、形制。 环节三:对比欣赏,形式分析 (一)形神之美 1.教师展示《韩熙载夜宴图》局部,与学生赏析,并提问画面中表现了怎样的场景,人物形象有什么特点? 学生赏析回答,教师总结:《韩熙载夜宴图》表现了古代仕女吹奏乐曲的形象。画面中的人物形象无论是从她们娴雅的风姿、自然的体态、专注的表情以及衣袂轻舒、乌云高耸的女性之美,都描绘得淋漓尽致。 2.教师继续提问:顾闳中是如何通过“形”表现“神”的?根据人物形象分析一下这些人物的心理? 学生分组讨论,回答问题,教师小结:画家通过对人物动态与表情、人物的疏密组合进行细致刻画,塑人物形象,来表现人物的神

中国写意画特点及解析

中国的写意画的特点及解析 中国的写意画,以其鲜明的艺术特色自立于世界艺术之林。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特色的形成,是集中国的哲学观念、文化素养、审美意识和思维方式之大成。纵观中国写意画的发展史,虽然在历史上出现较晚,但由于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很快被人们接受并发扬光大。在写意花鸟画领域,可谓名家辈出,群星灿烂,占据着中国画坛的主导地位,在绘画技法方面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我们今天在研究借鉴传统绘画的精髓时,要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取精华,弃糟粕,有选择地去撷取,去接受。要想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对中国传统的写意花鸟画的艺术特色做全面深入的了解。 中国写意画是一个综合艺术的产物,千余年的积累、沉淀、变更与发展,使其不仅具有中国画的共性,也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色。 1、以形写神,以神写意。 从古到今,中国的绘画一直围绕着一个形的问题在作文章。在绘画的初萌阶段,由于造型能力差,那时的形是简单而幼稚的,是似是而非的,也可以说是“以意表形”。随着绘画经验的不断积累,写形的功能大大提高,进入了“以形写形”的阶段。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画家们并不以形似为满足,逐渐认识到了“神似”的重要性。即在造型上表现对象的内在本质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才算真正达到绘画的目的。 最先提出“以形写神”理论的是人物画家顾恺之。后来引伸到中国写意画领域,逐渐比为“以神写意”的意象造型观念。是中国的写意画摆脱了自然形的限制,而追求以笔墨为载体的情感宣泻。由于开拓了表现上的自由空间,画家笔下的形象既跳出了特定时空中客观物象再现的制约,又由于形的限制而避免了过于的随意性。使作品既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既有形的观念,又有自我情感的表露,达到极完善的幻化境界。但由于画家对自然物象的感悟千差万别,审美情趣各有所好,因此中国写意画家笔下对形与神的概念便有了不同的侧重。偏重工细一路的借形以抒发自我性灵的审美需求,既强调客观物象的真实性,又具主观的表现意识,达到以形传神、形神并重的目的,如注重写实的工兼写即属此类。

浅谈中国画线描之美

浅谈中国画线描之美 袁博 【摘要】美术作品中重要表现因素——线。线亦称线条,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反应世界中所对自然及生活形态中最概括、简明的表现形式。中国历代画家以线条为造型运用的基本手段,在实践中积累丰富的经验,概括出许多以线描为形式的艺术美。画家通过这些基本技法来表现所描绘的对象,从而通过运笔、行笔的提、按、转、折的力度;以及线条的长短、粗细、疏密、浓淡的节奏感;还有绘画艺术本身所表现的思想感情的情感美,来给所表达的内容增加了艺术的表现力。 【关键词】线描白描骨法用笔用笔 一、中国画的线的概念 1.美术中线的概念 线是美术作品的重要表现因素,也是必不可少的因素。在二维空间中,线是面的边界线。在三维空间中,线是形体的外轮廓线和标明内在构造的结构线。线亦称线条,线条是绘画中人们认识和反映自然形态时最概括最简明的表现形式。在写实的绘画中,线条体现为画家对物态质感、量感、重力与动速的客观感应,线条依附于物态性质,反映出曲直、粗细、润涩、软硬等不同特征。中国历代画家以线条为造型最基本的手段,在长期实践中积累了极为丰富的经验。如各种描法,山水画的各种皴法等。 2.线的发展 中国画简称“国画”,指在中华民族长期的悠久历史长河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世界美术领域中所自成独特体系的中国民族绘画。它是用毛笔、水、墨及中国画颜料,在特制的宣纸或绢素上作画。 (1)在表现题材上可分为人物画、山水画、花竹画、禽鸟画、畜兽画、鱼虫画、宫室画等之分。 (2)在表现手段和技法上,又可分为工笔、写意、钩勒、没骨、设色、水墨等画法,各有蹊径、各有特色。 (3)按幅面样式,可以分为立轴、横卷、册页、扇面等款式。 中国画讲究笔墨、线条运用、墨色和轻重色彩,通过钩、皴、点、染;干、湿、浓、淡并用,来表现客观物象的结构。运用虚实、疏密结合和“留白”等手法来取得巧妙的构图效果。中国画的空间处理比较自由灵活,即可以用“以大观小”法,画重山叠嶂;也可以用“走马看山”法,画长江万里。中国画也重视“形神兼备”、“气韵生动”,不但主张要“外师造化”,而且还要“中得心源”。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在世界美术领域里中国画具有特立独行的民族形式和表现风格。在描绘物象上,中国画主动运用线条、墨色来表现形体及质感,有高度集中的表现力,并与诗词、歌赋、书法篆刻相结合,达到“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的效果。 二、线描的艺术美 1.线描技法 在中国绘画艺术的历史中,线始终作为画面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造型的主要手段而存在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民族绘画艺术风格。要研究中国绘画艺术的特点,必须从研究线开始。用线来表现人们的思想,早在远古的结绳记事就已开始,绳即是线。象形文字的出现及其演变与发展的过程,与线有着深刻的密切的同源关系。 线是中国绘画造型的基本手段,不同于西画,西画主要依靠明暗色调,通过光投射到对象上所产生的明暗变化来造型。中国画则主要依靠线条来造型。线条不

中国画的形式美

课题中国画的形式美课时2 总课时数2 授课时间第5、6周 画的综合性,对中国画的形式美进行分析,从而进一步加深对中国画的整体认识和理解能力目标:认识中国画是通过笔墨、色彩、章法等外在形式语言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情感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感悟到中国画具有丰富文化内涵,并内化为热爱祖国的情怀。 教学重点赏析中国画的笔墨美感。 教学难点中国画形式美各因素的价值判断(对形式美的把握) 板书设计中国画的形式美一、形象之美二、笔墨之美三、色彩之美四、章法之美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导入1、《万山红遍》的作者是谁? 2、《溪山行旅图》的作者是谁? 3、《江山如此多娇》的作者是谁?复习导入 2、新课中国画的形式美是指在大小横竖不同的画幅中,通过构图将点、线、形、色等形式因素,按表现需要有规律地组合起来所呈现的多样统一的美感。在形式美的方面,大致有以下因素:一、形象之美无论工笔画或写意画,必须以一定的形象为基础。但是,中国画历来讲究“以形写神”,表现任何物象,形似仅仅是手段,神似才是目的。古代为人物画像,称作“传神”。齐白石笔下的青蛙、虾、小鸡等动物,使人看了感到生动活泼,有稚拙的童趣,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二、

笔墨之美充分运用毛笔的性能,驾驭墨与色在宣纸上的渗化效果,表现不同物体的形状、质感、量感,塑造出生动完美的艺术形象,这种综合性的技巧在中国画中统称笔墨,它是中国画造型的基本语言。中国画以线造型,墨分五色,以行笔的快慢、顿挫、提按与墨色的干、湿、浓、淡、枯焦等,干湿巧拙、涩畅互相交替使用,虚实相生,“笔为墨骨,墨为笔充,”从而表现出天地万物,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使观者得到美的享受。三、色彩之美中国画有独特的特点。以画法分,又白庙、水墨淡彩、重彩、墨骨、勾勒填彩,又有泼墨泼彩等。各种不同的画法与丰富的色彩运用,构成了中国画独特的民族特色,使之成为东方绘画的代表,是世界绘画重要的品种之一。四、章法之美中国画的形制有多种,如中堂、条幅、横披、手卷、斗方、册页、扇面等,在大小、长短方圆不同的形制中合理按排表现的物象叫做章法。每幅画面上有主次、疏密、节奏、变化,并可以留白,有笔墨处为实境,可以是天、地、云、水、烟、气、雪等,给观者以丰富想象的余地。中国画上的提款与印章,也是画面构图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好的书法与篆刻可以为画面增色,款与印的大小、位置、文字也有很多讲究。介绍中国画的形式美。(播放课件欣赏贾又福的《太行丰碑》)欣赏理解中国画的形象美理解笔墨之美(课件播放潘天寿的《露气》)理解色彩之美(课件播放李可染的《万山红遍》理解章法之美(欣赏扇面、册页、框裱类作品。)观看课件谈自己的感受谈自己的理解

写意中国山水画图片欣赏

写意中国山水画图片欣赏 在中国写意山水画发展史上宋代是最重要的历史阶段,这一时期是中国山水画名家大量涌现、佳作层出不穷的时代。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推荐的关于写意中国山水画图片,欢迎欣赏学习。 关于写意中国山水画图片欣赏关于写意中国山水画图片1 关于写意中国山水画图片2 关于写意中国山水画图片3 关于写意中国山水画图片4 关于写意中国山水画图片5 山水画构图情趣 中国山水画情趣美是一幅画里情调和趣味所产生出的美感。对情趣美的追求,始于对姐妹艺术的借鉴。民间艺术、儿童画及农民画的直率、天真、稚拙、自由,给“正襟危坐”的正统的中国山水画以启迪。情趣美包括笔墨的情趣美、造型的情趣美、构图的情趣美。传统山水画中对情趣美的认识不足。就笔墨而言,古人是非常重视笔县的。千年以来,对笔墨的锤炼使中国画的笔墨运用炉火纯青。也有些画家在极尽笔扭之能事时,客观上笔情扭趣得到了展现。但就主观而

言。他们还不能意识到这点,即使意识到,也不会以此为追求目的。在传统山水画里,笔墨始终是情意的附庸,是观念的载体,是程式的奴仆。造型、构图也是如此。山水画不一定非要居中而绘,构图方式可以灵活多变,偏山斜水别有情趣。绘画本来就是一种陶冶性情的文化活动,要种类丰富才能称之为胜景。南宋时期有被称为“马一角”的绘画大师马远 与被称为“夏半边”的绘画大师夏圭,合成“马夏”,他们将偏山斜水演绎的饶有意趣,引观者共鸣,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清初画家朱耷的山水画可以说脱尽窠臼,但其冷涩的笔里、怪异的构图、扭曲的造型是表现残山剩水的需要;是写愁寄恨、愤世嫉俗的心态写照。人评其画“墨点无多泪点多”,可见墨 点只是泪点的载体而已。 直到现代,中国山水画的笔墨、造型、构图等形式才得以解放,才有了其本身的情趣可言。和传统画家迥然有别的是,有一些现代画家就是以追求、表现情趣美为目的,是自觉的。比如通过对笔墨的特殊运用(用笔的散锋,用墨的冲破、撒盐等),通过对画面形象的夸张、变形,通过对构图的分割、解构、反常规的处理等。化笔墨为情趣,化景物为情趣,化构图为情趣,使画面呈现出有情趣的美感。在实际应用中,可能是综合的,也可能是有所侧重。

中国画赏析

中国画赏析 中国画是中国传统民族绘画的统称,也称国画或水墨画。它讲究写实写意,在世界美术领域内自成体系,为东方绘画的主流。它是以墨为主要颜料,以水为调和剂,以毛笔为主要工具,以宣纸和绢帛为载体的具有民族特色的特有画种。它是中国艺术的典型代表,是一种精神性、哲学性很强的艺术。中国画是建立在艺术想象基础上的一种艺术创造,通过虚实相生、书印结合,进行意象造型,美学追求,从而展示了中国画独特的艺术境界。 传统中国画不仅历史悠久,还有着博大精深的丰厚内涵。它源自远古的岩画和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经过青铜器的铸就,发展到战国的壁画、帛画时已趋成熟。受过秦砖汉瓦的熏陶,与中国特有的书法同源,有盛唐的青绿丹青,有着篆、隶、楷、草、行的线条之美,有五代、北宋的工笔花鸟之妙,有宋、元的山水之神韵,有明、清文人之笔墨胸襟,有中国与域外交流碰撞的艺术火花,有民间艺术的装饰风情,有汉赋、唐诗、宋词、元曲的精华,更有着中国古代哲学和美学的陶冶之魂,现在,又在经历着新时代文明的洗礼。所以,传统的中国文化既是一条活着的流动着的长河,又是一条随着时代的前进而与时俱进的东方之龙。它的生命之树长青。不论社会如何发展,只要中国的笔墨纸砚还存在,只要中国的炎黄子孙还存在,只要中国人的审美情节还存在,中国画就会永远存在、发展下去。传统的中国绘画,在新的世纪

中仍会“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中国画狭义地说是用毛笔、墨、颜料画在宣纸或绢(帛、壁)上的,广义地说包括漆画、木刻版画、民间年画等不同绘画形式。题材一般分为人物、山水、花鸟等。在技法上又可分为工笔和写意两种,各有蹊径,自有特色。人物画从晚周至两汉、魏晋、唐、五代、两宋逐渐成熟,山水、花鸟等至隋唐始独立形成画种。五代、两宋期间,中国画流派繁多,成为高度发展的阶段。元代山水画成为中国画的主流,文人画兴盛。明、清和近代,重视笔墨,大体承袭前规。在各个时期都出现了不少革新创造的画家。中国画具有鲜明的民族形式和风格。在描绘物象上,主要运用线条、墨色来表现形体、质感,有高超的表现力,并与诗、书法和篆刻相结合,达到“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的效果。它还有独特的装裱形式(卷轴画、册页、扇面)。 中国画的技法,实际上就是用笔和用墨的问题。宋以后,“笔墨”的含义已经不是单纯的笔或墨的名称,笔墨之中反映画者的思想情趣,因而成为中国画的代名词。这是符合中国绘画传统的发展和特征的。丰富而优秀的绘画遗产可以证明传统的形式技法主要是一个笔墨问题。 所谓“笔”是指线、点、面,而线条是主要的;所谓“墨”是指浓淡深浅(包括色彩),而水墨是主要的。线条和色彩(墨分五色)原是构成中国绘画的主要因素。 怎样描画线条,即是怎样用笔;怎样掌握水墨(色彩),即

《中国画之写意画》教案

《中国画之写意画》教案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了解中国写意画的特点,熟悉写意画的工具材料、表现方法,掌握写意画的用笔、用墨的技巧,并能基本运用到临摹或创作中去。 2、通过对中国写意画的学习,认识中国画在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价值,以及在审美中所具有的独特魅力。使学生能够多层次、多方向地获得有关中国写意画的历史、文化、审美等方面的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进行思考、分析、表达,提高学生学习中国画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写意画的特点及用笔、用墨的技巧 三、教学工具材料的准备: 1.多媒体教具 2.生宣纸、墨汁、调色盘、中国画颜料、勾线笔2支、羊毫笔大、中、小号笔各1支 四、教学内容分析: 《中国画之写意画》共用5课时来完成教学,第1课时也就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师重点引导学生探讨、研究、了解写意画的特点、用笔、用墨的技巧,激发学生对中国写意画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绘画表现技能,为后面3课时临习花鸟画、山水画、人物画打下基础,最后1课时帮助学生综合已学知识,通过练习,选择恰当的绘画表现题材,用写意的形式创作完成一张能表达主观情感,富有个性的作品,并完成本课的学习反思。 五、教学基本思路: 以观察、分析、比较、教师示范、学生练习体验等方式贯穿教学,欣赏、解读作品与阅读课文有机的结合起来。注重将学生的个人体验渗透到教学中,并通过讨论引导学生对个人体验进行梳理、综合,使学生自己能总结出中国写意画的审美价值,对于教师传授的表现手法、执笔方法、用墨方法,学生应普遍尝试,并能运用到临摹或创作中去。 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目标 一、导入在教室的黑板上挂上2-3幅 教师自己的中国画写意作 品 学生欣赏作品,初步感 受写意画的审美情趣 情境导入,激发学生的 学习热情,并引入课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