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导论重点整理
2024高中生物所有知识点总结

2024高中生物所有知识点总结高中生物是中学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生物的基本概念、生物的结构与功能、生物的遗传与进化、生物的生态与环境等内容。
以下是2024高中生物的所有知识点总结:一、生物的基本概念1. 生物的基本特征:有机体、有生命活动、有遗传信息、有进化能力。
2. 生物的分类:五界系统、生物的命名与命名规则。
3. 生物的组成:细胞是生物的基本单位、组织、器官、系统。
4. 生物的物质基础:碳水化合物、脂质、蛋白质、核酸。
5. 生物的能量:能量的来源、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发酵作用。
6. 生物的调节: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
7. 生物的繁殖:有性生殖、无性生殖。
二、生物的结构与功能1. 细胞的结构:原核细胞、真核细胞、细胞结构与功能。
2. 细胞的运动:细胞骨架、细胞膜运动、胞吞作用、胞吐作用。
3. 细胞的代谢:物质的运输、合成、分解、排泄。
4. 组织的结构与功能: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神经组织。
5. 器官的结构与功能:植物的根、茎、叶、花、果等器官结构与功能。
三、生物的遗传与进化1. 遗传物质:DNA结构、DNA复制、DNA修复。
2. 基因与遗传:基因的表达与遗传、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基因工程技术。
3. 遗传的规律:孟德尔遗传规律、染色体理论、非孟德尔遗传、群体遗传学。
4. 进化与演化:达尔文进化论、自然选择与人工选择、进化因素、进化的证据。
四、生物的生态与环境1. 生态系统:生态因子、生物群落、生态圈、生态位、气候与地理因素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2. 生态关系:种间关系、种内关系、食物链、食物网、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
3. 生物的适应与保护:适应性进化、生物多样性、生物资源利用与保护、环境污染与生态危害。
以上是2024高中生物所有知识点的概要总结,涵盖了生物的基本概念、生物的结构与功能、生物的遗传与进化、生物的生态与环境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可以帮助学生对生物学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并能够应用到实际生活和科学研究中。
《分子生物学导论》笔记_学习笔记

《分子生物学导论》笔记第一章:分子生物学概述1.1分子生物学的定义与发展1.2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对象1.3分子生物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1.4分子生物学的重要性第二章:DNA的结构与功能2.1DNA的双螺旋结构2.2DNA的复制机制2.3DNA的修复与重组2.4DNA的功能与基因表达第三章:RNA的类型与作用3.1信使RNA(mRNA)3.2转运RNA(tRNA)3.3核糖体RNA(rRNA)3.4小RNA及其功能第四章:蛋白质的合成与功能4.1转录与翻译过程4.2蛋白质的结构层次4.3蛋白质的折叠与修饰4.4蛋白质的功能与作用机制第五章:基因调控机制5.1基因表达调控的基本概念5.2转录因子与增强子5.3表观遗传学与基因表达5.4RNA干扰与基因沉默第六章:分子生物学的应用6.1分子生物学在医学中的应用6.2分子生物学在农业中的应用6.3分子生物学在生物技术中的应用6.4未来发展与挑战第1章:分子生物学概述分子生物学的定义与发展分子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的分子基础的科学,主要关注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作用。
其核心内容包括DNA、RNA和蛋白质的相互关系。
分子生物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随着显微镜技术的发展,科学家们对细胞组成的认识逐渐深入。
1940年代,随着DNA的双螺旋结构被发现,分子生物学开始正式形成。
关键概念包括:DNA(脱氧核糖核酸):遗传信息的载体,结构为双螺旋。
RNA(核糖核酸):在基因表达中起到中介作用,主要类型有信使RNA(mRNA)、转运RNA(tRNA)和核糖体RNA(rRNA)。
蛋白质:由氨基酸构成,承担细胞内外的多种功能。
重要发展里程碑: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提出DNA双螺旋结构。
1961年,霍普金斯等人发现RNA的转译机制。
1970年代,基因工程技术的引入,推动了分子生物学的应用。
考点:分子生物学定义的准确描述DNA、RNA和蛋白质的基本功能和相互关系重要历史事件及其影响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对象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核酸(DNA和RNA)、蛋白质、酶及其相互作用。
分子生物学导论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节 分子生物学发展的基础
(一)创世说和进化论
三个与生命现象相关的基本问题
生命是怎样起源的?
为什么“有其父必有其子”?
动、植物个体是怎样从一个受精卵发育而来的?
创世说 上帝创造了世间万物,包括人类。
什么是生命?生命如何定义?
从生物学角度的定义
从物理学角度的定义
从生物物理学角度的定义
分子生物学手段
人类基因组计划简介
Human Genome Project,HGP
问题的提出
70年代对人类基因组的研究已具有一定 的雏形;
1986年著名遗传学家Mckusick V提出 从整个基因组的层次研究遗传学的科学 称“基因组学”;
同年,诺贝尔奖获得者Dulbecco R在 Science杂志上发表了题为“癌症研究的 转折点——人类基因组的全序列分析”, 得到了世界范围的响应;
记在人类基因组中多达300万个。
构建遗传图谱的基本原理:
真核生物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进 行重组和交换,染色体上任意两点之 间发生重组和交换的概率随着两点之 间相对距离的远近而发生变化。
构建遗传图谱的意义:
通过连锁分析,可以找到某一致病 基因或表型的基因与某一标记邻近 (即紧密连锁)的证据,从而可把 这一基因定位于染色体的特定区域, 再对基因进行分离和研究。
(三)RNA剪接研究
生物大分子结构功能研究(又称结构分子 生物学)
(一)概念:
是研究生物大分子特定的空间结构及结 构的运动变化与其生物学功能关系的科
学。
(二)结构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方向:
结构测定;
结构运动变化规律;
结构与功能关系的建立。
(三)结构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手段
生命科学导论(生物学导论)全复习整理

生命科学导论第一章绪论21世纪将是生命科学的世纪,面向21世纪的大学生应有生命科学基础,而不应该成为“生物盲”。
一.什么是生物学?1. 定义生物学(biology)是研究生物体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因此,又称为生命科学(life sciences)。
生物学研究生物体的形态、构造、行为、机能、演变及其与环境间相互关系等问题。
2. 生物学的研究对象生物学的研究对象正在日渐加深和扩大,不仅要研究肉眼看不见的微生物,也要研究自然界的动物、植物。
生物学还要研究人类自己,因为人类也是一种生物。
生物学还要研究小至生物大分子的基团行为,广至地球表面的生物圈(bio-sphere)的将来动态,延伸至玄古生命的发生和宇宙中生命存在的问题。
3. 生物学的分科根据研究对象分为:动物生物学、植物生物学、微生物学、人类学。
根据研究角度分为:分类学,形态学,生理学,胚胎学,古生物学,遗传学,生态学等。
根据研究范围分为: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组织生物学,器官生物学,个体生物学,群体生物学等。
二.生物学的历史和发展从传统生物学到现代生命科学(1)描述生物学阶段(19世纪中叶以前)主要从外部形态特征观察、描述、记载各种类型生物,寻找他们之间的异同和进化脉络。
代表人物:达尔文—《物种起源》(1859)(2)实验生物学阶段(19世纪中叶~20世纪中叶)利用各种仪器工具,通过实验过程,探索生命活动的内在规律。
(3)创造生物学阶段(20世纪中叶以后)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的发展使人们有可能“创造”新的物种。
(4)生物学的发展趋势从微观到宏观分子→细胞→整体水平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的辨证统一现代生物学的高度分化,各学科的相互渗透,新学科或边缘学科的产生。
三.生物学的研究方法1. 观察与描述方法外部观察和外部形态描述:分类学。
《尔雅》、《本草纲目》、亚里士多德对500种动物的描述分类、林奈的双名法等。
2. 比较方法比较解剖学:脊椎动物各类群的器官和器官系统的形态,结构进行解剖,加以比较,为生物进化论提供证据。
生导课知识点总结

生导课知识点总结;1:统一性:组成生物体的元素和有机分子是统一的。
各种生物编制基因程序的遗传密码是统一的。
生命的基本组成单位是细胞(除病毒外)2:生命的物质基础是蛋白质和核酸;生命运动的本质特征是不断自我更新,是一个不断与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开放系统;生命是物质运动的一种最高级的形式。
3:现代生物科学是在分子水平和分子机理水平对整个生命科学进行统一的整合与解释,以DNA双螺旋发现为分水岭。
4:多样性: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景观多样性5:种——生物的种是具有一定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以及一定自然分布区的生物类群。
种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元。
1) 形态和结构相似; 2) 生殖隔离6:学名由两部分组成,即属名+种加词属名的首字母大写种加词全部小写属名和种加词用斜体手写时学名下需加一横线双名制所用文字为拉丁文或希腊文学名后可加定名人姓氏(正体)7:五界分类法(Whitaker):原核生物界:细菌、放线菌、立克次氏体、衣原体、支原体、蓝藻等DNA成环状,位于细胞质中不具成形的细胞核细胞内无膜细胞器细胞进行无丝分裂原生生物界:单细胞的原生动物、藻类细胞核具核膜的单细胞生物细胞内有具膜结构的细胞器细胞进行有丝分裂真菌界:细胞具细胞壁无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无根、茎、叶的分化营腐生和寄生生活植物界:具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营养方式:自养,在生态系统中为生产者动物界:营养方式:异养。
在生态系统中是消费者8:艾滋病感染流程图:9:亚病毒(subvirus):是一类比病毒更为简单,仅具有某种核酸不具有蛋白质,或仅具有蛋白质而不具有核酸,能侵染动植物的微小病原体。
不具有完整的病毒结构的一类病毒,包括:朊病毒(Prion):致病因子并非核酸,而是一种感染性蛋白粒子类病毒(Viroid):能感染某些植物致病的单链闭合环状的RNA分子。
拟病毒(Virusoid):仅有裸露的RNA或者DNA所组成,是在真病毒中寄生的一种有缺陷的病毒。
生物科学导论名词解释

第一章生命科学绪论一、生命科学的定义1.生命科学是研究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它研究生物之间彼此的互作以及他们和环境的互作。
2.现代生命科学是在分子水平和分子机理水平对整个生命科学进行统一的整合与解释。
3. 现代生命科学产生的标志: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
二、什么是生命1.生命的基本特征:细胞结构、有序的组成、对外界的感应、生长发育和生殖、利用能量、进化、体内稳态。
2.生命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细胞。
3.新陈代谢(1)新陈代谢:生物体内物质与能量的转换过程,涉及物质的同化与异化、合成与分解、能量的捕获与释放。
(2)根据获得能量的方式可以将生物分为两大类:自养生物和异养生物。
(a)自养生物:利用外界的太阳能或其他热能将二氧化碳合成为有机化合物的生物,包括所有植物和一些细菌。
(b)异养生物:自身不能利用外界的太阳能或其他热能将二氧化碳合成为有机化合物,只能利用现有的有机化合物作为能量来源的生物,包括所有动物和真菌、绝大多数细菌和病毒。
4.生命的层次:分子、细胞器、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群体、群落、生态系统。
5.生命科学的四大主题:细胞学、遗传学、生命的统一性、生命的多样性。
第二章生命的基本化学组成一、生物体的元素组成1.生物体中含量最高的五种元素:O、C、H、N、Ca。
2.生物体中大约有25种元素必不可少,可分为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
二、作为生命之源的的水1.水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1)水是一切生理生化反应所必需的的介质;(2)水能维持细胞的形态结构,调节渗透压;(3)水帮助生物体传输物质。
等2.水分子的特性(1)水分子是偶极子:分子中电荷分布不对称,一侧显正电性,一侧显负电性。
(2)水具有流动性的原因:水分子之间能建立弱作用力氢键。
(3)蛋白质溶于水的原因:水分子是偶极子,且有流动性,能与正、负电荷结合。
三、作为生命骨架的碳1.所有生物大分子的骨架均由碳原子组成。
2.碳原子的化学特性:(1)碳原子最多可以四个方向形成4个强共价键;(2)碳原子之间可以连接成链状或环状分子;四、糖类1.生命有机分子的种类:糖类、脂类、蛋白质、酶、核酸2.糖类(1)单糖分为醛糖和酮糖,由多个相同单糖分子连接的多聚分子成为寡糖。
《生命科学导论》重要知识点汇总四

《生命科学导论》重要知识点汇总四91.间期在细胞分裂间期进行着遗传物质DNA的复制过程,DNA复制与细胞分裂前后有两个间隔(gap),因此将间期又分为三个时期,即DNA合成前期(G1期)、DNA合成期(S期)与DNA合成后期(G2期)。
间期是细胞合成DNA、RNA、蛋白质和各种酶的时期,是为细胞分裂准备物质基础的主要阶段。
92.细胞分裂期(M期)细胞的有丝分裂需经前、中、后、未期,它是一个连续变化的过程,由一个母细胞分裂成为两个子细胞。
一般需1~2 h。
前期(prophase),染色质丝高度螺旋化,逐渐形成染色体(chromosome)。
染色体短而粗,强嗜碱性。
两个中心体向相反方向移动,在细胞中形成两极:而后以中心粒随体为起始点开始合成微管,形成纺锤体。
随着染色质的螺旋化,核仁逐渐消失。
核被膜开始瓦解为离散的囊泡状内质网。
中期(metaphase),细胞变为球形,核仁与核被膜已完全消失。
染色体均移到细胞的赤道平面,从纺锤体两极发出的微管附着于每-一个染色体的着丝点上。
从中期细胞可分离得到完整的染色体群,共46个,其中44个为常染色体,2个为性染色体。
男性的染色体组型为44+XY,女性为44+XX。
分离的染色体呈短粗棒状或发夹状,均由两个染色单体借狭窄的着丝点连接构成。
后期(anaphase),由于纺锤体微管的活动,着丝点纵裂,每-染色体的两个染色单体分开,并向相反方向移动,接近各自的中心体,染色单体遂分为两组。
与此同时,细胞被拉长,并由于赤道部位细胞膜下方环行微丝束的活动,使其缩窄,细胞遂呈哑铃形。
末期(telophase),染色单体逐渐解螺旋,重新出现染色质丝与核仁,内质网囊泡组合为核被膜,细胞赤道缩窄加深,最后完全分裂为两个二倍体的子细胞。
细胞周期可以表示为,G期→S期→Gz期→M期。
有的细胞如造血于细胞,始终保持旺盛的分裂能力,沿着细胞周期周而复始,不断进行分裂。
绝大多数高度分化的细胞不再分裂,如成熟的红细胞、神经细胞、肌肉细胞等,永远失去分裂能力。
生物技术导论复习提纲

第一章绪论1、生物技术的定义:指人们以现代生命科学为基础,结合其他基础学科的科学原理,采用先进工程技术手段,按照预先的设计改造生物体或加工生物原料,为人类生产出所需产品或达到某种目的。
2、生物技术的种类: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蛋白质工程。
34猛。
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看作生物工程的上游处理技术,将发酵工程和酶工程看作生物工程的下游处理技术。
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和发酵工程中所需的酶往往是通过酶工程来获得的。
5、传统生物技术主要是指通过微生物的初级发酵来生产产品的技术。
现代生物技术是以20世纪70年代DNA重组技术的建立为标志的,与信息技术、新材料科学并列为当今三大前沿科学。
6、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1)1944年,Avery等人通过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2)1953年,Watson和Crick发现了DNA双螺旋结构,并阐明了DNA半保留复制机制,从而奠定了现代分子生物学的基础,开辟了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新纪元;(3)1961年,Nirenberg等破译了遗传密码,揭开了DNA编码的遗传信息表达为蛋白质的秘密;(4)1972年,Berg首先实现了DNA体外重组技术,它标志着生物技术的核心技术——基因工程技术的开始。
(5)1975年,Kohler和Milstein建立了单克隆抗体技术;(6)1976年,DNA测序技术诞生;(7)1988年,PCR(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DNA多聚酶链式反应)方法问世;(8)1997年,英国培养出第一只体细胞克隆绵羊多莉。
7、人类基因组计划(HGP)1990年启动,共计六个国家16个基因组中心参与。
中国承担3号染色体约3000万bp的测序,约占整个计划的1%。
“读出”——碱基测序(2000年6月),“读懂”——基因的功能。
(1)人类基因组:指人体DNA分子所携带的全部遗传信息(2)什么是“人类基因组计划”?、“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意义是有哪些?人类基因组计划:基因组就是一个物种中所有基因的整体组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学导论重点
生物演化论
Evolution:饰变中的演替
痕迹器官:
同源器官:具有不同的功能和外部形态,却具有相同的基本结构的器官。
拉马克提出用进废退,获得性状等理论;认为演化有向复杂化发展的内在动力和环境的影响力两种动力。
生命是蛋白体的存在方式,具有新陈代谢,繁殖,遗传等特征。
原始生命的特征:
1.具有脂双层膜围成的与环境隔开的含水囊泡。
2.囊泡内有多种核酸、蛋白质,糖类大分子。
3.能选择性地从环境中吸纳食物。
4.利用食物的分解,复制自身一部分起核心作用的大分子。
5.囊泡因大分子增多而生长,繁殖。
达尔文认为:决定生物演化的因素是遗传的变异和选择,认为获得性状可以遗传。
现代达尔文主义认为:决定生物演化的因素是突变(包括重组)、选择、隔离。
获得性状不能遗传。
变异:一定变异:环境引起的体质或机能的变异,不能遗传。
不定变异:相同环境条件下发生的彼此不同,能够遗传。
变异的原因:突变、重组、畸变。
基因突变:是某一基因内部发生了化学性质的变化,与原来基因形成对性关系。
突变体:由于基因突变而表现突变性状的细胞或个体。
基因突变在演化中的意义:为生物演化提供有生存价值的材料
为生物演化提供丰富的材料。
自然选择:适合环境条件的生物被保留下来,不适合的被淘汰。
性选择:同性个体间为争取与异性交配而发生竞争,是自然选择的一种特殊形式。
自然选择的类型:稳定性选择,前进性选择。
选择的实质:定向改变群体的基因频率。
遗传和变异的交互作用是演化的动力。
适合度:一个生物能够生存并把他的基因传给下一代的相对能力。
适应:生物适应环境而形成一定特性和性状的现象。
适应的普遍性: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适应在进化中的作用:个体数目增加,分布区扩大,物种的进化。
适应的起源:条件:要有遗传的变异;环境的变化;具有生存价值的变异
方式:遗传基础先发生变化;环境先发生变化
物种的形成:自然选择以微小的变异为原始材料,通过生存斗争,保存积累有利变异,经过许多时代,形成新的生物类型。
现代达尔文主义物种的形成: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
隔离分为异地隔离:异地分布的群体之间,直接的基因交换发生障碍。
生殖隔离:由于群体间在基因型上所造成的差异而使基因交换受到限制。
物种形成在生物演化中的意义
1.生物谱系进化的起点
2.为演化的不可逆性奠定了基础
3.为演化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中性学说:
1.突变大多是中性的,它不影响核酸和蛋白质的功能,对生物个体的生存既无害处也无好处。
2.中性突变通过随机的遗传漂变在群体里固定下来,在分子进化水平上自然选择不起作用。
3.进化的速率由中性突变的速率决定,也就是由核酸和氨基
酸的置换率所决定。
中性学说的意义:
1.中性学说应用了分子生物学的技术和数学方法,打破了不同物种之间不能进行杂交实验的局限性,可以对不同物种的同源蛋白质氨基酸顺序和基因进行比较,并计算出分子演化的过程和速度。
2.在表现性上也不能完全否定中性学说的作用。
中性学说的难题:
1.无法解释物种的形成。
2.无法解释表现型水平上的演化。
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的几个层次
1.生物多样性:代表物种演化和生态适应
2.基因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广义-所有生物遗传信息的总和;狭义:种内不同群体之间或一个群体内不同个体之间遗传变异的总和。
3.生态系统多样性:生物圈内生境、生物群落、生态系统及其过程变化。
境观多样性
植物分类的形态学基础:上位子房下位花……
自然分类法:体现植物之间亲缘关系的分类方法。
共有祖征
共有衍征
双名法:Oryza sativa L. var. glutinosa Matsum 糯稻
分类学种=形态学种:以形态性状作为分类的主要依据加上地理分布和生化指标。
群体和种群,大种和小种
好种:无论是形态还是生殖隔离上都有明显的特征。
亚种subspecies:种内的类群,形态上有区别,分布上、生态上或季节上有隔离。
变种variety:一个种有形态变异,变异比较稳定,它的分布范围也比亚种小的多。
变形form:有形态变异,但看不出有一定的分布区,是零星分布的个体。
同形种与半同形种
半种,化学种(形态上不明显或根本无区别,但化学成分有明显差异的)。
二界分类:植物,动物。
五界分类:植物界,动物界,真菌界,原生生物界,原核生物界。
三界分类:真细菌、古细菌和原核生物。
生物类别植物动物
细胞构造有细胞壁无细胞壁
营养方式大多数自养异养
生长和大多数植物生长各器官在胚胎内器官和发育连续进行,完全形成,生长、发生可连续不断产生发育主要是体积方式新器官和新组织增大与个体成熟
植物类别
1.藻类植物:具有叶绿素、营光能自养型生活的无根茎叶分化,无维管束、无胚的叶状体植物,其营养细胞都有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作用,一般生活在水中。
2.地衣植物:真菌和藻类的共生物。
3.苔藓植物:是一类结构比较简单的小型高等植物,仅包含茎和叶两部分,是孢子植物。
高等植物:1有根茎叶的分化
2生殖器官多细胞
3受精卵发育成胚
4.蕨类植物:1.与苔藓植物相比,都有颈卵器和精子器,受精需要水
2.具独立的配子体和孢子体。
3.蕨类植物有根,有维管束,因而长得高大。
真蕨类植物形态:不定根,根状茎,叶柄,叶轴,鱼片,小羽片,羽轴,裂片,小羽轴,主脉
5.裸子植物:1.种子裸露
2.种子的胚有两个或多个子叶
3.胚乳很丰富
4.大部分有颈卵器
5.花粉萌发产生花粉管
6.有些类型的精子有环生鞭毛(如苏铁、银杏)
7.孢子体多为乔木,有次生生长
8.配子体寄生在孢子体上
裸子植物的生活史:孢子体(从胚开始)和配子体(大孢子叶球和小孢子叶球)世代交替的过程。
大孢子叶球产生大孢子母细胞,大孢子母细胞经过减数分裂产生大孢子,大孢子发育含有卵细胞的雌配子体;小孢子叶球经过减数分裂产生小孢子,小孢子发育出含有精细胞的雄配子体。
卵细胞与精细胞结合完成受精后发育出胚(新的孢子体)。
裸子植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森林,煤,工业原料,园林。
6.被子植物的特征
典型的花
孢子体高度发展和特化
配子体进一步简化,雄配子体成熟时只有三个细胞(一个管细胞、两个精子),雌配子体成熟时只有8个细胞(一个卵细胞、2个助细胞、3个反足细胞、2个极核)组成。
没有颈卵器。
传粉方式多样化
种子或胚珠包被在果实或心皮中
双受精和新型胚乳出现
被子植物的生活史:雄蕊(小孢子叶)、花粉囊(小孢子囊)、花粉母细胞(小孢子)、花粉管(成熟雄配子体);心皮(大孢子叶)、胚珠中的珠心(大孢子囊)、单核胚囊(大孢子)、胚囊(雌配子);种子(植物)。
植物分类的原则
原始的性状:绿色自养、有无限花序和两性花、子房上位、单果和聚合果(真果,种子有胚乳)
次生的性状:寄生、有限花序雌雄异株、子房上位、聚花果(假果,种子无胚乳,营养物质储藏在子叶中
双子叶植物
1 乔木、灌木或草本
2 直根系
3 茎内维管束作环状排列,有形成层,次生组织发达
4 网状叶脉
5 花部基数5或4
6 子叶2
单子叶植物
1 以草本植物为主
2 须根系
3 茎内维管束全面散布,无形成层,均为初生组织
4 平行叶脉或弧状叶脉
5 花部基数3
6 子叶1
单果:由一朵花的成熟子房发育而来的果实
核果是果实的一种类型,属于单果,由一个心皮发育而来的肉质果,一般内果皮木质化成核。
浆果:由子房或联合其他花器发育成肉软多汁的肉质果
聚合果:是由一朵花中多数离生雌蕊发育而成的果实
聚花果:其果实是由一个花序上所有的花,包括花序轴共同发育而成的
蒴果,拉丁学名capsule,干果的一种类型。
由合生心皮的复雌蕊发育成的果实
1.樟科:核果或浆果;种子无胚乳
2.毛茛科:通常为草本蒴果,拉丁学名capsule,干果的一种类型。
由合生心皮的复雌蕊发育成的果实
或木质藤本,花萼和花瓣轮状排列,雄蕊和雌蕊螺旋状排列,常为聚合瘦果,胚乳丰富而胚小
3.小檗科[bò],多年生草本或灌木,浆果或蒴果
4.罂粟科:蒴果,种子小,具有含有的胚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