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杂散电流防治技术规范
杂散电流管理制度

杂散电流管理制度
是指为了确保电气设备正常运行和防范可能的安全隐患而制定的一套管理措施和规定。
杂散电流是指在电力系统或设备中由于电流的非正常传导而产生的电流,可能会引起电气设备的故障、机械损坏、火灾等问题。
为了有效管理和控制杂散电流,制定杂散电流管理制度非常重要。
杂散电流管理制度通常包括以下内容:
1. 杂散电流检测和监控:制定杂散电流的检测和监控方法,确保电气设备正常运行和安全使用。
2. 杂散电流防护措施:制定相应的杂散电流防护措施,如安装杂散电流滤波器、隔离变压器等设备,减少杂散电流的产生和传导。
3. 杂散电流管理责任:明确杂散电流管理的责任和职责,确保各级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严格执行杂散电流管理制度。
4. 杂散电流管理培训:组织相关人员进行杂散电流管理培训,提高人员的管理水平和技能,确保能够正确处理杂散电流问题。
5. 杂散电流事故处理:制定杂散电流事故处理的应急预案和处理流程,确保能够及时、有效地处理杂散电流事故,减少损失。
杂散电流管理制度的实施需要各级管理人员的共同努力和配合,同时还需要定期进行评估和改进,确保制度的有效实施和不断提升管理水平。
煤矿杂散电流管理制度

煤矿杂散电流管理制度1. 前言煤矿生产中,往往会出现电气灾害事故,这些事故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由于杂散电流引起的危害。
为了保证生产安全,保护职工身体健康,保护设备设施安全运行,煤矿必须制定一个详细的杂散电流管理制度。
2. 适用范围本管理制度适用于各煤矿井下电气设备管理及检修工作,包括:变配电设备、照明设备、通信设备、电机设备等。
3. 杂散电流的定义杂散电流是指在井下电气设备系统中经过人、物、地壳等因素、离子化、电离及非正常放电制造出的非设计电信号,其频率范围在极低频至高频之间。
4. 杂散电流的风险杂散电流的存在,出现下列安全问题: - 安全事故:引线和接地不牢,电气设备烧损、短路等电气事故•职工健康问题:导致职工身体不适、疲劳、疾病等身体健康问题•机械设备问题:引起电气设备的老化、锈蚀以及各种机械设备损坏等问题。
5. 杂散电流的防范措施针对以上风险,制定以下防范措施: ### 5.1 按照国家的规定及煤矿方面的要求,对电气设备进行定期的维护保养,以防止电气设备在运行过程中老化、隔离不良等出现故障,引入杂散电流。
5.2 加强检查员的管理培训,提高检查员的检查技能和调度能力,以便能够及时检测出设备中存在的任何电气故障,及时排除故障并加强所有的安全管理工作。
5.3 在设备停止工作之前,及时将其与电源之间的电气连接中止,防止因设备未停止而有杂散电流流动,导致设备可能被电击或引起爆炸等异常情况。
5.4 采用合适的电气设备来消除或降低杂散电流:使用网络滤波器、阻抗装置、分别引地或是为设备提供足够的电气绝缘能力等方法来控制或降低杂散电流,以确保井下所有的电气设备能够正常工作。
5.5 采取其他的手段来减少或是消除杂散电流:加强培训工作、改进维护保养和检查工作等方面来提高杂散电流的控制和消除能力。
6. 杂散电流检测方法6.1 接地电势差法接地电势差法是检测设备上存在的杂散电流的一种方法,该方法主要是用来检测设备中存在的异物物质或是损坏情况等。
煤矿杂散电流管理制度与煤矿水害防治技术管理制度

煤矿杂散电流管理制度与煤矿水害防治技术管理制度煤矿杂散电流管理制度一、制度背景杂散电流是一种非常危险的弱电流,其对煤矿的安全生产造成了非常大的威胁。
不仅在煤矿机电设备中会出现,而且在煤井采掘时也会产生。
管理好杂散电流是煤矿电气安全管理的重要内容,是保障煤矿生产安全的必要措施。
二、制度目的本制度的主要目的是规范煤矿杂散电流管理,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保障煤矿的生产安全和稳定经济效益。
三、制度适用范围适用于所有煤矿机电设备和煤井采掘作业。
四、制度内容1. 煤矿杂散电流管理的责任主体应明确,制定详细的管理制度和培训计划。
2. 测量和监控杂散电流的方法和手段应当先进,确保其准确性。
3. 所有涉及煤矿杂散电流的设备都必须按照规定使用电气设备和材料,其质量必须得到严格的保证。
4. 煤矿杂散电流相关设备的检验、维护和维修都必须按照规定进行,具体责任人、检验时间和检查内容都需要详细记录。
5. 在煤井采掘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杂散电流产生的可能性。
必须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防止人员误触和机器故障的发生,确保矿井安全生产。
煤矿水害防治技术管理制度一、制度背景水害是制约煤矿安全和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
为了避免水害对煤矿的影响,保证煤矿的安全生产,必须制定科学的水害防治技术管理制度。
二、制度目的本制度的主要目的是规范煤矿水害防治技术管理,提高煤矿水害防治技术的水平,有效地预防水害事故的发生。
三、制度适用范围适用于所有煤矿,包括煤矿的开拓、采掘和生产等环节。
四、制度内容1. 煤矿水害防治技术管理的责任主体应当明确,制定详细的管理制度和培训计划。
2. 煤矿水害防治应以科学、系统的方法开展,确保效果显著,防止煤矿水害事故的发生。
3. 对煤矿水害防治技术人员的培训和考核必须达到国家相关标准。
4. 煤矿内的水害防治技术应当及时更新,建立起完善的技术档案,并开展技术交流。
5. 在煤矿设备和工艺过程中,要选用适宜的技术装备,加强对水害的规避和对策措施的研究,提高防治水害的水平,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早预防。
杂散电流管理制度(煤矿)

杂散电流管理制度(煤矿)
一、技术措施
(1)隔绝:对外界导入的杂散电流要采用隔离措施。
(2)旁路连通:如果已经知道或怀疑管线上存在杂散电流,就可以在事先断开的法兰处跨接一条导线,给杂散电流开通一条旁路。
为了有效起见,电气连通必须是低电阻的,使导线与管线的接触电阻越小越好。
(3)及时调整电网用电负荷,使之三相用电平衡,消除工作接地极处不平衡电流。
二、管理措施
(1)矿井杂散电流的管理,按《煤矿井下牵引网络杂散电流防治技术规范》(MT670--1997)执行。
(2)对易产生杂散电流场所每周进行一次普查,并消除火花放电间隙。
(3)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对易产生杂散电流的危险场所严格管理。
(4)对职工进行有关防止杂散电流火灾事故的安全教育。
三、测定周期
(1)每月用携带式杂散电流测试仪测试一次井下杂散电流。
(2)架线的漏泄电流值可每季度测试一次。
如发现漏泄电流变化较大时,应加强观测,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测定周期。
(3)有架线运输巷道的轨道接缝电阻值,根据情况,定期
测试。
杂散电流管理制度模版

杂散电流管理制度模版杂散电流是指电力系统中由于电流、电压和磁场的相互作用所产生的,与正常电力系统中运行设备所需的电流无关的电流。
它可能会对设备的正常运行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对于杂散电流的管理是非常重要的。
一、导言随着电力系统的发展和设备的不断更新,杂散电流的管理已经成为电力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本制度的目的是为了规范杂散电流的管理,保证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和设备的安全使用。
二、管理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所有涉及杂散电流管理的设备和设施,包括发电机、变压器、电缆、开关设备、继电器等。
三、管理原则1. 安全第一原则:杂散电流管理应以保障设备和人员安全为首要原则。
2. 规范操作原则:杂散电流管理应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进行操作,确保管理的规范性和科学性。
3. 预防为主原则:杂散电流管理应采取预防措施,避免产生或减少杂散电流的发生和危害。
4. 综合管理原则:杂散电流管理应从发电到配电的全过程进行管理,形成完整的管理体系。
四、管理内容1. 电力系统设计阶段:在电力系统设计阶段应考虑杂散电流的产生和传递因素,并采取合适的设计措施降低杂散电流的影响。
2. 设备选型阶段:在设备选型阶段应根据杂散电流管理的要求选择合适的设备,确保设备对杂散电流具有较好的抑制能力。
3. 施工阶段:在施工阶段应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施工,确保设备安装的质量和可靠性,减少杂散电流的产生。
4. 运行阶段:在电力系统的运行阶段应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和检测,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以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杂散电流的控制。
5. 应急管理:对于突发状况下产生的杂散电流,应制定应急预案,采取相应的措施控制和消除杂散电流的危害。
6. 监督检查:对于杂散电流管理的相关情况,应定期进行督查和检查,确保杂散电流管理的有效性和规范性。
五、管理措施1. 技术措施:采用适当的技术手段控制和减少杂散电流的产生和传递,如增加电抗器、采用特殊屏蔽材料、调整设备连接方式等。
2. 防护设施:对于对杂散电流危害较大的设备或场所,应设置相应的防护设施,如隔离罩、屏蔽措施等。
杂散电流管理制度范本(2篇)

杂散电流管理制度范本一、背景和目的为了有效管理和控制企业中的杂散电流现象,确保电气设备运行的安全可靠性,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特制定本《杂散电流管理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企业内所有电气设备和配电系统的杂散电流管理。
三、定义1. 杂散电流:指在电气设备和配电系统中流动的非目标电流,包括感应电流、漏电流等。
2. 电气设备:指企业内使用的各类电气设备,如发电机、变压器、电动机等。
3. 配电系统:指企业内供电和配电设备、线路、开关等设备组成的系统。
四、杂散电流管理措施1. 设备选型:在购买或更新电气设备时,应优先选择具有优良绝缘性能和低杂散电流特性的设备。
2. 绝缘监测:定期对电气设备的绝缘性能进行监测和测试,确保其在运行过程中的绝缘性能符合标准要求。
3. 漏电保护装置:对于存在漏电风险的电气设备,应配备漏电保护装置,及时检测和切断漏电电路。
4. 接地系统:确保电气设备和配电系统的良好接地,有效降低杂散电流的影响。
5. 检修和维护:定期对电气设备进行检修和维护,及时发现和解决杂散电流问题。
六、杂散电流管理流程1. 建立档案:对企业内所有电气设备建立杂散电流管理档案,记录设备类型、技术参数、运行情况等信息。
2. 监测和测试:定期对电气设备进行杂散电流的监测和测试,记录测试数据和结果。
3. 分析和评估:对监测和测试数据进行分析和评估,确定杂散电流的来源和影响程度。
4. 制定改进方案:根据分析和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改进方案,包括设备更新、绝缘处理、接地改造等。
5. 实施改进措施:根据制定的改进方案,组织实施改进措施,确保其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七、责任和制度执行1. 制度责任人:由企业内相关部门负责制定、解释和执行本制度的具体责任人。
2. 制度宣传:相关部门应对本制度进行宣传和培训,确保相关人员了解并遵守本制度的要求。
3. 制度违反处理:对于违反本制度规定的行为,企业内相关部门将依据公司规定进行相应的处理和纠正。
煤矿杂散电流管理制度

规章制度:________ 煤矿杂散电流管理制度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部门:_________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第1 页共5 页煤矿杂散电流管理制度(一)为加强煤矿杂散电流管理工作,防范事故发生,根据《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要求及评分方法(试行)》机电专业“管理制度”中对机电管理制度建设的要求,制定本制度。
(二)坚持使用漏电保护装置,严禁甩掉不用。
对所有架空线、拉线及绝缘瓷瓶进行定期清洁,提高绝缘,尽量减小杂散电流。
(三)加强对电缆的维护和管理,严禁用铁丝悬挂电缆,尤其是掘进工作面必须按规定悬挂电缆并保持电缆的完好。
(四)设专人检查井下运输大巷钢轨的连接情况,确保连接良好。
轨道接缝处的电阻值及整条运输线钢轨的电阻值不超过规定值。
(五)所有与大巷架空线无联系的各井筒、绕道、盘区及采区工作面的轨道与靠轨道线作电源回路的轨道之间至少设两个绝缘点,绝缘点之间的距离大于一列车长度,各绝缘点标注清楚,设专人定期检查,确保绝缘良好。
(六)井下各处接地电阻检测按规定定期进行,并有详细记录,确保各处接线符合《煤矿安全规程》(xx)规定。
(七)所有存放雷管、炸药的地点附近,不得有电气设备及接地装置,以防杂散电流误引爆雷管。
(八)将可能产生静电的设备、器材进行接地,使静电及时良好释放,不形成聚集。
(九)爆破工要了解杂散电流的有关知识,掌握杂散电流的分布规律,在工作中时刻警惕杂散电流的危害。
第 2 页共 5 页(十)做好设备的日常运行维护管理工作。
各运行电器设备要台台完好,杜绝设备带“病”运行。
煤矿杜绝重大事故措施(制度)1、各岗位工严格按照本岗位操作标准进行作业,出现违章情况,按照情节严重程度,做出相应处罚,并在各班班前会上作出书面检查,深刻认识到自身的错误;2、各岗位工及司机要严格执行现场交接班制度,不得脱岗早退,否则罚款100元;3、所有下井职工必须熟悉本岗位操作标准、岗位责任制、自救器使用方法、十大禁区、三十六个不准、二十六个人员站位,不能熟掌握者下岗培训,经培训合格后方可上岗;4、严格落实规范职工操作行为,现场安全互联保各项规定,努力提高职工素质,抓好“五特殊”管理,所有职工都应高度重视积极参与配合;5、加强辅助运输机电设备的全面排查,及时发现并处理各类安全设施存在的缺陷,加强对机电运输设备的日常检修和维护工作的力度,确保机电运输设备安全可靠运行;6、跟班副队长、班组长应严格执行现场跟班、交接班制度,如出现脱岗发生变化不在现场,给与罚款300元处理;第 3 页共 5 页如出现酒后上岗、睡岗等严重违章行为,罚款500元,下岗并交由人力资源部处理,各班班前会要严查不放心人员,经谈话教育确认。
煤矿井下牵引网络杂散电流防治技术规范

煤矿井下牵引网络杂散电流防治技术规范1. 引言煤矿井下巷道中的牵引供电系统,经常会遇到网络杂散电流问题,这些电流会引起设备损坏、安全事故等问题。
为了确保煤矿安全生产,必须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本文档旨在制定煤矿井下牵引网络杂散电流防治技术规范,指导煤矿井下牵引系统的设计和运行。
2. 牵引系统概述煤矿井下的牵引供电系统主要由输电线路系统、变电所、配电线路系统、接触网和牵引车组成。
其中,输电线路系统和变电所负责将电能从地面输送到采煤工作面;配电线路系统则将电能分配给不同的电机。
接触网则是将电能传输到架空的牵引电缆上,最终供给牵引车使用。
3. 网络杂散电流产生原因煤矿井下牵引供电系统的网络杂散电流,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原因引起:3.1. 牵引车与接触网之间的电容耦合牵引车与接触网之间存在着电容耦合问题,当接触网上的电位发生变化时,会在牵引车上产生电流。
这些电流就是网络杂散电流。
3.2. 牵引车电机中的谐波牵引车电机中产生的谐波电流,会使得牵引电缆中的电位发生变化,从而引发网络杂散电流。
3.3. 接触网地线电阻和周围矿岩的低电阻率当接触网接地电阻较大,或周围的矿岩电阻率较低时,接触网上的电位变化会更加明显,从而增加了产生网络杂散电流的可能性。
4. 网络杂散电流防治技术规范为了防止煤矿井下牵引供电系统中的网络杂散电流问题,我们需要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具体规范如下:4.1. 牵引车接地对于每台牵引车,均应通过接地装置对车体进行接地。
接地电阻应小于1Ω。
4.2. 接触网接地装置接触网的接地装置应与输电线路及变电所共用,接地电阻应小于1Ω。
4.3. 牵引电缆的安装与保护牵引电缆应采用双屏蔽结构,并使用抗干扰高强度材料进行保护。
电缆连接柜应采用带电快插件,避免接触不良带来的异常电流。
4.4. 接触网防护为了减小接触网与地面的电容耦合问题,可以加装接触网强制排流器,将接触网上的电荷排放至地面,减少电荷积累和接触网的电位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杂散电流防治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煤矿井下牵引网络和有关生产地点杂散电流的安全值和限制杂散电流值的措施。
本标准适用于煤矿井下有架线电机车运输系统杂散电流的防治。
2 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
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
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煤矿安全规程1992—10—22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部。
3 定义
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3.1杂散电流stray current
任何不按指定通路而流动的电流。
在本标准中指井下架线电机车运输系统中不按规定通路流动的电流。
3.2馈电线feed-line
牵引变流所内整流器直流电源与架线的连接线。
3.3回电线back-line
牵引变流所整流器直流电源与轨道的连接线。
3.4馈电点feed-end
馈电线与架线连接的那一点。
3.5回电点back-end
回电线与轨道连接的那一点。
3.6牵引网络traction network
架线、钢轨、馈电线、回电线的总合。
4 杂散电流的安全值
4.1下列地点的杂散电流值应不大于60mA:
——采区内务巷道中的轨道对总接地网间;
——采煤工作面内的金属网假顶对总接地网间;
——采区内上、下山的轨道与运输大巷连接处的第二道绝缘夹板相连接的轨道对总接地网间;
——掘进工作面与掘进巷道内任何地点的轨道对总接地网间;
——掘进巷道的轨道与运输大巷连接处的第二道绝缘夹板处的轨道对总接地网间;
——采区煤仓对轨道间;
——井下爆炸材料库铁门对轨道间。
4.2测定方法见附录A(标准的附录)。
5 对架线的要求
5.1除应符合其它标准与法规性档对架线的要求外,还应符合本章的要求。
5.2当有两个以上牵引变流所向架线供电时,牵引变流所供电区域之间应设绝缘和分段联络开关。
当电机车为双弓时,架在线要装设两处绝缘,其间距离应大于电机车双弓之间的距离。
5.3架线约隔500m左右应设分段绝缘和分段开关。
5.4馈电线与架线应用不少于2个铜质馈电夹子连接,每个夹子与导线的接触面积应不小于导线截面的1.5倍。
连接应紧固、可靠。
5.5多水平生产的矿井,每个生产水平要有单独的直流供电系统,严禁一个牵引变流所向多水平供电。
5.6牵引变流所电源的正极经馈电线接架线,负极经回电线接轨道。
为了减少回电点附近电缆外皮的腐蚀,宜将电源的负极经馈电线接架线,正极经回电线接轨道。
如果有几个牵引变流所向架线供电时,必须采用相同极性的接线方法。
5.7牵引网络的电压降,应按同时运行的最多机车台数均匀分布计算,架线末端的最大平均允许电压降应不大于表1中的规定。
5.9架线的瓷瓶必须定期清扫。
架线的漏泄电流每100m应不大于5mA。
架线漏泄电流的测量方法见附录B(标准的附录)。
5.10禁止在吊挂架线的固定装置上挂其它管、线。
6 对轨道的要求
6.1除应符合其它标准与法规性档对电机车运输时轨道的要求外,还应符合本章的要求。
6.2回电轨道的接缝应进行电气连接,连接方法如下:
——采用长度不小于600mm,截面积不小于50mm2的铜线或截面积不小于255mm2的铁线进行焊接,焊接点的面积应不小于255mm2。
或采用具有等同效果的其它方法。
——有条件时可焊接成长轨。
对于与其他相连的轨道,其焊接长度应适当控制。
6.3不同规格轨道接缝电阻值,应不大于表2的规定。
轨道接缝电阻的测量方法见附录C(标准的附录)。
连接。
6.5回电的轨道在道岔处导轨和主轨道之间应进行电气连接,连接电阻值与轨道按缝电阻值的要求相同,连接方法见附录D(标准的附录)。
6.6不回电的轨道和回电的轨道相连时,必须加以绝缘。
第一道绝缘设在两根轨道的连接处,架线末端不应超过第一道绝缘。
第二道绝缘与第一道绝缘的距离应大于一列车的长度,并保证在任何情况下,第二道绝缘不回电侧的轨道与回电侧轨道之间不被列车等形成电气连接。
6.7平巷与斜巷间的轨道分别设置两道绝缘,两道绝缘间的距离应大于一列串车的长度,并保证在任何情况下,第二道绝缘处不回电侧轨道与回电侧轨道之间不得被串车等形成电气连接。
6.8牵引网络的回电线,应采用带绝缘护套的导线,禁止与总接地网相接。
回电线与钢轨回电点的连接,必须焊接,其焊接面积应不小于255mm2,回电线的断面应不小于100mm2。
7 测定周期
7.1 4.1条中规定的井下各生产地点的杂散电流值,通过杂散电流测定仪与矿井环境监测系统联网监测,将监测结果报给调度室。
当不具备联网监测条件时,用携带式杂散电流测试仪等每周测试一次。
7.2架线的漏泄电流值可每季度测试一次。
如发现漏泄电流变化较大时,应加强观测,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测定周期。
7.3有架线运输巷道的轨道接缝电阻值,根据情况,定期测试。
附录A
杂散电流的测定方法
A1测量仪器
杂散电流是随机事件而且是连续变化量,因此要使用一种专用的杂散电流测定仪进行测量。
这种杂散电流测定仪应具有测量、记忆、计算、显示和报警的功能。
其量程可为0—1000Ma.
A2井下各生产地点间的杂散电流
-----采区内各条巷道中的轨道对总接地网间,仪器的X1端子接钢轨,X2端子接总接地网,记录其最大值。
-----采煤工作面内的金属网假顶队总接地网间,仪器的X1端子接金属网,X2端子接溜槽,记录其最大值。
-----采区内轨道上下山的轨道与运输大巷连接处的第二道绝缘夹板相连接的轨道对总接地网间; 仪器的X1,端子接第二道绝缘夹板上面的轨道,X2端子接总接地网,记录其最大值。
-----掘进工作面与掘进巷道内任何地点的轨道对总接地网间,仪器的X1,端子接轨道,X2端子接总接地网,记录其最大值。
-----掘进巷道的轨道与运输大巷连接处的第二道绝缘夹板处的轨道对总接地网间,仪器的X1端子接轨道,X2端子接总接地网,记录其最大值。
-----采区煤仓对轨道间,仪器的X1端子接轨道,X2端子接采区煤仓。
------井下爆炸材料库铁门对轨道间,仪器的X1端子接轨道,X2端子接火药库的铁门,记录其最大值。
附录B
架线漏泄电流的测量方法
B1测量仪器
电压读数可用配电盘上的电压表,毫安表的技术参数如表(B1)
测量牵引电网的漏泄电流时,按图B1接线,为了减少测量工作中的误差,电压表必须向B1那样接在电流表的里侧。
B3测量中的注意事项
在测量牵引电网的漏泄电流时,被测牵引电网所有电机车都应停止运行,把电机车弓子落下来并断开其它接入直流电源的负载,以免测量有误差和烧坏毫安表。
B4测量结果的表述
根据测量的结果,按式(B1)进行计算,得出100m架线的漏泄电流值。
i=100I/L ……(B1)
式中:I——架线全长上的漏泄电流值,mA; L——架线长度,m。
附录C
(标准的附录)
轨道接缝电阻的测量方法
C1测量仪器
毫安表的技术参数如表(C1)
C3测量步骤
电机车应处于抱闸,并使其处于启动状态(时间不超过1分钟)。
用毫伏表测出1m 钢轨上的电压降。
然后用同一块电压表再测出另外1m钢轨(包括轨缝在内)的电压降。
C4测量结果的表述
轨道接缝电阻值按式(c1)计算。
R=(V1/V2-1)R (C1)
式中:V1——1m钢轨电阻和接缝电阻上的总电压降,mV;
V2——1m钢轨电阻上的电压降,mV;
R——每米钢轨的电阻值,其数值按表C2选取。
附录D
道岔导轨和主轨道的连接
道岔导轨和主轨道之间的连接处,用截面积不小于300mm2的钢板,把导轨和主轨道焊接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