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 IS-LM 曲线

中国的 IS-LM 曲线
中国的 IS-LM 曲线

中国的IS-LM曲线及其宏观经济政策效应

胡海鸥*

摘要:在IS-LM模型中,LM曲线向右上方倾斜已经是个为人们普遍接受的论断,我国学者也从这个论断出发,分析中国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均衡,然而,由于我国公众的投机性货币需求与利率同方向变动,决定了我国的LM曲线向右下方倾斜,其与IS曲线的交点位置随之与发达国家不同,进而我国运用该模型的所有结论都将与经典理论由很大的差别。所以如此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国利率尚未市场化,中央银行也没有以买卖国债为调节货币供给的主要方式。

关键词:IS-LM模型、货币政策、财政政策

经济学家希克斯和汉森根据凯恩斯的理论,提出IS-LM模型,将货币市场和实物市场结合起来,分析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运用的时机和效果,我国学者也将这个模型和方法运用于中国经济的实践。然而,IS-LM分析是以利率市场化,以及中央银行以购买债券的方式供给货币为基本条件的,而我国至今没有具备这两个条件,这就决定了运用这个模型分析中国情况,难免会得出与发达国家大相径庭的结论,所以,我们要以非常审慎的态度对待这个模型,包括这一类经济金融模型在中国的运用。

一LM曲线的中国特色

按照IS-LM模型,LM曲线向右上方倾斜,表明低利率与少的国民收入的组合,高利率与多的国民收入的组合才能实现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的相等。我国的情况则是LM曲线向右下方倾斜,表明高利率与少的国民收入的组合和低利率与多的国民收入的组合才能实现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的相等。这个截然的不同的结论断也同样可以运用刘洁敖先生的论证方式1,将四个都属第一像限的图放在一起进行论证。

在西方国家,表现在图(Ⅰ)中投机性货币需求L2(i),向右下方倾斜,表明利率越低,货币的投机需求、即公众手中持有准备投机的钱就越多。我国的投机性货币需求L2(i)则向右上方倾斜,表明利率下降,货币的投机需求反而减少。这种与发达国家不同的情况已经为我国连续七次降低利率,储蓄存款增幅趋缓,大量资金进入股市债市的实际所证明。尽管储蓄存款不是现金,但是,在凯恩斯的论述中,可以进入国债市场进行交易的储蓄存款也属于投机性货币需求2。

1.参阅刘洁敖著《国外货币金融学说》中国展望出版社1989,11第二版,332—347页。

2.参阅凯恩斯《货币论》上商务印书馆1986出版,32-33页。

*胡海鸥,男,上海市人,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博士,现任上海交通大学管理学院经济与金融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电视大学金融外贸系主任,上海金融学会理事。研究方向:信用经济学和货

币理论与政策。曾发表过《中国货币供给机制转轨研究》《中国金融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等著作,

以及百余篇论文。胡的学术观点为《2000年中国金融发展报告》和《中国金融改革思想史》中的

专门章节所介绍。

所以我国投机性货币需求曲线的倾斜方向与西方国家相反,其重要原因在于我国货币供给的方式和利率变动方式与西方国家的不同。西方国家的货币供给主要通过中央银行的国债买入来进行,我国的货币供给则主要通过中央银行的再贷款、农产品和外汇的收购来实现。西方国家的货币供给增加就是利率下降,因为中央银行高价买进国债的同时,就是利率的应声下跌;反之,低价卖出国债就是利率的同时上升。我国的货币供给变动则与利率波动之间没有直接的联系,外汇、农产品收购增加,如果没有中央银行另行发文,利率不会下降,反之,没有文件的下达,利率同样不会上升。正是在这不同的制度背景下,他们的投机性货币需求与利率反方向变动,而我们的投机性货币需求则与利率同方向变动。因为,他们的公众一定会乘中央银行公开市场高价买入国债之际,而卖出国债,并将货币拿在手中,等到利率回升和债券价格下降后,再买入债券,以赚取其间的差额。所以利率下降,公众的投机性货币需求相应增强。我国的利率下降致使公众的储蓄存款的收益减少,为了获得较高的收益,公众会将其储蓄存款的相当部分购买国债,从而推动国债价格上升,公众持有的投机性货币需求因此减少了。与西方国家比较,他们利率下降于国债价格上升的同时,此时买进国债,只要利率回升,国债价格必然下跌,债券持有人就要遭受损失,所以公众一定增加货币,而不是国债的持有,投机性货币需求一定增强。我国的利率下降之时,股票债券的价格尚未有变化,此时谁先买进股票债券,谁就能赚钱,公众当然增加国债的持有,而减少货币的持有,投机性货币需求相应减少。显然,发达国家的国债价格是中央银行买入炒高的,利率同步下降,作为卖出方,公众的货币持有当然增加。我国的国债价格是在利率下降之后,由公众买入炒高的,公众的钱进入中央银行,投机性货币需求当然减少。

我国的投机性货币需求与利率同方向变动不难找到经验证明,1996年以来我国连续七次降低

利率,储蓄存款增幅逐月回落,由1999年6月的18.5%回落至2000年底的6.3%,大量资金集结

债市股市,债券股票的需求分别上升2.6和1.6个百分点3。2001年以来,储蓄的增幅趋于平稳,

国债需求非常旺盛,朱总理所说的排队购买的情况依然存在,这些足以证明,我国的投机性

货币需求与利率同方向变动,L2曲线因此向右上方倾斜。需要指出的是,我国公众的投机意

识还不很浓,资金实力也比较有限,货币的投机需求对利率的反应不敏感,所以L2是条向右

上方倾斜,比较陡峭、且离原点较近的曲线。

在图(Ⅱ)上,连接L1和L2的45度线表明等量的货币供给为交易性货币需求和投机性货

币需求所吸收,投机性货币需求多了,就是交易性货币需求少了,反之则反是。图(Ⅲ)的

L1曲线也比较陡峭地向右上方倾斜,表明在既定的国民收入水平上,货币的交易需求较大,

3.严先溥《目前居民手中的前投向何处》经济学消息报

2001,1,26

因为我国居民在99年的储蓄占GDP的比重大体为40%4,其中大部份用于持币待购和防范意外事件,小部分入市进行股票债券的投机,所以交易性货币需求小于并接近于GDP的40%。按照凯恩斯的理论,储蓄存款可以作为货币的投机需求,也可以是货币的交易需求,其间并没有明确的界限5。

在这三个图的基础上,任意选择两个利率点,就能找到可以实现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相等的国民收入点,从而在图(Ⅳ)上形成比较陡峭,且与IS-LM模型大相径庭的,向右下方倾斜的LM曲线。表明在货币供给既定的条件下,利率低,投机性货币需求少,交易性货币需求就要相应增加,以实现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的相等,而增加交易性货币需求的条件是国民收入的相应增加;反之,利率高,投机性货币需求多,就要减少交易性货币需求,国民收入相应减少,

二IS曲线的中国特色

我国的IS曲线与IS-LM模型的描述没有明显的不同,只是更加陡峭一些而已,所以如此的重要原因在于我国投资的利率弹性比较小,储蓄水平相对较高。

图2(Ⅰ)中的投资曲线比较陡峭地向右下方倾斜,因为,我国国有企业预算软约束的问题仍然没有得

到根本的解决,政府投资、包括国有企业的投资还是我国投资的主要部分。这两部分投资在很大程度上受政府宏观调控目标的影响,所以对利率的反应不敏感。尽管我国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有了明显的上升,但是,其投资占整个投资的比重仍比较有限,这就决定了投资曲线I陡峭。尽管,有学者认为,我国投资与利率同方向变动6。笔者还是认为投资与利率反方向变动比较合理。图(Ⅱ)的45度线表明,通过它投资可以等于储蓄。图(Ⅲ)的储蓄曲线S比较平坦,表明我国居民的收入水平不高,沿袭前面的数据把储蓄倾向定为40%。

在这三个图的基础上,任意选两个利率点,都能找到相应的国民收入点,可以实现投资与储蓄的相等,如(Ⅳ)所示,我国的IS是条比较陡峭的曲线,表明我国投资对利率的反应不敏感。

三我国财政货币政策效果判断

我国IS和LM曲线都向右下方倾斜,就必然会导致两种结果,一是两条曲线平行,因为不

4.Cherry Chan Wayne K Gee《中国银行产业风险分析》经济学消息报2000年12月8日

5.参阅凯恩斯《货币论》上商务印书馆1986出版,32-33页。

6.曾鹏张静{中国的投资利率弹性:改革中的两难选择}上海经济研究2000第8期

能相交而使IS-LM完全不能为我国所用;另一是两条曲线斜率不同而相交,如图3和图4所示,但是据此比较和判断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效果则必然与我们的理论知识和工作经验相背离。

在比较财政货币政策的效果之前,先说明我国货币政策致使LM曲线移动的特殊性。按照IS-LM分析的理论,扩张性的财政政策致使IS曲线向右上方移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致使LM 曲线向右下方移动,我国财政政策的效果如图3所示,无需再作说明。但是,货币政策则使LM 曲线向右上方移动,如图4所示。因为,货币供给增加,在利率不变,投机性货币需求也不变的情况下,只有增加国民收入,才能由交易性货币需求吸收增加的货币供给,即在利率为i1的情况下,国民收入必须由Y1一定到Y2。或者在国民收入不变的情况下,只有利率上升,才能使投机性货币需求增加,吸收增加的货币供给,即在国民收入保持在Y1的情况下,利率必须上升到i2,所以,图4中的LM1向右移向LM2。在经典理论中,LM曲线向右上方倾斜决定了货币供给增加,只能使LM曲线向右下方移动,它表明在国民收入不变的情况下,只有利率下降,才能刺激公众的投机性货币需求,消化增加的货币供给,所以它的图形与这里的讨论截然不同。

一般来说,我国的LM曲线比IS曲线更为平坦,所以我国的货币政策效果比财政政策更好。按照杨君昌先生的分析方法7,先假定在IS和LM曲线移动而利率不变情况下,国民收入可以增加的幅度,然后比较利率实际变动后,国民收入减少的量。若利率变动使国民收入实际减少的幅度小,其政策效果好,反之则差。因为我国利率不能随行就市地波动,所以,评价政策效果的方式就只剩下比较IS和LM曲线平行移动对国民收入的影响,而无需讨论利率的实际变动,致使国民收入减少的幅度。因为IS的斜率比LM小,这就决定了,LM的平行移动使国民收入的增长幅度比IS大。如图3和图4所示,假定IS和LM曲线的移动幅度相同,但是,图3中Y1移动到Y2的距离比图4小,尽管利率变动致使国民收入由Y2减少到Y3的幅度,在图4中要比图3中大得多,但是,因为利率是不变的,所以货币政策的效果因此比财政政策好。而且,如果没有政府人为对利率的锁定,财政政策将使利率承受向下的压力,货币政策则使利率承受向上的压力。这又是个与经典理论相悖的论断,因为经典理论认为,扩张性财政政策使利率上升,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则使利率下降。这个论断也与对策理论的判断以及人们的生活感受截然不同,我国理论界目前普遍认为财政政策的效果比货币政策好,所以我国管理层也正在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所以扩张性财政政策会使利率下降,而货币供给增加则会使利率上升的原因都包含在LM 曲线的向右下方倾斜之中。因为扩张性财政政策致使政府投资增加,带动交易性货币需求增加,这就需要减少投机性货币需求,以保证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的相等。其在中国的条件则是利率的相应下降,如果没有利率的行政管制,图3中的利率就要下降到i2,国民收入增加到Y2。扩张性货币政策要求货币需求相应增加,而增加货币需求的重要条件是利率上升,增加中国货币的投机性需求,利率的上升则会遏制投资,在图4中,新的均衡点是利率上升到i2,国民收入减少到Y3。根据这样的IS-LM分析,管理层应该实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而不是扩张性的财政政策,然而,谁都知道我国的金融市场不成熟,公众的消费没有热点,货币政策

7.参阅杨君昌《微宏观经济学》立新会计出版社1998,1,458~460页

的传导受阻,财政政策直接支出的效果要比货币政策好,所以按照中国的IS-LM模型,很可能

误导管理层的政策选择。

四重要的启示

IS-LM模型是个为各国经验证明非常有效的宏观分析方法,它在中国的使用效果不佳,不

是这个模型本身的缺陷,而是我国尚未具备运用这个模型的基本条件,如果我们可以超越运

用这个模型的经济发展阶段,我们就不必创造运用这个模型的基本条件,然而,这种超越的

可能似乎很小,而且,我国的金融改革已经在呼唤利率的市场化,所以,我们要积极创造条件,争取早日将IS-LM模型作为我国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在这个条件尚未真正成熟之前,我

们不能贸然地运用这个模型的结论,更不能运用这个模型的结论作进一步的推导。不仅于此,

我们还必须慎重地对待其它当代经济金融理论和模型,也不能直接地依据它们的论断和结论

作进一步的推导,因为,这些理论和模型几乎都是以市场化利率,以及中央银行买入国债增

加货币供给为基本前提和必要保障的,离开了这一点,这些理论在中国的运用难免“桔生淮

北则为枳”,就象IS-LM模型在中国的运用会发生问题一样。

参考书目略

探究中国的IS-LM 曲线(转载)

在凯恩斯模型中,投资是利率的函数,即投资的利率弹性决定投资的变动。且凯恩斯模型的一种特殊情况即投资陷阱,指的是当人们外对未来的预期悲观时,无注利率如何下调都不能使投资增加,此时,利率的投资弹性为零。在图形中IS曲线成为一条垂直于Q轴的直线。此时无论LM曲线怎样移动,由IS和LM曲线年决定的实际国民收入将始终为一常数,即Q。且是否LM曲线能随意移动,或者说由IS和LM所决定的r在零至正无穷间取值。且不讨论其上限,就其下限而言,我认为并非超近于零,而应是人们的预期利率以上的利率。这点是遵守灵活偏好陷阱的假设的。此时,IS--LM曲线所决定的均衡的国民收入,可以是低于充分就业情况下的国民收入,从而处于稳定状态。同样,在凯恩斯模型中,存在着另外一种特殊的均衡,即灵活偏好陷阱,当利率降至一极低的水平,从而使人们产生利率只会升不会降的预期,此时LM曲线在一段区间内变得具有无限的弹性。假使人们预期的最低利率,应等于我们在投资陷阱中所得的Re。此时,无论LM如何变动,只要IS曲线和LM曲线的无限弹性部分相交,它们所决定的实际国民收入总为Q。由这对IS-LM曲线所决定的AD 曲结同样是稳定的,也可能小于充分就业情况下的国民收入,达到稳定状态。

和投资陷阱相比,两个模型具有相似点。第一,都假定IS曲线为既定。虽然我们没有假定其为具体的值,但都没有在模型中移动IS曲线。所不同的是灵活偏好陷阱中的IS曲线为一般情况,而在投资陷阱中则将其限制为弹性为零的曲线,第二,都是通过移动LM曲线来分析的。无论是货币流通速度V,名义货币供应量MS和一般价格水平P都能使LM曲线发生变化,从而和既定的IS曲线都交,决定现实的Q。所不同的是投资陷中的LM曲线是

一般状态,而灵活偏好陷阱中的LM则被约束为在和IS曲线相交的那一段以前具有无限弹性。由此,我们能得出结论,投资陷阱是放开LM曲线,约束IS曲线的灵活偏好陷阱;灵活偏好陷阱则是放开IS曲线,约束LM曲线的投资陷阱。

无论是投资陷阱,还是灵活偏好陷阱,它们所造成的结果是相似,都是有效需求不足,并引起失业,从面陷入通货紧缩。从实际情况来看,中国目前正处于通缩状态,分析到底由投资陷阱,还是灵活偏好陷阱造成具有其现实意义。从前面分析看出,问题的关键在于LM 曲线是否处于"谷底"及IS曲线是否已对利率不具有弹性。

先来看LM曲线。能使LM曲线动的因素有货币流通速度V,名义货币供应量MS,和一般价格水平P。和前几年的经济极度扩张相比,进入通货紧缩时期后,货币流通速度相对放慢,即货币的实际供给量减少,根据凯恩斯效应,产生的结果自然是利率的抬升,LM曲线的左移。这一点和灵活偏好陷阱中的利率降你相悖。同时,货币供应情况适度增长。以1998年为例,至年末,广义货币M2为104498.5亿元,比1997年增长15.3%,比全年经济增长和物价回落之和高百分点,狭义纲币M1余额为38953.7亿元,增长11.9%,市场现存流通量M0为11204.2亿元,增长10.1%①。由于名义货币供应量的增加,LM曲线右移,利率降低。而货币流通速度变慢的效应相反。观察同期的一般物价水平P,总的特点是稳中略降,且持续下降。同样我们能推导出这一结果会使利率降低。LM曲线右移。关于现在是陷入灵活偏好陷阱,关键是看利率是否仍有下调空间,是否LM曲线的左移不会使利率下降。经济学中的实际利率完全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在1994年通货膨胀率达21.7%时,当时的名义利率减去物价上涨同度为负数,而即使是征收了利息税的今天,名义利率和负的物价指数之差,仍得一仍大于零的实际利率。可见实际利率较之过去不是下降,而是上升了,其自然有了下调空间,况且,现在人们的预期是央行仍有进一步降息的可能,而非灵活偏好陷阱所认为的利率已无下降空间。前面所分析的影响LM曲线移动的因素中,即使结果为LM曲线右移,也未到灵活偏好陷阱中的无限弹性部分。

再看IS曲线。影响IS曲线的斜率的因素主要是乘数。当乘数越大时,IS曲线越陡峭,同样的LM曲线变化,致使实际国民收入的变化变小,如图5所示。这里,我们不妨分析完全的凯恩斯模型中的乘数:MULT=1/(MPS+MPC*MT-MPI+MPM)

第一,MPS(边际储蓄倾向)。以1998年年未为例,全部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95697.9亿元,增长16.1%,其中,企业增长余额增长13.4%,居民储蓄存款额增长17.1%。还大于同期国民收入的增长情况,说明MPS是上升的。第二,MPI(边际投资倾向)。正如前面所说,中国目前处于通货紧缩时期,人们普遍对未来抱有悲观态度,对投资的回报率不乐观,从而使MPI下降,-MPI上升。这里所指的边际投资倾向是指私人企业部门的边际投资倾向,不包括政府投资。政府投资往往和私人企业部门做法相反,以调节经济发展过程中均衡。我国的现实是政府投资占很大比重,且近两年报边际投资倾向在增长。第三,MPM(边际进口倾向)。我国的进口自1996年以后始终是低速增长,1998年全年更是出现1.5%的负增长③。表明MPM是趋于下降的。第四,MPC(边际消费倾向)和MT(边际税率)。前面已经说过,我国的MPS是上升的,那么,作为居民收入的两种构成部分,边际消费倾向应时下降的。所以,MT成为关键。虽然我国目前下调关税,且更有一项改革不容乎视,即费改税。可以预见,大量原本不属于税收收入的"费",将成为税收的新的增长点,从而抬升MT。如去年的税收就创记录的超过1万亿元,增长速度也高于同期国民收入的增长速度。结论不难得出;MPC* MT是上升的。综上,在乘数的几点因素中,除MPM以外,其余都上升,而MPM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又难以抵消,甚至难以影响整个乘数变小的趋势。我没有办法证明乘数等于或其极限接近于1,从而得出我国陷入了投资陷阱。但至少我们能得出我国现在IS曲线变得比过去"陡峭",从而为摆脱通货紧缩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大于如何把乘数变大,从而使在相同的宏观政策下,国民收入的变化量更大。在决

定乘数的四个因素中,MPS、MPC和私人企业的MPI属于非政府部门的因素。从政府部门的角度出发,降低税率,从而使MPC* MT变化;适度限制进口,使MPM变小;切大政府部门投资,使MPI(政府部门的)变大,则-MPI变小。

当然,以上只是我从理论上分IS--LM曲线所作的分析,在实际过程中因为许多客观原因,或者其他因素的作用,和理论分析的原因,结果,措施会有出入,那需要考虑更多的实际因素。

菲利普斯曲线在我国现阶段的应用

菲利普斯曲线在我国现阶段的应用前景 菲利普斯曲线最初是由新西兰经济学家菲利普斯根据1861—1957年英国的经验统计资料提出的一条表示“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二者呈反方向变动关系”的曲线。后经萨缪尔森、索洛和奥肯等学者的不断深入探索研究,现今人们一般认为菲利普斯曲线表明了三种指标的两种相互关系:一是通货膨胀率(INF)和失业率(UNE)之间此消彼长,二是GDP增长率和失业率(UNE)之间呈反方向变动。然而菲利普斯曲线并不是个绝对的真理,其对现实中很多经济事实解释无力,存在着菲利普斯曲线失灵。西方学者对菲利普斯曲线失灵的第一次深刻体验就是20世纪60年代西方各国出现的经济“滞胀”现象,即通货膨胀和经济衰退失业增加交织在一起,这与上述菲利普斯曲线规律得出的结论是截然相反的。而事实上我国宏观经济发展中也正面临着新一轮的菲利普斯曲线失灵,即“高经济增长、高通胀压力和低就业矛盾”。因此,结合新一轮的菲利普斯曲线失灵,在保证经济增长、缓解通货膨胀压力的前提下,进行促进就业的财政政策研究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从1998年至2010年我国国民经济一直呈高速增长,但由于政府宏观经济政策手段调控滞后、经济体制改革和转轨等诸多因素,就业和通货膨胀压力也日渐沉重,菲利普斯曲线失灵日益凸显。 根据数据,绘制失业—物价菲利普斯曲线和产出—失业菲利普斯曲线发现1998—2010年我国菲利普斯曲线形状是呈异状的,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且指标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正相关关系,并不符合INF与UNE(用UUR代表)、GDP与UNE之间均呈相互交替关系的菲利普斯曲线规律。这就意味着在这几年间我国的菲利普斯曲线是存在一定程度的扭曲和失灵的。 菲利普斯曲线失灵与我国目前所真正面临的失灵程度是有差距的,实际上我国菲利普斯曲线失灵的程度远甚于此。这是因为以上分析利用的城镇失业率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还不能代表真正事实上的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 综上,我国GDP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指标并不能组成一条正规的菲利普斯曲线,也不符合菲利普斯曲线所显示的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GDP增长率和失业率之间此消彼长、相互交替的关系。因此菲利普斯曲线的中国失灵毋庸置疑。 菲利普斯曲线失灵突显出两大难题:通货膨胀和失业。其中通货膨胀问题的逐步解决主要依赖于央行货币政策的调控,如通过抛售债券、提高利息率、准备金率等手段减少市场上货币流通量,降低通货膨胀。而另一难题即失业问题的解决则显得更棘手些,已成为我国当前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大瓶颈,也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面临却又难以摆脱的实际问题。 造成我国目前经济高速增长但也附带高失业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产业结构变化和技术进步引发失业增加。 2)经济体制改革使就业岗位减少。 3)人才素质和市场需求的结构性矛盾对就业规模造成一定影响。人才素质和市场需求的结构性矛盾一大表现就是“知识性失业”的出现,也即高学历人才失业现象逐步增加的趋势。 可以说在过去的九年里我国财政政策在促进就业方面已经形成了一个基本制度体系,政府在挖掘潜力促进就业方面已经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但从长期来看,我国劳动力的就业压力仍然很大,其主要原因是我国人口多,每年有大量的新生

9章菲利普斯曲线

第九章 菲利普斯曲线 本章解释失业的分类、影响,通货膨胀的定义、成因以及效应,研究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并利用菲利普斯曲线分析总需求管理的效果。 第一节 通货膨胀 一 通货膨胀的定义与衡量 1如何理解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是指物价水平的持续上升过程或者货币价值的持续下降过程。理解通胀可以有以下层次:首先,通货膨胀是一个过程,而不是短期价格波动。其次,通货膨胀是指整体物价水平的上涨。而不是少数产品的价格上涨。其三,可以从价格或货币角度观察通货膨胀。 2通货膨胀是可以度量的。 1%100-基期物价水平 预测期物价水平?=π在中国,用1-CPI =π表示。 二 通货膨胀的成因(利用AD-AS 图形分析) 1需求拉上型的通货膨胀 通俗地说就是钱太多,货太少。政府扩张性的财政与货币政策导致流动性过大。通常是通货膨胀的最主要原因。如图: 2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 由于垄断以及经济活动中投入要素价格的上涨所导致的通货膨胀,叫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如图: 3结构型通货膨胀:一个国家或者是地区由于生产率差异而

导致的通货膨胀。 4输入型通货膨胀 在开发经济条件下,一国通货膨胀率等于货币贬值率加外国通货膨胀率。可以根据购买力平价理论和一价定律推导出这一结论。在市场统一、产品同质等假设下,由于有P e P * =,即产品在国内的价格,等于汇率乘以外国价格。那么就有: ' +'='*P e P 假设经济完全开放,一国在2009年货币贬值率为5%,外国通货膨胀率为10%。2009年名义GDP 为40万亿元,可以计算该年的实际GDP 。联系2009-2012中国的通货膨胀事实,说明导致该时期通货膨胀压力的主要因素。 三 通货膨胀的效应 1通货膨胀对收入和财富分配的影响: (1)通货膨胀将会产生通货膨胀税,所以通货膨胀对政府有利,对私人不利。

关于菲利普斯曲线的知识

1菲利普斯曲线 (1)基本定义:1958年,菲利普斯根据英国1867-1957年间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的经验统计资料,提出了一条用以表示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这条曲线表明:当失业率较低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高;反之,当失业率较高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低,甚至是负数。根据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理论,货币工资可以表示通货膨胀率。因此,这条曲线就可以表示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交替关系。即失业率高表明经济处于萧条阶段,这时工资与物价水都较低,从而通货膨胀率也就低;反之失业率低,表明经济处于繁荣阶段,这时工资与物价水平都较高,从而通货膨胀率也就高。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 存在着反方向变动的关系。 横轴U代表失业率,纵轴G代表通货膨胀率,向右下方倾斜的AC即为菲利普斯曲线。这条曲线表明,当C点失业率高时(大于5)通货膨胀率就低(小于3),当A点失业率低(小于B、C)时通货膨胀率就高(大于3)。SPC表示短期菲利普斯曲线,LPC是长期菲利普斯曲线 (2)菲利普斯曲线表达式:表明三对经济变量的关系。 第一种菲利普斯曲线表明的是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变化率之间的关系,可称之为“失业-工资”菲利普斯曲线。这是由当时在英国从事研究的新西兰经济学家菲利普斯本人于1958年最早提出的。其表现形式是:在以失业率为横轴、货币工资变化率为纵轴的坐标图上,由右下方向左上方倾斜的、具有负斜率的一条曲线。它表明: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变化率二者呈反向的对应变动关系,即负相关关系。当失业率上升时,货币工资变化率则下降;当失业率下降时,货币工资变化率则上升。在一轮短期的、典型的经济周期波动中,在经济波动的上升期,失业率下降,货币工资变化率上升;在经济波动的回落期,失业率上升,货币工资变化率下降。于是,这条曲线表现为一条先由右下方向左上方移动,然后再由左上 方向右下方移动的曲线环。 这条曲线环呈现为略向左上方倾斜、位势较低、且较为扁平的形状。“向左上方倾斜”,说明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变化率为反向变动关系;“位势较低”,说明货币工资变化率处于较低水平;“略”向左上方倾斜和“较为扁平”,说明货币工资变 化率的变动幅度不大。 第二种菲利普斯曲线表明的是失业率与物价上涨率之间的关系,可称之为“失业

论中国的菲利普斯曲线

论中国的菲利普斯曲线

————————————————————————————————作者: ————————————————————————————————日期: ?

论中国的菲利普斯曲线* (1997年11月) 经济增长率与物价上涨率、失业率与物价上涨率的关系,是各国政府在实施宏观调控中所必须把握的两大重要经济关系,这涉及到菲利普斯曲线问题。本文旨在探讨:(1)基本的菲利普斯曲线关系在中国是否存在(对此,我国学术界有人持否定观点)。(2)菲利普斯曲线在中国发生了怎样的变形。(3)菲利普斯曲线的存在及其变形有何重要政策含义。 一、三种菲利普斯曲线及其变形 为了清晰地阐明问题,首先必须弄清楚什么是菲利普斯曲线,以及它会发生怎样的变形。 (一)表明三对经济变量关系的三种菲利普斯曲线 菲利普斯曲线有三种表达方式,表明三对经济变量的关系。 第一种菲利普斯曲线表明的是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变化率之间的关系,可称之为“失业-工资”菲利普斯曲线。这是由当时在英国从事研究的新西兰经济学家A·菲利普斯本人于1958年最早提出的。其表现形式是:在以失业率为横轴、货币工资变化率为纵轴的坐标图上,由右下方向左上方倾斜的、具有负斜率的一条曲线(见图1中实线)。它表明: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变化率二者呈反向的对应变动关系,即负相关关系。当失业率上升时,货币工资变化率则下降;当失业率下降时,货币工资变化率则上升。在一轮短期的、典型的经济周期波动中,在经济波动的上升期,失业率下降,货币工资变化率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文原载《管理世界》1997年第6期。 -1- 升;在经济波动的回落期,失业率上升,货币工资变化率下降。于是,这条曲线表现为一条先由右下方向左上方移动,然后再由左上方向右下方移动的曲线环(见图1中虚线

洛伦兹曲线与基尼系数的估计方法概要

洛伦兹曲线与基尼系数的估计方法 谢健 摘要文章根据洛伦兹曲线的特性,设计出一条非常简明的洛伦兹曲线方程,对洛伦兹曲线进行直接拟合,分析结果表明,该方程具有明确的经济学含义,拟合效果又很好,由此推出的基尼系数的计算公式也达到较高的准确性。 关键词洛伦兹曲线基尼系数曲线拟合一、引言 洛伦兹曲线是美国统计学家洛伦兹提出的用来描述社会收入分配状况的一种曲线,它由累积的一定人口数占总人口中的百分比与这部分人口所获得的收入占总收入中的百分比状况来表示(如图1。图1中的45°对角线称为绝对平等线,由横轴和纵轴组成的折线称为绝对不平等线。实际收入分配曲线,即洛伦兹曲线,则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一条向下弯 曲的曲线,该曲线向下弯曲的程度越大,表示社会收入分配不均的程度就越严重;反之,则表示社会收入分配就越接近于平均。后来,意大利统计学家基尼根据洛伦兹曲线提出了判断收入分配平均程度的指标,被称为基尼系数。所谓基尼系数是由图1中的45°对角线与基尼系数之间的面积A 和对角线与折线之间的面积A +B 之比来测度的。系数越大,收入分配越不平均;反之,收入分配越接近平均。 尽管洛伦兹曲线可根据收入分配的统计数据加以描绘,但至今却未能找到一种有效的方法,准确地拟合洛伦兹曲线方程并由此求出精确的基尼系数。目前常被使用的方法主要有三种: (1几何计算法。即根据分组资料,按几何图形分块近似逼近计算的方法。(2间接拟合法。即先拟合求出收入分配的概率密度函数,再根据概率密度函数导出洛伦兹曲线。 (3曲线拟合法,即选择适当的曲线直接拟合洛伦兹曲线,常用的曲线有二次曲线、指数曲线和幂函数曲线。

利用第一种方法不能得到洛伦兹曲线的表达式,只能用来计算基尼系数,但由于在计算分块面积时用直线近似地代替曲线,所估计的基尼系数要小于实际值,尤其在数据点较少时,误差较大。第二种方法由于计算收入分配的概率密度的复杂性,很难提出合适的概率函数。至于第三种方法,即直接用曲线方程去拟合洛伦兹曲线,应该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方法,但目前主要的问题在于现有常用的曲线并不适用,曲线含义不明确,或拟合误差较大。 为了更准确地描述洛伦兹曲线和精确地估计基尼系数,我们通过分析洛伦兹曲线的特性,设计出一条洛伦兹曲线方程,对洛伦兹曲线直接进行拟合。经过实例分析,拟合效果好,由洛伦兹曲线可推导出基尼系数的计算公式,计算结果精确度也很高。 二、洛伦兹曲线方程 设收入变量的概率为f (Y ,总人口数为N ,则收入等级在Y 到Y +d Y 内人口数的概率为f (Y d Y ,在该收入级内的人口数为N f (Y d Y ,这样收入少于Y 的累积人口数占总人口数的百分 ? 81?浙江经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第11卷 比为 P = P (Y =∫Y 0N f (Y d Y N =

菲利普斯曲线

菲利普斯曲线 菲利普斯曲线 菲利普斯曲线 表明失业与通货膨胀存在一种交替关系的曲线,通货膨胀率高时,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低时,失业率高。菲利普斯曲线是用来表示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由新西兰经济学家W?菲利普斯于1958年在《1861,1957年英国失业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的关系》一文中最先提出。此后,经济学家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理论解释,尤其是萨缪尔森和索洛将原来表示失业率与货币工资率之间交替关系的菲利普斯曲线发展成为用来表示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 名称 菲利普斯曲线(Phillips Curve) 定义 1958年,菲利普斯根据英国1867,1957年间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的经验统计资料,提出了一条用以表示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这条曲线表明:当失业率较低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高;反之,当失业率较高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低,甚至是负数。根据成本推动

的通货膨胀理论,货币工资可以表示通货膨胀率。因此,这条曲线就可以表示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交替关系。即失业率高表明经济处于萧条阶段,这时工资与物价水平都较低,从而通货膨胀率也就低;反之失业率低,表明经济处于繁荣阶段,这时工资与物价水平都较高,从而通货膨胀率也就高。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着反方向变动的关系。 图中,横轴U值代表失业率,纵轴G值代表通货膨胀率,向右下方倾斜的PC 即为菲利普斯曲线。这条曲线表明,当失业率高(d)时通货膨胀率就低(b),当失业率低(c)时通货膨胀率就高(a)。 最初是说明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交替关系的一条曲线。它是由英国经济学家菲利普斯根据1861—1957年英国的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的经验统计资料提出来的,故称之为菲利普斯曲线。因为西方经济学家认为,货币工资率的提高是引起通货膨胀的原因,即货币工资率的增加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加,引起物价上涨,从而导致通货膨胀。所以,菲利普斯曲线又成为当代经济学家用以表示失业率和通货膨胀之间此消彼长、相互交替关系的曲线。 菲利普斯曲线三种表达方式 “失业,工资”菲利普斯曲线 第一种菲利普斯曲线表明的是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变化率之间的关系。可称之

中国新凯恩斯菲利普斯曲线研究

中国新凯恩斯菲利普斯曲线研究3 陈彦斌 内容提要:本文提出了包含需求拉动、成本推动、通胀预期和通胀惯性四种因素的新 凯恩斯菲利普斯曲线模型,该模型推广了G ordon(1996)的三角模型和G alíand G ertler (1999)的混合模型等经典菲利普斯曲线模型,具有理论上的完整性。本文使用中国数据 对所提出的模型进行了检验,其中采用了基于微观调查数据的通胀预期。经验研究结果 表明,新凯恩斯菲利普斯曲线模型的最小二乘估计比G M M估计更具有稳健性。在通胀 的四个决定因素中,通胀预期对当前通胀的影响最显著,通胀惯性次之,需求拉动排第三, 而成本推动的影响不显著。 关键词:新凯恩斯主义 菲利普斯曲线 通货膨胀 预期 宏观经济 一、引 言 菲利普斯曲线自从被Phillips(1958)提出以来,就在宏观经济学理论基础和通货膨胀预测这两个领域同时扮演着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重要角色。菲利普斯曲线表明在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之间存在取舍关系,这种取舍关系一方面被用于构建宏观经济学“总需求—总供给”模型中的总供给曲线,另外一方面被用于刻画通胀的产生机制,预测通货膨胀水平。 50年来,菲利普斯曲线理论逐渐完善,许多里程碑式的模型被提出来用于刻画通胀的产生机制。建立在自然失业率和奥肯定律基础之上的附加预期菲利普斯曲线认为,影响通货膨胀的因素是过度总需求和预期两方面的因素。G ordon(1996)提出的“三角”菲利普斯曲线认为,影响通胀的因素可以归纳为需求拉动、成本推动、通胀惯性三种因素。G alí和G ertler(1999)所提出的混合新凯恩斯菲利普斯曲线模型中影响通胀的主要因素有超额总需求、通胀预期和通胀惯性。 现实情况中通货膨胀的决定因素非常复杂,其中最为常见的产生机制有如下四种。第一种是需求拉动型,即总需求过度增长,“太多的货币追逐太少的货物”。第二种是成本推动型,即由厂商生产成本增加而引起的一般价格总水平的上涨。第三种是通胀惯性,即一旦形成通货膨胀,便会持续一段时期。第四种是通胀预期,即经济参与者做出对未来通货膨胀走势的判断和估计,形成通胀预期,从而导致当前价格水平的增加。 然而迄今,菲利普斯曲线理论的发展中还没有同时概括通胀的四种基本决定因素的模型,因此建立同时包含影响通胀四因素的新凯恩斯菲利普斯曲线模型是有必要的。新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模型的显著优点之一就在于其采用动态一般均衡方法,为传统凯恩斯理论增加了微观基础。本文将在Calv o(1983)、G alí和G ertler(1999)的交错定价模型基础之上,加入成本推动冲击(石油供给冲击),通过厂商的最优化行为导出菲利普斯曲线,并对通货膨胀各个影响因素的权重赋予微观含义。 3 陈彦斌,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邮政编码:100872,电子信箱:cyb@https://www.360docs.net/doc/749683144.html,。本文是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与奥尔多中心联合课题阶段性成果和中国人民大学985课题“经济增长、收入分配与公共政策研究”阶段性成果。作者感谢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宏观经济学讨论班参与人员提出的有益评论,感谢匿名审稿人的宝贵意见,但文责自负。

洛伦兹曲线

洛伦兹曲线、基尼系数、奥肯定理的含义 洛伦兹曲线 为了研究国民收入在国民之间的分配问题,美国统计学家M.O.洛伦兹提出的了著名的洛伦兹曲线。它先将一国人口按收入由低到高排队,然后考虑收入最低的任意百分比人口所得到的收入百分比。将这样的人口累计百分比和收入累计百分比的对应关系描绘在图形上,即得到洛伦兹曲线。 图中横轴OH表示人口(按收入由低到高分组)的累积百分比,纵轴OM表示收入的累积百分比,弧线OL为洛伦兹曲线。 洛伦兹曲线的弯曲程度有重要意义。一般来讲,它反映了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弯曲程度越大,收入分配越不平等,反之亦然。特别是,如果所有收入都集中在一人手中,而其余人口均一无所获时,收入分配达到完全不平等,洛伦兹曲线成为折线OHL.另一方面,若任一人口百分比均等于其收入百分比,从而人口累计百分比等于收入累计百分比,则收入分配是完全平等的,洛伦兹曲线成为通过原点的45度线OHL。 一般来说,一个国家的收入分配,既不是完全不平等,也不是完全平等,而是介于两者之间。相应的洛伦兹曲线,既不是折线OHL,也不是45度线OL,二十项途中这样向横轴突出的弧线OL,尽管突出的程度有所不同。 将洛伦兹曲线与45度线之间的部分A叫做“不平等面积”,当收入分配达到完全不平等时,洛伦兹曲线成为折线OHL,OHL与45度线之间的面积A+B叫做“完全不平等面积”。不平等面积与完全不平等面积之比,成为基尼系数,是衡量一国贫富差距的标准。基尼系数G=A/(A+B).显然,基尼系数不会大于意,也不会小于零 基尼系数是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于1922年提出的定量测定收入分配差异程度的指标。它的经济含义是: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不平均分配的百分比。基尼系数最小等于0,表示收入分配绝对平均;最大等于1,表示收入分配绝对不平均;实际的基尼系数介于0和1之间。如果个人所得税能使收入均等化,那么,基尼系数即会变小。联合国有关组织规定:若低于0.2表示收入高度平均;0.2~0.3表示比较平均;0.3~0.4表示相对合理;0.4~0.5表示收入差距较大;0.6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 奥肯定理 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阿瑟·奥肯发现了周期波动中经济增长率和失业率之间的经验关系,即当实际GDP增长相对于潜在GDP增长(美国一般将之定义为3%)下降2%时,失业率上升大约 1%;当实际GDP增长相对于潜在GDP增长上升2%时,失业率下降大约 1%,这条经验法则以其发现者为名,称之为奥肯定理。潜在GDP这个概念是奥肯首先提出的,它是指在保持价格相对稳定情况下,一国经济所生产的最大产值。潜在GDP也称充分就业GDP。

洛伦兹曲线的修正

洛伦兹曲线的修改 钟荣明 摘要: 现在的洛伦兹曲线的统计数据,是家庭成员平均财富支付能力数据,绘制的曲线也就是家庭成员平均财富支付能力。这就与洛伦兹曲线的定义不同。真正的洛伦兹曲线应该是这样 是对人口依据收入高低的累计与社会收入的累计的近似模拟。其数据的收集以个人为单位。为什么洛伦兹曲线是这样的,理由是有一部分人不参加社会收入分配,就是无收入人群。对社会收入分配的较准确的把握的应有三个指标:家庭成员平均财富支付能力、新洛伦兹曲线、无收入人群数量。 新名词解释: 无收入人群:所有在社会中没有收入的人—非劳动力人口、失业人群、学生及培训人员。 家庭成员平均财富支付能力:家庭所有收入的成员平均——现行的洛伦兹曲线的统计数据 新就业人群:第一次工作且时间低于两年的人群 前言 我们首先应用现行的洛伦兹曲线及基尼系数来分析我国的一些情况。我国的一些基尼系数资料: 1978年,基尼系数是0.28

1995年,基尼系数是0.38 2000年,基尼系数是0.458 2001年,基尼系数是0.45 2004年,基尼系数是0.47 2006年,基尼系数是0.4494 2007年,基尼系数是0.48 2008年,基尼系数是0.49 2009年,基尼系数是0.47 2010年,基尼系数是0.52 对于我国的基尼系数的变化,特别是近几年来的处于高位,始终在0.4的警戒线上。那么是什么导致了这一现象的产生的?这原因复杂,但是,有一些数据是几乎没人对其对基尼系数的影响进行研究。 我们先来看我国的两个方面的数据变化——高中、大学学生数及参加培训人数与社会平均就业年龄。 大学生数量: 1977年,只招收29万名大学生 1997年,高等教育在校生589万人 1998年,高等教育在校生628万人 1999~ 2000年度 ,在校大学生数约为 406万人。 2003年,中国普通高校本专科生在校人数超过1000万。 2003年全国国内高等教育规模已经达到1900万人 2007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人数约2700万人 2008年研究生招生人数44.60万人 2008年,大学毕业生559万人 2009年,大学毕业生610万人 2009年在校大学生人数接近1900万 2010年,中国大学生人数预计将稳步达到3000万 高中生数量 现在的高中生大约在3500万到4000万 如果计算上其他类型的教育类型,那么,我国的劳动力在学校的数量将非常庞大,包括大学生、大专生、成人高等教育生、高中生、中专生、各类参加培训的人员,这个数量估计将达到1.5亿人。相比改革开放前,这些数量庞大的人群是参加工作,是参与社会收入分配的人群。 首先,高中与大学迅速扩招,这使得我国数量庞大的就业群体延缓参加就业,意味着减少了大量的人群未参加社会收入分配。减少了收入分配的人群第二,我国的专业培训院校及机构的剧增,同样使得许多人未就业或暂停工作。 第三,对于接受高中以上教育的人(15-23岁),家庭收入低的家庭接受这一教育的人数会显著增加,这使得许多家庭的平均收入急剧减少(假如不继续教育),而收入高的家庭,其增加人数变化很少,对其家庭收入的减少作用很小。

菲利普斯曲线及其概况

第一章引言 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的关系在近半个多世纪以来吸引了一些重要经济学家的关注。在一定的时间社会往往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权衡取舍。如果财政政策决策者货币政策制定者和货币政策制定者扩大总需求,使得经济沿着短期总供给曲线向上移动,那么在短期内可以扩大总需求并增加就业,但这样却会导致更迅速的物价上涨。如果决策者通过减少总需求,使经济沿着短期总供给曲线向下移动,就可以降低通货膨胀,但需要以短时间的低产量和高失业为代价。而菲利普斯曲线正是描述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短期权衡取舍的一条曲线[1]。 稳定物价和降低失业率是政府经济决策者的主要目的。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如何使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保持更加适当的短期平衡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一味的追求高GDP增长率,虽然可以增加就业,但必然会导致高通货膨胀率。对于我国目前而言正处于高通胀与高失业双重压力下,如果采取扩张型财政政策,就业压力虽然可以有所缓解但物价会持续上涨,人民生活压力将会变大。因此我国要从当前基本国情出发,适当放缓经济发展速度,稳定物价,提高就业。因此,只有在依据本国国情的基础上对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分析才可以实现这个目标。 第二章菲利普斯曲线概述 2.1菲利普斯曲线及其概况 一、菲利普斯曲线概述 菲利普斯曲线刚开始是说明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交替关系的一条曲线。它是由新西兰经济学家菲利普斯根据1861—1957年英国的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的实际情况统计资料提出来的,故称之为菲利普斯曲线[1]。因为西方经济学家认为,货币工资率的提高是引起通货膨胀的原因,即货币工资率的增加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加,而引起物价上涨,从而导致通货膨胀。所以,菲利普斯曲线又成为当代经济学家用来表示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相关关系的曲线。如图1 所示。菲利普斯曲线表示通货膨胀率越高失业率越低,失业率越高通货膨胀率越低,即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存在的相关关系[2]。 二、理论模型 菲利普斯曲线说明了通货膨胀率取决于以下几种因素:预期的通货膨胀;实际失业率与自然失业率的背离(即周期性失业)以及供给冲击。 通货膨胀=预期通货膨胀-(*周期性失业)+供给冲击 上式中是表示通货膨胀周期性失业反映程度的参数,负号说明了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是反向变动的。 2.2对菲利普斯曲线的修正和理论发展 1967年以费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学派提出了自然失业率假定。费里德曼认为从长远看失业率终归会回到自然失业率,因此从长远来看菲利普斯曲线指一条从自然失业率出发的直线。根据适应性预期,菲利普斯曲线可以分为长期菲利普斯曲线和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在短期中通过适当提高通货膨胀率可以降低失业率,也就是说在短期中宏观经济政策是有效的。而在长期中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从自然失业率出发的垂直线,即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不存在交替变化的关系。长期菲利普斯曲线如图2所示。 费尔普斯于1968年对菲利普斯曲线提出质疑,他指出失业率不仅与通货膨胀率有关,也与企业和雇员对价格和工资增长的预期有关。费尔普斯认为不管失业率处于怎样的水平,如果人们和企业预期通货膨胀会上涨,他们就会希望获得更高

菲利普斯曲线(长短期及政策含义)

精品文档 1请论述长期和短期菲利普斯曲线的区别,以及其政策含义。 答:菲利普斯曲线说明失业和通货膨胀的关系。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和长期菲利普斯曲线 的形状不同,对应的政策含义也不相同。 (1)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及其政策含义 现在研究的短期菲利普斯曲线意指经过改造后的菲利普斯曲线,即描述失业率与通货膨 胀率之间替换关系的曲线。该曲线表明:物价上涨率增加时,失业率下降;物价上涨率下降时,失业率上升。 01-1趣的菲耻普甘曲袋 图1-1中,横轴表示失业率U,纵轴表示通货膨胀率n,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即为短期菲利普斯曲线。 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可用于分析抑制通货膨胀的对策。在一定的时点上,政府可设置一个 经济能够最大限度承受的通货膨胀与失业的界限,通过总需求管理政策把通货膨胀和失业都 控制在此界限之内。当通货膨胀率过高时,可通过紧缩性的经济政策使失业率提高,以换取低通货膨胀率;当失业率过高时,采取扩张性的经济政策使通货膨胀率提高,以获得较低的失业率。 (2)长期菲利普斯曲线及其政策含义 西方学者认为,在以失业率为横坐标,通货膨胀率为纵坐标的坐标系中,长期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垂直线,表明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不存在替换关系。而且,在长期中,经济 社会能够实现充分就业,经济社会的失业率将处在自然失业率的水平。 ^1-2色谢和长期韮制普斯担歩 图1-2中,从长期来看,工人预期的通货膨胀与实际通货膨胀是一致的。因此,企业不会增加生产和就业,失业率也就不会下降,从而便形成了一条与自然失业率重合的长期菲利普斯曲线。 长期菲利普斯曲线的政策含义是,从长期来看,政府运用扩张性政策不但不能降低失业 率,还会使通货膨胀率不断上升。

中国对菲利普斯曲线的研究

概述中国菲利普斯曲线研究 一、菲利普斯曲线的产生及其发展 (一)原始的菲利普斯曲线 菲利普斯曲线最早是由菲利普斯(Phillips,A.W.)1958年在英国《经济学》杂志发表了题为《联合王国货币工资率的变化率和失业的关系:1861—1957年》的著名文章中提出,他认为英国的失业率和工资增长率之间存在着稳定的负相关关系由此建立了著名的菲利普斯曲线。菲利普斯的研究表明工资的增长率是失业率的递减函数即通常所说的原始菲利普斯曲线。从图形上看原始菲利普斯曲线的表现形式为以失业率为横轴、工资增长率为纵轴由左上方向右下方倾斜的一条负斜率曲线失业率与工资增长率二者呈负相关关的变动关系。当失业率上升时工资增长率则下降;当失业率下降时工资增长率则上升。由于模型体现为失业率与工资增长率之间的关系通常被称为“失业——工资”的菲利普斯曲线。 图1-1 (二)修正的菲利普斯曲线 加拿大经济学家李普希就菲利普斯的研究做了进一步的分析。他在1960年的著作《1861—1957年英国的失业和货币工资变化率之间的关系的进一步分析》中提出了过度需求理论。他通过供求理论来解释劳动市场,当劳动需求超过劳动供给时工资上升,并且需求相对于供给越大工资上升越快;反之需求相对于供给

越小工资下降越快,即他认为工资变动是由劳动市场失衡引起的。李普希的基本思想是:工资的增长可以用劳动力市场上存在的过度需求来解释而不能直接观察到的过度需求又由失业率来近似地表示。这样工资增长率的变动和失业率变动之间的关系就在该模型中得到了很好的解释。 菲利普斯曲线在经过利普西从理论上加以阐释后如何为经济政策所用也就成为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在这一点上萨缪尔森和索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和索洛(1960)在《达到并维持稳定的价格水平问题:反通货膨胀政策的分析》中提出了“失业—物价”菲利普斯曲线。萨缪尔森和索洛以物价上涨率代替了原菲利普斯曲线中的货币工资变化率这条曲线表明:失业率与物价上涨率二者亦呈反向的对应变动关系。在一轮短期的、典型的经济周期波动中在经济波动的上升期失业率下降物价上涨率上升;在经济波动的回落期失业率上升物价上涨率下降。 (三)菲利普斯曲线新形式 1、“产出—物价”菲利普斯曲线。美国经济学家奥肯(1962)提出失业率与经济增长率具有反向的对应变动关系。这条曲线表明经济增长率与物价上涨率之间呈现出同向的对应变动关系。当现实经济增长率对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偏离上升时物价上涨率亦上升;当现实经济增长率对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偏离下降时物价上涨率亦下降。在一轮短期的、典型的经济周期波动中,经济波动的上升期随着需求的扩张现实经济增长率对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偏离上升物价上涨率随之上升;经济波动的回落期随着需求的收缩现实经济增长率对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偏离下降物价上涨率随之下降。 2、货币主义学派的菲利普斯曲线(现代菲利普斯曲线)。货币学派的代表弗里德曼(1968)指出菲利普斯曲线忽略了影响工资变动的一个重要因素:工人对通胀的预期。他认为短期的现代菲利普斯曲线就是预期通货膨胀率保持不变时表示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关系的曲线;在长期人们有充分的时间调整通货膨胀的预期所以长期的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垂直线它表明在长期内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不存在替代关系。 3、理性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卢卡斯(1972)发表了《预期及货币中性》他指出公众采取的预期方式是理性预期而不再是适应性预期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长

基尼系数与洛伦兹曲线

20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根据洛伦茨曲线找出了判断分配平等程度的指标(如右图),设实际收入分配曲线和收入分配绝对平等曲线之间的面积为A,实际收入分配曲线右下方的面积为B。并以A除以A+B的商表示不平等程度。这个数值被称为基尼系数或称洛伦茨系数。如果A为零,基尼系数为零,表示收入分配完全平等;如果B为零则系数为1,收入分配绝对不平等。该系数可在零和1之间取任何值。收入分配越是趋向平等,洛伦茨曲线的弧度越小,基尼系数也越小,反之,收入分配越是趋向不平等,洛伦茨曲线的弧度越大,那么基尼系数也越大。如果个人所得税能使收入均等化,那么,基尼系数即会变小。联合国有关组织规定:若低于0.2表示收入绝对平均;0.2-0.3表示比较平均; 0.3-0.4表示相对合理;0.4-0.5表示收入差距较大;0.6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 基尼系数是一个用来描述收入整体差距程度的重要指标。国际上通常认为,当它处于0.3-0.4时表示收入分配比较合理,0.4-0.5表示收入差距过大,超过0.5则意味着出现两极分化。从现实来看,世界各国对基尼系数的运用并不完全一致。很多国家都是把它与其他因素结合起来,综合判断收入差距。在不少国家,基尼系数都有不同的标准和界线。总的来说,基尼系数只可参考,不能绝对化。 基尼系数 百科名片 相关漫画 基尼系数,或译坚尼系数,是20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根据劳伦茨曲线所定义的判断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指标。是比例数值,在0和1之间,是国际上用来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分析指标。 目录 基尼系数概述 经济含义 基尼系数的计算 基尼系数的区段划分 中国目前基尼系数状况 中国基尼系数变动分析 专家对基尼系数现状的应对措施 各国基尼系数比较 展开

9章菲利普斯曲线

9章菲利普斯曲线

第九章 菲利普斯曲线 本章解释失业的分类、影响,通货膨胀的定义、成因以及效应,研究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并利用菲利普斯曲线分析总需求管理的效果。 第一节 通货膨胀 一 通货膨胀的定义与衡量 1如何理解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是指物价水平的持续上升过程或者货币价值的持续下降过程。理解通胀可以有以下层次:首先,通货膨胀是一个过程,而不是短期价格波动。其次,通货膨胀是指整体物价水平的上涨。而不是少数产品的价格上涨。其三,可以从价格或货币角度观察通货膨胀。 2通货膨胀是可以度量的。1%100-基期物价水平 预测期物价水平?=π在中国,用1-CPI =π表示。 二 通货膨胀的成因(利用AD-AS 图形分析) 1需求拉上型的通货膨胀 通俗地说就是钱太多,货太少。政府扩张性

的财政与货币政策导致流动性过大。通常是通货膨胀的最主要原因。如图: 2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 由于垄断以及经济活动中投入要素价格的上涨所导致的通货膨胀,叫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如图: 3结构型通货膨胀:一个国家或者是地区由于生产率差异而导致的通货膨胀。 4输入型通货膨胀 在开发经济条件下,一国通货膨胀率等于货币贬值率加外国通货膨胀率。可以根据购买力平价理论和一价定律推导出这一结论。在市场统 一、产品同质等假设下,由于有P e P * =,即产品在国内的价格,等于汇率乘以外国价格。那么就有: '+'='*P e P 假设经济完全开放,一国在2009年货币贬值率为5%,外国通货膨胀率为10%。2009年名义GDP 为40万亿元,可以计算该年的实际GDP 。联系2009-2012中国的通货膨胀事实,说明导致该时期通货膨胀压力的主要因素。

第七章 菲利普斯曲线(教学)

第七章菲利普斯曲线 一、定义 表明失业与通货膨胀存在一种交替关系的曲线,通货膨胀率高时,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低时,失业率高。菲利普斯曲线是用来表示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由英国经济学家W·菲利普斯于1958年在《1861-1957年英国失业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的关系》一文中最先提出。此后,经济学家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理论解释,尤其是萨缪尔森和索洛将原来表示失业率与货币工资率之间交替关系的菲利普斯曲线发展成为用来表示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 1958年,菲利普斯根据英国1867-1957年间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的经验统计资料,提出了一条用以表示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这条曲线表明:当失业率较低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高;反之,当失业率较高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低,甚至是负数。根据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理论,货币工资可以表示通货膨胀率。因此,这条曲线就可以表示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交替关系。即失业率高表明经济处于萧条阶段,这时工资与物价水都较低,从而通货膨胀率也就低;反之失业率低,表明经济处于繁荣阶段,这时工资与物价水平都较高,从而通货膨胀率也就高。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着反方向变动的关系。 图中,横轴U代表失业率,纵轴G代表通货膨胀率,向右下

方倾斜的PC即为菲利普斯曲线。这条曲线表明,当失业率高(d)时通货膨胀率就低(b),当失业率低(c)时通货膨胀率就高(a)。 最初是说明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交替关系的一条曲线。它是由英国经济学家菲利普斯根据1861—1957年英国的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的经验统计资料提出来的,故称之为菲利普斯曲线。因为西方经济学家认为,货币工资率的提高是引起通货膨胀的原因,即货币工资率的增加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加,引起物价上涨,从而导致通货膨胀。所以,菲利普斯曲线又成为当代经济学家用以表示失业率和通货膨胀之间此消彼长、相互交替关系的曲线。

论中国环形的菲利普斯曲线_陈乐一

论中国环形的菲利普斯曲线 陈乐一 (湖南大学经贸学院教授、博导 长沙 410079) 摘要:菲利普斯曲线可划分为四种类型,这几种类型的菲利普斯曲线可以通过一种环形曲线图来加以说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菲利普斯曲线出现了不规则但相当明显的两个环形曲线,并且呈现顺时针方向运动,这两个环形曲线的出现年份分别是1980-1990年和1990-2000年。从这个环形曲线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菲利普斯曲线虽然多次发生变形,但总体说来其变动轨迹还是大体表现为基本菲利普斯曲线的形状。 关键词:菲利普斯曲线;环形曲线 中图分类号:F 0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63(2006)03-0006-06 一、菲利普斯曲线理论的发展进程 菲利普斯曲线的原型最早是由新西兰籍的经济学家菲利普斯(A.W.Phillips)于1958年提出。经过研究,当时还是伦敦经济学院教授的菲利普斯发现在1861-1913年间,英国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增长率之间存在一种反向关系:失业率越高,工资膨胀率则越低。也就是说,工资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存在替代取舍关系,两者可以用负相关关系函数进行解释。此后,菲利普斯曲线不断得到修正和发展,日臻成熟和完善。1960年,萨缪尔森(P. A.Samuelson)和索罗(R.M.Solow)在ARE 发表5反通货膨胀政策的分析6的文章112,对菲利普斯曲线作了重要发展。在菲利普斯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萨缪尔森和索罗使用通货膨胀率代替工资变动率来描述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之间存在的替代关系,也就是将菲利普斯提出的/失业-工资0型的菲利普斯曲线发展为/失业-物价0型的菲利普斯曲线,后来这条曲线广泛流传,声名大噪,成为20世纪60年代西方经济学界所说的菲利普斯曲线的标准版本。 菲利普斯曲线经过萨缪尔森和索洛的修正后,迅速成为西方宏观经济政策分析的基石。由于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替换关系(trade-off),政策制定者就可以运用菲利普斯曲线进行相机抉择(discretion),选择不同的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的组合。 自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以费尔普斯(Ed -mund Phelps)、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为代表的货币主义相继于1967、1968年对菲利普斯曲线提出批评122,批评意见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菲利普斯曲线是否是一条表示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稳定交替关系的曲线;第二,在长期中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是否存在菲利普斯曲线所表示的交替关系。货币主义指出菲利普斯曲线分析的一个严重缺陷,就是忽略了工人对通货膨胀的预期,通过引入预期因素,他们创造性地提出,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只存在暂时的替换,不存在长期的替换关系,由此提出了短期菲利普斯曲线的概念。 6 二o o 六年第三期 南京社会科学

洛伦兹曲线与基尼系数的区别和联系

洛伦兹曲线与基尼系数的区别和联系 图中横轴0H表示人口(按收入由低到高分组)的累积百分 比,纵轴0M表示收入的累积百分比,弧线0L为洛伦兹曲线。 洛伦兹曲线的弯曲程度有重要意义。一般来讲,它反映了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弯曲程度越大,收入分配越不平等,反之亦然。特别是,如果所有收入都集中在一人手中,而其余人口均一无所获时,收入分配达到完全不平等,洛伦兹曲线成为折线OHL.另一方面,若任一人口百分比均等于其收入百分比,从而人口累计百分比等于收入累计百分比,则收入分配是完全平等的,洛伦兹曲线成为通过原点的45度线0L。 一般来说,一个国家的收入分配,既不是完全不平等,也不是完全平等,而是介于两者之间。相应的洛伦兹曲线,既不是折线OHL,也不是45度线0L,而是像图中这样向横轴突出的弧线0L,尽管突出的程度有所不同 将洛伦兹曲线与45度线之间的部分A 叫做“不平等面积” ,当

收入分配达到完全不平等时,洛伦兹曲线成为折线OHL ,OHL 与45 度线之间的面积A+B 叫做“完全不平等面积” 。不平等面积与完全不平等面积之比,成为基尼系数,是衡量一国贫富差距的标准。基尼系数G=A/(A+B). 显然,基尼系数不会大于1,也不会小于零。通过络伦兹曲线,可以直观地看到一个国家收入分配平等或不平等的状况。整个的洛伦兹曲线是一个正方形,正方形的底边即横轴代表收入获得者在总人口中的百分比,正方形的左边即纵轴显示的是各个百分比人口所获得的收入的百分比。从坐标原点到正方形相应另一个顶点的对角线为均等线,即收入分配绝对平等线,这一般是不存在的。实际收入分配曲线即洛伦兹曲线都在均等线的右下方(如吉尼系数解释中的图)。洛伦兹曲线就是,在一个总体(国家、地区)内,以“最贫穷的人口计算起一直到最富有人口”的人口百分比对应各个人口百分比的收入百分比的点组成的曲线。

基尼系数与洛伦兹曲线的应用与推广

基尼系数与洛伦兹曲线的应用与推广 ————在人均GDP方面的应用 摘要:如何在经济分配上保持一定差异以促进竞争和经济效率,同时又要将经济分配差异控制在一定限度之内,以保证社会分配的公平性,这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在一个人口总体中,不同居民住户在收入、消费、财产水平上总是存在差异的,那么如何通过一个统计量来描述收入、消费、财产分布的差异,显示社会分配的状况?我们通过绘制洛伦兹曲线并计算基尼系数,并利用基尼系数对2011年全国各省市人均GDP的分布问题进行了推广。 关键词:基尼系数;洛伦兹曲线 一、基尼系数与洛伦兹曲线 测定不同国家,或同一国家不同阶段的社会收入不平等程度,主要方法是描绘洛伦茨曲线(Lorenz Curve)和计算基尼系数(Gini Coefficient)。 洛伦茨曲线(Lorenz Curve) 洛伦茨曲线是用来描述一国财富或收入分配状况的统计工

具,它表示各阶层人民(从最贫困的开始)收入的累积部分占整个国民收入中的百分比。在国民收入分配完全均等情况下,它是一条45度角直线;在国民收入分配绝对不平等情况下,则构成正方形的底边和右边。由于任何国家实际收入分配状况都介于上述两种极端情况之间,故洛伦茨曲线一般为一条向下弯曲的曲线,其偏离45度角直线越小,表明该社会收入分配状况的平等化程度越高,其偏离45度角直线越大,表明该社会收入分配状况的平等化程度越低。 上图即为洛伦兹曲线,其横坐标是相对人口累计百分比,纵坐标是收入累计百分比。 如果收入是绝对均等的(当然这只是一种理想化的状态),

每1%的人口都得到1%的收入,累计99%的人口就得到累计99%的收入,则收入分配是完全平等的,累计收入曲线就是上图中的对角线OL,图中标明是“绝对均等线”。 假如收入分配绝对不均等(当然这也是一种设想的状态),几乎所有的人口均一无所有,即99%的人完全没有收入,而所有的收入都在1% 的人手中,即1%的人拥有100%的收入,累计分配曲线是由横轴和右边垂线组成的折线OAL。图中标明是“绝对不均等线” 一般来说,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收入分配,既不是完全不平等,也不是完全平等,而是介于两者之间,那么相应的洛仑兹曲线既不是折线OAL,也不是对角线OL,而是介于两者之间的就是中间那条向横轴突出的OCL曲线。洛仑兹曲线的弯曲程度具有重要意义。一般来说它的弯曲程度反映了收入的不平等程度,弯曲程度越大,收入分配程度越不公平。 洛伦兹曲线和对角线之间的那块月牙形区域(图中斜线区域)可以看成是贫富之间的那条沟坎。这块月牙形区域面积S大小,可以用来表征实际收入分配与理想境界的差距:这块月牙形区域面积S越大,洛伦兹曲线弯曲度越大,月牙弯得越大,它和对角线离开得越远,说明收入差距越大,贫富两极分化越严重。反之,这块月牙形区域面积S越小,洛伦兹曲线越平缓,月牙弯得越小,它和对角线靠得越近,说明社会收入差距越小,贫富两极分化越不明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