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凯恩斯菲利普斯曲线研究
中国新凯恩斯主义菲利普斯曲线的经验研究

A b tac : i pa r o tucs n n ees rt s u s r t Th s pe c nsr t a it r t ae a gme td ne Ne w Ke n sa Ph lis u v mo e a d s s y e in ilp c r e d l n u e GM M meh dst si ae a d ts hemod lwi u rel aa d ig 1 97 t 08 i i ln i a Emprc lr s ls s o to o e t t n e tt m e t q a try d t urn 9 o20 n ma na d Ch n . h iia e u t h w ta h ne e t ae s ttsial sg fc n a d h tt e i tr s r t i saitc ly ini a t n qu l aie y mp ra t as ne f nf to d ie s n t ef c i i ai tv l i o n o o i l in rv r a d he fe t s t t a o iu l r h n ma y oh rf ri n c u tis;c re ti fain d n m isi fe t d b n ain ie i n x c ain bvo sy mo e ta n te oe g o n re u r n n to y a c saf ce y i f t n r a a d e pe tto l l o t t g t e n h at ri lynga la i g rl o e h ra d t e lte spa i e d n o e;p ii gbe a iro r srfe t t o wa d—o knga c rc n h vo ff m e csboh fr r lo i ndba kwa d lo n i l r —o kig a he lte s i mi ntpo iin. nd t at ri n do na sto Ke y wor s:n ai n; Ne Ke ne in ;Phli s Cu v d I f to l w y sa ilp r e; I e e tRae ntr s t
新凯恩斯菲利普斯曲线框架下的中国动态金融状况指数

Dynamic Financial Conditions Index in China under the Framework of the New- Keynesian Phillips
Curve
作者: 陆军[1];刘威[1];李伊珍[1]
作者机构: [1]中山大学岭南学院,广东广州510275
出版物刊名: 财经研究
页码: 61-70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11期
主题词: 动态金融状况指数;新凯恩斯菲利普斯曲线;通货膨胀;广义脉冲响应函数
摘要:鉴于当前金融状况指数变量权重系数缺乏动态性,文章采用递归广义脉冲响应函数方法构建了中国动态金融状况指数。
研究发现,动态指数对未来一个季度的产出和通胀水平都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且更适用于预测未来通胀。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动态指数作为衡量金融市场的变量纳入新凯恩斯混合菲利普斯曲线模型中,运用GMM方法进行估计,结果表明动态指
数对当期和未来一个季度的通胀具有显著的正向效应。
因此,有必要将金融状况指数作为一个金融市场变量纳入菲利普斯曲线框架下,以分析金融市场对通胀的影响。
关于中国的Phillips曲线的实证分析

文章编号: 1 0 0 4 — 7 0 2 6 ( 2 0 1 5 ) 0 3 . 3
文献标志码 : A
1 数 据来 源 与描述 性 分析 1 . 1 数据 来源
2 0 1 5年第 O 3期
关于 中国 的 P h i l l i p s 曲线 的实证 分析
口 徐 萍 萍
摘 要: 本丈将从最基本 的菲利普 斯曲线理论 出发 , 通过对我 国 自然 失业率 的估 算, 并从 劳动力市场和预期 因素 变化 的角度解读我 国通货膨胀 的形成机制 , 检验菲 利普斯 曲线在我 国的有效性 , 并提 出合理 的政策建议。
上式 ( 1 ) 表明, 我 国失业 率 每上 涨 1 个 一 个 百 分
点, 通货膨胀率下降 3 . 0 2 8 5 2 8 %, 即通货膨胀 率与失 用 于 实 证 分 析 的数 据 是 1 9 7 9 ~ 2 0 1 3年 中 国 的城 业率 之 间存 在负 相关 关 系 。 镇登 记失 业 率 以及 通货 膨 胀率 , 其 中通 货 膨胀 率 一直 3 . 1 . 2 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在 中国的实证研究。 沿 用居 民消 费 物 价 指数 的增 长 率 ,这 些 数 据 来 源 于 对 通货 膨 胀率 ( P I ) 与城 镇 失业 率 ( u) 两个 一 阶单 整 变 量建立 回归模型 : 《 中国统计年鉴》 ( 1 9 8 0 ~ 2 0 1 4 ) 。 1 . 2 描述’ 性分析 c + + 其 中 为误差 项 从 1 9 7 9 ~ 2 0 1 3年 中 国城 镇 居 民登 记 失 业 率 的变 运用 E V i e w s 7 . 0 得到模型参数估计结果, 得到回归 方程 如下 : P 1 , = 8 . 1 7 6 9 7 6 + 0 . 5 5 7 6 2 9 P I , - 广J . 7 3 0 2 3 3 ( 2 ) 化情 况 表 明 , 中 国城镇 居 民失 业 率呈 现先 降 低后 增 长 的趋势 , 1 9 7 9 ~ 1 9 8 5年 失 业 率从 5 . 4 %持 续 降低 到 方程表 明, 我 国失业率每上涨 1 个百分点 , 通货 1 . 8 %, 下降速度较快 , 之后从 1 9 8 5 ~ 2 0 0 3 年呈现稳步 膨胀率下降 1 . 7 3 0 2 3 3 %, 即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 间 增长现象 , 之后维持在 4 %左右 ; 从1 9 9 8 2 0 1 3 年中国 存在负相关关系。 的通货膨胀率有 了明显的改变 ,其波动 幅度 明显减 4 格兰 杰 因果关 系检 验 弱, 并 且 出现 有 时 正有 时 负 的状 态 , 但 是 为正 的时 间 在 经 济分 析 中 , 常常要 对 经 济变 量之 间的 因果 关 点 占大 多数 ,可 见 中国在 进 入 2 1 世 纪 之后 通货 膨 胀 系做 出判 断 。 通 过格 兰杰 检 验 在 “ 城镇 失业 率 不 是 通 率一 直 维持 得 比较稳 定 。 货 膨胀率 的格 兰杰 原 因”一项 中 ,其 概率 P值 为 2 ADF检 验) 0 . 0 3 4 6 , 小于置信度 0 . 0 5 , 拒绝原假设 , 即认为城镇失 里 平稳 性检 验 ( 经过 一阶差分后 的各 变量 A D F 值 均小于各 显著性 业 率 是 通 货 膨胀 率 的格 兰 杰 原 因 。 在“ 通 货 膨 胀 率 不 水平下的 A D F临界值, 拒绝含有单位跟的原假说 , 说明 是 城 镇 失 业 率 的 格 兰 杰 ” 原 因 一 项 中 , 其 概 率 为 各变量一阶差分序列是平稳的。 因此 , 中国通货膨胀率 0 . 1 1 3 5 , 大 于置 信度 0 . 0 5 , 即通货膨胀率不是 城镇失 与城镇失业率为一阶单整序列, 可以进行协整检验。 业 率 的格 兰杰 。 3 协 整检 验 综上所述 , 1 9 7 9 — 2 0 1 3 年城镇失业率与通货膨胀 差分后 的两个变量通过 A D F检验都被证实是平 率 通 过格 兰杰 因果关 系检 验 得 到 , 城 镇 失业 率影 响通 稳 的 ,但 不 能说 明 它们 之 间 的线 性 组合 也 是平 稳 的 。 货 膨 胀 率 ,而通 货 膨胀 率对 城 镇失 业 率不 起作 用 , 两 为 了探 究 两者 之 间 的线性 组 合关 系 , 此 时就 需要 通 过 者 之 间仅仅 是单 向作 用 。 协整检验来确定两个变量之间的线性组合是否存在 结束 语 着 长期 稳 定 的关 系 。 协 整 检 验 又称 为 E — G两步 法 , 第 实 证 结果 表 明在 整 体 上 确 实 存 在 菲利 普 斯 曲线 步是 建立 回归方 程 模 型 ,第 二 步 是检 验单 整 性 。 本 的特征 , 这 对我 国的经济 理论 存在 很 大 的借 鉴作 用 。 文用 E V i e w s 7 . 0工具 进行 分 析 。 ( 作者 单位 : 江 西财经 大 学 ) 3 . 1 建立 1 9 7 9年~ 2 0 1 3年 中国通货膨胀率与失业 参考 文献 率的回归方程模型 … [ 美】N Gr e g o r y M a n k i w 。 宏观 经济学[ M I . 6版. 张 3 . 1 . 1 原始菲利普斯 曲线在 中国的实证研究。 对通货 帆。 译. 北京 中国人 民大学出版社。 2 0 0 9 膨 胀率 ( P I ) 与城 镇 失业 率 ( U) 两 个 一 阶单整 变 量建 立 [ 2 】 杨 小军.中国新凯恩斯主义菲利普斯曲线的经验 回归模 型 : 尸 , f = c 十 其 中 8为误 差项 研究[ J 】 . 统计研 究, 2 0 1 1 ( 2 ) 运用 E V i e w s 7 . 0对 1 9 7 9年一 2 0 1 3 年通 货膨胀 率 [ 3 】K h a n a n d Z h u . .S t i c k y I n f o r ma t i o n P h i l l i p s 与城 镇 失 业率 做 协 整检 验 ,结 果 得 到 回归方 程 : Cu r v e s E u r o p e a n E v i d e n c e『 J 1 . J o u r n a l o f Mo n e y .
中国新凯恩斯菲利普斯曲线研究

中国新凯恩斯菲利普斯曲线研究*陈彦斌内容提要:本文提出了包含需求拉动、成本推动、通胀预期和通胀惯性四种因素的新凯恩斯菲利普斯曲线模型,该模型推广了Gordon(1996)的三角模型和Gal and Gertler(1999)的混合模型等经典菲利普斯曲线模型,具有理论上的完整性。
本文使用中国数据对所提出的模型进行了检验,其中采用了基于微观调查数据的通胀预期。
经验研究结果表明,新凯恩斯菲利普斯曲线模型的最小二乘估计比GMM估计更具有稳健性。
在通胀的四个决定因素中,通胀预期对当前通胀的影响最显著,通胀惯性次之,需求拉动排第三,而成本推动的影响不显著。
关键词:新凯恩斯主义菲利普斯曲线通货膨胀预期宏观经济一、引言菲利普斯曲线自从被Phillips(1958)提出以来,就在宏观经济学理论基础和通货膨胀预测这两个领域同时扮演着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重要角色。
菲利普斯曲线表明在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之间存在取舍关系,这种取舍关系一方面被用于构建宏观经济学/总需求)总供给0模型中的总供给曲线,另外一方面被用于刻画通胀的产生机制,预测通货膨胀水平。
50年来,菲利普斯曲线理论逐渐完善,许多里程碑式的模型被提出来用于刻画通胀的产生机制。
建立在自然失业率和奥肯定律基础之上的附加预期菲利普斯曲线认为,影响通货膨胀的因素是过度总需求和预期两方面的因素。
Gordon(1996)提出的/三角0菲利普斯曲线认为,影响通胀的因素可以归纳为需求拉动、成本推动、通胀惯性三种因素。
Gal 和Gertler(1999)所提出的混合新凯恩斯菲利普斯曲线模型中影响通胀的主要因素有超额总需求、通胀预期和通胀惯性。
现实情况中通货膨胀的决定因素非常复杂,其中最为常见的产生机制有如下四种。
第一种是需求拉动型,即总需求过度增长,/太多的货币追逐太少的货物0。
第二种是成本推动型,即由厂商生产成本增加而引起的一般价格总水平的上涨。
第三种是通胀惯性,即一旦形成通货膨胀,便会持续一段时期。
中国对菲利普斯曲线的研究

概述中国菲利普斯曲线研究一、菲利普斯曲线的产生及其发展(一)原始的菲利普斯曲线菲利普斯曲线最早是由菲利普斯(Phillips,A.W.)1958年在英国《经济学》杂志发表了题为《联合王国货币工资率的变化率和失业的关系:1861—1957年》的著名文章中提出,他认为英国的失业率和工资增长率之间存在着稳定的负相关关系由此建立了著名的菲利普斯曲线。
菲利普斯的研究表明工资的增长率是失业率的递减函数即通常所说的原始菲利普斯曲线。
从图形上看原始菲利普斯曲线的表现形式为以失业率为横轴、工资增长率为纵轴由左上方向右下方倾斜的一条负斜率曲线失业率与工资增长率二者呈负相关关的变动关系。
当失业率上升时工资增长率则下降;当失业率下降时工资增长率则上升。
由于模型体现为失业率与工资增长率之间的关系通常被称为“失业——工资”的菲利普斯曲线。
图1-1(二)修正的菲利普斯曲线加拿大经济学家李普希就菲利普斯的研究做了进一步的分析。
他在1960年的著作《1861—1957年英国的失业和货币工资变化率之间的关系的进一步分析》中提出了过度需求理论。
他通过供求理论来解释劳动市场,当劳动需求超过劳动供给时工资上升,并且需求相对于供给越大工资上升越快;反之需求相对于供给越小工资下降越快,即他认为工资变动是由劳动市场失衡引起的。
李普希的基本思想是:工资的增长可以用劳动力市场上存在的过度需求来解释而不能直接观察到的过度需求又由失业率来近似地表示。
这样工资增长率的变动和失业率变动之间的关系就在该模型中得到了很好的解释。
菲利普斯曲线在经过利普西从理论上加以阐释后如何为经济政策所用也就成为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
在这一点上萨缪尔森和索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和索洛(1960)在《达到并维持稳定的价格水平问题:反通货膨胀政策的分析》中提出了“失业—物价”菲利普斯曲线。
萨缪尔森和索洛以物价上涨率代替了原菲利普斯曲线中的货币工资变化率这条曲线表明:失业率与物价上涨率二者亦呈反向的对应变动关系。
开放经济下中国新凯恩斯混合菲利普斯曲线

一、开放经济下新凯恩斯混合菲利普斯曲线
本部分在 Gali 和 Gert ler ( 1999) 基础上 , 讨论了开放经济下新凯恩斯混合菲利普斯曲 线, 产出边际成本包括劳动力边际成本、资本边际成本和进口中间品边际成本。 1 1 新凯恩斯混合菲利普斯曲线 假设 t 期厂商以概率 H 保持价格不变 , 以概率 1- H调整价格为 p * t 。假设厂商是同质的 , 价格均为自然对数形式, 那么 t 期总价格水平为 : p t= H p t - 1 + ( 1- H ) pt 通货膨胀率可以表示为: P t = p t - p t- 1 = ( 1- H ) ( p t - p t- 1 )
t 为估计的误差和各种冲击。 其中 , mct 为 t 期偏离稳态实际边际成本值 , E - 1 D = ( 1- k) ( 1- H ) ( 1- B H ) W - 1 f = BH W b= kW - 1 * b f
( 4)
( 5)
( 6a) ( 6b) ( 6c) ( 6d)
W = H + k ( 1- H ( 1- B )) 2 1 混合边际成本模型
假设在调整价格的厂商中 , 采用 / 后顾式0 定价方式的比率为 k, 选择 / 前瞻式0 定价 方式的比率为 1- k 。那么 t 期调整价格指数为: p t = kp t + ( 1- k) p t 由式 ( 1) ~ ( 4) 可得 P t= D m ct + fE ( P t+ 1 ) + bP t- 1 + E t
n A
其中 , A 为技术 , A i 为第 i 种投入品的产出弹性。由一阶条件 , 第 i 种投入品实际影子价格 K it =
re al
混合新凯恩斯菲利普斯曲线在中国的检验

混合新凯恩斯菲利普斯曲线在中国的检验王芊【摘要】新凯恩斯菲利普斯曲线NKPC模型是现代通货膨胀理论中的重要理论,但是在国内学术界,基于NKPC模型对中国数据进行相关检验的研究却很少.本文基于Gali和Gertler1999年提出的混合新凯恩斯菲利普斯曲线模型,对中国的相关数据运用广义矩估计(GMM)进行了估计分析,结果显示实际经济缺口、通货膨胀预期和之前的通货膨胀率对中国通货膨胀都具有显著的影响.而且中国的通货膨胀主要是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即实际经济缺口的影响最大.而预期通货膨胀率也具有相当重要的影响.滞后期的通货膨胀在本模型中对本期通胀是负向的影响,这则是因为环比数据具有的周期性的特点.【期刊名称】《金融经济(理论版)》【年(卷),期】2017(000)012【总页数】3页(P102-104)【关键词】凯恩斯菲利普斯曲线;GMM;中国通货膨胀【作者】王芊【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长沙中心支行,湖南长沙410000【正文语种】中文一、引言菲利普斯曲线是通货膨胀理论中的重要支柱,是研究通货膨胀理论最重要的理论依据。
菲利普斯曲线顾名思义最早由菲利普斯提出,但是它在学界被广泛的接受是因为菲尔普斯(1967)、和弗里德曼(1968)的开创性的贡献。
自此二人之后,菲利普斯曲线又经历了不断的发展,发展出了现在在学界占主导地位的新凯恩斯菲利普斯曲线。
菲利普斯曲线在最开始提出的时候,其核心思想是通货膨胀率和实际经济之间存在一种短期替代的关系。
若要想有较高的经济增长,则必须对应的有较高的通货膨胀。
但是之后,对于菲利普斯曲线的发展的核心争论却并不是在于通货膨胀与实体经济二者关系的争论,而是在于理性预期和适应性预期的争论。
菲利普斯曲线的核心转向了民众对于通货膨胀的预期到底是两种预期的哪一种?而这一问题至今依然没有得到令人信服的结论。
二、文献回顾菲尔普斯的模型一般被称为传统动态通胀机制理论,最初主要用来分析通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长短期关系,强调实际通货膨胀与预期通胀率之间的差异与失业与水平之间的联系。
媒体报道、通胀预期与新凯恩斯菲利普斯曲线

1 9 9 9 ) 。但 是宏 观分 析框 架 中 , 一般 使 用理性 预 期或 者适 应性 预期 假设 获得 通 胀 预期 , 因此通 胀 预 期 在这 样 的分析 框 架 中仅是 统计 学意 义上 的变 量指 标 。 而并 非现 实 中公众 对 通货膨 胀 的 预期 。 近年 来 , 与通 胀 预期 相关 的前沿 性研 究 开 始 出现 了微妙 的变化 , 许多 西 方 学者 开 始 从 中微 观
张成思、 佟 冠 良、 芦哲 : 媒体 报道 、 通 胀 预 期 与 新 凯 恩 斯 菲 利 普斯 曲线
媒体报道 、 通胀预期 与新凯恩斯菲利普斯 曲线 术
张 成 思 佟 冠 良 芦 哲
( 摘 要 ] 本 文研 究媒体 报 道 对 通胀 预 期 的影 响 以及 预 期 对现 实 通货 膨 胀 的驱 动 效
型, 用 以考察 通胀 预 期对 现实通 胀 率 的驱 动效应 。 研 究结果 表 明 。 中国的媒体 舆论 显著驱
动公 众预 期 , 媒体 舆论 对 公众 预 期 变化 的解 释 程度 接 近 3 0 %; 单 份报 刊 每 增加 1篇 关 于 物价 上 涨 的相 关报 道 , 公 众 预 期通 胀 率会 上 升 O . 1 %t0 - 2 %; 同时 , 公 众 预 期 又对 现 实通 胀 率 具有 显著 驱 动效 应 , 公 众 预 期通 胀 率每 上 升 l %, 现 实通 胀 率上 升 0 _ 3 %~ 0 . 7 %。 因 此, 我 国存 在 着从媒 体报 道 到公众 预 期再 到现 实通 货膨 胀 的传 导机制 。 关键 词 : 媒 体报 道 通胀 预 期 物价 通货 膨 胀 菲利 普斯 曲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λ
( yt + yt - 1 ) 。滞后的通胀率出现在方程的右边 ,模型中的通货膨胀率具有持续性 。
前面所介绍的三个模型在经验研究中存在两个问题 。首先 ,三个模型都将产出缺口作为自变
量 ,然而产出缺口难以估计 。其次 ,Calvo 模型说明了通货膨胀率对预期的需求冲击产生迅速的反 应 ,然而经验证据表明通货膨胀率落后于产出缺口 。③
菲利普斯曲线按照通胀解释因素可以大致分为早期的基于产出缺口的模型和近期的基于单位劳动
成本的模型 。前者模型较多 ,其中被广为引用的主要有 Taylor (1980) 、Calvo (1983) 、Fuhrer and Moore (1995) 所提出的菲利普斯曲线模型 。①
Taylor (1980) 提出了交错合同模型 ,该模型假设名义工资存在粘性 ,名义工资固定两期 ,每期有
∑ 本推动和通胀惯性三种因素
,表示为
π t
=
απ K
k =1 k t-
k
+
βη t
+ λyt
+
ε t
,其中
η t
为供给冲击
。虽然
Gordon“三角模型”可以获得较好的拟合结果 ,但其成功也主要是在模型中引入滞后多期的通货膨
胀率的缘故 。三角模型的缺点是没有克服卢卡斯批判 。
(二) 新凯恩斯菲利普斯曲线
陈彦斌 :中国新凯恩斯菲利普斯曲线研究
中国新凯恩斯菲利普斯曲线研究 3
陈彦斌
内容提要 :本文提出了包含需求拉动 、成本推动 、通胀预期和通胀惯性四种因素的新 凯恩斯菲利普斯曲线模型 ,该模型推广了 Gordon (1996) 的三角模型和 Galíand Gertler (1999) 的混合模型等经典菲利普斯曲线模型 ,具有理论上的完整性 。本文使用中国数据 对所提出的模型进行了检验 ,其中采用了基于微观调查数据的通胀预期 。经验研究结果 表明 ,新凯恩斯菲利普斯曲线模型的最小二乘估计比 GMM 估计更具有稳健性 。在通胀 的四个决定因素中 ,通胀预期对当前通胀的影响最显著 ,通胀惯性次之 ,需求拉动排第三 , 而成本推动的影响不显著 。
微观调查是获取通胀预期的重要方法 。研究人员通过所设计的调查问卷询问消费者对未来物 价水平走势的看法 ,从而直接调查消费者的通货膨胀预期 。而后可以使用概率法等计算方法将定 性的调查数据转换为定量的预期通货膨胀率 ,这种方法现在已经被证明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处理方 法 ,并已获得了广泛的应用 。① 肖争艳 、陈彦斌 (2004) 使用中国人民银行《居民储蓄问卷调查系统》 中的预期调查数据 ,计算了中国居民的预期通货膨胀率 ,结果表明 ,基于央行调查数据的预期通货 膨胀率可以作为实际通货膨胀率的无偏估计 。肖争艳 、唐寿宁 、石冬 (2005) 进一步研究了中国居民 通货膨胀预期的异质性 。这些经验研究表明 ,基于调查数据的预期通货膨胀率对于通货膨胀率的 预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 ,通胀预期与通胀预测是不同的 ,不能直接使用通胀 预期来预测未来的通胀率 ,但是它可以作为一个重要因素引入到通胀预测模型中 。
本文的主要工作是建立包含需求拉动 、成本推动 、通胀惯性和通胀预期的新凯恩斯菲利普斯曲 线四因素模型 ,并在模型的计量分析中使用基于微观调查数据的通胀预期以确保最小二乘法多元 回归的稳健性 。本文模型推广了 Gordon (1996) 、Galí和 Gertler (1999) 等经典菲利普斯曲线模型 ,同 时兼顾了理论的完整性和经验研究的稳健性 。
① 国外文献综述参见 Mehra (2002) ,国内文献综述参见肖争艳 、陈彦斌 (2006) 。
51
陈彦斌 :中国新凯恩斯菲利普斯曲线研究
自然失业率的直线 。建立在自然失业率和描述产出增长率与失业率之间替代关系的奥肯定律基础
之上的附加预期菲利普斯曲线认为 ,影响通货膨胀的因素是过度总需求和预期 ,可以描述为πt = πt3 +γyt ,其中 yt 是产出偏离潜在产出的百分比 ,πt3 是核心通胀率 ,并非特指预期通胀率 。即使
然而迄今 ,菲利普斯曲线理论的发展中还没有同时概括通胀的四种基本决定因素的模型 ,因此 建立同时包含影响通胀四因素的新凯恩斯菲利普斯曲线模型是有必要的 。新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 模型的显著优点之一就在于其采用动态一般均衡方法 ,为传统凯恩斯理论增加了微观基础 。本文 将在 Calvo (1983) 、Galí和 Gertler (1999) 的交错定价模型基础之上 ,加入成本推动冲击 (石油供给冲 击) ,通过厂商的最优化行为导出菲利普斯曲线 ,并对通货膨胀各个影响因素的权重赋予微观含义 。
现实情况中通货膨胀的决定因素非常复杂 ,其中最为常见的产生机制有如下四种 。第一种是 需求拉动型 ,即总需求过度增长 “, 太多的货币追逐太少的货物”。第二种是成本推动型 ,即由厂商 生产成本增加而引起的一般价格总水平的上涨 。第三种是通胀惯性 ,即一旦形成通货膨胀 ,便会持 续一段时期 。第四种是通胀预期 ,即经济参与者做出对未来通货膨胀走势的判断和估计 ,形成通胀 预期 ,从而导致当前价格水平的增加 。
50 年来 ,菲利普斯曲线理论逐渐完善 ,许多里程碑式的模型被提出来用于刻画通胀的产生机 制 。建立在自然失业率和奥肯定律基础之上的附加预期菲利普斯曲线认为 ,影响通货膨胀的因素 是过度总需求和预期两方面的因素 。Gordon (1996) 提出的“三角”菲利普斯曲线认为 ,影响通胀的 因素可以归纳为需求拉动 、成本推动 、通胀惯性三种因素 。Galí和 Gertler (1999) 所提出的混合新凯 恩斯菲利普斯曲线模型中影响通胀的主要因素有超额总需求 、通胀预期和通胀惯性 。
52
2008 年第 12 期
时期垄断竞争厂商依据利润最大化原则以 1 - θ的概率调整价格 ,所得到的前向菲利普斯曲线为
π t
=βEπt t + 1
法是同时采用前向预期和后向预期的混合菲利普斯曲线 。后向预期关注家庭对于信息的学习机
制 ,因此将之引入模型的构造有助于提高模型解释能力 。Fuhrer 和 Moore (1995) 假设谈判工资是相
对平均实际合同工资
,通过两期合同模型得到的混合菲利普斯曲线为
π t
= 015 (πt - 1
+
Eπt t + 1 )
50
2008 年第 12 期
这样处理有助于对模型的合理性和适用性进行先验的评价 ,也有助于衡量各个因素对于通货膨胀 的影响 。
在所提出的四因素模型中 ,需求拉动 、成本推动和通胀惯性这三个因素因宏观经济学中有较为 成熟的计算方法而较易处理 ,但通胀预期却是个难题 。在附加预期菲利普斯曲线中 ,预期指的是核 心通胀率 ,并非特指预期通胀率 ,即使作为通胀预期来处理 ,通常使用的也是适应性预期 。著名的 卢卡斯批判指出 ,政策的变迁会改变宏观经济模型中的总量关系 ,因而将适应性预期作为菲利普斯 曲线中的重要解释变量是不合适的 。Lucas (1973) 和 Sargent (1971) 提出的理性预期假说认为 ,经济 参与者能够充分利用所有能够获得的信息对未来通胀进行理性的预期 ,不会犯系统性错误 。理性 预期概念固然清楚 ,但是在实践中对其进行检验却很困难 。
关键词 :新凯恩斯主义 菲利普斯曲线 通货膨胀 预期 宏观经济
一 、引 言
菲利普斯曲线自从被 Phillips (1958) 提出以来 ,就在宏观经济学理论基础和通货膨胀预测这两 个领域同时扮演着相互影响 、相互促进的重要角色 。菲利普斯曲线表明在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之 间存在取舍关系 ,这种取舍关系一方面被用于构建宏观经济学“总需求 —总供给”模型中的总供给 曲线 ,另外一方面被用于刻画通胀的产生机制 ,预测通货膨胀水平 。
为预期到的总需求不会影响产出 ,而没有预期到的总需求会同时导致更高的产出和比预期更高的
价格水平 ,即菲利普斯曲线 。但是 ,著名的卢卡斯批判指出 ,政策的变迁会改变宏观经济模型中的
总量关系 ,因而政府无法利用总量关系 。
Gordon (1996) 提出“三角”形式的菲利普斯曲线 ,认为影响通胀的因素可以归纳为需求拉动 、成
二 、文献综述
(一) 传统菲利普斯曲线 Phillips (1958) 发现英国在过去一个世纪中的失业率和工资增长率之间存在着稳定的负相关关 系 ,Lipsey(1960) 从劳动市场供求的角度给出了菲利普斯曲线的理论基础 ,Samuelson 和 Solow (1960) 则进一步发现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也存在类似关系 ,这种关系被称为菲利普斯曲线 。菲利普 斯曲线表明在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之间存在取舍关系 :降低通货膨胀率只能以较高的失业率为代 价 ,反之 ,要降低失业率就必须要容忍较高的通货膨胀率 。美国上世纪 60 年代的经济数据符合菲 利普斯曲线 ,因而菲利普斯曲线是理论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关注的重点 。 上世纪 70 年代美国出现了“滞胀”现象 ,通胀与失业之间的简单替代关系不复存在 。Friedman (1968) 和 Phelps (1968) 提出了自然失业率假设 ,认为货币和通胀等名义变量在长期中无法影响产出 和失业等实际变量 。虽然在短期中存在菲利普斯曲线 ,但是在长期中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垂直于
Hansen 和 Singleton (1982) 提出 GMM 方法 (广义矩方法) 用于求解带有1999) 等新凯恩斯菲利普斯曲线也是采用 GMM 进行模型的参数估计 。但是 ,正 如 Xiao et al (2008) 所指出 , GMM 方法对于工具变量的选择过于敏感 ,这不符合计量模型稳健性的 重要准则 。因此 ,有必要采用新的预期度量方法以及计量方法 ,以既保证新凯恩斯主义模型框架的 微观基础 ,又确保相应计量模型的稳健性 。
当前被广为引用的新凯恩斯菲利普斯曲线模型是 Galí和 Gertler (1999) 所提出的基于单位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