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经济下中国新凯恩斯混合菲利普斯曲线
中国新凯恩斯菲利普斯曲线研究

中国新凯恩斯菲利普斯曲线研究*陈彦斌内容提要:本文提出了包含需求拉动、成本推动、通胀预期和通胀惯性四种因素的新凯恩斯菲利普斯曲线模型,该模型推广了Gordon(1996)的三角模型和Gal and Gertler(1999)的混合模型等经典菲利普斯曲线模型,具有理论上的完整性。
本文使用中国数据对所提出的模型进行了检验,其中采用了基于微观调查数据的通胀预期。
经验研究结果表明,新凯恩斯菲利普斯曲线模型的最小二乘估计比GMM估计更具有稳健性。
在通胀的四个决定因素中,通胀预期对当前通胀的影响最显著,通胀惯性次之,需求拉动排第三,而成本推动的影响不显著。
关键词:新凯恩斯主义菲利普斯曲线通货膨胀预期宏观经济一、引言菲利普斯曲线自从被Phillips(1958)提出以来,就在宏观经济学理论基础和通货膨胀预测这两个领域同时扮演着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重要角色。
菲利普斯曲线表明在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之间存在取舍关系,这种取舍关系一方面被用于构建宏观经济学/总需求)总供给0模型中的总供给曲线,另外一方面被用于刻画通胀的产生机制,预测通货膨胀水平。
50年来,菲利普斯曲线理论逐渐完善,许多里程碑式的模型被提出来用于刻画通胀的产生机制。
建立在自然失业率和奥肯定律基础之上的附加预期菲利普斯曲线认为,影响通货膨胀的因素是过度总需求和预期两方面的因素。
Gordon(1996)提出的/三角0菲利普斯曲线认为,影响通胀的因素可以归纳为需求拉动、成本推动、通胀惯性三种因素。
Gal 和Gertler(1999)所提出的混合新凯恩斯菲利普斯曲线模型中影响通胀的主要因素有超额总需求、通胀预期和通胀惯性。
现实情况中通货膨胀的决定因素非常复杂,其中最为常见的产生机制有如下四种。
第一种是需求拉动型,即总需求过度增长,/太多的货币追逐太少的货物0。
第二种是成本推动型,即由厂商生产成本增加而引起的一般价格总水平的上涨。
第三种是通胀惯性,即一旦形成通货膨胀,便会持续一段时期。
中国对菲利普斯曲线的研究

概述中国菲利普斯曲线研究一、菲利普斯曲线的产生及其发展(一)原始的菲利普斯曲线菲利普斯曲线最早是由菲利普斯(Phillips,A.W.)1958年在英国《经济学》杂志发表了题为《联合王国货币工资率的变化率和失业的关系:1861—1957年》的著名文章中提出,他认为英国的失业率和工资增长率之间存在着稳定的负相关关系由此建立了著名的菲利普斯曲线。
菲利普斯的研究表明工资的增长率是失业率的递减函数即通常所说的原始菲利普斯曲线。
从图形上看原始菲利普斯曲线的表现形式为以失业率为横轴、工资增长率为纵轴由左上方向右下方倾斜的一条负斜率曲线失业率与工资增长率二者呈负相关关的变动关系。
当失业率上升时工资增长率则下降;当失业率下降时工资增长率则上升。
由于模型体现为失业率与工资增长率之间的关系通常被称为“失业——工资”的菲利普斯曲线。
图1-1(二)修正的菲利普斯曲线加拿大经济学家李普希就菲利普斯的研究做了进一步的分析。
他在1960年的著作《1861—1957年英国的失业和货币工资变化率之间的关系的进一步分析》中提出了过度需求理论。
他通过供求理论来解释劳动市场,当劳动需求超过劳动供给时工资上升,并且需求相对于供给越大工资上升越快;反之需求相对于供给越小工资下降越快,即他认为工资变动是由劳动市场失衡引起的。
李普希的基本思想是:工资的增长可以用劳动力市场上存在的过度需求来解释而不能直接观察到的过度需求又由失业率来近似地表示。
这样工资增长率的变动和失业率变动之间的关系就在该模型中得到了很好的解释。
菲利普斯曲线在经过利普西从理论上加以阐释后如何为经济政策所用也就成为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
在这一点上萨缪尔森和索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和索洛(1960)在《达到并维持稳定的价格水平问题:反通货膨胀政策的分析》中提出了“失业—物价”菲利普斯曲线。
萨缪尔森和索洛以物价上涨率代替了原菲利普斯曲线中的货币工资变化率这条曲线表明:失业率与物价上涨率二者亦呈反向的对应变动关系。
菲利普斯曲线在中国经济中的适用性分析

宏观经济学学期论文菲利普斯曲线在我国经济中的适用性分析摘要:本文首先对根据我国经济的相关数据,运用分时段分析的方法对我国菲利普斯曲线进行研究, 分析曲线的走向特点与曲线发生变形的原因。
然后对我国菲利普斯曲线相关性不强的原因做出了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
最后根据我国经济状况的发展趋势,对未来菲利普斯曲线进行大胆的预测。
关键词:菲利普斯曲线通货膨胀率失业率一.引言近几年来,国内通货膨胀再次成为关注的焦点。
如何使通货膨胀指数保持在一个可以接受的数值一直成为民众所关注的话题。
而菲利普斯曲线很好的反应了通货膨胀与失业率之间的规律,因此研究我国的菲利普斯曲线对研究我国宏观经济情况与调节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二.我国菲利普斯曲线的实证分析由于1978至1991年为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市场经济体制非常不完善,并在80年代末改革陷入瓶颈,经济状况很不稳定。
因此选取自1992年小平同志南巡开启改革开放新时期至2011年近20年的数据,对我国菲利普斯曲线进行分析。
根据1992-2011年数据统计,做出图2-1。
图2-1 我国菲利普斯曲线波动图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统计公报及年鉴1.对我国1992-2011年菲利普斯曲线的总体分析观察图2-1我们可以看出1992-1999年菲利普斯曲线呈现幅度非常大的波动,而2000-2003年走势非常平坦,2004-2011年又呈现顺时针方向旋转的特点。
而根据图2-1再做出相应的线性趋势线,可以看出我国菲利普斯曲线曲线有继续下降趋势。
由此可见,自1992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仍然经历了较大的波动,并从2005年开始最终呈现顺时针方向旋转的特点,并存在螺旋右移的现象。
而失业率呈现持续走高的特点。
2.对我国1992-2011年菲利普斯曲线的分段特点分析。
依据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菲利普斯曲线走向的特点, 我们将1992-2011年曲线进行分段分析。
据图2-1可以看出, 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的菲利普斯曲线分段走向大体分为三种形式: 较为规则的菲利普斯曲线走向,反菲利普斯曲线走向,无规则走向和顺时针转动走向。
开放经济下中国新凯恩斯混合菲利普斯曲线

An Open Economy New Keynesian Hybrid Phillips
Curve of China
作者: 曾利飞[1];徐剑刚[1];唐国兴[1]
作者机构: [1]复旦大学管理学院
出版物刊名: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页码: 76-84页
主题词: 通货膨胀;边际成本;广义矩方法
摘要:本文采用广义矩方法估计开放经济下中国新凯恩斯混合菲利普斯曲线,结合中国现实选择工具变量。
结果表明,使用混合成本作为通货膨胀的驱动因素在统计和经济意义上具有显著性,影响我国通货膨胀主要是资本成本与进口中间品成本;厂商定价行为既有前瞻性又有后顾性,但前瞻性处于主导地位,且价格具有较强的灵活性。
混合新凯恩斯菲利普斯曲线在中国的检验

混合新凯恩斯菲利普斯曲线在中国的检验王芊【摘要】新凯恩斯菲利普斯曲线NKPC模型是现代通货膨胀理论中的重要理论,但是在国内学术界,基于NKPC模型对中国数据进行相关检验的研究却很少.本文基于Gali和Gertler1999年提出的混合新凯恩斯菲利普斯曲线模型,对中国的相关数据运用广义矩估计(GMM)进行了估计分析,结果显示实际经济缺口、通货膨胀预期和之前的通货膨胀率对中国通货膨胀都具有显著的影响.而且中国的通货膨胀主要是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即实际经济缺口的影响最大.而预期通货膨胀率也具有相当重要的影响.滞后期的通货膨胀在本模型中对本期通胀是负向的影响,这则是因为环比数据具有的周期性的特点.【期刊名称】《金融经济(理论版)》【年(卷),期】2017(000)012【总页数】3页(P102-104)【关键词】凯恩斯菲利普斯曲线;GMM;中国通货膨胀【作者】王芊【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长沙中心支行,湖南长沙410000【正文语种】中文一、引言菲利普斯曲线是通货膨胀理论中的重要支柱,是研究通货膨胀理论最重要的理论依据。
菲利普斯曲线顾名思义最早由菲利普斯提出,但是它在学界被广泛的接受是因为菲尔普斯(1967)、和弗里德曼(1968)的开创性的贡献。
自此二人之后,菲利普斯曲线又经历了不断的发展,发展出了现在在学界占主导地位的新凯恩斯菲利普斯曲线。
菲利普斯曲线在最开始提出的时候,其核心思想是通货膨胀率和实际经济之间存在一种短期替代的关系。
若要想有较高的经济增长,则必须对应的有较高的通货膨胀。
但是之后,对于菲利普斯曲线的发展的核心争论却并不是在于通货膨胀与实体经济二者关系的争论,而是在于理性预期和适应性预期的争论。
菲利普斯曲线的核心转向了民众对于通货膨胀的预期到底是两种预期的哪一种?而这一问题至今依然没有得到令人信服的结论。
二、文献回顾菲尔普斯的模型一般被称为传统动态通胀机制理论,最初主要用来分析通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长短期关系,强调实际通货膨胀与预期通胀率之间的差异与失业与水平之间的联系。
新凯恩斯主义菲利普斯曲线理论

新凯恩斯主义菲利普斯曲线理论《新凯恩斯主义菲利普斯曲线理论述评》(王军,商业时代,2021年第33期)菲利普斯曲线描述的是通货膨胀与实际经济活动如失业率或其他衡量总量经济的变量之间的关系,早期的菲利普斯曲线为政府列出了简单直观的政策菜单,是政策制定者的重要参照系。
最早的菲利普斯曲线是由经济学家菲利普斯于1958年提出的,他在题为《1861-1957年英国失业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的关系》的文章中研究了英国的失业与名义工资,提出了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负相关关系。
随后萨缪尔森和索洛用美国的数据表明了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类似的负相关关系。
他们的推理是,这种关系的产生是因为低失业与高需求相关。
这些经验研究引发了一场关于菲利普斯曲线的长期讨论,弗里德曼、菲尔普斯、卢卡斯、费希尔等经济学家都质疑了由经验数据导出的菲利普斯曲线的稳定性。
由于理论的发展和经验统计的困难,使得菲利普斯曲线理论有所调整和修改,把预期包含进工资和价格的反应函数中。
romer(2002)对这种概念发展进行了回顾和总结。
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随着崭新凯恩斯主义的蓬勃发展,对于菲利普斯曲线的研究又绽放了代莱生机。
目前的研究广泛以厂商和家庭等经济主体的犯罪行为为微观基础,以此去赢得价格变动与总量变动之间的关系。
这种分析通常假设市场环境为寡头垄断竞争,厂商变动价格的能力受到限制,因而价格就不具备全然灵活性。
这种方法被称作崭新凯恩斯主义菲利普斯曲线(newkeynsianphillipscurve,缩写nkpc),这种理论的产生,应肇因于凯恩斯主义理论与真实经济周期理论的新综合。
凯恩斯主义特别强调工资和价格的粘性,侧重于总需求对经济的影响;而真实经济周期特别强调价格具备全然的灵活性,侧重于分析供给,指出供给就是发生改变实际经济活动的核心因素。
goodfriend和king (1997)将这种理论女性主义称作崭新崭新古典综合。
基本的新凯恩斯主义菲利普斯曲线模型的主要特征在于其微观分析框架。
浅析菲利普斯曲线

浅析菲利普斯曲线菲利普斯曲线1958年由新西兰籍的英国经济学家菲利普斯(A.W.Phillips)提出。
起初,是菲利普斯根据英国近百年的历史资料,经验地推断在货币工资变动与失业之间存在着一种稳定的负值关系;1960年,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Paul.A.Samuelson)和索罗(Robert.Solow)在菲利普斯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使用通货膨胀率代替工资变动率来描述通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存在彼消此长的相互关系,并正式命名为“菲利普斯曲线”。
萨缪尔森和索罗将菲利普斯提出的“失业—工资”的菲利普斯曲线发展为“失业—物价”的菲利普斯曲线即闻名于世的标准的菲利普斯曲线。
随着经济的演进,菲利普斯曲线研究不可避免地经历了一个不断扩展和深入的过程。
我认为,菲利普斯曲线的演进是在不同经济环境下的不同经济理论前提假设下发展的,并且经济学家根据不同的菲利普斯曲线提出不同的宏观政策以促进经济的增长。
传统菲利普斯曲线很好地解释了当时的经济现实,为西方国家的政府采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稳定经济和促进就业提供了理论依据。
然而,滞胀现象促使现代货币主义和理性预期学派对菲利普斯曲线进行修正和批评。
货币主义学派提出相对实际工资、自然失业率、适应性预期的前提假设对菲利普斯曲线提出了批评,费尔普斯(Edmund.Phelps,1967)和弗里德曼(MiIton.Friedman,1968)认为在存在通货膨胀预期的作用下,短期菲利普斯曲线是不稳定的、替代性的;长期而言,由于存在“自然失业率”菲利普斯曲线是垂直的。
而以卢卡斯(Robert E.Lucas,1972)和萨金特(Thomas J.Sargent,1973)为代表的理性预期学派以市场出清的微观分析和理性预期为假设进一步批评菲利普斯曲线。
他们认为失业率是一个围绕自然率水平上下波动的随机变量,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根本不存在有规则的替代关系,菲利普斯曲线无论短期与长期都足一条垂直线,提出政策无效性命题。
探求我国菲利普斯曲线失灵之谜——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菲利普斯曲线的实证分析

通 货膨胀率 与实际发生的通货膨胀率总是一致 的, 从 而无法通过通 货膨胀率的上 升来降低失业率 . 或 以失业人 口的增加来治理通货膨胀。因此 , 短期和长 期 的菲利普斯 曲线都是一条从 自然失业率出发 的垂 线 。理性 预期学派认为解决通货膨胀和失业最好的
国家宏观 经济政策的调整 . 运用整体分析和分时段 分析的方法对我 国菲利普斯 曲线进行研 究, 分析解释 曲线
的走 向特 点 、 寻 曲线发 生 变形 的原 因并提 出相 关政 策 建议 。 探
关 键 词: 菲利普斯曲线 中 图分 类 号 : O 5 F 1
通货膨胀 失业 文献 标 识 码 : A
办法 就是 听之 任之 . 为而 治 。 无 4 新 凯恩 斯主 义对 菲 利普斯 曲线的解 释 .
与货币学派观点相同 , 新凯恩斯 主义也认为 . 短 期 的菲利普斯 曲线是替代关系的 ,长期的菲利普斯 曲线一条从 自然失业率 出发的垂线 。但他们 主要用 市场调节的信息不对称和不完全性来解释菲利普斯
1 新 古典 综合 派对 菲 利普斯 曲线 的解 释 .
15 9 8年 .英 国经 济 学 家 菲 利 普 斯 通 过 整 理 16 — 97 8 1 15 年英国货币工资变化率与失业率资料 , 发 现两者存在负 的函数关系 。即货币工资变化率上升 时, 失业率下降 ; 反之亦然。 16 年 .利普西从单一劳工市场供求关系研究 90 出发 .理论上论证和推导出过度 的需求会引起失业 率下降从而使得货币工资变化率上升 。其假设前提 是 .工资上涨唯一根本 的原因在于对劳动力的过度 需求 。同年 . 萨缪尔森和索洛通过分析美 国的数据 , 发现美 国的货 币工资增长率和失业率之间同样存在 替代关系。并且 , 根据成本定价原理 , 他们用通货膨 胀率取代 了货 币工资变化率 。 形成了“ 失业一 通胀” 形 式替代关系的曲线 . 并将其正式命 名为“ 菲利普斯 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开放经济下新凯恩斯混合菲利普斯曲线
本部分在 Gali 和 Gert ler ( 1999) 基础上 , 讨论了开放经济下新凯恩斯混合菲利普斯曲 线, 产出边际成本包括劳动力边际成本、资本边际成本和进口中间品边际成本。 1 1 新凯恩斯混合菲利普斯曲线 假设 t 期厂商以概率 H 保持价格不变 , 以概率 1- H调整价格为 p * t 。假设厂商是同质的 , 价格均为自然对数形式, 那么 t 期总价格水平为 : p t= H p t - 1 + ( 1- H ) pt 通货膨胀率可以表示为: P t = p t - p t- 1 = ( 1- H ) ( p t - p t- 1 )
t 为估计的误差和各种冲击。 其中 , mct 为 t 期偏离稳态实际边际成本值 , E - 1 D = ( 1- k) ( 1- H ) ( 1- B H ) W - 1 f = BH W b= kW - 1 * b f
( 4)
( 5)
( 6a) ( 6b) ( 6c) ( 6d)
W = H + k ( 1- H ( 1- B )) 2 1 混合边际成本模型
假设在调整价格的厂商中 , 采用 / 后顾式0 定价方式的比率为 k, 选择 / 前瞻式0 定价 方式的比率为 1- k 。那么 t 期调整价格指数为: p t = kp t + ( 1- k) p t 由式 ( 1) ~ ( 4) 可得 P t= D m ct + fE ( P t+ 1 ) + bP t- 1 + E t
n A
其中 , A 为技术 , A i 为第 i 种投入品的产出弹性。由一阶条件 , 第 i 种投入品实际影子价格 K it =
re al
W it X it Ai P t Y t
( 7)
real 这里 P t 为价格水平。记 x * 为 x 的稳态水平, 其中 x 为 K it 、 W it 、 X it 、 P t 或 Y t 。由式 ( 7) real real ln K it - ln K it = ln
* *
( 1)
厂商未来最佳定价规则有两种形式 : 一种是 / 前瞻式0 , 最优价格 p ft 为未来预期名义边 际成本 mcn 加权平均与加成 ( markup) L之和。
①
通货膨胀与其滞后值无关 , 与理性预期菲利普斯曲线相似。
# 78 #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6 年第 3 期
i p ft = L + ( 1- BH ) iE Bi H E t ( mcn t+ i ) = 0 ]
*
* W it X it W* it X it - ln * * P t Yt P t Yt
( 8)
记 s it = ln
W it X it , s* it 表示 s it 的稳态水平。定义 n 种投入品偏离稳态实际边际成本值为: P tYt mct = i = E1 ( s it - s * it ) N i
An Open Economy New Keynesian Hybrid Phillips Curve of China
Abstract : We estim at e a New Key nesian hybrid P hillips curve under open e conomy f or China by w ay of GMM , by cho osing inst rum ent variables acco rding t o China Ä s situatio n 1 Em pirical r esul t show s t hat hybrid cost s are st at ist ically sig nif i cant and qualit at iv ely import ant; capital co st and int er mediate import ed input co st inf luence inflat ion m ost ly; t here are back - loo king and f orw ard - lo oking pricing be havior, but t he f orw ard - looking behavior capt ures mo st f irmsÄ behavior, and price is f lexible1 Key words: Inf lation; Marg inal Cost ; GMM
# 76 #ຫໍສະໝຸດ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6 年第 3 期
开放经济下中国新凯恩斯 混合菲利普斯曲线
①
曾利飞
徐剑刚
唐国兴
(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
【 摘要 】 本文采用广义矩方法估计开放经济下中国新凯恩斯混合菲利普斯曲线 , 结合中国现实选择工具变量。 结果表明 , 使用混合成本作为通货膨胀的驱动因素在 统计和经济意义上具有显著性 , 影响我国通货膨胀主要是资本成本与进口中间品成 本; 厂商定价行为既有前瞻性又有后顾性, 但前瞻性处于主导地位, 且价格具有较 强的灵活性 。 关键词 通货膨胀 边际成本 广义矩方法 中图分类号 F 8211 0 文献标识码 A
二、数据与研究方法
由于新凯恩斯菲利普斯曲线中含有预期通货膨胀 , 利用最小二乘法估计不是有效的 , 故 采用广义矩 方法 ( GM M ( H ansen, 1982) ) 来估计结构参数。 GM M 由于限制 条件较少 , 是目前估计前瞻式方程的一个比较有效的方法。 1 1 数据来源与说明 本文选取 1978~ 2002 年的数据, 变量名称和数据来源见表 1 。由于我国统计数据不完 整, 需要对数据进行适当的处理。通货膨胀由 GDP 缩减指数计算得到, 实际资本形成总额 由资本形成指数求得。在我国投入产出表中仅有 1997 年和 2000 年的进口中间品数据, 分别 占当年进口产品和服务的 93% 以上 ( 两年平均为 941 2% ) , 我国进口产品绝大部分是作为中 间品再投入生产 , 而不是直接用于消费 , 故用进口的产品和服务来近似进口中间品 ①。
( 2)
其中 B为厂商的主观贴现率 , 反映了厂商对未来的重视程度。 另一种是 / 后顾式0 , 厂商认为本期价格的上涨幅度与前期相同, 则 t 期最优价格 p b t 为 前期调整价格 p * t - 1 与前期通货膨胀 P t - 1 之和。 p t = p t- 1 + P t- 1
b *
( 3)
①
本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 70573025) 资助。
开放经济 下中国新凯恩斯混合菲利普斯曲线
# 77 #
的菲利普斯曲线 , 为宏观经济调控寻找理论依据。但是许多研究结果表明 , 传统菲利普斯曲 线并不适合中国。我们认为, 这是由于传统菲利普斯曲线本身存在缺陷, 它成立的苛刻前提 假设条件是自由市场经济 , 并忽视了通胀的持续性以及各种经济形态的冲击对它的影响 , 因 此它与我国经验数据并不吻合在情理之中。新凯恩斯菲利普斯曲线放宽了经济形态的假设 , 在粘性价格的假设下 , 吸收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实际经济周期理论的基本要素 , 引入理性预 期工具, 在经济主体动态最优决策和一般均衡基础上推导出各经济总量之间的行为关系 , 为 宏观总量的关系提供了坚实的微观经济基础。把产出边际成本作为通货膨胀的解释变量 , 避 开了潜在产出的估计 , 为转型经济通货膨胀动态找到更恰当的表现形式。 新凯恩斯菲利普斯曲线分为两种 , 一种是 Fuhrer ( 1997) 提出的新凯恩斯粘性价格模 型, 他假设厂商采用前瞻式单一定价规则, 通货膨胀与前期通胀无关 ①, 而受到预期通胀与 产出边际成本的影响 , 但模型拟合效果不佳 ; 另一种是新凯恩斯混合菲利普斯曲线 , Gali 和 Gert ler ( 1999) 假设厂商可以采用前瞻式与后顾式两种定价方式 , 通货膨胀受到前期及预 期通货膨胀与产出边际成本的影响 , 实证中用单位产出平均劳动成本来估计生产边际成本 , 结果表明 , 单位产出劳动成本在统计和经济意义上均具有显著性, 采用前瞻式定价的厂商占 多数。Robert ( 2001) 认为 , 劳动投入只能解释经济活动的一部分 , 并没有充分考虑到其他 因素, 使用平均劳动成本作为边际劳动成本是不准确的。根据 Genberg 和 Pauw els ( 2003) , 在一个开放经济条件下, 当本国原材料等价格上涨, 厂商可以从国外进口中间品, 以降低成 本, 因此, 外国通货膨胀可能体现在本国进口中间品的成本上。 Guay 和 P elgrin ( 2004) 利 用新凯恩斯混合菲利普斯曲线解释美国通货膨胀, 认为实际边际成本解释力较弱。 Rumler ( 2005) 考虑三个不同生产投入要素 ( 劳动力、进口、本国中间品) , 估计欧元区 9 个国家的 开放经济新凯恩斯菲利普斯曲线。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 考虑开放经济下产出与劳动、资本存量以及进口中间品有 关, 并以这三种投入品边际成本估计产出混合边际成本, 探讨开放经济下中国新凯恩斯混合 菲利普斯曲线。
产出边际成本可由成本最小化得到。设生产需要 n 种投入品 , t 期第 i 种投入品价格为 W it , 投入量为 X it ( i = 1, 2, ,, n) 。厂商优化问题为最小化总成本。 min C t = m in i E W it X it = 1
n
记 Y t 为 t 期总产出 , 采用柯布 - 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 则厂商的约束条件为: Y t = A i= F X iti 1
n
( 9)
其中 , N i 为调整参数 , 反映第 i 种投入品在影响通货膨胀的产出边际成本中的权重 , 满 足i E N i = 1, 值得注意的是, A i与 N i 不一定相等。 = 1
n
开放经济 下中国新凯恩斯混合菲利普斯曲线
# 7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