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新凯恩斯主义、原凯恩斯主义

1、比较新凯恩斯主义与原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并着重分析他们对经济波动的看法?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继承了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失业、市场不出清是经济的常态”的说法,认为货币是非中性的,货币在经济体系中是重要的,认为古典二分法(注)失效,重视短期分析;强调市场的不完全性(不完全竞争);赞成政府干预经济活动。新凯恩斯坚持了凯恩斯主义的工资、价格黏性(刚性),市场不出清、斟酌使用经济政策的观点。但同时也吸收了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理性预期和微观基础,例如个人利益最大化等。

关于经济波动

整个宏观经济问题被归结为两个问题:总需求是否等于总供给,如果不相等会引起经济波动;用什么经济政策对付经济波动。不同的经济学派给出了不同的答案。

传统的西方经济学,根据萨伊定律,图中的投资口和储蓄口总是连在一起的,投资恒等与储蓄,总供给总是等于总需求,不需要国家对宏观经济进行干预。

凯恩斯主义认为,由于工资和价格刚性或其他原因,投资口和储蓄口之间没有管道相连,投资未必等于充分就业状态的储蓄,总供给未必等于总需求,所以管道中流动的国民收入会因此而上下波动。为稳定宏观经济,国家必须干预。新古典综合的观点也是如此。

随着新古典综合的衰落,以货币主义为先驱的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出现。

货币主义认为,凯恩斯主义的错误在于忽视了货币发行过多的消极作用,凯恩斯主义认为增发货币可以解决就业问题,没有顾及通货膨胀的后果。在凯恩斯主义影响下,西方国家通过财政政策增加政府投资。货币主义认为,这不过是用政府投资替代了私人投资。政府投资往往用于非生产投资,而私人投资的用途总是生产性。生产性投资减少,企业雇工人数减少,部分地造成失业;生产性投资减少,社会生产量减少,部分地导致通胀。

可以说,凯恩斯主义、货币主义都认为经济运行的问题出现在需求方面。凯恩斯主义强调财政政策,而货币主义则反对财政政策,主张着重货币政策。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否定了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理论,用企业的不完全信息来解释宏观经济学中波动问题。为了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个人力图对经济变量做最准确的预期,避免行动盲目性。但是,在短期内,由于信息不充分,预期未必准确,随着时间的拉长,信息会越来越多,在长期,人们能够正确预期到充分就业条件下的总供给量,根据预期到的总供给量决定自己的行动。市场机制会是实际产量达到充分就业水平。凯恩斯主义的政策改变了总需求,而总供给不变,后果是价格上涨,而产量不变。即,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政策在长期是无效的。在短期,由于人们的信息不充分,人们的行为具有一定的盲目性,会使总供给量变动,就业量、产量可能会偏离充分就业水平。即使这样,凯恩斯的经济政策也难以奏效,因为,政府的信息也不充分,无法做出正确的预期。

新凯恩斯主义,他们坚持凯恩斯主义的工资、价格刚性,认为两者的刚性根源于资本主义体制和行事通则,完全符合理性预期和个人利益最大化等原则,为它的宏观经济学找到了微观基础。在外界力量冲击下,产量和就业量会偏离充分就业水平,由于工资和价格刚性,使社会难以在短期内恢复到充分就业状态,有必要采用斟酌使用的经济政策。一方面,可以低于外来冲击,另一方面,可以使经济在受到冲击后迅速恢复,避免长期的偏离。

可见,新凯恩斯主义认为,投资口和储蓄口之间存在着一个连接的管道,但外来冲击下,工资和价格的刚性的泥沙把管道给堵上了,如果听其自然,需要水流长时间冲刷恢复;有必要采用斟酌使用的经济政策,来疏通管道,达到充分就业水平。

古典二分法是古典经济学家把经济分为两个互不相关部分的研究方法。当时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分为实际经济与货币,相应地经济学分为经济理论和货币理论。经济理论研究实际经济中产量的决定,即产量是由制度,资源,技术等实际因素决定的,与货币无关。货币理论说明物价水平的决定,即我们所公认的货币数量论。宏观经济学中认为是名义变量和真实变量的理论区分。

2、比较新古典主义宏观经济学与新凯恩斯主义政策主张的异同点?

3、如何认识和评价新古典宏观经济学?

西方的宏观经济学主要沿三条道路发展: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和新增长理论。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渊源是货币主义,20世纪50年代出现的以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为创始人的学派。货币主义的理论基础是新货币数量论和自然率假说。

在前人的基础上(费雪尔、庇古的剑桥方程,凯恩斯的货币需求方程),弗里德曼推演出了新货币数量论。

自然率假说:任何一个资本主义社会都存在一个自然失业率。自然失业率的大小取决于技术水平、资源数量和文化传统,在长期中,给社会经济会趋于自然失业率。长期不会存在非自愿失业。

货币主义的主要观点:

1、货币供给对名义收入变动具有决定作用,即货币数量是货币收入波动的主要原因。货币供给完全取决于货币当局和银行制度,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的因素完全无关。

2、在长期中,货币数量的作用主要是影响价格以及其他用货币表示的量,不能影响就业量和实际国民收入。

3、在短期,货币供给量可以影响实际变量。

4、私人经济具有自身内在的稳定性,国家经济政策会破坏这种稳定性。

政策建议:反对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政策;反对斟酌使用的货币政策;主张实行单一政策规则:以货币供给量为货币政策的唯一控制指标。在没有通货膨胀情况下,按(平均国民收入的增长率+人口增长率)来规定并公开宣布一个长期不变的货币增长率。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

20世纪70年代,凯恩斯主义无法解决严重的滞胀问题。此时,作为货币主义的延续,理性预期学派出现。该学派采用、发展了穆思的理性预期观点,创立于凯恩斯主义相反的学说。代表人物:卢卡斯、萨金特、华莱士、巴罗。

四个假设条件:个体利益最大化、理性预期、市场出清(每一个市场都处于或者趋向于供求相等的一般均衡状态)、自然率假说。

观点:1、宏观经济政策无效论:经济长期会处于自然率状态,宏观经济政策使经济脱离这一状态,理性预期也使宏观经济政策达不到目的。

2、适应性预期错误论。适应性预期是人们根据过去预测未来。凯恩斯主义者常用。

3、反对凯恩斯主义的斟酌使用的政策,理论基础卢卡斯批判。

卢卡斯批判:由于人们在对将来做出预期时,不仅要考虑过去,还要考虑现在事件对未来的影响,根据预期结果改变行为,而行为的变动会导致经济模型的参数发生变化,这种变化是难以预测的。斟酌使用的政策,其制定者不知道经济模型中的参数数值的变化,从而无力决定政策的力度大小以及效果。所以,斟酌使用的政策使靠不住的。

4、经济波动主要是由意料之外的原因造成,当然,宏观经济经常受到一些实际因素冲击,但是引起波动的途径是有限的,要么影响人们的偏好,要么改变技术、要么使可利用资源变动。

5、对财政政策提出反对意见。

凯恩斯主义者把发行公债来弥补财政赤字,看作是经济萧条时期刺激总需求的重要途径。认为公债是非中性的,是有益的(公债非中性理论)。

巴罗等利用理性人假设,复兴了李嘉图的观点,即征税和公债等价,征税的效果是中性的,不会带来益处(李嘉图等价定理:在某些条件下,政府无论是用税收还是债权筹资,

效果是等价的。)

评价:其沿袭了货币主义的道路,大踏步回到凯恩斯主义之前的传统的“古典学派”,与传统思想不同的地方,提出了不同的理由和论证方法,也提出了许多反对凯恩斯主义的见解。

面对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责难,一部分信仰凯恩斯主义的经济学家形成了新凯恩斯主义,代表人有斯蒂格利茨、曼昆、泰勒等。

新凯恩斯主义的特点:一种新的综合,一方面,继承了凯恩斯主义的传统,又吸收了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有用成果;另一方面,为价格和工资刚性寻找微观基础。

新凯恩斯主义一方面从新古典学派中吸收了理性预期和微观基础,特别是个人利益最大化条件。另一方面,坚持了凯恩斯主义的观点:工资和价格的刚性、不出清的市场以及斟酌使用的经济政策等观点。

1、工资和价格的刚性;

2、市场的非出清。由于工资和价格的刚性,市场上的供给和需求未必相等,所以处于非出清。

3、卢卡斯批判不适用于“斟酌使用”的政策。新凯恩斯主义认为,卢卡斯批判适用于政策发生巨大变动的情况。而斟酌使用政策是政策的微小变动,参数的变动是微不足道的,可以忽略不计。所以,不能根据卢卡斯批判完全否定斟酌使用的政策。

4、对李嘉图等价理论的非难提出辩解。

5、挤出效应的影响受条件限制。

挤出效应在LM完全垂直的时候,政府投资会完全挤掉私人投资,但是,LM垂直的情况是一种特殊状态,在国民收入达到充分就业水平才发生,这时政府投资已经没有必要。在没有达到充分就业之前,政府投资是部分地挤掉私人投资,政府可以适当地放开银根来配合,利率不会上升很多。

6、经济萧条对自然率有永久性作用。经济萧条不仅会导致暂时性失业,而且会扩大长期失业大军,必须要采取治疗萧条的政策。

新凯恩斯与原凯恩斯

以下文字总结或者摘自于方福前:《当代西方经济学主要流派》,第六章。 1、新凯恩斯主义的特色 (一)新凯恩斯主义是一种“新的综合” 这里说的“新的综合”包括两层涵义:一,新凯恩斯主义既继承了凯恩斯主义的传统,又吸收了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有用成果。二,新凯恩斯主义着力寻找价格和工资粘性的微观基础。 新凯恩斯主义继承了凯恩斯主义的传统,这表现在:新凯恩斯主义接受了凯恩斯主义的“失业和非市场出清是经济的常态”的说法;认为货币在经济体系中的作用是重要的,货币是非中性的;认为古典二分法失效;重视短期分析;强调市场不完全性;赞成政府干预经济活动,认为总的来说,政府干预比自由放任要好。但是,新凯恩斯主义力图吸收货币主义、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有用成果来修补凯恩斯主义的缺陷。这表现在:新凯恩斯主义愿意接受货币主义的分析框架,尤其在长期问题分析方面;承认理性预期假说;接受利益最大化原则;着重从微观层面上来解释失业和经济波动等宏观经济现象。 (二)新凯恩斯主义是一种研究按照非市场出清价格进行交易的经济的非均衡经济学。新凯恩斯主义和凯恩斯主义所研究的主题是一样的,这就是“什么原因引起失业,什么原因造成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凯恩斯主义给出的答案是有效需求不足,而有效需求不足可以从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和流动偏好上找到原因。虽然凯恩斯主义也从价格和工资粘性上寻找失业和非充分就业均衡的原因,但是他们常常从制度和历史方面去寻找价格和工资粘性的原因。新凯恩斯主义则试图提供一套系统的价格和工资粘性的微观理论。新凯恩斯主义者力图通过工资粘性理论来说明劳动市场失衡的原因,通过价格粘性理论来说明商品市场失衡的原因,通过信贷配给理论来说明资本市场失衡的原因。 2、与凯恩斯主义相比,新凯主要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解释经济周期波动方面,新凯恩斯主义强调的是名义价格刚性,而不是名义工资刚性。在把价格接受者的厂商、新古典生产技术和名义工资粘性结合在一起的传统的凯恩斯主义模型中,衰退过程中的总需求收缩和实际工资的提高是联系在一起的,即实际工资是反周期变化的,这与宏观经济的特征事实相悖。正是这种理论和事实的不符促使新凯恩斯主义学者把注意力集中到不完全竞争市场上的厂商的定价行为上。 (二)新凯恩斯主义强调各种实际的不完全性。这里的不完全性主要指的是不完全竞争和不完全信息。新凯恩斯主义者用实际不完全来解释工资刚性和价格刚性。 (三)新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最重要的贡献之一是提出了具有逻辑一贯的微观基础,这就是价格和工资刚性及其缓慢调整,以及信息不完全。新凯恩斯主义者把他们的研究重点集中在以经济当事人的最大化行为和理性预期为基础来探索严密可信的工资和价格刚性模型。(四)通过把名义不完全和实际不完全的相互作用和理性预期假说、自然率假说结合在一起,新凯恩斯主义者力图说明,名义总需求的波动如何能够对产出和就业产生重大的实际效果,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说明干预政策如何可以稳定经济,积极行动的政策并非无效。与凯恩斯主义相比,新凯的学者强调政府对经济进行粗调——即政府旨在消除或者避免严重的宏观经济波动的政策,而非凯恩斯主义所建议的面面俱到的微调。

经济学的主要流派及观点

一、新古典综合派(美国凯恩斯主义) 1.理论背景 新古典综合派是凯恩斯主义与新古典经济学由对立转向共存和相互融合。新古典综合派的代表人物是萨缪尔森,在其著作《经济学》中把自己的理论体系命名为“新古典综合”,意在把以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与凯恩斯经济理论综合在一起,组成一个集凯恩斯宏观经济学和马歇尔微观经济学之大成的理论体系 2.基本观点 ⑴“混合经济”的理论模型:“混合经济”在实质上就是国家干预的、以私人经济为基础的市场经济。“混合经济”的特点就是以市场经济为主,通过价格机制来调节社会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 ⑵经济增长理论:新古典综合派通过建立宏观生产函数,指出可以通过调整资本数量和资本产出比率,使经济实现稳定增长。 ⑶经济周期理论:新古典综合派的经济周期理论是“乘数-加速数”理论模型。该模型是新古典综合派用动态过程分析方法建立起来解释资本主义经济周期波动的一个重要理论模型。 ⑷通货膨胀和失业理论:新古典综合派为了解释通货膨胀与失业并存的经济现象,将菲利普斯曲线纳入其基本理论框架中。根据菲利普斯曲线,通胀与失业之间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 二、新剑桥学派(英国凯恩斯主义) 1.理论背景 新剑桥学派是当代凯恩斯主义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代表人物有琼·罗宾逊、卡尔多、斯拉法、帕西内蒂、约翰·伊特维尔等人。其理论以叛离以马歇尔为代表的剑桥学派而著称,所以被称为“新剑桥学派”。 2.基本观点 ⑴与新古典综合派的分歧:新剑桥学派的方法论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坚持抛弃均衡概念,树立历史的时间观念;二是强调社会制度和阶级分析的方法。 ⑵经济增长理论:最重要的特点是把经济增长同收入分配问题结合起来考察,一方面阐述如何通过收入分配的变化来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另一方面说明在经济增长过程中收入分配的变化趋势。 ⑶通胀理论:新剑桥学派认为,要解释和说明经济“停滞膨胀”的原因,必须抛弃物价水平仅仅取决于货币数量的传统理论,回到凯恩斯关于物价水平主要受货币工资率支配的论断上来。 三、新凯恩斯主义 1.理论背景 新凯恩斯主义是在滞胀的的历史背景下,传统凯恩斯主义-新古典综合理论体系遭到严重挫折之后,美国一些年轻经济学家为了修补传统凯恩斯主义的缺陷而在20世纪80年代新发展起来的。 2.基本观点 ⑴非均衡分析:新凯恩斯主义试图从微观非均衡分析入手,在不完全信息、不完全竞争和价格缺乏弹性的前提假设下,在一个明确的分均衡关系中重建凯恩斯主义宏观理论及其微观基础,从而改变凯恩斯理论缺乏微观基础和缺乏对现实世界的解释力问题。 ⑵失业:新凯恩斯主义拓展了凯恩斯的失业均衡模型,分析了劳动力市场和商品市场同时出现过度需求的非均衡状态,提出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应通过增加劳动力来源、提高劳动生产率等供给管理措施来改变多度需求状况。 四、希克斯的经济理论 1.理论背景 希克斯对西方经济学理论有许多重要贡献,涉及工资理论、货币理论、增长理论、资本理论以

宏观经济学的流派及简介

宏观经济学的流派及简介 一、凯恩斯本人 1、代表人物:凯恩斯 2、理论特征:动摇了古典革命以来的自由主义信条(看不见的手原理);创立了宏观经济学理论体系。 3、基本观点:凯恩斯交叉图、有效需求理论 4、政策主张:反对自由放任,主张国家干预。以稳定经济为目标,强调财政政策的作用,主张在经济萧条时,采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而经济过度膨胀时,采用紧缩性的财政政策。 二、新古典综合派 1、代表人物:汉森、希克斯、萨缪尔森、托宾、索洛等。 2、理论特征:将凯恩斯主义的就业理论与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价值论和分配论融为一体。 3、基本理论:(1)IS-LM模型与AD-AS模型(2)菲利普斯曲线与通货膨胀理论(3)哈罗德-多玛模型与新古典增长模型(4)乘数-加速模型与经济周期理论(5)混合经济制度 4、政策主张:(1)补偿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2)多种政策的综合运用:包括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松紧搭配,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微观化,收入政策、就业政策、浮动汇率政策、外汇管制政策、人口政策等。 三、新剑桥学派 1.代表人物:琼●罗宾逊、尼古拉·卡尔多、皮罗·斯拉法等人。 2、理论特征:(1)将凯恩斯的短期、比较静态分析拓展为长期、动态化分析(2)反对新古典综合派恢复传统经济学均衡分析方法(3)强调收入分配理论(4)批判边际生产力分配论 (5)强调货币会导致资本主义经济不稳定 3、基本理论:(1)价值理论(2)收入分配理论(3)滞涨理论、经济增长理论均与收入分配有关。 4、政策主张:(1)实行累进税制,实现收入均等化(2)通过政府的福利措施,缓解“富裕中的贫困”的现象。(3)对投资进行全面的社会管制,克服经济盲目增长,把经济社会纳入凯恩斯所设想的“长期充分就业长”的轨道。 四、新凯恩斯主义 1、代表人物:曼昆、萨默斯、布兰查德、阿克洛夫等。 2、理论特征:(1)反对恢复新古典经济学的传统(2)反对凯恩斯主义宏观理论与新古典微观理论的机械结合,试图给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学建立一个不同于新古典传统的微观基础。 3、基本理论:非市场出清、价格粘性、货币非中性、信贷配给理论 4、政策主张:(1)抑制价格粘性,修复市场机制(2)国家干预劳工合同,增加工资弹性,减少失业(3)国家干预信贷市场,利用贷款补贴或贷款担保降低市场利率 五、货币学派 1、代表人物:弗里德曼、布伦纳、安德森、罗宾斯、帕金等。 2、理论特征:(1)理论上是新凯恩斯主义的尖锐对立(2)最主要的政策手段是货币政策(3)反通货膨胀目标先于失业率 3、基本理论:(1)货币供给对名义收入变动起决定作用(2)长期货币数量不影响就业和实际国民收入(3)短期货币供给量影响实际变量,(4)私人经济具有内在稳定性,国家干预反而导致宏观经济的严重失衡 4、政策主张:主张经济自由,反对相机抉择的宏观经济政策;提倡实行“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提倡“收入指数化”;实行浮动汇率制。

经济学主流流派

西方经济学发展历史渊源 前古典经济学时期:公元前4世纪——公元17世纪中期 古典经济学时期:17世纪中期——19世纪60年代 ∙古典经济学:由亚当·斯密在1776年开创 新古典经济学时期:19世纪70年代——20世纪30年代 ∙新古典经济学 当代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与流派时期:20世纪30年代以后 ∙凯恩斯革命:20世纪30年代中后期——20世纪50年代末 ∙新古典综合派(后凯恩斯主义主流学派):20世纪50年代末——20世纪70年代末 ∙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经济自由主义思潮):20世纪70年代末——20世纪80年代末 ∙新凯恩斯主义(主流)与经济自由主义思潮并存的“新综合”时期:20世纪80年代末——至今 西方经济学理论发展的“八次革命” 亚当·斯密(1776年《国富论》):古典经济学(强调经济自由) 边际革命(19世纪70年代):新古典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强调经济自由) 凯恩斯革命(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强调国家干预) 现代货币主义(20世纪50年代):现代货币主义(强调经济自由) 斯拉法革命(20世纪60年代):(生产价格理论) 理性预期学派(20世纪70年代):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强调经济自由) 供给学派(20世纪70年代):供给学派(强调经济自由) 新制度主义经济学派(20世纪80年代):新制度主义经济学派(强调经济自由) 基本分类: 国家干预主义思潮(凯恩斯主义主要流派) 新古典综合派(美国凯恩斯主义) 新剑桥学派(英国凯恩斯主义)

新凯恩斯主义I(1960’):凯主义非均衡学派 新凯恩斯主义II(1980’):凯主义主流经济学派 经济自由主义思潮(反对凯恩斯的学派) 现代货币主义学派 供给学派 理性预期学派(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 伦敦学派 弗莱堡学派 新制度主义经济学派 公共选择派 非主流经济学派 现代西方经济学发展的历史渊源: 现代西方经济学一般指20世纪30年代以后流行于欧美国家和其他某些国家与地区的经济学说。不过,这种经济学说并不是在20世纪才产生和出现的,而是从古代发展变化而来的。为了更好地了解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各个主要流派,我们有必要在了解现代西方经济学主要流派之前,从历史的纵向发展上粗略地了解一下这种发展和变化概况。 1.古代和中世纪的西方经济学说:(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15世纪) 经济学最早产生于古希腊。在公元前4-11世纪时,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奴隶制庄园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偶尔也有一些简单的、少量的商品交换。一些学者出于奴隶主阶级利益的需要,对当时的一些经济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最早的经济学概念和思想,比如说,关于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看法、发展农业和手工业的看法、关于货币的看法等等。 在12-15世纪,欧洲处于封建社会的中世纪时代。在中世纪,经济上是封建的庄园经济和领地经济占主要地位,思想上和政治上是与封建王权的等级统治结合在一起的基督教神学。 经济思想和经济学说的发展以一定的、客观的社会经济实践为基础,又反过来反映一定的社会经济实践活动。近现代的西方经济思想是以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为基础的。当古代和中世纪的欧洲尚未很好地发展起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时候,作为近现代西方经济思想先驱的古代和中世纪的经济思想事实上不可能真正成为近现代西方经济思想和学说的直接先导。只有伴随和反映近代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重商主义经济学说,才能充当这一角色。

新凯恩斯主义理论述评

新凯恩斯主义理论述评 摘要: 新凯恩斯主义是八十年代出现的主张国家干预的新学派, 是西方宏观经济学的理论前沿。它的新颖之处在于, 用“粘性”理论取代了其他凯恩斯学派的“刚性”理论, 并从经济当事人利益最大化和理性预期的角度对这种粘性做出了合理的解释, 进一步用价格粘性理论和工资粘性理论解释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波动和非自愿失业现象, 从而弥补了原凯恩斯主义的微观基础, 促进了国家干预主义的复苏。 关键词: 新凯恩斯主义; 价格粘性; 工资粘性 新凯恩斯主义(N ew Keynesianism ) 指美国在80年代以来最新发展起来的凯恩斯主义, 是与原凯恩斯主义(O riginal Keynesianism ) 相对而言的。它以新古典经济学的风格出现, 但又具有凯恩斯主义的结论,因而被称为新凯恩斯主义。其代表人物主要有格雷戈里·曼丘、戴维·罗米尔、约瑟夫·斯特格利茨、奥利维尔·布兰查德等人, 其中曼丘和罗米尔主编并于1991 年出版的两卷本论文集《新凯恩斯经济学》汇集了新凯恩斯主义的主要经济思想。 一、新凯恩斯主义的由来和发展 1936 年,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发表, 标志着原凯恩斯主义的诞生。原凯恩斯主义认为, 由于工资和价格的刚性, 市场不能完全出清, 失业和生产过剩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常态,因此, 必须由政府干预经济。但是, 六十年代末以来,西方国家的滞胀( stag- flat ion) , 严重动摇了新古典综合派的统治地位。而一些主张经济自由主义的学派, 如货币主义学派(Moneytary Schoo l)、供给学派(Supp ly- Side Econom ics)、理性预期学派(Schoo l ofRat ional Expectat ions) 等风行一时。新凯恩斯主义就诞生在这样一个学派林立, 经济学家们寻求共识却又无法达到共识的时代。它坚持了原凯恩斯主义市场出清的基本信条, 但又不是对原凯恩斯主义的简单因袭, 在分析方法和理论观点上, 新凯恩斯主义引入了厂商利润最大化和家庭效用最大化假设, 试图以此来完善原凯恩斯主义的微观基础。 二、新凯恩斯主义的工资和价格粘性( st icky) 理论 新凯恩斯主义理论观点纷繁复杂, 但最重要的是其中的“粘性”( st icky) 理论。新凯恩斯主义不仅用“粘性”取代了传统凯恩斯主义的“刚性”理论, 说明工资和价格并非完全不动, 而是一个缓慢的变动过程, 并且从理性预期的角度对这种粘性进行合理的解释, 从而弥补了传统凯恩斯主义的微观基础。 (一) 价格粘性理论 新凯恩斯主义者用价格粘性理论来解释经济波动。新凯恩斯主义者认为, 由于价格具有粘性, 厂商不会经常改变价格, 因而对市场需求变动作出的反应只能是调整产量。厂商共同调整产量的后果是总产量的变化, 所以, 经济中总产出会有波动。在分析价格粘性的基础上, 新凯恩斯主义者进一步区分了名义粘性和实际粘性。所谓名义价格粘性是指商品价格不能按照对商品以货币来计量的名义需求的变动而发生相应的变动; 实际价格粘性是指一种商品价格相对于另一种商品的价格不发生相应及时的变动。新凯恩斯主义认为: 形成商品价格名义粘性和实际粘性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菜单成本论。菜单成本论是曼丘在《小的菜单和大的经济周期: 垄断的宏观经济模型》(1985) 一文中提出来的。这种理论认为: 一个企业调整价格要付出相当大的代价, 如调查研究和确定价格, 谈判协商,电话通知, 重新印制价格表等等, 都构成企业的成本。由于类似于餐厅重印菜单时所需的成本, 故称“菜单成本”。厂商在需求下降时是否作出调整价格的决定,主要依据就是厂商预期调整价格之后利润的增加量是否大于菜单成本。只有在前者大于后者时, 厂商才会进行价格调整。但是, 厂商不总是预期利润增加量大于菜单成本, 同时这种比较本身也是要发生成本的。所以, 厂商经常会放弃价格调整, 而宁愿进行产量调整以适应需求变化, 从而导致价格粘性。 2、风险成本论。风险成本论是另一种特殊的菜单成本理论, 是通过价格调整的风险成本而不是实际成本来说明价格粘性。这种理论认为: 厂商调价是有风险的, 因为它的信息有限, 难以预料产品价格或要素价格调整后, 要素供给者、顾客或其竞争对手会有何反应; 同时价格水平变化时, 厂商拥有的各种有形、无形资产的价值有何影响也难以确定。这些风险使价格 调整要付出代价, 这些代价即为调价的风险成本。厂商只有在预期调价后的利润大于调价的风险成本时才会调价, 否则不会调价, 而由于风险成本较高, 因此厂商不会经常调整价格, 形成价格粘性。 3、合同定价论。合同定价论又称交错价格调整论。这种理论认为: 买卖双方为了避免屡次讨价还价所花费的成本, 常常签订许多正式或隐含的价格合同。按合同规定, 在期满之后价格才可能进行调整。但从全社会来看, 由于存在许多在时间上相互交错的价格合同, 当一些合同到期可以调价时, 另有许多合同未到期而不能进行调价, 结果到期合同里的价格也受其他价格不变的影响而固定下来, 即使能调整也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4、成本加成定价论。这种理论主要是用边际成本的粘性来解释商品价格的粘性。新凯恩斯主义者认为: 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上, 厂商通常是用生产成本加上一个固定的百分比来确定产品的价格, 因此, 价格的变动主要取决于成本的变动。但是, 厂商和工人之间长期劳动合同(将在下文工资粘性理论中提到) 的存在, 导致了劳动边际成本的粘性; 而厂商和原材料商之间价格合同的签订, 又使原材料商品的边际成本具有粘性。由于各厂商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一家厂商的产出便是另一家厂商的投入, 于是一家厂商产品价格的粘性也就会影响到另一家厂商产品价格的粘性。 (二) 工资粘性理论 新凯恩斯主义者用工资粘性理论来解释资本主义社会的非自愿失业现象。他们认为, 由于粘性的存在, 当社会有效需求减少导致劳动需求减少时, 由于工资不能自动降低, 从而必然导致失业的出现。新凯恩斯主义者在分析工资粘性时同样将其区分为名义粘性和实际粘性, 并且用长期劳动合同论来解释名义工资粘性, 用隐性劳动合同论、在职者一职外者理论和效率工资论来解释实际工资粘性。 1、长期劳动合同论。长期劳动合同论又称交错调整工资论或交错契约论。根据这一理论, 在一些有工会组织的大型企业, 如美国的汽车、钢铁、机械、航空、铁路等企业, 往往以签订长期劳动合同的方式把名义工资固定下来, 这样对劳资双方都是有利的, 可以避免因不确定性而带来的损失。由于长期劳动合同的存在, 即使厂商已经了解到需求变动的有关信息, 也不能立即调整工人的名义工资。另一方面, 由于各企业合同起止时间是错开的, 一些合同到期企业的名义工资, 因受其他合同未到期企业工资不变的影响, 新签订合同时同样不易变动。

现代西方经济学流派

⒈凯恩斯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的区别;凯恩斯主国家干预经济生活〔或反对自由放任〕的原因。 答:凯恩斯学派认为经济循环波动,起因于市场经济部的*些因素,可运用政府的控制手段进展调节消除,提供一个经济开展的稳定环境。而新古典经济学派析纸币与信用扩对于贸易的影响,并以此解释经济循环,经济循环起因于外部因素。认为经济循环起因于政府对于货币与信用市场的干预。两个学派最明显的分歧是承不成认市场的不完整性,承不成认政府干预的必要性。 1.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坚持市场完善性,认为追求自身利益的经济主体对未来具有理性预期并据此行动,一切经济资源的价格会迅速调整,到达市场出清,经济自动趋向均衡。因而,政府对经济是一切干预都是不必要的,也是无效的,并且突如其来的干预可能使经济走向更大的非均衡。 2.新凯恩斯主义坚持市场的不完善性,由于资本边际效率、流动性偏好、和边际消费倾向这三大心里规律作用,追求自身利益的经济主体不可能对未来能洞察一切并据此行动,导致有效需求补足,依靠市场的自动调节机制也缺乏以使经济到达充分就业均衡,一切经济资源的价格难以迅速调整并到达市场出清。在经济从非均衡走向充分均衡这样一个长期过程,政府的干预的各种手段,可以补足社会的有效需求缺口,到达充分就业的状态,能在一定程度上使经济减损,因此,政府的干预是有益而且有必要的。 ⒉"凯恩斯革命〞的主要容。〔萨伊定律〕 答:1、理论上,凯恩斯反对萨伊定律,提出有效需求理论,认为总需求决定国民收入〔就业〕,而在三大心理规律的作用下,有效需求缺乏将导致大规模失业和生产过剩,市场机制无法调节这种失衡。 2、方法上,凯恩斯回到了重商主义研究宏观经济问题时使用的总量分析方法,并克制了"二分法〞,将货币市场和产品市场结合起来。另外还运用了短期分析和比拟静态分析方法。 3、政策上,凯恩斯反对新古典经济学的‘自由放任’,主国家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经济生活进展积极干预和调节。 ⒊新古典综合派的理论特征。〔综合表达〕 答:①将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学与新古典的微观经济学相结合——最显著的理论特征。 ②将凯恩斯所强调的短期分析与新古典经济学所强调的长期分析相结合。 ③将凯恩斯所主的政府干预调节机制与新古典经济学所主的市场自行调节机制相结合。 ④将凯恩斯所强调的财政政策与新古典经济学所强调的货币政策相结合。 ⑤将凯恩斯的非均衡分析方法与新古典经济学的均衡分析方法相结合。 ⑥广泛吸收其他学派的观点。 ⒋新古典综合派"混合经济〞理论的根本容以及混合经济的概念。 答:混合经济:在以市场机制为根底的前提下,国家干预经济活动。以市场经济为主,通过价格体制来调节社会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同时,政府必须根据市场情况,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调节和干预经济生活,熨平经济波动,保证经济的均衡增长。 混合经济理论体系: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和新古典经济学传统的微观经济理论。 三个模型所构成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收入—支出模型:对凯恩斯有效需求决定国民收入论的描述。 IS—LM模型:表达了凯恩斯将货币经济与实物经济合为一体的方法论指导思想,同时将新古典经济学的一般均衡分析融入凯恩斯的有效需求决定论。 总需求—总供应模型:考虑到总供应对国民收入决定的影响,把总需求和总供应结合起来解释经济现象。

新新古典综合综述

新新古典综合派理论简述 俊勇, 蕾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 100872) 摘要:新新古典综合派的出现是西方主要经济学派力求达成但又不能达成共识的产物。该学派力图把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新凯恩斯主义和实际经济周期理论纳入同一框架而对经济现实做出更为合理的解释。由于该学派多少迎合了当代西方国家对经济干预由直接向间接方式的转变,所以它可能会被纳入主流经济学的轨道。 关键词:新凯恩斯主义;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实际经济周期理论 中图分类号: F091. 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9-1513 (2008) 01-0051-04 宏观经济学是争论最为激烈的领域之一,争论的焦点从不同的命题假设到不同的方法论,从不同的理论框架到不同的政策指导建议等等不一而足,各种观点和流派几乎都很难达成共识。正如萨缪尔森在《经济学》第16版中所引述的萧的名言:即使你将所有的经济学家首尾相连地排列起来,他们也还是很难达成一致。但经过仔细甄别,也会发现尽管存在那么多不同的经济学流派和理论,但最终争论的核心命题无外乎两个:经济周期的成因和相关政策的选择。于是着眼点便围绕着产出、就业、通货膨胀、价格的特性(刚性、粘性、灵活性)等几个方面展开。20世纪60年代是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独领风骚的年代, 70年代后货币主义、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以及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学派的兴起,先后给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以重创,在很大程度上动摇了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官方主流地位。而从80年代后西方新凯恩斯主义的兴起,不仅复了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一些基本命题,而且把宏观经济学阵营的激烈论战推向了新的高潮。正如剑桥之争催生了“新古典综合”一样,近来一个新的流派正呼之欲出,其意图在于把新凯恩斯主义、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实际经济周期理论等理论以及货币主义的一些因素综合在一个统一的框架来解释经济问题,给出政策建议等等。斯诺登和温预言:如果实际经济的其他重要特征,如货币因素、价格刚性和实际的经济周期模型融合为一体,将会产生一种“新新古典综合”(New Neoclassical Synthesis)。[1] 一、新新古典综合派代表人物和文献 如果说新新古典综合派已经成为一种全新的流派还为时过早,该学派也是尝试着把新古典宏观学、新凯恩斯主义和实际经济周期理论综合在一起。马文·古德弗兰德(Goodfriend)和金(King)1997年在美国经济研究局(NBER)宏观经济学年刊上发表《新新古典综合及货币政策的作用》一文,正式提出“新新古典综合”的概念,他们用“new neoclassical synthesis”以区别于萨缪尔森对古典经

西方经济学主要流派

西方经济学主要流派 1古典学派 2新古典学派 3凯恩斯主义 4新古典综合学派 5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理性预期)货币主义 供给学派(影响较小) 6新凯恩斯主义 古典学派 代表人物亚当斯密李嘉图 主要背景英国于1776进行工业革命,生产力得到迅速发展,积累了许多生产技术和先进经验,海外贸易和海外市场积累了许多财富,市场需求日益扩大。资产阶级已成为经济上最富有的阶级,但在政治上仍处于无权地位。 亚当斯密于1776年发表《国富论》 最著名观点“看不见的手”的原理,该学派相信经济规律(特别如个人利益、竞争)决定着价格和要素报酬,并且相信价格体系是最好的资源配置办法,即市场自身能够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不需要政府的干预。同时斯密的另一重要理论是国际贸易的绝对优势理论,后来李嘉图发展了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提出了相对优势理论。 新古典学派(剑桥学派) 代表人物马歇尔庇古 剑桥学派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由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创建的一个学派。由于马歇尔和他的忠实门生庇古、罗伯逊等长期在英国剑桥大学任教,所以被称为剑桥学派。核心理论是价格均衡理论(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支撑)和分配伦 又由于其创始人马歇尔提出的“均衡价格论”既继承了这个时期的庸俗经济学传统,以生产费用解释价值决定,又融合了十九世纪70年代后,以边际效用解释价值决定的庸俗学说,故又被称为“新古典学派”。 这个学派所传播的经济学说,用折衷主义的方法把供求论、生产费用论、边际效用论、边际生产力论等融合在一起。建立了一个以完全竞争为前提,以“均衡价格论”为核心的完整的庸俗经济学体系 剑桥学派的核心内容是均衡价格论。他们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决定的,不同需求量和相应需求的价格所构成的需求曲线,与用边际生产费用递增规律决定的,不同供给量和相应的供给价格所构成的供给曲线,说明一种商品的均衡价格的决定。他们用均衡价格衡量商品的

新古典与新凯恩斯

新古典、新凯恩斯与其他 货币主义的理论基础 货币主义的基本理论为新货币数量论和自然率假说。 ※新货币数量论 弗里德曼根据自己的方程建立了新货币数量论,他强调新货币数量论与传统货币数量论 的差别在于,传统货币数量论把货币流通速度V (或者k 1)当作一个由制度决定的常数,而新货币数量论认为稳定的不是V ,而是决定V 值的函数,V 只不过是稳定的外在表现而已。V 在长期是一个不变的量,在短期可以做出轻微的变化。 ※自然率假说 讨论菲利普斯曲线时,自然率假说主要指自然失业率,也即自愿失业人数在劳动力总人数中所占的比例。自然率假说认为,自由竞争可以使整个经济处于充分就业状态,并且认为这种趋势是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本身固有的属性,而经济活动出现非充分就业的原因不在于市场制度本身,而在于外界的干扰或者人们对经济变量所作预期的误差。根据自然率假说,任何一个资本主义社会都存在一个自然失业率,其大小取决于社会的技术水平、资源数量和文化传统。长期而言,经济总是趋向于自然失业率;尽管短期内,经济政策能够使得实际失业率不同于自然失业率。弗里德曼根据自然率和菲利普斯曲线得出一个货币主义的结论:在短期,虽然可以通过货币政策把失业率人为地维持在小于自然率的水平,但是,在长期不可能做到这一点。 ※主要观点:(1)货币供给对名义收入具有决定作用;(2)长期中,货币数量主要影响价格以及其他用货币表示的量(如货币工资),而不影响就业和实际国民收入;(3)短期可以改变实际变量;(4)私人经济具有自身稳定性。 ※政策主张:(1)反对凯恩斯的财政政策;(2)反对“斟酌使用”(根据情况变化而制定和执行)的货币政策;(3)主张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尽力避免国家干预。 新古典经济学派 (1)传统凯恩斯主义不能够解释20世纪70年代的滞胀,于是促进了货币主义和理性预期的发展,形成以卢卡斯为首的新古典经济学派。 (2)其四个假设条件如下:个体利益最大化;理性预期:即在有效利用一切信息的前提下,对经济变量做出的在长期中平均说来最为准确的,而又与所使用的经济理论、模型相一致的预期;市场出清:即劳动力市场上的工资和产品市场上的价格都具有充分的灵活性,可以根据供给情况迅速进行调整。所以劳动力市场和产品市场都不会存在超额供给;自然率。 (3)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观点:①宏观政策无效论。其原因在于理性预期。货币主义仅仅反对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政策,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则更进一步。②适应性预期错误论。其原因是人们进行预期时候不但要根据过去的事实,还要考虑将来的变化。③反对凯恩斯主义的“斟酌使用”的或者对经济运行进行“微调”的政策。这个观点的理论基础是“卢卡斯批判”。 (1)公债非中性理论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不仅把公债作为弥补财政赤字的一个重要手段,而且也认为公债是政府实施财政政策的一个重要工具。为此,他们还提出了所谓的“公债哲学”,其要点是:第一,公债的债务人是国家,债权人是公众。国家与公众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政府欠公众的债也就是自己欠自己的债。第二,政府的政权是稳定的,这就保证了债务的偿还是有保证

第四章 新凯恩斯主义学派

第四章新凯恩斯主义学派 在经过了20世纪70年代西方经济的“停滞膨胀”局面的现实挑战,和经济学内部对以美国“新古典综合派”为代表的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严重激烈争论之后,80年代出现了一个主张政府干预经济的新学派――新凯恩斯主义学派。这个学派的出现及其以后的迅速发展,似乎使人们在经济自由主义思潮席卷西方宏观经济学领域之时,看到了已经失势的凯恩斯主义经济学重振其雄风的希望。新凯恩斯主义坚持凯恩斯的基本经济信条,以其独辟蹊径的研究方法和新颖的理论观点来复兴凯恩斯主义。其影响正在逐渐扩大,其部分理论已经被写进了西方的教科书。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英文名称是New Keynesian Economics。“新凯恩斯学派”的英文名称是New Keynesians ,New Keynesian Economists或者 New Keynsian School。不过,应该注意,这些名称与 Neo-Keynesian Economists的区别。后者一般指托宾、莫迪利安尼、索洛等经济学家或者指罗宾逊夫人、卡尔多、帕西内蒂、斯拉法等经济学家。现在,在西方经济学文献中,同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New Keynesian Economics) 相对应的是原凯恩斯主义经济学(Original Keynesian Economics ),同新凯恩斯主义者(New Keynesians )相对应的是原凯恩斯主义者 (Original Keynesians )。新凯恩斯主义学派的主要成员为:哈佛大学的格雷戈里.曼丘和拉里.萨默斯,麻省理工学院的奥利维尔.布兰查德和朱利奥.罗泰姆伯格,哥伦比亚大学的艾德蒙.费尔普斯,伯克利加州大学的乔治.阿克洛夫和珍妮特.耶伦,斯坦福大学的约瑟夫.斯蒂格里茨,威斯康星大学的马克.格特勒,以及普林斯顿大学的本.伯南克等人。格雷戈里.曼丘和戴维.罗默主编的《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两卷本,是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代表性论文集。 一、新凯恩斯主义学派的由来和发展 1、原凯恩斯主义与新凯恩斯主义: 原凯恩斯主义认为,在经济体系中,价格和工资是刚性的,市场是非出清的,产品市场存在过剩产品,劳动市场存在过剩劳动供给,所以,失业和生产过剩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常态。他们认为,失业和生产过剩的原因是有效需求不足。但是,市场机制本身并不能自行解决这个问题,只有政府干预才能消除生产过剩和失业。另外,由于根据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制定的自由放任政策在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中对解决实际问题束手无策,所以导致了凯蒽斯经济学的出现。根据凯恩斯经济学制定的政府干预经济的政策在实践中似乎收到了明显的效果。这使凯恩斯的经济理论受到了西方各国政府的欢迎。而凯恩斯主义的政府干预主义的新思潮也由此兴盛起来,并逐步取代了经济自由主义的传统统治地位。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古典综合派把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与马歇尔的新古典经济学理论“综合”在一起,试图弥补西方经济理论体系的漏洞,也使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能够适用于战后非萧条的经济情况,并且研究资本主义如何在长期中稳定发展和如何治理通货膨胀。萨缪尔森《经济学》一书在1948年的出版,标志着新古典综合派正统地位开始形成。新古典综合派的特点是,企图撇开凯恩斯与古典经济学的分歧,把二者“焊接”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在战后25年的时间里,新古典综合派理论的传播和西方大多数国家经济的顺利发展使西方大多数经济学家似乎都成了新古典综合派的信徒。新古典综合派的理论体系成了官方经济学的正统,成为官方长期中制定经济战略和经济政策的主要依据和工具。当然,从实际上看,新古典综合派的理论和政策主张对于缓和经济危机、减少失业、促进经济增长也的确起过比较重要的作用。 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原凯恩斯主义开始衰落,长时期里的经济学“共识”的时代归于结束。在经济发生“停滞膨胀”的局面下,被新古典综合派在综合时所忽视的方面,

新老凯恩斯主义的比较

新老凯恩斯主义的比较 自80年代以来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在西方经济学界崭露头角,颇有重振凯恩斯主义昔日雄风之势。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既不同于沉缅于非真实世界抽象思辩的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也不同于“空中楼阁”式的传统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它试图把宏观经济学建立于坚实的微观基础之上,并在经济当事人最大化原则和理性预期的假设前提下,以不完全竞争、信息不完全和相对价格刚性等实际市场的不完全性来解释宏观经济波动。 新老凯恩斯主义本属一脉相承,但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更为强调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尤其是把实际市场的不完全性作为解释宏观经济波动的关键,这就导致新老凯恩斯主义在宏观经济政策的理论和实践方面也必然存在着许多不同之外。本文将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收入政策、人力政策、对外贸易政策等方面对新老凯恩斯主义作一比较分析。 一、财政政策的比较 财政政策是凯恩斯主义国家干预和调节经济的主要手段之一,在新老凯恩斯主义那里都占有重要地位。新凯恩斯主义继承了老凯恩斯主义基本的财政思想,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完善,财政政策已经从单纯的扩大公共开支、克服经济危机发展到对经济进行深度和广度的调节、以维持长期发展。这在财政理论、政策主张等方面都有体现。 1.新老凯恩斯主义基本财政思想的差异 新老凯恩斯主义都信奉国家干预经济的理论,在财政政策方面就体现为希望借助财政收入、支出的变化调节总需求水平、使经济达到充分就业,这是其内在逻辑一致之处。但是,新老凯恩斯主义的基本理论前提、研究方法和面临的经济问题不同,他们的财政思想也存在着较大差异。 老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思想集中地体现在“需求管理”上,也就是说通过财政政策调节总需求水平进而影响产出水平。大萧条使凯恩斯经济学登上了历史舞台,《通论》为治愈危机开出了一剂良方,那就是通过扩大政府开支、举债花费、赤字预算为内容的财政政策来增加总需求,改变因三大心理规律造成的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从而使经济恢复充分就业。汉森、萨缪尔森等新古典综合派针对战后的经济情况,提出了补偿性的财政政策,即“逆风向”调节。在经济衰退时以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刺激经济,在繁荣时以紧缩性的财政政策来抑制通货膨胀,同时用繁荣时的盈余来弥补萧条时的赤字,这样就可以熨平经济周期,维持长期发展。海勒等人提出的增长性财政政策更进一步,主张在经济增长时仍然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用减税、赤字预算等方式刺激总需求、挖掘生产潜力、减少产量缺口。 可以看出,无论是膨胀性的财政政策,还是补偿性的财政政策和增长性的财政政策,都把总需求视为调节的主要目标。他们认为,只要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就可以随意“创造购买力”、调节社会总需求,就不会存在有效需求不足和非自愿失业,资本主义又呈现出一片美好蓝图。 “滞胀”无情地惊醒了萨缪尔森们的美梦,菲利普斯曲线描绘的通货膨胀和失业的替代关系不复存在,凯恩斯主义的理论体系也濒于瓦解,新凯恩斯主义应运而生了。

货币、新古典、新凯恩斯主义.

一、当代西方宏观经济学发展中的争论 1.凯恩斯主义与货币主义关于宏观经济政策的争论 20世纪五六十年代货币主义的出现旨在对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及理论进行批判。凯恩斯主义认为控制经济波动最有效的手段是财政政策,使用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在于控制利率。由于长期执行财政政策, 并且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压低利息刺激投资, 使得西方国家在提高国民收入的努力中, 忽视了货币数量的增加所造成的通货膨胀。货币主义试图从理论上对凯恩斯主义进行批判 [2],说明货币数量在长期中对价格水平有着直接的影响,并且是影响总需求变动的主要原因。从而在政策上, 货币主义反对凯恩斯主义斟酌使用的经济政策, 主张使用稳定货币供给的经济政策:单一的政策规则。货币主义反对凯恩斯主义政策的理论依据如下: (1凯恩斯的货币理论和古典的货币数量理论的主要区别在于古典货币数量论认为价格水平决定于货币数量; 反之, 货币数量变动的后果是价格水平的变动而非国民收入的变动。而凯恩斯的货币理论则认为在非充分就业的情况下, 货币数量的变动可以导致实际国民收入的变动, 主要理由是货币数量的变动可以导致利率的变动, 进而影响投资的变动, 并最终导致国民收入的变动。货币主义试图在使货币数量理论在复杂假设的情况下重新得到同古典货币理论相似的观点:一方面, 从长期的观点讲, 货币数量增加的最终结果是价格水平的变化而非实际国民收入的变动; 另一方面, 货币主义也承认在短期内货币数量的变动可能导致国民收入的变动。 17供给学派的理论是针对凯恩斯主义强调社会经济的需求方面而提出来的,该理论认为, 只有采取措施增加商品和劳务的供给,才能医治美国经济中的疾病。 18 货币主义对凯恩斯主义的批判仍然是在传统研究范式内进行的, 这就不同于前面介绍的理性预期学派对凯恩斯主义的批判,因此在效果上不如前者。 货币主义认为货币的需求函数是稳定的(在给定的货币国民收入的条件下,或在给定的 p 、 y 条件下 ,而凯恩斯理论则认为货币需求函数是不稳定的(在 p 、 y 稳定的条件下,由于金融市场内货币需求随利率而变动,从而货币流通速度是不稳定的。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新凯恩斯主义、原凯恩斯主义

1、比较新凯恩斯主义与原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并着重分析他们对经济波动的看法?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继承了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失业、市场不出清是经济的常态”的说法,认为货币是非中性的,货币在经济体系中是重要的,认为古典二分法(注)失效,重视短期分析;强调市场的不完全性(不完全竞争);赞成政府干预经济活动。新凯恩斯坚持了凯恩斯主义的工资、价格黏性(刚性),市场不出清、斟酌使用经济政策的观点。但同时也吸收了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理性预期和微观基础,例如个人利益最大化等。 关于经济波动 整个宏观经济问题被归结为两个问题:总需求是否等于总供给,如果不相等会引起经济波动;用什么经济政策对付经济波动。不同的经济学派给出了不同的答案。 传统的西方经济学,根据萨伊定律,图中的投资口和储蓄口总是连在一起的,投资恒等与储蓄,总供给总是等于总需求,不需要国家对宏观经济进行干预。 凯恩斯主义认为,由于工资和价格刚性或其他原因,投资口和储蓄口之间没有管道相连,投资未必等于充分就业状态的储蓄,总供给未必等于总需求,所以管道中流动的国民收入会因此而上下波动。为稳定宏观经济,国家必须干预。新古典综合的观点也是如此。 随着新古典综合的衰落,以货币主义为先驱的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出现。 货币主义认为,凯恩斯主义的错误在于忽视了货币发行过多的消极作用,凯恩斯主义认为增发货币可以解决就业问题,没有顾及通货膨胀的后果。在凯恩斯主义影响下,西方国家通过财政政策增加政府投资。货币主义认为,这不过是用政府投资替代了私人投资。政府投资往往用于非生产投资,而私人投资的用途总是生产性。生产性投资减少,企业雇工人数减少,部分地造成失业;生产性投资减少,社会生产量减少,部分地导致通胀。 可以说,凯恩斯主义、货币主义都认为经济运行的问题出现在需求方面。凯恩斯主义强调财政政策,而货币主义则反对财政政策,主张着重货币政策。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否定了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理论,用企业的不完全信息来解释宏观经济学中波动问题。为了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个人力图对经济变量做最准确的预期,避免行动盲目性。但是,在短期内,由于信息不充分,预期未必准确,随着时间的拉长,信息会越来越多,在长期,人们能够正确预期到充分就业条件下的总供给量,根据预期到的总供给量决定自己的行动。市场机制会是实际产量达到充分就业水平。凯恩斯主义的政策改变了总需求,而总供给不变,后果是价格上涨,而产量不变。即,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政策在长期是无效的。在短期,由于人们的信息不充分,人们的行为具有一定的盲目性,会使总供给量变动,就业量、产量可能会偏离充分就业水平。即使这样,凯恩斯的经济政策也难以奏效,因为,政府的信息也不充分,无法做出正确的预期。 新凯恩斯主义,他们坚持凯恩斯主义的工资、价格刚性,认为两者的刚性根源于资本主义体制和行事通则,完全符合理性预期和个人利益最大化等原则,为它的宏观经济学找到了微观基础。在外界力量冲击下,产量和就业量会偏离充分就业水平,由于工资和价格刚性,使社会难以在短期内恢复到充分就业状态,有必要采用斟酌使用的经济政策。一方面,可以低于外来冲击,另一方面,可以使经济在受到冲击后迅速恢复,避免长期的偏离。 可见,新凯恩斯主义认为,投资口和储蓄口之间存在着一个连接的管道,但外来冲击下,工资和价格的刚性的泥沙把管道给堵上了,如果听其自然,需要水流长时间冲刷恢复;有必要采用斟酌使用的经济政策,来疏通管道,达到充分就业水平。 古典二分法是古典经济学家把经济分为两个互不相关部分的研究方法。当时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分为实际经济与货币,相应地经济学分为经济理论和货币理论。经济理论研究实际经济中产量的决定,即产量是由制度,资源,技术等实际因素决定的,与货币无关。货币理论说明物价水平的决定,即我们所公认的货币数量论。宏观经济学中认为是名义变量和真实变量的理论区分。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与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区别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与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差别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依靠于四个假定条件,即:个体追求自己利益最大化,理性预期,市场出清和自然率的假说。 对于个体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的假定。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以为,宏观经济现象是个体经济行为的结果。宏观经济理论一定拥有微观理论的基础,特别是要切合追查个体经济利益最大化这个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定。 对于理性预期的假定。理性预期包括三层意思:其一是,作出经济决议的经济主体是理性的,为了追求自己的最大经济利益,他们老是力争对未来做出正确的预期。其二是,为了做出正确的预期,经济主体老是会力争获得相关的全部信息。其三是,经济主体在预期是不会犯系统性的错误。也就是说,经济主题会随 时依据他所看到的新的信息修正预期。所以,从整体和中长久来看,人们会正确地预期到会趋势于实质数值的经济变量的值。 对于市场出清的假定是指薪资和价钱都拥有充足的灵巧性,都能够依据供求状况快速进行调整。这样市场就不会出现超额供应。因为假如产品市场出现超额供应时,价钱就会降落直至商品价钱降到使购置者愿意购置为止,相同的,假如劳动市场出现超额供应,薪资就会降落,直到使雇主愿意在某一薪资水平上雇用失业者。所以,每个市场都会处于平衡状态。 对于自然率的假说。任何一个市场经济中都存在自然失业率,其大小取决于该社会的技术水平、资源数目等要素。经济政策能够临时影响实质失业率和自然失业率之间的大小关系,但在长久中无效。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以为,宏观经济政策的目的和成效就在于使经济社会离开

自然失业的状态,但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以为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这类做法是不 必需的,即便有必需,依照理性预期的假定条件也不行能达到目的。也就是说宏观经济政策无效。 凯恩斯主义者以为人们只好依据过去的信息而展望未来,而新古典学派以为这类预期是错误的,人们在展望未来时,除了已过去的事实作为依照也要考虑事态在未来的变化。比如,人们在预计某商品的价钱时除了考虑历史价钱,也会考虑到未来的变化对供应的影响。所以说这类预期不切合现实。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以为薪资和价钱是刚性的。他们以为,固然从理论上说, 薪资和价钱应当灵巧的涨落以便保持平衡,可是,实质地察看表示两者其实不随时发生改动,所以两者的刚性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凯恩斯主义者以为,正是因为工资和价钱的刚性,所以市场上的供求量未必常常相等,即市场处于非出清或不出 请的状态,这一点与新古典学派完整相反。 凯恩斯模型在短期中有效,而古典模型在长久中有效。价风格整的速度也就是总供应曲线要经过多长时间才能从水平转为垂直是一个正在踊跃探究的领域。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