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新凯恩斯主义
第六章、新凯恩斯主义(西方经济学流派-复旦大学,尹晨)

1.2.2 理论背景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在理论方面,尤其是 市场出清假说遭受越来越多的质疑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为以市场不出清为 基础的经济理论比新古典或真实经济周 期理论更贴近现实
1.3 新凯恩斯主义“新”在哪里
新凯恩斯主义继承了凯恩斯主义非均衡 的基本假设,但 新凯恩斯主义接受了新古典的最优化理 性行为和理性预期,发展和改进了“凯 恩斯城堡”的微观基础 用粘性取代刚性,即工资和价格不是不 能调整,只是调整非常缓慢,并从微观 基础出发解释了工资和价格粘性的成因
解释(3)——逆向选择模型
假设放宽 韦斯模型的结论 在逆向选择下,厂商不愿降低工资 前提
假设放宽
放宽劳动同质性假设,承认劳动存在异 质性 同时厂商与劳动者信息不对称*
韦斯的研究结论
韦斯(1980)的研究发现厂商提供的工 资水平直接影响应聘者的数量和质量 工人的能力与其对最低工资的心理价位 有较大的正相关性 厂商宁愿以高工资向劳动市场发出信息, 吸引高素质的人来应聘 任何在低于效率工资水平还愿意工作的 人将被视为劣等劳动力(Lemon)
M M
索洛的效率工资基本模型(4)
图1为努力曲线,表示努力程度与真实工 资正相关 在切点M处,e/w最大,反过来在图2, w/e,即每效率单位的平均工资成本最低 在图2,M左边努力的工资弹性>1,M右 边努力的工资弹性<1
索洛的效率工资基本模型(5)
由(3-1)式可以得出
AF e(w ) L e(w ) w
1.2 凯恩斯主义复活的理论和现 实背景
1980s后期开始,凯恩斯主义神奇地复活 了。当1988年有人问萨缪尔森凯恩斯主 义是否已经不存在时,他回答:“是的, 凯恩斯死了。正如爱因斯坦和牛顿一 样。” 现实背景 理论背景
新凯恩斯主义理论

新凯恩斯主义理论一、新凯恩斯主义学派的劳动市场论凯恩斯主义理论有个特点和致命弱点:考察工资粘性和失业等问题时几乎不讨论劳动市场。
这就使得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理论缺乏微观基础。
为了弥补这一缺陷,新凯恩斯主义提出了劳动市场理论,不仅在微观经济学基础上阐明了劳动市场失灵、高通货膨胀和高失业率并存等问题,而且在经济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和理性预期假设基础上,解释了劳动市场失灵的原因,较好地说明了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并发现象,从而丰富和发展了微观经济学的劳动理论。
新凯恩斯主义劳动市场理论的关键性假设是工资粘性。
工资粘性是指工资不能随着需求的变动而迅速地调整,工资上升容易下降难。
新凯恩斯主义区分了名义工资粘性和实际工资粘性。
名义工资粘性是指名义工资不随名义总需求的变化而变化。
实际工资粘性是指实际工资与需求的变化几乎没有相关性。
1.名义工资粘性(1)交错调整工资论该理论认为,在短期内,不论通过合同机制还是理性预期机制来稳定工资水平,都会导致通货膨胀和失业并存。
交错调整工资是指劳资双方通过雇用合同调整工资。
由于合同签订的时间不同,工资调整就会交错进行,形成一个交错的序列。
交错调整工资使得工资总水平具有了惯性。
工资不仅与以前的工资水平有关,而且与今后的工资期望值有关,而工资的期望值又与总需求的变动有关。
不过,合同一旦签订,总需求的变动就对未到期的工资合同没有影响,只会影响到期合同的工资调整。
所以,总工资水平有惯性。
这种惯性会影响产出和就业,使工资的稳定性和产出稳定性之间有替代关系。
总工资的稳定性和产出稳定性之间的替代关系可以这样理解。
当中央银行发行的货币量与总工资的增长相适应时,货币政策能使总工资水平保持较高的稳定性,其代价是通货膨胀率提高。
当工资水平稳定时,货币投放量的变动会引起经济中超额需求较大的波动,总产量和就业率也会发生相应的较大波动。
总产量和就业的稳定性就差。
总工资水平越稳定,产出和就业就越不稳定。
反之,总工资水平越不稳定,产出和就业就越稳定。
新凯恩斯主义金融理论

新凯恩斯主义认为,在金融危机期间,政府应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如增加公 共支出、减税等,以刺激经济增长和增加就业。
06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总结
金融市场存在不完全性
新凯恩斯主义金融理论认为,金融市场并非完全 竞争市场,信息不对称、市场摩擦和金融约束等 因素导致市场不完全性,影响金融市场的运行效 率和资源配置。
政策建议
新凯恩斯主义金融理论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政策 建议,包括加强金融监管、完善货币政策框架、 促进金融市场稳定发展等,以应对金融市场的内 在不稳定性。
研究不足与展望
01
03
实证研究的局限性 02
跨期不一致性问题 04
新凯恩斯主义金融理论的实证 研究仍存在局限性,如样本数 据的选取、模型设定和计量方 法等方面的问题,需要进一步 完善和改进。
金融市场改革与完善
改革金融市场结构
新凯恩斯主义认为,金融市场存在信 息不对称和垄断等问题,应通过改革 推动市场竞争,提高金融市场的透明 度和效率。
完善金融监管体系
新凯恩斯主义主张建立完善的金融监 管体系,以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 降低金融风险。
应对金融危机的策略
货币政策应对
新凯恩斯主义认为,在金融危机期间,央行应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如降低利 率、增加流动性等,以稳定金融市场和促进经济增长。
对现实的指导意义
政策制定
新凯恩斯主义金融理论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有助 于理解经济波动的原因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金融监管
实证研究结果揭示了金融市场不完善的负面影响,为金融监管机构 提供了加强监管的依据。
企业决策
企业可以根据新凯恩斯主义金融理论的指导,更好地理解宏观经济环 境和货币政策对企业融资的影响,从而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新凯恩斯主义的主要内容

新凯恩斯主义的主要内容
七大类:
一是成本的价格调整论,又称菜单成本理论。
该理论认为,变动价格要耗费实际成本或者考虑调整价格的机会成本。
这类成本虽然很小,但会导致名义价格出现粘性,引起宏观经济周期性波动。
二是工资和价格交错调整理论。
该理论提出,当经济中盛行交替方式调整价格和交错合同工资时,价格和工资会有粘性,总产量和就业量会发生波动。
三是不完全竞争理论,这一理论通过微观经济基础的宏观经济模型说明市场的无效性,认为经济因素是经济周期之源。
四是市场协调失灵理论。
这是新凯恩斯主义为解释非市场出清提出的一种新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单个经济人在市场中有一定的市场力,但市场力很小,无力协调经济的行为,市场经常处于协调失灵状态,只有国家干预才能消除弥补协调失灵,提高经济效率。
五是劳动市场理论。
新凯恩斯主义者提出的隐含合同论、失业滞后论和效率工资等新的劳动理论,都试图对工资粘性作出有微观基础的解释。
六是信贷市场论。
新凯恩斯主义提出的新理论是信贷配给论,信贷配给论不仅拓展了原凯恩斯主义信贷市场非出清的理论,而且,开辟了西方信贷市场理论研究的新领域。
七是商品市场论,该理论从微观角度探讨了价格粘性的原因,说明厂商定价行为和消费者的心理因素及其行为对价格粘性的影响,
扩展了实际价格粘性的理论研究。
第六章总供给与总需求

五、总需求与总供给模型对现实的解释
1、宏观经
济的短期 P
AD
AS
目标
说明
E0
如教
P0
材第
594 页
O
Yf
Y
图6——5宏观经济的短期目标
2、总需求曲线移动的后果
物价以
AD0
外原因
对总需 求影响
P
AD1
AS
表现为
总需求
曲线移Βιβλιοθήκη 动:E0预期变
P0
动
E1
技术变
P1
动
收入分
配不平
等程度
变动
财政支 出变动
O
货币供
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含义(1) 有效需求理论是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的核心,它研
究总供给价格和总需求价格之间的均衡关系。有效 需求是指总供给价格与总需求价格相等时的总需求。 总供给价格是指令社会资本家预期因雇佣一定数目 的工人所生产出来的商品能够得到的卖价。总需求 价格是指社会购买这些商品时所愿意支付的总价格。 当总需求价格小于总供给价格时,资本家不仅不能 按预期的卖价出售商品,而且会有大量商品卖不掉。 这时,资本家将减少产量,解雇工人。当总需求价 格大于总供给价格时,资本家因有利可图,将会增 雇工人。只有在当总需求价格等于总供给价格时, 资本家既不增雇工人,也不解雇工人,社会的总产 量、总就业水平就在这个时候确定下来。
三、价格水平变化与总支出的关系 1、利率效应(又称为凯恩斯效应)物价上升使货 币交易需求上升,导致利率上升,抑制投资需求和 居民信贷消费需求。又称凯恩斯效应。
可见,价格水平与利率同方向变动,进而使投 资和产出水平反方向变动的情况称为利率效应。 2、实际余额效应(凯恩斯称为财富效应)
新凯恩斯主义

在当代西方经济学各种理论中,对上述两个问题给出肯定回答的 只有新凯恩斯主义。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的共同特征是
继承凯恩斯主义传统,把失业和经济波动 问题作为研究主题;与凯恩斯主义不同的 是,他们力图从微观层面上,即从工资、 价格和利率黏性上去寻找劳动市场、商品 市场和资本市场不能出清以及宏观经济波 动的原因。
NK的财政政策主张
NK接受了最大化原则和理性预期假说 ,比老凯恩斯更为强调市场机制的作用, 他们认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关于“对经济 过度频繁的干预会导致滞胀”的观点,主 张对经济进行“粗调”(“适度”的政府干预 )。
二、 粘性价格理论
粘性价格理论试图说明价格粘性的原 因以及它何以会造成产品市场不能完全出 清。
三、信贷配给理论
信贷配给理论试图证明为什么在资本(金 融)市场上会出现信贷配给以及利率的自动调 节并不能出清资本市场。
四、协调失灵理论
协调失灵(coordination failures)理论是用经济 当事人之间的市场协调失灵来解释经济衰退和就 业不足均衡的一种理论。新凯恩斯主义者认为, 市场机制在协调经济当事人的行为以获得更合意 的宏观经济均衡(例如,充分就业)方面是失灵 的。其原因是,在一个由众多经济当事人构成的 分散经济中,经济当事人的行为是相互依存相互 制约的,虽然每个人都是追求最大化的理性人, 但是每个人的市场力量都很小,而且每个人都出 于自利动机行事,市场机制无法成功地协调整体 的经济行动,宏观经济将会出现多重均衡( multiple equilibria),并可能陷入就业不足均衡。
四、新凯恩斯主义的特色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及其主要政策主张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及其主要政策主张
新凯恩斯主义在分析中引入了原凯恩斯主义所忽视的厂商利润最大化和家庭效用最大化的假定,吸收了理性预期学派所强调的理性预期假设,试图给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奠定微观基础.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认为,当经济中出现需求或供给冲击后,工资和价格的粘性使市场不能出清,使经济处于非均衡状。
这时,即便有理性预期存在,国家的经济政策也有积极作用,也会影响产量和就业。
(这是新凯恩斯主义和原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之间的主要区别)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政策主张主要有:
(一)价格政策
主旨是抑制价格粘性,使价格具有弹性,以修复失灵的市场机制,稳定总产量。
根据交错调整价格论提出的政策建议是:制定能诱导厂商实行同步调整价格的政策,减少经济中的交错调整价格,以克服物价总水平的惯性。
根据菜单成本论提出:为了稳定经济、增进社会福利,国家应该推行抑制价格粘性,使价格较有弹性的政策,以纠正市场失灵,稳定总产量。
(二)就业政策
根据局内人-局外人理论提出政策建议:政府的就业政策应该更多地考虑长期失业者的利益,为他们多提供就业机会。
根据交错合同理论则认为,国家应该干预劳动工资合同,货币政策应该使工资较有弹性,以提高就业率。
(三)货币政策和信贷政策
1、货币政策
政府最优的货币政策是,货币量的调整与影响价格的实际扰动相适应,与引
起价格变动的名义扰动反向行事。
2、信贷政策
信贷配给论的政策建议是;政府从社会福利最大化出发,应该干预信贷市场,利用贷款补贴或提供贷款担保等手段去降低市场利率,是那些有社会效益的项目能够得到贷款。
新凯恩斯主义

理论背景
•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在理论方面,尤其是 市场出清假说遭受越来越多的质疑
•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为以市场不出清为 基础的经济理论比新古典或真实经济周 期理论更贴近现实
凯恩斯主义复活
1.4 新凯恩斯主义&凯恩斯主义
• 一致之处 • 差别之处
一致之处
• 劳动市场上经常存在超额劳动供给 • 经济中存在着显著的周期性波动 • 经济政策在绝大多数年份是重要的
• 这个模型把企业可能提供高于市场出清 水平的效率工资的原因,归结为减少劳 动力流失的成本。
偷懒模型
• 夏皮罗、斯蒂格利茨 1984 • Shapiro、Stiglitz:Equilibrium Unemployment as a Worker Discipline Device
• 这一理论认为,在不完全监督和充分就 业下,工人将选择偷懒,而高于均衡工 资的效率工资的支付,可能提供一种防 止工人偷懒的激励。
• 索洛(1979)提供了效率工资模型的基 本结构,在索洛模型里,由于工资以增 进劳动的方式进入了企业的短期生产函 数,一个成本最小化的企业将喜欢真实 工资粘性,相关证明参见耶伦(1984)。
• 由于削减工资将降低生产率并提高成本, 因而工资粘性是符合厂商利益的。
逆向选择模型
• 韦斯 1980 • Weiss:Job Queues and Layoffs in Labor Markets with Flexible Wages
2001年 新凯恩斯学派中的阿克洛夫、迈克尔· 斯彭斯、斯蒂格利茨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 奖
二、新凯恩斯主义文献综述
• • • • • • • 名义工资粘性 名义价格粘性 真实价格粘性 真实工资粘性 新凯恩斯主义的经济周期理论 信贷配给论 多重均衡理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局内人-局外人理论
厂商能够与在职工人(局内人)进行富有成效的协商,而 失业者(局外人)虽然愿意接受较低的货币工资,但厂 商无法与他们联系,使得内部人相对于外部人来说有一 种优势,因而当实际价格发生变动,厂商用失业来威胁 局内人要求调整货币工资是不会有效的,因为:
三、新凯恩斯主义对凯恩斯理论捍卫
新凯恩斯主义从以下两方面展开捍卫凯恩斯理论:
①探索阻止市场出清的价格及工资粘性的原因。 传统凯恩斯主义认为非市场出清的原因是名义 工资刚性,新凯恩斯主义则主要从价格和实际 工资刚性、以及不完全信息和非完善的市场来 解释粘性的原因。
②努力为凯恩斯宏观经济学建立微观经济学基础, 促成了一批经济学家对非Walas均衡宏观经济 学的研究。
二、新凯恩斯主义的基本假设(1)
1、价格和工资粘性和市场的非瓦尔拉斯均衡假设 这一假设源自凯恩斯。该假设认为,市场在
受到AD或AS冲击后,由于价格或工资不能灵活 和迅速调整(价格或工资粘性)到使市场出清的 状态,使经济回到实际产出水平等于正常产出水 平的状态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经济处于持续的非Walras均衡状态。
四、学派内部的两派(1)
新凯恩斯主义内按AD冲击后,价格和工资粘性是 名义粘性还是实际粘性使经济波动分成两派:
1、名义粘性学派——即把失业和经济拨动归因于名义工资 和价格总水平的粘性。该派认为,在经济面临AD减少冲 击时,价格总水平和名义工资不能迅速向下作出调整 (名义工资和价格总水平粘性),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厂 商只能进行数量调整——较少产量和就业量,从而导致 非自愿失业和经济衰,并认为由于名义粘性的存在,宏 观经济政策就具有实际效果。
该派解释名义粘性的理论主要有:菜单成本论、长期合同 论、价格交错论、折弯的需求曲线论。
三、学派内部的两派(2)
2、实际粘性学派 该派认为,即便名义工资和价格总水平有很大的弹
性,非自愿失业和经济波动也会发生,因为经济 中存在的不完全信息和不完全市场会产生实际粘 性。由这种不完全引起的不完全劳动合同和不完 全供货合同会造成劳动市场和商品市场失衡,厂 商和金融机构对风险的厌恶所带来的信贷配给制 度会导致资本市场失衡。因此,该派认为,即便 价格和工资可以迅速调整,宏观经济政策仍有效。 他们解释实际粘性的理论有:隐性合同论、效率 工资论、局内人-局外人理论。
二、新凯恩斯主义的基本假设(2)
2、理性预期假设
这一假设吸收了新古典学派的理论。即经济当事人在对某 一经济变量的未来变动趋势进行预测时,总是充分利用 一切可以利用的信息作出尽可能正确的预测,而且对经 济变量作出的在长期中平均来说最为准确的、又与所使 用的经济理论、模型相一致的预测。
3、理性经济人假设
三、新凯恩斯主义的特色(2)
2、新凯恩斯主义是一种研究按照市场非出清价格 进行交易的经济的非均衡经济学
新凯恩斯主义和凯恩斯主义研究的主题都是“什么原因引 起失业、什么原因造成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凯恩斯 主义的答案是有效需求不足(而有效需求不足可以从 MPC、MEC和流动偏好上找原因)造成。凯恩斯主义也 从价格和工资粘性找原因,但他们是从制度和历史方面 去寻找价格和工资粘性的原因。新凯恩斯主义则试图提 供一套系统的价格和工资粘性的微观理论。
第六章 新凯恩斯主义
第一节 概述
一、新凯恩斯主义产生的背景(1)
1、凯恩斯主义者完善宏观经济理论的需要。到了70年代西 方国家的滞胀使凯恩斯主义的理论陷入危机,为货币主 义、新古典主义等崇尚自由主义的各流派的出现打开了 大门。特别是新古典学派批评凯恩斯主义的宏观模型与 微观脱节、缺乏微观基础,直指凯恩斯主义的要害。因 此,70s末以来,信奉凯恩斯理论的经济学家在坚持己见 的基础上,又学习别派的长处,不断研究完善凯恩斯主 义理论,从而形成新凯恩斯主义。
四、代表人物
第三节 工资和价格粘性的原因
一、粘性工资理论 1、效率工资理论
效率工资指厂商愿意支付给工人比市场均衡工资高的工资率, 以激励工人保持工作的积极性(努力工作)。而工人为 了不失去这份高薪的好职位而努力工作不流动到其他厂 商(因为跳槽的机会成本太高),也节省了厂商培训新 工人的培训费。这一方面会造成劳动力市场失业的存在, 另一方面当经济受到外来冲击(如AD冲击)而使物价发 生变动时,厂商为了激励工人努力工作也不愿意轻易调 整工资。
一、新凯恩斯主义产生的背景(2)
2、与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缺陷有关
(1)工资和价格完全弹性的假设脱离实际。证据表明,P 特别是工资对各种冲击作出反应时,其变动是缓慢的,因 而劳动市场出清不是一种常态。
(2)理性预期假说的非真实性。理性的当事人并非像理性 预期假说那样会像计算机一样能够把最新的预测和信息结 合到他们的行为之中,有时理性的当事人也存在非理性预 期的成分。
这一假设是对古典经济学的继承。即经济当事人是理性的, 他们会在约束条件下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
三、新凯恩斯主义的特色(1)
1、新凯恩斯主义是一种“新的综合” (1)该派继承了凯恩斯主义的传统,表现在:接受凯恩
斯主义“失业和非市场出清是经济的常态”的说法;认 为货币在经济体系中的作用是重要的,货币是非中性的; 认为古典二分法失效;重视短期分析;强调市场不完全 性;赞成政府干预经济活动,认为总的来说,政府干预 比自由放任要好。 (2)该派又吸收了新古典学派的有用成果来修补凯恩斯 主义的缺陷,表现在:接受货币主义关于长期菲利普斯 曲线不存在的分析;承认理性预期假说;接受利益最大 化原则;着重从微观层面来解释失业和经济波动等宏观 经济现象。
(3)新古典主义的许多理论与事实不符。如对经济波动原 因的看法,对
3、与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与实际脱节有关。
(1)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相信资本主义本身有一种强有力自 动趋于稳定趋势,但20C70s—80s西方国家的经济波动 表明,事实并非如此。
(2)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主张实行自由放任,尽量不使用经 济政策去主动干预经济。然而自由放任的结果却使经济 变得更糟,政府和国民都难以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