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凯恩斯主义的就业理论
从凯恩斯就业理论出发,看中国严峻的就业形势

6从凯恩斯就业理论出发,看中国严峻的就业形势黄鑫浙江工业大学[摘要][关键词]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波及全球,市场经济的失灵对世界经济产生严重的威胁,许多发达国家的失业率居高不下。
面对这一新形势,各国政府普遍加强了对经济的介入力度,凯恩斯主义重新回到了历史的前台。
本文将秉承凯恩斯主义的思想,分析凯恩斯的就业理论对中国的启示。
凯恩斯就业理论失业有效需求宏观政策一、严峻的就业形势二、凯恩斯就业理论的简介三、凯恩斯就业理论的应用四、稳定就业形势的几点建议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如何缓解劳动力市场的就业压力,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繁荣,是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的重大难题。
就业方面的主要矛盾是:劳动者充分就业的需求与劳动者总过大、素质不高之间的矛盾。
主要体现在劳动力总量与供给总量并存,城镇就业压力加大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转移速度加快同时出现.新成长劳动力就业和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相互交织。
受次贷危机的影响,据统计,2008年底,全国农民工总数是2.25亿,春节前返乡农民王接近半数,比常年要多出10%左右。
春节以后,大约有80%农民工回到城里,其中已经找到工作的仅有4500万入。
其次是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出现大幅下滑,城镇登记失业率上升。
从2008年第四季度开始,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快速下滑趋势:l0月份是84万,11月份是55万,12月份是38万。
城镇登记失业率达4.2%,是近三年来最高的一个水平。
不仅如此,企业岗位流失情况也日益严重,从2008年第四季度开始,大约有40%的企业出现了岗位净减,越来越多企业裁员“度冬”。
由此可见,我国当前及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就业压力不断增大,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凯恩斯就业理论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它的出现有着深刻的经济根源。
本文所阐述的凯恩斯就业理论主要指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中的经济理论。
凯恩斯认为失业是由于社会有效需求不足造成的。
新凯恩斯主义理论

新凯恩斯主义理论一、新凯恩斯主义学派的劳动市场论凯恩斯主义理论有个特点和致命弱点:考察工资粘性和失业等问题时几乎不讨论劳动市场。
这就使得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理论缺乏微观基础。
为了弥补这一缺陷,新凯恩斯主义提出了劳动市场理论,不仅在微观经济学基础上阐明了劳动市场失灵、高通货膨胀和高失业率并存等问题,而且在经济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和理性预期假设基础上,解释了劳动市场失灵的原因,较好地说明了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并发现象,从而丰富和发展了微观经济学的劳动理论。
新凯恩斯主义劳动市场理论的关键性假设是工资粘性。
工资粘性是指工资不能随着需求的变动而迅速地调整,工资上升容易下降难。
新凯恩斯主义区分了名义工资粘性和实际工资粘性。
名义工资粘性是指名义工资不随名义总需求的变化而变化。
实际工资粘性是指实际工资与需求的变化几乎没有相关性。
1.名义工资粘性(1)交错调整工资论该理论认为,在短期内,不论通过合同机制还是理性预期机制来稳定工资水平,都会导致通货膨胀和失业并存。
交错调整工资是指劳资双方通过雇用合同调整工资。
由于合同签订的时间不同,工资调整就会交错进行,形成一个交错的序列。
交错调整工资使得工资总水平具有了惯性。
工资不仅与以前的工资水平有关,而且与今后的工资期望值有关,而工资的期望值又与总需求的变动有关。
不过,合同一旦签订,总需求的变动就对未到期的工资合同没有影响,只会影响到期合同的工资调整。
所以,总工资水平有惯性。
这种惯性会影响产出和就业,使工资的稳定性和产出稳定性之间有替代关系。
总工资的稳定性和产出稳定性之间的替代关系可以这样理解。
当中央银行发行的货币量与总工资的增长相适应时,货币政策能使总工资水平保持较高的稳定性,其代价是通货膨胀率提高。
当工资水平稳定时,货币投放量的变动会引起经济中超额需求较大的波动,总产量和就业率也会发生相应的较大波动。
总产量和就业的稳定性就差。
总工资水平越稳定,产出和就业就越不稳定。
反之,总工资水平越不稳定,产出和就业就越稳定。
浅析凯恩斯就业理论及启发

浅析凯恩斯就业理论及启发【摘要】凯恩斯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学家之一,其就业理论对经济学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从凯恩斯就业理论的主要内容、影响、启发、应用和局限性等方面进行了浅析。
凯恩斯就业理论主要包括了有效需求、失业原因和政府干预等内容,对整个宏观经济体系产生了重要影响。
凯恩斯就业理论启示我们应该注重政府干预、调控失业率,促进经济增长。
凯恩斯就业理论也存在着局限性,如忽视了供给面的问题。
在当今经济环境中,凯恩斯就业理论仍然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但需要结合其他经济理论进行综合分析。
凯恩斯就业理论的重要性在于引领了一场对经济体系的新思考,对于指导现代经济政策具有重要启示意义,其未来发展应该在不断吸收并完善其他经济学理论的基础上不断更新。
【关键词】凯恩斯、就业理论、引言、主要内容、影响、启发、经济环境、应用、局限性、重要性、启示、未来发展。
1. 引言1.1 凯恩斯及其就业理论简介约束、排版、格式等。
以下是内容:凯恩斯是20世纪最重要的经济学家之一,他的就业理论对经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凯恩斯最著名的著作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在这部著作中,他提出了一种与古典经济学相反的观点,认为市场经济在短期内可能存在失业现象,政府可以通过增加公共支出来刺激经济,从而实现全面就业。
凯恩斯的就业理论在大萧条时期得到了广泛应用,被认为是解决经济危机的有效方法。
凯恩斯的就业理论主张政府应该在经济衰退时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通过增加政府支出来提振需求,从而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他还提出了“有效需求”、“多重乘数效应”等概念,强调了需求在经济中的重要性。
凯恩斯的观点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争议,但随着实践的证明,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采纳他的理论并取得了成功。
2. 正文2.1 凯恩斯就业理论的主要内容1.总需求决定总产出:凯恩斯认为,经济活动的总产出取决于总需求水平,而总需求又由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等因素决定。
当总需求不足时,会导致失业和经济不景气。
西方经济学就业理论及政策的演进

二、凯恩斯主义就业理论及政策
凯恩斯主义政策在二战后的几十年里发挥了重要作用,帮助许多国家实现了 经济增长和相对较低的失业率。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政策也带来了一些 问题,如通货膨胀和财政赤字。
三、新古典综合学派的就业理论 及政策
三、新古典综合学派的就业理论及政策
新古典综合学派是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的主要经济学流派。该学派试图将 凯恩斯主义和古典经济学的思想结合起来,以解释和解决现实中的经济问题。
三、新古典综合学派的就业理论及政策
新古典综合学派认为,政府应该同时采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刺激总需求 并控制通货膨胀。此外,该学派还强调了人力政策在解决结构性失业问题方面的 重要性,包括职业培训、教育和工作分享计划等。
三、新古典综合学派的就业理论及政策
新古典综合学派的政策主张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凯恩斯主义政策的问题,但 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例如如何平衡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的关系。
四、新自由主义就业理论及政策
四、新自由主义就业理论及政策
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新自由主义经济学逐渐成为主流观点。这一流派强 调市场机制的优越性和限制政府干预的必要性。
四、新自由主义就业理论及政策
新自由主义政策主张包括私有化和市场化、削减政府开支、降低税率和放松 管制等。这些政策的目的是激发企业家精神和市场活力,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机 会的创造。
三、就业的调节机制
三、就业的调节机制
马克思经济学认为,就业的调节机制是价值规律和剩余价值规律的作用。价 值规律通过价格波动调节生产,剩余价值规律则调节资本积累和劳动力供给。而 西方经济学则认为,就业的调节机制是价格机制和供求机制的作用。通过价格机 制调节生产和消费,通过供求机制调节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
第十章 就业理论

菲利浦斯曲线
就业理论
• (2)菲利普斯曲线向右上方倾斜或成为 垂直线
安全临界点不断 提高,形成了一 条向右上方倾斜 的菲利浦斯曲线 NN ,在通货膨 胀率提高的过程 中,失业率也不 断提高。这意味 着菲利浦斯曲线 已经完全恶化, 在这种情况下, 就可能出现“滞 涨”局面,这是 市场经济中最值 得警惕的现象。
种货物交换另一种货物。
法国政治经济学家 • (2)市场上货物充斥过剩的现象, 由于它的供给超过了需求,供给 所以超过需求,是因为生产过多 或是别的产品生产过少。生产过 剩或生产不足会自行进行调整, 最终供给会创造它的需求。
就业自动均衡论
就业理论
• 2、就业理论的基本要点: • (1)依靠市场机制,国家内部的经济失调会被商品市
(1)一些部门(特别是垄断部门)产品供给异常。导致企业 成本加大,生产萎缩,加大失业率。
(2)政府福利开支巨大。失业者与就业者收入差距过小,失 业者不愿意再就业。
(3)劳动力市场结构不完善。供求失衡。 2、就业与相关的经济政策主张 (1)大力刺激总需求。鼓励“超前消费”与“财政赤字”。 (2)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相配合。 (3)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微观化。 (4)实行收入政策。设定“工资-物价指导线”。 (5)实行人力政策。积极具体的就业培训举措等。 (6)其他一些政策。
“总供给价格”——全体雇主雇用一定量的工 人
进行生产的社会产品的最低卖价(至少收回成本
与获得最低利润。)
“总需求价格”—— 全体雇主雇用一定量的工 人
进行生产时预期社会对产品愿意支付的总价格。
有效需求理论
就业理论
D>Z,扩大生产, 增加就业量
• 2、理论要点: • (1)就业量决定于总需求价格
浅析凯恩斯就业理论及启发

浅析凯恩斯就业理论及启发1. 引言1.1 简介凯恩斯就业理论是20世纪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在他的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提出的一套关于经济循环波动和就业问题的理论系统。
凯恩斯就业理论对经济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20世纪经济学的重要理论流派之一。
凯恩斯就业理论主要关注经济循环波动和就业问题,其核心观点是总需求不足将导致经济萧条和失业,政府可以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调节总需求,从而实现经济稳定和就业增长。
凯恩斯强调了政府在经济中的积极作用,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建议来对抗经济危机和失业问题。
凯恩斯就业理论的实践启示在于政府可以通过提高公共支出、降低利率等措施来刺激经济增长,促进就业。
凯恩斯就业理论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比如在通货膨胀和失业同时存在时,政策上的冲突和选择困难。
凯恩斯就业理论的影响是深远的,不仅对经济学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对政府的经济政策和管理提供了重要参考。
【2000字待续】。
2. 正文2.1 凯恩斯就业理论的核心观点1. 总需求决定就业:凯恩斯认为,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就业水平取决于总需求的水平。
当总需求不足时,企业会减少生产,导致就业减少;相反,当总需求增加时,企业会增加生产,从而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2. 政府干预可以促进就业:凯恩斯主张政府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干预经济,刺激总需求,促进经济增长,从而增加就业机会。
他提出了“国家干预经济”理论,主张政府应该扮演积极的角色,通过增加政府支出和降低利率等手段来促进经济发展。
3. 不完全竞争市场:凯恩斯认为,市场并非完全竞争,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和市场垄断等问题,导致市场不能自动调节失业问题。
政府需要介入市场,通过管制和公共投资等手段来解决失业问题。
凯恩斯就业理论的核心观点是强调总需求对就业的决定作用,主张政府干预经济以促进就业,同时对市场失灵和非理性行为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批评。
这些观点对后世经济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当今世界经济政策的制定提供了重要启示。
就业理论

2. 内容
• ⑴职位有好坏,生产力的提高应归功于职位而不是工人;
• ⑵各职位之间的工资是不同的,但却是相对固定的,其高低 由技术状况,社会习俗、工会力量、培训费在雇主和雇员之 间分配决定。
• ⑶工人的工资收入取决于他在劳动力阶梯中的位置,处于阶 梯上端的工人更有机会获得好的职位,从而收入较高,工人 在阶梯中的位置由他们的预期培训成本决定。
(二)二元劳动力市场理论
• 1971年多林格和皮奥里发表了《内部劳动力市场和人 力政策》建立了该理论,该理论认为劳动力市场远非 是竞争和统一的,它被分割成为两大块,即主要劳动 力市场和次要劳动力市场。每一块在劳动力配置和工 资决定方面都有其特点,主要劳动力市场提供的工作 有如下特征,工资高、工作条件好,就业稳定,职业 有保障,权利平等等,工作制度和行政管理上有适当 的程度和规则,并有较多的晋升机会,次要市场的工 作则往往有工资低、条件差,就业变化大。要求苛刻, 晋升机会小等特点。
(一)失业的种类
• 第一,磨擦性失业 • 第二,自愿失业 • 第三,非自愿失业
(二)有效需求原理
• 1. 含义 • 2. 就业量与有效需求的关系 • 3. 内容
1. 含义
• 第一、有效需求是指商品的总供给价格与总需 求价格达到均衡状态时的总需求。
• 总供给价格是指全体厂商雇用一定数量的工人 进行生产时所要求得到的产品总量的最低限度 卖价。
• ⑵低技能工人的供给减少。 • ⑶增加了高技能工人的供给从而使其工资相对下降。
– 职位竞争理论建立在信息不完全和不确定性基础上。雇主在 雇佣工人时并不能准确地知道职位申请者将来的表现会怎样, 又由于假定工人的专门技能是在工作中学会的,因此雇主只 能借助于决定着一个人培训潜力大小的教育来作为判断工人 未来的表现手段。
新凯恩斯主义就业理论对我国的启示

新凯恩斯主义就业理论对我国的启示提要新凯恩斯主义在对劳动力市场的研究中,着力于从多个角度说明工资的粘性,并由此来证明劳动力市场的失灵、失业发生的必然性和加强政府干预的必要性,这些研究从多个方面给我们以启示。
关键词:新凯恩斯主义;劳动市场;工资粘性;就业一、新凯恩斯主义的就业理论新凯恩斯主义是20世纪八十年代出现的一个主张政府干预经济的新学派。
它是在原凯恩斯主义受到理性预期学派打击之后,吸取凯恩斯主义与其对立学派斗争的经验教训而形成的,并在与理性预期学派的斗争中不断发展。
新凯恩斯主义劳动市场论的关键是工资粘性理论,可分为名义工资粘性论和实际工资粘性论。
1、实际工资粘性理论。
新凯恩斯主义者关于实际工资粘性的理论,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隐含合同理论、内部人-外部人理论等。
(1)隐含合同理论认为,从长期看,工人向厂商提供劳动服务,厂商支付工资,实际上是一个保险合同交易。
这一保险合同可以保护工人免受随机的、可以观察到的经济波动的影响。
(2)内部人-外部人理论。
该理论把已经就业的工人称为“内部人”,把劳动市场上的失业者称为“外部人”。
内部人和外部人拥有不同的就业机会,内部人在工资决定上有着重要的讨价还价能力,具有较强的就业优势和地位。
2、名义工资粘性理论。
新凯恩斯主义关于名义工资粘性理论的代表性理论主要是交错调整工资论和长期劳动合同论。
(1)交错调整工资论。
该理论是要说明,在短期内无论是通过合同机制还是理性预期机制来稳定工资水平,都会导致通货膨胀和失业并存。
(2)长期劳动合同论试图说明,尽管有理性预期的存在,积极的货币政策还是能影响实际产出的。
二、新凯恩斯主义就业理论的政策新凯恩斯主义者认为,没有紧缩政策,通货膨胀会更加严重;没有扩张政策,失业会更加严重,并提出了若干就业政策建议:(1)应更多地考虑长期失业者的利益,为他们多提供就业机会。
(2)干预劳动工资合同,使工资较有弹性,以提高就业率。
(3)促进就业的政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凯恩斯主义的就业理论
新凯恩斯主义的就业理论
[摘要]新凯恩斯主义在对劳动力市场的研究中,着力于从多个角度说明工资的粘性,并由此来证明劳动力市场的失灵、失业发生的必然性和加强政府干预的必要性,这些研究从多个方面给我国的就业以启示。
[关键词]新凯恩斯主义、工资黏性、劳动市场、就业
一新凯恩斯主义的就业理论
新凯恩斯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的一个主张政府干预经济的新学派。
它坚持凯恩斯的基本信条,在凯恩斯传统下构建微观基础,并以独辟蹊径的研究方法和新颖的理论观点复兴了凯恩斯主义。
新凯恩斯主义者对失业的原因进行了探索性的研究,提出了独特而又新颖的劳动市场理论。
该理论克服了凯恩斯主义考察失业问题几乎不论及劳动市场的致命缺陷,维护了凯恩斯主义劳动市场非出清的信条。
新凯恩斯主义劳动市场论的关键性假设是工资粘性。
工资粘性是指工资不能随需求的变动而迅速进行调整,工资上升比较容易而下降则比较困难。
由于工资有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之分,因而工资粘性也有名义工资粘性和实际工资粘性之分,新凯恩斯主义劳动市场理论也就分为名义工资粘性论和实际工资粘性论。
(一)长期劳动合同导致名义工资粘性。
在一些有工会组织的大型企业中,工资通常是由工会与企业通过谈判订立的合同而固定下来的,一般一定三年不变,在合同有效期限内,工资是不能随市场的供求行情而调整的。
一些没有工会组织未签订劳动合同的企业,因受有合同企业工资粘性的影响,工资也不会轻易变动。
(二)隐含合同理论。
隐含合同是指厂商与工人之间没有正式的工资合同,但互相有将工资相对稳定的协议或默契,被称为“看不见的握手”。
该理论认为,从长期看工人向厂商提供劳动服务,厂商支付工资,实际上是一个保障合同交易。
这一保险合同可以保护工人免受随机的、可以观察到的经济波动的影响。
由于决定工资的劳资双方对待风险的态度是不同的,工人是风险厌恶者,厂商是风险中性者,于是双方在确定工资时会达成一种默契,实际工资保持相对稳定而不随经济波动而变化。
将风险由工人工资转移给厂商利润,作为转移风险的代价工人接受低于市场出清的工资水平。
隐含合同的存在使工资具有粘性。
由于隐含合同的建立或货币工资的调整要参考公众有效性信息,而完全准确地确定公众有效性信息需要耗费厂商和工人较高的成本,因而调整工资的合同只是根据几个比较廉价的、简单的经济参数确定,这就使工资不能随着需求变动迅速做出调整,工资出现粘性。
隐含合同之所以导致失业是由于在非对称信息条件下,厂商和工人都只有部分的有限的信息,这就决定了均衡的合同会出现无效率的非充分就业。
此时一般会采取解雇工人的形式。
暂时失业的工人为了建立起其一个‘可靠者”的声誉,以求将来能得到更优惠的工资合同,往往会拒绝其他厂商提供的高工资的职位,因此失业会继续存在。
(三)效率工资理论。
该理论认为,工人的工作效率受工资影响,工资的减少最终导致的是成本的增加或产量减少。
于是当供给波动时会改变劳动力的边
工资粘性,从而导致失业。
因此,政府的就业政策应着眼于增加工资弹性,减少失业。
(三)促进就业的政策。
具体包括:政府对基础设施进行投资,以提高总就业水平,同时引致私人部门增加对劳动力的需求;促进国内外市场竞争者开放市场,降低垄断程度,增加劳动力的边际产品,以提高对劳动力的需求。
(四)要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通过扩大国民经济总量来拉动就业需求。
从我国失业情况来看,有结构性失业、周期性失业,但主要问题是因劳动力总量大大多于就业岗位总量造成的总量过剩性失业。
因此解决我国失业问题需要扩大投资规模,加速经济增长,大幅度增加就业岗位。
(五)积极扩大国内消费需求,促进生产和就业规模的扩张。
我国目前就业状况在一定程度上是消费需求不足而导致经济增长乏力所致。
为此要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居民的货币收入,提高他们的购买力。
开辟新的消费热点,创造新的消费需求,以此促进生产和就业规模的扩大。
(六)加快完善劳动力市场和就业服务体系,这不但有利于缓解结构性失业问题,也会部分降低摩擦性失业。
为此要大力培育劳动力市场,充分发挥其配置劳动力资源的功能。
加强对就业的指导和服务,提高职业介绍所的数量和质量,建立城乡一体的就业信息服务网络,减少因信息不畅而造成的就业困难。
参考文献
[1]李先锋,格日乐其其格西方就业理论及对我们的启示[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404
[2]陈银娥西方失业理论的最新发展[J] 经济学动态199904
[3]赵红西方失业理论及其就业对策[J] 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005
[4]王诚当前经济增长中的失业及其治理[J] 浙江社会科学200005
[5]王志伟现代西方经济学主要思潮及流派[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