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凯恩斯主义理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凯恩斯主义理论

一、新凯恩斯主义学派的劳动市场论

凯恩斯主义理论有个特点和致命弱点:考察工资粘性和失业等问题时几乎不讨论劳动市场。这就使得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理论缺乏微观基础。为了弥补这一缺陷,新凯恩斯主义提出了劳动市场理论,不仅在微观经济学基础上阐明了劳动市场失灵、高通货膨胀和高失业率并存等问题,而且在经济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和理性预期假设基础上,解释了劳动市场失灵的原因,较好地说明了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并发现象,从而丰富和发展了微观经济学的劳动理论。

新凯恩斯主义劳动市场理论的关键性假设是工资粘性。工资粘性是指工资不能随着需求的变动而迅速地调整,工资上升容易下降难。新凯恩斯主义区分了名义工资粘性和实际工资粘性。名义工资粘性是指名义工资不随名义总需求的变化而变化。实际工资粘性是指实际工资与需求的变化几乎没有相关性。

1.名义工资粘性

(1)交错调整工资论

该理论认为,在短期内,不论通过合同机制还是理性预期机制来稳定工资水平,都会导致通货膨胀和失业并存。交错调整工资是指劳资双方通过雇用合同调整工资。由于合同签订的时间不同,工资调整就会交错进行,形成一个交错的序列。

交错调整工资使得工资总水平具有了惯性。工资不仅与以前的工资水平有关,而且与今后的工资期望值有关,而工资的期望值又与总需求的变动有关。不过,合同一旦签订,总需求的变动就对未到期的工资合同没有影响,只会影响到期合同的工资调整。所以,总工资水平有惯性。这种惯性会影响产出和就业,使工资的稳定性和产出稳定性之间有替代关系。

总工资的稳定性和产出稳定性之间的替代关系可以这样理解。当中央银行发行的货币量与总工资的增长相适应时,货币政策能使总工资水平保持较高的稳定性,其代价是通货膨胀率提高。当工资水平稳定时,货币投放量的变动会引起经济中超额需求较大的波动,总产量和就业率也会发生相应的较大波动。总产量和就业的稳定性就差。总工资水平越稳定,产出和就业就越不稳定。反之,总工资水平越不稳定,产出和就业就越稳定。总工资水平越稳定,名义工资粘性就越大。

合同机制有助于总工资稳定,导致工资出现刚性。当货币政策与工资的相关程度很低时,工资合同能使名义工资随价格水平的改变而作相应的调整,将工资维持在较高水平上,保持工人实际工资水平不变。合同机制维持总工资稳定性的作用越大,总工资水平越稳定,但是就业和总产量的波动就越大。工资越稳定,工资粘性也越大。

工资合同中的期望机制对总工资惯性也有影响。签订合同时,如果双方都重视近期预期的作用,总工资的惯性就大;如果劳资双方都比较重视未来较长时期的理性预期值,那么,总工资的惯性就比较小,工资不太稳定,产出和就业比较稳定。对未来短期内的期望制越重视,工资总水平就越稳定,名义工资粘性就越

大。这样一来,国家稳定工资水平或者理性预期要求稳定工资时,必然要求货币政策与总工资的增加相对应,其结果是出现通货膨胀。由于货币与工资水平相关度高,超额需求波动剧烈,产出会下降,对劳动的引致需求也会减少,失业增加。所以,高通货膨胀与高失业率并存。交错调整价格论给短期动态分析提供了一个理论分析的框架。这是新凯恩斯主义学派在理论上稍胜于理性预期学派之处。理性预期学派只是根据自然率假定建立了一个描述通货膨胀过程的模型,说明经济的长期特征。但是,他们忽视了短期的经济动态分析,不能说明通货膨胀为何与失业并存。

(2)长期劳动合同论

新凯恩斯主义者斯坦利.费希尔用一个长期劳动合同模型说明,尽管有理性预期存在,积极的货币政策还是能影响实际产出。他从单期合同、交错合同和指数化合同分别说明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

a.单期合同和理性预期

所有的长期合同都在某个时期中签订,经济中就盛行单期合同。在理性预期的基础上调整工资,工资水平与某一时期以前的所有的信息相关。就业水平由引致需求决定。当生产中需要的劳动力增加,其工资也提高时,影响总产出水平的只是随机扰动。如果货币是中性的,那么,在充分就业时调整工资,货币对产出就没有影响。因为人们在任何时期都会知道下个时期的货币供应量,在工资合同调整时,名义工资能反映期望价格水平,以维持工人得到的实际工资为常数。货币政策虽然不能影响产出,却能影响价格水平。所以,货币政策能够调整价格总水平,使价格总水平保持均衡,以减少厂商经常调整结构所付出的代价,增进社会福利。

就理性预期下的单期合同而言,货币政策不能影响总产出,但可以影响价格总水平,并进而影响社会福利。所以,即使存在理想预期,经济政策还是有效的,应构建和推行积极的货币政策。

b.交错合同和货币政策

交错合同指厂商和工人在不同的时期交替地签订长期合同。交替长期合同使名义工资有了刚性。在货币供给量为厂商和个人所知晓时,货币供给量的变动仍然会影响产出水平。其原因为:当政府在调整货币供给量时,总有些厂商的劳动合同未到期,货币供给量的变动不影响这些劳动合同。与这些劳动合同有关的工人的名义工资不变。只有合同已经到期的那些工人的名义工资可以调整。政府针对经济中的扰动所制定的货币政策,虽然不能影响合同已经到期的那些工人的实际工资,却能影响那些合同未到期的工人的实际工资,进而导致产出水平发生变动。

当经济中存在某种特定的指数合同时,货币政策无效。然而,在实际经济中,这种特定的合同通常不存在。所以,一般地说,即使存在指数化合同,货币政策对实际产出仍然有影响。特定的劳动合同指工资与价格完全指数化的劳动合同。确定这样的合同需要忽略生产技术水平的变动、规模经济效应等许多因素。然而,这些因素对厂商确定劳动合同是十分重要的。如厂商经常根据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和技术水平的变化来调整工人工资。因此,完全指数化的合同在经济中很难找到。不论单期劳动合同还是长期交替合同,都难以按照精心构造的特定的劳动合同去调整工资。所以,货币政策总是有效的,总能影响实际产出。

长期劳动合同论指出,在理性预期存在时,货币政策仍能影响实际产量。这

既坚持了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能稳定经济的主张,又局部地修正了理性预期学派关于政府政策无效的结论,说明政府政策不必通过愚弄经济人来发挥作用。在货币政策已被人们知晓的情况下,货币政策对经济仍有以下作用:第一,对只有单期劳动合同的经济来说,货币政策虽不能影响实际产出,但能影响物价,起到稳定物价的作用。第二,在流行交错合同的经济中,货币政策不因经济人的理性预期而失效。它能影响合同未到期雇员的实际工资,从而影响产出和就业。第三,在交错合同指数化经济中,连续几个时期货币存量的变动直接影响产出,导致总产出水平的变动。

2.实际工资粘性理论

这方面的理论主要包括:隐含合同论、局内-局外人理论、效率工资论。

(1)隐含合同论

隐含合同是指风险中性的厂商与风险厌恶的工人之间存在的某种稳定收入的非正式协议。隐含合同论正是以这种隐含合同来阐明工资与非自愿失业的关系。

80年代末,隐含合同论的出现,标志着新凯恩斯主义学派经济学家从微观经济角度出发理解工资粘性与失业的经验规则的努力有了一定的成效。凯恩斯本人以一个复杂的货币幻觉来解释名义工资刚性。他认为,每个人都担心自己的工资相对低于其他工人,他们抵制削减名义工资,所以工资有刚性。按照这种工资理论,工资结构的“公正”是计量劳动供给决策的要素。但是,“公正”本身并没有一个经济学意义上的可操作的定义。这种观点没有微观经济基础,是缺乏说服力的。隐含合同论从劳务和企业提供的保险合同来说明工资粘性,具有微观经济基础,弥补了凯恩斯工资论的不足。

阿克洛夫和霍尔(Robert E Hall)等人在20世纪80年代初通过研究发现,在美国,普通工人从事一项工作的时间平均约为10年。这说明在劳动市场上占统治地位的是某种工资制度安排,而不是瓦尔拉斯拍卖人。那么,什么样的“经济胶水”将工人和厂商长期结合在一起呢?隐性合同理论(implicit contract theory)试图对这个问题做出解释。这种隐性合同理论最初是由贝利(M.N.Bailey,1974)、戈登(Gordon,1974)和阿扎里亚迪斯(C. Azariadis,1975)提出来的。

隐性合同理论认为,实际工资粘性是因为雇主与雇员之间的一种非正式的合同所造成的;这种非正式合同是由许多企业与工人之间长期形成的一种隐含的默契。之所以要形成这种默契,是因为它符合厂商和工人的双方利益:厂商为了自己的利益力图保持雇员对他的忠心,而工人为了获得稳定的收入流和消费流也需要在各种情形下保证稳定的工作关系,于是厂商和工人都发现有必要在他们之间达成一种默契,这种默契实际上是劳资双方的“看不见的握手”。在这种隐性合同关系中,雇主愿意给工人支付稳定的并且较高的工资,这种较高的工资不仅是代表了对劳动服务的报酬,而且还是对各种冲击下收入变动风险的一种保险,同时也作为雇主根据企业需要解雇工人的交换条件。

隐性合同理论假定:(1)就业者宁愿选择有失业风险的高工资而不愿意选择低工资但是稳定的工作。而失业者不愿意通过降低工资标准来获得就业机会,他们宁愿等待高工资就业机会的到来。(2)雇主和雇员都是风险厌恶者,但是雇主对风险的厌恶程度要低于雇员。因为工人的收入是有限的,他们要每月支付房租和为汽车等大件商品分期付款,所以他们不愿意自己的工资收入经常发生波动。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