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菲利普斯曲线的研究

合集下载

菲利普斯曲线在我国的应用分析

菲利普斯曲线在我国的应用分析

菲利普斯曲线在我国的应用分析菲利普斯曲线是在英国任教的新西兰籍经济学家菲利普斯(A。

W. Phillips)在研究了1861-1957年间的英国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增长率之间的资料后,于1958年在《1861-1957年英国失业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的关系》一文中最先提出.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用以表示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增长率之间替换关系的曲线。

这条曲线表明:当失业率较低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高;反之,当失业率较高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低,甚至是负数。

研究判断经济形势的目的是为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决策提供依据,对此,菲利普斯曲线的变动轨迹的把握有助于对经济周期阶段的判断,这在西方国家经过了几十年的检验已经得到证实,菲利普斯本人也于2006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1960 年,著名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Paul Samuelson)和罗伯特·索洛(Robert Solow)在菲利普斯研究的基础上, 用通货膨胀率代替了工资变动率,并用美国的数据验证了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类似的负相关关系。

根据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理论,货币工资可以表示通货膨胀率。

因此,这条曲线又可以表示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交替关系。

即失业率高表明经济处于萧条阶段,这时工资与物价水平都较低,从而通货膨胀率也就低;反之失业率低,表明经济处于繁荣阶段,这时工资与物价水平都较高,从而通货膨胀率也就高。

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着反方向变动的关系。

但是随着理论和实际的发展,经济学家们发现标准的菲利普斯曲线忽略了对雇主和工人来说实际工资才是重要的这样一个事实。

工人关心的是工资的实际购买力,雇主关注的是劳动成本和产出价格的比率。

1967年和1968年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和爱德蒙·费尔普斯(Edmund Phelps)认为名义工资变化必须用通货膨胀预期来纠正。

在适应性预期下,短期菲利普斯曲线表明失业率和通胀率之间存在此消彼长的替代性,政府能够以高而稳定的通胀率为代价换取持久性的低失业率。

中国新凯恩斯菲利普斯曲线研究

中国新凯恩斯菲利普斯曲线研究

中国新凯恩斯菲利普斯曲线研究*陈彦斌内容提要:本文提出了包含需求拉动、成本推动、通胀预期和通胀惯性四种因素的新凯恩斯菲利普斯曲线模型,该模型推广了Gordon(1996)的三角模型和Gal and Gertler(1999)的混合模型等经典菲利普斯曲线模型,具有理论上的完整性。

本文使用中国数据对所提出的模型进行了检验,其中采用了基于微观调查数据的通胀预期。

经验研究结果表明,新凯恩斯菲利普斯曲线模型的最小二乘估计比GMM估计更具有稳健性。

在通胀的四个决定因素中,通胀预期对当前通胀的影响最显著,通胀惯性次之,需求拉动排第三,而成本推动的影响不显著。

关键词:新凯恩斯主义菲利普斯曲线通货膨胀预期宏观经济一、引言菲利普斯曲线自从被Phillips(1958)提出以来,就在宏观经济学理论基础和通货膨胀预测这两个领域同时扮演着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重要角色。

菲利普斯曲线表明在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之间存在取舍关系,这种取舍关系一方面被用于构建宏观经济学/总需求)总供给0模型中的总供给曲线,另外一方面被用于刻画通胀的产生机制,预测通货膨胀水平。

50年来,菲利普斯曲线理论逐渐完善,许多里程碑式的模型被提出来用于刻画通胀的产生机制。

建立在自然失业率和奥肯定律基础之上的附加预期菲利普斯曲线认为,影响通货膨胀的因素是过度总需求和预期两方面的因素。

Gordon(1996)提出的/三角0菲利普斯曲线认为,影响通胀的因素可以归纳为需求拉动、成本推动、通胀惯性三种因素。

Gal 和Gertler(1999)所提出的混合新凯恩斯菲利普斯曲线模型中影响通胀的主要因素有超额总需求、通胀预期和通胀惯性。

现实情况中通货膨胀的决定因素非常复杂,其中最为常见的产生机制有如下四种。

第一种是需求拉动型,即总需求过度增长,/太多的货币追逐太少的货物0。

第二种是成本推动型,即由厂商生产成本增加而引起的一般价格总水平的上涨。

第三种是通胀惯性,即一旦形成通货膨胀,便会持续一段时期。

中国对菲利普斯曲线的研究

中国对菲利普斯曲线的研究

概述中国菲利普斯曲线研究一、菲利普斯曲线的产生及其发展(一)原始的菲利普斯曲线菲利普斯曲线最早是由菲利普斯(Phillips,A.W.)1958年在英国《经济学》杂志发表了题为《联合王国货币工资率的变化率和失业的关系:1861—1957年》的著名文章中提出,他认为英国的失业率和工资增长率之间存在着稳定的负相关关系由此建立了著名的菲利普斯曲线。

菲利普斯的研究表明工资的增长率是失业率的递减函数即通常所说的原始菲利普斯曲线。

从图形上看原始菲利普斯曲线的表现形式为以失业率为横轴、工资增长率为纵轴由左上方向右下方倾斜的一条负斜率曲线失业率与工资增长率二者呈负相关关的变动关系。

当失业率上升时工资增长率则下降;当失业率下降时工资增长率则上升。

由于模型体现为失业率与工资增长率之间的关系通常被称为“失业——工资”的菲利普斯曲线。

图1-1(二)修正的菲利普斯曲线加拿大经济学家李普希就菲利普斯的研究做了进一步的分析。

他在1960年的著作《1861—1957年英国的失业和货币工资变化率之间的关系的进一步分析》中提出了过度需求理论。

他通过供求理论来解释劳动市场,当劳动需求超过劳动供给时工资上升,并且需求相对于供给越大工资上升越快;反之需求相对于供给越小工资下降越快,即他认为工资变动是由劳动市场失衡引起的。

李普希的基本思想是:工资的增长可以用劳动力市场上存在的过度需求来解释而不能直接观察到的过度需求又由失业率来近似地表示。

这样工资增长率的变动和失业率变动之间的关系就在该模型中得到了很好的解释。

菲利普斯曲线在经过利普西从理论上加以阐释后如何为经济政策所用也就成为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

在这一点上萨缪尔森和索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和索洛(1960)在《达到并维持稳定的价格水平问题:反通货膨胀政策的分析》中提出了“失业—物价”菲利普斯曲线。

萨缪尔森和索洛以物价上涨率代替了原菲利普斯曲线中的货币工资变化率这条曲线表明:失业率与物价上涨率二者亦呈反向的对应变动关系。

浅谈菲利普斯曲线在我国的适用与借鉴

浅谈菲利普斯曲线在我国的适用与借鉴

二 、菲利 普斯 曲线 的演 进 过程
当 我 们 在 考 察 成 本 推 动 型 通 货 膨 胀 时 ,菲 利普 斯 曲 线 中 的货 币工 资 能 够 用于 表 征通 货 膨 胀 率 。 因 而菲 利 普 斯 曲 线 也 可 以用 于 表示 失 业 率 与 通货 膨 胀 率 之 间 的 交 替 。在即失业率 高的情形意味着处于萧 条 期的经济 ,工资与物价水平都不高 ,从 而 带 来 了 较 低 的 通 货 膨 胀 率 ;反 之 则 反 是 。 因此 ,在 失 业率 和 通 货 膨 胀 率 之 间 ,也 具 有 某种 反方 向 的变 动 关系 。 作为从西方发达 资本主义国家经济 发 展 历 史经 验 和政 策实 践 中归 纳 和 创 建 的理 论 体系 ,菲利普斯 曲线的成立需要特殊甚 至严 格 的 前提 , 并且 ,在 假设 条件 发生 变
代 末 以 来 , 国 失 业 率 一 直 稳 定在 3 5 我 % % 动 的情 况 下 ,该 曲 线和 理 论 不 断 演 进 。 2 之 问 ,但 通 货 膨 胀 率 却 存 在 较 大 幅 度 波 0 世纪7 年代 , 0 以美 国为 代 表 的 世 界 主要 经 动 ,两者之间 的此 消彼长特征并不显著 。 济体 发生 “ 滞胀 ” 即高失业率和高通货膨 我 们 闪而 能 够 提 出 命题 ,认 为菲 利 普 斯 曲 , 胀率 并存的格局 ,严重的挑战了菲 利普斯 线在 中国基本无效。所 以,至少在分析当 曲线 中关 于 失 业率 与 通 货 膨 胀 率之 问此 消 前 的 经 济 状 况 时 , 菲 利 普 斯 曲 线 并 不 适 彼 长 的 假 说 。菲 利 普 斯 曲 线 的 存在 成 为 学 用 。 失灵 原 因涉 及 如 下 方 面 : 界 探 讨 的 重 点 。其 中最 为 关 键 的修 来 自 E ()产 品市场有效性 的缺乏 。自1 9 1 97 两个经济学派 。 年 开 始 ,我 国的 社 会 主 义市 场 经 济 体 制 建 首先是货 币学派 ,其代表 人物为埃德 设 进 入 了加 速 完 善期 ,但 与 西方 发 达 经 济 蒙 ・ 尔普 斯 和米 尔 顿 ・ 里 德 曼 。他 们 体 之 间 的 差 距 仍 然 非常 显 著 ,我 国的 资 源 费 弗 根据 自然失业率解释这一 曲线。考虑到 自 配置 中,市场所能发挥 出的基础性作用尚 然 失 业率 的存 在 ,长 期菲 利普 斯 曲线 将 呈 不明显 ,价格杠杆对 于有效配置资源的价 现 垂 直 于 自然 失业 率 ,即 失业 率 和 通 货 膨 值散步 充分,其调节作用受 到诸 多限制。 胀率之间缺乏 长期 、稳定的替 代关系 。在 对 于 国 家 干 预和 价 格 管 制 来 说 ,在 市 场 活 短 期 内 ,考 虑 到 信息 的 不 充分 和 适 用 性 预 动 中具 有 关 键 的位 置 。例 如 ,我 国 的 商 品 期的存在 ,菲利普斯 曲线可能 出现 向右下 价 格 往 往 是在 物 价 部 门 的严 格 监 管 下 制定 方 倾 斜 形状 。 的 ,某些商品例如火宗商 品,尤其是成 品 其 次 是理 性 学 派 , 以卢 卡 斯 为 代 表 。 油 的 定 价 ,受 到 限 制 更 为严 格 ,在 C I P 的 他从 理 性 预 期 出发 ,解 释 了理 性 预 期是 经 构成中,关键的粮食的定价往往要根据国 济主 体 通 过 充 分 的 利 用 一 切信 息 ,修 正 事 家政 策 的调 控 来 制 定 ,这 些政 策都 会 引发 物 的认 识 ,进 而很 快 会 形 成对 未 来 平均 通 我国商 品价格 水 平与市 场均衡 价格 的偏 货膨 胀 率 的 正 确 预 期 显 然 ,失 业率 与通 离。从而导致菲利普斯曲线难 以科学的阐 货膨 胀 之 问 的替 换 关系 存 在 的 时 间段 是 很 述 和表达 国民经济的通货膨胀 。从推动通 短 的 ,因 而短 期 和 长 期 中的 失 业率 与通 货 胀 上 升 的 主 要 因素 来看 ,涉 及 需 求 拉 动 、 膨 胀 率 的 此 消 彼 长都 可 能 无法 存 在 ,因 而 需 求与供给混合推动、成本推动、结构性 菲 利普 斯 呈现 垂 直 于横 轴 的 形态 。 通 胀 等类 型 。在 -些 国家 ,其 失业 率 的 升 _ 一 降难 以通过工资成本推动通胀的反 向变动 三 、菲利 普 斯 曲线 在 中 国的 适用 性 来 得到解释 。我 目的通胀尽管很大意义上 分 析 与工资成本上升有关 ,不过 ,考虑到近年 1 菲利普斯 曲线在我 国宏观经济分析 中 农产 品、原燃材料价格的上升所导致的成 本 推 动 型 通 胀 ,加 上 同 民 收入 增 加 和 外 汇 的应 用 改革 开放 以来 ,我 国 菲 利 普斯 曲线 的 储备增 长过快引发的流动性过剩 ,是推动 变 动 轨 迹 与 经 济 周 期 阶段 大 体 相 吻 合 ,通 物 价 j 涨 首 要 因 素 。 一 货膨 胀 率 、失 业 率 随 经 济 周期 阶段 的变 化 ()劳 动 市 场有 效性 的缺 乏 。我 国 目 2 而变化 ,菲 利普斯 曲线的变动轨迹 大体表 前尚未结束经济转轨 ,工资并不是 充分的 现 为 基 本 菲 利普 斯 曲 线 的形 状 。因 而通 货 通 过 市 场 进 行调 节 ,国 有企 事 业 单 位 的 工 膨胀 、失业率高低可以用来判 断我 国经济 资 ,尤 其 需 要 在 政 府 的 干 预 和 调 控 下 确 周期阶段 ,对此,通过分析菲 利普斯 曲线 定 。而 在 西方 发达 国 家 ,劳 动市 场 的 供 求 的形状 ,能够为我国经济周期阶段的判断 和价格还与微观决策机制密切相 关,厂商 提供依据 。就经济周期 阶段 的判 断而言 , 和工人作为劳动市场的主体 ,会结合市场 在很大程度上就 是一国的宏观经济 形势 , 的 供 需 状 况 和未 来 的 预 期 ,来 决 定 最 终 的 例如繁荣阶段抑或萧条阶段 ,波峰抑或波 工 资 随 便 。当 前 我 国 尚缺 乏 完 善 的 工 会职 谷。因此,判断宏观经济形势很有必要研 能 ,缺乏对 于劳动力市场的显著干预力 。 究 经 济 周 期 及 其 阶段 。分 析 当前 中国 宏 观 由于 从 农业 经 济 向工 业经 济 转 型 的 阶段 比 经 济 形 势 ,其 实 就 是判 断 中国 经 济 目前 所 较特殊 ,我国的大量 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城 处的周期阶段 ,而经济周期 阶段与菲利普 市面临越来 越大的就业压力 。除此此外 , 斯曲线紧密相 关,因此 ,为了准确判断经 经 济 体 制 转 轨 过 程 中 的 国 企 长期 隐 性 失

菲利普斯曲线在中国经济中的适用性分析

菲利普斯曲线在中国经济中的适用性分析

宏观经济学学期论文菲利普斯曲线在我国经济中的适用性分析摘要:本文首先对根据我国经济的相关数据,运用分时段分析的方法对我国菲利普斯曲线进行研究, 分析曲线的走向特点与曲线发生变形的原因。

然后对我国菲利普斯曲线相关性不强的原因做出了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

最后根据我国经济状况的发展趋势,对未来菲利普斯曲线进行大胆的预测。

关键词:菲利普斯曲线通货膨胀率失业率一.引言近几年来,国内通货膨胀再次成为关注的焦点。

如何使通货膨胀指数保持在一个可以接受的数值一直成为民众所关注的话题。

而菲利普斯曲线很好的反应了通货膨胀与失业率之间的规律,因此研究我国的菲利普斯曲线对研究我国宏观经济情况与调节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二.我国菲利普斯曲线的实证分析由于1978至1991年为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市场经济体制非常不完善,并在80年代末改革陷入瓶颈,经济状况很不稳定。

因此选取自1992年小平同志南巡开启改革开放新时期至2011年近20年的数据,对我国菲利普斯曲线进行分析。

根据1992-2011年数据统计,做出图2-1。

图2-1 我国菲利普斯曲线波动图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统计公报及年鉴1.对我国1992-2011年菲利普斯曲线的总体分析观察图2-1我们可以看出1992-1999年菲利普斯曲线呈现幅度非常大的波动,而2000-2003年走势非常平坦,2004-2011年又呈现顺时针方向旋转的特点。

而根据图2-1再做出相应的线性趋势线,可以看出我国菲利普斯曲线曲线有继续下降趋势。

由此可见,自1992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仍然经历了较大的波动,并从2005年开始最终呈现顺时针方向旋转的特点,并存在螺旋右移的现象。

而失业率呈现持续走高的特点。

2.对我国1992-2011年菲利普斯曲线的分段特点分析。

依据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菲利普斯曲线走向的特点, 我们将1992-2011年曲线进行分段分析。

据图2-1可以看出, 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的菲利普斯曲线分段走向大体分为三种形式: 较为规则的菲利普斯曲线走向,反菲利普斯曲线走向,无规则走向和顺时针转动走向。

菲利普斯曲线在中国的适用性研究

菲利普斯曲线在中国的适用性研究

课程名称 : 《中级经济学》课程专题研究报告菲利普斯曲线在中国的适用性研究菲利普斯曲线在中国的适用性研究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西方经济学中的诸多理论已经被引入我国并被实证有效。

此次研究沿着前人的方向,补充对西方经济理论在我国的适用性的实证研究体系。

因此,本文通过对我国通货膨胀率变化率与城镇登记失业率相对于自然失业率的偏离程度进行回归,以对菲利普斯曲线在中国的适用性进行实证研究,并对证伪的结果及其成因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菲利普斯曲线;适用性;通货膨胀率;失业率一、引言菲利普斯曲线是描述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负相关关系的经济学模型,是从西方市场经济中总结出来的规律,反映了市场经济运行的特点。

但在当前的经济条件下已被证明失效。

目前,学者们主要通过修正后的菲利普斯曲线来进行相关研究。

修正后的菲利普斯曲线的公式为:πt—πt−1=(μ+z)−αu t修正后的菲利普斯曲线,也叫加速性质的菲利普斯曲线,它在考虑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以及价格成本因素的基础上,模拟了通货膨胀率变化率与失业率之间的关系。

修正后的菲利普斯曲线〔后文为了表述方便,将简称为“菲利普斯曲线”〕表达了低失业率导致通货膨胀率上升进而加速了价格水平上升的经济现象。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逐步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如果可以通过菲利普斯曲线估计我国通货膨胀率变化率与失业率之间的关系,将对我国的政策制定和经济研究产生重要意义。

然而,菲利普斯曲线在中国是否成立,在学术界仍存在争议。

分析我国专家和学者对此问题的现有研究可知,专家们主要分成了两个学派,即主张菲利普斯曲线在中国成立的,和认为菲利普斯曲线在中国不成立的。

其中主张菲利普斯曲线在中国成立的学者主要有:陈学彬〔1996〕,刘树成〔1997〕,范从来〔2000〕,庞明川、解威〔2000〕,崔建军〔2003〕,张焕明〔2003〕,陈乐一〔2006〕,等等;而认为菲利普斯曲线在中国不成立的学者主要有:赵伟等〔2007〕,马征、李鹏〔2008〕,等等。

菲利普斯曲线在中国的有效性研究

菲利普斯曲线在中国的有效性研究

菲利普斯曲线在中国的有效性研究吕寒;贾谊风【摘要】A new adaptive expectation model is come up with based on the theory of Phillips Curve. Ac- cording to this model, an equation of expectations - augmented Phillips Curve is built up, followed by the esti- mation of natural unemployment rate of China in recent years. The study confirms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Phil- lips Curve in China, and describes the influencing of expectation facotors on the real inflation. In the end, some suggestions about how to prevent the inflation and unemployment of our country are put forward combined with some empirical results, such as guaranteeing the consistency of currency policy, strengthening the disclosure and guidance of information, placing the emphasis on the solution to the structure employment and so on.%从基本的菲利普斯曲线理论出发,提出了新的适应性预期模型,并以此为基础建立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方程,进而估计出我国近年来的自然失业率水平,由此证明了菲利普斯曲线在我国的有效性,并描述了预期因素对实际通货膨胀水平的影响。

分析并解释中国的Phillips曲线

分析并解释中国的Phillips曲线

分析并解释中国的Phillips曲线摘要:文章检验了我国经济中的基于产出缺口的菲利普斯曲线的存在性。

本文将实际产出分解成不可观测趋势成分和周期成分,设定它们服从一个单间的向量自回归过程,再运用卡尔曼滤波技术估计我国1978-2013年的实际产出,从而得到产出缺口的估计值,在此基础上对基于产出缺口的菲利普斯曲线行驶进行了验证。

发现我国在短期内存在一条表明通货膨胀与产出缺口正相关的菲利普斯曲线。

同时,我国1979-2013年的数据还拒绝了“自然率假说”,表明当期产出缺口的提高我国的通货膨胀水平关键词:菲利普斯曲线;产出缺口;卡尔曼滤波;自然率假说Abstract:This paper tested the output gap based on Phillips Curves,using data in China from 1978 to 2013. I first estimate the unobserved potential output by Kalman Filter technique based on the assumption that real output can be separated to trend and cycle output,which are modeled in a state space representation derived from a V AR process. Then a regression model is established between inflation rate and output gap,which indicates that Phillips Curves can be hold in the short run in China. In the other hand,this paper found that the date rejected the “Natural-Rate Hypothesis”,which indicates that the increasing of output gap would increase the inflation in China.Key words:Phillips Curves;output gap;Kalman Filter;Natural-Rate Hypothesis1.引言在宏观经济运行中,通货膨胀和失业时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运行状况的两大重要指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概述中国菲利普斯曲线研究一、菲利普斯曲线的产生及其发展(一)原始的菲利普斯曲线菲利普斯曲线最早是由菲利普斯(Phillips,A.W.)1958年在英国《经济学》杂志发表了题为《联合王国货币工资率的变化率和失业的关系:1861—1957年》的著名文章中提出,他认为英国的失业率和工资增长率之间存在着稳定的负相关关系由此建立了著名的菲利普斯曲线。

菲利普斯的研究表明工资的增长率是失业率的递减函数即通常所说的原始菲利普斯曲线。

从图形上看原始菲利普斯曲线的表现形式为以失业率为横轴、工资增长率为纵轴由左上方向右下方倾斜的一条负斜率曲线失业率与工资增长率二者呈负相关关的变动关系。

当失业率上升时工资增长率则下降;当失业率下降时工资增长率则上升。

由于模型体现为失业率与工资增长率之间的关系通常被称为“失业——工资”的菲利普斯曲线。

图1-1(二)修正的菲利普斯曲线加拿大经济学家李普希就菲利普斯的研究做了进一步的分析。

他在1960年的著作《1861—1957年英国的失业和货币工资变化率之间的关系的进一步分析》中提出了过度需求理论。

他通过供求理论来解释劳动市场,当劳动需求超过劳动供给时工资上升,并且需求相对于供给越大工资上升越快;反之需求相对于供给越小工资下降越快,即他认为工资变动是由劳动市场失衡引起的。

李普希的基本思想是:工资的增长可以用劳动力市场上存在的过度需求来解释而不能直接观察到的过度需求又由失业率来近似地表示。

这样工资增长率的变动和失业率变动之间的关系就在该模型中得到了很好的解释。

菲利普斯曲线在经过利普西从理论上加以阐释后如何为经济政策所用也就成为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

在这一点上萨缪尔森和索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和索洛(1960)在《达到并维持稳定的价格水平问题:反通货膨胀政策的分析》中提出了“失业—物价”菲利普斯曲线。

萨缪尔森和索洛以物价上涨率代替了原菲利普斯曲线中的货币工资变化率这条曲线表明:失业率与物价上涨率二者亦呈反向的对应变动关系。

在一轮短期的、典型的经济周期波动中在经济波动的上升期失业率下降物价上涨率上升;在经济波动的回落期失业率上升物价上涨率下降。

(三)菲利普斯曲线新形式1、“产出—物价”菲利普斯曲线。

美国经济学家奥肯(1962)提出失业率与经济增长率具有反向的对应变动关系。

这条曲线表明经济增长率与物价上涨率之间呈现出同向的对应变动关系。

当现实经济增长率对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偏离上升时物价上涨率亦上升;当现实经济增长率对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偏离下降时物价上涨率亦下降。

在一轮短期的、典型的经济周期波动中,经济波动的上升期随着需求的扩张现实经济增长率对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偏离上升物价上涨率随之上升;经济波动的回落期随着需求的收缩现实经济增长率对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偏离下降物价上涨率随之下降。

2、货币主义学派的菲利普斯曲线(现代菲利普斯曲线)。

货币学派的代表弗里德曼(1968)指出菲利普斯曲线忽略了影响工资变动的一个重要因素:工人对通胀的预期。

他认为短期的现代菲利普斯曲线就是预期通货膨胀率保持不变时表示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关系的曲线;在长期人们有充分的时间调整通货膨胀的预期所以长期的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垂直线它表明在长期内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不存在替代关系。

3、理性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

卢卡斯(1972)发表了《预期及货币中性》他指出公众采取的预期方式是理性预期而不再是适应性预期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长期还是短期实际的通货膨胀率和预期的通货膨胀率总是保持一致所以想要通过调整通货膨胀率来改变失业率是不可能的菲利普斯曲线始终是一条与横轴垂直的线这条线从自然失业率出发即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没有此消彼长的关系调控失业率或者通货膨胀率的宏观经济政策无效。

4、新凯恩斯主义学派的菲利普斯曲线。

20 世纪80 年代中期新凯恩斯主义理论兴起新凯恩斯主义菲利普斯曲线应运而生。

一般均衡理论和市场的不完全结合在一起形成了新凯恩斯主义菲利普斯曲线市场非均衡是该理论的前提并结合了一般均衡理论和市场的不完全假设条件是将工资、非市场出清和价格刚性分析宏观经济行为他们的观点是短期内经济中存在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的此消彼长的关系但是长期来看这种关系是不存在的。

二、西方菲利普斯曲线理论总结菲利普斯曲线理论作为西方经典的经济理论,其发展和西方国家经济发展是紧密联系的,对西方国家宏观经济调控也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首先菲利普斯曲线所表示的失业与通货膨胀关系理论的发展符合西方经济现实发展的规律。

菲利普斯曲线理论的发展总是伴随着西方国家经济的起起伏伏而发展起来的。

从凯恩斯提出“失业与通货膨胀不能并存的观点到菲利普斯发现“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此消彼长的交互替代关系”再到货币学派和理性预期、新凯恩斯学派围绕菲利普斯曲线的争论可以说菲利普斯曲线理论的发展实际上就是对西方国家经济现实的反映。

其次各种菲利普斯曲线理论都存在着一定的片面性。

菲利普斯曲线理论的发展实际上就是对西方国家经济现实的反映,但某一理论只能反映某一时期的经济现实,客观地说失业与通货膨胀关系的理论都存在着一些片面性或局限性。

比如原始的菲利普斯曲线的发现揭示了在某些历史时期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此消彼长的交互替代关系”。

但是它却忽视了人们的心理预期因素对菲利普斯曲线稳定性的重要影响。

各派菲利普斯曲线理论虽然都存在一定的片面性但它们之间却存在着内在的互补性。

三、中国菲利普斯曲线的研究(一)菲利普斯曲线在中国是否存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学者也开始对菲利普斯曲线进行研究为调控宏观经济探寻理论依据多数学者认为菲利普斯曲线在中国实用当然也有学者认为中国并不存在菲利普斯曲线。

目前我国对于菲利普斯曲线的理论研究持有的观点大致分为三类:1、第一类认为我国存在菲利普斯曲线比较有代表的人物有:刘树成(1997)在《论中国的菲力普斯曲线》中研究了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他通过研究改革开放前后中国的五种“产出——物价”曲线和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失业——物价”曲线,表明1979年以来,中国的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存在比较显著的正相关,经济增长率与物价上涨率之间的关系呈现基本菲利普斯曲线所所表明的同向变动关系,这是菲利普斯曲线与奥肯法则存在的证据,只是也要看到中高菲利普斯曲线陡峭变形的特点;张焕明(2003)在《1979—2000年我国菲利普斯曲线的研究》一文中认为我国的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可以用菲利普斯曲线描述,并通过计量分析,指出了我国经济转轨时期菲利普斯曲线的形式。

栗树和(1988)在《经济增长货币供应与价格水平建国以来我国物价总水平变动》一文中认为1953—1985年我国的菲利普斯曲线经历了正斜率、正负斜率交替和负斜率三个阶段;王明舰(2000)在《中国通货膨胀问题分析》中研究了通货膨胀与产出缺口的关系,表明通货膨胀与产出缺口之间也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因此认为菲利普斯曲线与奥肯法则在中国也是存在的;周长才(2001)在《经济增长与失业:奥肯定律在中国的存在性检验》中根据中国经济发展与体制转轨的现实,通过计算农村隐蔽失业与城镇隐蔽失业而得出中国总的失业率,估算出的总失业率变动与产出变动之间显著负相关,因此认为奥肯法则在中国是存在的;2、第二类是我国不存在菲利普斯曲线比较有代表性的人物有:左大培(1996)利用回归分析说明在80年代和90年代的我国,物价总水平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当年的经济增长率会提高0.42个百分点;但下一年的经济增长率却会下降0.57个百分点,他认为认为通货膨胀会抑制经济的发展,也不可能会真正减少失业,他们通过介绍货币主义和理性预期学派的观点来否定我国存在菲利普斯曲线;陈学彬(1996)在《对我国经济运行中的菲利普斯曲线关系和通涨预期的实证分析》中认为采用最小二乘法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菲利普斯曲线进行估计,结果表明早期菲利普斯曲线并不能说明我国改革以来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加入通胀预期作为解释变量后估计结果有较大改善,但关键解释变量t-1期GDP偏差项的系数为负值,违反理论假定,且其t检验也不显著,说明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也不能解释我国改革以来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新凯恩斯主义菲利普斯曲线估计中也存在残差序列正相关现象,估计无效。

3、第三类认为不确定我国是否存在菲利普斯曲线代表人物主要有崔建军(2003),他在《重新认识菲利普斯的真正价值》一文中指出菲利普斯曲线的真正价值不在于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置换关系而在于其对国民经济运行态势的勾勒,并利用国际间数据的比较来说明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可以分六种类型,长期菲利普斯曲线则极不规则。

世界各国国情不同,菲利普斯曲线则不同,其存在与否不能绝对确定。

钱宥妮(2005)使用我国建国以后1952~2002年的年度数据,将实际产出分解成不可观测趋势成分和周期成分,设定它们服从一个简单的向量自回归过程,再运用卡尔曼滤波技术估计出我国1952~2002年的实际产出,从而得到产出缺口的估计值,在此基础上对基于产出缺口的菲利普斯曲线形式进行了验证,认为中国长期稳定的菲利普斯曲线是不存在的,短期内菲利普斯曲线在中国的存在性还不明确。

(二)菲利普斯曲线的主要类型学者们发现中国的菲利普斯曲线形式并不同于西方而对于中国是否要接受菲利普斯曲线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菲利普斯曲线并没有失效它从菲利普斯曲线存在的前提、内涵、变化形式等角度对此进行了解释并提出了许多适合中国特定经济环境的有中国特色的菲利普斯曲线。

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菲利普斯曲线已经不再适用了它从实际经济数据、新经济的特点等角度对此进行了论证。

中国菲利普斯曲线实证研究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种是采用失业率的菲利普斯曲线。

张焕明(2003)使用城镇登记失业率估计了我国1979—2000年的菲利普斯曲线,发现在短期内治理通胀的政策对失业没有影响,即菲利普斯曲线是垂直的。

但由于中国失业率数据缺乏足够波动性,所以使用失业率构建中国菲利普斯曲线的实证研究已经不多了。

第二种是基于产出缺口的菲利普斯曲线。

石柱鲜等(2004)估计了1980—2001年基于产出缺口的菲利普斯曲线,结果表明GDP缺口和通胀率之间存在紧密的正相关关系。

范从来(2000)估计了1953—1998年的中国菲利普斯曲线,使用可比价格计算的GDP指数作为现实经济增长率,事先选定三个时间段的潜在经济增长率,发现中国菲利普斯曲线是存在的。

刘斌、张怀清(2001)使用四种方法估计了中国的产出缺口,发现采用卡尔曼滤波方法估计的产出缺口在经济解释上更加合理,并在此基础上用1992年1季度至2001年1季度的数据估计了我国的菲利普斯曲线,结果表明产出缺口和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正相关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