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定型耐火材料检测方法
耐火材料检测怎么办理?耐火材料检测标准

耐火材料检测怎么办理?耐火材料检测标准耐火度是指耐火材料锥形体试样在没有荷重情况下,抵抗高温作用而不软化熔倒的摄氏温度。
现定义为凡物理化学性质允许其在高温环境下使用的材料称为耐火材料。
耐火材料应用于钢铁、有色金属、玻璃、水泥、陶瓷、石化、机械、锅炉、轻工、电力、军工等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是保证上述产业生产运行和技术发展必不可少的基本材料,在高温工业生产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耐火材料检测标准:DB21/T2070-2013硅酸铝质耐火材料化学分析原子吸收光谱法DB21/T2071-2013镁碳质耐火材料中总碳的测定方法DB21/T2072-2013硅酸铝质耐火材料化学分析试剂制备试样分解与重量法测定二氧化硅的方法DB41/669-2011耐火材料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DL/T777-2012火力发电厂锅炉耐火材料DL/T902-2004耐磨耐火材料技术条件与检验方法GB12441-2005饰面型防火涂料GB14907-2002钢结构防火涂料GB/T14983-2008耐火材料抗碱性试验方法GB/T15545-1995不定形耐火材料包装、标志、运输和储存GB/T16546-1996定形耐火制品包装、标志、运输和储存GB/T16555-2008含碳、碳化硅、氮化物耐火材料化学分析方法GB/T17601-2008耐火材料耐硫酸侵蚀试验方法GB/T17617-1998耐火原料和不定形耐火材料取样GB/T17911-2006耐火材料陶瓷纤维制品试验方法GB/T18257-2000回转窑用耐火砖热面标记GB/T18301-2012耐火材料常温耐磨性试验方法GB/T19666-2005阻燃和耐火电线电缆通则GB/T21114-2007耐火材料X射线荧光光谱化学分析- 熔铸玻璃片法GB/T22588-2008闪光法测量热扩散系数或导热系数GB/T23293-2009氮化物结合耐火制品及其配套耐火泥浆GB/T23294-2009耐磨耐火材料GB/T29650-2013耐火材料抗一氧化碳性试验方法GB/T2999-2002耐火材料颗粒体积密度试验方法GB/T3000-1999致密定形耐火制品透气度试验方法GB/T3001-2007耐火材料常温抗折强度试验方法GB/T3002-2004耐火材料高温抗折强度试验方法GB/T3003-2006耐火材料陶瓷纤维及制品GB/T3007-2006耐火材料含水量试验方法GB/T30758-2014耐火材料动态杨氏模量试验方法(脉冲激振法)GB/T30873-2014耐火材料抗热震性试验方法GB/T32177-2015耐火材料中B2O3的测定GB/T32178-2015分光法测定含铬耐火材料中六价铬分析方法GB/T32179-2015耐火材料化学分析湿法、原子吸收光谱法(AAS)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ICP-AES)的一般要求GB/T4513-2000不定形耐火材料分类GB/T4513.1-2015不定形耐火材料第1部分:介绍和分类GB/T4984-2007含锆耐火材料化学分析方法GB/T5069-2007镁铝系耐火材料化学分析方法GB/T5069-2015镁铝系耐火材料化学分析方法GB/T5070-2007含铬耐火材料化学分析方法GB/T5070-2015含铬耐火材料化学分析方法GB/T5071-2013耐火材料真密度试验方法GB/T5072-2008耐火材料常温耐压强度试验方法GB/T5073-2005耐火材料压蠕变试验方法GB/T5988-2007耐火材料加热永久线变化试验方法GB/T5989-2008耐火材料荷重软化温度试验方法示差升温法GB/T5990-2006耐火材料导热系数试验方法(热线法)GB/T6900-2006铝硅系耐火材料化学分析方法GB/T6901-2008硅质耐火材料化学分析方法GB/T7320-2008耐火材料热膨胀试验方法GB/T7321-2004定形耐火制品试样制备方法GB/T7322-2007耐火材料耐火度试验方法GB/T8931-2007耐火材料抗渣性试验方法GSB08-3221-2014耐火材料用碳化硅标准样品HG/T4131-2010工业硅酸钾JC/T2127-2012建材工业用不定形耐火材料施工及验收规范JC/T2196-2013水泥回转窑用耐火材料使用规程JC/T639-2013玻璃熔窑用耐火材料气泡析出率试验方法JC/T805-2013玻璃熔窑用耐火材料中玻璃相渗出温度试验方法JC/T806-2013玻璃熔窑用耐火材料静态下抗玻璃液侵蚀试验方法SN/T3797-2014建筑用耐火材料中氧化锆纤维的筛选方法X射线衍射法YB/T102-2007耐火材料用电熔刚玉YB/T118-1997耐火材料气孔孔径分布试验方法YB/T2429-2009耐火材料用结合粘土可塑性检验方法YB/T4032-2010蓝晶石红柱石硅线石YB/T4115-2003功能耐火材料通气量试验方法YB/T4130-2005耐火材料导热系数试验方法(水流量平板法)YB/T4131-2014耐火材料用酚醛树脂YB/T4161-2007耐火材料抗熔融冰晶石电解液侵蚀试验方法YB/T4239-2010氮化硅铁YB/T4320-2012炭素焙烧炉用不定形耐火材料YB/T4449-2014耐火材料用烧结镁橄榄石YB/T5202.1-2003不定形耐火材料试样制备方法第1部分:耐火浇注料YB/T5265-2007耐火材料用铬矿石YS/T63.26-2012铝用炭素材料检测方法第26部分:耐火材料抗冰晶石渗透能力的测定办理耐火材料检测流程:1、项目申请——向检测机构监管递交申请。
不定型耐火材料标准

不定型耐火材料标准1.引言不定型耐火材料是一种特殊的耐火材料,由于其无固定形状和灵活性,广泛应用于高温环境中的各种工业设备和结构中。
本文将介绍不定型耐火材料的标准规范,包括材料要求、性能指标、加工工艺等方面的内容,以确保不定型耐火材料的质量和可靠性。
2.材料要求-成分要求:不定型耐火材料的主要成分应符合相关国家或行业标准,并提供相应的证书和测试报告。
-粒度要求:不定型耐火材料的粒度应符合设计要求,可以根据具体应用场景进行调整。
3.物理和化学性能-密度:测量不定型耐火材料的密度,应符合相关标准。
-抗压强度:测量不定型耐火材料在一定压力下的抗压强度,应符合相关标准。
-热膨胀系数:测量不定型耐火材料在高温条件下的热膨胀系数,应符合相关标准。
-耐火度:测量不定型耐火材料的耐火温度,应符合相关标准。
4.加工工艺-制备方法:不定型耐火材料的制备方法应符合相关标准,可以采用干法或湿法等工艺。
-成型方式:不定型耐火材料可以通过挤压、喷涂、抹面等方式进行成型,具体方式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5.使用环境和应用范围-温度要求:不定型耐火材料应适用于一定范围内的高温环境,具体温度要求应根据使用场景确定。
-应用领域:不定型耐火材料广泛应用于炉窑、管道、烟囱、炉衬等高温设备和结构中。
6.质量控制-生产过程中应建立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包括原材料检验、过程监控和最终检验等环节。
-检验记录和报告应保存,以便追溯和质量追踪。
7.包装和交货-不定型耐火材料应采用适当的包装材料进行包装,以防止损坏和污染。
-包装应符合运输和储存要求,并提供相应的标识和证书。
-交货时间和方式应与客户协商确定,并确保按时交付。
8.安全与环境-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应符合安全和环境保护的要求,遵守相关法规和标准。
-提供安全操作指南和事故应急预案,确保人身和环境的安全。
9.变更管理-对不定型耐火材料的设计、材料或制造工艺进行任何变更时,应进行评估和验证,并及时通知相关方。
不定型耐火材料检测方法

不定型耐火材料检测方法范围本部分规定了致密和隔热耐火浇注料流动性的定义及测试方法,以及试样制备的成型设备、成型方法、养护和烘干条件。
GB/T 17617—1998 耐火原料和不定形耐火材料取样2 术语和定义本部分采用下列术语和定义2.1流动性flowability耐火浇注料加水或其他液体结合剂并搅拌均匀后,在自重(和/或)外力作用下流动性能的度量。
以振动流动值Df表示:Df=(D-100)/100×100% (1)式中:Df——流动值,%;D——浇注料在自重(和/或)外力作用下平均铺展的直径,单位为毫米(mm)。
2.2养护耐火浇注料成型后,在规定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保存一定时间以获得强度的过程。
3 原理3.1 流动性试验耐火浇注料在加入不同量的水或其他液体结合剂并搅拌均匀后,在振动台上装入锥形模中,移去锥形模,在一定的时间内和规定的频率、振幅的作用下,测定其平均铺展直径。
3.2 试样制备耐火浇注料中加入按流动性试验确定的加水(或其他液体结合剂)量,在搅拌机中经过一定的时间搅拌均匀后,在规定的条件下成型、养护和烘干。
4 实验室和设备4.1 实验室实验室的温度应保持在15℃~25℃,相对湿度不低于50%。
4.2 试样养护箱养护箱应能保持相对湿度不小于90%,温度20℃±1℃。
4.3 搅拌机搅拌机的工作原理如图1所示。
搅拌桶和搅拌叶片应有足够的强度。
4.3.1 搅拌桶容量5 L~10 L,主要用于流动值测定;容量10 L~30 L,主要用于试样制备。
4.3.2 搅拌叶片叶片的形状应与搅拌桶的内部形状和尺寸相配合。
搅拌叶片能绕A轴(搅拌桶的对称轴)公转,同时绕B轴(搅拌叶片的对称轴)反向自转,转速分别为:自转(r/min) 公转(r/min)Ⅰ档(慢速) 120±5 40±5Ⅱ档(中速) 230±10 70±10Ⅲ档(快速) 420土10 130±10搅拌桶应能升降以调整叶片与搅拌桶之间的间隙。
耐火材料表征与性能测试方法整理报告

耐火材料表征与性能测试方法整理报告概述耐火材料是一类能够在高温环境下保持其结构完整,抵抗热量传输和化学侵蚀的材料。
耐火材料广泛应用于冶金、建筑、化工等领域,并且在许多行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为了对耐火材料进行表征和评估,需要使用适当的测试方法来确定其性能和特性。
在本报告中,我们将整理和介绍几种常用的耐火材料表征和性能测试方法。
一、物理性质测试方法1. 密度测定耐火材料的密度是指其单位体积的质量,通常以克/立方厘米或千克/立方米表示。
用于测试耐火材料密度的常用方法有浸水法和测量体积法。
浸水法会将样品完全浸入水中,通过测量排水的体积和质量来计算密度。
测量体积法则是通过测量样品的尺寸来计算体积,再将质量除以体积得出密度。
2. 粒度分析粒度分析是判断耐火材料颗粒大小分布情况的方法。
常见的测试方法有筛分法和激光粒度仪分析法。
筛分法通过逐级将耐火材料颗粒分为不同的尺寸组别,从而得到粒径分布曲线。
激光粒度仪分析法则是利用激光粒度仪测量耐火材料中颗粒的直径,并绘制粒径分布曲线。
3. 孔隙度测试耐火材料的孔隙度是指耐火材料中空隙体积与总体积之比。
常见的孔隙度测试方法有饱和法和渗透法。
饱和法通过将样品完全浸入饱和液体中,通过测量饱和液体的体积来计算孔隙度。
渗透法则是将样品用压力将流体渗透进样品中,通过监测渗透时间和流体量来计算孔隙度。
二、热性能测试方法1. 热膨胀系数测定热膨胀系数是指物体在温度变化时的长度、面积或体积的相对变化率。
常用的测试方法有线膨胀系数法和激光干涉法。
线膨胀系数法通过测量样品长度的变化来计算膨胀系数。
激光干涉法则使用激光干涉原理来测量样品的膨胀量。
2. 热导率测试热导率是指物体导热能力强弱的物理量,通常以热流通过单位面积的速率表示。
常用的测试方法有平板法和激光闪蒸法。
平板法通过测量样品间的热传导来计算热导率。
激光闪蒸法则是利用激光和闪蒸技术来测量样品的热导率。
3. 热震性能测试热震性能是指耐火材料在急剧温度变化下的抗震裂性能。
耐火材料检验

耐火材料检验耐火材料是一种能够在高温环境下保持稳定性和耐久性的材料,广泛应用于冶金、建筑、化工等领域。
为了确保耐火材料的质量和性能,需要进行严格的检验。
本文将介绍耐火材料检验的相关内容,包括检验方法、检验标准和检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一、检验方法。
1.化学分析法,通过对耐火材料中化学成分的分析,来判断其成分是否符合要求。
常用的化学分析方法包括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原子吸收光谱分析等。
2.物理性能测试,包括耐火材料的密度、抗压强度、导热系数等物理性能的测试。
常用的测试方法有密度计、万能试验机、热导仪等。
3.显微结构分析,通过显微镜观察耐火材料的微观结构,来判断其晶粒大小、孔隙率、断裂模式等情况。
二、检验标准。
耐火材料的检验标准通常由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规定,具体包括化学成分、物理性能、显微结构等方面的要求。
在进行检验时,需要严格按照相关标准进行操作,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三、检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1.样品的采集,样品的采集需要注意代表性,确保所采集的样品能够真实反映整批耐火材料的质量状况。
2.试样的制备,在进行物理性能测试时,需要确保试样的制备符合标准要求,避免制备不当导致测试结果的偏差。
3.仪器的校准,在进行化学分析和物理性能测试时,需要对使用的仪器进行定期校准,确保测试结果的准确性。
4.数据的记录和分析,在检验过程中,需要及时记录测试数据,并进行合理的分析,确保检验结果的可靠性和科学性。
综上所述,耐火材料的检验是确保其质量和性能的重要环节。
通过合理选择检验方法,严格按照标准要求进行操作,以及注意检验过程中的细节问题,可以保证耐火材料的质量稳定和可靠性,从而更好地满足工程应用的需要。
1.2不定形耐火材料的作业性能

评估不定形耐火材料施工操作难易程度的性能称为作业性能,也称施工性能。
作业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施工效率和施工体质量。
好的作业性能应当指材料能够在较省时省力的情况下完成施工,并可取得较好的施工体质量。
但对不同状态的材料采用不同的施工方法,有其不同的作业性能要求,如对浇注料要求具有良好的流动性,可塑料要求局部较好的附着率等。
因此不定形耐火材料的作业性能包括有和易性、稠度、触变性、流动值、铺展性、可塑性、附着率、马夏值、凝结性和硬化性等。
和易性衡量不定形耐火材料干混合料加水(或液状结合剂)搅拌混合达到均匀时的难易程度称为和易性。
混合料的和易性与材料的材质、粒度组成和拌合液体的黏度有关。
难拌合的混合料拌合时需较大的混合能,尤其是加入黏度较高的液状结合剂拌和时,需要用高功率的搅拌机来拌合。
反之,易拌合的混合料拌合时,所需的混合能较小、所需的搅拌机功率也小。
因此,根据搅拌时输入搅拌机的功率大小可以判断和易性的难易。
现在已有一种新型的测定不定形耐火材料流变特性的流变仪,测定其混合能的大小来评估和易性的难易程度。
不定形耐火材料的和易性通过调整其颗粒度组成(骨料与粉料比例、粉料细度等)和加入分散剂(减水剂)可改善其和易性。
另一方面,骨料颗粒形状对和易性也有较大影响、不规则形状的骨料、如片状、柱状、尖角状等颗粒,搅拌混合时,摩擦阻力大,和易性差。
而球状或近球状颗粒,混合时摩擦阻力小、和易性较好。
稠度评估浆体状不定形耐火材料(如耐火泥浆、压注耐火材料、耐火涂料等)流动性的标准称为稠度。
流动性愈大、稠度愈小。
浆体的流动性与浆体(固体粉料-水系悬浮液)中的固体/液体之比有密切关系、固/液比愈大、浆体的流动阻力也愈大、自由流动值也就愈低。
除固/液比的影响因素外,固态粉料的粒度分布、固体粒子的形态、调和液的黏度以及添加剂(分散剂或解胶剂)的性质与加入量也有密切关系。
其中尤其是分散剂(或解胶剂)的性质与加入量影响较大,不同性质的固体粉料应选用不同性质的分散剂(或解胶剂)。
浇注料检查标准

浇注料是一种由耐火物料加入一定量结合剂制成的粒状和粉状
材料,具有较高流动性,适用于以浇注方式成型的不定形耐火材料。
对于浇注料的检查,可以采用以下标准:
外观检查:浇注料应呈均匀的干燥的松散状,不得含有杂物,且表面无明显变色。
同时,浇注料不应含有妨碍使用、影响性能的杂质。
物理性能检测:可进行密度、气孔率、体积密度、吸水率等项目的检测,确保其满足使用要求。
力学性能检测:包括抗压强度、抗折强度、耐磨性等项目的检测,以评估浇注料的使用寿命和安全性。
热学性能检测:通过测试浇注料的热膨胀系数、导热系数、最高使用温度等指标,评估其在各种温度下的性能表现。
化学稳定性检测:检查浇注料对各种化学物质的抵抗能力,以确保其在各种环境中的稳定性。
浇注料应符合设计规定的抗压强度要求。
浇注料在使用中不得出现大于5mm的裂纹。
浇注料应无毒、无味、无污染,符合环保要求。
浇注料应具有良好的施工性能,易于搅拌、运输和成型。
浇注料应具有较长的使用寿命,能够承受高温、氧化和腐蚀等恶劣环境条件。
此外,针对浇注料的具体应用场景,如水冷壁底部和炉膛密相区
周围的悬浮筛网及穿墙的浇注料表面等,还需进行特定的检测,如厚度均匀性、表面完整性等。
不定型耐火材料检测方法

不定型耐火材料检测方法1.物理性能测试:物理性能测试可以评估不定型耐火材料的力学性能、热性能和物理结构。
常用的物理性能测试包括压缩强度测试、弯曲强度测试、热膨胀系数测试、断裂韧性测试等。
2.热稳定性测试:热稳定性是评定不定型耐火材料在高温下保持稳定性能的重要指标。
可以通过热重分析(TGA)和差热分析(DSC)来测试不定型耐火材料在高温条件下的质量损失和热反应。
3.密度测试:密度是不定型耐火材料的重要物理参数之一,可以通过试样的尺寸和重量来计算密度。
密度测试可以经验性地评估材料的结构和成分。
4.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SEM分析可以获取不定型耐火材料的表面形貌和微观结构。
通过SEM分析,可以观察材料的晶粒尺寸、形状和分布情况,评估材料的致密性和断裂性能。
5.X射线衍射(XRD)分析:XRD分析可以确定不定型耐火材料的晶体结构和晶相组成。
通过测量材料的X射线衍射图谱,可以识别材料的晶相种类、晶格常数和结构特征。
6.热导率测试:热导率是不定型耐火材料在高温条件下传导热量的能力指标。
可以通过热导率仪器对不定型耐火材料进行热导率测试,以评估材料的导热性能。
7.可燃性测试:不定型耐火材料通常需要具有一定的阻燃性能,以保证在高温下不燃烧或燃烧速度较慢。
可燃性测试可以评估不定型耐火材料的阻燃性能。
此外,一些仪器和设备可以用于不定型耐火材料的工艺检测,如压实仪器、摇床和模压机等,以评估材料的加工性能和成型工艺。
这些不定型耐火材料的检测方法有助于确保产品质量和性能,并为相关行业的应用提供技术支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定型耐火材料检测方法
范围
本部分规定了致密和隔热耐火浇注料流动性的定义及测试方法,以及试样制备的成型设备、成型方法、养护和烘干条件。
GB/T 17617—1998 耐火原料和不定形耐火材料取样
2 术语和定义
本部分采用下列术语和定义
2.1
流动性flowability
耐火浇注料加水或其他液体结合剂并搅拌均匀后,在自重(和/或)外力作用下流动性能的度量。
以振动流动值Df表示:
Df=(D-100)/100×100% (1)
式中:
Df——流动值,%;
D——浇注料在自重(和/或)外力作用下平均铺展的直径,单位为毫米(mm)。
2.2
养护
耐火浇注料成型后,在规定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保存一定时间以获得强度的过程。
3 原理
3.1 流动性试验
耐火浇注料在加入不同量的水或其他液体结合剂并搅拌均匀后,在振动台上装入锥形模中,移去锥形模,在一定的时间内和规定的频率、振幅的作用下,测定其平均铺展直径。
3.2 试样制备
耐火浇注料中加入按流动性试验确定的加水(或其他液体结合剂)量,在搅拌机中经过一定的时间搅拌均匀后,在规定的条件下成型、养护和烘干。
4 实验室和设备
4.1 实验室实验室的温度应保持在15℃~25℃,相对湿度不低于50%。
4.2 试样养护箱养护箱应能保持相对湿度不小于90%,温度20℃±1℃。
4.3 搅拌机搅拌机的工作原理如图1所示。
搅拌桶和搅拌叶片应有足够的强度。
4.3.1 搅拌桶容量5 L~10 L,主要用于流动值测定;容量10 L~30 L,主要用于试样制备。
4.3.2 搅拌叶片叶片的形状应与搅拌桶的内部形状和尺寸相配合。
搅拌叶片能绕A轴(搅拌桶的对称轴)公转,同时绕B轴(搅拌叶片的对称轴)反向自转,转速分别为:
自转(r/min) 公转(r/min)
Ⅰ档(慢速) 120±5 40±5
Ⅱ档(中速) 230±10 70±10
Ⅲ档(快速) 420土10 130±10
搅拌桶应能升降以调整叶片与搅拌桶之间的间隙。
4.4 振动台台面必须保持水平,只能作单轴垂直方向振动,振动频率50 Hz,振幅0.75 mm±0.05 mm。
用于测定流动值时,台面应光洁。
4.5 台秤25 kg,精度10 g;5 kg,精度1 g。
4.6 天平1000 g,精度0.1g。
4.7 量筒500 mL,精度10 mL;lOOmL,精度1 mL。
4.8 锥形模上口内直径为70 mm,下口内直径为100 mm,高为60 mm。
4.9 直尺长度30 cm,刻度1 mm。
4.10 游标卡尺长度300 mm。
4.11 秒表。
4.12 模具。
4.13 镘刀。
4.14 捣固棒。
4.15 烘箱。
4.16 干燥器。
4.17 料铲。
5 抽样
5.1 样品的抽取
样品的抽取按GB/T 17617—1998进行。
5.2 样品缩分
将样品充分混合,若几种组分分别包装,则每种组分先各自混合均匀,再按比例称取,一起混合均匀,然后用四分法分成两份。
一份作为试验室样品,进行检验。
另一份作为副样,保存时间一般不超过1个月。
5.3 化学分析试样和耐火度试样
从试验室样品中按四分法缩分抽取,在规定的条件下粉碎、研磨,制备化学分析试样和耐火度试样。
特殊情况下,可以采用常温耐压强度压碎后的残样制取,并在检验报告中注明。
6 试样规格
根据不同的检测项目应制备不同尺寸的试样,试样尺寸见表l。
表1 用于不同检测项目的试样规格
试样型号
试样尺寸/mm
检测项目
A型
230×114×65
抗热震性、导热系数
B型
160×40×40
耐压强度、抗折强度、加热永久线变化、显气孔率、体积密度、热膨胀
C型
∮(160~180)×(20~25)
导热系数
D型
∮50×50
荷重软化温度
E型
∮(20~25)×100
20×20×100
热膨胀
F型
100×100×30
耐磨性
G型
50×50×50
抗爆裂性
对于临界粒度大于8 mm的试验料,建议制备A型试样,然后切制成相应的规格尺寸。
7流动性试验
7.1 试验料的制备
7.1.1 从混合均匀的试验室样品中准确称取足够做两次流动值测定的试验料,放进搅拌桶内。
7.1.2 用量筒量取搅拌用水,水温应接近室温,准确到1 mL。
第一次可按与同类产品相当的加水量,再次测定时酌情增减用水量,每次增减量不大于试验料干重的O.5%。
其他液体结合剂用称量法。
7.1.3 将试验料慢速于混1 min,然后快速搅拌,边搅拌边加入水或其他液体结合剂,2min 后稍停,清理粘附在搅拌叶片和桶壁的泥料,再次搅拌2min,总搅拌时间为5min。
7.2 流动值测定
7.2.1 将锥形模放在振动台上,先加入试验料至锥形模深度的2/3,用捣棒捣实,再继续加入剩余料,并捣实抹平。
7.2.2 取下锥形模,启动振动台,振动15s。
7.2.3 用游标卡尺每间隔45º测量试验料四个直径的数值,取其平均值,精确到1mm。
7.2.4 按8.2.1~8.2.3步骤重复测定两次,取两次的平均值作为流动值结果,记录试验料的用水量和流动值。
每次测定不得用已经振动过的料,试样料的制备和两次测定应在10min内完成。
7.2.5 自流浇注料加料时无需捣实,加满料后无需振动,取下锥形模后停留1min,按8.2.3~
8.2.4测定流动值。
7.3 加水(或其他液体结合剂)量的确定
用不同加水量的试验料分别进行流动性测定,当流动值达到60%~90%时,即为合适用水量,并作为试样成型时的用水量。
8试样成型
8.1 从混合均匀的试验料中,称取成型试样所需用的量,加入按8.3所确定的用水(或其他液体结合剂)量。
8.2 按7.1.3制备试验料。
8.3 将试模固定在振动台上,填装试验料直至试模上边缘,启动振动台,边振动边填装试验料。
8.4 停止振动,用镘刀去除高出试模边缘的试验料,并将试样表面抹平。
对于致密浇注料,全部振动时间一般为60s~90s;对于隔热浇注料,全部振动时间一般为30s~60s。
从加水开始到试样成型的全部时间不超过10 min。
8.5 自流浇注料试样的成型,直接将搅拌均匀的试验料填装到试模中,停留2 min后用镘刀抹平。
8.6 当委托方提供试样制备和养护方法时,以委托方提供的方法为准,并在检验报告中注明。
9 试样养护
9.1 气硬性耐火浇注料试样带模置于实验室环境中养护24 h脱模,在相同条件下再存放24 h。
9.2 水硬性耐火浇注料试样带模置于相对湿度不小于90%,温度20℃±1℃的养护箱中,养护24 h后脱模,再在相同条件下养护24 h。
9.3 热硬性耐火浇注料试样带模置于40℃~110℃烘箱中烘干12 h,脱模后再在相同条件下烘干24 h。
10 试样烘干
对需要测定线变化率的试样,在养护后脱模,立即测量尺寸。
随后放入烘箱中逐渐升温至110℃±5℃,在110℃±5℃或规定的条件下干燥24 h。
干燥后试样随烘箱冷却至室温。
冷却后试样应存放于干燥器中,存放时间不应超过3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