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构建
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

、
二、 创新 合 作体 制 , 建立 专 业校 企合 作委员 会 建立和完善专业层面的校企合作体制和机制 ,促进校 企深度合作 , 整合双方资源 , 共 同参与专业教育教学和专业 建设 , 共 同进 行科 研技 术研 发 , 实 现校 企 “ 优 势互 补 , 互 利双
赢” 的 目标。加强与哈尔滨铁路局 、 哈尔滨地铁集团有限公 司、 中铁电气化局集 团有 限公司 、 中铁建电气化局集团有限 公司等企业 的合作 , 组建电气化铁道专业校企合作委员会 。 委 员会 根 据企业 人 力资源 需求 制 定专 业发 展规 划 ,明确 人 ② 以工作过程为教学导向。 新时期 , 在电力工商管理教 学 内容方面, 把工作过程知识作为教育 的核心 , 并按照职业 能力发展规律构建教学内容, 培养学生 的职业能力 , 实现从 专 业理 论知 识 向工作 过程 知识 的转 变 。
创 新 能 力 的提 高 。
关键词 : 课程体 系; 人 才培养模 式; 电气化铁道技术 中 图分 类号 : G6 4 2 . 4 文 献标 志码 : B
文章编号: 1 6 7 4 — 9 3 2 4 ( 2 0 1 4 ) 3 0 ~ 0 0 4 7 — 0 3
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突出职业能力培养 ,打破学科体 系结构形式的教学模式 , 教学过程体现学生主体和教师主
行业 , 与哈尔滨铁路局 、 哈尔滨地铁集 团有限公司 、 中铁 电 气化局集团有限公司、中铁建 电气化局集 团有限公司等企 业紧密合作 , 培养从事电气化铁道供 电系统安装 、 检修与维 护 的高素质技能型专业技术人才。 通过三年建设 , 创新校企 合作育人机制 , 深化“ 职业引导、 能力递进” 人才培养模式改 革, 形成科学 的人才培养方案 , 打造专兼结合 的教学 团队, 完 善 融 实训 实 习 、 技 术 培训 、 技 能鉴 定 、 技术 研 发 和生 产 服 务多功能于一体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 ,成为铁道电气化 领域人才培养 、 技术服务、 技术推广的中心 , 将本专业建成
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抗高血压 药选用 :伴冠心 ,心绞痛 。禁止使 用胍 和肼 ,
索 [ J ] .中华 医学教育杂志 , 2 0 0 6 , 2 6 ( 5 ) : 5 6 - 5 7 . [ 3 ] 方 晓艳 . 病 案讨 论在 药理学 教学 中 的应用及 体会 [ J ] . 中国医药导报 。 2 0 1 0 , 7 ( 2 4 ) : 1 0 7 — 1 0 8 . [ 4 ]岑彦 艳 ,周红 .高血压防治宣传 教育与抗高血压 药教学 的融合 [ J ] .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 基础医学教育版 , 2 0 0 7 , 9 ( 6 ) :
血 平; c 【 1阻断 药首剂显 , 中枢 降压 可 乐定 ,神 经节阻樟 美
二,血 管扩张常用三 , 神 经末梢 阻滞药,利血 平类用更罕;
结构 两类要 记 牢,机制 阻滞钙通 道 ,硝 苯地 平 为代 表 ,保 果 更能转化学生 的实际工作能力 。■ 护器 官 宜长效 ,缓 释控释 近提 倡,尼群 氨 氯效 亦好 ;卡托 参 考 文 献
改革 高职 现行课 程体系 ,重新构 建具 有特 色的课 程体系 ,
中 图分 类号 :G 7 1 2
文献标 识码 :B
这 已经成为 当前高职教育教学改革 的重要 方向 。
文章 编 号 :1 6 7 1 — 4 8 9 X ( 2 0 1 5 ) 0 4 — 0 0 9 3 — 0 2
关键 词 高 职 : 电气 自动 化 ;课程 体 系
该 以社会 需求 为教育 目标 ,将 就业 需求为 导 向,培养生 产 建设 、管理 、服务 所需要 的一线 高技 能型 人才 。高职院校
浅谈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浅谈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陈茹
【期刊名称】《引文版:社会科学》
【年(卷),期】2015(000)011
【摘要】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突出职业能力培养,打破学科体系结构形式的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体现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
全面收集社会、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反馈信息,根据职业岗位和企业的要求,与合作企业一起共同制定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更新课程内容,使人才培养更加贴近企业的需求。
推行“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为哈尔滨地铁公司开设了订单培养班,实施现场教学,使学生在学习中直接感受职业文化熏陶,培养学生综合职业素质。
通过校企合作,引入电气化铁道专业领域技术标准,共同开发建设专业课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强化实训教学,开设专项技能训练课,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相融,学院考核与企业评价相融,实现毕业生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率100%。
【总页数】1页(P294-294)
【作者】陈茹
【作者单位】石家庄铁路运输学校,河北石家庄 050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A
【相关文献】
1.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高职数学课程整体性研究 [J], 张煜
2.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 [J], 郭婺;周洪江
3.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核心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思考 [J], 侯晓音;张辉
4.工作过程导向的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英语课程教学实施的设计 [J], 吴冰;首珩
5.高职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构建 [J], 赵永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高职院校电气化铁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陈莉

Value Engineering 0引言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已成为高等教育体系中最鲜活、最具发展潜力的生力军。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调整,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向和培养目标的定位已逐步达成共识,即“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满足社会需求”[1]。
要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目标,高职院校各专业就必须构建适合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课程体系设置应突出实践性。
教学改革的关键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2]。
1电气化铁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电气化铁道技术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铁路建设发展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要求学生具有从事电气化铁道技术实际工作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
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电气化铁道的运营管理部门,也适用于采用电力牵引的煤炭、冶金、石油运输部门及城市交通、地下铁道的运营、管理部门。
电气化铁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是实践教学活动中的各要素构成的有机体,具体包含实践教学活动目标体系、内容体系、管理体系、保障体系等。
目标体系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要求,结合本专业特点制定的总体及各个具体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目标的集合体。
在实践教学体系中,目标体系起引导驱动作用;内容体系是指各个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合理结构配置呈现“教学过程”相接轨,解决了用什么样的方法培养人才问题,即解决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采取何种教学方法和需要哪些教学资源的问题;通过“技能鉴定”与“能力考核”相接轨,解决了人才培养的质量保障问题。
“四接轨”突出体现以职业素质为核心的全面素质教育理念,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上突出科学性、规范性,兼顾稳定性、前瞻性,注重实践性教学环节,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推动学院“双证书”制度的落实与实施。
培养计划依托铁路局、铁路工程局、地方铁路及地铁公司等大型企业,在现有校企合作的基础上,探索完善“工学结合”的“四接轨”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探讨和实践

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探讨和实践1. 引言1.1 研究背景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背景下,具有日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随着信息化、智能化和自动化技术的不断发展,电气自动化技术正成为工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重要支撑。
在这种背景下,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我国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着一些问题,如课程设置不合理、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一等。
有必要对现有课程体系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以进一步完善和优化课程体系。
通过对课程体系的构建和实践研究,可以促进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培养更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级人才。
本研究对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及实践进行探讨和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和实践,以满足行业发展和人才培养需求。
通过分析现有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提出构建课程体系的思路和方法,并结合实践案例进行分析,探讨课程体系的改进与实践效果。
通过本研究,旨在为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和完善提供指导,并为相关从业者和教育机构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通过对课程体系构建的研究和实践,为未来相关领域的教育教学工作提供有益的思路和经验,推动该领域的发展和进步。
1.3 研究意义电气自动化技术是当前社会发展中一个重要的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市场需求。
而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构建则是确保学生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满足社会对高素质电气自动化技术人才的需求。
研究该专业课程体系的意义在于能够更好地了解当前课程设置的不足和问题,进一步完善和优化课程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效果。
构建符合实际需求的课程体系也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提升他们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
通过本研究对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进行探讨和实践,将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动行业发展和服务社会经济进步做出积极的贡献。
高职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构建

高职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构建【摘要】本文主要围绕高职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构建展开研究。
在文章对背景介绍、研究意义和研究目的进行了说明。
在分析了高职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的现状,探讨了人才培养模式,并提出了课程体系构建方案,讨论了教学方法改革以及实践教学环节设计。
在总结了研究成果并展望未来发展方向,提出了相关建议。
通过本文研究,可以对高职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促进该领域的教学质量提升和人才培养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高职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构建、教学方法、实践教学、发展方向、建议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我国铁路交通的快速发展,电气化铁道技术作为铁路建设的重要支撑技术之一,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重视。
作为高铁、城际铁路等先进交通工程的核心技术之一,电气化铁道技术的专业人才培养已成为当前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
目前,我国的高职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和问题。
随着铁路建设的加速,对电气化铁道技术人才的需求呈现出明显增长的趋势。
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已经滞后于时代发展的要求,无法满足社会对高素质电气化铁道技术人才的需求。
随着技术不断更新和发展,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满足教学需求,需要进行教学方法改革和实践教学环节设计的探讨和改善。
本文旨在通过对高职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构建的研究,分析当前专业的现状,探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构建方案,提出教学方法改革和实践教学环节设计的建议,为该专业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意义电气化铁道技术在现代铁路建设中具有重要意义,是铁路运输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我国铁路建设的不断发展,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人才需求也日益增长。
研究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培养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人才可以有效提升铁路运输设施的建设水平和运营效率,推动铁路行业的持续发展。
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论文: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论文: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摘要:课程体系是高职人才培养的核心,是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关键所在。
本文在综合分析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现状,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就业岗位、学生应具备的知识能力结构及职业行为能力的基础上,确立基于职业活动导向教学模式的课程体系,构建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并提出具体的实施方案。
关键词: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职业行为能力课程体系构建一、前言在现代制造业快速发展,中国致力于打造世界制造业基地的大环境下,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现代企业对从业人员在知识、技能、素质方面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当前电气自动化技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严重短缺。
培养掌握电气自动化技术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提高生产一线生产、安装、调试、设备维护、售后服务和运行管理等相关岗位从业人员的素质显得尤为迫切。
高等职业院校担负着培养具有必要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等职业专门人才的责任,要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实践技能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1]。
高职人才培养的核心是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关键所在,改变教育观念及方式,改革高职课程体系,构建有特色的课程体系、培养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及科学技术发展的应用型人才是目前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
二、现状分析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的是适应社会生产、建设、管理等第一线所需要的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技术应用型人才不同于学术研究型和工程设计型人才,其特点是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
因此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模式必须以职业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它的目标必须根据不同职业岗位的具体要求来确定。
高职教育不能借用或照搬其他高等教育课程模式,而应当构建以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为主线,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基于职业活动导向教学模式的课程体系。
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为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从事教学服务的专任 教师14人,全部具备“双师”素质,从企业一线 聘请技术专家6人。
本科, 2, 14%
硕士, 12, 86%
专任教师学历结构
硕士
40岁本以科下, 9, 65%
大于50岁, 2, 14%
50-40岁, 3, 21%
专任教师年龄结构
教授, 2, 14%
讲师, 8, 57%
(3)关键岗位能力方面 ·供配电系统的运行与维护能力。 ·电气化铁道系统的运行与维护能力。 ·电力网、变配电所电气设备运行、监测、保护
和检修能力。 ·电力调度与电气设备的安装、运行与维护能力。 ·电气化铁道接触网系统的运行与维护能力。 ·电力列车的检修能力
面向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及电气施工、供电等企 事业单位,培养具有良好思想品质和文化素质、较强 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掌握电气化铁道专业较全面的理 论知识和技能,具有供配电系统运行与维护、施工用 电、接触网、电气化铁道供电设备安装/运行/维修、 电力调度及电气设备安装/运行/维护等岗位技能和电 气化铁道专业综合应变能力及创新能力,能适应现代 企业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有较强实 践技能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7.电气技能及工艺教学车间
8.供配电教学车间
2.实践教学条件
9.接触网实训场
正在建设中
10.现代控制技术实训室
11.软件实训室
3.制度保障条件
·校内常规教学质量保障制度 ·教学团队管理制度 ·校企合作管理制度 ·校内外实训基地管理制度 ·顶岗实习管理制度
1.工学结合,采用“七个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基本技能。
3.职业素质要求 ①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 ②具有自觉学法、懂法、守法意识; ③具有较强的计划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协作能力; ④具有获取、处理、应用信息的能力; ⑤具备表达能力、沟通能力、组织实施能力; ⑥具有较强的责任、质量、安全意识; ⑦具有适应职业变化的终身学习的能力; ⑧具有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创新精神、创业能力; ⑨具有良好的身体心理素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职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构建作者:赵永君来源:《科技视界》2014年第27期【摘要】为提高高职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专业核心竞争力,通过分析典型工作任务,归纳核心职业岗位任职要求,构建了“产教对接、实岗历练”的人才培养模式及“两个平台+两个模块”的课程体系,确定科学合理的、更加适应岗位任职要求的人才培养方案。
【关键词】电气化铁道;产教对接;实岗历练;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1 电气化铁道技术发展背景通过对济南铁路运营维护管理段、济南铁路局供电段等电气化铁道建设运营单位的实地调研,发现目前新开工的快速铁路建设项目和既有线路的电气化改造等大规模铁路建设热潮,带来的铁路高技术应用人才的巨大需求同电气化铁道技术人才严重匮乏之间的矛盾异常突出,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将不断增长,且在5年之内存在对电气化铁道技术人才的旺盛需求。
据统计,企业对电气化铁道技术人才的需求主要分布在接触网工和电力线路工,两大类人员需求量最大,约占所有比例的80%,其中又以接触网工的需求更为迫切,其余岗位如变配电值班员、高压测试工及其它岗位占20%。
近年来,随着350公里高速电气化铁路、250公里城际高速铁路的建设,铁路新技术发展迅速,而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未能及时反映行业新形势、新技术的发展,应尽快构建适应现代电气化铁路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及与之配套的课程体系。
更新教学内容,编写教学资料,将高速电气化铁路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新规范引入教学内容,应参照铁路特有工种接触网工、电力线路工、变电检修工、变电站值班员等职业标准制定课程标准,提高职业教育的开放性、职业性、实践性、时效性。
2 人才培养模式构建2.1 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培养适应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供电系统施工、运营一线需要的,掌握轨道交通电气化理论知识和牵引变电所运行与维护、接触网施工与检修、高压电气设备测试与维修、电力内外线施工等专业技能,具备永不违章作业、严格执行操作规范、确保供电安全等职业素养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毕业后能够在铁路局、城市轨道交通企业、有自备铁路的大型生产企业、轨道交通电气化设备生产企业,从事电力调度、供配电设备生产与调试、接触网检修与维护、变电所运行值班、高电压设备检修与测试、电力线路施工与维护等工作。
2.2 构建“产教对接、实岗历练”人才培养模式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工作地点具有线长、点多、分散,所用设备专业、贵重、占地空间大,工作环境具有“三高”(高电压、高空、高速度),必须与铁路工务、机务、信号等工种协调配合等特点。
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突出轨道交通行业工作特点,实施“产教对接、实岗历练”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培养电气化铁道供电系统施工、运行与维护领域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
2.2.1 产教对接紧密对接轨道交通产业,与济南铁路局、中铁电气化运营管理公司、地铁公司等企业深度合作。
根据企业的人才需求确定专业培养目标,根据企业典型工作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确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拓宽“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相通”的通道;实现“教学活动与生产过程相通”;深化“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相融”;推进“专业教师与技术专家相融”。
产教对接示意图如图1所示。
2.2.2 实岗历练在校内营造真实的工作场景,学生以接触网工、变电所值班员和电气试验工的身份,进行接触网检修与维护、变电所运行值班、高压电器测试等核心技能训练。
充分利用校外实习基地,学生以准员工的身份,在培训基地比武练兵,训练学生接触网工、变电所值班员、电气试验工的规范化操作能力,实现“实习岗位与就业岗位相通”。
依托济南铁路局等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校外实习基地,学生高职三年内到对口企业进行不少于六个月的顶岗实习,由学校和企业共同考核合格后,获取工作经历证书,深化“学校考核与企业评价相融”。
实岗历练示意图如图2所示。
图1 产教对接示意图图2 实岗历练示意图2.3 “三线贯穿,多头并进”,倡导“全人教育”理念以培养高素质电气化铁道技术人才为宗旨,将“以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职业能力培养、以创新发明为导向的创新精神培养、以中华美德教育为引领的人文素质教育”三线贯穿,多头并进,既培养从事电气化铁道技术的应用型人才,又培养电气化铁道技术领域的创新型人才,践行“知能共进、德道同优”,倡导“全人教育”,重视学生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培养。
2.3.1 以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充分利用“铁道电气化技能实训中心”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和济南铁路局供电段等紧密型的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职业化的学习氛围。
推行“教学做一体、学训赛相通”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
在课程设置上,根据本专业相关典型工作岗位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设置课程体系,以岗定课、课岗融通,将主要就业岗位的核心能力培养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
在教学内容选取上,根据毕业生主要就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确定课程教学内容,适度增加实践课时比例,参照铁路供电段主要岗位的职业标准制定课程标准,根据供电段主要技术工种(接触网工、电力线路工、变电值班员、电气试验工)的技能要求设置技能训练内容,按照铁路接触网工、电力线路工、变电值班员等特有工种的技能标准进行考核,使其达到铁路特有工种中级工和高级维修电工的标准要求。
2.3.2 以创新发明为导向加强创新精神培养在专业课程体系的个性化培养模块中设置了“时间灵活,形式多样”的创新教育环节,设立单独的学分,加强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改变教学模式,在日常教学中采用卡片教学法、引导文法、小组扩展法、可视化法、伙伴拼图法、旋转木马法、逻辑关系法等多样性教学方法,实现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通过课外创新活动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开展专场报告会和讲座、各种技能竞赛、特长生课题研究、创业计划竞赛等形式的课外创新活动,将学生的创新活动纳入到“创新教育”学分中,激发学生参加创新活动的积极性。
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创新的能力。
全方位开放实验实训室,设立电气创新实验室,营造学生创新活动环境,构建创新发明氛围,鼓励学生开展发明创造活动、支持学生申报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
鼓励学生参加“电气化铁道技术协会”,设置技能竞赛专业选修课,支持学生参加全国性的“接触网技能比武”、“电力线路工技能大赛”,从而强化创新意识、激发创新欲望、训练创新思维、开发创造能力。
2.3.3 以中华美德教育为引领贯穿人文素质教育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加强对教师行为规范的约束,树立全员育人的观念,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和自身的榜样作用,用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审美观引导学生、影响学生。
合理安排传统美德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之间的关系,“全过程、多方位、深层次”贯穿和渗透人文素质教育。
以学校的“中华美德进万家”活动为突破口,加强对学生的美德教育,并体现在育人的全过程,注重长期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职业精神和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树立“就业靠专业,发展凭素质”的全人教育理念,潜移默化的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为将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基础。
①加强通识课在育人过程中的作用。
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心理健康教育”、“现代礼仪”、“毕业教育与就业指导”等通识课教学、第二课堂、社会实践等人文素质课程学习,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素质、创新精神和身心健康的协调发展。
②在专业课的教学实施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
将传统美德教育渗透到各科教学之中,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做到点滴渗透、潜移默化;将行为规范与企业文化结合起来渗入到实践教学和学生顶岗实践过程中,学会融入团队、增强集体荣誉感,养成职业素养,树立职业道德。
③举办多种形式的“美德教育”主题活动。
集体讨论学习、美德日记评比、经典诵读、诚信调查、参加公益活动等。
3 课程体系构建3.1 课程开发原则课程开发坚持“突出职业能力、适于个性发展”原则,通过对济南铁路局等合作企业的深入调研和毕业生回访,对本专业的岗位设置进行调研,确定本专业的主要工作岗位为维修电工、接触网工、变电站值班员、电气试验工、电力线路工、电力调度员、变电检修工,明确各岗位的工作任务,分解胜任这些工作任务所需要的能力、知识、素质要求,归纳提炼出典型工作任务,将典型工作任务按照教育规律进行教学化设计,确定本专业需要的主干课程。
3.2 课程体系构建思路课程体系的设计以培养电气化铁道行业生产一线的技术、管理等职业岗位要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由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建设委员会负责,校企合作共同设计课程体系。
设置公共基础平台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基本素质;设置专业大类平台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基本职业能力;设置专业核心模块课程,主要培养学生胜任电气化铁道施工、运营、维护等岗位的职业能力;设立包括通识选修课、专业选修课、创新教育、技能鉴定、社会实践、专业认知与实践的个性培养模块,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从而构建出“课岗融通”的“两个平台+两个模块”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示意图如图3所示。
图3 “两个平台+两个模块”课程体系示意图4 实施效果以“职业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培养、人文素质教育”为主线,构建的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遵循职业能力养成规律,技能培养由简单到复杂、由基本到专项、由单一到综合逐级递进,构建出由公共实践环节、基本技能训练、专业大类技能训练、核心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和个性培养训练等环节组成的技能训练教学体系,将职业技能、职业素养的培养贯穿教学过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强化动手操作训练,逐步培养学生专业基本能力、专项能力、综合能力,提高学生核心竞争力,培养出大量胜任岗位能力要求,具有可持续性发展能力的电气化铁道技术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1]赵永君.高职轨道交通类专业实践教学基地校企共建模式的构建[J].科技视界,2014(03).[2]吴健.基于“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建设[J].职教论坛, 2011(17).[3]彭夏岁.“三位一体”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路径探析[J].教育探究,2013,06.[4]张冬梅.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问题研究[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11,10.[5]赵永君.铁路综合演练场的设计与实施[J].教育技术装备,2014(02).[责任编辑:薛俊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