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心理学第六章记忆
第六章-认知心理学-长时记忆

词干补笔
• 词干补笔是指被试学习一系列单字后, 测验时提供单字的头三个字母,让被试 补写其余二或三个字母构成一个有意义 的单字。
• 例如 jui__填成 juice;
补笔
• 补笔的另一种形式是残词补全,是让 被试学习一系列单字后,把缺一些字 母的缺笔字填上适当的字母成为有意 义的单字
• 如a__a__in填成assassin,__ys__ry 填成mystery
无线索 — 0.49
0.30
提取线索 微弱的 如火车 0.43
0.82
强有力的 如白的 0.68
0.23
二、长时记忆的类型
• 1、情景记忆与语义记忆 • 2、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 • 3、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 • 4、回溯性记忆和前瞻性记忆
1、情景记忆与语义记忆
情景记忆是指个体接收和贮存关于个人特定时 间内所经历的情景或事件以及这些事件的时空 联系的信息;
• 外显记忆测验(explicit memory tests) :要求被试有意识地回忆他在实验早期阶 段学习过的材料的测验,比如自由回忆、 线索回忆和再认。
内隐记忆测验(implicit memory tests) :不要求被试有意识的去提取信息,只要 求他们专注于眼前的作业。如知觉辨认、 补笔。
b.有关概念按逻辑的上下级关系组织起来,构成 一个有层次的网络系统。
c.对概念的特征相应地实行分级贮存。
动物 鱼
网络模型基本假设
• “记忆搜索”的活动是类似于在网络结点间 的搜索。
• 系列搜索:一个结点接着一个结点搜索。 • 在结点处读取知识,如果知识使得我们回
答一个特定的问题,那么搜索就停止;否 则将继续到发现答案为止。 • 联结约束了搜索的程度或范围。
《生理心理学》串讲笔记(二)

《生理心理学》串讲笔记(二)超柱:在大脑视觉皮层中,具有相同感受野的多种特征检测细胞聚集在一起,形成了对各种视觉属性综合反应的基本单元。
超柱仅实现同一种感觉模式中,各种属性的综合反应,形成简单的知觉;联络区皮层的多模式感知细胞,则将多种模式的感觉信息综合为复杂的知觉。
精神盲:两半球颞下回的损伤使猴不能识别现实刺激物。
它们看见蛇也视而不见,冷若冰霜,失去了正常猴所具有的那种恐惧反应能力。
因而将颞下回损伤造成的这种认知障碍,称为精神盲。
颞下回的一些神经元,不仅对复杂视觉刺激物单位发放率增加和发生最大的反应,而且对多种其它感觉刺激,如躯体觉、运动觉、食物嗅觉与味觉等刺激均可引起其单位发放率的变化。
因此,将这类神经元称谓多模式感知神经元。
第四章注意注意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心理过程,只不过是一种心理状态,是某种心理活动的指向性、选择性、集中性。
这种心理活动可能是感知过程,也可思维过程,所以,注意总是和认知活动同时存在。
◎朝向反应就是由这种新异性强刺激引起机体的一种反射活动,表现为机体现行活动的突然中止,头面部甚至整个机体转向新异刺激发出的方向。
通过眼、耳的感知过程探究新异刺激的性质及其对机体的意义。
朝向反应是非随意注意的生理基础。
经典神经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在狗唾液条件反射实验中发现,对于已经建立起唾液条件反射的狗,给予一个突然意外的新异性声音刺激,则唾液分泌条件反射立即停止,狗将头转向声源方向,两耳竖起,两眼凝视瞳孔散大,四肢肌肉紧张,心率和呼吸变慢,动物作出应付危险的准备。
巴甫洛夫认为这种对新异刺激的朝向反射本质是脑内发展了外抑制过程。
新异刺激在脑内产生的强兴奋灶对其他脑区发生明显的负诱导,因而抑制了已建立的条件反射活动。
随着新异刺激的重复呈现,失去了它的新异性,在脑内逐渐发展了消退抑制过程,抑制了引起朝向反射的兴奋灶,于是朝向反射不复存在。
由此可见,巴甫洛夫关于朝向反射的理论主要是根据动物的行为变化,概括出脑内抑制过程的变化规律,用他的神经过程及其运动规律加以解释。
第六章 记忆和表象

Posner的实验支持。
短时记忆的编码方式似乎是随记忆材料而相应 变化的。
莫雷的实验 (1986)
2.短时记忆的容量
短时记忆的信息容量可用组块(chunk)作为单 位来测量。
所谓组块(chunking)是指在编码过程中,将几种水平 的代码归并成一个高水平、单一代码的过程。
(二)感觉记忆的特点和规律
感觉记忆在瞬时间能储存大量的信息。进入感受 器的信息几乎都被储存。 感觉记忆中的信息保持时间很短。视觉信息约在1 秒钟内衰退,听觉信息约在4秒钟内衰退。
感觉记忆中的信息是未经任何加工的,按刺激的 物理特征编码。
感觉记忆中的一部分信息由于模式识别而被传送 到短时记忆中,并在那里赋予它以意义。
2.激素和记忆
近来的研究表明,机体内部的一些激素 (hormone)分泌能够促进其记忆的保持。 麦科夫(Mcgaugh,1983),高德(Gold, 1984) 的研究证明,一定剂量的皮质类固醇、后叶加压 素和肾上腺素等会影响记忆的保持。 为什么?这是因为某些激素能使大脑更好地注意 当前的输入信息,从而加强了记忆的保持。
第六章 记忆和表象
Outline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记忆的神经生理机制 第三节 三种记忆系统的特点和规律 第四节 内隐记忆
第一节 概述
(一)什么是记忆
记忆(memoery)是个体对其经验的识记、保持和 再现(回忆和再认)。 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记忆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 信息进行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
评价:
目前关于暂时神经联系接通机制的研究,主 要集中在神经元水平上和分子水平上探讨。 有一种假说把暂时神经联系的接通看成是在 这条神经通路上的突触发生了某种解剖的或 生化的变化 。但这种假设机制尚缺少明确的 证据。 还没有揭露出痕迹是怎样产生的、脑神经细 胞发生了哪些具体变化。
普通心理学 第六章 记忆

第一节 记忆的一般概念
一、什么是记忆? 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也就是
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编码:人体获得个体经验的过程。存在不同的层次或水平。 存储:把感知过的事物、体验过的情感、做过的动作等以
一定的形式保存在人脑中。是编码和提取的中间过程。
(精细复述)
因此需要记忆的参与; 在个体的心理发展中,人的动作技能、语言和思维的发展
都必须依靠记忆,才会有经验的累计。 人的记忆联系着心理活动的过去和现在,是人学习、工作
和生活的基本机能。
三、记忆的分类
(一)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根据信息保持时间长短进行的划分。 信息进入感觉记忆,引起个体注意的信息进入短时记忆,经过
提取:从记忆中查找已有信息的过程。回忆和再认是其基 本形式。
记忆是一种积极能动的活动
①人对外界的信息能主动进行编码; ②人是有选择的接受外部信息; ③记忆依赖于人已有的知识结构。
个体保存经验的方式多种多样。只有在人脑中保存个体经 验的过程才叫记忆。(立传,写日记,写博客)
二、记忆的作用
记忆是和其他心理活动密切关联的: 在知觉、解决复杂问题中,个体的过去经验有重要作用,
语义记忆:对一般知识和规律的记忆。很少收外界因素干 扰,比较稳定。
(三)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
内隐记忆:个体在无法意识的情况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 业产生的无意识的影响,有时又叫自动的无意识记忆。
外显记忆:在意识的控制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 影响。
(四)程序性记忆和陈述性记忆
陈述性记忆:对有关事实和事件的记忆。通常通过语言传 授而一次性获得,提取需要意识的参与。
复述和加工,存储到长时记忆中,以备在需要时被提取出来, 重新进入短时记忆中。
第六讲 记忆(1)

行特定功能的记忆模块构成的。
理论假定:
①系统编码是串行的;
②存储是并行的; ③提取是独立的。
二、 记忆的脑细胞机制
(一)反响回路
反响回路是指神经系统中皮层和皮层下组织之
间存在的某种闭合的神经环路。 当外界刺激作用环路的某一部分时,回路便产
一、记忆的脑学说
(一)整合论 (美)心理学家拉胥里
记忆是整个脑皮层活动的结果,不是皮层上某
个特殊部位的机能。 实验: 破坏动物大脑皮层的不同区域,大脑皮层破坏 的区域越大,记忆的丧失就越严重。
一、记忆的脑学说
(二)定位说
(法)医生布洛卡
记忆的机能是由大脑的一些特定区域负 责的。
一、记忆的脑学说
内隐记忆:在个体无法意识的情况下,过去经 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无意识的影响,有时又叫自动 的、无意识记忆。 外显记忆:在意识的控制下,过去经验对当前 作业产生的有意识的影响,它对行为的影响是个体 能够意识到的,因此又叫受意识控制的记忆。
这幅画有什么问题?
(四)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当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在一个极 短的时间(0.25-2秒)内保存下来,这种记忆叫
记忆由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三个 环节构成。 从信息加工的观点看,记忆就是人脑 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储存和提取 的过程。
二、记忆的作用
记忆联结着心理活动的过去和现在,是人们学 习、工作顺利进行的保证。 记忆是心理过程在时间上的持续,失去记忆,人 的心理会出现断层,人将永远面临一个陌生的世界。 记忆是一切智慧的根源,是心理发展的奠基石。
(二)记忆是一个过程
1、编码:对外界信息进行形式转换的过程。
普通心理学记忆

case: H.M缺少将短时记忆转到长时记忆
的能力 2024/7/29
普通心理学
12
第六章第二节 记忆的神经生理机制
三、记忆的生物化学机制
神经元的电活动不仅会引起神经元突触 结构的改变, 而且会导致神经细胞内部的生 物化学变化, 这些变化包括核糖核酸及某些 特异性蛋白质分子结构的改变。
(一)核糖核酸
记忆是由神经元内部的核糖核酸的分子 结构来承担的, 海登等人把大分子看做是信 息的“存储所”, 认为RNA(核糖核酸)和 DNA(脱氧核糖核酸)是记所化学分子载体
2024/7/29
普通心理学
13
第六章第三节 三个记忆系统
一、什么是三个记忆系统 二、感觉记忆 三、短时记忆 四、长时记忆 五、遗忘
2024/7/29
第六章 记忆
第一节 记忆的一般概念 第二节 记忆的神经生理机制 第三节 三个记忆系统 第四节 内瘾记忆
2024/7/29
普通心理学
1
第一节 记忆的一般概念
1、什么是记忆 2、记忆的种类 3.记忆过程
第六章第一节 记忆的一般概念
1、记忆的定义:过去的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存储、 提取)。
2.记忆的种类: 按其内容可分为:
传递并持续一段短暂的时间。人们认为反
响回路是短时记忆的生理基础。P213白鼠
2024/7/29
普通心理学
10
第六章第二节 记忆的神经生理机制
二、记忆的脑细胞机制
突触结构:
作为人类长时记忆的神经基础包含着神 经元突触的持久性改变,这种变化往往是 由特异的神经冲动导致的。由于涉及到结 构的改变,因此其发生的过程较慢,并需 要不断的巩固。这种突触变化一旦发生, 记忆痕迹就会深刻地存储在大脑中。
普通心理学基础讲义 第六章 记忆

第六章记忆一、记忆概述(选择、简答、论述)二、感觉记忆(选择)三、短时记忆与工作记忆(选择、简答)四、长时记忆(选择、简答)五、遗忘(选择、简答)一、记忆概述(选择、简答、论述)1、记忆的含义记忆是在人的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也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2、记忆的过程(1)传统心理学观点记忆包括:识记、保持和回忆。
记忆从识记开始,识记是学习和取得知识经验的过程;知识经验在大脑中储存和巩固的过程叫保持;从大脑中提取知识经验的过程可以表现为回忆,也可以表现为再认。
(2)认知心理学观点记忆包括编码、储存和提取。
记忆过程的上述三个环节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
3、记忆的种类(1)根据信息保持时间的长短可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①感觉记忆当客观刺激停止作用以后,感觉信息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被保存下来的记忆。
储存时间大约为0.25秒~2秒。
②短时记忆是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中间阶段,保持时间大约为5秒-1分钟,它的容量有限,大约为7±2个单位。
③长时记忆是指信息经过充分和有一定深度加工后,在头脑中长时间保存下来。
储存时间很长,从一分钟以上到甚至终生。
容量没有限制。
(2)图尔文按照长时记忆储存的内容分为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①情景记忆自己亲身经历过的,有时间、地点和情节的事件的记忆。
受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容易受到干扰,记忆不够稳定。
②语义记忆又叫语词—逻辑记忆,是用语词概括的各种有组织的知识的记忆。
不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比较稳定,提取也比较容易。
(3)按照提取时是否需要意识参与可分为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①内隐记忆内隐记忆是个体并没有意识到,过去的经验却对当前的活动产生了影响,又叫自动的、无意识的记忆。
②外显记忆外显记忆是在意识的控制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有意识的影响,又称受意识控制的记忆。
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表现有以下差别:①加工深度对刺激项目的加工深度并不影响内隐记忆,却对外显记忆有明显的影响。
(完整版)心理学统考章节练习及答案第六章-记忆

单选题
第六章
1.为了要记住"桌子""巧克力"这两个词,而在这两个词中间加上一些"桌子上放着巧克力"等这样的联
系,这是()记忆策略的运用。
2.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用任何有助于记忆的方法的记忆叫做()。
3.学习后立即睡觉,保持的效果往往比学习后继续活动保持的效果更好,这是由于()。
4.记忆过程包括以下几个基本环节()。
C.
意义识记
D.
机械识记
22.以经历过的运动或动作为内容的记忆称为(
)。
A.形象记忆
B.逻辑记忆
C.
情绪记忆
D.
动作记忆
23.无意义音节的首创者和遗忘曲线的最先提出者是(
)。
A.巴甫洛夫
B.艾宾浩斯
C.
弗洛依德
D.
冯特
24.遗忘的规律是()。
A.进程均衡
B.先慢后快
C.
先快后慢
D.
先少后多
25.根据材料的外部联系,采取简单重复的方式进行的识记叫(
9.斯腾伯格对短时记忆的研究发现,对短时记忆项目的提取采用的是()。
18、使用部分报告法的目的是:
A.增加被试感觉记忆的容量
C.揭示当时被编码,但可能被快速遗忘的信息
19、扩大短时记忆容量最重要的方法是:
A.再认
B.回忆
C.
表象
D.
想象
21.有预定目的,而又自觉地运用方法的识记是(
)。
A.有意识记
B.无意识记
)。
A.有意识记
B.无意识记
C.意义识记D.源自机械识记26.校庆时两位老同学相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比生活环境、学习能力和脑结构变化的关系
丰富环境
结果:在优越箱中成长 的大白鼠大脑发育得 好,神经元树突分枝 多,突触平均尺寸增 大,乙酰胆碱类神经 递质合成代谢与分解 代谢均很活跃。
说明:脑形态结构与功能均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学习 记忆能力与脑结构变化有一定关系。
一、短时记忆的反响回路
• 记忆痕迹理论:
•
认为短时记忆是脑内神经元回路
中,电活动的自我兴奋作用所造成的反
响振荡;这种反响振荡可能很快消退,
也可能因外条件促成脑内逐渐发生着化
学的或结构的变化,从而使短时记忆发
展为长时记忆。
• 该理论是解释记忆机制的主要传统理论
实验一:电抽搐对短时记忆的影响
实验程序:
第二节 海马的记忆功能
一、海马的形态与功能特点 二、海马的两个记忆回路 三、从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的过渡
一、海马的形态与功能特点
➢ 海马是端脑内的一个特殊古皮层结构,位于侧脑室下 角的底壁,因其外形酷似动物海马而得名。
➢海马结构
海马 齿状回 下脚 胼胝上回 束状回
➢ 海马损伤的病人发生顺行性遗忘症。
• 中国科学院心理损毁海马 损毁皮层
未形成组 经1日训练,40% 21日
*
不巩固组 经4—5日训练,80% 9日
*
巩固组 经20日训练,80% 5日
*
析:
数据分 组间差异显 组间差异不
著
显著
实验结果表明:损毁双侧海马对记忆的影响 依赖于记忆巩固水平,海马在短时记忆过渡 到长时记忆中起着重要作用。
➢这种3突触回路是海马齿状回内 嗅区与海马之间的联系,具有特殊 的机能特性,成为支持长时记忆机 制的证据。
长时程增强(Long—term potentiation,LTP)
1966年,罗莫(T.Lomo),长时程增强现象: 即电刺内嗅区皮层向海马结构发出的穿通回路时,在海马齿状
回可记录出细胞外的诱发反应。 如果电刺激由约100个电脉冲组成,在1-10秒内给出,则齿状
三突触回路
➢内嗅区皮层的神经元轴突形成穿 通回路,止于齿状回颗粒细胞树突, 形成第一个突触联系。
➢齿状回颗粒细胞的轴突形成苔状 纤维与海马CA3区的锥体细胞树 突形成第二个突触联系。
➢CA3区锥体细胞轴突发出侧支与 CA1区的锥体细胞发生第三个突 触联系,再由CA1锥体细胞发出 向内侧嗅区的联系。
回诱发性细胞外电活动在5-25分钟之后增强了2.5倍。 说明电刺激穿通回路引起齿状回神经元突触后兴奋电位的LTP,
因而这些神经元单位发放的频率增加。
由短暂电刺激穿通回路所引起的三突触神经回路持续性 变化,可能是记忆的重要基础。
三、从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的过 重点
渡• 海马在短时记忆过渡到长时记忆中起着重要作用。
LTP)
第一节 记忆的痕迹理论
• 60-70年代间形成的记忆痕迹理论,将人脑 内的记忆过程分为两类:
短时记忆:
神经回路中生物电的反响振荡
长时记忆: 生物化学与突触结构形态的变化
• 海马作为记忆功能的脑结构,不仅在当时广为接受 并流传至今。
一、短时记忆的反响回路 二、长时记忆的生化基础 --分子水平 三、记忆痕迹的脑形态学基础—细胞水平
二、海马的两个记忆回路
• 帕帕兹环路(Papaz circle)
• 三突触回路(Trisynaptic circuit)
• 长时程增强(Long—term potentiation,LTP)
帕帕兹环路
•30年代就认识到的 边缘系统的主要回路, 称为帕帕兹环: •海马-穹窿-乳头 体-乳头丘脑束-丘 脑前核-扣带回-海 马 •在这条环路中,海 马结构是中心环节。
短时记忆痕迹转变为长时记忆痕迹的必需时间。
结论:电抽搐为什么会干扰短时记忆? 这是由于短时记忆是神经元反响回路中的电活动。在强
烈电抽搐作用以后,这种反响受到阻断或消失,打断了反响 回路引起生化改变的过程。反响回路1小时以上的连续振荡 引起回路的化学变化,形成稳定的长时记忆痕迹,就不再受 电休克的影响。
1、训练动物完成主动躲避条件反应或被动躲避条 件反应;
2、对动物进行电抽搐处理,检查电抽搐之前习得 行为保持的程度。
3、自变量:习得行为训练和电抽搐处理之间间隔 时间
因变量:短时记忆丧失量
结果: 随着两者间隔时间的延长,电抽搐对短时记忆的干扰作用
明显变弱。 间隔1小时以上则电抽搐已不影响记忆。 1小时的时间是
第三节 多重记忆系统及其脑结构基础 一、记忆过程与记忆系统 二、记忆的脑结构基础
一、记忆过程与记忆系统
• 人类记忆是十分复杂的多功能系统,每个系统又进 行着动态的多重编码活动。
• 海马损伤的病人只能回忆和提取信息,不能形成 新的长时记忆;
• 此外一些脑外伤的病人,在伤后的一段时间里, 可以形成新的记忆,却不能回忆起伤前的近事。
章记忆的生理心理学基础
Contents:
节记忆的痕迹理论
节海马的记忆功能
节多重记忆系统及其脑结构基础
重点:
• 海马在从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的过渡中的作用 • 顺行性遗忘 • 逆行性遗忘
了解: 记忆的痕迹理论 帕帕兹环路(Papaz circle) 三突触回路(Trisynaptic circuit) 长时程增强(Long—term potentiation,
• 这些事实说明:存贮信息的过程和提取信息的过程 是两个不同的记忆功能系统,记忆可以分离为不同 系统。这在认知神经心理学中称为双分离技术。
一些分子量较小的糖蛋白或酸性蛋白质,在记忆痕迹形成中 作用最明显。
三、记忆痕迹的脑形态学基础—细胞 水平
传统记忆痕迹理论认为:长时记忆痕迹是突触或细胞 的变化。
1、突触前变化 :包括神经递质的合成、储存、释
放等环节;
有3方面含义: 2、突触后变化 :包括受体密度、受体活性、
离子通道蛋白和细胞内信使的 变化;
该实验成为记忆痕迹理论最初的有力证据。
二、长时记忆的生化基础—分子水平
长时记忆与蛋白质代谢的关系:
1 蛋白质合成抑制剂干扰蛋白质合成—从有到无
注入蛋白质合成抑制剂,显著破坏长时记忆。这说明对 于长时记忆痕迹的形成,合成新的蛋白质是必需的。
2 出现了哪些特殊蛋白质或哪些蛋白质的合成 最活跃—从无到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