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农业经济学-农业的地位与及作用

农业经济学一、农业的概念、分类与特性;农业的地位与及作用(一)农业的概念农业的概念可以从两个方面下定义。
一个是可以从农业理论研究的角度下定义;另一个是可以从农业的自然和经济形态下定义。
从农业理论研究的角度下定义,也可以称之为“农业的分类”,实际上是从分类学的角度对农业进行的研究。
从农业的自然形态和经济形态对农业下定义,认为:农业是人类利用自然环境条件,依靠植物、动物、微生物的生理机能,通过劳动去强化和控制生物的生命活动过程,以获得社会需要的物质产品的社会生产部门。
(二)分类与特性1、分类(1)狭义农业:通常指种植业,种植业是人类生存的最基本的物质生产,包括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生产。
(2)广义农业:在我国,广义的农业,通常指“农、林、牧、副、渔”各业的综合。
(3)传统农业:自给自足的小农(自然)经济状态下的农业,主要表现为:手工劳动,自给自足。
(4)现代农业:用现代物质技术和最新科学技术成果武装的市场经济状态下的农业。
(5)其他农业类型:阳光农业、都市农业、观光农业、精细农业、精准农业、精品农业、适应农业、三维农业、“绿三角”农业、生态农业、白色农业、创汇农业、旅游农业、海洋农业等。
2、特性(1)经济学特性:农业的自然再生产;农业的经济再生产;农业的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相交织。
(2)管理学特性:动植物的生产时间遵循自然规律;要遵循经济规律和技术再造规律。
(3)农学(根本)特性:土地是农业不可替代的基本生产资料;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农业生态的平衡性;农产品的多样性。
(三)农业的地位与作用1、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1)农业的基础地位首先在于它是人类生存的基础(2)农业是国民经济其他部门产生和独立的基础(3)农业的发展是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生存和发展的基础(4)农业的基础地位主要在于农业的性质和作用(5)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一条普遍规律2、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1)农业是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劳动力的主要来源(2)农业是工业、特别是轻工业的原料基地(3)农业为工业和其他部门提供日益广阔的市场(4)农业是积累国民经济建设资金的重要来源3、农业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1)农业的经济作用:产品贡献;市场贡献;要素贡献;外汇贡献(2)农业的生态环境作用:保护自然环境、保持生态平衡,控制和治理污染。
农业经济的意义

农业经济的意义农业经济是指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以及农业活动对经济发展的贡献。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它不仅提供了人们的食物和衣物,还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对国民经济的稳定和持续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农业经济对于粮食安全至关重要。
粮食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保障粮食供应是国家的首要任务。
农业经济的发展可以增加粮食产量,提高粮食的质量和品种,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城市化的推进,对粮食的需求不断增加,农业经济的发展可以满足人们对粮食的需求,提高国家的粮食自给率,减少对进口粮食的依赖。
农业经济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农业是农村经济的基础,农村的发展离不开农业经济的支撑。
通过农业经济的发展,可以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促进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农业经济的繁荣可以带动农村的工商业发展,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增加农民的收入来源,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农业经济对于国家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农业经济的发展可以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形成产业链、价值链和供应链。
农业经济的繁荣可以增加农产品的供应量,降低物价水平,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推动国家经济的增长。
同时,农业经济的发展可以促进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
农业经济对于保护生态环境也具有重要意义。
农业经济的发展应该与生态环境的保护相结合,推动绿色农业的发展。
绿色农业注重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和环保性,通过合理利用农业资源,保护土地、水资源和生态环境,实现农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农业经济的发展也可以促进农村的生态建设,保护生物多样性,改善农村的生态环境质量。
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不仅保障了粮食安全,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也对国家经济的稳定和持续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农业经济的发展应该与生态环境的保护相结合,实现农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推动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经济地理 第二章 中国农业地理

二、我国的种植业
(一)主要粮食作物及其分布 1、小麦: 耐寒、耐旱、适应性强、分布较广。 春小麦:春季播种,夏秋季收获。 春小麦多分布在纬度较高或者海拔较高、热量条件较 差的地区 在我国主要分布在中温带东北平原、河套平原、宁夏 平原、新疆和青藏高原等地。 冬小麦:秋季播种,次年夏季收获,生长期比较长、 地区差异也比较大。我国以冬小麦为主,主要分布在 暖温带的黄淮海平原地区,长江以南的地区也有分布。
五大商品棉基地
冀中南、鲁西北、豫北平原 长江下游滨海、 沿江平原
南疆绿洲
黄淮平原 江汉平原
2、油料作物的分布
油菜
花生 大豆
我国播种面积最大的油料作物 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但近 年来出现“北移南迁”的趋 势。
黑龙江
辽宁
黄淮海平原
南迁北移
四川盆地、
油菜分布范围
华南地区
花生的重要性居首位,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的 暖温带、亚热带、热带的沙土和丘陵地区。
黑龙江 吉林 新 疆 内蒙古自治区
南蔗北甜
四川 福 建
甜菜 甘蔗
云南
广西
广东
台 湾
全国商品粮基地及建立条件、意义
(1)建立商品粮基地的意义 粮食生产专门化可以大规模使用优良种子、 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从而提高了 单位面积粮食的产量。 (2)建立商品粮基地的条件
自然条件优越,生产水平较高、粮食商品率 较高、便于统筹管理的地区。 (3)全国商品粮基地(如图)
一、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农业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基础
农业是国民经济及其他各部门发展的基础 农业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市场、资金和劳
动力
二、农业生产特点
综合性
地域性 季节性和周期性
国民经济中农业的地位与作用分析

国民经济中农业的地位与作用分析一、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和支柱,承载着食品供应、农产品出口、城乡居民生活保障等重要职责,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首先,农业是一国的粮食基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维护社会稳定。
其次,作为第一产业,农业占据着国民经济的重要位置,提供就业机会,助力农村改革发展。
最后,农产品的出口也是国家外汇收入增长的重要来源之一。
二、农业的供给作用1. 粮食供应:农业是粮食生产的主要来源,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人民的饮食需求。
2. 农产品供应:农业提供了丰富的农产品,如蔬菜、水果、畜牧产品等,满足人民生活的各种需求。
3. 农田草原保护:农业生产过程中,农田草地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对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三、农业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1. 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农业的发展能够带动周边农村经济的繁荣,推动农民增收致富。
2. 增加就业机会:农业产业链的延伸,为就业提供了大量机会,减轻了城市就业压力。
3. 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农业作为农产品的供应源头,对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四、农业与农村发展1. 构建农村经济新体系:农业的发展与农村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农业的支撑。
2. 推动农村产业升级:农业产业的发展,可以促进农村产业升级,实现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 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农村城市化进程。
五、农业对国家外汇收入的贡献1. 农产品出口:农业是我国的农副产品出口大国,农产品的出口为国家带来了可观的外汇收入。
2. 农业合作项目:我国积极参与农业合作与援助项目,在国际农业合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国家创造了大量的外汇收入。
六、农业发展面临的挑战1. 城市化进程:农业发展受到城市化进程的冲击,土地资源减少,农民转移就业。
2. 农产品质量与安全:农产品质量与安全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农业发展需要加强质量监管和标准管理。
中国地理基础知识复习系列中国的农业

中国的农业一、概况:1.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农业生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国民经济各个部门独立和发展的前提,农村市场是我国市场的主体,农业生产是国民经济积累的重要源泉,农产品是出口物资的重要来源。
所以农业生产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我国农业是集体所有制和生产责任制。
我国农业所处的阶段——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从自给半自给经济向大规模的商品生产转化。
2.农业生产的成就:1农业生产条件有了显著的改善;2农业生产有了较大增长,我国主要农产品的产量都居世界前列,其中粮食、棉花、肉类、油菜籽、花生的产量居世界首位;3农业科学水平和农业技术装备有了明显的提高;4农业生产结构和布局有了较大的变化。
3.发展的优越条件:1国土辽阔 . 地形多样。
2夏季普遍高温,雨热同期,光热条件优越。
3气候类型多样,温度带多样,有利种植多种农作物。
4生物种类繁多,品种丰富。
5劳动力资源丰富。
⑥宜林地区和森林面积广大,树种多样,有利于发展林业。
⑦水域宽广,有利于发展渔业。
4.南北差异:5.问题:(1)我国虽是世界农业大国,粮食产量世界第一,但按人平均每人每年占有粮食略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粮食和其它农产品还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生活和工业生产日益增长的需要。
(2)我国科技水平低,劳动生产率低,农业结构还不合理,农、林、牧、副、渔没有全面发展,林业和渔业比重不大。
(3)环境破坏,污染问题对农业造成的威胁;水资源的浪费;塑料膜等白色垃圾造成的减产等。
6.对策:要改变这种落后状况,第一,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坚持不懈地把农业放在发展国民经济战略重点的首位;第二,要靠政策调动人的积极性;第三,要靠增加投入和科学种田提高农业生产力。
例1(江苏卷)《中国国家地理》根据富饶的程度、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程度等,评出我国10大“新天府”,苏北平原名列其中.下列叙述中,属于入选条件的有1灌溉与泄洪工程建设改善了自然条件2大面积使用化肥、农药提高粮食产量3海平面上升有利于开采利用地下水4高产稳产农田建设提高了土地生产力5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A.134B.125C.235 D.145解析:苏北平原位于江苏中北部,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气候条件优越、水源充足,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产区。
农业经济学考点整理

第一章导论1、农业的概念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部门,在现代社会中被称为第一产业。
农业作为一种生产经济活动,其本质是人类利用生物机体的生命力,把外界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转化为人类所需的生物产品并为人类创造良好生态环境的过程。
2、农业的特性1)自然再生产:是指生物的自然生长发育过程,即生物有机体同自然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物质能量交换和转化的过程。
2)经济再生产:是指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中,人们通过有目的的活动,利用动植物的生理机能和改造环境条件所反复进行的社会生产过程。
3)根本特性是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相交织。
3、农业的地位1)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一般地位: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从农产品对人的重要性来看,农业是人类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从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看,农业是国民经济其它部门得以独立和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2)农业在不同国民经济发展阶段中的地位:农业支持国民经济发展阶段国家对农业实行保护(以工哺农)阶段。
(补充:以工哺农的经济特征:工业化程度较高;就业结构优化;城市化程度高;生产力水平较高)4、农业的作用1)农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基本贡献:产品贡献:指农业部门所生产的粮食及其他农产品对增加国民生产总值所产生的作用。
(包括食品和轻工业原料)。
要素贡献:指农业部门的生产要素转移到非农产业部门,从而推动非农产业部门的发展。
(包括劳动力、资本和土地)。
市场贡献: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农业是国内工业品的主要市场;另一方面,农业为市场提供各种农产品。
外汇贡献:是指通过出口农产品,农业为国家经济建设赚取外汇。
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直接贡献,即通过农产品及其加工制品的出口,直接创汇;二是间接贡献,即扩大农产品进口替代品的生产,减少外汇支出。
2)农业的多功能性:环境功能:农业不仅能为自身的发展创造良好的自然条件,还能为社会不断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
社会功能:是指农业不仅为农村居民提供谋生手段和就业机会,还为他们提供生活和社交场所,具有减少农村人口盲目向城市流动、保持社会稳定、形成社会资本的功能。
农业的地位,附重要性

农业的地位,附重要性1、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是第一产业,也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更是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
2、是经济发展的保障:农业既是支撑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和进步的保障,也是其他物质生产部门和一切非物质生产部门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3、在国内与国外的影响:农业的基础地位关乎到我国国民的利益、社会的安定以及国民经济能否稳定的发展,同时我国在国际竞争中能否保持独立自主的地位也和农业有一定的关系。
一、农业的地位1、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属于第一产业,不仅是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也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
2、是经济发展的保障(1)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与进步中,农业可以为其提供一个保障。
(2)同时农业也是其他物质生产部门、一切非物质生产部门发展与存在的必要条件。
3、在国内与国外的影响(1)在国内,农业的基础地位不仅关系到社会的安定与人民的切身利益,而且还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是否能够稳定的发展。
(2)而在国外,农业地位是否牢固,还关系到我国在国际竞争中是否能够保持独立自主的地位。
二、农业的重要性1、保证生计(1)农业是衣食之源和生存之本,它可以给人们提供食物,供人们能够继续生活下去。
(2)农业除了可以保证国内人民能够继续生存下去之外,若有多余的农产品,也能够销售至国外,给国家增加进账,然后便可以利用这笔进账来建设一些支持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同时因为多数人的生计也来源于农业,因此农业对于多数国家来说都很重要。
2、增加就业机会(1)随着农业的发展,农业并不再是单纯的种植作物或者养殖牲畜,而是在想办法如何能在保证农产品产量的同时,又能够省水、省地,减轻对环境的危害,正因为有这方面的考虑,便从中延伸出了很多的技术,例如节水灌溉技术。
(2)而实施这些技术的时候,又需要经验丰富的人进行实操,因此也就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以此来缓解因为人口快速增长而造成的高失业率的问题。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初中地理知识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知识点的认识】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国家自立、社会安定的基础.
理解此问题时应注意三个方面:
第一,从人类的存在和发展来看,农业是国民经济中最主要的物质生产部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第二,从农业与第二、第三产业的关系看,农业生产活动是人类生产活动的起点,没有农业的发展,就没有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农业的发展直接制约着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
第三,从农业与人民、国家的关系上看,农业的兴衰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全局,农业的发展直接关系着人们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的安定,以及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
【命题的方向】
考查了对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的认识,基础知识,一般以选择、解答填空形式出题.
例: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农业,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而且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分析:农业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国民经济建设和发展的基础产业.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而且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解答:农业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而且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故答案为:农业;工业.
点评:根据工业和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作答.
【解题思路点拔】
熟记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在国民经济中,农业是基础,工业是主导,而交通运输业是国民经济的“先行官”.
1/ 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农业是国民经济中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
如果将国民经济比作一座高楼大厦,那么农业就是这座大厦的基石。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地位和作用,主要表现在:农业是人类社会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农业是工业等其他物质生产部门与一切非物质生产部门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农业是支撑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发展与进步的保障。
的基础。
农业问题主要是粮食问题。
解决12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头等大事,是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国家自立的基础。
“手中有粮,
心中不慌”;“无农不稳,无粮则乱”。
一个国家如果吃饭问题要依靠别的国家来解决,那么这个国家的自立就失去了最起码的基础,在国际竞争中就会受制于人,听人摆布。
(2)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一条普遍性的经济规律。
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这条规律都是普遍适用的。
农业的基础地位和作用是由其自身的性质所决定的,不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的下降而改变。
直到有一天,科技的进步使得人类能在工业生产中把石头、泥沙、水加工成面包、牛奶等食物,农业基础地位才会动摇。
(3)把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更是由我国的具体国情所决定的。
我国农业的基础地位仍然比较脆弱,表现在:我国农业生产的技术装备水平与劳动生产率水平均比较低,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抗灾害能力差(1998年发生在长江流域的特大洪涝灾害以及华北的旱灾有力地说明了这一点);我国农产品供给尤其是粮食供给始终处于基本平衡但偏紧的状态,供求结构性矛盾突出;我国农业生产面临着可耕地少、人口多的具体国情,农业资源人均占有量在世界上属于低水平,这极大地制约了我国农业的发展。
(4)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也是我国经济发展正反两方面经验的总结。
建国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呈现出这样一个规律性现象:农业发展顺利,增长速度快,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就快;反之,农业生产出现倒退,就会给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严重损害。
(5)总之,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基础地位。
农业的基础地位是否牢固,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社会的安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也是关系到我国在国际竞争中能否保持独立自主地位的大问题。
我们要高度重视农业生产,在经济发展的任何阶
段,农业的基础地位都不能削弱,而只能加强。
农学是农业科学领域的传统学科,以解决人类的“吃饭穿衣”为首要己任。
随着农业科技创新速度的不断加快,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在农业中的广泛应用,农学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基础上,正焕发着勃勃生机。
农学(农业科学)是研究与农作物生产相关领域的科学,包括作物生长发育规律及其与外界环境条件的关系、病虫害防治、土壤与营养、种植制度、遗传育种等领域。
农学(农业科学)是研究农业发展的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科学,因涉及农业环
境、作物和畜牧生产、农业工程和农业经济等多种科学而具有综合性。
林业科学和水产科学有时也包括在广义的农业科学范畴之内。
农业是人类“母亲产业”,远在人类茹毛饮血的远古时代,农业就已经是人类抵御自然威胁和赖以生存的根本,农业养活并发展了人类,没有农业就没有人类的一切,更不会有人类的现代文明.社会生产的发展首先开始于农业,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才有工业的产生和发展,只有在农业和工业发展的基础上,才会有第三产业的发展.可见,农业是当之无愧的“母亲产业”.农业的地位和作用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国民经
济的基础”.如何理解这个“基础”呢首先,从经济角度看,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因为,农业是人类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农业的发展状况直接影响着、左右着国民经济全局的发展.农业是国民经济中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农业是人类社会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农业是工业等其他物质生产部门与一切非物质生产部门存在与发展的必要条件.农业是工业特别是轻工业原料的主要来源.重工业中的橡胶工业、化学工业(如硝酸甘油的生产)等所用的原料来自农业;轻工业中的食品工业、纺织工业、皮革工业、烟酒业等所用的
原料也来自农业.农业为工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农村既是重工业商品的广阔市场,也是轻工业商品的广阔市场.农业是国家建设资金积累的重要来源.农业以上缴农业税的方式直接国家积累资金,还通过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间接地为国宾积累了相当多的资金.农业能为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提供劳动力.随着农业的发展,农村中的剩余劳动力日益增多,这些剩余劳动力被充实到了国民经济的其他劳动部门.农业也是出口物资的重要来源.在出口商品构成上,工业品出口的比重逐年上升,但农、副产品及其加工品仍占重要地位.农业在商品
出口创汇方面仍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农业是支撑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发展与进步的保障. 其次,从社会角度看,农业是社会安定的基础,是安定天下的产业.农业能否稳定发展,能事提供与人们生活水准逐渐提高这一基本趋势相适应的农、副产品,关系到社会的安定.“民以食为天”,粮食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资料,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突出地表现在粮食的生产上.如果农业不能提供粮食和必需的食品,那么,人民的生活就不会安定,生产就不能发展,国家将失去自立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讲,农业是安定天下的产业. 第三,从政治角度看,
农业是国家自立的基础.我国的自立能力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农业的发展.如果农、副产品不能保持自给,过多依赖进口,必将受制于人.一旦国际政局变化,势必陷入被动,甚至危及国家安全.因此,农业的基础地位是否牢固,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社会的安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也是关系到我国在国际竞争中能否坚持独立自主地位的大问题第四,从我国农业发展现状看,20世纪后半叶我国广大农村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生产条件大大改善,农副产品产量大幅度增加,农民生活水平显着提高.但我国农业的基础地位仍然比较脆弱,
农业发展速度仍然相对滞后,农业仍是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不兴,无从谈百业之兴,农民不富,难保国泰民安.13亿人口的中国,如果农业发展上不去,恐怕谁也不敢打保票,中国人不会饿肚子.面对国际竞争,中国民族工业的底牌,是背靠农村这个巨大的国内市场,没有农民增收作支撑,扩大内需战略便如同沙中建塔、纸上谈兵,中国经济迟早会有逆水行舟,不进反退的风险.我们同样也难以想像,未来中国能够在城乡二元化、工商业发达农业羸弱的基础上,实现现代化强国之梦.“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可能
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中国经济发展远景规划,如果让农业拖了后腿,最终只能是水中月、镜中花. 我国农业生产技术装备水平与劳动生产率水平均较低,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抗灾害能力差.我国农产品供给尤其是粮食供给始终处于基本平衡但偏紧的状态.我国农业生产面临着可耕地少、人口多的具体国情,农业资源人均占有量在世界上属低水平,这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 刚刚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又进一步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更多地关注农村,关心农民,支持农业,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
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开创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新局面.农业发展顺利,增长速度加快,整个国民经济发展速度也快.农业生产倒退,发展速度减慢,就会给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带来损害.农业发展制约着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发展.我国必须将农业放在整个经济工作首位,高度重视农业生产,在经济发展的任何阶段,农业基础地位都不能削弱,只能加强.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