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诗词名篇欣赏
中国古典诗歌鉴赏PPT课件

.
44
《诗经·邶风·燕燕》
燕燕于飞,
燕子飞翔天上,
差池其羽。
参差舒展翅膀。
之子于归,
妹子今日远嫁,
远送于野。
相送郊野路旁。
瞻望弗及,
瞻望不见人影,
泣涕如雨。
李清照与赵明诚的爱 情既有婚姻来维系,更有 深厚的感情基础。虽然分 离,却互相惦念,一种离 愁,由两人分担,“离怀 别苦”也减轻了许多,更 何况时时尚有传情锦书的 慰藉。苦涩的离愁中含有 夫妻双方心心相印和彼此 眷恋的幸福感,是李清照 ,李清照
家破夫亡,受尽劫难和折
.
16
汉代女子渴望爱情:“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 离”(《白头吟》)。她们缠绵柔媚,一往情深。 当丈夫或情人远行时,她们苦苦相思,梦寐难忘: “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远道不可思,宿昔梦 见之。梦见在我傍,忽觉在他乡。”(《饮马长城 窟行》)
.
17
她们爱得炽热也恨得痛切。汉代女子发现对方 背叛爱情时,就毅然斩断情丝,毫不迟疑。《白头 吟》中的女子唱道:“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 《有所思》中的女子更加刚烈,她本来在思恋远方 的意中人,准备把自己最心爱的“玳瑁簪”送给他; 但当她听说对方“有他心’之后,就立即把这件象 征爱情的珍贵礼物砸毁烧掉,还要“当风扬其灰”, 并表示“从今以往,勿复相思。”
.
38
《钗头凤》(陆游)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 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 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
39
钗头凤 (唐婉)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 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难,难,难!
经典的古诗词鉴赏及赏析【十篇】

【导语】中国诗起源于先秦,⿍盛于唐代。
中国词起源于隋唐,流⾏于宋代。
在中华⽂明灿烂的长卷中,唐诗宋词是其中最为绚丽的华章。
诗词是阐述⼼灵的⽂学艺术,⽽且诗词在语⽂教材中也是很重要的⼀门课程。
下⾯®⽆忧考⽹就给⼤家分享下经典的古诗词鉴赏及赏析,欢迎阅读!经典的古诗词鉴赏及赏析篇⼀:《静夜思》 《静夜思》 唐代:李⽩ 床前明⽉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低头思故乡。
诗词鉴赏: 诗的前两句,是写诗⼈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刹那间所产⽣的错觉。
⼀个独处他乡的⼈,⽩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到夜深⼈静的时候,⼼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
何况是在⽉明之夜,更何况是⽉⾊如霜的秋夜。
“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动地表达了诗⼈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光误作铺在地⾯的浓霜。
⽽“霜”字⽤得更妙,既形容了⽉光的皎洁,⼜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诗的后两句,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
“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凝望着⽉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的照耀下。
于是⾃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
“低头”这⼀动作描画出诗⼈完全处于沉思之中。
⽽“思”字⼜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草⼀⽊,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不在思念之中。
⼀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这⾸⼩诗,既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更没有精⼯华美的辞藻;它只是⽤叙述的语⽓,写远客思乡之情,然⽽它却意味深长,耐⼈寻味,千百年来,如此⼴泛地吸引着读者。
经典的古诗词鉴赏及赏析篇⼆:《钱塘湖春⾏》 《钱塘湖春⾏》 唐代:⽩居易 孤⼭寺北贾亭西,⽔⾯初平云脚低。
⼏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不⾜,绿杨阴⾥⽩沙堤。
诗词鉴赏: 这是⼀⾸描绘西湖美景的名篇。
中国风诗词曲五首语文课件PPT模板

水调歌头(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 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 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词开豪放一派,擅长行书、楷书,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作品收录在《东坡文集》。
——序言中,“丙辰中秋”、“兼怀子由”,交代了写作本词的时间和目的。 熙宁二年,苏轼因上书反对王安石变法而不被容于朝廷,自求外放,辗转各地为官。熙宁九年,苏轼到密州为官,此时已与其弟苏辙不相见七年有余,此年中秋,苏轼面对圆月,感慨万千,乘着酒兴写下了这千古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用典
写回乡所见,人事俱非,今非昔比,恍如隔世。
面对此景诗人百感交集(感慨万分)
3.颈联写的是什么意思?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境界?
——“沉舟”“病树”自比遭贬,“千帆过”“万木春”比喻自己被贬后,新贵们仕途得意。
——这两句诗客观上饱含着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充满了哲理,也可以理解为诗人心胸豁达。
贰
题解及写作背景
——水调歌头,是词牌名,其作用是规定一首词每句的字数、平仄等。
1、如何理解“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搂玉宇,高处不胜寒”,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理?
——由于无法排解内心的困惑,词人便想乘风飞往月宫去,但又担心在高寒的月宫自己难以承受。这就流露出词人“出世”、“入世”的双重矛盾心理。
写作者远望长安,顿生悲哀伤感之情。 往日辉煌繁华的长安,如今却是一片荒凉。
传颂诗词经典

传颂诗词经典
中国的诗词经典源远流长,其中有许多被传颂的经典作品,这些诗词深刻地描绘了人情世态、自然景观以及内心感悟。
以下是一些备受推崇、常被传颂的中国古典诗词:
唐诗三百首:
1. 《静夜思》- 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2. 《登高》- 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
宋词精选:
1. 《水调歌头》- 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2. 《声声慢》- 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
元曲名篇:
1. 《西江月》- 郑光祖:“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
2. 《满江红》- 关汉卿:“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
唐宋诗词和元曲等时期的经典作品被视为中国古典文学的珍品,因其情感表达、意境描绘和艺术性而被广泛传颂。
这些诗词通过文字深刻地描绘了中国古代文人对自然、人情和命运的感悟,被后人传颂流传,成为经典的文学遗产。
中国古典爱国诗词名篇鉴赏

中国古典爱国诗词名篇鉴赏作者:金玮来源:《学苑创造·C版》2011年第10期又一个金秋十月,我们迎来了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六十二岁的生日。
我们的祖国,是一个有着悠久爱国传统的文明古国。
千百年来,无数爱国志士以诗歌的方式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
就让我们满怀爱国的热情,学习一些课外的,但同样让人感动的爱国诗词吧!1. 《诗经·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
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
与子偕行!这一首《无衣》出自《诗经·秦风》,是“国风”中的一首,另外在《唐风》中还有一首同题的作品。
这首《无衣》具体隐含了什么史实虽然没有很明确的答案,但一般都认为是一首战歌。
《秦风·无衣》是产生于秦地的一首歌谣,是《诗经》中著名的爱国主义诗篇。
这首诗的大意是:怎能说没有衣裳?我愿和你披同样的战袍(汗衣和下衣)。
我们的国王要出兵打仗,就准备好我们的铠甲武器。
咱们共同面对敌人(共同战斗,同进同退)!本诗运用了《诗经》中的诗歌惯用的重章叠唱,其中的三个小节只是更换了几个词。
“袍”、“泽”与“裳”,“戈矛”、“矛戟”和“甲兵”,“同仇”、“偕作”和“偕行”的意思相差不大,重复使用增强了表达的效果,更能表现战士们团结一心、同仇敌忾、誓死保卫疆土的义愤和报国热情!2. 屈原《九章·哀郢》(节选)曼余目以流观兮,冀一反之何时?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
信非吾罪而弃逐兮,何日夜而忘之?屈原可以算是中国最早的爱国诗人了。
他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人,曾做过左徒、三闾大夫等辅佐君主的大臣。
他不仅品行高洁,有卓越的治国才能,更是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九章》是屈原的一组楚辞作品,《哀郢》是其中的第三首,一般认为是在楚国都城郢被秦国攻破以后,诗人悲痛欲绝而写出的。
这里我们只节选了其中最后几句。
山水古诗词鉴赏

山水古诗词鉴赏山水古诗词鉴赏山水诗词是中国古典文学花园里的一朵奇葩。
它不仅生动地描绘了华夏山川的旖旎风光,汇成千古江山的历史艺术画卷。
下面就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山水古诗词鉴赏,希望大家喜欢。
山水古诗词鉴赏篇1:山中朝代:唐代作者:王勃原文: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赏析这首抒写旅愁乡思的小诗,诗人在寥寥二十个字中,巧妙地借景抒情,表现出了一种悲凉浑壮的气势,创造了一个情景交融的开阔的意境。
首句“长江悲已滞”,是即景起兴。
在字面上也许应解释为因长期滞留在长江边而悲叹,诗人在蜀中山上望见长江逶迤东去,触动了长期滞留异乡的悲思。
可以参证的有作者的《羁游饯别》诗中的“游子倦江干”及《别人四首》之四中的“雾色笼江际”、“何为久留滞”诸句。
但如果与下面“万里”句合看,可能诗人还想到长江万里、路途遥远而引起羁旅之悲。
这首诗的题目是“山中”,也可能是诗人在山上望到长江而起兴,是以日夜滚滚东流的江水来对照自己长期滞留的旅况而产生悲思。
与这句诗相似的有杜甫《成都府》诗中的名句“大江东流去,游子日月长”,以及谢脁的名句“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
这里,“长江”与“已滞”以及“大江”与“游子”、“客心”的关系,诗人自己可以有各种联想,也任读者作各种联想。
在一定范围内,理解可以因人而异,即所谓“诗无达诂”。
古代诗人往往借江水来抒发羁旅愁情,而王勃此句的艺术独创性在于,他不仅借大江起兴,而且把自己的悲愁之情注入大江,使长江感情化、人格化。
诗人客居巴蜀,一颗心为归思缠绕而无法排解,因此,当他在山上俯瞰长江时,竟感到这条浩浩奔流的大江,也为自己的长期淹留而伤心悲痛,以至它的水流也迟滞不畅了。
这新奇的想象,既缘于诗人的“移情”作用,又符合生活的实感。
人在山上望长江,由于距离远,看不清它的滚滚奔腾的波涛,往往会感到江水是凝滞不动的。
所以,这句诗中长江悲伤滞留的形象,也真切地表达了诗人的直觉感受。
悲愁的长江与悲愁的诗人相互感发、契合、共鸣,强烈地感染了读者的情绪。
中国古典诗词60首

中国古典诗词60首中国古典诗词(曲)100首排行榜《水调歌头·述怀》(大江来何处)——霍文渊大江来何处,西望五国城,唯见滔滔黄水,斜映夕阳红。
叹此行歌未断,谁念王孙落魄,流浪羁江城。
年华从容逝,洒泪恨何穷!追旅思,忆旅迹,空涕零。
万卷诗书事边,断送一世名。
恨无冲天之翼,南上玉霄金殿,慷慨啸长风,千古荤堂事,都在梦想中。
01.《将进酒》——李白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君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钟鼓馔玉何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中国唐朝诗人,有“诗仙”、“诗侠”,“文曲星下凡”之称,公认为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
有《李太白集》傳世。
其作品天马行空,浪漫奔放,意境奇异,才华横溢;诗句如行云流水,宛若天成。
李白诗篇传诵千年,众多诗句已成经典。
李白在诗歌上的艺术成就被认为是中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巅峰。
【李白此诗是其代表作之一。
此诗虽然在思想内容上得不到历代主流意识的推荐,但在广大群众中影响是非同凡响的。
此诗如银河从天而落,奔腾咆哮,汹涌澎湃,纵横捭阖。
有诗以来,无此“惊天地、泣鬼神”之作,难怪后世评论家常常惊叹其海雨天风般的气势,称其“变幻神奇”,“空前绝后”,“太白所以为仙才也!”故此诗居本排行榜之首,为压卷之作。
】02《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崩云,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诗词意境解析古典诗词中的自然美感

诗词意境解析古典诗词中的自然美感自然美感是古典诗词中常见且重要的主题,通过描绘大自然的景色和气氛,古人以文字传达了他们对自然之美的感悟和赞美。
本文将分析几首古典诗词中体现自然美感的意境,并探讨这些意境所引发的思考。
一、《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的名作,通过简洁的文字描绘了一个宁静的夜晚场景。
明亮的月光照亮了大地,仿佛洒下了一层霜。
诗人抬头望着明月,却不禁陷入对故乡的思念之中。
这首诗以深沉的意境表达了对自然美丽景色的感叹以及对故土家园的惦念,让人在读诗时也不禁回想起自己的故乡和远方。
二、《悯农》杨万里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悯农》是明代诗人杨万里的作品,通过对农村生活的描写,深刻体现了农民辛勤劳作的场景以及社会现实的残酷。
诗中描绘了农民春耕秋收的辛勤劳作,通过简洁而生动的文字表达了农民的付出和生活的艰辛。
这样的自然意境意味着人与自然的紧密关系,也引发着对社会问题的深思。
三、《登鹳雀楼》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名篇,通过描绘中国大地壮丽自然景色,表达了作者对“壮丽天地”的向往和追求。
诗人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来描绘壮观的景色,通过“更上一层楼”的表述,暗示了对于追求境界和提升自我的追求。
这首诗以广阔的自然景色引起人们对生命意义和远方的思考。
四、《江南春》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江南春》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作品,通过对江南春景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和人文景观的赞美之情。
诗中描绘了江南春的鸟语花香,水乡田园的美景,以及江南的文化底蕴。
这种自然美感让人感叹江南之美,也让人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境产生共鸣。
在古典诗词中,自然美感是一种广泛而深刻的主题,通过对大自然景色的描绘和意象的运用,可以产生丰富的意境和情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典诗词名篇欣赏作业
一、试比较分析下面两首词中人物形象的个性特征。
李清照《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剗金钗溜,和羞走。
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清代诗人毛奇龄《南柯子·斗草》:
喜摘惟红豆,难攀是白榆。
百花亭外展毹。
藏得宜男,临赛又踌躇。
绡帕销藤刺,缃解露珠。
朦胧却把翠钿输。
暗拣花枝,插补鬓边虚。
答:李清照的《点绛唇》描写的是一个天真烂漫而又情窦初开的贵族少女形象。
表现了词人李清照对爱情的强烈追求和对自由的渴望。
毛奇龄的《南柯子·斗草》描写的是对爱情憧憬却又羞于表达的天真活泼的在斗草的少女。
《点绛唇》的上阕描绘了一个身躯娇小、额间鬓角还挂着汗珠、轻衣透出香汗刚下秋千的如花少女天真活泼、累态可掬的娇美形象。
刚荡完秋千,两只手又是土又是泥,而懒得去洗一洗,就这么悠哉、怡然地在花园中游逛。
这种不拘小节的举动,只有天真烂漫、未被礼法束缚的少女才做得出。
这里对人物的描画是多么真切、自然,又是多么细腻、生动啊。
“露浓花瘦”,打秋千时已玩到了忘乎所以,等歇下来,才感觉到花园里是这么美:正是早春天气,远远近近、高高低低、形形色色的蓊卉正含苞待放;仔细看,朵朵娇艳的花蕾上还凝聚着颗颗圆滚滚的露珠,在清晨的阳光下晶莹闪烁,幻出迷人的色彩。
这样的景,衬托出主人公欣喜、兴奋的心情,流露出词人对大自然的赞叹。
“花瘦”,即含苞未放之花,它又暗示了主人公的少女身份。
这一句既写景又喻人,双关用得妥贴、自然、巧妙。
“薄汗轻衣透”,主人公出汗,说明打秋千时的投入,以致汗出,而且不觉。
这又纯然是一个少女所为。
主人公毕竟是官宦人家女子,因而只是“薄汗”,而非“汗滴禾下土”之农夫汗。
这里的描画十分细致,且恰到好处。
“轻衣透”紧承“露浓”,“露浓”表明天气尚嫌凉。
主人公玩的时候全然不觉,歇下来,加之出了汗,才觉凉意袭人,故而有“轻衣透”之感。
《斗草》的上阕中斗草, 是神情唯关注在红豆之上。
因此, 这里著一“唯”字, 把少女对于爱情的向往神采飞溢地点逗出来。
“百花”七字铺叙斗草游戏的场面。
氍毹, 指地毯。
在花草丛生的百花亭边摊开一条地毯, 少女们纷纷拿
出自己喜爱的春花百草开始斗比起来。
斗草的场面可以写得很多,而作者仅仅抓住一个极微妙的动作予以突现:“藏得宜男, 临赛又踟蹰。
”对于一个少女来说, 这似乎是一个令她为难的场面: 满怀情愫地撷取心爱的花草, 到临赛时却不好意思拿出来, 原来那花草的
名字是叫这位少女说不出口的宜男草。
短短的几个字把读者引入到少女那神秘的内心世界, 因而留下难忘的印记。
《点绛唇》的下阕词人转过笔锋,使静谧的词境风吹浪起,写少女忽然发现有人来了,她自然而然地、匆匆忙忙地连鞋子也顾不上穿,光着袜子,害羞地朝屋里跑去,头上的金钗也滑落了。
这也就活脱脱刻画出一个大户人家少女形象的另一面来:在封建礼教束缚下不得不遵守所谓“礼”的心理与行动。
但她害羞地跑到门边,却没有照常理立刻躲进屋里去,而是“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倚门”,在于以门为掩护,似露不露,“犹抱琵琶半遮面”,这才好回首一看;看,又不敢正眼看,还要装作赏花闻香,而眼中余光却早落在那人身上。
“倚”、“回”、“嗅”三个动作,就像电影中的特写镜头一样,不仅如画般折摄出主人公的动作、神情、姿态,而且准确地描绘出主人公既爱恋又羞涩、既欣喜又紧张、既兴奋又恐惧的微妙心理活动。
把一个情窦初开,又受着封建礼法约束的少女的复杂情感,十分清楚而
委婉、真切而自然、细腻而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斗草》的下阕以颇为活泼的笔调描绘了少女们的憨态。
绡帕, 生丝的手帕, 用来包裹有刺的藤, 结果把丝头给拉出来了。
缃阑, 浅黄色的头巾, 它包裹的是刚刚摘来的花草, 上面还沾着露水呢。
这里, 诗人不惜笔墨, 细致地状绘了各色花草的鲜嫩, 特别又强调是用绡帕和缃阑包裹着, 不由得使读者从那鲜嫩的花草和珍爱的手帕进一步联想到少女的天真可爱的容貌。
“朦胧却把翠钿输”一句有些出人意表。
也许这些少女玩得过于专注了, 一个少女竟糊里糊涂地把翡翠首饰输给人家。
“朦胧”二字传达出了少女的憨态和痴情。
但是很快, 她也许发现了自己的大意, 是暗自懊悔呢, 还是明争暗夺过来呢?诗人并没有写, 或者说这个少女根本就没有这样想过, 她只是以一个非常细微、极不起眼的动作文饰过去:“暗拣花枝, 插补鬓边虚。
”呵, 原来这位少女不声不响地拣了一朵鲜花插在鬓角, 填补那输给人家的翡翠首饰的空档。
诗人巧妙地捕捉到了这转瞬即逝的典型动作, 写出了少女可爱天真的一面。
二、试赏析清代女词人顾太清《惜花春起早·本意》:
晓禽鸣,透纱窗、黯黯淡淡花影。
小楼昨宵听尽风雨,为著花事惊醒。
千红万紫,生怕他、随风不定。
便匆匆、自启绣帘看,寻遍芳径。
阶前细草蒙茸,承宿露涓涓,香土微泞。
今番为花起早,更不惜、镂金鞋冷。
雕栏画槛,归去来、闲庭幽静。
卖花声、趁东风,恰恰催人临镜。
答:雨后的早晨,她在鸟儿啁啾的醒来,透过纱窗,看到熹微的晨光,和晨光雾霭中的朦朦胧胧的花影。
昨夜下过一场雨,所以她清早醒来不知道她的花怎样了,原本开的万紫千红,只怕被风雨摧折,于是急急起来,掀开绣帘看,寻遍芳径。
雨后的早晨,台阶前的小草都是湿漉漉的,地面也是泥泞的。
今番为花早起,更不惜、镂金鞋冷。
走下台阶,她的金镂鞋马上就打湿了,因而感到丝丝凉意,雕栏画槛一一走过看遍,她方才回来。
此时天色尚早,小院里十分幽静,直到听到街上卖花人的吆喝声,她才恍然记起自己尚未梳妆打扮。
诗人对大自然的这份敏感与执着的热爱正显示了其优雅清净的心态。
更皆词中所描写的景致,一如晨露清新,真是清灵至极。
这首词写得巧妙至极,三言两语就将爱花人的形象塑造得惟妙惟肖,细细品味,但觉这爱花女子的表情动作皆在词句中表露无疑。
若非诗人真心爱花必定写不出如此生动感人的词句来,诗人的惜花之情表露无遗。
整首词优美大气,极具画面感,融情于景,余味不尽,韵味悠长,摇曳人心。
给人清新活泼的感觉,读完一遍,仿佛有花儿在眼前缓缓开放,柔和淡雅的色彩使人心旷神怡。
,具有一种整体美。
难怪况周颐评这首《惜花春起早·本意》“直入清真之室,闺秀中不能有二”,所谓“直入清真之室”,就是指具有周邦彦词含蓄蕴藉、典雅浑成的风格。
这首词写词调本意即“惜花春起早”,其辞劲健,其情婉约,“深稳沉着”,“绝无一毫纤艳涉其笔端”,摆脱了清代词坛的纤弱浮艳之习,也超越了一般闺秀词的“小慧”和“纤佻”,境界浑成,具有一种整体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