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海绵城市设计说明专篇规划报批格式

合集下载

海绵城市设计专篇

海绵城市设计专篇

第一章海绵城市设计专篇一、设计总则让城市像海绵一样,下大雨的时候吸水、蓄水,防止内涝,而天好及干旱的时候,又能把吸的水“吐”出来综合利用,节约水资源。

1.1 海绵城市建设应坚持规划先行,生态优先,示范引领,以点带面的建设方针。

1.2 工程设计应因地制宜,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技术,以达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雨水控制目标。

1.3 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应满足规划要求,并宜符合下列规定:建筑与小区:新建不低于 80%,改建不低于 70%。

道路用地:新建不低于 75%,改建不低于 60%。

绿地及广场用地:新建不低于 90%,改建不低于 85%。

1.4 鼓励采用透水铺装、屋顶绿化、下沉式绿地、生物滞留设施、渗透塘、渗井、湿塘、雨水湿地、蓄水池、雨水罐、调节塘、调节池、植草沟、渗管/渠、植被缓冲带、初期雨水弃流设施、人工土壤渗滤等工程措施。

1.5 透水铺装设计及施工应满足国家有关标准规范的要求。

1.6 对有条件的工程项目,宜考虑雨水资源化利用。

1.7 低影响开发设施应设置溢流排放系统,并与城市雨水管渠系统或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有效衔接。

1.8 低影响开发设施内植物宜根据水分条件、径流雨水水质等进行选择,宜选择耐盐碱、耐水湿、耐污染等能力较强的乡土植物。

二、建筑与场地2.1充分利用场地空间合理设置绿色雨水基础设施,局部采用小型的、分散的下沉式绿地、雨水花园等有雨水调蓄功能的绿地或水体,减少外排雨水量。

通过这些绿色生态措施收集、滞留、净化、渗透、原位利用小区内屋面、道路、停车场的雨水径流,削减了进入市政管道和水体的雨水量及污染物,节省了雨水管道等传统基础设施的投资,同时提供了健康、生态的生活、学习、工作环境。

2.2 建筑与小区内的景观水体和绿地设计有雨水储存和调节功能,景观水体可建成集雨水调蓄、水体净化和生物景观为一体的多功能生态水体。

在园林景观设计中进行土壤/气候分析以选择适合的植物设计景观绿化,采用地方化或适合植物,减少浇灌要求。

海绵城市设计说明专篇(施工图设计格式)

海绵城市设计说明专篇(施工图设计格式)

海绵城市设计说明专篇(施工图设计格式)海绵城市设计说明专篇(施工图设计格式)一、设计依据1、国家或地方海绵城市相关技术标准、规范。

(可参考下表)主要规范名录表《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2016版)《建筑与小区雨水控制及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50400-2016(2016版)《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2016版)《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2016年版)《城市绿地设计规范》GB50420-2007(2016年版)《吉林省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导则(试行)》(2016)吉林省《低影响开发雨水控制与利用技术规程》DB22/T168-2017吉林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DB22/JT137-2015注:上表仅为主要标准规范,设计单位应根据项目实际情况选取,如有上述未列规范,可根据项目需求进行补充。

2、长春市规划局规划设计条件及规划设计条件图(《长春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2016-2030)》3、国家或地方相关文件要求。

二、需上报的资料及要求:1、海绵城市专项说明书说明书内容:说明书中应设立海绵城市(雨水控制与利用)独立章节。

应包括海绵城市总体说明、设计依据、设计原则及特点、雨水控制与利用相关计算书、所采用的海绵城市相关材料、设施的指标参数应明确。

深度要求:1)应在总设计说明中设立海绵城市(雨水控制与利用)独立章节,并与相关专业内容紧密结合,并且提供海绵城市技术措施相关计算书。

2)专项说明书主要内容应包括海绵城市、设计依据及特点、所采用的海绵城市相关技术、材料设施的指标。

3)专项说明书中应明确项目雨水控制目标:对应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目标,硬化地面透水铺装率,下沉式绿地占比,是否有雨水回用设施。

2、海绵城市平面设施布置图及相关图纸深度要求:海绵城市设施布置平面图应明确标明透水铺装及雨水净化、调蓄、利用等相关设施位置和数量。

海绵城市设施大样图、透水铺装结构图、下沉式绿地剖面图及详细做法、雨水花园剖面图及详细做法、雨水调蓄、净化回用等海绵城市相关措施的做法详图。

海绵城市规划设计说明

海绵城市规划设计说明

海绵城市规划设计说明 TYY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TYYUA16H-TYY-TYYYUA8Q8-10、海绵城市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

国际通用术语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

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建设“海绵城市”并不是推倒重来,取代传统的排水系统,而是对传统排水系统的一种“减负”和补充,最大程度地发挥城市本身的作用。

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统筹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统性,协调给水、排水等利用各环节,并考虑其复杂性和长期性。

海绵城市建设目前在全国全面展开,各个城市均以试点项目为先导。

本项目的建设具备良好的场地条件和较大的占地面积,并具备良好展示效果,同时又有利于公众对海绵城市理念的普及和教育。

在场地的规划设计中融入海绵城市理念,使得雨水管理在场地中得到充分的应用和展示,相关技术措施还可以与景观设计相结合,创造出丰富的生态景观,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建设海绵城市可持续雨水管理的基本原则:(1)、将雨水作为一项宝贵资源:水资源管理是可持续园区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收集净化雨水来冲洗场地、停车场,浇灌绿地和为景观水体补水,可以减少对传统水资源的消耗,缓解场地内涝积水现象,改善水生态环境。

(2)、重视对流域水系统的影响:建设海绵城市,其积极作用不仅仅局限于项目场地,同时会对所在的流域水文循环产生积极影响,减少下游内涝灾害发生的频率和程度,改善流域水环境质量,促进健康水文循环。

(3)、和项目规划设计结合:在项目建设初期,通过将绿色基础设施与开放空间、道路、建筑和景观进行整体性规划设计,能够在保障各项基本功能的基础上,大幅减少雨水设施的占地面积和成本,提高雨水系统的总体效益,实施可持续雨洪管理理念。

长春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

长春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

长春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长春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2016-2030)文本长春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长春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2016.12目录第一章总则 (1)第二章海绵城市总体布局 (7)第三章海绵系统规划 (8)第四章中心城区海绵城市建设分区指引 (13)第五章建设时序 (21)第六章中心城区海绵城市设施建设指引 (22)第七章近期建设方案 (27)第八章近期建设项目库与投资估算 (28)第九章规划实施与保障 (29)第十章建设施工与运营维护 (32)第十一章监测评估考核体系 (33)第十二章海绵城市建设保障体系 (34)第一章总则第一条规划原则1、规划引领、设计协调;坚持规划的“龙头”地位,各设计项目要严格执行本次专项规划确定的总体目标。

对现状已完成控规、详规、各相关专项规划及各设计项目要依据本次专项规划补充完善海绵城市相关控制内容。

;2、统筹规划、安全为重;将城市供水及节水专项规划、城市污水及再生水利用专项规划、道路系统专项规划、绿地系统专项规划、城市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城市防洪专项规划及水系专项规划中海绵城市相关内容纳入本次规划统筹考虑。

在保障城市运行安全的前提下,处理好海绵城市建设与城市排水、内涝风险控制的关系。

低影响开发城市“小海绵”的建设对缓解城市排水防涝的压力是有效的,但不能代替城市排水防涝系统。

低影响开发是控制与利用大概率的中小规模降雨,对于小概率的短历时强降雨,还必须依靠排水系统和城市防洪系统,以保障城市安全。

3、因地制宜、生态优先;结合长春市冬季漫长寒冷的气候特点,采用适合长春本地情况的相关低影响开发措施与技术手段。

老城区相关海绵城市建设要结合棚户区改造、暖房子工程改造、道路改造、排水管网改造、市政广场改造等项目同步建设,以降低海绵城市建设经济成本和社会成本。

以修复水生态为前提,按照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蓝线、绿线,保护水生态敏感区;优先利用自然排水系统,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提高水生态系统的自然修复能力。

规划 海绵城市 专篇设计

规划 海绵城市 专篇设计

规划海绵城市专篇设计规划-海绵城市-专篇设计1、建筑工程和社区的海绵工程措施应因地制宜,综合考虑功能性、景观性和安全性,采取保护措施,确保公共安全。

2新建建筑与小区中高度在30m以下、坡度小于10°的屋顶宜采用屋顶绿化,且屋顶绿化面积宜占该类建筑屋顶面积的30%-85%。

改造建筑与小区可根据建筑条件考虑采用屋顶绿化。

--根据气候特点和屋顶形式,选择适合当地种植的植物种类。

不应选择根系穿孔强烈的植物种类,也不应选择生长迅速的树木和灌木。

屋顶绿化应根据建筑荷载适当选择树木,并在建筑柱上种植。

如果土壤深度不够,可以选择箱式种植树。

种植屋顶应设置雨水收集系统,防水层上应铺设水管、电缆等设施,屋顶周围应设置安全防护设施,并进行滴灌,灌溉应采用喷灌和渗灌设施。

3屋面雨水宜采取雨落管断接或设置集水井等方式将屋面雨水断接并引入周边绿地或雨水沟中的小型分散式低影响开发设施用于将雨水引入场地内的集中储存设施。

4屋面及硬化地面雨水回用系统均应设置弃流设施。

初期径流弃流量应按根据实测下垫面收集雨水中SS、COD等污染物浓度,无数据时,屋面弃土可采用径流厚度5~7mm,地面弃土可采用径流厚度5~10mm。

雨水可用于建筑和住宅区的杂用水、绿地洒水、道路冲洗和景观供水。

5建筑与小区内无大容量汽车通过的路面、停车场、步行及自行车道、休休闲广场、室外庭院采用透水路面。

新区透水铺面率不低于50%,改建区透水铺面率不低于40%。

6建筑与小区道路最大道路纵坡为8%,最小道路纵坡为0.3%。

对于下沉式绿地段道路,竖向高程应高出绿地标高不小于50mm。

7建筑物及社区道路、广场两侧采用植被浅沟、渗水沟等地表排水形式输送、消纳、滞留雨水径流,减少小区内雨水管道的使用。

若必须设置雨水管道,设施规模原则上应该按照《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101-2021,2021年版)中相应标准进行设计。

8建筑物和社区的雨水口应设置在集水面最低处,顶部标高应低于排水面10mm~20mm,并应高于周边绿地种植面40~50mm;雨水口应截污挂篮、环保雨水口等措施。

吉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下发《吉林省海绵城市建设设计要点(试行)》的通知-吉建设〔2017〕8号

吉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下发《吉林省海绵城市建设设计要点(试行)》的通知-吉建设〔2017〕8号

吉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下发《吉林省海绵城市建设设计要点(试行)》的通知正文:----------------------------------------------------------------------------------------------------------------------------------------------------吉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下发《吉林省海绵城市建设设计要点(试行)》的通知吉建设〔2017〕8号各市(州)建委(住房城乡建设局),各县(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全省勘察设计单位、施工图审查机构: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发办〔2015〕75号)、吉林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吉政办发〔2016〕64号文件要求,我省正在全面开展海绵城市建设。

根据《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海绵城市建设国家建筑标准设计体系的通知》(建质函[2016]18号),国家已经出台了海绵城市系列建设标准,全省勘察设计单位应肩负设计先行的责任,尽快熟悉并掌握国家海绵城市相关技术标准要求,并在海绵城市专项规划、施工图设计及审查中严格按照现行国家及地方标准的有关规定执行。

吉林省海绵城市建设要坚持“规划引领、设计协调”的原则,全省海绵城市相关设计项目,要严格落实所在地的海绵城市专项规划中要求的相关指标,设计内容与规划相协调。

鉴于海绵城市建设内容设计各领域,专业涵盖面广,全省勘察设计单位对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掌握程度不一,为保障全省海绵城市相关建设项目科学合理的推进,依据现行国家标准及相关编制深度规定要求,提出海绵城市设计专篇编制要点,供勘察设计单位参照执行。

按照专业方向划分为:市政道路、建筑与小区、公园绿地、城市水系。

附件:吉林省海绵城市建设设计要点(试行)吉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2017年6月22日——结束——。

海绵城市设计专篇简单说明

海绵城市设计专篇简单说明

XXXXXXXXXXXXX项目海绵城市设计专篇1.现状基本情况1.1项目概况1)建设地点与场地现状XXXXXXXXXX图1 项目实景图2)建设规模XXXXXXXXXXXX,主要功能包括:各项经济技术指标详见本说明第五项,主要经济技术指标表;3)场地地质条件4)场地市政条件5)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图2 项目总图1.2自然条件2. 问题与需求分析3. 目标及原则3.1 设计依据3.2 设计目标3.3 设计原则按照国家相关要求严格进行设计。

基本原则:因地制宜、安全为重、生态优先、景观协调。

1) 因地制宜:结合绿建相关要求,及项目地块总平设计方案,合理布置海绵城市措施,通过适宜本地块的海绵措施组合达到海绵城市相关指标要求。

2) 安全为重:海绵设计充分考虑建筑排水安全,确保建筑本身及建筑排水安全。

3) 生态优先:优先利用自然排水系统与低影响开发设施,实现雨水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和可持续水循环,提高水生态系统的自然修复能力,维护地块绿化良好的生态功能。

4) 景观协调:LID 设施和景观布置紧密协调,在选用适宜当地生长的植物基础上,既发挥出 LID 设施的功能作用,又实现景观效果的最优化。

4. 工程设计4.1 环境友好的地面铺装场地内的地面和道路等除重载道路外均采用生态透水地坪,不同于传统的不可渗透铺装,此铺装有利于土壤透气透水,还原地下水,在源头阻止污染物,减少地表径流,减少雨水冲积物,减缓洪峰,增加土地水含量,美观经济,有利于实现室外硬质铺装地面透水≥50%的面积比例要求。

除此之外,通过表层下渗水层的过滤,水可以渗透到泥土中。

透水铺装可以发挥以下几点作用:1)在铺装区域分流雨水洪峰;2)让更多的水体渗透到地下;3)提高水质;4)提高土地的使用率,减少只能用于处理雨水的土地。

项目场地内整体铺装设计以暖色系为主,整合建筑与景观的衔接,铺装材料采用耐磨和易于长期维护和耐用的要求,以透水混凝土、石材、透水砖为主,尽量不用磨光材料,保证室外人行的安全。

附1 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申报文本

附1 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申报文本

附1:
___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申报文本
申报文本可依据实施方案,参考评审指标等拟定,由省级财政、住建城乡建设、水利部门正式上报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作为监督检查的依据。

如果进入竞争性评审环节,现场陈述突出重点,突出特色。

一、申报试点主要内容
1.xx城市拟开展海绵城市建设试点。

2.城市规模:面积达到xx平方公里,人口达到xx万人。

其中:拟开展海绵城市试点建设的区域面积达到xx平方公里,人口达到xx万人。

3.试点项目xx个,试点城市年径流总量目标控制率、排水防涝标准、防洪标准等。

4.试点项目对城市吸水、蓄水、净水和释水功能的提升,对解决“逢雨必涝、雨后即旱”问题和提高城市防洪排涝减灾能力的效能。

二、已开展的工作
1.城市人民政府已成立工作领导小组。

2.编制完成3年实施方案。

其中:实施方案建设期为xxxx 年-xxxx年,运营期xxxx年-xxxx年。

3.组织完成项目前期工作。

试点项目中,已完成初步设计概算的项目xx个,拟建设规模;已完成招投标的项目xx 个,拟建设规模;已开工项目xx个,拟建设规模,已建成规模。

4.投融资机制及已筹措资金情况。

5.已出台的配套政策。

6.其他已开展的工作。

三、承诺
我市所有提交材料属实。

同意按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工作部署和有关要求推进试点,签署协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春海绵城市设计说明专篇规划报批格式
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
海绵城市设计说明专篇(规划报批格式)
一、设计依据
1、国家或地方海绵城市相关技术标准、规范。

(可参考下表)
注:上表仅为主要标准规范,设计单位应根据项目实际情况选取,如有上述未列规范,可根据项目需求进行补充。

2、长春市规划局规划设计条件及规划设计条件图(《长春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2016-2030)》
3、国家或地方相关文件要求。

二、需上报的资料及要求:
1、海绵城市专项说明书
深度要求:
1)应在总设计说明中设立海绵城市(雨水控制与利用)独立章节,并与相关专业内容紧密结合。

2)专项说明书主要内容应包括海绵城市项目设计依据、设计指标及特点、所采用的海绵城市相关技术、材料设施的指标。

3)专项说明书中应明确项目雨水控制目标:对应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目标,硬化地面透水铺装率,下沉式绿地占比,是否有雨水回用设施及其组成。

2、海绵城市平面设施布置图
深度要求:海绵城市设施布置平面图应明确标明透水铺装及雨水净化、调蓄、利用等相关设施位置和数量,并且应提供项目雨水管网规划图及相应说明。

注: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应按照规划给出指标,如缺少相关规划应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5号)、住房城乡建设部印发《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建城函[2014]275号),要求吉林省各地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在70%以上。

3、海绵城市设施应用情况一览表
根据吉林省地方标准《低影响开发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技术规程》DB22/JT168-2017,报送项目应根据实际情况填写所采用的海绵城市技术及内容。

海绵城市技术设施应用情况一览表
注:1、在项目有应用的技术栏内打“√”,未应用无需填写。

表格内未表现的可以采用补充表格形式填写。

注:
1、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可参考规划提供指标或根据项目实际情况拟定指标,不得低于国家最低标准要求。

2、硬化地面透水铺装率,项目内道路、人行道、广场、停车位等应用透水铺装数量占总硬化地面的比率。

3、下沉式绿地占项目总绿地面积的百分比。

4、建设项目采用的雨水调蓄容积,并且应结合考虑雨水回用配套处理及提升设施。

5、项目如采用雨水回用技术,用于绿地灌溉(喷淋用水)、刷车、冲洗街路、景观水体补充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