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感觉器官的结构与功能
感觉器官的结构与功能

感觉器官的结构与功能感觉器官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能接受外界的刺激并将其转化为神经信号,使我们感知到世界的存在和变化。
这些感觉器官包括皮肤、眼睛、耳朵、鼻子和舌头等,每个器官都有其独特的结构和功能。
一、皮肤皮肤是人体最大的感觉器官,它覆盖在全身,起着保护身体内部器官的作用。
皮肤分为三层: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
在表皮中,有大量的感受器,如触觉、疼痛和温度感受器等,它们能够感知外界的刺激并将其转化为电信号传递给大脑,让我们感受到触摸、疼痛和温度的变化。
二、眼睛眼睛是人体感觉器官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它能够接受光线的刺激并将其转化为视觉信号,使我们能够看见周围的事物。
眼睛包含了角膜、瞳孔、晶状体和视网膜等结构。
角膜是眼睛的外层,它能够对光线进行聚焦;瞳孔是眼睛的孔径,它能够调节进入眼睛的光线量;晶状体是眼球的透镜,它能够对光线进行调节和聚焦;视网膜是眼球的内层,它包含了大量的感光细胞,能够将光线转化为神经信号并传递给大脑。
三、耳朵耳朵是人体感觉器官中负责听觉的部分,它能够接受声音的刺激并将其转化为听觉信号。
耳朵包含了外耳、中耳和内耳等结构。
外耳由耳廓和外耳道组成,它能够接收声音并将其引入内耳;中耳包含了鼓膜和听小骨等,它能够将声音的振动转化为机械信号;内耳包含了耳蜗和前庭等,它能够将机械信号转化为神经信号并传递给大脑。
四、鼻子鼻子是人体感觉器官中负责嗅觉的部分,它能够接受气味的刺激并将其转化为嗅觉信号。
鼻子包含了鼻腔和嗅神经等结构。
鼻腔内的上皮细胞具有感受气味的能力,当气味分子进入鼻腔后,它们会与感受器结合并激活嗅神经,最终将嗅觉信号传递给大脑。
五、舌头舌头是人体感觉器官中负责味觉的部分,它能够接受食物的化学刺激并将其转化为味觉信号。
舌头由舌腔和味蕾等结构组成。
舌腔中包含大量的味蕾,味蕾能够感知食物中的化学物质并将其转化为味觉信号,然后通过舌骨和腭等结构传递给大脑。
综上所述,感觉器官在人体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0.1感官系统PPT人体解剖生理学

视网膜微细结构
第二节 眼
一、眼球
(二)眼球内容物
1.房水 无色透明液体。营养角膜和晶状体, 维持眼压及折光。 2.晶状体 虹膜和玻璃体之间,无色透明, 双凸透镜,富有弹性,唯一可调节的折光装 置。 3.玻璃体 填充于晶状体和视网膜之间的无 色透明的胶状物质。具有折光作用和支撑视 网膜的作用。
眼球
第二节 眼
视神经盘:视网膜后部有一白色的圆形隆起, 此处无感光细胞,不能感光,称生理性盲点。 黄斑:视神经盘的颞侧约3.5mm的稍下方有 一黄色小区称中央凹,是视觉最敏锐的部位。
眼底
第二节 眼
一、眼球
(一)眼球壁
视网膜视部的微细结构分内、外两层。 外层:色素部,由单层色素上皮细胞构成。 内层:神经部,由3层细胞组成,由外向内依次为感光细 胞、双极细胞和神经节细胞。
第十一章 感觉器官
目录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眼 第三节 耳 第四节 皮肤
第十一章 感觉器官
学习目标
掌握 熟悉
了解
眼的功能 1.眼球 2.中耳 3.内耳 4.皮肤的感觉功能 1.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的概念 2.感觉器的一般生理特性 3.眼副器 4.外耳 5.皮肤的结构 6.皮肤的附属结构
第十一章 感觉器官
第二节 眼
第二节 眼
眼球壁 眼球
内容物
(一)眼球壁
由外向内依次分为:
一、眼球
眼球壁
外膜 (纤维膜) 中膜 (血管膜) 内膜 (视网膜)
眼球
第二节 眼
一、眼球 (一)眼球壁
1.外膜(纤维膜) (1)角膜:前1/6,无色透明,富有弹性,没有 血管,但感觉神经末梢丰富。 (2)巩膜:后5/6,呈乳白色,厚而坚韧,维持 眼球的形态和保护眼球内容物。
(精品)生理课件:感觉器官的功能

3、眼球会聚 • 当双眼看近物时两眼视轴向鼻侧聚拢的现象 • 意义:物像落在两眼视网膜的对称点上,使视觉
更加清晰并防止复视。
(三)眼的折光异常
若眼的折光能力异常,或眼球的形态异常,眼经 最大调节以后平行光也不能在视网膜上清晰成像, 称为折光异常。
1、近视 成因:眼球前后径过长或折光能力过强 矫正:配戴合适的凹透镜 特点:看远物时需要调节,看近物时一般不需要调节
2、感受器的换能作用 将刺激能量转变为传入神经的动作电位。 刺激→感受器→感受器电位→神经纤维AP
3、感受器的编码作用
编码作用:把刺激所包含的环境变化信息转移到动 作电位的序列之中。
4、感受器的适应现象 当某一恒定强度的刺激持续作用于一个感受器时, 感觉神经纤维上动作电位的频率会逐渐降低,此现 象称为感受器的适应。
1、静息电位
将参考电极放入外淋巴: 内淋巴电位为 +80mv; 毛细胞内电位 为-70~-80mv, 毛细胞内外电 位差?
2、微音器电位 当耳蜗受到声波刺激时,在耳蜗及其附近的结构 中记录到的一种与声波的频率和幅度完全一致的 电位变化。 特征:
① 属于局部兴奋,大小呈等级式 ② 无潜伏期、不应期、疲劳现象和适应现象; ③ 是复合型电位变化 ④ 对缺氧、温度下降和深麻醉相对不敏感。
➢ 眼震颤
概念:躯体作旋转运动时,眼球出现的一种特殊的 往返运动。
慢动相:当头向一侧转动时,眼球朝对侧缓慢移动 的现象,是为了看清眼前经过的事物
快动相:眼球突然移回原位的现象,是中枢的校正 性行为
➢ 眼震颤生理意义 检测前庭器官的功能
三种颜色的光线敏感。 2、三原色学说:
当不同波长的光线照射视网膜时,会使三种视锥 细胞以一定的比例兴奋,这样的信息传到中枢, 就会产生不同颜色的感觉。 红:绿:蓝 = 4:1:0,产生红色感觉 红:绿:蓝 = 2:8:1,产生绿色感觉 红:绿:蓝 = 1:1:1,产生白色感觉
感觉器官的功能生理学ppt课件

2024/1/27
15
听觉现象与适应性调节
听觉现象
包括音调、响度、音色等感知特性。音调取决于声音的频率,响度取决于声音的振幅,音色则与声音 的波形和频谱结构有关。
适应性调节
听觉系统具有适应性调节能力,可以在不同声音环境下保持稳定的听觉感知。例如,在嘈杂环境中, 听觉系统可以通过提高信噪比、选择性注意等方式来优化听觉效果。此外,听觉系统还可以通过学习 和记忆等认知过程来提高对特定声音的识别能力。
13
外耳、中耳和内耳结构特点
外耳
内耳
包括耳廓和外耳道,主要功能是收集 声音并导向鼓膜。
包括前庭、半规管和耳蜗等结构,是 听觉和平衡觉的感受器所在部位,其 中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可将声音转 换为神经信号。
中耳
由鼓膜、听小骨、鼓室和咽鼓管等结 构组成,主要功能是传导声音,将外 耳收集的声音通过鼓膜和听小骨链传 导至内耳。
术的创新与发展。
2024/1/27
30
当前研究热点与未来发展趋势
细胞与分子机制研究
感觉障碍与疾病研究
随着生物学和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对感 觉器官功能生理学的研究将更加深入细胞 与分子层面,揭示更为精细的感觉机制。
未来研究将更加关注感觉障碍与疾病的关 系,探索感觉器官功能异常对生活质量的 影响,以及相应的预防和治疗策略。
11
视觉现象与适应性调节
2024/1/27
视觉现象
包括明适应、暗适应、色觉等现象, 这些现象是视觉系统在特定环境下产 生的适应性反应。
适应性调节
视觉系统具有强大的适应性调节能力 ,如瞳孔大小的调节、晶状体曲率的 调节等,以应对不同光线条件下的视 觉需求。
12
03 听觉系统功能生理学
感觉器官的结构和功能

皮下组织:由脂肪细胞和疏松结缔组 织组成,具有保温、缓冲和储存能量 的作用。
皮肤附属器官:包括毛发、汗腺、皮 脂腺和指(趾)甲等,具有调节体温、 排泄废物和美容等功能。
触觉的形成过程
触觉感受器接收刺 激
神经信号传递到大 脑皮层
大脑对刺激进行解 释和识别
产生触觉感知和反 应
触觉的功能
感知温度
感知压力
光线聚焦在视网膜上
视觉的形成过程
光线进入眼睛,通过角膜和晶状体折射,聚焦在视网膜上 视神经将光线转化为神经脉冲,传递到大脑皮层进行处理 大脑皮层对神经脉冲进行解析,形成视觉感知 双眼视觉使得我们能够感知深度和距离
识别物体
视觉的功能
感知色彩
判断距离和深 度
形成立体视觉
0
0
0
0
1
2
3
4
视觉的异常表现
出反应
情感体验:嗅觉与情感紧 密相关,某些气味可以引 发特定的情感反应和记忆
嗅觉的异常表现
嗅觉减退:无法闻到气味 或嗅觉灵敏度降低
嗅觉丧失:完全丧失嗅觉 功能
嗅觉过敏:对某些气味过 度敏感,感觉不适或疼痛
嗅觉倒错:将某些气味感 知为与实际不同的气味
味觉器官
舌头的结构
味觉的形成过程
味觉信号传递:通过神经纤 维将信号传递到大脑皮层
近视:看远处物 体模糊不清,看
近处物体正常
远视:看近处物 体模糊不清,看
远处物体正常
散光:视物模糊, 出现重影,容易 视疲劳
弱视:视力低下, 影响日常生活和 学习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听觉器官
耳朵的结构
01
外耳:包括耳 廓和外耳道, 主要功能是收
感觉器官的结构和功能

感觉器官的结构和功能人类的感觉器官可以感受到周围的世界,让我们感知到光、声音、触觉、味觉和嗅觉等各种感觉。
这些感觉器官是我们的身体中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它们能够让我们感知到周围环境的变化,判断危险并做出适当的反应。
本文将介绍感觉器官的结构和功能。
眼睛眼睛是感知光的主要器官。
它由角膜、瞳孔、晶状体、视网膜和神经组成。
角膜是透明的外层表层,允许光线穿过,瞳孔是通过调整大小来控制光线的进出,晶状体是调整光线焦距的组成部分,视网膜是感知光线、加工图像,并将信息传送到大脑的组成部分,神经是将光感信号传送到视觉皮层的组成部分。
耳朵耳朵是感知声音的主要器官,由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组成。
外耳由耳廓和外耳道组成,它们将声音引向中耳。
中耳中包含鼓膜和三块小骨头 - 槌骨、砧骨和剪刀骨。
鼓膜振动时,小骨将声波传递到内耳,并通过内耳中的蜗牛结构传递到听神经,并且发送到大脑中的听觉皮层,我们才听到声音。
皮肤皮肤是人体最大的感觉器官,可以感知到触觉,温度和压力变化。
它由三层组成: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
表皮包含感觉神经末梢,可以感知轻触、摩擦和温度变化。
真皮含有与触觉相关的Merkel细胞和Meissner小体,在感知触觉的同时还可以感知温度变化。
皮下层是一个脂肪层,可以起到保暖和缓冲的作用。
舌头舌头是负责感知味觉的感觉器官,由味蕾、舌乳头和咽喉神经组成。
味蕾是用于感知味道的小结构,舌乳头覆盖了味蕾的表面,不同类型的味觉分布在不同的区域。
当食物接触舌面时,味觉神经会传递信号到大脑中的味觉皮层,我们才会感知到味道。
鼻子鼻子是负责感知气味的感觉器官,通过众多嗅觉细胞来感知气味。
鼻内壁上有僧帽细胞,这些细胞具有嗅觉受体,可以检测到气味分子的存在。
当气味分子接触嗅觉细胞时,神经信号会传递到主嗅觉神经,行进到大脑中的嗅觉皮层,我们才会感知到气味。
总结感觉器官是人类身体中极其重要的部分,是人体对外部环境进行感知和反应的关键。
眼睛、耳朵、皮肤、舌头和鼻子各自有不同的结构和功能,它们共同协作,让我们感知和理解周围的世界。
生理学感觉器官的功能ppt课件

异构酶
(暗处,耗能)
全反型视黄醛+视蛋
白
醇脱氢酶
全反型视黄醇(VitA)
2.视杆细胞的感受器电位
无光照 cGMP含量高 cGMP依赖性Na+通道开放 外段膜Na+持续内流 (内段膜Na+泵泵出Na+)
暗电流 突触末梢兴奋性递质
光照
视紫红质分解变构
+
激活盘膜上的转导蛋白(G蛋白)
+
磷酸二酯酶
意义 调节进入眼内的光量,使视网膜不致因光 量过强而受到损害,也不会因光线过弱而影 响视觉。
过程
强光
视网膜感光细胞
视神经
中脑的顶盖前区
动眼神经缩瞳核(双侧)
动眼神经中的副交感纤维
瞳孔括约肌收缩 瞳孔缩小
3.双眼会聚
当双眼注视一 个由远移近的物体 时,两眼视轴向鼻 侧会聚的现象。
是由于两眼球 内直肌反射性收缩 所致。
意义:两眼同时看一近物时,物像仍可落在两眼视网 膜的对称点上,避免复视。
(四)眼的折光能力异常
正视眼:通过调节,可以分别看清远、近不 同的物体。
非正视眼:若眼的折光能力异常,或眼球的 形态异常,使平行光线不能聚焦于 安静未调节的视网膜上。 包括:近视眼、远视眼和散光眼。
1.近视(myopia)
由于眼球的前后径过长(轴性近视)或折光系 统的折光能力过强(屈光性近视)→远处物体发出 的平行光线被聚焦在视网膜前方,因而在视网膜上 形成模糊的图像。
2.色盲与色弱: ①色盲
指一种对全部颜色或某些颜色缺乏分 辨能力的色觉障碍。
②色弱 指对某些颜色的分辨能力比正常人稍差。
三、与视觉有关的若干生理现象
(一)视敏度(visual acuity)
第十一章 感觉器官的结构与功能

感受器的分类
按分布部位分
外感受器
距离感受器:视、听、嗅觉 接触感受器:触、压、味、温度觉
平衡感受器
内感受器 本体感受器
内脏感受器
机械感受器
伤害性感受器
按接受刺激性质分 光感受器
化学感受器
温度感受器
.
二、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
• 1、感受器的适宜刺激 • 2、感受器的换能作用 • 3、感受器的编码作用 • 4、感受器的适应现象
睫状小带
.
(3)视网膜(内膜) 视网后部有一圆盘形隆起称视 神经盘,无感光作用,又称盲点。视神经盘颞侧约 3.5mm处有一黄色小区称黄斑,其中央部凹陷,称中 央凹,是感光辨色最敏锐处。
视神经盘
中央凹 黄斑
.
2、眼球内容物 房水 晶状体 玻璃体
.
眼球内容物
眼球内容 物包括房水、 晶状体和玻璃 体,它们与角 膜共同组成折 光系统。
第十一章 感觉器官的结构与功能
.
学习要求
1、掌握: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眼的调 节;视网膜的两种感光换能系统;视敏度; 暗适应;声音传入内耳的途径;耳蜗的感音 换能功能。 2、熟悉:眼的基本组成及结构;眼的折光 能力异常;与视觉有关的若干生理现象;耳 的基本组成及结构;外耳和中耳的功能。 3、了解:感受器、感受器官的定义和分类; 眼的折光系统的光学特性;听神经动作电位; 前庭器官的功能。
房水循环 睫状体生成房水→眼后房→ 瞳孔→ 眼前 房→虹膜角膜角→巩膜静脉窦→眼静脉
.
(2)晶状体:位于虹膜与玻璃体之间,周围被睫状 体环绕,形似双凸透镜。晶状体无色透明,富有弹性, 借睫状小带与睫状体相连。晶状体的屈光度随睫状肌 的舒缩而变化,所视物体无论远近,都能在视网膜上 清晰成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眼副器 包括眼睑、结膜、泪 器、眼球外肌等。
1.眼睑 分为上睑和下睑,上、 下睑之间的裂隙称睑裂。
2.结膜
3.泪器 包括泪腺和泪道。 泪腺位于眼眶外上部 的泪囊窝内,能分泌 泪液。泪道包括泪小 管、泪囊及鼻泪管。 鼻泪管向下通鼻腔。
泪腺
泪点
泪小管
泪囊
鼻泪管 下鼻道
4.眼球外肌 4块直肌 2块斜肌。 提上睑肌。
虹膜 睫状体
脉络膜 睫状小带
(3)视网膜(内膜)
视网后部有一圆盘形隆起称 视神经盘,无感光作用,又称盲点。视神经盘颞侧约 3.5mm处有一黄色小区称黄斑,其中央部凹陷,称中 央凹,是感光辨色最敏锐处。
视神经盘
中央凹 黄斑
2、眼球内容物 房水 晶状体 玻璃体
眼球内容物
房水
眼球内容 物包括房水、 晶状体和玻璃 体,它们与角 膜共同组成折 光系统。
晶状体
玻璃体
(1)房水 是无色透明的液体,充满于眼房内。 眼房是位于角膜与晶状体之间的腔隙,它被虹膜分为前 房和后房。前、后房借瞳孔相通。前房周边部,虹膜与角膜 相交处所形成的夹角,叫虹膜角膜角。 房水具有折光、营养角膜和晶状体、维持眼内压的作用。
虹膜角膜角 巩膜静脉窦 睫状体
前房
晶状体
后房
房水循环 睫状体生成房水→眼后房→ 瞳孔→ 眼前 房→虹膜角膜角→巩膜静脉窦→眼静脉
第一节 感受器与感觉器官
一、 感受器、感觉器官的定义和分类
1、定义 感受器:是指分布在体表或组织内部的一 些专门感受刺激的结构或装置。 感觉器官:感受细胞连同它们的附属结构 一起,构成感受器官。 特殊感觉器官 :一般把感受视、听、嗅、 味和平衡觉的感觉器官(眼、耳、嗅上皮、味 蕾、前庭)称为特殊感觉器官。
简化眼:
根据眼的实际光学特性设计的一种简单的等效 光学模型。利用简化眼可大致计算出不同远近的物 体在视网膜上成像的大小。 当平行光线 (6m 以外 ) 进入简化眼,被一次聚焦 于视网膜上,形成一个缩小倒立的实像。
正 常 人 的 视 力 有 一 定 限 度 。
图:简化眼及其成像情况。
像高
物高
=
像距 物距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感受器电位和发生器电位的特性: 与终板电位一样,是局部电位,有如下特 性: ①电位幅度在一定范围内与刺激强度成 正比 ②不具有“全或无” 的特征 ③可总和 ④能以电紧张的形式作近距离的扩布
(三)感受器的编码功能
• 编码功能(encoding):感受器将外界刺激转 换成神经AP时,不仅仅是发生了能量形式的转 换,更重要的是将刺激所包含的环境变化信息 也转移到了动作电位的系列中。 • 每种形式的刺激都包含性质和强度两种主要参 数,与此对应在编码过程中也包含性质编码和 强度编码。 • 感受器将刺激转变为传入神经纤维的AP时,通 过AP的波幅、频率、参与冲动传入神经纤维的 数量及冲动所到达的中枢部位,实现对刺激信 号的编码。
角膜 巩膜 虹膜 睫状体 脉络膜 虹膜部 盲部 视部
眼球壁
中膜(血管膜)
眼 球
内膜(视网膜)
房水 晶状体 玻璃体
睫状体部
脉络膜部 内容物
眼 的 结 构
眼的形态结构
视器又称眼, 由眼球及眼副器 构成。
(一)眼球
眼球位于眶 内,近似球形, 由眼球壁及眼球 内容物组成。
1.眼球壁
由外向内分为纤维膜、血管膜和视网膜三层。
第二节 眼的结构与视觉功能
• 眼是视觉的外周感受器官,人脑获得的全 部信息中,至少70%以上来自于视觉。
人眼的适宜刺激是波长为380-760的电磁波
一、眼的结构
• 眼包括眼球和眼副器构成,通常将眼球分 为折光系统和感光系统两部分。眼的附属 结构主要包括眼睑、结膜、泪器和眼球外 肌。
外膜(纤维膜)
1.近视:用凹透镜纠正
由于眼球前后径过长或折光力过强,看远 处物体时平行光线成像在视网膜之前,因 而产生视物模糊。 轴性近视:眼球前后径过长 屈光性近视:折光能力过强
2.远视:用凸透镜纠正
由于眼球前后径过短,远处物体的平行 光线成像在视网膜之后,引起视物模糊。 其近点大于正视眼。由于看远物和近物 都需调节,故容易疲劳。
(四)感受器的适应
• 感受器的适应(adaptation):指当刺激作用于感受器 一定时间后,虽然刺激仍在继续作用,但传入神经纤维 的冲动频率已开始下降。“入芝兰室,久而不闻其香” • 不同感受器的适应差别较大。据此,感受器还可分为快 适应感受器(如皮肤触觉感受器)和慢适应感受器(如 肌梭、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 • 快适应感受器:嗅觉、触觉。利于机体重新接受新刺激, 以便不断探索新异事物。 • 慢适应感受器:痛觉、血压。利于机体进行持续检测, 以便随时调整机体的功能。 • 快慢适应感受也是为了适应生理功能的需要。如颈动脉 窦压力感受器是为了适应生理上需要长时间监控血压的 变化。
(三)、眼的折光能力异常
• 正视眼
正常眼的折光系统无需进行调节就可使平行光线聚焦 在视网膜上,因而可以看清远物;眼经过调节后,只 要物体离眼的距离不小于近点,也能在视网膜形成清 晰的像
•
非正视眼(近视、远视、散光)
由于眼的折光能力异常,或眼球的形态异常, 使平行光线不能在安静未调节的视网膜上成像, 称为非正视眼。
反射路径: 视网膜 → 视神经 → 视交叉 → 视束 → 上丘臂 → 顶盖前区 → 动眼神经副核 → 动眼神经 → 睫状神经节 → 睫状短神经 → 瞳孔括约肌收缩
临床意义:判断中枢神经系统病变部位, 全身麻醉的深度和病情危重程度的重要指 标。 瞳孔对光反射的中枢在中脑顶盖前核
3.双眼会聚(辐辏反射) 当双眼注视一个由远移近的物体时,两眼 视轴向鼻侧会聚的现象,称为双眼会聚。 意义在于两眼同时看一近物时,物体成像 于两眼视网膜的相称点上,产生单一视觉 (不产生复视)。
(2)晶状体:位于虹膜与玻璃体之间,周围被睫状 体环绕,形似双凸透镜。晶状体无色透明,富有弹性, 借睫状小带与睫状体相连。晶状体的屈光度随睫状肌 的舒缩而变化,所视物体无论远近,都能在视网膜上 清晰成像。
(3)玻璃体:为无色透明的胶状物质,充填于晶状 体与视网膜之间,具有折光和支撑视网膜的作用。
(1)纤维膜(外膜) 角膜:占前1/6,无色透明,有折光作用。角膜内无血管,但 有大量的感觉神经末梢,感觉敏锐。 巩膜:为后5/6,呈乳白色。巩膜与角膜连接处的深部有一环 形小管,称巩膜静脉窦。 巩膜静脉窦 角 膜 巩 膜
(2)血管膜(中膜) 虹膜:为圆盘状薄膜,中央有一圆孔,称瞳孔。 睫状体:前接虹膜,后续脉络膜。睫状体前部与晶状体之间 借睫状小带相连。睫状体内的平滑肌,称睫状肌,其收缩和 舒张可调节晶状体曲度。 脉络膜:贴于巩膜内面。脉络膜含有丰富的血管和色素细胞。
(一)感受器的适宜刺激
• 感受器都有自己最敏感、最容易接受的刺激形 式,而对其它形式的刺激不敏感或不感受。 • 适宜刺激(adequate stimulus):一种感受器通 常只对某种特定形式的能量变化最敏感,这种 形式的刺激就称为该感受器的适宜刺激。 • 感觉阈值(sensory threshold) :引起某种感觉所 需的最小刺激强度。
视远物时,瞳孔会增大。
强光下,瞳孔会缩小,光 线入眼减少。
在暗处,瞳孔会放大,光 线入眼增加。
图:瞳孔的调节示意图。
瞳孔对光反射:指瞳孔大小随视网膜光照强 度而变化的反射,其中枢在中脑。 互感性对光反射:即光照一侧瞳孔,除被照射 的瞳孔缩小外,另一侧的瞳孔也缩小。 生理意义:调节进入眼光量,使视网膜不 因光线过强受到损害,光线过弱而影响视觉。
远物:6m外的物体
近物:6m内的物体
图:看远物及其近物时眼的不同调节方式。
1. 晶状体的调节
物像落在视网膜后
皮层-中脑束
调节前后晶状体的变化
视物模糊 中脑正中核 动眼神经副交感核
睫短N
睫状肌收缩 悬韧带松弛 晶状体前后凸 折光能力↑ 物像落在视网膜上
持续高度紧张→睫状肌痉挛→近视
弹性↓→老花眼
提上睑肌
上斜肌 上直肌 上斜肌腱
内直肌
外直肌
外直肌
视神经
下直肌
下斜肌
二、眼的折光系统
• • • • 角膜 房水 晶状体 玻璃体
视觉的产生
眼的折光系统
角膜、房水、晶状体、玻璃体。 有折光成像的作用。
眼的感光系统
视网膜(视锥细胞、视杆细胞)。 具有感光换能的作用。
视觉的产生
光(380-760nm)
折光系统
调节能力用曲光度D表示
1D=1/1m,为100度
近点:眼作最大调节时能看清的最近物体的 距离。 1) 近点为判断晶状体的调节能力大小的指标; 2) 随年龄的增长近点距眼的距离增大。 年龄 近点 8岁 8.6cm 20岁 10.4cm 60岁 83.3cm
图:近点与年龄的关系。
2.瞳孔调节
直径可变动于:1.5-8.0mm 在生理状态下引起瞳孔调节的情况有
视网膜
成像 感光细胞感光、换能
视神经产生动作电位
视觉中枢
视觉
(一)眼的折光系统的光学特性
(一)眼的折光系统的光学特性
折光系统是由折射率不同的光学介质和曲率半径 不同的折射面组成。由于晶状体的曲率半径可以 随机体的需要而改变,所以,晶状体在眼的折光 系统中起重要作用。
眼内折光系统的折射率和曲率半径 空气 折射率 曲率半径 1.000 角膜 1.336 7.8(前) 6.8(后) 房水 1.336 晶状体 1.437 10.0(前) -6.0(后) 玻璃体 1.336
粗细和缺口皆为1’ 。
视角 = 1’ = 1.0 (5.0) 视角 =10’ = 0.1 (3.3)
(二)眼的调节
• 常采用简化眼模型来描述眼的折光成像原理。来 自6 m 以外物体的光线近于平行光线,射入眼内, 折光系统无需调节,正好聚焦于视网膜上形成清 晰的影像。将人眼不作任何调节时所能看清的物 体的最远距离称为远点。 • 而6 m 以内近处物体的光线进入眼内后都会呈不 同程度的辐散,如果眼未作调节,则光线聚焦于 视网膜之后,视网膜上只能形成模糊的物像。但 正常眼在视近物时,已进行了调节(晶状体的调节、 瞳孔的调节、双眼球会聚等),故视网膜上的成像 是清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