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君咏叹调《风萧瑟》的音乐形象塑造与艺术处理

合集下载

浅谈歌剧《伤逝》选段——以《风萧瑟》为例

浅谈歌剧《伤逝》选段——以《风萧瑟》为例

浅谈歌剧《伤逝》选段——以《风萧瑟》为例摘要:《伤逝》是我国歌剧史上的第一部抒情民族歌剧作品。

歌曲《风萧瑟》是歌剧《伤逝》中女主人公子君(女高音)演唱的一首咏叹调。

对于作品的演唱,要求演唱者需要深刻理解整部歌剧作品,以及对于所饰演的作品中的人物有自己的理解,还有在演唱作品时演唱者的舞台台风、个人演唱技巧、人物诠释等方面的展现,才能够表达出作品所要表达的含义。

本文从歌剧《伤逝》入手,到分析《风萧瑟》作的品演唱,探索如何更好地演唱歌曲,增强我们对于演唱民族声乐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关键词:《风萧瑟》;歌剧《伤逝》;子君;演唱。

1.施光南介绍施光南先生出生于重庆市,他从小就非常喜爱音乐,施光南先生几乎把所有的在校课余时间全都赋予了音乐。

在他的中学时代,先就读于北京圆明园旧址上的101中学,而后凭借优异的成绩进入了中央音乐学院附中。

1981年,为纪念鲁迅先生诞辰一百周年,施光南创作了大型歌剧《伤逝》,他抱以满腔热情成功地用崭新的创作手法,塑造出了鲁迅先生笔下的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所刻化出的一代敢于同命运做抗争的青年形象,又深刻揭示了知识分子的弱点和现实生活黑暗的一面。

施光南先生虽英年早逝,但他留下的作品,将伴随着时期永久盘旋于中华大地上,他无愧“人民音乐家”的美称。

1.歌剧《伤逝》简述歌剧《伤逝》是为纪念鲁迅诞辰100周年而创作,是按照其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

这是一部侧重于心理描写的抒情歌剧,该歌剧以子君和涓生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剧情,讲述了在20世纪20年代主人公子君和涓生两位勇敢的知识青年,为追求美好浪漫的爱情生活,不畏艰难、敢于同封建礼教抗争,冲破封建礼制的束缚,希为伉俪。

幸福的生活是短暂的,没过多久现实就像一块巨石压在了这对夫妇身上,他们是那样的无奈,那样的消沉,他们的爱情与幸福显得那样孤立无助。

最终因自身软弱而无法摆脱旧势力的压迫和现实生活的困境,造成生离死别的悲剧。

歌剧《伤逝》在借鉴西方歌剧布局的特点,按奏鸣曲式构成,以四季作为四幕来布局,围绕“春”、“夏”、“秋”、“冬”四季的顺序,结合剧中人物的情感进行开展,最后回到“春”结束。

咏叹调《风萧瑟》音乐与演唱分析

咏叹调《风萧瑟》音乐与演唱分析
剧 史 上 具 有 里 程 碑 意 义 的作 品 ,该 作 品 也 是 我 国在 歌 剧
君 面对 涓 生 的厌 弃 、 “ 父 亲 夏 日般 的 威 严 ” 和“ 路 人 冰 霜 般 的嘲讽” , 善 良的 她 选 择 为 了 涓 生 的幸 福 而 离 开 , 于 是 演 唱 了这 首 《 风萧瑟》 。 该 首作 品在 原 著 的基 础 上 , 对 人 物 的
部 以爱 情 为 主线 的歌 剧 .是 一 部 区别 于红 色歌 剧 的正 歌 剧 。在 这 部 歌 剧 中塑 造 了 “ 子君 ” 这 样 一 个 敢 于 与传 统 封 建婚 姻 体 制 相 斗 争 , 敢 于进 行 反 抗 的 五 四新 女 性 形 象 , 对
当时 的封 建 体 制 产 生 了巨 大 的影 响 。
革 命 的 主题 和 发展 新 社 会 的 主题 ,但 是 这 是 当时 唯一 一
部、 和再 现部 组 成 。 引 子部 分 ( 第 1 小节一 第 l 3 小节 ) , 降 G大 调 。 作 品一
开 始 的 四 小 节 由伴 奏 声 部 右 手 在 高音 上 八 度 弱 音 进 行 , 飘零而下 , 为剧 情 的整 个 情感 基 调 做 了铺 垫 。 随 后 左 手伴 奏 的分 解 和 弦 三 连 音 上 下 行 的 进行 ,给人 营造 了 一种 不 安 的情 绪 , 表 现 了女 主 角 子 君 内心 的一 种 动 荡 。这 种 三连
呈示 部 ( 第 1 4小 节 一 第 2 5 小节) , “ 风 萧瑟 , 叶飘 落 , 人 生 是 这 样 的令 人 迷 惑 ” , 仅 仅 短 短 的一 句 话 , 却道 出 了 无 限 的哀 愁 。在 这 一 部 分 , 总 共 分 为 两句 , 分为 6 + 6的结

简述《风萧瑟》的演唱技巧及艺术处理

简述《风萧瑟》的演唱技巧及艺术处理

目录摘要 (2)Abstract (3)第一章关于施光南 (4)第二章关于《伤逝》 (4)第三章《风萧瑟》的艺术处理及演唱特点 (5)第一节《风萧瑟》的创作特点 (5)第二节《风萧瑟》演唱分析及处理 (8)(一)主人公的语气 (8)(二)《风萧瑟》的演唱技巧 (10)第四章结语 (11)参考文献 (12)致谢 (13)摘要由王泉、韩伟作词,施光南作曲的歌剧《伤逝》是1981年为纪念鲁迅先生诞辰一百周年,根据鲁迅的同名小说改编创作的,并且同年11月进行了首演,在全国的音乐界引起了极大反响。

咏叹调《风萧瑟》正是歌剧中女主角的子君的唱段,歌曲具有非常强烈的情感,并且充分的体现了主人公非常迷茫、挣扎的内心情感,这首咏叹调的戏剧性极强。

本文对这首咏叹调的创作背景、音乐风格及演唱处理进行了简要分析,并抒发了本人的观点及见解。

关键词:施光南;伤逝;演唱技巧分析;艺术处理。

AbstractBy Wang Quan, Han Wei lyricist, composer Shi Guangnan's opera "Mourning" was in 1981 to commemorate the centenary of the birth of Lu Xun, according to Lu Xun's novel of the same name created.And conducted the premiere in November of the same year,In the country music industry caused great repercussions.Aria "Just the Wind" is the heroine of the opera aria sub-Jun,the song has a very strong emotion, and fully reflects the hero is very confused, struggling inner feelings.This is a highly dramatic aria.Through these arias background, musical, singing and artistic treatment and made a brief analysis of some of his own views of this aria.Key words:Shi Guangnan;Regret for the Past;Singing Skills Analysis;Artistic treatment.第一章关于施光南上个世纪末期,新中国的乐坛上出现了一位卓越的作曲家,他就是被人誉为“时代歌手”的施光南先生。

简析歌剧《伤逝》秋之咏叹——《风萧瑟》

简析歌剧《伤逝》秋之咏叹——《风萧瑟》

简析歌剧《伤逝》秋之咏叹——《风萧瑟》作者:张琳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16年第12期摘要:《伤逝》歌剧到在这一部分,戏剧的被冲突充分的暴露出来。

相识一周年,子君与涓生终于能够开始属于他们理想中的自由生活了,涓生有一份很好的工作,子君安心在家忙碌家庭生活中的一些琐事,这样的生活过得简单却又很安心,两个志同道合的年轻人,对这样的生活前景充满希望,但是,却也有一些事情烦扰着子君,于是子君在被生活的重重打击下,迷茫的唱出了《风萧瑟》这首咏叹调。

关键词:子君;咏叹调;音乐形象;二度创作中图分类号:J61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36-0109-01一、子君形象分析《风萧瑟》是这部歌剧中子君最具有代表意义的咏叹调之一,它将子君的艺术形象突出的展现在观众眼前。

在这一时期,子君与涓生一起度过了美好、幸福的时光,但是这段短暂的时光过后,生活的困难与压迫也使得子君开始迷茫,紧接着是涓生的失业,生活也变得拮据。

子君在经历了这一切后,已经完全从演唱《一抹夕阳》的少女,彻底变成一个经历了生活的种种磨难和考验而变得迷茫的少妇形象。

子君对这样不如预期的生活开始了一连串的抱怨与诉求,所以在这一部分的演唱,我们应当注意声音的控制,唱出经历了痛苦磨难、迷茫的子君形象二、演唱分析想要演唱好这首内容量丰富、情感充沛的咏叹调,除了需要演唱者本身具备一定的基本功底,还需要演唱者能够理解演唱情绪、了解歌曲内容、将身心投入演唱之中。

该作品为复三部曲式结构,以bG大调贯穿全曲,拍子为3/4,2/4。

首先,引子(1-13小节),前4个小节都以八度进行充满了悲剧的色彩,演唱者应该在前奏开始时就进入角色,想象生活附于自己的重重磨难、想象晚秋凄风的悲凉,使自己能够真正站在子君这个角色的角度上,更真实的演唱子君的内心世界。

在作品的第一部分(14——25小节)是作品的呈示部,子君开始凄苦的诉说着对生活的思索与追问。

歌剧片段《风萧瑟》的演唱分析

歌剧片段《风萧瑟》的演唱分析

曲的开 头唱到 :“ 风萧瑟 ,叶飘 落 ,人生是
这样 的令人迷惑 。 你 突然袭来暴风雨 , 把那
三连音 与长音 时 ,内心要 具有稳 定 的节奏
感, 要做 到慢而不滞 、快而不乱 , 竭力表现
甜蜜 的笑声淹没……。 …‘ 你 ”是指生活 , 是 生活袭来 了暴 风雨 ,打破 了二人世 界的平
运用想象的四季景色 , 渗 透出爱情 的悲欢离
饱满 的有 张力 的声音表 现出子 君对 自己命 运的抗争 。这种演 唱情绪使音量 随之变化 ,
强弱对 比明显 , 增加 了紧张度 , 表现 出刚中 带柔 的音色 。 在第三部分中还出现歌曲中的
歌剧创作具有 开创性 的意义 。歌唱者 可以通
曲的第一句 “ 风萧瑟 ,叶飘落 ”贯穿了全曲
《 风萧瑟 》选 自歌 剧 《 伤逝 》 ,是作曲 家施光南创作 的第一部爱情歌剧 。 它是根据 鲁迅 唯一的同名爱情小说改编而成 ,王泉 、 韩伟编剧 。1 9 8 1 年, 中国歌剧舞剧院首演于 北京。剧中以 ’ 五 四”时期 的社会为背景 , 以子君 、涓生的爱情故事展开 , 从他们相爱 相恋、婚姻离别的爱情历程 , 为争取恋爱婚

1 . 施光南 简介及其创作特点 施光南 , 我 国当代著名作 曲家 ,被称为 “ 时代 歌手” ,一生创作 了大量脍炙人 口的 单纯柔弱Biblioteka 、接受 民主革命 洗礼 的、对未来
充满 希望但 没有 实现谋 生能力 的 中产 阶级 家庭的小姐形象。
歌 唱技巧 , 也需要歌者理解歌词 内容的综合 素质 和修养 ,只有这样 才能在深刻体验词 曲 情感 的基础上 ,融人个人处理 , 进而充分表
特别是剧 中女主人公子君 的多段精彩唱段给人们 留下了深刻的 印象。本文将从 音乐的演唱 角度对 《 风萧瑟 》 进行 分析 ,在 了解作 曲家的创作 背景和特点、感受人 物

歌剧《伤逝·风萧瑟》的音乐分析及演唱处理

歌剧《伤逝·风萧瑟》的音乐分析及演唱处理
现 了原 著抒情 畅怀式 的基 调 , 深 刻地 描 写 了涓生 和
他们在经历了短暂 的幸福生活后 , 生活渐渐出现 了
问题 ,世 人 的 嘲讽 、社 会 的舆 论 以 及经 济 的负 担 , 使 涓 生对 生活 、对理 想 、对 爱情 、 对 自己当初 的决 定, 都 失 去 了原 本 的信 心 。同 时涓 生和 子君 的矛 盾
子君这两个在上世纪 2 0 年代 向封建制度进行抗争 的青年形象 , 同时也揭示了当时的知识分子本身的 弱点以及不可逃脱的命运。主人公子君最著名的咏 叹调歌曲是 《 风萧瑟》 , 这是一首难度较高的抒情女 高音作品, 歌曲对“ 秋” 的意境进行描绘 , 体现出主 人公子君内心凄惨复杂的心情。歌剧《 伤逝》 打破了
关键 词 : 伤逝 ; 风萧瑟 ; 创作背景 ; 音 乐形 象; 演唱技巧
中图分 类号 : J 8 2 2 文献标识码 :A
一、ຫໍສະໝຸດ 歌剧《 伤逝》 的创作背景
生 勇敢 地 打破 了旧 的封建 习俗 而结 为连 理 。可 是 ,
歌剧《 伤逝》 是 由王泉 、 韩伟作词 , 音乐家施光 南作 曲,创作改编 自 鲁迅的同名小说 。 该小说是鲁 迅先生唯一一部以爱情为题材的作品。歌剧明确表
作者简介 : 曹明明( 1 9 8 2 一 ) , 女, 河北沧州人 , 硕士 , 讲师, 研究方 向:声乐演 唱与教学 。

1 0 6・
2 0 1 4 年
曹明明 : 歌剧《 伤逝 ・ 风萧瑟》 的音乐分析及 演唱处理
的演 绎 中 , 想 象 自己就是 女主人公子君 , 在瑟 瑟 的、 无情的秋风 中, 看着枯黄 的飘零 的树 叶, 心中 禁不住更加 的迷惘。 第一部分是作品的呈示部。经前面引子部分的 气 氛 烘托 , 衬 出了子 君凄 凉 的 内心世 界 。开始 的乐 句为三句体 , 旋律舒缓柔和 , 即“ 风萧瑟 , 叶飘落 , 人生是这样的令人迷惑” , 借秋风与落 叶来描述秋 的凄凉无助和冷漠无情 , 同时深刻地刻化 了主人公 子君的内心情感 , 正如刘禹锡词云 : “ 自 古逢秋悲寂 寥。 ” 该乐曲以弱音起 , 其 中三连音节奏的出现使得 原 本平 静 的描 绘泛起 了层层 涟 漪 ,同时作 曲家运 用 下行的音乐走 向来体现女主人公对生活的感叹。 第二部分是作品的展开部 ,由三个小段组成 , 展开部是这首歌曲最精彩的地方 。此部分旋律起伏 较大 , 节奏模进 , 其拖腔的运用也是此歌剧的一大

咏叹调《风萧瑟》音乐与演唱分析

咏叹调《风萧瑟》音乐与演唱分析

咏叹调《风萧瑟》音乐与演唱分析作者:严锦红来源:《艺术评鉴》2017年第22期摘要:《伤逝》是我国歌剧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作品,是作曲家根据鲁迅同名小说改编而成。

其中的《风萧瑟》作为子君演唱的一段抒情咏叹调,体现了原著的抒情笔调,刻画了涓生和子君向封建礼数抗争的决心,也暴露了知识分子天生的弱点。

本文将从《风萧瑟》的创作背景入手,对该曲的艺术特征及演唱进行详细的分析,并提出自己演唱的一些见解。

关键词:《风萧瑟》咏叹调施光南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22-0010-03近年来,我国民族歌剧在借鉴了西洋歌剧的基础上,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也获得创新的思路。

《伤逝》是我国歌剧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该作品也是我国在歌剧上探索民族化发展道路的先锋作品。

自该部歌剧诞生以来,一直就受到广大听众的喜欢,其不论是表现手法还是创作手法都为后来的中国歌剧发展提供良好的思路和示范作用,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风萧瑟》是该部歌剧女主角子君的经典咏叹调唱段,该歌曲从头到尾贯穿了“秋”的意境,是子君与涓生爱情出现裂痕的一首作品,情感丰富,极具表现力,也是女高音音乐会保留曲目之一。

一、《风萧瑟》的创作背景咏叹调《风萧瑟》是选自歌剧《伤逝》“秋”场中的一首女高音歌曲。

《伤逝》是1981年为纪念鲁迅诞辰100周年而由施光南先生作曲,王泉、韩伟根据鲁迅同名小说改编而成①。

在当时的很多歌剧都带有红色歌曲性质,都表现革命的主题和发展新社会的主题,但是这是当时唯一一部以爱情为主线的歌剧,是一部区别于红色歌剧的正歌剧。

在这部歌剧中塑造了“子君”这样一个敢于与传统封建婚姻体制相斗争,敢于进行反抗的五四新女性形象,对当时的封建体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伤逝》中女主人公怀揣着最初对自由的追求和向往,独自开始新的生活,但事与愿违,婚后的子君变了,变得与封建家庭的妇女无异,她不再翻看以前的启蒙书籍,将自己安于家务之中,转而喂狗饲鸡,乐此不疲。

《风萧瑟》的艺术特征和演唱分析

《风萧瑟》的艺术特征和演唱分析

《风萧瑟》的艺术特征和演唱分析作者:郭晓言来源:《世纪之星·交流版》2017年第09期[摘要]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在各种思想不断碰撞的现在,人们更多的追求能够真实打动自己的情感,咏叹调《风萧瑟》正是符合了大家的需求,咏叹调戏剧性冲突较强,想要更好的去表达这首歌,首先是要对社会背景以及艺术特征进行了解。

演唱要求情绪波动的情况下,依然要细腻的去诉说这个悲惨的爱情故事,抓住心理变化,在结尾处要更稳定的处理。

[关键词]歌剧;咏叹调;曲式分析;演唱分析一、歌曲的创作背景施光南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亲自培养的新一批作曲家,被称作“人民的音乐家”。

他创作了上百首有理想的抒情歌曲和几部具有民族特色和鲜明的时代特征的歌剧,如《伤逝》、《屈原》等。

我想要谈论的是歌剧《伤逝》的咏叹调—风萧瑟,全剧分为‘春’‘夏’‘秋’‘冬’,《风萧瑟》是属于‘秋’里面的选段,这首咏叹调是子君对生活失去信念的独白。

剧中所出现的女主人公子君和男主人公涓生带着美好憧憬和期待开始了新的独立的生活,但世俗的白眼冷漠和社会的封建闭塞使这两个刚刚踏入社会的年轻人备受打击,生存的压力也接踵而至,两人感情的僵化与社会的打击同时出现,这使得子君感到十分痛苦不解,由此而唱出了这首咏叹调。

二、歌曲的艺术特征歌曲引子部分的大跳八度以及柱式和弦给人首先带来不安的情绪。

咏叹调开头对景物进行的描写主要以秋风萧瑟为主,预示着全曲悲凉迷惑的情绪,紧接着第二乐句“你突然袭来……在你怒吼中剥落”音乐突然紧张了起来,采用震音和三连音连续重复的方式推进剧情,此处应将繁琐的歌词说清楚,要求声音连贯有张力。

讲诉的细节故事是子君与涓生在外同居,可美好生活成了泡影,他们甚至吃不饱饭,而子君更是为了生活把棉衣都拿去换钱,此乐句应该唱出女主人公的万般无奈,从而将歌曲继续推向高潮。

歌曲中部“落叶啊……为什么结下的竟是苦果”这是歌曲的第一个情绪起伏,选用2/ 4拍的节奏形式,多为切分和前八后十六分音符,中部后半部分紧接着出现三连音,声声刺激着听众的耳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子君咏叹调《风萧瑟》的音乐形象塑造与艺术处理《风萧瑟》是歌剧《伤逝》中子君的一个咏叹调,出现在“秋”乐章中,表现了子君秋天落叶般的心情。

歌唱者要从歌剧的创作、音乐的本体及艺术处理三方面把握,力求准确再现子君内心形象,并且赋予子君人物形象以现代气息。

《风萧瑟》子君音乐形象艺术处理
一、子君咏叹调《风萧瑟》简介
为纪念鲁迅先生诞辰100周年,王泉、韩伟根据鲁迅的同名小说将其改编为剧本,并由施光南作曲创作而成歌剧《伤逝》。

1981年秋,中国歌剧舞剧院首演于北京人民剧场,演出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风萧瑟》便是其中较为经典的一首女高音咏叹调。

歌词讲述的是涓生与子君的爱情走向破裂的前一个阶段,子君内心的挣扎。

看到秋天的落叶,触景生情,感叹生活的坎坷,进而转向自己,抒发内心的苦恼。

二、《风萧瑟》的音乐本体分析
1.曲式结构分析
该歌曲从曲式结构上看是复三部曲式。

降g调,3/4拍。

纵观这首曲子,从音型的选择上,连续不断的三连音的应用,烘托出了那种令人坐立不安的焦急心情,而震音历来是戏剧场面必用的音型,作者在此曲中大量的运用,也使这首咏叹调的戏剧性增强;八分音符与琶音的应用,表现了风的飘忽不定,增加歌曲了的抒情性。

从旋律上来看,首部a段与b段属对比乐段,a段描绘的是子君看到叶的飘落在感叹生活,整个旋律线上的节奏都很宽,长音占主要地位。

b段的情绪突然转换,旋律的走势是前紧后宽,伴奏声部震音的运用,同一柱式和弦组成的三连音的反复出现,象征着残酷的封建势力。

结尾用柱式和弦的上行推进与三连音的上行与下行巧妙地回到再现段。

整个中部的节奏密度都很均匀,歌词与曲子结合的很紧密,先是对天狂喊,音域很高,接着是认罪,音区滑落到中音区,然后是伏地之后的反省,找不到罪状,越想越不服气,挺直了腰板向天反抗,旋律由低到高行进。

接下来是全曲的高潮,旋律的器乐性很强,运用到了花腔技术。

2.具体音乐形象塑造
引子部分连续的八分音符及柱式和弦奠定了全曲的基本情绪,揭示了人物内心的惶恐与不安。

随后连绵不断的三连音成为贯穿全曲的特性音型,表现了人物内心激烈的矛盾冲突。

a段开始的音型为长音与三连音的结合,旋律的音域很高,与歌词一起烘托出一个凄婉的主题,仿佛秋天飘落的叶子,对树枝充满了依依不舍。

孤独的子君对着落叶思索迷惑的人生。

从26小节开始音型突然改变,用震音伴奏,并频繁出现fp,mf,mp 的力度记号,旋律前紧后松,最后一个渐弱,表现暴风雨袭击给生活的带来的改变。

第40小节又回到a段,节奏、音型、速度都一样,凄婉的主题再次出现,只是感情更近一步,似询问的语气,采用模进的手法,
将音乐层层推进,引入b段。

b段为情感的抒发段,先是冥思苦想,而后是质问,接着是呐喊,进入高潮则是哭天喊地,最后旋律进入低音区,表现出对生活的绝望。

再现段宽松的音型与b段形成鲜明对比,暴风雨之后一切又归于平静。

凄婉的主题变化再现,缩减为三句,更表现出子君内心的迷茫。

歌曲最后结束部分运用三连音节奏音型持续了三小节,力度渐渐消失,结束在主和弦上,最后用琶音结束全曲,意境深远,耐人寻味。

三、《风萧瑟》的艺术处理
此唱段描绘的是对生活的迷茫,对爱情的彷徨,演唱者要在生活中寻找状态,贴近人物角色,把握探索生活的情感来演唱。

1.歌唱前的准备
首先,朗诵歌词。

朗诵时要注意音高、感情、节奏。

例如,“风萧瑟”不能读成一个字一拍的,“风”是三拍,“萧”是一拍,“瑟”是四拍。

在朗读时要注意字头,字符,字尾,辅音字母作出后立刻松掉,使整体听起来是元音与元音的连接。

如“风”字f发出后三拍的延续发出的是eng的音。

其次,分析伴奏声部。

伴奏与旋律共同组成了歌曲的整体,旋律在大多数时候是主角,但是某些地方歌唱者必须为伴奏让步。

例如,整首歌曲大部分采用的是前紧后宽的节奏音型,在旋律声部音型比较宽的时候,伴奏声部往往是级进上下行或者是震音,这是曲作家
通过伴奏声部烘托人物内心世界,演唱者要跟伴奏很好的配合才会出现完美的效果。

再者,从整体把握歌曲情感的转换,弄懂弄透歌曲表达了什么。

这就要歌唱者不仅要对整部歌剧了解,还要对作曲家施光南的创作风格有所掌握。

施光南主要创作领域在声乐歌曲方面,以抒情艺术歌曲为主,注重声乐旋律的优美。

在创作《伤逝》这部歌剧时,融汇、借鉴了西洋歌剧的表现形式,刻画了鲜活的艺术形象。

因此,在演唱诠释《风萧瑟》作品时,除了拥有科学的发声方法,情感的投入更是不可或缺的基本素养。

歌唱者必须把自己换位成子君,或是努力向她靠拢,不能拿自己的风格演唱子君的唱段。

2.歌唱时的状态
歌唱者要注意引子的进入,当第一个音符响起时,就要酝酿属于歌曲的情绪,以便把握整首歌曲的情感。

a段前两句以长音和三连音出现在高音区,演唱者要注意音量的控制由弱渐强,声音要求连贯,到位,有张力,以此来表达子君那如诉如泣对生活的苦苦思索之情。

b段的戏剧性很强,弱起、切分、三连音的先后出现表达人物内心的不满,要求用饱满的激情唱出子君那充满呐喊与抗争的声音。

从78小节开始出现同音反复,两个乐句之间的音乐层层推进,具有叙事歌曲的风格,在演唱时可以口语化一些,以表现子君内心的无奈。

从90小节开始为全曲高潮,要用激动如波涛翻滚的冲力唱出子君的申诉和悲愤。

唱高音会容易出现高音下压的情况,那是因
为其一喉咙没有打开,气息上通下达的门户就关闭了,所以声音会卡。

其二,力量都用在嘴皮子上,造成嘴巴、下巴过度僵硬紧张。

演唱高音时,切不可拼命扯着嗓子喊,要找带着气息说话的感觉,让每个声音都与气息相依相伴。

再现段是一番痛苦的挣扎之后巨大的激情的消退,是更深层次的内心矛盾冲突的体现。

再现段不是a段的简单重复,歌唱者要注意把握情绪的改变,激情消退了,但是内心的矛盾却斗争的更加激烈。

作曲家施光南将子君的声音形象定型为抒情女高音,音色要求柔美、圆润,富于流畅性和歌唱性,同时又要求在戏剧高潮处,能运用激情的嗓音来表达子君的内心世界。

因此,在演唱子君的唱段时要把握抒情性与戏剧性的结合及各段之间的戏剧性对比。

笔者从《风萧瑟》这首歌曲的音乐形象塑造和艺术处理两个方面对其进行分析,以期能给歌唱者一些启发,从而更好地把握角色。

参考文献:
[1]施光南.歌剧创作的探索[j].人民音乐,1997,(5).
[2]鲁迅.鲁迅小说全编[m].桂林:漓江出版社,1996.
[3]林立君.声乐教学艺术论[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
[4]徐剑夫,王瑞年.施光南歌曲创作研究[j].音乐创作,2009,(1).
[5]孙晓春.子君咏叹调的音乐形象与艺术处理[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0(增).
[6]逾冠昌.歌剧《伤逝》的音乐创作特征初探[j].文化艺术研究,2009,(5下).
[7]僧文莉.略论中国民族唱法的二度创作[j].北方音乐,2009,(10).
[8]陈秋燕.谈歌剧《伤逝》的音乐风格[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