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欣赏中音乐形象与形象思维

合集下载

音乐审美过程的音乐阐释形象及意义深度

音乐审美过程的音乐阐释形象及意义深度
大 因素 是作 品本身 的审 美 内涵 和欣 赏者能 动 的接受 意识 , 而后者是 主要 的决 定性 因 素 。 其 二 . 为 艺术 家 必然 有对 艺 术 作 品 生命 延续 作 的要 求 , 因此也就 与欣 赏者 有着 历史 性结 合 的愿望 。
这种愿 望有意 无意地 渗 透在 作品 的起 始过 程 中成为
维普资讯
第 2 3卷 第 4朗
20 0 6年 7月
深 圳 大学 学 报 ( 文社 会 科 学 版 ) 人
Vo .3 N . 1 o4 2
Jun o S eze U i rt maie o ra f hnhn nv syf l e i Hu nt s&Sca Sin e) i oi cecs l
释形象[ 阐释形象 的形 成有 以下 几个 原 因 : 2 1 其一 .音 乐 自身 给予 欣赏 者构 建 阐释形象最 充
模糊性 这些 特点 .使 它 的形象 与其 他 门类 的艺术 形 象有着 极大 的差 异 音 乐是 以声 响 在时 问 中流动 的
状态 出现 的 . 它所依 赖 的物 质载 体是 快速 运行 着 的 . 因此很难 通过 表达 明确 、完 整 的内容 来构 建起 自身 的艺术形 象 。 由于不 能直 接展 示 画 面 , 乐往往 被看 音
中 图分 类 号 : 6 1 J 0 文献标 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0 6 X ( 0 6)4 0 8 — 4 1 0 —2 0 2 0 0 ~ 0 7 0
合 一来 构建 音乐 形象 ,欣 赏者 不仅 能感受 、理解 作


欣赏者构建 阐释形象
品 .更 能完善 和 完成作 品 .最 终还 能再造 和延续 作
J1 06 u.2 o

浅谈音乐欣赏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浅谈音乐欣赏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浅 乐 中 造 思 培 谈音 欣赏 创 性 维的 养
口 王育霖
音 乐 是 听 觉 艺 术 ,任 何 音 乐 2创 造性 思 维与 音 乐思 维 . 美 都 蕴 涵 在 艺 术化 的声 音 组 合 中 , 思维 是人脑 对客 观现实 做 出 并 以声 音 为 媒 介 ,通 过 听 觉 器 官 , 定 程 度 反 映 的 心 理 过 程 ,是 人 引起 人 的视 觉 联 想 ,从 而 产 生 某 脑 中亿 万 神 经 元 被 客 观 事 物 激 发 种 空 间意象 。 诱 导 而 产 生 不 同 的 电 化 的结 果 。 音 乐 欣 赏 ,作 为 一 种 自 由 的 创造是人 的全部体 力与智 力处于 主 体 审 美 活 动 ,其 心 理 过 程 复 杂 高度 活跃 状 态下 的 一种 活 动 。 且独 特 。由于音乐具有 抽象 、非 创 造 性 思 维 又 称 创新 思 维 , 是 人 类在 各种 活动 中表 现 出来 的富 语 义 性 、不 确 定 性 等 特 征 ,因此 , 欣 赏 过 程 中 的 创 造 性 思 维 活 动 占 有创建 型 的高级 精 神活 动 ,也是 人 有 重 要 的位 置 。从 价 值 意 义 上说 , 类 自 独有 的一 种思 维 能 力。广 义 身 创 造 性 思 维 的 发 挥 和 参 与 的 程 度 理 解 ,此 乃人 们 在提 出 问题 和解 决 不仅影 响着创造精 神的建立 以及 问题 的 过程 中 ,一 切对 创 造 性成果 音乐创 造力 的培养 ,还决 定着欣 产生作用的活动 。狭义理解 ,创造 赏 者 进 行 音 乐 审 美 感 受 的欣 赏 水 性 思维 不是 一种 单一 的思 维 ,是 直 平 。所 以 ,探 讨 创 造 性 思 维 在 音 觉思维 、灵感思维 、聚合思维 、发 乐 欣 赏 过 程 中 的 培 养 ,对 我 们 来 散 思 维 、抽 象 思 维 和形 象 思 维 的 说 是 一个 十分 重 要 的课题 。 新颖 、灵 活 的有 机结 合 。 音乐欣赏与音乐创造性思维 而 音 乐 思 维 是 一 种 思 维 的 1关 于音 乐欣 赏 . “ 体验 、升 华和重塑 ” ,是人们 艺 音 乐欣赏 的过程 是按 照音 的 术 地 认 识 世 界 、反 映 世 界 的 意 识 传 递 方 式 : 发 音 体 振 动—— 音 活动 方式 。 波——音 波 对 听 觉 器 官 的 影 音乐思 维与创 造性思 维具 有 响——听觉 神经 传递 大脑 ,然后 本 质 上 的 一 致 性 .过 程 上 的 共 生 引 起 欣 赏 者 心理 、生 理 上 的感 受 , 性 ,方 式 上 的 相 通 性 ,外 延 特 征 从 而 引起 他 们 感 知 、想 象 、理 解 、 上 的 近似性 。 情感 反应 的过程 。 3音 乐欣 赏 与音 乐创 造 性 思 维 .一 一 Nhomakorabea、

音乐西方古典音乐风格分析与鉴赏

音乐西方古典音乐风格分析与鉴赏

音乐西方古典音乐风格分析与鉴赏西方古典音乐是世界音乐史上独特而丰富的一支。

它通过音乐作品的形式、风格、结构等方面展示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在本文中,我们将进行对西方古典音乐的风格进行分析与鉴赏。

一、巴洛克音乐风格巴洛克音乐风格起源于17世纪末至18世纪初的欧洲,是西方古典音乐的开篇之作。

巴洛克音乐注重构建对比性强烈的音乐形态,通过复杂的旋律和和声来表达情感。

其代表作品有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和亨德尔的《弥赛亚》等。

二、古典主义音乐风格古典主义音乐风格盛行于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的欧洲,它强调音乐的平衡、清晰和对称感。

古典主义音乐以奏鸣曲、交响曲和室内乐等形式为主,具有明快、优美的旋律,是西方古典音乐的巅峰之作。

莫扎特和海顿是古典主义音乐的代表作曲家。

三、浪漫主义音乐风格浪漫主义音乐风格兴起于19世纪初至20世纪初的欧洲,它强调表达个人情感、强烈的个体主义倾向和音乐形式上的自由。

浪漫主义音乐注重对情感的表达,通过丰富的和声和复杂的旋律来传达作曲家独特的情感体验。

肖邦和柴可夫斯基是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

四、印象派音乐风格印象派音乐风格出现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法国,其特点是追求音乐形象的明暗对比和画面感的表现。

印象派音乐注重音色的变化和阴暗的氛围创造,以模糊的旋律和和声传达出抽象的感觉。

德彪西是印象派音乐的代表人物。

五、现代主义音乐风格现代主义音乐风格兴起于20世纪初的欧洲,主张摒弃传统的音乐形式和和声体系,注重对音乐材料的再创造和对听觉冲击的追求。

现代主义音乐涌现了许多前卫的作曲家,如斯特拉文斯基和巴托克等。

通过对以上几个主要的西方古典音乐风格进行分析与鉴赏,我们可以进一步理解和欣赏西方古典音乐的多样性和艺术独特性。

每个音乐风格都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情感体验,而无论是巴洛克音乐的华丽与庄重,还是古典主义音乐的平衡与清晰,亦或是浪漫主义音乐的激情与浪漫,都让人沉浸其中,感受到音乐所带来的情感冲击。

《音乐欣赏概论》PPT课件

《音乐欣赏概论》PPT课件
它们都有鲜明的节奏,流畅的旋律,整齐清晰的结构,多数舞蹈歌曲都有和 舞蹈相应的实有特性的节奏型。
• 八、艺术歌曲: • 九、组歌和大合唱
h
22
第五章中国传统名曲
• 中国传统音乐纷繁绚丽,浩如烟海,是当 今世界上最久远而又长流不绝的东方古老 文化的代表。因为它历史悠久、民族众多、 幅员辽阔、品种繁多,几千年来的创造积 累,使中国的音乐在世界是独具一格,历 来为我国人民和世界人民所喜闻乐见,为 人类的音乐艺术宝库增添光辉。
• 二、主题的常见表现手法
• 1、重复 • 2、模进 • 3、模仿 • 4、再现 • 5、卡农 • 6、变奏
h
8
三、音乐的常见曲式结构
• (一)音乐结构的基本组成部分 • 1、动机:指环绕一个重音(如小节中的强拍)所结合的
音组,该音组往往在曲调的音高关系、节奏或和声方面有 其自身鲜明特点和独立性格,是表达乐思内容的最小单位。 • 2、乐节:是乐句内部从曲调和节奏方面所划分开的在结 构上大于动机的部分,具有相对的独立特征,它与乐句的 主要差异在于,不象乐句那样具有较为明显的终止效果和 稳定的结束感。 • 3、乐句:是在乐段中基于节奏原因和相对稳定的音调的 出现所形成的较为明显的音乐间歇。
h
12
2. 浪漫乐派:出现于十九世纪初。该乐派在思想上着重自我 意识的表现与刻画。作品着重于个人生活感受的细致表现、 内心情感的抒发与自然景象、生活现象的描绘。作品多以古 代神话传说和幻想故事为题材,注重音乐的标题性和诗情画 意,强调诗歌、戏剧与音乐的结合。在创作手上重视吸取民 族民间音乐素材。为丰富的思想感情表现所需要,创造出多 种音乐体裁,如夜曲、音乐会序工、叙事曲、无词歌、抒情 歌曲、声乐套曲、交响诗、交响音画等,极大地发展和丰富 了和声语言及配器手法。主要作曲家有舒伯特(奥)、舒曼 (德)、门德尔松(德)、韦伯(德)、肖邦(波兰)、罗 西尼(意)、威尔弟(意)、柏辽兹(法)、李斯特(匈)、 瓦格纳(德)、勃拉姆斯(德)、马勒(奥)、约翰·施特劳 斯(奥)、柴科夫斯基(俄)等。

谈音乐审美过程中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谈音乐审美过程中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谈音乐审美过程中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音乐是一门艺术,其美学价值体现在人们的审美过程中。

音乐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人们在欣赏音乐时的两种不同的认知方式。

感性认识是指人们通过自身的情感和直观的感受来理解音乐。

音乐是一种能够直接触动人的情感和情绪的艺术形式,通过旋律、节奏和声音的各种组合,音乐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

感性认识强调的是对音乐的感受和情感回应,人们在欣赏音乐时会陷入情感与音乐融为一体。

当听到悲伤的音乐时,人们会感受到哀愁、伤感的情绪;而当听到欢快的音乐时,人们会感到喜悦、舒畅的心情。

感性认识是一种直观的体验,它可以直接触动人们的内心世界,引起人们对音乐的情感共鸣。

理性认识是指人们通过思考、分析和理性思维来认识音乐。

音乐不仅仅是一种情感的宣泄,它也是一门需要理性思维来解析的艺术形式。

理性认识关注的是音乐的形式、结构、演奏技巧等方面,通过对音乐的分析和理解,人们能够更深入地认识音乐的内涵和艺术技巧。

在欣赏古典音乐时,人们可以通过对作曲家的创作技巧和音乐结构的解析,来理解音乐的美学价值。

理性认识需要人们掌握一定的音乐知识和分析能力,通过对音乐的细节的分析和理解,能够更深入地认识和欣赏音乐的内涵。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在音乐审美过程中相辅相成,相互影响。

感性认识是人们欣赏音乐的基础,音乐的表达力和感染力正是通过感性认识来达到的。

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理性认识为人们提供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音乐的可能性。

通过理性思维的方式,人们能够更加全面地认识和分析音乐,发现其中的美学价值,从而提高对音乐的审美水平。

在音乐教育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培养都非常重要。

感性认识可以通过让学生亲近音乐、感受音乐的情感和表达来培养,例如通过演奏、合唱等方式让学生亲身参与到音乐中。

而理性认识则需要通过音乐知识、音乐理论的学习来培养,例如教授学生音乐的基本概念、音乐的结构和形式等方面的知识。

只有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结合起来,才能够培养出更全面的音乐审美能力。

电影音乐的赏析与评价

电影音乐的赏析与评价

电影音乐的赏析与评价电影音乐是电影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通过音乐的声音和旋律,为电影情节增添氛围、描绘人物形象、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

在电影中,电影音乐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能够使观众更深刻地体验和理解电影的情感和内涵。

本文将对电影音乐的赏析与评价进行探讨。

一、电影音乐的赏析电影音乐作为一种独特的音乐形式,在电影中起到了独特的作用。

首先,电影音乐能够为电影情节增添氛围。

举个例子,当一部电影中的场景被设置在黑暗、紧张的环境中时,悲怆的音乐可以让观众更好地感受到电影所要表达的紧张氛围。

其次,电影音乐可以描绘人物形象。

音乐通过旋律、节奏和情感表达,能够为电影中的人物形象创造独特的音乐形象。

例如,当一个角色出场时,如果背景音乐配以豪迈、激昂的旋律,观众会立即感受到该角色的强大个性和独特魅力。

同样重要的是,电影音乐能够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

通过电影音乐的旋律和情感表达,观众可以更好地理解电影所要表达的情感。

例如,当电影中出现一段动人的爱情场景时,配以优美动听的背景音乐,会使观众更加投入地感受到爱情的真挚和美好。

二、电影音乐的评价评价一部电影的音乐是否成功,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考量。

首先,音乐和电影的整体契合度是评价一个电影音乐好坏的重要标准。

优秀的电影音乐应该与电影的画面、情节以及整体氛围相结合,相辅相成,而不是突兀或过分抢戏。

其次,电影音乐的旋律和情感表达也是评价一个电影音乐的重要指标。

旋律需要优美、动人,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

情感表达则需要恰如其分,不过分渲染,也不过于含蓄。

优秀的电影音乐应该能够让观众更好地理解电影所要传达的情感。

另外,电影音乐的原创性也是评价一个电影音乐的重要标准之一。

原创的音乐能够为电影带来独特的风格和个性,提升电影的整体水平。

在当今电影市场中,有些电影会选择使用已有的流行音乐或经典音乐,这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电影音乐的原创性。

最后,电影音乐的制作水平也是评价一个电影音乐的重要方面。

音乐的混音、录音以及整体制作质量需要经过严格把控,确保音乐能够以最佳的状态呈现给观众。

如何上好小学音乐欣赏课

如何上好小学音乐欣赏课

如何上好小学音乐欣赏课一、深钻教材是教学的根本音乐欣赏课是通过音乐作品感染学生的,教师在上课前必须熟悉教材,理解教材,钻研教材,通过对音乐作品创作背景的了解、对音乐作品创作手法的分析、对音乐作品的音乐形象、音乐情绪、音乐内涵的理解来挖掘音乐欣赏教学的方法。

音乐是一门技术性与知识性很强的艺术,不仅要对音乐有所了解,还要了解文学、美术、历史、政治等多方面的知识才能深入的理解音乐。

所以,教师必须首先熟悉音乐,在反复聆听的基础上获得感受。

具体到某一首作品,可以做以下案头工作:1.反复聆听音乐,记录音乐的主题旋律并能用钢琴演奏;2.分辨音乐作品中各种音乐要素的特点;(音色、旋律、速度、力度是怎样的,以及各音乐要素的变化及对比)3.分辨音乐主题是如何发展的;4.分辨音乐的结构;(也就是曲式结构)5.了解作者的简况;6.了解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及一些趣闻轶事;7.了解与作品相关的文化内涵,如诗歌、绘画、文学、历史、地理及风土人情等;8.在反复聆听中引起自己的情感体验。

(引起共鸣,产生联想和想象)9.产生设计欣赏教学的思路。

二、我觉得讲座中的音乐欣赏教学的设计也不错:1.导入:引入教学的阶段。

导入要自然,要充分发挥音乐本身的魅力。

不可过多地用非音乐的形式代替音乐。

(比如图片、文字、故事等)2.带着问题听音乐:每一次听音乐都要有目的地聆听,带着问题听音乐,如音乐的情绪、音乐的风格、音乐的构成等。

3.感受音乐:提倡完整的欣赏音乐,如果篇幅较长可以分段欣赏。

4.探索音乐:这是教学的中心部分,引导学生探索音乐的内部结构,首先要引导学生参与,不能以教师的感受代替学生的感受。

(1)分段欣赏(感受情绪、记忆主题、分析音乐要素、联想与想象)(2)完整欣赏(分辨音乐结构、加深记忆主题)5.复听音乐:这是巩固、加深记忆的阶段。

6.感悟音乐:感悟音乐是深入感受音乐的阶段,可介绍作者、创作背景及相关文化,升华对音乐的感悟和理解。

7.表现音乐:用外化的手段表现对音乐的感悟、感受。

教学育人,寓教于乐——浅谈音乐课堂教学中形象化的导入方法

教学育人,寓教于乐——浅谈音乐课堂教学中形象化的导入方法

本 j分为两 大类 : ・ 行 为 ( 是 柯形 的 ) 活动 ,如联 、器 乐 、以
是启 迪感 知 、体 验 、联想 的重 要艺 术手 法
及节 奏 、 助等 等形 象化 的技 能缘 ; 律 一是思 维 动 , 也折感 受 、 体 验 、 象 这 是厄 形 的。无 论哪 ・ 的活 动 .教 师都 紧 紧 想 类

中外教 育研 宄 ・
20 0 9年 1 1月 NO.l 1
教学 育人 ,寓教 于乐
浅谈 音乐课 堂教 学 中形象化的导入方 法
余 芳 浙 江省嵘 州市甘霖镇蛟镇 中学
高 区 L 7 L 的旋律 对 比学 欣 赏 ,J 7 ̄ 荡 』深情 感体验 和 对方旋 律 口
线抒 发情 感 的理解 。把 不同 乐器 奇乐 、 区 、 速度 、 力度 , 埘 比 寸 j
绕 荷音 乐形 象 、情感 的表 组织 、指导 仃形 的活动 是可 的 ,例如 前 面曾提 到 过的 。根 数 学 内容昕 没 的 努 、旋律线
的练 习等 等 关 键在 丁活 动 没计 要有 “ ” 有 “ ” 情 彤 ,柯 艺术感
爱 因斯坦说 :“ 想象 比知识 更重要 ,【为知识 是有 限的 而想 太 I 象力概 括着世 f 的… 切 . 推动 荷进 步 , 并且是知 识进化 的源 泉。 ” 1 形象 化 入汰 的 日的就 在 于 ,首屯 启迪 学牛 易 于感受 、 . 体 验的 敏锐 的心垭 素质 , 培养 、 发展 学 生富 于幻想 的创 造性 思维 能 力 。因此 , 整个教 学过 中都要 在如何 启 迪学生 感 受 , 发 在 思 维的想 象力 卜 学问 .无 论是传 授音乐 ,识 , 是通 过音 乐进 做 . 如 还 行 思想教 育 ,首 先攫 以 “ ”以 “ ”为导 入使 学 生, 音乐 教 育的改 革也必 将 顺应 这 个潮 流 。 音乐欣 赏教学 中借 用其 他学 科 的一 知识 和 方式 、 法 ,可以达 到 “ 『之 石 ,口以攻 ”的 目的 ,进一 步 疗 他 J } r 提 高学 生 的欣 赏能 ,深 化学 生的欣 赏层 次 ,在各 学科 巾,笔 者 、 认 为 与音 乐最 血缘 关 系的是语 史、美 术 、J 史等学科 下而 就 J J 以这些 学科 为例 淡 淡在 肯 乐欣 赏 教学 中的运 用 。 音 乐课 堂教学 必须 突 …学科 的 艺术特 征 ,即它 的 “ 感性 ” 情 和 “ 象性 ” 形 ,缺乏 岂术 性 的作 品不 能吸 引 、打动 学生 ,同样 缺 乏 艺术 性 的教学 也是 能 吸引 、 打动 学牛 的 音 乐 教学 的艺术 性 在于始 终要 以音 乐 丧现 为主 导 的运用 “ 动之 以情 、 感之 以形 ”的 形象 化教 学方法 。 也是艺 术学 科形 象思 维方 式 、 征昕 决定 的 , 这 特 从感 知 、 体验 进入联 想 、 解 的认识 过程 这 里 , 知_ 验 为先 , 理 感 f 小 为导 人 ,在感 知体 验 巾发展联 想 ( 象 ) 维 .通 向理解 ,叉在 想 思 感知 、 想 、 解 的综 合体 验 r ,精神 得到 升华 ,思维得 以发 展 联 理 t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音乐欣赏中的音乐形象与形象思维摘要在音乐欣赏的审美过程中,音乐形象的塑造由两方面因素决定:除了音乐作品的一度创作因素以外,还需要欣赏者形象思维的参与,即再度创作的因素。

只有将两者结合在一起,才能感受到音乐形象的艺术魅力,有效达到音乐审美的理想境界。

关键词:音乐形象形象思维欣赏审美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一引言音乐欣赏具有独特而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属于一种审美活动。

而音乐是听觉的艺术,主要通过有组织的乐音构成音乐形象、表达人的情感并反映社会现实生活。

音乐不像绘画那样能描绘出具体的客观物象、直接再现生活,也不像文学、诗歌那样依靠语言文字去描述客观对象。

这说明音乐具有抽象、无语意等审美特征。

因此,在音乐欣赏的审美过程中,形象思维等活动的参与总是起到重要作用,它们能调动、提高人的视听联觉能力,让想象和联想更生动、丰富、形象,从而帮助欣赏者感受音乐形象的艺术魅力,达到音乐审美的最终目的。

二音乐形象什么叫“音乐形象”?常言道:“形,见也”,“像者像此者也”。

可见形象是指事物的形状相貌,具有“图片”性质的可视性和可触性,而音乐形象并不具备这些可视性和可触性,“音乐形象是乐音的有序组织,是对现实生活的生动比拟和艺术再现”。

可对于欣赏者来说,什么是“有序组织”?哪些是“现实生活”和“生动比拟”?这些概念总显得模糊,音乐形象的具体指向也因此含混不清。

由于音乐是听觉艺术,它是流动、抽象和随机应变的,不能提供空间图画,也不能说明具体思想、概念;它所擅长的是表现情感,是一种情绪的运动过程,并具有活生生的、流动着的情感境界及表情内涵。

因此,情感性、表情性是音乐形象的基本特征。

人们都知道视觉艺术的出现早于其它艺术,由于视觉感受在人认识世界的实践中占据了头等地位,这便使视觉中“形象”一词的涵义扩展到别的艺术之中。

就音乐艺术来说,由于其所使用的物质材料和手段既不同于造型艺术,也区别于语言艺术,因此音乐作品的艺术形象便显示出其特殊性:它不能像绘画、雕塑等造型艺术那样,使各种客观物象艺术、直观地呈现;也不能像文学、戏剧那样,用文字、语言、表演等手法具体直观地展现生活。

比如,绘画中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给人的直接印象是一位妇女的“实体”,人们绝不会把她当成别的什么东西。

音乐则不同,它既不是在它之外独立存在的某种东西的符号,也不是它的相关体。

音乐演奏中使用的各个单独的音,除了代表它自身之外,不是任何客体的标志。

比如,在欣赏作曲家德彪西的《亚麻色头发的少女》时,人们既“看”不到少女,更“看”不到亚麻色头发。

由此可知,音乐反映现实生活不是简单地模拟或再现,而是表现作曲家从现实生活中所产生的情感和态度。

音乐是采用自己的专门语言,以特殊的陈述方式来抒情表意的,这是一种触灵悟性的艺术形式,并以此来塑造音乐艺术形象。

实际上,作曲家进行创作的过程是从“对象”到“意象”再到“形象”的过程,正如郑板桥所说的,从“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再到“手中之竹”。

换句话说,作曲家在对生活的观察和体验中,首先对某一事物或现象产生了情感,接着由初步的情感升华为审美化了的情感,继而酝酿于心形成意象,最后将意象外化为形象。

在此,作曲家的审美感受能否转化为感人的音乐作品,关键在于意象与形象这两步工作的成功与否。

前者是底蕴,后者则涉及审美理想、表现手段、表现方法等能力。

在音乐创作的过程中,一旦作曲家的音乐想象完成了转换过程,创造出富有特殊意示的、作为各种主题的听觉表象以后,想象活动并没有停止,它需要从这些主题中再生出更多的乐思,以致在心灵中形成一个完整的音响模型。

这时候,作曲家的想象活动并不是无拘无束的,而是受到各种主题风格和特性的支配,并在它们的提示下再进行扩充想象。

正如贝多芬所说:“我长期地带着我的乐思,在记下来以前长期保留在脑海里。

基本乐思从未离开我,它积累、成长,我听到并看到图像的全面扩充,像在一个模式中似的。

”这充分说明了,音乐主题的展开总是紧紧地围绕着基本乐思这个模式,在这一想象过程中,听觉表象的全面扩充完全是“基本乐思”的积累和成长过程。

要强调的是,音乐主题是音乐作品的灵魂,它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而音乐形象作为音乐作品的核心,必然受制于音乐主题。

因此,塑造音乐形象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表现音乐主题的过程,它把抽象的音乐主题演变为具有感情色彩的音符、节拍、强弱、快慢等,使音乐主题增生出许多“伴随成分”,或称为形象的陪衬因素。

随着时间的展开,音乐主题也就通过“伴随成分”逐渐显露出其潜在的内涵和乐感,展现出音乐主题的各个侧面。

换言之,音乐主题被分解为不同的组成部分,最后化为音乐形象。

由此可见,音乐创作是作曲家综合素质的体现,也是音乐形象形成的初步阶段和内在表现。

但是,这时候的音乐形象让人们见到的,只是作曲家依附于很难具体、确切表述的书面符号的乐曲设计,这些符号尚具很大程度的可塑性,不同的解释可使这些符号以截然不同的面貌显现出来。

也就是说,音乐的一度创作所产生的作品在一定的限度内需要外来因素的介入。

从这个意义上讲,作曲家对音乐形象的塑造并非创作的完结,而只是创作的开始,还存在着很大的可塑空间。

音乐形象充满着思想,而音乐思想必须经过感知的大门才能进入意识之中,这就需要表演者和欣赏者的加入,并在音乐表演和欣赏中运用形象思维的参与进行再度创作,最终才能完成音乐形象的塑造。

三形象思维“形象思维”作为一种艺术思维,在音乐创作和欣赏过程中,对音乐形象的塑造起关键性作用,而且形象思维的过程总是伴随着想象和联想等心理活动。

与所有的艺术审美活动一样,音乐审美也必须从直觉感受出发,通过音响激发想象和联想,从而进入形象思维过程。

所谓“直觉感受”指音响直接作用于人的听觉,因为音乐是声音和听觉的艺术,人们在感受音乐美时参与、调动的感觉器官主要是听觉。

但是要学会如何欣赏音乐,并通过音乐审美来培养、提高人的形象思维,则除了要经过系统的学习,充分了解和掌握音乐审美的特征及方法、充分了解音乐审美中的各种心理要素及心理活动过程以外,还必须引导和锻炼人的想象和联想能力。

因为在音乐审美中,人的感觉器官之间的“联觉”,尤其是“视听联觉”,对于提高人的想象和联想能力非常重要。

“视听联觉”是指运用视觉与听觉形象的类比关系,即运用人的视听感觉之间的通感所引起的联想。

通俗地说就是:从视觉中可以得到听觉感受,好像听到了某种声音;从听觉中可以得到视觉感受,好像看到了某种东西。

就音乐审美而言,音乐形象不是现实生活中真正用眼睛去看到的形象,而是在头脑中想象、联想、再现,创造出以前生活经历中积累的视觉情景。

正如人们常说的:音乐只可引人入怨,而不能告诉人怨。

音乐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只是某种概括性的感情,曲作者以高超的创作技巧,结合现实生活而表于声音,演奏者或演唱者以抒情达意的表演将其传达到欣赏者的心中,清楚地显现出前者所感受的那种对现实生活的感情:或怨痛,或欢乐,或深沉,或幽默。

由于音乐本身的非概念性和音乐与客体形象的既对应又不对应的辩证关系,使音乐由“音响”到“形象”的转换过程具有一定的可塑性,而欣赏者的审美活动恰恰处于从音响到形象这一转换过程的环节上。

虽然欣赏者力求获得作品本身的形象及寓意,但是欣赏者自身的文化程度、艺术修养、志趣爱好等前提条件,在很大程度上早已决定了他的审美趣味、审美态度及美感追求。

显然,欣赏者在事实上已经参与了音乐作品的再创作,即以音乐的音响为根据,在主观意识中化音乐音响为音乐形象。

这种感情传递到欣赏者的心中,诱发听者心中潜在的感情,使主体与客体产生共鸣,而产生共鸣的过程,就是欣赏者把内心某种相联系的具体生活感受或生活体验重新组织和显现的过程。

这种因感情的诱发而得以重新组合的具体体验,产生出具体的音乐意象。

而这种意象的出现,使感情因素在欣赏者心中得以巩固、加强和深化,并随着作品的发展,诱导着欣赏者的情感步步深入,音乐意象得到进一步的升华,音乐形象逐渐清晰起来,现实生活的画面隐约展现。

应该强调的是,在这个过程的始末,欣赏者头脑中的形象思维活动一刻也不曾停歇。

于是乎,人们听了悲怆的乐曲,会被感动得痛哭流涕;听了激昂的乐曲,情绪便会汹涌澎湃。

他们的感动,并非仅仅由于乐曲提供了某种感情,而是这种感情与他们生活中的种种遭遇产生了联系,形成了或悲哀、或振奋的情结的连接链条,使音乐与他们具体的生活体会产生了共鸣,诱发了感情,进而在他们的脑海中出现了具体而生动的画面。

如,我们听贝多芬《田园交响乐》末乐章时,会感受到那种“雨过天晴”时的清新、爽朗,有一种异常舒展的快感;听《二泉映月》时,会感受到一种悲凉和抑郁,有一种明显的忧伤和怜悯的心情。

上述可得出,音乐形象的塑造过程总是结合着形象思维活动,它经历了从音乐作品的表现意蕴到现实的声音运动,再转化为欣赏者的情感感受等几个步骤。

这里面包含着创作者的一度创作和欣赏者的再度创作。

值得强调的是,在音乐创作、表演和欣赏的过程中,情感因素贯穿始终。

历史上许多名曲的艺术魅力之所以经久不衰,其根本原因是,音乐家能准确地将情感体验紧密结合在乐曲之中。

情感是人类最高的活动现象,音乐形象其实就是情感的形象。

音乐形象的传达不用通过具体的表述而直接抒发感情,即抒发作者从生活中体验到的各种情感,这些情感随着音乐传递给听者,听者即在形象思维的作用下被其感染和打动。

但是,不同的人对于音乐形象的理解也不一样,感知音乐形象是一种复杂的审美活动,是要经过复杂的心理过程才能完成的。

首先,掌握必要的音乐知识有利于了解作品的“构造”,了解作曲家的安排步骤和表现目的,更加准确地把握音乐形象;其次,通过训练后的“音乐的耳朵”也是重要的条件,它是音乐审美和感受能力,是感物水平及审美修养的综合体现。

因为音乐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欣赏者只能凭听觉去感受、会意和领悟。

如果不具备音乐欣赏的基本素质,不具备音乐语言、音乐逻辑等音乐知识,没有丰富的阅历,就不可能领会音乐形象的准确含义;还有,了解和掌握相关音乐的背景知识、内容材料,有助于体验音乐中所表现的气氛和意境,这样,欣赏者在形象思维中的想象和联想,才能与音乐特定的情节内容挂起钩来,视听联觉才有所依。

然而,在实际的音乐作品欣赏中,音乐形象还具有相对不确定性的一面。

正因为它的不确定,才给人们展开想象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人们可以按照自己的体验去感受、去欣赏。

对音乐形象的认识,允许在大前提下有不同的理解。

如,柴柯夫斯基舞剧《天鹅湖》表现四只天真可爱的小天鹅在湖边翩翩起舞的景象。

欣赏者可以将其音乐形象演绎为活泼可爱的孩子们在公园里嬉戏,也可以理解成小动物在草地上自由追逐,这就是音乐形象的不确定性。

活泼、欢快、天真可爱是它们的总体形象,这个总体形象就是音乐形象的确定性。

只强调确定性而禁锢不确定性,会限制欣赏者对音乐形象的再创造,这是不符合音乐欣赏的审美规律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