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之王弼

合集下载

【中国哲学】王弼

【中国哲学】王弼

王弼的“贵无”思想当历史车轮碾过汉代的经学与神学杂糅的年代,过渡到魏晋时期,刚刚有稳定生活的人们转而寻求飘逸清谈,魏晋玄学应时而生。

何晏,王弼为代表的士族阶级具有鲜明的代表性。

他们传承老庄思想,立论中心亦取自老庄,带来了“正始玄风”的思潮,同时玄学家会通孔老,以儒学为正统。

1 王弼“以无为本”的本体论主张王弼曾为《道德经》作注,他完全认同老子的“道”无形无名的形上特征。

他认为,无形无名指道,而有形有名则指物,到作为形而上的形态,而物则是形下者。

但在老子那里,道与物是“本源”与“化生物”的关系(并非基督教义中的创世,而是纵向横讲的蓄养且顺其自然的“生”),王弼却将这种关系重新诠释成“本体”与“末用”的关系。

对老子“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他的解释认为“无”是万物“有”之所以存在的依据,是一种“本”“末”的区分。

《道德经》中老子认为终极的存在也应该是“无”,但却历经由终极本源演化万物的一个复杂的过程,是宇宙由单一走向多样的描述。

王弼这里,已经不是叙述这种时间的先后性范畴,转而为逻辑的先后性,属于认识的范畴。

万物生生不息,形态万千,却共生不害,是因为“无”的同一性,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则变成了逻辑推演的关系,万物则作为人们所认知的经验世界,可感世界。

1由于传承自老学,王弼的逻辑本体是“无”,这一方面表现王弼对经验世界的独到观点,另一方面也间接说明对社会政治生活文化的鄙弃不屑。

2“得意忘象,得象忘言”的认识论取向从王弼的本体论观念中,我们已经能看出,他应经不像老子在对本体“无”的定义那样,采用独断论的方式,王弼注重逻辑的先后性,已经具有了认识论的形态。

在认识的范围内,无论如何对事物进行归纳和舍弃,最终保留的不变的应该是“有”,但这涉及到经验世界的局限。

例如我们对某类事物加以概念的解释或命名时,虽然保留了其共有的性质,却必须排除其特质,这样一来我们认识到的事物将不是完全的“本真”。

王弼的哲学思想

王弼的哲学思想

王弼的哲学思想王弼的哲学思想王弼是中国哲学史上有名的思想家。

他与何晏⼀起,⾸创⽞学。

在短短⼆⼗四岁的⽣命历程中,开辟了魏晋⽞谈的⼀代风⽓,创⽴了以⽆为本的唯⼼主义思想体系,对中古时期的哲学发展产⽣了深远影响。

王弼的哲学思想具有思辩性的理论倾向,在中国哲学发展史上有其积极和进步的意义。

但他的思想从本质上说是唯⼼主义的,需要⽤批判的⽅式加以认识。

王弼的⽞学理论与《⽼⼦》《庄⼦》《周易》等有直接的承继关系,但王弼⼜不是盲⽬地继承,⽽是进⾏了有益的探索。

在古代哲学领域,有关天地万物起源的问题是最重要、最基本、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古代⼈们⽤朴素的唯物主义来加以解释,认为万物始于⾦、⽊、⽔、⽕、⼟五种基本元素,或直接概括为阴阳⼆元。

⽼⼦认为,“天下万物⽣于有,有⽣于⽆”,第⼀次提出了“⽆”和“有”的哲学命题,将万物之源归结为“⽆”,将万物的存在⽅式归纳为“有”,形成了“⽆”⽣万物的客观唯⼼主义理论。

王弼对这⼀领域⼜作了深⼊探讨,进⼀步肯定了“⽆”在哲学中的重要价值,他说,“万物万形,其归⼀也。

何由致⼀,由于⽆也。

”这就是说,万物虽千变万化,千差万别,但最终只能回到它们的共同根本——“⽆”。

同时,王弼更加明晰了“⽆”和“有”的哲学关系。

王弼认为,“⽆”和“有”是⼀对既相互依存、⼜相互排斥的⽭盾,它们相辅相成,缺⼀不可。

“⽆”是“有”产⽣的原因,⽽“有”是了解“⽆”的必然途径。

“⽆”虽⽣“有”,但⼆者在时间上不分先后,在空间上不分彼此,它们是本末和体⽤的关系。

所以王弼说,“有这所以为利,皆赖⽆以为⽤也”。

这⼀理论的建⽴,使中国古代哲学初步建⽴了⽭盾的同⼀性和⽃争性的范畴,使古代哲学向前跨进了⼀⼤步。

对于“⽆”这个哲学命题,是王弼思辩的重点。

王弼认为,“⽆”⽆处不在⽽⼜⽆可捉摸,它是⼀种虚幻的存在,是⽆法进⾏具体规定和描述的。

因为世界万物各不相同,如果对产⽣万物的本源有了具体性的规定,就⽆法形成万物的本体了。

所以,“⽆”是抽象的,王弼对它的描述是:“听之不可得⽽闻,视之不可得⽽彰,体之不可得⽽知,味之不可得⽽尝”。

国学 王弼简介

国学 王弼简介

——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 1 国学 王弼简介
公元226-249
〖三国•魏〗
三国魏玄学家。

字辅嗣,魏国山阳(今河南焦作市)人。

曾任尚书郎,少年即有文名,卒年仅二十四岁。

好谈儒道,辞才逸辩,与何晏、夏侯玄等同倡玄学清谈风气,世称“正始之音”。

认为“无”是宇宙万物的本体,“道者‘无’之称也”,天地虽大,“寂然至无,是其本矣”。

又以为“凡有皆始于无”,肯定名教(有)出于自然(无)。

又“援老入儒”,以玄学代替当时逐渐衰微的汉儒经学。

其注《易》偏重哲理,扫除汉代经学烦琐之风。

所著有《周易注》、《周易略例》、《老子注》、《老子指略》等。

国学 魏晋玄学的创始人王弼

国学 魏晋玄学的创始人王弼

国学魏晋玄学的创始人王弼一、生平王弼,字辅嗣,三国时代魏山阳高平人(今山东省金乡县西北)。

生于魏文帝黄初七年(公元226),卒于齐王芳正始十年(公元249),享年二十四岁。

王弼的祖父王凯是王粲的族兄;外祖父刘表,是荆州经学的领袖,长于易学。

蔡邕是东汉著名的藏书家,十分赏识王粲的才学,后来将毕生藏书送给了王粲。

而王凯的儿子王业,过继到王粲家,这些藏书后来便由王业继承;他就是王弼的父亲。

王弼家除了继承这些丰富的藏书外,也承袭了易学的家学传统。

王粲的祖父王畅,是易学名家,也是刘表的老师,所以清人焦循认为:“弼之学盖渊源于刘〔表〕,而实根本于〔王〕畅。

”王弼天才早慧,享年才二十四岁,就注解了《周易》及《老子》这两部思想名著,后来都成为魏晋玄学的经典之作。

这样重要的思想家,陈寿《三国志》却没有他的传记,只在<钟会传>里说:“弼好论儒道,辞才逸辩,注易及老子,为尚书郎,年二十余卒。

”短短二十几字,非常粗略。

何劭的<王弼传>则比较详细地纪录了王弼的生平、性情、交游,以及他跟当时名士清谈的言论,纪录了王弼这个天才思想家与裴徽、何晏、刘陶、锺会、荀融等清谈名流交光互影的片段。

二、所属流派王弼是魏晋玄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

曹魏正始(240-249)年间,何晏、王弼阐发《老子》、《庄子》和《周易》的思想,形成了一个新的思想流派;因《老子》等三部书后来被称为“三玄”,故这个流派遂被称为玄学。

何、王以探究宇宙本源为主要课题,从《老子》的“天地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出发,认为“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无也者,开物成务,无往不存者也,阴阳恃以化生,万物恃以成形,贤者恃以成德,不肖恃以免身。

”(《晋书.王戎传从弟衍附传》)意思是说,“无”是超越物质性的世界本源,它不仅创造万事万物,而且是人生的根本。

贤者能因之成就高尚的道德,不肖者能因之明哲保身。

同时,他们走上综合儒道的道路,宣称名教出于自然(“自然”即“无”),尊卑名分是自然的必然结果。

王弼(魏晋玄学家)

王弼(魏晋玄学家)

王弼(魏晋玄学家)王弼“贵无”,以无为本。

“无”是其哲学思想的基本范畴,是其哲学思想体系的基石。

一.王弼以无为本的宇宙观和本体论。

王弼“以无为本”思想的基本意义有两个方面。

一是宇宙观意义:“无”是宇宙万物赖以化生和形成的根本;二是社会政治意义:“无”是社会政治生活的支配力量和决定因素,人类社会的一切事功业绩皆靠“无”得以完成,一切个人皆以“无”得以安身立命。

王弼以无为本的哲学思想主要来源于“老庄”。

王弼奉《老子》、《庄子》、《周易》为“三玄”,又综合儒道两家思想,用名辨析理的方法和许多抽象议题论辩,反复论证“无”和“有”的关系,论证自然和名教皆“以无为本”的道理,从而创建了他的玄学理论体系。

王弼以老子“有生于无”、“道”是宇宙根本的思想作为自己思辨的起点,极力发挥改造《老子》。

他认为“无”就是老子所谓的“道”,说:“道者,无之称也,无不通也,无不由也,况之曰道。

”(《论语释疑·述而》邢眝疏引)但又认为,“道”是“无”的名称,还不是宇宙的本根,宇宙的本根是“无”。

认为宇宙的本根是无形的,没法定名,老子名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是勉强的,不准确的。

注曰:“责其字定所由,则系于‘大’。

‘大’有系则必有分,有分则失其极矣。

故曰:‘强为之名曰大’。

”就是说,“道”和“大”不是宇宙的本根,只是宇宙本根的一个特性———万物遵循的规律。

但是又说:无形的宇宙本根,虽不能为其定名,但是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称呼它为“道”、“玄”、“深”、“大”、“微”、“远”等。

王弼把宇宙的本根从老子的“道”,改造成了“无”。

“无”处于王弼哲学的最高范畴,“道”、“玄”等则是对“无”从不同角度所取的称谓。

王弼的“无”,并不是没有任何内容的“空无”,相反是本质的“全有”。

他对“无”所取的多种称谓,反映了这个“混成无形”的“无”的丰富内涵。

如“本”指事物的本质;“道”指规律,无物而不由;“玄”指事物产生变化的根源,“求之乎无妙而不出”(《老子指略》);“一”指主要矛盾,“物虽众,则知可以执一御也”(《周易略例》)。

中哲(玄学、王弼)

中哲(玄学、王弼)

玄学的发展及其学派•魏晋玄学思潮演变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何晏、王弼首倡“贵无论”时期;•第二阶段:“竹林七贤”时期,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第三阶段:裴頠、欧阳建、郭象为代表的“崇有”、“独化”论时期,主张“名教合乎自然”。

•玄学正统三派:“贵无论”、“崇有论”和“独化论”•“三玄”(即玄学三大经典著作):•《老子》、《庄子》、《周易》王弼的“贵无论”玄学(一)b“以无为本”的本体论b1、“有生于无”。

b“有之为有,恃…无'以生;事之为事,由…无'以成。

”b2、“无”为本,“有”为末;“无”是体,“有”是用。

b“夫无不可以无明,必因于有”,“必有之用极而无之功显”。

即“无之功”表现于“有之用”中;“有之用”发挥到极致,“无之功”便显现出来。

b 3 、“崇本息末” 、以“一”统“多” 的政治哲学。

b“以柔居尊,而为道损。

江海处下,百谷归之。

履尊以损,则或益之矣。

⋯⋯尊以自居,损以守之,故人用其力,事竭其功,智者虑能,明者虑策,弗能违也,则众才之用尽矣。

”(王弼《易.损注》)b“静为躁君”的运动观静为本、动为末→以静制动王弼的“贵无论”玄学(二)b“修本废言,得意忘言”的认识论b1、意、象、言的关系:意是事物的本质,而象和言是达意的工具。

b“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 ,“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

”b2、“得象忘言”,“得意忘象”。

b“意以象尽,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

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

”b3、“言不尽意”、“圣人体无”。

b“忘象者,乃得意者也;忘言者,乃得象者也。

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

故立象以尽意,而象可忘也。

”此今所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

王弼简介_王弼的资料介绍、故事传奇

王弼简介_王弼的资料介绍、故事传奇

王弼王弼--少年奇才(226——249)人的生命有长有短,有人高寿却默默无闻;有人寿短却光照千秋!少年奇才王弼,在他短暂而有限的24个春秋中,却在经学、哲学领域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人一出生,就面对万象纷呈的现实世界。

是随遇而安、逆来顺受、人云亦云,还是遇难而上、勇于进取、有独到的见解,是每个人都必然要遇到的事实,却不是人人都能表现出他的创新精神和思想特色。

天才王弼一出世,所面对的世界,正是矛盾尖锐、激烈而复杂的曹魏正始时期。

在东汉末残破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曹魏政权,虽经曹操、曹丕的苦营,中原地区得到了一些恢复,有了一个相对安定的局面。

但从魏明帝开始,社会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日益尖锐,司马氏集团和曹氏集团之间争夺权力的斗争发展到了剧烈的阶段,国家面临严重的危机。

如何才能治理好国家,站在曹氏集团一边的王弼,一面从政治的需要去研究社会,提出自己的见解;另一方面,复杂的社会现实,也促使他从万千的现象中去深入地认识世界,从哲学的高度去探索世界的奥秘。

由此创建了以《老》、《庄》、《易》三言为基础的魏晋玄学。

他引道入儒,既研究经学,而又以道家的学说贯串其中,形成儒道结合,而以道家思想为主流的新时代的哲学体系。

在我国思想史、儒学史、哲学史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世代书香幼而察惠玉粥,字辅嗣。

山阳郡高平人(今山东省微山县西北两城。

一说今山东金乡县)。

魏黄初七年(公元226)生。

卒于魏正始十年(公元249年)。

死时年仅24岁,只有短暂人生的王弼,却成了当时的一位重要哲学家。

这与他的家世和自身的勤奋都密不可分的。

王弼出生在世代书香之家,从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他那些值得一提的先辈有:东汉顺帝时做太尉的王龚,因为贤达而名为高士。

其子王畅号在“八俊”之列,汉灵帝时官拜司空,以训释包括《周易》在内的“五典”著称。

畅子王谦,为汉灵帝时大将军何进长史。

谦子王粲,为建安七子之首,是有名的大文豪。

三粲年少时,得到当时著名学者蔡邕的赏识。

中国哲学史精华篇

中国哲学史精华篇

中国哲学史精华篇王弼的哲学1.王弼“以无为本”的本体论王弼的宇宙观既包括宇宙生成论的内容,也包括宇宙本体论的内容。

王弼认为,天地万物以无为本,“无”是生物之本、天地万物之母。

虽然天下万物皆由有形物所生,但有形物又有其原始,其最初是诞生于“无”,以无形物为母体的。

“无”为“有”之本,“有”始生于“无”。

这便是王弼的宇宙生成论。

“无”不能离开“有”而存在,也不能自己表现出来,必须通过“有”才能了解“无”。

“无”与“有”是本末、体用的关系,二者是密不可分的。

万物虽然贵重,但却离不开“无”这个根本而产生作用。

离开了“无”,万物便没有自身独立的实体。

有了“无”这个客观事物的本质,万物才产生作用。

2.王弼“得意忘象”的认识论意:卦意象:卦象得意忘象,即经验对象大于概念词谓,概念词谓不能包含经验对象的全部内容;而本体却又超越于经验对象,在经验对象范围内或者层面上不能给出本体。

因此,王弼主张“得意忘象”。

3.王弼“崇本息末”的名教观王弼推崇的是“崇本息末”,即“以无为本”推衍自然之性,不以某些具体事物的属性来反推宇宙本体或判断其它事物的属性,不以名定物。

不要人为地制定一套规范来束缚人和物,应该顺应人和物以无拘无束,自然而然的生存和发展。

嵇康与阮籍的哲学4.“万物为一”的宇宙观阮籍、嵇康以元气为宇宙的终极本原,并且以元气禀生的差异来说明人和物的种类区分与个性差异,从万物存在的相对性、有限性来引出“万物一体”的结论。

5.“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名教观对礼法制度的批判,否定儒家六经,率性而行,追求生命中的个体自由。

郭象的哲学6.“独化于玄冥之境”的本体论郭象既不同意“万物生于无”的观点,也不同意“万物生于有”的观点,他认为万物各自都“块然而自生”。

“造物者无主,而物各自造”。

同时承认了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

但是否认了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

7.“性分自足”的价值观每一个事物,每一个人都具有天然自足的禀赋所得,同时,每一个事物,每一个人又都不同于他物他人的禀赋,这就是物与人的“性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哲学史之《魏晋玄学》篇讲义黄巾起义虽然失败,但却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基础,从此开始了地方势力武装割据。

公元196年,曹操将汉献帝劫持到许昌,挟天子而令诸侯,试图在汉的旗号下重新实现全国政治统一,但由于政治、经济、军事及人为努力等多种因素的交互作用,在汉帝国的废墟上出现魏(公元220—265年)、蜀(公元221—264年)、吴(公元222—280 年)三个鼎立对峙的政权。

公元280 年,继承魏的西晋(公元265—317 年)统一全国,但西晋仅稳定统治了20余年便在各种矛盾的影响下土崩瓦解。

西晋灭亡后,江南相继出现东晋(公元317—420 年)、宋(公元420—479年)、齐(公元479—502 年)、梁(公元502—557年)、陈(公元557—589年)等五个前后相承的政权,北方则经历了汉族和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建立的成汉、前赵、后赵、前燕、前秦、前凉、后燕、后秦、西秦、后凉、南燕、南凉、北凉、西凉、夏和北燕等十六个政权,史称五胡十六国(公元304—439年)、北魏(公元386—534年)、东魏北齐(公元534—577年)及西魏北周(公元535—581年)等政权的统治。

公元439 年北魏统一北方后,与江南的宋、齐、梁、陈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史称南北朝时期。

公元581年,隋取代已统一北方的北周政权,并于公元589 年灭陈,重又统一全国,魏晋南北朝历史时期结束。

上接秦汉,下启隋唐的魏晋南北朝,是介于两个统一帝国之间的分裂动荡时期,同时也是继承秦汉的历史遗产,孕育隋唐新的统一帝国的时期。

在思想史上,两汉学术主流为经学;魏晋学术主流为“玄学”。

任何一种学问,都和他的时代是息息相关的,是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的反映。

魏晋玄学反映出它的时代的什么问题呢?就是对传统的儒家价值的重估问题。

这个问题对于魏晋玄学家们是相当重要的,因为他们当初也是儒学中人,由于社会现实的剧烈变动,他们过去的价值观发生了动摇。

一、玄学的兴起(一)经学的衰微汉代的社会思想,主要是独尊儒术,这里的儒术是接着先秦的孔孟来讲的,但是又和孔孟不同。

在汉代,儒学主要是外王之学,但是讲究外王之学的儒学发展到后来,就走向了反面。

什么原因呢?主要是汉代建立了五经博士,朝廷认为只要研习这五经就可以治理天下。

结果这种经学后来向两个方面发展:一是今文经学,一是古文经学。

两个学派都是研究先秦儒家的思想,但是今文经学太过牵强附会且夹杂迷信思想,古文经学又太过寻章摘句。

到了汉代的后期,经学思想必然的走向了没落。

经学作为推行名教的工具,成了“学者之大患”而失去了其维系人心的作用。

(二)名教的没落名教就是名分教化,指封建社会的礼乐制度和道德规范。

是儒家的“因名施教”的那些宗法等级制度和伦理道德观念。

1、儒学的工具化汉代儒学在成为官方的统治思想之后,渐渐地失去了作为价值信仰的意义。

蜕变成一种技术知识,转化为儒士谋求功利的手段。

于是儒家的道德诉求逐渐成为外在装饰,很多人为博取功名不惜弄虚作假。

2、士族的为富不仁儒家成为获取功名的手段,那么儒士就不仅仅是指有学识、有教养、有担当的人。

一方面,汉儒可以通经或通过征辟而为官,为官可以致富,故汉儒可以官僚化和富豪化。

另一方面官员和富豪的子弟有优先受教育的权利,因而他们的家族也可以更有条件被儒士化。

三者的结合,形成了一个重要的阶层——门阀士族。

1这些士族中固然有些人能够持守儒家的节操,但是为富不仁的现象也是层出不穷。

3、统治者内部的斗争对名教的破坏东汉末年,汉献帝作为最后一个皇帝,由于某种原因而幸存。

曹操权倾一时却不敢把汉献帝废掉,一直到了他的儿子曹丕才称帝。

尽管如此,汉献帝还是没有被杀,因为曹丕采用了“禅让”这种掩人耳目的方法。

曹丕称帝后:①221年,曹丕下令人口达十万的郡国每年察举孝廉一人。

同年又重修孔庙,封孔子後人为宗圣侯。

224年恢复太学,设立春秋谷梁博士。

②修复洛阳,营建五都,推广儒学文化。

然而篡权的曹魏政权这样做只可能使名教显得更加虚伪。

(三)动荡时期的思想表现哲学思潮由经学转向玄学,是与当时社会的分裂和动荡状态相应的。

1、玄学的兴起与士大夫的避祸之心和清淡风气盛行密切联系。

自“党锢之祸”2后,说话稍有不慎就会惹来杀身之祸。

与这一社会现实相适应,在精神文化上,比较积极正面的为国家大一统提供理论解释的价值信念被消解,而力求与浑浊的现实拉开距离,并对这种社会状况及引发这种社会状况的根源持批判态度的思想倾向就被知识精英座崇尚。

前一种思想倾向,曾导致儒学在两汉独尊,后一种思想倾向,无疑将诉诸于老庄。

所以,一些与当权者不合的士大夫就用清谈的方式来讨论有无、动静等玄之又玄的问题。

他们“每非汤武而薄周孔”,倾心于玩味《老子》、《庄子》、《周易》三玄,所以他们的学问被史学家成为“玄学”。

2、玄学的兴起与命运无常的虚无感相关。

公元220年,曹丕称帝,制定了九品中正制。

这个制度就是通过品评,将人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等,朝廷任命中正官到各地主持品评;被评为上等的人士将被推荐到各级政府中去做官。

这一制度赋予中正官考察各地士人的权力。

其结果是“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当官主要有二种人:一种是百官子弟;一种是卖身投靠者。

这些人居高位却无能,无法控制局面,所以出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混乱、分裂时间最长的魏晋南北朝时期。

朝代频繁更替,一朝天子一朝臣,荣华富贵、高官贵爵如过眼烟云,而且这些人平时剥削人民,混乱时也就成了饥民抢夺的目标。

所以,他们认为,既然奉禄靠不住,富贵不长久,那就只好及时享乐了,这种思想在哲学上的反映就形成了玄学。

1门阀士族,中国东汉后期至南朝末年在社会上有特殊地位的官僚士大夫结成的政治集团。

门,指的是门第;阀,为阀阅,指的是世代有功业者,有名望者。

2党锢之祸指中国古代东汉桓帝、灵帝时,士大夫、贵族等对宦官乱政的现象不满,与宦官发生党争的事件。

事件因宦官以“党人”罪名禁锢士人终身而得名。

前后共发生过两次。

党锢之祸以宦官诛杀士大夫一党几尽而结束,当时的言论以及日后的史学家多同情士大夫一党,并认为党锢之祸伤汉朝根本,为黄巾之乱和汉朝的最终灭亡埋下伏笔。

(四)玄学的兴起是对名教危机的挽救。

名教虽然产生了危机,但是并不等于名教礼义已经不适应封建统治的需要。

恰恰相反,儒家所提倡的纲常名教一直是魏晋统治者用以剪除异己和统治人民的工具,他们一方面用自己的行为破坏名教,一方面又要极力的利用和维护名教。

这种对待名教的两面性,为封建统治者所共有,只是在门阀士族身上表现的更为突出。

由于经学、神学目的论已经到了穷途末路而统治者放荡荒淫的生活态势又难以逆转,那么要使这一传统的名教利器继续发挥作用,就必须另辟蹊径,寻找新的理论依据和表现形式。

玄学因名教的危机而产生,但是却不是对名教的否定,恰恰相反,而是对名教危机的挽救。

当然玄学家的任务不在于重建名教纲常,他们述老庄,崇尚自然,目的在于为名教的存在提供一种新的形而上的根据。

于是论证名教与自然的统一就成了玄学思想的主题,这实际上是援道入儒、调和儒道的集中体现。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阮宣子有令闻。

太尉王夷甫见而问曰:‘老庄与圣教同异?’对曰:‘将无同?’太尉善其言,辟之为掾。

世谓‘三语掾’1。

”就是一个明证。

二、王弼(一)其人玄学思潮初兴于曹魏正始2年间。

这一时期的玄学家都以“以无为本”作为中心命题来探讨“本”“末”、“有”“无”、“名教、自然”的关系。

其中何晏3凭借自己的学术声望和政治地位,成为正始玄风的实际领袖人物,而论哲学上的成就则首推王弼。

王弼出身官僚世家,其曾外祖父是东汉末号称“八俊”之一、身为荆州牧的刘表。

其六世祖王龚,名高天下,官至太尉,位列“三公”;五世祖王畅为汉末“八俊”之一,官至司空,亦列“三公”;其父王业,官至谒者仆射;继祖王粲是著名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其才学出众,少年成名。

十四岁至长安受到著名文学家、大学者蔡邕礼遇,即将家藏书籍文章万卷送给了王粲。

装载数车的书籍,后来全为王业所有。

这些家传都对王弼成长产生极大的有利影响。

正始十年(249),曹爽被杀,王弼受案件牵连丢职。

同年秋天,遭疠疾亡,年仅二十四岁。

作为中国哲学史上罕见的早慧型哲学家,王弼在其短暂的一生中,留下了《周易注》、《周易略例》、《老子注》、《老子指略》和《论语释疑》,在中国哲学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王弼后来居上,在思想深度上超过了何晏,不仅成为正始玄风的主要代表,而且在一定意义上为整个玄学思潮奠定了理论基石。

(二)以无为本、崇本举末就天道观来说,汉人的兴趣在宇宙论,而魏晋玄学则重在探讨本体论。

宇宙论的特点是借揭示由终极本源至万物的生成过程,来说明万物的现存状况和变化规则。

在汉代学者看来,终极本源演化万物,万物消散复归于本源,都是一种实在的过程,都是在时间中进行的,所以宇宙论具有实存论的倾向。

但是,什么是宇宙的终极本原?宇宙统一的本源是如何衍生出千差万别的存在物?汉人对这些问题的说明是杂乱的。

宇宙论所取1掾:古代官署属员的通称。

因三个字而任命的官员。

后用以对幕府官员的赞美。

2正始(240年—249年四月)是三国时期曹魏的君主魏齐王曹芳的第一个年号,共计10年。

这也是曹魏政权的第五个年号。

3何晏(?-249),字平叔,南阳宛(今河南南阳)人。

三国时期魏国玄学家,汉大将军何进之孙(《魏略》认为其有可能是何进弟何苗之孙)。

其父早逝,曹操纳其母尹氏为妾,何晏被收养,为曹操所宠爱。

少以才秀知名,好老、庄言。

娶魏金乡公主。

服饰拟于魏太子曹丕,故为曹丕所憎,称其为“假子”,文帝时未授官职。

明帝以其浮华,亦抑之,仅授冗官。

正始年间(240-249)曹爽秉政,何晏党附曹爽,因而累官侍中、吏部尚书,典选举,爵列侯,仗势专政,因依附曹爽,高平陵事件中为司马懿所杀,夷三族。

的许多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都无法放在知识的、逻辑的框架下予以处理,而必须回到当时社会形成的独特信仰才能够揭示。

宇宙论实际上既可以看作一种存在论哲学,也可是被视为、或最终要归结为神学,原因即在于此。

本体论,在中国哲学的传统里,是寻求万物得以如此存在、如此发生作用的终极依据的理论。

本体与万物(末用)之间,不具有时间上的先后关系,而只具有在逻辑意义上的先后关系。

万物被看做可以认知的经验事物,经验事物的一切都是相对的、有限的。

本体则被逻辑的视为具有绝对无限的意义,从而使经验事物得以成其为如此者。

与此相应,汉代争论的关于宇宙的起源、结构和演变问题,到魏晋时则发展为“有无”之辨。

王弼认为万有统一于一个共同的本体,这就是道(或者为无),世界万物之所以能存在,就是因为有这个本体,多种多样的世界万物就是这个本体的表现。

这就是所谓“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

1、天下万物以无为本(王弼与老子的同异)王弼和何晏的思想史载承传老庄的道家学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他们立论的中心也与老庄一样,以为“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