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州史话
黄河上游的航运史

黄河上游的航运史文章来源:《青海史话》自古黄河上游的西北地区多为山峦沟谷,交通很不发达,运输物资极为不便,山区主要靠人背畜驮,也有少量的畜力车拉运。
若长途运输非常困难,可在黄河上用皮筏运输却较为便利,其历史亦很久远。
据《后汉书·邓训传》记载,东汉和帝永元元年(公元89年),邓训任护羌校尉时,众羌归顺,迷唐羌酋不服,退居大小榆谷(今青海贵德黄河南岸),于是邓训发湟中兵六千,至归义城(今青海贵德黄河北岸尕让村),被黄河所阻,遂命兵士“缝革为船,置于稗上,以渡河”,命为“草船算”。
这“革船算”就是首创于贵德一带黄河上的航运工具——皮筏。
古籍中还具体记载着用皮筏在黄河上游运输物资的情景。
如清初梁汾著《秦边记略》记载:“黄河之水,浮于积石,至于龙门,唐治舟师,溯流上下。
”这里指明唐代时,军用木船(即木筏)可以从青海循化航行到山西龙门地方。
据《宋史·姚雄传》记载,河州(今甘肃临夏)知府姚雄在丙灵渡建城堡,“从湟水漕运”。
即将河州军粮从黄河转入湟水,溯源而上运抵湟州(今青海乐都)。
元代初,元世祖派遣招讨使都实探河源,在黄河源头建城,开互市,“规置航传凡物贡,水行达京师”(《元史·地理志·河源录》)。
这是说元招讨使都实将黄河源头的贡物以皮筏航行转运到京都。
明代,在青海民和上下川口湟水河航段,设河湟造舟处,由水上运送军用辎重和木料等。
这在《秦边记略》中亦有记载:“河湟间常造舟,载军仗,下宁夏以平贼”,“商市庄浪之木,顺流而下,日行二百里许”。
据清龚景翰著《循化志·城池》记载,河州知府顾详,于雍正七年(1729年)闰七月,筑循化城,所用木料全部从上龙布白佛地方(今青海尖扎东部——笔者)大林中砍伐,由隆务河顺黄河扎筏运输。
又据《甘稿·交通三河运》记载:“甘肃(当时包括青海——笔者)之水,黄河为大,山峻水急,无舟楫之利。
省西毛、革、木、粮,省东烟、药、蔬、果,所恃以东输省会,北达夏绥。
开发天河潭史话

开发天河潭史话
杨鹏声
【期刊名称】《贵阳文史》
【年(卷),期】2002(000)003
【摘要】天河潭风景区迄今已开发12年,开放十年。
被誉为贵州国家级风景区的缩影:集黄果树之雄,龙宫之美,织金洞之奇,潕阳河之秀为一体。
对这个景区是谁最早发现?又是谁赋诗赞誉最多?是谁最早提出开发?诸多史料趣闻鲜为人知,甚
至有误传。
笔者经过查阅史料和调查研究,特写此文,以纪念天河潭开放10周年。
【总页数】4页(P52-55)
【作者】杨鹏声
【作者单位】中共花溪区机关党委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25.4
【相关文献】
1.论两种不同管理体制下的风景区开发模式--以天河潭和夜郎谷景区为例 [J], 姚
行正
2.喀斯特旅游开发环境经济损害与效益分析——以贵州花溪天河潭风景区为例 [J], 汤波艳
3.地域文化与自然风景区的旅游开发--以天河潭为例 [J], 廖婧琳;殷红梅
4.仿古建筑屋面施工质量的有效控制——以天河潭景区为例 [J], 邓守勇
5.遥远的贵阳,城市的记忆记天河潭"贵阳故事街"设计 [J], 张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永靖传统工艺之白塔寺川木雕

永靖传统工艺之白塔寺川木雕在工业急剧发展的今天,我们总是对一些手工艺产品格外的痴迷,只因传统手工艺产品的从业者越来越少,物以稀为贵。
不过很庆幸的是在永靖传统的白塔寺木雕不但没有被荒废反而一直在发光广大中。
据《永靖史话》载,传说万匠始祖鲁班在永靖炳灵寺开凿石窟、雕刻佛像、修天桥、造佛阁,功成之后,驾云东去。
途中,不慎将一斧子丢于黄河岸边的白塔寺川。
自此,白塔川每家都出能工巧匠,白塔寺川的名匠个个技艺精湛,声名远扬。
他们拿着仙人留下的木匠工具,用自己辛劳的汗水养育着这一方水土。
民间更有“白塔的木匠,五屯的画匠,江浙的才子湖南的官,山西的商人能赚钱,河南的棍手山东的汉,河州的木匠胜鲁班”的谚语。
传说中的白塔寺川已经在刘家峡水电站修建时期已被淹没,后代子孙现分布居住在永靖县内各个乡镇,其中以三塬一带居多。
虽然曾经的白塔寺川已淹没在历史的河流中,但是白塔寺匠人们的手艺却一直传承至今。
他们雕刻的作品惟妙惟肖,不论是花草树木还是鸡鸟鱼虫都赋予了生命。
白塔寺木雕不仅可用于家具装饰、庭院装修、彩门修饰,更可用于宗教思想的体现。
在永靖地区,不论寺院大小,木雕都是不可或缺的。
不论是道教、佛教还是儒家,在表达思想中的寓意都是积极向上的,如表示风调雨顺的龙,或表示志向高洁的梅兰竹菊等。
中华民族浩瀚的建筑史上,白塔寺木匠所擅长的白塔寺木雕一枝独秀。
如今,随着工艺的进一步发展,木雕不单单是手工雕刻,专为木雕设计的电脑软件及机械设备大大的提高了木雕的工作效率。
据木雕的传承者三塬白塔寺古典木雕的王先生所述,白塔寺川匠人们的手艺不仅在河州(临夏)一带久负盛名,在甘南及青海等地都有所发展。
他们的匠人每年都会去青海各地进行作业,产品在本地更是洛阳纸贵。
正在孔家寺岗沟寺修建的活佛住所就有木雕的设计。
有建筑的地方就有白塔寺川木匠,有白塔寺木匠的地方就有白塔寺木雕。
史料:巩县(巩义市)牛状元府的春秋

史料:巩县(巩义市)牛状元府的春秋原标题为《阎兴业史话牛状元》首先,交待一下“武状元科举制”的背景资料。
在我国封建社会中,通过武科举考试的最高一级选拔出来,或是经过皇帝认定的一甲一名武进士,称武状元。
从唐朝武则天长安二年(公元702后)始创武科举,到清朝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皇帝颁布论理旨正式废止武科举,武科举制度在我国历史上共实行1200多年。
在这1200多年的漫长历史中,出现的有记录可查的武状元共282名。
清朝武科举处于鼎盛时期,共录取武状元109人。
清朝科举的考试流程:县试(县令主持)——府试(知府主持)——院试(学政主持,在省城考试,合格者为秀才,第一名为案首)——乡试(巡抚或总督主持,在省城贡院考试,合格者为举人,第一名为解元)——会试(总裁四人主持,在北京贡院考试,合格者为贡元,第一名为会元)——殿试(皇帝主持,在皇城考试,合格者为进士,第一名为状元)。
北京孔庙有189座元明清进士题碑。
武科举的殿试程序:考试分三场进行,第一场为马射,第二场为步射,称外场。
马、步射各发六箭。
马箭以纵马射两回,六箭中三箭者为合格,缺一箭者不准再试步射。
步射需要射八十步外布候(箭靶),发六箭中两箭者为合格,缺一箭者不准继续考试。
箭试考试合格后,再进行硬弓、舞刀、掇石等技勇比赛。
标准为“弓必三次开满,刀必前后舞花,石必去地一尺”。
三项必有一二项合格,方准进入第三场考试。
第三场为策论,称内场。
道光十三年冬十月,太和殿前考中武举者有雅尔胡善等45人。
武举人牛凤山、孙和平力大无穷,能拉出号弓(开弓需十二力为头号弓,亦称强弓,超过十二力者为出号弓)。
道光帝至太和殿,举行传胪大典,赐武举一甲牛凤山武状元,授一等侍卫。
同榜榜眼孙和平,顺天大兴人;探花张协忠,江西德兴人。
此二人授二等侍卫。
官殿状元府和牛凤山家族武状元牛凤山,巩县官殿村人。
官殿村属巩义市河洛镇,位于横岭之巅老犍脊,古时是洛阳东往郑汴官道的必经之地。
南梁革命根据地创建纪实

回首过去.展望未来文言表达
“回首过去.展望未来”文言表达:回首往昔,展望来岁"。
“回首过去,展望未来”的意思是:回首往事,看看我们走过的路;然后抬
头向前看,思考我们的未来会如何。
这句话通常用于表达对过去的思考和对未来的期望。
造句:在春节这个团聚的时刻,我们常常会回首过去,展望未来,感慨时光荏苒,生活多姿多彩。
论民国时期的河州牛帮商队

、
河州牛帮商 队分类 及组织形式
( ) 州 牛帮 的类 型 一 河
河州牛帮商队按其路程 、 时间、 区等标准分 为不 同的类 型。按到达 目的地可分为松潘 帮( 地 目
的地为四川的松潘) 马尔康帮( 、 目的地为四川的马尔康 )黑水帮 ( 、 目的地为四川黑水 ) 等。就运输
时间上可分为冬帮和夏帮 : 冬帮从河州出发的时间是每年农历十月 , 于次年的正月返 回河州; 夏帮 每年农 历 的五六 月 出发 , 七八 月返 程 。按 路程 的远 近分可 为 短途 串乡贩卖 帮 和长 途运 货 帮 : 途 串 短 乡贩卖帮规模较小 , 一般有 2 —3 0 0头牛和 7 个人组成 , —8 平均每人 3 头牛 , —4 路程一般为 1 , 0天 主要在甘南、 青海藏族牧区的各个藏族部落从事商品交易活动 ; - K途货物运输帮 , 其路程长 , 单程最 少需要 3 0天 , 每次往返需 3 个月-(’ l ” 。河州牛帮按牛客( J 赶牛人) 的来源地又分为不同的地 区帮 : 河州西乡牛帮 , 主要由今临夏县刁祁乡的牛客组成 ; 河州南乡牛帮 , 主要 由今和政 、 康乐 县牛客组 成; 乩藏牛帮 , 主要 由今临夏州积石 山县、 临夏县的莫尼沟 、 甘南州夏河 的牛客组成 。牛帮 中也有一 部分单马客 , 就是一人骑马, 带货物到藏区去卖 , 单马客一般做黄金等贵重商品的买卖。
一
帮的管理与指挥 , 召集牛帮会议 , 与路途 中各藏族部落联络 , 处理牛帮内一些 日常具体事务 。 沙娃 和 索娃 是牛 帮 的安全 保卫 人员 , 由每个 锅 子派 出的人 员 组成 , 些人 骑 马 带 枪 , 门 负责 这 专 牛帮的安全保卫工作。走在牛帮最前面的保卫人员藏语称沙娃 , 汉语 叫前哨; 走在商队后面的保卫 人员藏语称索娃 , 汉语称后 哨。沙娃主要负责探路、 寻找扎营地并控制队伍的行程及节奏的职责 , 索娃 主要 负 责整 个牛 帮 的尾 部 安全 。 牛客是对整个牛帮中赶牛人的称呼, 牛客中除一部分人负责被抽去充当沙娃和索娃外 , 其余 的 人则负责牛队的装货和卸货 , 赶牛及安营扎寨等事务 。每个牛客负责的牛群用牛档来称呼, 牛档一 般 分为 “ 小档 ” “ 、 中档 ” “ 档 ” “ 档 ” 和 大 :小 一般 有 l 牛 ; 中档 ” 2 5头 “ 为 0头 牛 , 大档 ” 2 _ 3 “ 为 5 0头
《河州志》的版本及其流传

河州志》的版本及其流传河州即今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
《河州志》是对河州进行专题研究的基本史料,河州自明代至于民国,共撰修有如下七部志书:(1) 明吴祯、刘卓《河州志》四卷;(2) 明朱捷《河州志》四卷;(3) 清张瓒《河州志》二卷;(4) 清王全臣《河州志》六卷;(5) 清张庭武、杨清《河州续志》( 或题《河州采访事迹》) 六卷;(6) 民国徐兆藩、黄陶庵《导河县志》八卷;(7) 民国马凯祥、马恕《和政县志》二卷、《志稿》二卷。
1993 年,方钰、张魁武、马志勇《临夏回族自治州志》上下册( 甘肃人民出版社) ,是新近出版的一部体例较新、内容丰富的志书。
就版本而论,上述志书有的从未刊印过,甚至是孤本、残本;有的虽有刻本,但流传甚少、错讹较多。
就内容而论,上述志书尤其是明、清《河州志》对明代河州的政治沿革、地理交通、宗教文化、番族风物等历史事项的记载十分丰富,对某些问题的记载极为集中鲜明,甚至可以补《明史》、《明实录》诸书之不足。
一、明吴祯《河州志》及清王全臣《河州志》由于明吴祯《河州志》、清王全臣《河州志》体例完备、传本精良,所载明代藏事远较其他志书丰富集中。
通过系统查检各类目录志书,现对其版本及流存情况作一梳理:1.吴祯《河州志》吴祯编写的志稿是河州有史以来第一部志书,王全臣《河州志- 序》日:“河之有志也,始于明孝廉吴桢。
”据吴祯《河州志》卷二“选举志?科第”、“人物志?乡隽”记载:吴祯字从善,号亦乐子,明河州人,生殁年月无考,自幼豪杰,后弃武就文,学问博洽,成化甲午(1474) 举人,仕至山海卫教授。
晚年潜心修志,传于世。
张维《陇右方志录》题此志为正德《河州志》,谓“祯为成化甲午举人,仕数年归,家居又三十余年,作志盖在正德时矣。
”看来吴祯在正统、正德年间在世,是大致可信的。
后来吴祯之子吴调元献出稿本,经临洮府通判刘承学斟酌增删,知州任官于嘉靖二十五年(1546) 刻成,此为第一次刊刻。
嘉靖三十九年至四十二年(1560〜1563)知州刘卓又作修饰,重行刻印,即为此志。
从河州贤孝唱本《尕司令打河州》谈“河州事变”

演 唱 , 很受 当地 及 周边 群众 的喜 爱 , 然其 内容 中 便 虽 有 些偏 颇之 处 , 也 保 留着 诸 多 的 历 史 实 事 。唱 词 但 分 三个 部分 , 第一 部 分 大 致 叙 述 的是 河 州 事 变 的 起 因; 第二 部分 主要 叙 述 的是 马 仲 英 第 一 次 围攻 河 州 城 之始末 ; 三部 分 简 单 地 交 待 了 围攻 河 州 城 的 结 第 果 。本 文拟 将《 尕司 令 打河 州 》 唱词 与相 关史 料记 载
州 地 区 的 贤孝 艺 人 组 成 了 “ 皇 会 ” 并 在 临 夏 市 城 三 ,
合 或者 吻 合 的程度 进行 初步 的 考证 。
一
、
“ 州 事 变 ” 起 因 河 的
《 司令 打 河 州 》 尕 唱本 ( 以下 “ 本 : 开 篇 就 唱 唱 ’ )
道 :话 说 ( ) 国 的 十 七 年 , 天 鼓 ’ 声 者 地 动 弹 ; “ 嘛 民 ‘ 一 河 州 的 城 里 大 开 战 , 尕 司 令 ’ 造 了 反 ; 柴 没 火 者 ‘ 嘛 干 燃 不 起 火 , 司 令 造 反 者 有 根 源 。 l 先 表 述 了 一 尕 ”2
笫 2 8卷第 l 期
2l O 2年 2月
德 州 学 院 学 报
Jo r a fDe h u Un v riy u n lo z o i e st
V0 . 8, . I 2 NO 1 Fe ., 0l b 2 2
从 河 州 贤 孝 唱 本 司 令 打 河 州 谈 “ 州 事 变 ’ 尕 河 ’
该地 区是 多 民族 聚 居 区 , 内有 回族 、 乡族 、 拉 境 东 撒 族 等 多个 少数 民族 , 些 民族 大 多都信 奉伊 斯 兰教 。 这 “ 州 贤孝 ” 河 是川 河 州 方 言说 、 并 配 以简 单 的 弹拨 唱 乐相 结合 的 一种 叙 事 性 民 问说 唱艺 术形 式 , 西北 是 地 方 曲艺 的一 种 。 I 其 内容 主要 是一 些 关 于 忠 臣 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州史话河州,临夏回族自治州的古称。
以黄河而得名。
是黄河流域以河为州的唯一称谓。
临夏州辖临夏市、临夏县、康乐县、广河县、和政县、永靖县、东乡族自治县、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
辖地面积8160平方公里。
全州总人口为190万人,其中回、东乡、保安、撒拉、土、藏等少数民族人口107万人,占总人口的56.4 %。
而在近代占总人口一半以上的是穆斯林各族,他们借经堂教育传播了伊斯兰教,也为延续和发扬具有中国特色的伊斯兰文化,起过巨大作用。
故从清末民初以来号称“中国的麦加”。
临夏州位于黄河上游,甘肃省中部西南面。
东临洮河与定西地区相连,西倚积石山与青海省毗邻,南靠太子山与甘南藏族自治州为邻,北濒湟水(俗称西河)与兰州接壤。
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
雄伟峭峻的积石山脉自西向南延伸,形成全州地势西南高,东北低的倾斜盆地状态。
最高海拔为4585米,是临夏县西部的达力架山峰。
最低海拔为1580米,是永靖县盐锅峡附近的黄河沿岸。
境内河流纵横,分布稠密,属于黄河水系,其中比较大的支流有洮河、大夏河、湟水,它们又分为40多条小支流,均汇入黄河。
而地理位置的特殊“犄角河西,肘腋陇右”,使她成为历代兵家争夺之地,故有“河湟雄镇”之称。
由于自然条件的不同,全州出产的农作物主要有小麦、青稞、玉米、土豆、蚕豆和胡麻等,经济作物主要有甜菜、瓜果、花椒和药材等。
临夏州历史悠久。
早在距今五、六千年以前就有人类居住,经历了多次迁徙、屯牧、争夺、割据、讨伐和各民族的一再融合、相互同化,又通过数千年的风云变幻,构成了多民族的大家庭。
在历史的漫漫长河中,她受各种宗教的熏陶和朝代的更替后,为后代留下了众多的名胜古刹(炳灵寺、莲花山、松鸣岩、万寿观、宝觉寺等)和清真寺、拱北等。
独特的宗教建筑群是中外人士瞻仰、游览、研究的文化瑰宝。
作为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陇上重镇,唐蕃交往的重要路段,不少古道、古渡、城堡、关塞等遗址,留下了古代天子、公主、将领、使节、商贾、传教士、文人墨客和各族人民活动的足迹,也留下了“积石神功”、“土门带险”、“悬壶滴漏”、“高岗凤楼”、“露骨积雪”、“松岩叠翠”、“茅陇飞瀑”、“泄湖雷鸣”、“古观仙踪”、“丹凤晚霞”、“高塔晨钟”、“长桥卧波”等风景,不少自然景观,至今还流传着美妙神奇的民间故事。
临夏州的历史上出现过刚正不阿、勇击权奸、勋业卓著的王竑;英勇奋战、抵御外侮、为国捐躯的英烈朱贵、马福录;更有反封建、反民族压迫、反外敌侵略的不少民族英雄,卫国战士。
河州辖区,在历史上迭经变迁,先后曾建过四个州、八个郡、二十几个县。
所谓四个州,即前凉置河州,唐置米州及乌州,金置积石州。
所谓八个郡,即汉置金城郡,西秦置大夏郡及安固郡,前凉置武成郡及晋兴郡,北魏置枹罕郡,后凉置三河郡,唐置安乡郡。
二十几个县就不一一赘述了。
这些州、郡、县都建有城池或堡寨,久经沧桑,不少城池只留下了“古城”的名称和遗迹今年来经专家考证和新的发现,与史料记载或有出入,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1949年8月22日,河州解放了。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饱经苦难的河州,旧貌换新颜,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956年11月成立临夏回族自治州。
自此河州城成为临夏回族自治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镇比原来扩大数倍。
思昔抚今,能不令人振奋!临夏州的古文明也是闻名遐迩的。
根据考古发掘,在河州境内黄河两岸及其各支流的台地上,到目前为止,共发掘出古文明遗址370余出,文物数千件,其中54处分别列为全国和省、县级重点保护单位。
1988年,在东乡族自治县锁南镇王家村出土的打制石器,经分析化验,认为这些石器距今15000年左右。
以后又在该地发现大量木炭碎屑、烧骨、烧石和打制石片等遗物。
这些实物充分证明,河州先民经历了漫长的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在河州境内已发现多处,其中著名的有处于母系氏族公社阶段的马家窑文化;有处于父系氏族公社阶段的齐家文化;还有晚于齐家文化的辛店、寺洼文化。
马家窑文化(约在公元前3100年—前2000年)因1923年首次发现与甘肃省临洮县马家窑而得名。
马家窑文化以彩陶著称于世。
它在我国灿烂的古代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其中积石山县三坪出土的一件彩陶瓮,造型古朴典雅,纹饰富丽流畅,被誉为“彩陶王”,列为国宝,珍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
1990年4月10日,邮电部还将“彩陶王”图案印制成纪念邮票一枚,发行国内外,使这一国宝大放光彩。
在马家窑文化后期的墓葬中有一定数量的男女成人合葬墓,这标示了这时的家庭婚姻形式,与母系氏族社会晚期的对偶婚,已有了本质的区别,还发现墓葬中有人殉葬。
可见,这一阶段,氏族公有制逐渐遭到破坏,阶级对立已经萌芽。
齐家文化(公元前2050—前1955年)是1924年首次在广河县齐家坪发现而命名的。
它是新时期时代晚期西北地区独具特色的文化类别。
齐家文化属铜石并用时期。
河州境内出土的有大何庄的铜匕,齐家坪的铜斧、刀和铜镜,秦魏家的铜椎、斧、铜饰,还有一把“骨柄铜刃刀”。
这把刀已被列为国家珍品,选入《中国文物精华辞典》。
这些文物表明,在当时,铜的采矿、冶炼及加工已相当发达。
在大何庄还发现布纹、经纬线等,反应了当时纺织缝纫的原始手工业已发展到了一定水平。
齐家坪墓地还发现一墓内殉葬男主人的男女达12人,其中包括两名十岁左右的儿童和一个不满周岁的婴儿。
由此可见,此时已出现家庭、财产私有制和人殉现象。
辛店文化于1924年首先发现于甘肃临洮县辛甸。
辛店文化遗存中,有大量的石质和骨质生产工具:斧、镰、杵、臼、研磨器等。
这些工具说明当时已能对粮食作比较精细的加工。
从出土的青铜器及冶铜工具,说明已能从事青铜器制作的手工艺。
有的陶罐盛着骨灰,说明有火葬的痕迹。
永靖莲花台出土的一件锡、青铜模铸铜罐,被认为是目前国内发现的最早的铜质容器。
寺洼文化因1929年首先在临洮县寺洼山发现而得名。
它在甘肃的分布相当广泛,被认为是甘肃境内特有的一种青铜器时代文化。
寺洼文化出土陶器较多,青铜器不太多,且多为兵器及装饰品,说明青铜器在当时尚属一种不易多得的贵重物品。
从墓葬中发现收藏骨灰的陶罐,以及作为随葬品的成对的山羊角。
有些学者认证:羌人是火葬的,他们有头戴羊角的风俗,寺洼文化是羌族文化。
临夏的文化艺术也是一朵奇葩。
其中首推当属“临夏花儿”。
“宁夏的大米兰州的瓜,红辣子出在了循化;漫上个少年了走天下,花儿的故乡是临夏”。
临夏花儿也叫“山歌”、“野曲”、“少年”。
起源于临夏,传遍西北各地。
它是各族人民用汉语歌唱的、以爱情为主要内容的、其格律和歌唱方式都相当独特的一种民歌。
花儿曲调丰富,唱词浩瀚,被人们称为“西北之魂”,“西北的百科全书”,饮誉艺坛,闻名中外。
临夏花儿分河州花儿、莲花山花儿两种流派。
河州花儿,歌调结构比较规整而奇特,声调高亢,感情真挚,内容丰富,绚丽多变。
技巧方面“赋比兴三意俱全”。
花儿“兴”得自然明快,“比”得贴切精当,“赋”得淋漓尽致。
唱起来,有时苍凉悲切,如泣如诉,有时欢愉轻快,怡然自得,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
“兴”是河州花儿最基本、最初步的构思方式。
“比”是在“兴”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构思方式,重视情与景、意与境的统一。
“赋”是通过讲事物本身而直接表态,不像“比”要用旁敲侧击的方式。
“牡丹随处有,胜绝是河州。
”河州人酷爱牡丹,也把花儿比喻为牡丹。
在花儿众多曲调中,有“白牡丹令”、“绿牡丹令”、“牡丹多栽下令”和“十二月牡丹令”等。
在花儿中更以牡丹的国色天香,比喻情侣、恋人。
莲花山花儿。
是以康乐县与甘南相交的莲花山而命名,莲花山花儿格律自由独特,曲调高亢奔放,每首一般为三句,头一句起兴,二、三句叙事。
每首都有尾声—花呀,两(莲)叶儿。
莲花山花儿,内容上游“散花”、“整花”之分。
散花比较自由,触景生情,随编随唱。
整花是叙述整部故事或比较系统完整的内容。
形式上有“单套”、“双套”之别。
歌手是花儿的创造者、继承者、传播者。
歌手中要选一名“串班长”,又叫“串把式”。
它是众歌手中得佼佼者,要具有才思敏捷、巧答善问的本领。
要求答得准确,问得切题,唱得连贯,紧扣主题。
旧社会花儿只能在田间野地里唱,不允许在各种场合里唱。
各族劳动人民为了畅叙心怀,讴歌生活,歌手们进行艺术交流,逐渐发展成花儿会,其中以松鸣岩花儿会和莲花山花儿会名扬遐迩。
松鸣岩花儿会,俗称“四月八花儿会”(实指农历4月28)。
以延长河州花儿为主。
形式有独唱、对唱齐唱等。
莲花山花儿会,每年农历六月初一至初六历时四天四夜,到最后紫松山为最后一场。
歌手们手捧青稞酒,唱着花儿,依依惜别:“莲花山上相认下,手拉衣襟说实话,待到来年六月六,重包骨朵重开花”。
其次保安腰刀和砖雕技艺也堪称一绝。
保安腰刀有“一把手”、“双落刀”、“波日季”、“一道线”、“黒腰刀”、“双箭刀”、“什样锦”等10多种。
其中非常精致的要数“什样锦”。
“什样锦”主要指刀把是用各种颜色的骨、铜、银等材料拼凑镶嵌而成,金黄、翠绿、湛蓝、桃红、澄紫、黛黑、银白·····五彩缤纷,并杂有梅花图案,谐调华丽。
刀刃锋利,刀鞘是银白色的,箍着三道紫色铜箍,刀鞘正面上端,有个小孔,插着一把铮亮别致的紫铜镊子。
背面上端,用铜练系着一颗“转瓜”(活动的六棱瓜体),便于挎带腰间,转动自如。
这种精品,工艺程序复杂,非具有“绝招”的工匠,很难制出。
解放后古老的保安腰刀也获得了新生,成为驰名中外,深受国内各族人民和海外游客喜爱的民族工艺品。
砖雕技艺,历史悠久,巧夺天工。
它以立意新颖,构图严谨,造型生动,雕工精湛而著称。
惜河州历代战乱四起,古代的砖雕精品被破坏无遗,所幸砖雕艺人代代相传,后继有人,创作出不少精品,供今人欣赏和研究。
其中著名工匠有绽成元和周声普等。
绽成元(1903—1980)回族,今临夏市祁家庄人。
19岁头河州砖雕名家马一奴斯学砖雕技艺。
马一奴斯的祖父被人称为“蜘蛛马师傅”,其门徒称“马门”。
绽成元成名后,被誉为“马门神匠”。
绽成元的砖雕精品,主要遗存在马步青的东公馆,其中一幅大型的“江山图”被国家建工部评为“全国罕见的砖雕珍品”。
周声普(1908—1987)回族,临夏市大西关人。
出生于砖雕世家,到他已有五辈。
他在二十岁已闻名乡里,更承担过甘、青、宁各地及临夏地区几个大清真寺和拱北的总体设计和砖雕工艺,可惜多被破坏,如今只有临夏红园留下了他的杰作。
他不仅继承了前人的砖雕刀法还巧妙地将书法、绘画和雕刻融为一体,而且取材十分广泛,创造了许多构思新颖,富有地方特色,民族生活气息的砖雕艺术新作,形成独具风格的临夏回族砖雕艺术派——“周派”。
这些艺术是我们民族的宝库,是我们民族的化身。
把冰冷的无生命的砖块精磨细雕得活灵活现,富有感情和生命力。
伫立凝视,每幅砖雕的一刀一凿,都具有无穷的魅力,使观者动容,流连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