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合集下载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由此情景,你能 联想到我们中华 民族所遭受的深 重苦难吗?
1937年12月13日,南京城沦陷, 30万以上中国人被残杀。其手段之残 忍,行为之野蛮,令人发指。时间长 达6个星期,这段血腥的历史是现代文 明史上最黑暗的一页,这场浩劫是中 国人永远的伤痛,也是全人类的耻辱 。从某种意义上说,它的性质比二战 时德国纳粹杀害犹太人更严重,毕竟 纳粹屠杀犹太人是一个党屠杀一个民 族,而南京大屠杀是一个民族屠杀另 一个民族。
品读细节 :“对另外一些人来说,这样一个事实使 他们终身难忘: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 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
• 毒气室和焚尸炉 →纳粹灭绝生命
• 雏菊花
的地方 →生命不息 顽强抗争
• 怒放
→讽刺纳粹永远无法阻碍 生命之花的绽放
品读细节 :“但特别引人注目,发人深思。 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 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
布置作业
“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 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 。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 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当时 ,她在想什么呢?现在她在这堵奥斯 维辛集中营遇难者纪念墙上,又在想 什么呢?”
请你写一段50字左右的文字,描 述一下她的内心活动。
谢谢大家!
这里是一座平静的小镇, 也曾经是最恐怖的死亡工厂; 这里见证着人性的堕落, 也凝结着一个民族的苦难; 这里是人类历史无法跳过的一
页,
这里是奥斯维辛。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 新闻—罗森塔尔
我的故乡, 有百万坟墓。 我的故乡, 让战火烧尽。 我的故乡, 是多么不幸。 我的故乡, 有奥斯维辛。
奥斯维辛集中营: 奥斯维辛位于波兰南部小波兰 省境内,1940年4月27日,德国法西斯头子希姆莱 下令在此修建最大的灭绝人性的杀人工厂——奥 斯维辛集中营,二战结束时,整个集中营占地面 积达40平方公里。营内采用毒气室等各种方法屠 杀、虐待囚犯,5个焚尸炉平均每天焚尸1万具。 包括中国人在内的28个民族的400万人死于集中 营,其中犹太人最多,达250万。1947年被开辟 为国家博物馆。1979年被列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 产名录。 “奥斯维辛”一词演变到现在,已成为 了屠杀和灭绝人性的代名词。

《奥斯维辛没什么新闻》文本特点及写作手法评析

《奥斯维辛没什么新闻》文本特点及写作手法评析

《奥斯维辛没什么新闻》文本特点及写作手法评析
《奥斯维辛没什么新闻》是一篇新闻类文本,由知名著名的英国记者汤姆布赖恩特2007年发表的。

本文以简洁的单句结构,准确的新闻语言和丰富的文学性的描写,实现了对比与折衷,叙述了一个关于叙利亚危机的重要历史事件,即巴布亚新几内亚克莱尔岛出现大量殖民者。

本文以汤姆布赖恩特具有讽刺意味的新闻性作家视角,解析了叙利亚危机下的社会矛盾,以及英国政治家在自身利益出发,忽视了重大历史事件,让克莱尔岛上的以色列人以无妄之灾殃受之的现象,同时也进一步展现了现代传媒的特点,以及引发的国际性社会关注和讨论。

本文以一种幽默的新闻报道语言,将危机和悲剧描写出来,重点强调历史事件的意义,即在叙利亚危机下,英国政治家和媒体的表现,这一现象与克莱尔岛的居民无妄之灾有关。

这一行文手法,传达出作者对历史事件的客观观察和评价,他不仅把真实叙述细节表现出来,更让他的讽刺以新闻语言表述出来,以尖锐而明确的观点,展示出英国政治家的忽视行为和社会的不公正,从而激发读者的共鸣和关注,并实现文本的新闻功能。

本文采用了比较与对比的手法,首先,作者让读者意识到这次历史事件的重要,他用两个相距甚远,却紧密相连的事件给了读者,一只是叙利亚危机,另一只是克莱尔岛上的殖民者。

接着,作者进一步使用了对比强调美国政治家和媒体在叙利亚危机下,出于自身利益而忽视对以色列人的重大责任,进一步把事件和以色列人的困境放到醒
目的焦点,从而表达出作者的观点。

本文采用的手法有助于强调文本的主题思想,而且把真实事件和悲剧深刻的表现出来,引发读者对于叙利亚危机及克莱尔岛居民无妄之灾的共鸣与关注,从而突出文本的新闻功能。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一篇印象性新闻报道,记者根据自己的观察和人物访问所获得的印象写成新闻报道,新闻报道集记者的主观印象和现场的客观真实于一体,但记者罗森塔尔利用印象性报道允许记者通过对事实的报道发挥自己感情这一条,突破了“客观报道”“零度写作”的框框,在报道中直接讲述了自己与参观者的所见所感,字里行间灌注者记者强烈的情感。

作者以“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作为新闻标题,它是一个充满悬念的否定句。

新闻内容的首要特点是“新鲜”,要求报道新近发生的事;而标题竟然劈头就说“没有什么新闻”,从受众心理讲,这种欲擒故纵之笔很吊读者胃口,让读者思考为什么没有新闻。

因为一批批的参观者在奥斯维辛都会看到同样的东西,得到同样的感受,那样震惊,那样窒息,那样愤怒。

那记者又为什么写下了这篇新闻报道呢,在报道中作者写出,“记者只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来源于一种不安的心情,”这是出于一种使用命感,对死难者的悼念,对纳粹的愤恨。

由题目引出的疑问在行文中就很好地解答了。

导语部分记者一开始用描写的手法写出了现在奥斯维辛的美丽场景,又点出奥斯维辛曾经是人间地狱,相互对比,渲染了沉重的氛围。

本篇报道主题部分依次写了集中营的毒气室—焚尸室—女监房—实验室—纪念墙—绞刑室。

记者通过对环境以及参观者表情的描写,写出了情况的惨烈以及人们内心的悲恸。

本篇报道中的细节描写是很重要的一部分,突显了报道的现场感,,如“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用衬托的手法,写出了新新事物的生命力,写出了过去的丑恶不会影响现在的美好,未来是美丽的。

报道中的每一处描写都动人心弦,结尾处记者又与开头相呼应,写环境的美丽,孩子嬉戏,用反衬的手法写出这里的丑恶,同时表达了人们对重获自由感到兴奋。

罗森塔尔运用多重写作手法,像写散文一样写了这篇印象性新闻报道,别具特色,既写出历史事实,又表达了感情,同时与现实形成对比反差,使文章丰富,有内涵。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原文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原文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罗森塔尔波兰布热金卡电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

这真像一场噩梦,一切都可怕地颠倒了。

在布热金卡,本来不该有阳光照耀,不该有光亮,不该有碧绿的草地,不该有孩子们的嬉笑。

布热金卡应当是个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的地方,因为这里曾经是人间地狱。

每天都有人从世界各地来到布热金卡——这里也许是世间最可怕的旅游中心。

来人的目的各不相同——有人为了亲眼看看事情是不是像说的那样可怕,有人为了不使自己忘记过去,也有人想通过访问死难者受折磨的场所,来向他们致敬。

布热金卡在波兰南方城市奥斯维辛城外几英里的地方——世人对奥斯维辛这个地名更熟悉。

奥斯维辛大约有12000名居民,距华沙120英里,地处被称为摩拉维安门的山口的东头,周围是一片沼泽地。

布热金卡和奥斯维辛一道组成了被纳粹称为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杀人工厂的一部分。

十四年前,最后一批囚徒被剥光衣服,在军犬和武装士兵的押送下走进毒气室。

从那时起,奥斯维辛的惨状被人们讲过了很多次。

一些幸存者撰写的回忆录中谈到的情况,是任何心智健全的人所无法想像的。

奥斯维辛集中营司令官罗道夫·弗兰斯·费尔南德·霍斯在被处决前也写了回忆录,详细介绍了这里进行的集体屠杀和用人体作的各种试验。

波兰人说,共有400万人死在那里。

今天,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

记者只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来源于一种不安的心情:在访问这里之后,如果不说些什么或写些什么就离开,那就对不起在这里遇难的人们。

现在,布热金卡和奥斯维辛都是很安静的地方,人们再也听不到受难者的喊叫了。

参观者默默地迈着步子,先是很快地望上一眼;接着,当他们在想像中把人同牢房、毒气室、地下室和鞭刑柱联系起来的时候,他们的步履不由得慢了下来。

导游也无须多说,他们只稍用手指一指就够了。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精品课件: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精品课件: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的你院“又一 路们来我一位 走除,警批党 出了你告新卫 这从们你来军 儿烟是们的的 。囱到,囚头 ”里一你犯目
出个们说弗 去德不过里 外国是这希 ,的到样上 就集一的尉 没中个话对 有营疗:一 别来养 批

巨大的焚尸炉
集中营里的万人坑
集 中 营 内 囚 犯 的 尸 体
反对战争, 珍爱和平!
集中营幸存者
5. “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 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如何理解? 【提示】
作者将这两种反差极大的事物放在一起,组合成一 幅令人难忘的画面,既揭露了法西斯摧残美好生命的 罪行,又暗示生命是不会被彻底摧垮的,正义必战胜 邪恶。连这种地方都能开出胜利之花、正义之花,地 球上还有什么邪恶不能被打倒呢?
7.《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篇消息与我们常见的 消息有什么不同? 【提示】
它突破了“客观报道”和“零度写作”(即记者在 新闻中毫不掺杂个人情感的写法)的框框,把作者自 己和其他参观者参观集中营的感受当成了主要的内容 来写,字里行间灌注着个人的情感,是一种纯主观性 的报道。
开始时
(默默地迈着步子)
整车拉走的尸体
注音: 凝重 (nínɡ) 焚尸炉 (fén) 嬉笑 (xī)
世人瞩目 (zhǔ) 纳粹 ( cuì )
婆娑 (suō)
堪称典范 (kān)
戕害 (qiānɡ) 步履蹒跚 (lǚ)
雏菊怒放 (chú) 嚼蜡(jiáo) 明媚温暖(mèi)
1.划分文章段落,试概括作者感受。 【提示】


毒气室→特别恐怖,终生难忘



成堆的头发和婴儿的鞋子、
死囚牢房
→浑身发抖


过去

《_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说课课件

《_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说课课件

刺刀下的罪恶
堆积如山的尸体
无声的控诉
中国官方统计,南京大屠杀中中 国死亡人数是36万多人!只计算 到千位数!
广岛原子弹轰炸,日本官方统计当场 死亡和失踪人数达78150人,伤 51408人。加上后来因辐射、烧 伤而死亡的人数总计246726人。 精确到个位数!
南 京 大 屠 杀
无声的控诉
惊 世 一 跪
尽管遗忘的诱惑是巨大的,但我们绝不能屈 服,牢记是我们的道义和责任。 ——施罗德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勇于自我 反省才能赢得国际社会的原谅和尊重。
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参拜靖国神社!
这一家人!!!干吗!!!
我们一定要铭记历史
忘记大屠杀等于
第二次屠杀
牢记:1937年12月13日。
·
1947 4
被带入毒气室的人们
拷 问 生 者 的 灵 魂
集中营中被纳粹军警处死的部分囚犯尸体
整车拉走的尸体
集 中 营 堆 积 如 山 的 尸 骨
据记载,在奥斯维辛集中营曾创造过每天毒死 6000人的纪录。
“我警告你们,你们不是到一个疗养院来, 你们是到一个德国的集中营来,你们除了从 烟囱里出去外,就没有别的路走出这儿。”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一、说教材
本课选自高中语文第一册第四“新闻和报告文学” 单元。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一篇新闻特写,作者 描述了参观奥斯维辛集中营德国法西斯杀人工厂的见闻 和感受。通过德军犯下的滔天罪行,警醒人们,不要因 为现在的阳光明媚,就忘记了现在的残酷战争。它与同 类题材的新闻选取的角度有很大的不同,它直接讲述自 己以及周围参观者的所见所感,字里行间灌注着作者强 烈的情感。引导学生对战争思考、对生命思考、对人性 的思考。

人教版必修一《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课件(32张ppt)

人教版必修一《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课件(32张ppt)

作业
完成《固学案》的相关练习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开始时——“默默地迈着步子”、想象成了现实——“步履 不由得慢了下来”

毒气室——“特别恐怖,使他终生难忘”


成堆的头发和婴儿的鞋子、死囚牢房——“不由自主地停下

脚步,浑身发抖”

狭小的女牢房——“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

叫不出来”


试验室——庆幸“没有打开门进去”,否则会“羞红了脸的”
“…人们对他说,这是‘小的’, 还有一个更大的。…”
——《奥斯维辛没有什 么新闻》
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焚尸炉
遇难者的鞋子
遇难者的遗物
“…一看到成堆的头发和婴儿的鞋子,…停下脚步,浑身发抖。…”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奥斯维辛集中营里 拥挤的囚犯宿舍
“…这些三层的长条盒子,…在这样 大一块地方,每夜要塞进去五到十 人睡觉…”
美国士兵注视着死亡列车上的犹太人尸体集中营 被处死的囚犯的尸体
巨大的焚尸炉
堆积如山的遇难者遗物 \集中营里的万人坑
女囚--狭窄的空间住满了人
运输尸体—衣服被剥下来给后来的人穿
运输尸体
纳粹警察射杀犹太妇女
幸存者只有 7600人,他们目光 呆滞、面无表情。 不会说话,也不知 道自己的名字。男 性的平均体重35公 斤,女性的平均体 重25公斤。
人油熬制成的肥皂在全德国 范围内使用;焚烧尸体的骨灰被 撒入农田;剥下的人皮被制作成 精美的工艺品。
后来发现了一些精美而奇怪 质地的灯罩。如果没有文字说明, 谁都不会想到,那些柔和的灯光 竟然是人皮在闪耀!
小组合作探究
1、这篇新闻报道的题目是《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那么 为什么“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但这位记者还要去报道?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奥斯维辛,一个名字充满着血与泪的地方。

它是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建立的一个集中营,也是犹太人大屠杀的中心之一。

奥斯维辛,成为了那段黑暗历史中的一个记录点,记载着无数无辜生命的毁灭。

,现在的奥斯维辛再没有什么新闻。

相比于当年的恐怖景象,奥斯维辛现在显得更加安静,平静得让人几乎忘记了这里曾经发生过的一切。

但是,这并不代表我们应该忘记。

我们不能忘记历史,不能忘记那些无辜的生命。

奥斯维辛是一个集中营的综合体,包括奥斯维辛一号营和奥斯维辛二号营。

奥斯维辛一号营是一个劳动集中营,囚犯们在这里被迫从事苦力劳动。

而奥斯维辛二号营则是一个灭绝营,千百万犹太人在这里被毒气室害死。

在奥斯维辛,囚犯们遭受着无尽的折磨。

他们被剥夺了尊严和人权,被迫执行反人类的任务。

那些幸存下来的人,身心都遭受到了巨大的摧残,他们的回忆成为了无法磨灭的伤痕。

,我们现在很少听到奥斯维辛的消息。

这并不代表这里已经成为了一个被遗忘的地方。

相反,奥斯维辛的存在和历史纪念馆的建设,提醒着我们不要忘记这段历史,不要忘记那些无辜的生命。

奥斯维辛纪念馆是建立在原集中营遗址上的,它通过展示照片、文物和叙述,将那段黑暗历史真实地呈现在世人面前。

在纪念馆中,我们可以看到囚犯们的照片、他们的个人物品,以及记录着他们悲惨生活的文字。

这些信息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奥斯维辛的恐怖。

它不仅仅是一段历史,更是一个警钟,警醒着我们不要重蹈覆辙,不要让仇恨和歧视蔓延。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但它仍然是我们永远不能忘记的一部分。

它是人类历史中最大的丑陋,也是我们面对这段历史中最重要的任务。

只有通过记忆和反思,我们才能够防止类似的悲剧发生。

,无论奥斯维辛是否成为了新闻头条,我们都应该记住,我们不能忘记那些在这里遭受无尽苦难的生命。

我们必须将历史真实地传承下去,让世世代代都能够明白,仇恨和歧视带来的伤害是多么深重。

在光阴的长河中,奥斯维辛可能真的没有什么新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后来被改造为毒气室
根据保留下来的焚尸炉钢铁部分复制的两个焚尸炉,每个炉 子可容纳2-3具尸体,一昼夜可焚烧350具尸体。该装置由德国 Topf und sohne公司建造。
离开的时候仍可见到成批的学生前来参观
离奥斯维辛一号营大约三公里的地斱, 便是布热津卡。布热津卡的特点在于可以直 接用火车将囚犯运迚营区。这个占地面积约 175公顷的子营区曾经建有300多座房舍,但在 德军撤离时迚行毁灭证据的破坏中大部分都 被摧毁了,只留下约45座砖房和22座木房。
这个小池塘曾经被遇难者的骨灰堆满,如今这里立着四种语 言的纪念碑,提醒人们曾经发生过的罪恶。
在《辛德勒名单》以及《兄弟违》中,都曾出现过囚室内部的 场景,狭窄逼仄的屋子被隔成三层,人们被像货物一样塞满这 些格子。
“在奥斯维辛,没有新鲜东西可供报 道。这里阳光明媚,绿树成阴,在集 中营大门附近,孩子们在追逐游戏。 ”
罹难者带入集中营的物品被分类囤积, 陆续运出以供第三帝国的军队、平民使用。 战争结束时集中营的仓库中仍有堆积如山的 物品未来得及运走。
随着苏联红军的逼近,仓库囤积物品被 转移,贵重物品被陆续运走。为销毁罪证, 大约30间临时仓库被烧毁,但仍有大量未被 销毁的物品陆续被发现,部分陈列在营区的 展厅内。
犹太人被运到奥斯维辛之后,党卫军会迚 行初次筛选,被选中的人会被告知接下来将迚 行沐浴。当人们脱光衣服迚入营区建筑物地下 类似澡堂的房间之后,永进不会知道喷头中根 本不会喷出水来。面积只有210平米的“澡堂” 被塞迚超过2000人,毒气室大门被封闭之后, 党卫军从天花板上预留的小孔向室内灌入氯化 氢气体,15-20分钟之后室内的人全部中毒死亡。 随后被害者头发被剃光,金牙被拔掉,随身的 戒指耳环等也会被摘除。尸体被送入一层的焚 尸炉,一些尸体来不及送入则被就地焚烧。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罗森塔尔
奥斯维辛集中营入口,铁门上是那句广为流传的标语: Arbeit macht frei 劳动获得自由
奥斯维辛集中营国家博物馆可以提供多种语言的导游解说服务,但 不包括汉语。可以去纪念品商店购买一本中文导游册,内容很翔实。
奥斯维辛1号营中早期的几栋建筑,现在分别成为博物馆的屠杀展 示室、罪证陈列室、囚犯日常生活展示室等不同主题的展示区。
营区内还保留了一节运送囚犯的车厢,车体全封闭, 外部挂锁,一端有看守容身的岗楼。
如今,这节车厢上被凭吊者插上了鲜花,按照犹太人的习俗, 许多石子被放置在车厢上。
景区内有12种语言的铭牌以及遇难者纪念碑,随处可见参 观者留下的花朵、蜡烛、石子以及写满文字的纸条。
从历史照片可以看出,布热津卡的这道门基本保留了历史原貌
“现在参观者来到一条长廊里。从长廊两边 的墙上,成排的人在注视着参观者。这是数 以千计的照片,是囚徒们的照片。他们都死 了--这些面对着照相机镜头的男人和妇女, 都知道死亡在等待着他们。 ”
氯化氢(Cyklon B)剧毒物由Degesch公司生产, 1941-1944年期间该公司因此获利30万马克。 这是采购以及运输毒药时签署的相兲文件。 据统计,1942-1943年前,奥斯维辛集中营总共 消耗2万公斤氯化氢,而这种物质只需要5-7公 斤就足以杀掉1500人。集中营解放后,仓库中 尚有大量用过和还没开封的氯化氢结晶体。
用黑白模式拍摄了大部分照片,但正如 《辛德勒的名单》中那个红裙子的小女 孩在黑白记忆中带来的那一瞬亮色,即 使记忆带来再多的伤痛,也不能失掉希 望。因此当我看到这个小女孩在曾经充 满罪恶的土地上快乐奔跑,把相机调回 正常模式按下了快门。
营区11号楼被称为死亡楼,独立于集中营的其他部分,其地下 有监狱,与一楼一起还保留着当年的原貌。
一楼有值班人员的房间以及“咨询法 庭”,短时间内做出大量死刑裁决,被判死者 立刻被送到与10号楼之间院子里的死刑墙前执 行枪决。地下室到与院子之间有地下通道相违, 可以不经过入口直接将死刑犯送到院子里行刑。 迚入11号楼就意味着无法活着出去。
写有姓名的行李箱,他们曾经幻想自己还能取回自己的东西
大部分被押送到集中营的犹太人在初抵时 仍然深信自己只是在向东欧“迁徙”。特别是 来自希腊和匈牙利的犹太人还相信德国人已经 为他们购置了土地、农场、商店,在工厂里准 备好工作,所以被押送至此的人携带了大量贴 身个人物品,却不知这些身外之物在自己消陨 之后成为战争物资,直至战争结束时集中营里 仍有大量未来得及处理的物品堆积如山。
10号楼和11号楼之间的空地被高墙封闭,面 向空地一侧的窗户全部被木板钉死,以免在这 里被处决的犯人被外人看到。这面死亡墙前, 数千名犯人被枪决。
1941年,波兰神父科尔贝(Maksymilian Kolbe)为了挽救另一位囚犯的生命,自愿替换 迚入18号禁闭室献出生命。而21号禁闭室的墙上 还保留着囚犯当年画的画。
地下室的禁闭室内用来兲押集中营内的 一些囚犯以及一些被怀疑与囚犯有联系的平 民以及其他一些被认定为远反纪律的人。他 们不是被枪毙就是被活活饿死在禁闭室内。 集中营隔一段时间就会从囚阀中选一部分人 迚行“清洁房舍”行动,被选中的囚犯或是 被枪决,或是被送迚毒气室,地下室里有三 种类型的禁闭室,普通型用来兲押被立案调 查的囚犯,18号用来兲押被判饿死的囚犯, 22号禁闭室里还有四个90公分见斱的站笼用 来迚行特殊惩罚。
2座焚化场和毒气室被德军炸毁,废墟无法掩盖曾经发生过的罪 恶。地下存衣室、毒气室以及焚尸炉的遗迹仍然可辨。
“每一个参观者都感到有一个地斱对他说来 特别恐怖,使他终生难忘。对有的人来说, 这个地斱是经过复原的奥斯维辛毒气室。人 们对他们说,这是"小的",还有一个更大的。 对另外一些人来说,这样一个事实使他们终 生难忘: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 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