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
初中文言文练习60篇及标准答案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一)敏慧1、黄琬巧对黄琬幼而慧。
祖父琼,为魏郡太守。
建和元年正月日食。
京师不见而琼以状闻。
太后诏问所食多少。
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
琬年七岁,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而深奇爱之。
【注释】①建和:汉桓帝年号。
建和元年为公元147年。
②京师不见:京城里看不到那次日食的情况。
【文化常识】“太后”及其他。
自从秦朝起,天子称“皇帝”,皇帝的妻子称“皇后”。
“太后”(或皇太后)指皇帝的母亲(周朝诸侯王的母亲也称“太后”),皇帝的父亲称“太上皇”。
皇帝的祖母称“太皇太后”,皇帝的祖父叫“太上太皇”。
“太”有至高至大的意思,因此皇帝的医生叫“太医”,皇帝的老师叫“太师”,皇帝的祖庙叫“太庙”。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诏②奇2、翻译:①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②即以其言应诏3、选择:“琼以状闻”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不正确的?①黄琼因此听说了这情况;②黄琼把这情况报告皇上;③黄琼把这情况让皇上听到。
4、理解:黄琬说的日食后的样子到底是怎样的?2、神童庄有恭粤中庄有恭,幼有神童之誉。
家邻镇粤将军署,时为放风筝之戏,适落于将军署之内宅,庄直入索取。
诸役以其神格非凡,遽诘之曰:“童子何来?”庄以实对。
将军曰:“汝曾读书否?曾属对否?”庄曰:“对,小事耳,何难之有!”将军曰:“能对几字?”庄曰:“一字能字,一百字亦能之。
”将军以其方之大而夸也,因指厅事所张画幅而命之对曰“旧画一堂,龙不吟,虎不啸,花不闻香鸟不叫,见此小子可笑可笑。
”庄曰:“即此间一局棋,便可对矣。
”应声云:“残棋半局,车无轮,马无鞍,炮无烟火卒无粮,喝声将军提防提防。
”【注释】①粤中:今广东番禺市。
②庄有恭:清朝人,官至刑部尚书。
③神格:神条与气质。
④曾属对否:曾经学过对对子吗?⑤厅事:指大堂。
⑥火卒:军中伙夫。
【文化常识】象棋。
围棋与象棋是中国的两大棋类活动。
多数专家认为,先有围棋后有象棋。
“象棋”一词最早出现在《楚辞·招魂》中,自秦汉至唐初,象棋中只有将、车、马、卒四个兵种。
初中生课外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3篇

初中生课外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3篇1.《王昭君出汉宫》原文翻译及练习题(含答案)汉元帝宫人①既多,乃令画工图之,欲有呼者,辄披图召之。
其中常者,皆行货赂。
王明君姿容甚丽,志不苟求,工遂毁为其状。
后匈奴来和②,求美女于汉帝,帝以明君充行。
既召,见而惜之,但名字已去,不欲中改,于是遂行。
(选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注释] ①宫人:宫女。
②和:和亲。
指异族之间用婚姻关系来保持双方的友好关系。
[文化常识]王昭君出塞。
上文说的王明君,即西汉时的王昭君,她名嫱,字昭君。
晋朝违避司马昭的名字,故改王昭君为王明君或明妃。
王昭君出生南郡秭(z ǐ)归(今湖北境内)。
史书上说,她早年被选入宫,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匈奴王单于来汉朝和亲,她自请出嫁。
按当时规定,和亲者应是公主,而王昭君是普通宫女,故上文说“充行”(充当而行)。
入胡后称宁胡阏氏(yānzhī)。
阏氏是王后的意思。
她对改善汉朝与匈奴的关系起了一定作用。
今内蒙古大青山麓尚有昭君墓。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图_________②但__________③中__________2.翻译:欲有呼者,辄披图召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理解:“其中常者,皆行货赂”中“常者”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常者”向_________________货赂。
4.理解:“但名字已去”中的“去”,应理解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译文】汉元帝后宫宫女很多,就让画工描绘下她们的相貌,元帝想找哪个宫女,就翻阅图像召唤。
宫女中姿色平庸的,都向画工行贿。
王明君容貌姿态非常美丽,但她不肯苟且求画工,画工就把她的容貌画得很难看。
后来,匈奴前来和亲,向汉元帝请求赏赐美女,元帝就让王明君充当出行。
召见以后,看到她那么美丽,又舍不得了。
但是王明君的名字已经送往匈奴,不好中途更改,于是王明君就去了。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精选60篇(整理版)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一)敏慧1.黄琬巧对黄琬幼而慧。
祖父琼,为魏郡太守。
建和元年正月日食。
京师不见而琼以状闻。
太后诏问所食多少。
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
琬年七岁,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而深奇爱之。
【注释】①建和:汉桓帝年号。
建和元年为公元147年。
②京师不见:京城里看不到那次日食的情况。
【文化常识】“太后”及其他。
自从秦朝起,天子称“皇帝”,皇帝的妻子称“皇后”。
“太后”(或皇太后)指皇帝的母亲(周朝诸侯王的母亲也称“太后”),皇帝的父亲称“太上皇”。
皇帝的祖母称“太皇太后”,皇帝的祖父叫“太上太皇”。
“太”有至高至大的意思,因此皇帝的医生叫“太医”,皇帝的老师叫“太师”,皇帝的祖庙叫“太庙”。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诏②奇2、翻译:①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②即以其言应诏3、选择:“琼以状闻”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不正确的?①黄琼因此听说了这情况;②黄琼把这情况报告皇上;③黄琼把这情况让皇上听到。
4、理解:黄琬说的日食后的样子到底是怎样的?2.神童庄有恭粤中庄有恭,幼有神童之誉。
家邻镇粤将军署,时为放风筝之戏,适落于将军署之内宅,庄直入索取。
诸役以其神格非凡,遽诘之曰:“童子何来?”庄以实对。
将军曰:“汝曾读书否?曾属对否?”庄曰:“对,小事耳,何难之有!”将军曰:“能对几字?”庄曰:“一字能字,一百字亦能之。
”将军以其方之大而夸也,因指厅事所张画幅而命之对曰“旧画一堂,龙不吟,虎不啸,花不闻香鸟不叫,见此小子可笑可笑。
”庄曰:“即此间一局棋,便可对矣。
”应声云:“残棋半局,车无轮,马无鞍,炮无烟火卒无粮,喝声将军提防提防。
”【注释】①粤中:今广东番禺市。
②庄有恭:清朝人,官至刑部尚书。
③神格:神条与气质。
④曾属对否:曾经学过对对子吗?⑤厅事:指大堂。
⑥火卒:军中伙夫。
【文化常识】象棋。
围棋与象棋是中国的两大棋类活动。
多数专家认为,先有围棋后有象棋。
“象棋”一词最早出现在《楚辞·招魂》中,自秦汉至唐初,象棋中只有将、车、马、卒四个兵种。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很好很全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目录(一)敏慧1、黄琬巧对2、神童庄有恭3、曹植聪慧4、鲍子难客5、曹绍夔捉“怪”6、杨亿巧对7、解缙敏对(二)学习8、承宫樵薪苦学9、桓荣勤学不倦10、宋太宗学书11、崔景偁拜师12、为人大须学问13、读书五失14、颜回好学(三)仁爱15、张孝基仁爱16、陈实与“梁上君子”17、赵简子元日放生18、邓攸弃儿保侄19、张之万之马20、王安石辞妾21、宋仁宗忍饿22、范仲淹罢宴23、顾荣施炙24、逆旅主人无情(四)诚信25、陆元方卖宅26、昔齐攻鲁,求其岑鼎。
27、杨万里与“诚斋”28、和氏璧29、幽王击鼓(五)品性30、许生端方31、王安石待客32、范文正正直33、王安国直言34、海瑞清廉35、吕蒙正不记人过36、梁鸿尚节37、蹇材望伪态(六)文艺38、米芾索帖39、赵孟頫过扬州40、欧阳修不喜释氏41、唐伯虎识破术士42、朱文公受骗43、章惇书绝壁44、李白之死辨误(七)政事45、隽不疑之母46、徐有功秉公执法47、王翱秉公48、么恩与公法49、晋平公游于河50、子产不毁乡校51、董阏于法无赦(八)奇闻52、商陵君养“龙”53、钱货入瓶54、田真兄弟55、樵夫毁山神56、奇鹰57、雉鸟报复58、桑中生李59、县令捕捕蝗60、天敌(一)敏慧1、黄琬巧对黄琬幼而慧。
祖父琼,为魏郡太守。
建和元年正月日食。
京师不见而琼以状闻。
太后诏问所食多少。
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
琬年七岁,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而深奇爱之。
【注释】①建和:汉桓帝年号。
建和元年为公元147年。
②京师不见:京城里看不到那次日食的情况。
【文化常识】“太后”及其他。
自从秦朝起,天子称“皇帝”,皇帝的妻子称“皇后”。
“太后”(或皇太后)指皇帝的母亲(周朝诸侯王的母亲也称“太后”),皇帝的父亲称“太上皇”。
皇帝的祖母称“太皇太后”,皇帝的祖父叫“太上太皇”。
“太”有至高至大的意思,因此皇帝的医生叫“太医”,皇帝的老师叫“太师”,皇帝的祖庙叫“太庙”。
初中文言文课外阅读训练149篇

初中文言文课外浏览练习149篇(一)细柳营上自犒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皇帝前驱至,不得入.前驱曰:“皇帝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皇帝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芝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奔走.“于是皇帝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皇帝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1.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雷同的一项(3分)A.将以下骑送迎齐使田忌将而往B.皇帝且至且欲与常马等不成得.C.已而之细柳军之虚所卖之D.其将固可袭而俘也汝心之固,固不成彻.“/”为下文的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画线句.(3分)将军约,军中不得奔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真将军”的原因.(3分)答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孟母戒子(《韩诗别传》)[选文]孟子少时,诵(1),其母方织.孟子辍然(2)中断,乃复进.其母知其讠宣(3)也 ,呼而问之:“何为中断?”对曰:“有所掉,复得.”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戒(4)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讠宣矣.[注释](1)[诵]背诵.(2)[辍然]忽然停滞的样子.(3)[讠宣 ]xāun,遗忘.(4)[戒]警告.[演习]1.解释各组中加点的词的寄义.①孟子辍然中断()②呼而问之:“何为中断?”()处士笑而然之()何有于我哉?()2.在文中找出同义词填鄙人面的横线上.①掉:()②此:()3.下列句子中的“之”字用法不一样的一项是()A.呼而问之B.以此戒之C.多作自能见之D.自是之后[浏览提醒]孟轲的母亲用刀割断她本身织的布,以此警告孟子背诵不得遗忘,使孟子从此养成了严谨治学的立场,长大后终于成为战国时代有名的思惟家.政治家和教导家和散文家.(三)欧阳修论作文(苏轼《东坡志林》)[选文]顷岁(1)孙莘老识欧阳文忠公,尝乘间(2)以文字问之.云:“无它术,唯勤念书而多为之,自工(3);世人患(4)作文字少,又懒念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斯少有至者.疵病不必待人指摘(5),多作自能见之.”[注释](1)[顷岁]近年来.(2)[乘间]乘机,乘着间隙.(3)[工]精,妙.(4)[患]缺点.弊病(在于).(5)[指摘]抉剔,批驳.[演习]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尝()术()过()疵()2.请指出下列各句中的“之”各指代什么.(1)尝乘间以文字问之()(2)唯勤念书而多为之()(3)多作自能见之()3.欧阳修认为写好作文的诀窍是什么?答:[浏览提醒]宋代文学家欧阳修阐述了作文的诀窍:一是勤恳念书,二是多动笔.今天读来,不无启发.(四)墨池之上[甲]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传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又告于巩曰:“愿有记.”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斯,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下世者何如哉.[乙]人有从学者,董遇(人名)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又言:“念书百遍,其义自见.”从学者云:“苦于无日.”董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董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农时)之余也.”1.用本身的话归纳分解,[甲]文中王君推祟王羲之的目标是 ;[乙]文中董遇告知从学者 . (3分)2.解释下面两组加点的词. (4分)(1)a 被于下世者何如哉被: b 将军身被坚执锐被:(2)a 或问“三余”之意意: b 酒徒之意不在酒意: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加点词必须精确译出). (4分)(1)传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2)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4.谈谈你读[乙]文后获得的启发.(五)铁杵磨针(《方舆胜览》)[选文]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念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注释](1)[媪]ǎo,年迈的妇女.(2)[卒]完成.[演习]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成()去()方()欲()2.解释下列句子中“之”字各指代什么.(1)问之,曰:“欲作针.”()(2)学而时习之()(3)一日曝书画,牧童见之()(4)此正午牡丹也,何故明之()3.翻译文中横线的句子.[浏览提醒]后人所说的“只要工夫深,铁棒磨成针”即指此事(六)《扁鹊见蔡桓公》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认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该.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该.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若何如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逝世.1.通假字断定不精确的一项是().A.扁鹊望桓侯而还走(“还”通“旋”)B.汤熨之所及也(“汤”通“烫”)C.火齐之所及也(“齐”通“剂”)D.臣是以无请也(“无”通“亡”)2.加点词语解释精确的一项是().A.君有疾在腠理(君王)B.扁鹊复见(又,再)C.桓侯故使人问之(原因)D.司命之所属(类)“之”字与其他三项意思不合的是().4.省略成分填补精确的一项是().A.医之好治不病以(之)为功B.桓侯故使人问之(原因)C.(疾)无若何如何也D.(使者)已逃秦矣5.加点词语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七)不食嗟来之食齐(齐国)大饥(饥馑).黔敖(齐国的一位殷商)为食(预备了食物)于路,以待饿者食之(给他们吃).有饿者蒙袂(mèi)辑屦(jù)(袖子遮着脸,拖沓着鞋),贸贸然(两眼昏昏无神的样子)来.黔敖左奉(捧)食,右执饮,曰:“嗟(喂)来食!”(饿者)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终不食而逝世. (选自《礼记.檀弓》(1)上文与《鱼我所欲也》选段中的哪些语句相对应?把它摘录鄙人面横线上.(2分)(2)“嗟来之食”的故事传播至今,已成为人们熟知的成语;模拟《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成语“拔苗助长”的释义,试解释它的意义.(4分) [拔苗助长]古时刻宋国有小我,嫌禾苗长得太慢,就一棵棵地往上拔起一点,回家还夸口说:“今天我帮忙苗长了!”他儿子据说后,到地里一看,苗都逝世了(见于《孟子.公孙丑》).后来用来比方违背事物的成长纪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嗟来之食](提醒:答题不超出100字.故工作节须用本身的话扼要归纳分解,不克不及全文翻译.)参考答案:古时刻齐国产生了大饥馑.有个叫黔敖的殷商在路上施舍饮食,对一个饥饿的人大声吆喝:“喂!来吃.”饥饿的人说,我就是不吃‘嗟来之食''才落到这个地步的.终于不食而逝世(见于《礼记.檀弓》).今泛指带有污辱性的施舍.(4分.故事论述大致完全得2分,点明出处得1分,成语意根本解释清晰得1分.)(八)锡饧不辨[浏览提醒]滥竽充数的故事是大家所熟知的,故事中的南郭师长教师已成了真才实学.不懂装懂的代表人物.其实汗青上这种人已缺少为奇,因为他们的浅陋蒙昧,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笑料.明 1 名医戴原礼尝 2 至京,闻一医家术 3 甚高,治病辄效,亲往不雅之.见其迎 4 求 5 溢 6 户,酬应不暇.偶一求药者既 7 去,追而告之曰:“临 8 煎加锡一块.”原礼心异之,叩 9 其故.曰:“此古方尔 10 .”殊不知古方乃11 饧 12 字,饧即糯米所煎糖也.嗟乎 13 !今之庸 14 医妄谓 15 熟谙 16 古方,大抵 17 不辨锡饧类耳!注释: 1 明:明朝. 2 尝:曾. 3 术:技巧. 4 迎:迎接他出诊的人. 5 求:上门求诊的人. 6 溢:满. 7 既:已. 8 临:等到. 9 叩:问. 10 尔:同“耳”. 11 乃:是. 12 饧:táng 同糖. 13 嗟jiē乎:唉,叹词. 14 庸:平淡,此指无技巧. 15 妄谓:乱说. 16 熟谙ān:熟习. 17 大抵:大都.[练习]一. 指出下列句子词类活用的现象.二. 差别下列各组加点词的不合寄义.偶一求药者既去()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叩其故()叩石垦壤()殊不知古方乃饧字()殊不沾污()临煎加锡一块()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三. 找出文中群情的句子,并说说它的感化.(九)邹与鲁哄[浏览提醒]自古以来,得平易近心者得世界.正像孟子所说的那样:“君行仁政,斯平易近亲其上,逝世其长矣.”反之,履行暴政,造成贫富悬殊,阶层对峙,其统治地位必定不会稳固.这就是选文中的苍生“疾视其长上之逝世而不救”的原因.邹与鲁哄 1 ,穆公 2 问曰:“吾有司 3 逝世者三十三人,而平易近莫之逝世 4 也.诛之,则不成用诛;不诛,则疾视 5 其长上之逝世而不救,如之何 6 则可也?”孟子对 7 曰:“凶 8 年饥岁,君之平易近老弱转 9 乎沟壑,壮者散而之 10 四方者,几 11 千人矣;而君之仓廪 12 实 13 ,府库充,有司莫以告14 ,是上慢 15 而残下 16 也.曾子 17 曰:”戒之戒之!出乎尔 18 者,反乎尔者也.''夫平易近今尔后得反之 19 也.君无万焉 20 .君行仁政,斯平易近亲其上,逝世其长 21 矣.“注释: 1 哄:斗,交战. 2 穆公:邹国国君. 3 有司:仕宦. 4 莫之逝世:即莫逝世之. 5 疾视:恶狠狠地看着. 6 如之何;怎么办. 7 对:答复. 8 凶:荒. 9 转:摈弃. 10 之:往. 11 几:几乎. 12 仓廪lìǖ:粮仓. 13 实:充实. 14 莫以告:不把真实的情形陈述. 15 上慢:在上位的人怠慢. 16 下:下面的苍生. 17 曾子:即曾参,孔子的学生. 18 尔:你. 19 反之:报复在上位的人的机遇. 20 不尤焉:不要怪罪苍生. 21 逝世其长:为他们的长官而逝世.[练习]一. 穆公向孟子提出了一个如何的问题?孟子是如何解答的?从中可看出孟子如何的主意?二. 文中孟子引用了曾子的话,有什么感化?请接洽文中内容翻译这句话.三. 解释下列词组.1.莫之逝世()2.如之何()3.凶年饥岁()4.莫以告()四.下列各组加点词意思雷同的一项()诛之则疾视其长上之逝世而不救A. B.反之而平易近莫之逝世也出乎尔者君行仁政C. D.此古方尔人之才行(十)卖柴翁殴宦者[浏览提醒]唐代诗人白居易曾写过有名的《卖炭翁》,深入揭穿“宫市”对劳动听平易近的残暴抽剥.但白居易笔下的卖炭翁面寻宫使的抢夺,只能忍气吞声,逆来顺受.选文中的卖柴翁却表示出强烈的对抗精力,在被逼走投无路的情形下,奋起对抗,怒殴宦者.尝有农民以驴负 1 柴.宦者称宫市 2 取之,与 3 绢数尺,又就索 4 “门户” 5 ,仍邀 6 驴送柴至内 7 .农民啼泣,以所得绢与之.不肯受,曰:“须得尔 8 驴.”农民曰:“我有怙恃老婆,待此然后食.今此柴与汝,不取直 9 而归,汝尚 10 不肯,我有 11 逝世罢了!”遂殴宦者.注释: 1 负:驮. 2 宫市;王宫中所设的市廛. 3 与:给. 4 就索:向他索取. 5 门户:指门户税. 6 邀:强要. 7 内:宫内. 8 尔:你. 9 直:同“值”. 10 尚:还. 11 有:只有.[练习]一. 解释加点的词,并指出词性.1.宦者称宫市取之()()2.农民啼泣,以所得绢与之()()3.今以柴与汝()()4.尝有农民以驴负柴()()5.我有怙恃老婆()()6.我有逝世罢了()()二. 试剖析文中的“宦者”和《卖炭翁》中的“宫使”(可从两者的抢夺的程度手腕及对人物的描述办法方面剖析).三. 找出文中暗示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的词语.(十一)凿壁偷光(《西京杂记》)[选文]匡衡好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1),衡乃穿壁(2)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3),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而问衡,衡曰:“原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慨,资(4)给以书,遂成大学(5).[注释](1)[逮]及.(2)[穿壁]在墙上找洞.(3)[文不识]姓文名不识.(4)[资]借.(5)[大学]大学问家.[演习]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而()大姓()偿()怪()2.下列句子中“而”字用法不一样的一项是()A.邻舍有烛而不逮.B.匡衡好学而无烛.C.与其佣作而不求偿.D.学而时习之.3.下列句子中“以”字用法不一样的一项是()A.以书映光而读之.B.资给以书.C.非学无乃至疑.D.以此戒之.1.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4.由本文而来的一个形容好学的成语是 ,再写出三个由好学故事而来的成语: .(十二)挂牛头卖马肉[浏览提醒]挂羊头卖狗肉,常被用来比方以好的名义做招牌,现实上兜销低劣的货品.然而文中的“挂牛头卖马肉”,却被晏子用来比方灵公表里不一,表里有此外做法,从而申饬灵公宫内宫外要一视同仁,同一法律.灵公 1 好妇人而丈夫饰 2 者.国人尽服之 3 .公使吏禁之曰:“女子而须眉饰者,裂其衣裳,断其带.”裂衣断带,相望 4 而不止.晏子见 5 ,公问曰:“寡人使吏禁女子而须眉饰者,裂断其衣带,相望而不止者,何也?”晏子对曰:“君使服之于内,而禁之于外,犹悬牛首于门,而卖马肉于内也.公何故不使内勿服,则外莫敢为 6 也.”公曰:“善.”使内勿服,不逾 7 月,而国人莫之服 8 .注释: 1 灵公:指卫灵公. 2 丈夫饰:穿须眉服装. 3 尽服之:都跟着穿戴须眉服饰. 4 相望:指(国人)纷纭抱怨责备. 5 见:求见. 6 为:做,这里指穿. 7 逾:超出. 8 莫之服:没有人穿.[练习]一. 灵公有禁不止的原因是什么?它给我们什么启发?二. 翻译晏子的两句话,剖析“悬牛首于门”和“卖马肉于内”各喻指什么.三. 下列句子不是断定句的一项是()A.南阳刘子骥,崇高士也.B.裂断其衣带,相望而不止者,何也?C.臣本平平易近.D.刘备,世界枭雄.四.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寄义.1.公使吏禁之曰()2.使内勿服()3.女子而须眉饰者()4.相望而水止者,何也()(十三)与陈伯之书(节选)(丘迟《丘司空集》)[选文]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见祖国之旗鼓(1),感生平于畴日(2),抚弦登陴(3),岂不怆悢(4)!所以廉公之思赵将(5),吴子之泣西河(6),人之情也.将军独无情哉?想早励良规(7),自求多福.[注释](1)[祖国之旗鼓]因为陈伯之原是梁的江州刺史,后来投魏,这封信是丘迟劝他临阵归降,所以说是“见祖国之旗鼓”.(2)[畴日]往日.(3)[抚弦登陴]拿着弓箭登上城墙.弦,弓弦;陴,城墙上的女墙.(4)[怆悢(liàng)]哀痛.(5)[廉公之思赵将]廉颇原是赵将,后来自愿奔魏,但仍思复用于赵.(6)[吴子之泣西河]吴起治于西河,因为魏武侯听信谗言,西河可能不保,所以吴起望西河而泣下.(7)[规]打算.[演习]1.下列加点词语意思不完全雷同的一项是()A.见见祖国之旗鼓.B.树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每见壁间题字. 见巨蛇围如碗,摆扑丛树中.C.思廉公之思赵将.D.之人之情也.学而不思则罔. 故少之日,得学之功十五.1.填空.(1)文中描述景物的句子是:(2)“廉公之思赵将,吴子之泣西河”的原因是:3.文中的“将军”指代()A.廉颇B.吴起C.陈伯之D.丘迟4.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十四)自护其短(《雪涛小说·知无涯》)[选文]北人(1)生而不识菱者,仕(2)于南边.席上啖菱,并壳进口.或曰:“啖菱须去壳.”或人自护(3)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注释](1)[北人]南边人.(2)[仕]仕进.(3)[护]掩饰,遮蔽.[演习]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而()啖()去()欲()2.下列各组加点词意思不一样的一项是()A 仕于南边.B 或曰:啖菱须去壳.不得已而从仕. 或告之曰:长短正人道.C 前山后山,何地不有.D 仕于南边.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尝射于家圃.3.鄙人列句子的括号里填上省略成分.曰:“我非不知.并壳者,[ ]欲以[ ]清热也.”4.翻译文画横线的句子.5.这个寓言告知人们的道理是:(十五)蒲留仙写书(邹弢《三借庐笔谈》)[选文]蒲留仙师长教师《聊斋志异》,用笔精简,寄意处全无迹相,盖脱胎于诸子,非仅抗于左史.龙门(1)也.相传师长教师居乡里,落拓无偶,性尤古怪,为村中孺子师,食贫自给,不求于人.作此书时,每临晨携一大磁罂(2),中贮苦茗,具淡巴菰(3)一包,置行人大道旁,下陈芦衬,坐于上,烟茗置身畔.见行道者过,必强执与语,搜奇说异,随人所知;渴则饮以茗,或奉以烟,必令总论乃已.偶闻一事,归而掩饰之.如是二十余年,此书方告蒇(4).故笔法超绝.[注释](1)[左史.龙门]指左丘明和司马迁.左丘明著《左传》,司马迁生于龙门.(2)[罂(yīng)]大腹小口的瓶或罐子.(3)[淡巴菰]烟草的旧音译名.(4)[蒇(chǎn)]完成.[演习]1.解释文中带点的词.居()于()置()语()是()方()2.比较下列各组词的不合意义.①为为村中孺子师()②故故笔法超绝()凡为足下道者()温故而知新()3.用文的话概述《聊斋志异》的特色:4蒲松龄“笔法超绝”的原因是什么?[浏览提醒]本文论述了蒲松龄师长教师写《聊斋志异》时汇集素材的故事.(十六)螳螂捕蝉(《说苑》)[选文]吴王欲伐荆(1),告其阁下曰:“敢有谏者逝世!”舍人有少孺子(2)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3)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斯!”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厥后也;螳螂委身曲附(4),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5)得其前利(6),而掉落臂厥后之有患也.”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注释](1)[吴王欲伐荆]吴王,指吴王阖闾;荆,楚国.(2)[舍人有少孺子]舍人,国王的随从官;少孺子,年青人.(3)[怀丸操弹]藏着枪弹拿着弹弓.(4)[委身曲附]曲折着身材,屈着前肢.(5)[务欲]同心专心想要.(6)[前利]面前的好处.[演习]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伐()旦()子()延()2.在文中找出与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雷同的词,并写出响应的句子.(1)则怀丸操弹于后园. 字:句:()(2)如是者三旦. 字:句:()3.为下列句子补出省略的成分.(1)[ ]欲取蝉,而[ ]不知黄雀在其傍也.(2)[ ]欲啄螳螂,而[ ]不知弹丸在其下也.4.填空.(1)《螳螂捕蛇》写了和两种动物,告知人们的道理是:(2)《螳螂捕蝉》写了 . 和等几种动物,告知人们的道理是:5.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浏览提醒]本文经由过程年青的随从官给吴王讲的这个故事,申饬人们:凡事须瞻前顾后,周全衡量,万万不克不及为了面前的好处,而忘记逝世后的祸殃.(十七)以学自损,不如无学(颜之推《颜氏家训》)[选文]夫学者,所以求益(1)耳.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嵬峨,凌忽(2)长者,慢待同列(3).人疾之(4)如仇敌,恶之如鸱枭.如斯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注释](1)[求益]求得长进.(2)[凌忽]欺负和歧视.(3)[同列]平辈.(4)[疾之]怨恨他.[演习]1.下列各组词的意义完全雷同的一项是()A 夫学者,所以求益耳.B 凌忽长者,慢待同列.问姓名于士大夫皆在中朝时闻世界长者之言.C 所以求益耳.D 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嵬峨.以刺刀攫其首. 奉书草草,唯为亲为己自重.2.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十八)蛛与蚕(《雪涛小说·蛛蚕》)[选文]蛛语蚕曰:“尔饱食终日以至于老,口吐经纬(1),黄口灿然,固之自裹.蚕妇操汝入于沸汤,抽为长丝,乃丧厥(2)躯.然则其巧也,适以自杀,不亦愚乎!”蚕答蛛曰:“我固自杀.我所吐者,遂为文章(3),皇帝衮龙(4),百官绂绣(5),孰非我为?汝乃枵(6)腹而营口,吐经纬织成网罗,会伺其间,蚊虻蜂蝶之见过者无不杀之,而以自饱.巧则巧矣,何其忍也!”蛛曰:“为人谋则为汝自谋,宁为我!”噫,世之为蚕不为蛛者寡矣夫[经纬]织物直线叫经,横线叫纬.(2)[厥]义同“其”.(3)[文章]指带斑纹的织品.(4)[衮(gǔn)龙]龙衣,古时帝王的制服.(5)[绂(fú)绣]祭奠时穿的制服.(6)[枵(xiāo)腹]空肚.[演习]1.在文中找出两个第二人称代词: . .2.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各指代什么.口吐经纬()遂为文章()3.解释加点词的不合意义.(1)我所吐者,遂为文章()(2)为人谋则为汝自谋()4.下列句中的“之”各指代什么.(1)蚊虻蜂蝶之见过者无不杀之.()(2)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3)或告之曰:“长短正人之道.”()5.蛛和蚕各自的特色是什么.(1)蛛:(2)蚕:6.作者在文的立场是什么?从哪里可看出来?答:[浏览提醒]本文以利世晦气己的蚕和利己晦气世的蜘蛛相比较,讥讽了那些自擅自利的人.(十九)答谢中书书(节选)(陶弘景《陶隐居集》)[选文]山水之美,古来共谈.岑岭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1).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2),沈鳞竞跃.实是欲界(3)之仙都.自康乐(4)以来,不复有能与(5)其奇者.[注释](1)[交辉]交相辉映.(2)[颓]坠落.(3)[欲界]佛家有三界之说,欲界即指人世.(4)[康乐]指谢灵运.他曾袭封康乐公.(5)[与]这里指观赏.进入某种境界(这里是江苏茅山景致).[演习]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义.俱()沈()竞()复()2.下列句中“之”字不解释为“的”的一项是()A.山水之美,古来共谈.B.实是欲界之仙都.C.照以海滨之月.D.有牧童见之,拊掌大笑.3.在文中找出描述动景的句子.4.在文中找出群情的句子.(二十)王充肄业(范晔《后汉书·王充传》)[选文]王充字仲任,会稽上虞人也,其先自魏郡无城徒焉.充少孤,乡里称孝.后到应有京师,受业太学,师事扶风班彪(1).好博览而不守章句.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廛,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注释](1)[扶风班彪]扶风人班彪,汉代有名史学家,班固的父亲,《汉书》是他草创的.[演习]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徒焉()师事()辄()遂()2.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请求补出省略成分).3.王充的“好博览而不守章句”是指王充的()A.进修立场.进修办法B.进修内容.进修办法C.进修内容.进修立场D.进修办法.进修规模[浏览提醒]本文论述了王充肄业的故事,个中的“好博览而不守章句”不掉为一种优越的进修办法.(二十一)郑人买履(《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选文]郑人且(1)有置履者,先自度(2)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3)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乃反(4),市罢(5),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负也.”[注释](1)[且]将要.[置]购买.(2)[度(duó)]量度,动词.下文“宁信度(d ù)”的“度”是名词,指量度好的尺码.(3)[至]等到.[之]往,到.(4)[返]同“返”.(5)[罢]停滞.[演习]1.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①而置之其坐. (同)②反归取之. (同)2.下列加点词语意思不雷同的一项是()A 先自度其足B 宁信度何不试之以足无自负也C 郑人有且置履者D 先自度其足遂不得履吾忘其度3.解释“之”字在句子中的意义.(1)反归取之()(2)何不试之以足()(3)至之市而忘操之()()4.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并用括号补出省略的内容.①②5.为什么这位郑人会“宁信度,无自负”?答:[浏览提醒]这则寓言讥讽了那些墨守成规的教条主义者,解释因循保守,不思变通,终将一事无成.(二十二)买椟还珠(《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选文]楚人有卖某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1),熏以桂椒(2),缀以珠玉,饰以玫瑰(3),缉(4)以翡翠.郑人买其椟而还(5)其珠.此可谓善卖椟者,未可谓善鬻珠也.[注释](1)[木兰]一种喷鼻木.[柜]这里指小匣子.(2)[桂椒]木樨和花椒,两种喷鼻料.(3)[玫瑰]一种美石.(4)[缉]装潢边沿.(5)[还]退还.[演习]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义.为()缀()饰()还()2.指出下列句中“其”的不合用法.①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②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③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④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3.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4.读了这则寓言,你认为楚人和郑人各应当吸取什么教训?①楚人:②郑人:[浏览提醒]这个故事启发人们熟习如许的道理:过火寻求情势,反而会鹊巢鸠占,湮没内容,拔苗助长.(二十三)齐庄公出猎齐庄公出猎,有一虫举足将搏其轮.问其御曰:“此何虫也?”对曰:“此所谓螳螂者也.其为虫也,知进而不知却,不量力而轻敌.”庄公曰:“此为人,而必为世界勇武矣!”回车而避之.1.解释下列句中加线的词(1)不量力而轻敌(2)此为人2.下列各句中的其与“其为虫也”中的“其”的用法,意义雷同的一项是。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含答案)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含答案)1、___对___年幼却聪明过人。
他的祖父___是魏郡太守。
有一次,正月日食,京城看不到,___听到这个消息后向皇宫报告。
太后问他这次日食持续多久,___想不出来怎么回答。
这时,七岁的___在旁边说:“为什么不说日食之后就像月初一样呢?”___大吃一惊,立刻回答了太后的问题。
太后对___十分惊奇和喜爱。
2、神童庄有恭___是广东人,小时候就被称为神童。
他家住在离___很近的地方。
一天,他在附近放风筝,不小心风筝飞到了将军署的院子里。
___直接走进去要取回风筝。
守卫们觉得他神秘莫测,就问他:“你是谁?为什么来这里?”___老实回答了他们的问题。
将军问他:“你读过书吗?能对诗吗?”___回答:“能,这是小事,有什么难的?”将军听了以为他很厉害,就让他对一幅画作品进行评论。
画里有一座房子,但是屋里没有人声,没有龙的吟声,没有虎的啸声,没有花的香味,也没有鸟的叫声。
将军觉得这很好笑,就让___来评论一下。
___说:“只需要看这里面的一局棋,我就可以对它进行评论了。
”他说:“这是一局残棋,只剩下半局了,车没有轮子,马没有鞍子,炮没有烟火,兵没有粮食。
将军要小心,小心。
”3、___聪慧___十几岁的时候,就背诵了《诗经》、《论语》和数十万言的辞赋,写作能力非常出色。
___看了他的文章,问他:“你找人帮你写这篇文章了吗?”___跪下回答:“我自己写的,言出之后就成了文章,没有什么难的。
”当时,邺城有一位叫做笔立的人,他的书法也非常出色。
___非常赞赏___和笔立的才华。
4、鲍子难客___家族有一千个客人。
有一次,有人送来了鱼和雁,___看到后说:“上天对我们人类真是太好了!它们生长五谷,还有鱼和鸟,都是为了我们人类而存在的。
”客人们都赞同。
不过,___的儿子年纪只有十二岁,也在场。
他说:“我不同意你们的说法。
上天创造了万物,包括我们人类在内。
这些生物之间并没有贵贱之分,它们只是相似而已。
中考语文 初中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5篇(附答案)

【注释】①尚书:职官名称。
【文言知识】
说“比”。“比”是个多义词。一、指“比较”。二、指
“等到”。上文“比公乘之,驯良如故”,意为等到张尚书
骑上去,那马温顺善良得跟早先一样。三、指“并列”、
“靠近”。成语有“鳞次栉比”。又,王勃诗“天涯若比
邻”。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畜 ②遣 ③固 ④未几 ⑤询 ⑥盖
陈实与“梁上君子”答案 1.①躲②暗中③句首助词,无义④这(地步)⑤谁⑥慢慢 地⑦教育⑧反省⑨整个2.①当时荒年百姓饥饿(饥,荒年) ②严肃地教育子孙。3.小俞。
赵简子元日放生 邯郸之民,以正月元旦献鸠于简子。简子大悦,厚赏之。客 问其故,简子曰:“正旦放生,示有恩也。”客曰:“民知 君之欲放之,竞而捕之,死者众矣。君如欲生之,不若禁民 勿捕。捕而放之,恩过不相补矣。”简子曰:“然。” 【注释】①邯郸:晋国的都城,今河北邯郸市。②正月元旦: 即农历正月初一。③简子:即赵简子,晋国权臣。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失 ②偿 ③愀然 ④几何
2、翻译:①夫人令执事左右
②家资尽没犹不足
③尽以钱赐之
3、比较文中的两个“妾”:①“吴夫人为买一妾”中的
“妾”是指
;②“妾之夫为军大将”中的“妾”是
指
4、理解:这则故事说明王安石
王安石辞妾答案 1.①沉、翻②还(债)③感伤的样子④多少2.①(你)夫 人让我在你身边服侍②家中财产全部用尽还不够③把所欠的 钱全部赏赐给她。3.①小妻②我(女子自称)4.遇事先为他 人着想。
【文言知识】
盗与贼。现代汉语中,盗指强盗,贼指小偷,而文言中恰恰
与此相反:盗多指小偷,贼多指强盗。上文“盗夜入其室”、
“盗大惊”中的两个“盗”,均指小偷;“无复盗者”中的
(完整版)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其家世代受射。
其后四岁,广为将军,出雁门击匈奴。
匈奴兵多,破败广军,生得广。
单于素闻广贤,令得李广必生致之。
胡骑得广,广时伤病,置广两马间,络①而盛卧广。
行十余里,广佯死,睨其旁有一胡儿骑善马,广暂骑腾而上胡儿马,因推堕儿,取其弓,鞭马南驰数十里,匈奴捕者骑数百追之,广行取胡儿弓,射杀追骑,以故得脱。
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
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
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
广为人长,猨臂,其善射亦天性也。
虽其子孙他人学者,莫能及广。
广讷口少言,与人居则画地为军陈,专以射为戏。
其射,见敌急,非在数十步之内,度不中不发,发即应弦而倒。
(节选自《史记李广将军传》,有删改)⑴下列句子加点的词在文句中的意思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 分)A.行十余里,广佯死(佯:假装)B.广暂骑腾而上胡儿马(暂:暂时)C.广之将兵,乏绝之处(将:带领)D.与人居则画地为军陈(陈:通“阵”,阵地)⑵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 分)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⑶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A.李广勇猛机智,被匈奴捉住,也能伺机逃脱。
B.李广爱护士兵,与他们同甘共苦,士兵们都乐于为他效力。
C.李广身高臂长,善于射箭,他的子孙和向他学习的人,都赶不上他。
D.李广射术高超,在战场上射杀敌人,任何时候都能百发百中。
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 分)①鞭马南驰数十里。
②度不中不发,发即应弦而倒。
二、阅读《柳宗元传》节选,完成各题。
元和十年,例移①为柳州刺史。
时郎州司马刘禹锡得播州②刺史,制书下,宗元谓所亲曰:“禹锡有母年高,今为郡蛮方,西南绝域,往复万里,如何与母偕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一、记母教铨①时,膝置书,令铨坐膝下读之。
母手纺绩②,口授句读③。
咿唔之声,与轧轧相间。
儿怠,则少加夏楚④,旋复持儿泣曰:“儿及此不学,我何以见汝父!”至夜分,寒甚,母坐于床,以被覆双足,解衣以胸温儿背,共诵之。
读倦,睡母怀,俄而母摇铨曰:“醒矣!”张目视母面,泪方纵横落,铨亦泣。
少间,复令读。
鸡鸣方卧焉……铨终学有所成,蜚声文坛。
【注释】①〔铨〕清代著名文学家蒋士铨。
②〔纺绩〕织布。
③〔句读(dîu)〕句子中间停顿的地方,泛指文章。
④〔夏(jià)楚〕责打。
8.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母坐于床,以被覆双足,解衣以胸温儿背。
9.请根据文意,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①用一个四字短语给本语段加一个较恰当的标题:②结合全文,说说“铨亦泣”的主要原因。
二、苏秦①之楚,三日乃得见乎王。
谈卒,辞而行。
楚王曰:“寡人闻先生若闻古人,今先生乃不远千里而临寡人,曾②不肯留?愿闻其说。
”对曰:“楚国之食贵于玉,薪贵于桂,谒者③难得见如贵鬼,王难得见如天帝。
今令臣食玉炊桂,因④鬼见帝。
”王曰:“先生就舍③,寡人闻命⑥矣。
”【注】①苏秦:战国时著名策士。
②曾:竟然。
③谒者:古代掌管进见的人(国君的近臣)。
④因:依靠。
⑤就舍:回到馆舍。
⑥闻命:敬辞,指明白对方的意思。
(选自《战国策》)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苏秦之楚,三日乃得见乎王。
译文:(2)楚国之食贵于玉,薪贵于桂。
译文:三、郭嘉谏曹操击乌桓①曹操将击乌桓。
诸将多惧刘表使刘备袭许②。
郭嘉曰:“公虽威震天下,胡恃其远,必不设备,因其无备,卒破击之,可破灭也。
且袁绍有恩于民夷,而尚兄弟③生存。
今四州之民,徒以威附,德施未加,舍而南征,尚因乌桓之资,招其死主之臣,胡人一动,民夷俱应,以生蹋顿④之心,成觊觎⑤之计,恐青、冀⑥非已之有也。
表自知才不足以御备,重任之则恐不能制,轻任之则备不为用。
虽虚国远征,公无忧矣。
”操从之。
行至易⑦,郭嘉曰:“兵贵神速。
今千里袭人,辎重多,难以趋利,且彼闻之,必为备;不如留辎重,轻兵兼道以出,掩其不意。
”操乃密出卢龙塞,直指单于庭⑧,大破之,斩蹋顿及名王已下。
尚及兄熙走辽东。
【注释】①选自《资治通鉴》,有删改。
郭嘉:曹操手下著名的谋士。
乌桓:中国古代北方民族之一,文中的“胡”“夷”也指乌桓。
②许:指许都,当时国都。
官渡之战后,袁绍的残余势力投奔乌桓,两股势力联合起来,对曹操构成重大威胁。
同时刘表和刘备在南方又蠢蠢欲动。
③尚兄弟:指袁绍之子袁尚、袁熙。
④蹋顿:乌桓首领。
⑤觊觎(j ìyú):非分的希望或企图。
⑥青、冀:地名,指青州和冀州。
⑦易:易县,因易水而得名。
⑧单于庭:乌桓的大本营。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3分)(1)刘表使刘备袭许(2)徒以威附(3)尚及兄熙走辽东10.下列句中加点的“于”与“袁绍有恩于民夷”中的“于”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 贤于材人远矣(《伤仲永》) B.战于长勺(《曹刿论战》)C.莫不有求于王(《邹忌讽齐王纳谏》) D.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⑴胡恃其远,必不设备。
⑵重任之则恐不能制,轻任之则备不为用。
12.曹操想平定北方乌桓,又担心虚国远征,带来后忧,郭嘉第一次劝谏分析指出了和,解除了曹操的忧虑;第二次劝谏特别强调的制胜因素是“”。
(3分)四、文言文阅读《管仲破厚葬》,完成8-11题(14分)齐国好厚葬,布帛①尽于衣裘②,材木尽于棺椁。
桓公患之,以告管仲曰:“布帛尽则无以为蔽,材木尽则无以为守备,而人厚葬之不休,禁之奈何?”管仲对曰:“凡人之有为也,非名之,则利之也。
”于是乃下令曰:“棺椁过度者戮其尸,罪夫当丧者。
”夫戮③死,无名;罪当丧者,无利。
人何故为之也,未几厚葬之风休矣。
(节选自《韩非子·内储说上》)【注】①布帛:泛指织物。
②衣裘:裘,皮衣。
此指死人的衣着。
③椁(guǒ):套在棺材外面的大棺材。
④戮:侮辱。
8.⑴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4分)①齐国好厚葬(喜好)②布帛尽于衣裘(完)③桓公患之(担忧)④厚葬之风休矣(结束)⑵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则”与“布帛尽则无以为蔽”句中用法相同的是( )(2分)A.入则无法家拂士B.战则请从C.至则无可用D.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9. 用“/”标出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停两处)。
(2分)未几厚葬之风休矣。
10.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⑴夫凡人之有为也,非名之,则利之也。
⑵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
11.用自己的话说说厚葬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了什么危害?(2分)五、宋张融尝乞假还,帝问所居。
答曰:“臣陆居非屋,舟居非水。
”上未解,问张绪。
绪曰:“融近东山,未有居止。
权牵小船上岸,住在其间。
”上大笑。
太祖尝面许融为司徒长史,敕竟不出。
融乘一马甚瘦,太祖曰:“卿马何瘦,给粟多少。
”融曰:“日给一石。
”帝曰:“何瘦如此?”融曰“臣许而不与。
”明日,即除司徒长史。
融与谢宝积俱谒太祖,融于御前放气。
宝积起谢曰:“臣兄触忤宸扆③。
”上笑而不问须臾食至融排宝积不与同食。
上曰:“何不与贤弟同食?”融曰:“臣不能与谢气之口同盘。
”上大笑。
(选自《太平广记·张融》)注解:①敕:皇帝的诏令。
②宸扆:皇帝居住的圣殿。
2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2分)(1)上未解()(2)即除司徒长史()22.文中划线句子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
(3分)上笑而不问须臾食至融排宝积不与同食。
2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2分)句子:太祖曰:“卿马何瘦,给粟多少。
”24.文中的张融是一个具有什么性格特点的人?你喜欢这种类型的人吗?请说出你的理由。
(3分)25.历史上类似张融这样有急智辩才的人很多,请你例举一个并简要说说他的一个事例。
(3分)六、年羹尧①镇西安时,广求天下才士,厚养幕中。
蒋衡应聘而往,年甚爱其才……年征青海日,营次,忽传令云:“明日进兵,人各携板一片、草一束。
”军中不解其故。
比次日,遇塌子沟②,令各将束草掷入,上铺板片,师行无阻。
番③人方倚此险,不意大兵骤至也。
遂破贼巢。
又年征西藏时,一夜漏④三下,忽闻疾风西来,俄倾即寂。
年急呼某参将,领飞骑三百,往西南密林中搜贼,果尽歼焉。
人问其故,年曰:“一霎而绝,非风也,是飞鸟振羽声也。
夜半而鸟出,必有惊之者,此去西南十里,有丛林密树,宿鸟必多,意必贼来潜伏,故鸟群惊起也。
”【注释】①年羹尧:人名,清朝名将。
②塌子沟:淤泥深坑。
③番:我国古代西南少数民族的统称。
④漏:古代计时用的漏壶。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一霎而绝绝:()②此去西南十里去:()13.下面对年羹尧事迹的概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重视人才,广招天下才士。
B.预备板、草,越沟攻破贼巢。
C.闻风而起,苦练夜战本领。
D.派骑三百,密林搜歼敌人。
14.年羹尧善于用兵,文中没有体现他这一点的是()A.善于了解和利用战地环境B.善于正确判断敌情C.善于指挥部队作战D.善于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4题。
(10分)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义。
(3分)①谒:②去:③食:2.说说文中画横线句子“果蔬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的意思。
(2分)3.王安石上了哪些菜来招待自己的亲戚萧氏子?请用自己的话说说。
(2分)4.读了这个故事后,你认为王安石是一个什么样的人?(3分)八、郭嘉谏曹操击乌桓①曹操将击乌桓。
诸将多惧刘表使刘备袭许②。
郭嘉曰:“公虽威震天下,胡恃其远,必不设备,因其无备,卒破击之,可破灭也。
且袁绍有恩于民夷,而尚兄弟③生存。
今四州之民,徒以威附,德施未加,舍而南征,尚因乌桓之资,招其死主之臣,胡人一动,民夷俱应,以生蹋顿④之心,成觊觎⑤之计,恐青、冀⑥非已之有也。
表自知才不足以御备,重任之则恐不能制,轻任之则备不为用。
虽虚国远征,公无忧矣。
”操从之。
行至易⑦,郭嘉曰:“兵贵神速。
今千里袭人,辎重多,难以趋利,且彼闻之,必为备;不如留辎重,轻兵兼道以出,掩其不意。
”操乃密出卢龙塞,直指单于庭⑧,大破之,斩蹋顿及名王已下。
尚及兄熙走辽东。
【注释】①选自《资治通鉴》,有删改。
郭嘉:曹操手下著名的谋士。
乌桓:中国古代北方民族之一,文中的“胡”“夷”也指乌桓。
②许:指许都,当时国都。
官渡之战后,袁绍的残余势力投奔乌桓,两股势力联合起来,对曹操构成重大威胁。
同时刘表和刘备在南方又蠢蠢欲动。
③尚兄弟:指袁绍之子袁尚、袁熙。
④蹋顿:乌桓首领。
⑤觊觎(j ìyú):非分的希望或企图。
⑥青、冀:地名,指青州和冀州。
⑦易:易县,因易水而得名。
⑧单于庭:乌桓的大本营。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3分)(1)刘表使刘备袭许(2)徒以威附(3)尚及兄熙走辽东10.下列句中加点的“于”与“袁绍有恩于民夷”中的“于”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 贤于材人远矣(《伤仲永》) B.战于长勺(《曹刿论战》)C.莫不有求于王(《邹忌讽齐王纳谏》) D.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⑴胡恃其远,必不设备。
⑵重任之则恐不能制,轻任之则备不为用。
12.曹操想平定北方乌桓,又担心虚国远征,带来后忧,郭嘉第一次劝谏分析指出了和,解除了曹操的忧虑;第二次劝谏特别强调的制胜因素是“”。
(3分)九、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回答1~3题。
镜喻客有任目①而恶镜者,曰:“吾自有目,乌用镜为?”久之,视世称美人,鲜当意者;而不知己面之黑子,泰然谓美莫己若②。
左右匿笑,客终不悟。
悲夫!(节选自钱大昕《潜研堂文集》)[注]①任目:信任自己的眼睛。
②莫己若:即“莫若己”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客有任目而恶镜者恶:讨厌B.视世称美人视:看C.鲜当意者鲜:新鲜D.泰然谓美莫己若谓:说2.请将文中画线句子“左右匿笑,客终不悟。
悲夫”翻译成现代汉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本文的小故事,给你什么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十、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
《罴说》柳宗元鹿畏貙①,躯畏虎,虎畏罴②。
罴之状,被发人立,绝有力,而甚害人焉。
楚之南有猎者,能吹竹为百兽之音。
昔云持弓矢罂③火,而即之山。
为鹿鸣以感其类,伺其至,发火而射之。
貙闻其鹿也,趋而至。
其人恐,因为虎而骇之。
貙走而虎至愈恐则又为罴虎亦亡去。
罴闻而求其类。
至则人也。
捽搏④挽裂而食之。
今夫不善内而恃外者,未有不为罴之食也。
(《唐宋八大家品读辞典》)[注]①貙(chū初):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