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项训练100(附答案)及解析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项训练100(附答案)及解析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对下列各句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A. 管夷吾/举于/士B. 曾益/其所/不能C. 必/先苦/其心志D.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2)下列各句中划线的字,与例句中划线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A.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B.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C. 休祲降于天D. 况才之过于余者乎?(3)下列对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 内心苦恼,坚持思考,然后才能有所作为B. 内心忧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C. 内心忧困,思虑阻塞,然后振作起来。
D. 内心苦恼,平衡思虑,然后表现出来。
(4)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A. 文章的开头运用了排比句式,形成一种无可辩驳的气势,增强了说服力。
B. 文章先列举实例,再依据实例讲道理,最后得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结论。
C. 文章列举六个成功人士的事例,意在论述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的重要性。
D.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这句话表达的观点与本文的论点是一致的。
【答案】(1)A(2)C(3)B(4)C【解析】【分析】⑴B项有误,句意: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停顿为:曾益/其/所不能;C项有误,句意: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
停顿为:必/先/苦其心志;D项有误,句意: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
停顿为: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初中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备考题库(含答案)

课外文言文阅读备考题库一、(2022镇江)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题。
节度使王忠嗣,少以勇敢自负,及守一方,专以持重①中安边为务,常曰:“太平之将,但当抚循②训练士卒而已,不可疲中国之力以邀功名。
”军中日夜思战,忠嗣多遣谍人何其间隙,见可胜,然后兴师,故出必有功。
每互市高估马价,诸胡争卖马于唐,皆买之。
由是胡马少,唐兵益壮。
与吐蕃战,皆大捷。
以部将哥舒翰为副使,李光弼为兵马使。
上③欲攻吐蕃石堡城,忠嗣上言:“石堡险固,非杀数万人不能克,所得不如所亡。
不如俟其有衅④,然后取之。
”上意不快。
将军董延光自请将兵取石堡域,上命忠嗣助之。
不得已奉诏,而不尽副⑤延光所欲,延光怨之。
李光弼曰:“大夫⑥虽迫于制⑦书,实夺其谋也。
然此天子意也,彼无功,必归罪于大夫。
”忠嗣曰:“忠嗣岂以数万人之命易一官乎!吾志决矣,子勿复言。
”光弼曰:“向者恐为大夫之累,故不敢不言。
今大夫能行古人之事,非光弼所及也。
”遂趋出。
延光过期不克,言忠嗣沮⑧挠军计。
上怒,贬忠嗣汉阳太守。
上以哥舒翰帅兵,攻石堡域,获吐蕃四百人,唐士卒死者数万,果如王忠嗣之言。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有改动)【注】①持重;谨慎,稳重,②抚循;安托慰问,③上;指唐玄宗。
④衅:缝隙,间隙,破绽。
⑤副;相称,符合。
⑥大大:中唐以前,称将帅为大夫。
⑦制:十王的命令,⑧沮:阻止。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唐兵益.壮( ) (2)不如俟.其有衅( )(3)实夺.其谋也( ) (4)向.者恐为大夫之累(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
(1)诸胡争卖马于唐,皆买之。
(2)忠嗣岂以数万人之命易一官乎!3.哪些事情表现嗣以“持重安边”为首要任务?请简要概括。
4.本文多处使用对比或衬托的写法来突出人物形象。
请举一例并加以说明。
二、(2022包头)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快说(节选)金圣叹夏七月,亦无风,亦无云。
前后庭赫然如洪炉,无一鸟敢飞来。
汗出遍身,纵横成渠,置饭于前,不可得吃。
中考语文 初中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5篇(附答案)

【注释】①尚书:职官名称。
【文言知识】
说“比”。“比”是个多义词。一、指“比较”。二、指
“等到”。上文“比公乘之,驯良如故”,意为等到张尚书
骑上去,那马温顺善良得跟早先一样。三、指“并列”、
“靠近”。成语有“鳞次栉比”。又,王勃诗“天涯若比
邻”。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畜 ②遣 ③固 ④未几 ⑤询 ⑥盖
陈实与“梁上君子”答案 1.①躲②暗中③句首助词,无义④这(地步)⑤谁⑥慢慢 地⑦教育⑧反省⑨整个2.①当时荒年百姓饥饿(饥,荒年) ②严肃地教育子孙。3.小俞。
赵简子元日放生 邯郸之民,以正月元旦献鸠于简子。简子大悦,厚赏之。客 问其故,简子曰:“正旦放生,示有恩也。”客曰:“民知 君之欲放之,竞而捕之,死者众矣。君如欲生之,不若禁民 勿捕。捕而放之,恩过不相补矣。”简子曰:“然。” 【注释】①邯郸:晋国的都城,今河北邯郸市。②正月元旦: 即农历正月初一。③简子:即赵简子,晋国权臣。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失 ②偿 ③愀然 ④几何
2、翻译:①夫人令执事左右
②家资尽没犹不足
③尽以钱赐之
3、比较文中的两个“妾”:①“吴夫人为买一妾”中的
“妾”是指
;②“妾之夫为军大将”中的“妾”是
指
4、理解:这则故事说明王安石
王安石辞妾答案 1.①沉、翻②还(债)③感伤的样子④多少2.①(你)夫 人让我在你身边服侍②家中财产全部用尽还不够③把所欠的 钱全部赏赐给她。3.①小妻②我(女子自称)4.遇事先为他 人着想。
【文言知识】
盗与贼。现代汉语中,盗指强盗,贼指小偷,而文言中恰恰
与此相反:盗多指小偷,贼多指强盗。上文“盗夜入其室”、
“盗大惊”中的两个“盗”,均指小偷;“无复盗者”中的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含解析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含解析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人有馈一木者,家僮①曰:“留以为梁。
”余曰:“木小不堪也。
”僮曰:“留以为栋。
”余曰:“木大不宜也。
”僮笑曰:“木一也,忽病②其大,又病其小。
”余曰:“小子听之,物各有宜用也,岂惟木哉?”他日,为余生炭满炉,烘人。
余曰:“太多矣。
”乃尽湿③之,留星星三二点,欲明欲灭。
余曰:“太少矣。
”僮怨曰:“火一也,既嫌其多,又嫌其少。
”余曰:“小子听之,情各有所适也,岂惟火哉?”(节选自吕坤《呻吟录》)【注】①僮:未成年的仆人。
②病:担心,忧虑。
③湿:名词活用作动词,淋湿。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人有馈一木者馈:________②木小不堪也堪:________③为余生炭满炉余:________④乃尽湿之乃:________(2)翻译下面句子。
小子听之,物各有宜用也,岂惟木哉?(3)小明性格内向,妈妈常常为此担心。
请你从小明的角度,结合这篇文言文内容,给妈妈说几句话,加以劝慰。
【答案】(1)馈赠,赠送;胜任,胜用;我;于是,就(2)你听我说这个道理,事物各自有适宜的用途,哪里只是木头才这样呢?(3)示例1:事物各自有适宜的用途,我性格内向,也一定有我的用武之地。
示例2:正如炉火太大太小都不好,我也会在性格上作一些改变的。
【解析】【分析】⑴①有人送来一根木料。
馈,赠送。
②木料太小,不能做房梁。
堪,能承受。
③为我生炉子,装了满炉子炭。
余,我。
④就都用水浇灭了。
乃,就。
⑵对重点句子的翻译,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
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义为辅。
重点词语有:宜,合适;岂,难道;句意为:小子,你听我说,物品各有它的用处。
岂只是木料呢!⑶本文通过同一木料“我”的不同评价,告诉了我们的道理是:事物都有它合适的用途。
小明性格内向,妈妈大可不必为此担心。
不是说内向就是坏事,其实内向的人思维缜密和谨慎,外向的人是发散性的思维,很明显的一点是外向的人是先说话再考虑,内向的人是先考虑再说话。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文言文,完成小题。
仇香者,陈留人也。
至行①纯嘿②,乡党无知者。
年四十,为蒲亭长。
民有陈元,独与母居。
母诣香告元不孝,香惊曰:“吾近日过元舍庐落整顿耕耘以时,此非恶人,当是教化未至耳。
母早时守寡,养人遗孤,苦身投老,奈何以一旦之忿,弃历年之勤乎!”母涕泣而起。
香乃亲到元家,陈人伦孝行。
元感悟,卒为孝子。
考城令王奂闻之曰:“枳棘非鸾凤所集,百里非大贤之路。
”乃以一月奉资香,使入太学。
香学毕归乡里,虽在宴居,必正衣服,竟日不见其喜怒声色之异。
不应征辟③,卒于家。
【注】①至行:高尚的德行。
②嘿:同“默”,闭口不说话。
③征辟(bì):征召、推举做官。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①为蒲亭长________②枳棘非鸾凤所集________(2)用“/”为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限2处)吾近日过元舍庐落整顿耕耘以时(3)翻译句子。
①乃以一月奉资香,使入太学。
②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彭端淑《为学》)③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三则》)(4)仇香有哪些“至行”?请概括。
【答案】(1)担任;栖息,停留(2)吾近日过元舍 /庐落整顿/ 耕耘以时(3)①于是(王奂)用一个月的俸禄资助仇香,让他进入太学学习。
②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上那个穷和尚吗?③富贵不能迷乱他的思想,贫贱不能改变他的操守,强权不能屈服他的意志。
(4)①不偏听偏信,善于说服别人;②亲民;③不慕名利;④讲究仪容仪表。
【解析】【分析】(1)结合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并结合句意理解词语意思,①句意为:担任蒲亭亭长。
为:担任;②句意为:荆棘的丛林,不是鸾凤栖身之所。
集:栖息,停留。
(2)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
句子意思读不懂的时候,也可根据虚词、对话、修辞、句子结构成分、文言文固定格式、习惯句式等断句。
最新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

最新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湖心亭看雪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①余拏一小舟________②湖中焉得更有此人________③余强饮三大白而别________(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②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3)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字充分表现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苏的生活方式。
B. 文章白描雪景后,详写喜遇知己,不但丰富了文章的内涵,而且绘景写人,相映成趣。
C. 开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后来又写到“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况且文章末尾还出现了舟子,显得前后矛盾。
D. 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画龙点睛,深化意境,包含了对“痴”字的称赏,同时以天涯遇知音的愉悦化解了心中淡淡的愁绪。
【答案】(1)撑(船);哪;尽力(2)①在湖上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②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散粒人影罢了。
(3)C【解析】【分析】(1)第一句话的大意是我撑着一叶小舟。
故“拏”的意思是撑(船)。
第二句话的大意是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故“焉”的意思是哪。
第三句话的大意是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
故“强”的意思是尽力。
(2)第一句的重难点词语有:焉,哪;更,还。
部编版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文言文练习题

部编版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文言文练习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苟堪励志勤读,自能循序渐进。
惟单读时文①,无裨实益,宜加以看书功夫。
凡经史子集,皆宜涉猎,但须看全一种,再易他种,切不可东抓西拉,任意翻阅,徒耗光阴,毫无一得。
阅书时见有切②于实用之句,宜随手摘录,若能分门别类,积成巨册,则作文时,可作材料,利益无穷也。
(乙)读书宜勤恳勿懈,看书宜细心有恒。
观看《史记》,颇切实用,每日规定看十页,必须自首至尾,逐句看下。
有紧要处,摘录读书日记簿;有费解③处,另纸摘出,求解于先生。
今后若能看完《史记》,明年更换他书,惟无益之小说与弹词④,不宜寓目⑤。
观之非徒无益,并有害处也。
1.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词语的意思不相同
...的一项是()
A.苟.堪励志勤读苟.富贵,无相忘(《陈涉世家》)
B.无裨.实益必能裨.补缺漏(《出师表》)
C.凡经史子集,皆宜涉猎
..,见往事耳(《孙权劝学》)
..但当涉猎
D.若.能分门别类皆若.空游无所依(《小石潭记》)
2.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阅书时见有切于实用之句,宜随手摘录。
(2)观之非徒无益,并有害处也。
3.从选文中你学到了哪些读书的方法?请列举其中的三种。
4.选文中郑板桥多次使用“宜”字,你从中感受到了怎样的情感?。
初中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与答案

初中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与答案(一)楚人学舟楚①人有习操舟者,其始折②旋疾徐,惟舟师之是听。
于是小试洲渚之间,所向莫不如意,遂以为尽操舟之术。
遽谢舟师,椎③鼓径进,亟④犯在险,乃四顾胆落,坠桨失柁⑤。
注释:①楚:古国名。
②折:调头。
旋:转弯。
③椎:用椎敲:古代作战,前进时以击鼓为号。
④亟:突然。
犯:碰到。
⑤柁:同“舵”。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其始折旋疾徐()乃四顾胆落()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遂以为尽操舟之术。
椎鼓径进……3.本文告诉人们的道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荀巨伯①远看友人疾值胡贼②攻郡。
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速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③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
”遂班军④而还,一郡并获全。
注:①荀巨伯:东汉桓帝时义士。
②胡贼:古代的一些汉人对北方匈奴族人的蔑称。
③委:丢下。
④班军:即班师,出征而回。
1、在下面语句中加上一个逗号,将其断开。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
2、翻译下面语句。
吾今死矣,子速去!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匈奴“班军而还”的原因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
”“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手?”王曰:“寡人疑之矣。
”“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
”庞葱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
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
愿王察之。
”王曰:“寡人自为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文言文翻译方法提示】留、删、补、换、调、变。
“留”,就是保留。
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删”,就是删除。
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
比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沛公的侍卫樊哙。
“者也”是语尾助词,不译。
“补”,就是增补。
(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3)补出省略了的语句。
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换”,就是替换。
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
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调”就是调整。
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
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变”,就是变通。
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
如“波澜不惊”,可活译成“(湖面)风平浪静”。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第8~10题。
晏子朝,乘敝车,驾驽马。
景公见之曰:“嘻!夫子之禄寡耶?何乘不佼①之甚也?”晏子对曰:“赖君之赐,得以寿②三族,及国游士,皆得生焉。
臣得暖衣饱食,弊车驽马以奉其身,于臣足矣。
”晏子出公使梁丘据③遗之辂车④乘马三返不受。
公不说,趣⑤召晏子。
晏子至,公曰:“夫子不受,寡人亦不乘。
”晏子对曰:“君使臣临⑥百官之吏,臣节其衣服饮食之养,以先齐国之民;然犹恐其侈靡而不顾其行也。
今辂车乘马,君乘之上,而臣亦乘之下。
民之无义,侈其衣服饮食而不顾其行者,臣无以禁之。
”遂让不受。
【注释】①佼:好。
②寿:保。
③梁丘据:人名。
④辂车:大车。
多指君王用的车。
⑤趣:同“促”,赶快。
⑥临:治理,管理。
8.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 乘敝.车,驾驽马敝:破旧B. 公使梁丘据遗.之辂车乘马遗:遗留C. 公不说.,趣召晏子说:通“悦”,高兴D. 遂让.不受让:推辞9. 对下面加点词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晏子出,公使梁丘据③遗之辂车④乘马,三返不受。
A. 晏子/出公使/梁丘据遗之辂车/乘马三返/不受。
B. 晏子出/公使梁丘据遗之辂车/乘马三返/不受。
C. 晏子/出公使/梁丘据遗之辂车乘马/三返不受。
D. 晏子出/公使梁丘据遗之辂车乘马/三返不受。
10. 下列对文中意思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 齐景公看到晏子如此俭朴,以为是给他的俸禄太少的原因。
B. 看到晏子多次拒绝馈赠,景公决定自己也不乘坐豪华大车,来回应晏子。
C. 因为晏子节约俭朴,百姓纷纷效仿,并都注意自己的品行。
D. 我们从文章中可以发现,晏子是一个节俭,又以身作则的官员。
11. 将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臣节其衣服饮食之养,以先齐国之民(二)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8—10题。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
始举进士,除大理评事,出知建昌县。
以父母皆老,辞不就。
久之,赴调,知天长县。
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
拯曰:“第归,杀而鬻之。
”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
徙知端州,迁殿中丞。
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
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
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
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
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
”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
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
中官势族筑园榭侵惠民河,以故河塞不通,适京师大水,拯乃悉毁去。
或持地券自言,有伪增步数者,皆审验劾奏之。
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
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
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
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
尝曰:”后世子孙仁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
不从吾志,非吾子孙也。
”8.下列加点词的意思,理解有误的是( )A.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寻:不久B.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遗:遗留C.使得至前陈曲直陈:陈述D.拯乃悉毁去悉:全,都9.对下列句子断句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
B.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
C.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
D.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
1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A.包拯巧用妙计,智破盗割牛舌案,连盗贼都吃惊佩服。
B.端州知府轻率地敛取是贡数几十倍的砚台,来赠送给当朝权贵。
C.包拯不畏权势,将朝中官员和势家望族私筑的园林楼榭全部拆毁。
D.包拯虽然性格严厉,却极力推行仁政。
11.请把第三大题文言语段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8~10题(共9分,每小题3分)列子不受粟子列子穷,貌有饥色。
客有言之于郑子阳①者,曰:“列御寇②,有道之士也。
居君之国而穷,君无乃不好士乎?”郑子阳令官遗之粟数十秉③。
子列子出见使者,再拜而辞。
使者去,子列子入。
其妻望④而拊⑤心曰:“闻为有道者,妻子皆得逸乐。
今妻子有饥色矣,君过而遗先生食,先生又弗受也,岂非命哉?”子列子笑而谓之曰:“君非自知我也。
以人之言而遗我粟,至其罪我也,又且以人之言,此吾所以不受也。
”其卒民果作难而杀子阳受人之养而不死其难不义死其难则死无道也。
死无道,逆⑦也。
子列子除⑥不义去逆也,岂不远哉!【注释】①郑子阳:郑国叫子阳的丞相(也有资料说是君主)。
②御寇:即上文的列子。
③秉:古代量词,十六斗为一薮,十薮为一秉。
④望:怨恨,埋怨。
⑤拊:拍打。
⑥除:避开。
⑦逆:叛逆。
8.下面对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君无乃不好.士乎?(喜爱)B.郑子阳令官遗.之粟数十秉(赠送)C.子列子出见使者,再拜而辞.(辞别)D.君过.而遗先生食(拜访)9.对下列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其卒/民果作难而杀子阳受人之养而不死其难/不义/死其难/则死无道也。
B. 其卒/民果作难而杀子阳/受人之养/而不死/其难不义/死其难/则死无道也。
C. 其卒民/果作难/而杀子阳/受人之养而不死其难/不义/死其难/则死无道也。
D. 其卒/民果作难而杀子阳/受人之养而不死其难/不义/死其难/则死无道也。
10.下面对于列子的评价,不恰当...的一项是()A.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
B.是一个安于贫困的人。
C.是一个知恩图报的人。
D.是一个胆小怕事的人。
11.请把第三大题文言文语段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每小题3分)⑴至其罪我也,又且以人之言,此吾所以不受也。
(四)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8—10题。
梁端肃公虽立身清峻,而弘人之度⑴,未尝不优。
为浙江方伯⑵,执法不挠。
时巡按御史某公,某处人也。
公以伉直⑶不为加礼⑷,某公疑公易己,积不能平,乃摭⑸公十恶奏之。
铨曹⑹廉其非实,量移⑺公云南而已。
公居之恬然,不以为介,曰:“御史言是邪,谴死无恨;无然自有公论在矣。
”居恒尝曰:“犯而不校⑻,某敢当之。
”即某公事,知其言不虚也。
余外舅王公又言公为都御史里居⑼尝用乡夫肩小舆⑽行道中。
一御史前驺⑾呵之,峻⑿不避,御史遣问之,公答曰:“乡官。
”又问“何官?”答曰“梁某也。
”御史悚然,亟⒀尾公舆造⒁其庭请罪。
公曰:“何罪之有?第骢马⒂行,人人敛手避,小舆而敢突之,必有以,可勿问耳。
”揖之而出。
(选自明·吴起元《客座赘语卷六》)【注释】⑴弘人之度:指有雅量,有气度。
⑵方伯:管理某一个地带地方诸侯的长官。
⑶伉(kàng)直:刚直。
⑷加礼:厚于常规的礼仪。
⑸摭(zhí):拾取,摘取。
⑹铨曹:主管选拔官员的部门。
⑺量移:泛指迁职。
⑻犯而不校:指受到别人的触犯或无礼也不计较。
⑼里居:辞官返乡居住。
⑽小舆:泛指一般小车;小轿。
⑾驺(zōu):驾车的人。
⑿峻:高大。
⒀亟:急。
⒁造:到。
⒂骢马:青白色的马,指高大,名贵的马。
8.对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某公疑公易.己易:交换B.某敢当.之当:充任C.御史遣.问之遣:派D.揖.之而出揖:对……拱手9.对下面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余外舅王公又言/公为都御史/里居尝用/乡夫肩小舆/行道中。
B.余外舅王公/又言/公为都御/史里居尝用乡夫肩小舆行道中。
C.余外舅王公又言/公为都御史/里居尝用乡夫肩小舆行道中。
D.余外舅王/公又言/公为都御史/里居尝用乡夫肩小舆行道中。
10.下面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段中的梁端肃公是一个很有雅量的人。
B.梁公因为瞧不起巡按御史某公,所以不给他加礼。
C.对于巡按御史某公的奏章,铨曹并没有按实际情况从重处理。
D.梁公对于御史的无礼并没有太怪罪。
11.请把第三大题文言语段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公居之恬然,不以为介,曰:“御史言是邪,谴死无恨;无然自有公论在矣。
”(五)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8—10题。
郭君出亡昔郭君出亡.,谓其御者曰:“吾渴,欲饮。
”御者进清酒。
曰:“吾饥,欲食。
”御者进干脯梁糗。
曰:“何备也!”御者曰:“臣储之。
”曰:“奚储之?”御者曰:“为君之出亡,而道饥渴也。
”曰:“子知吾且亡乎?”御者曰:“然。
”曰:“何不以谏也?”御者曰:“君喜道谀,而恶.至言。
臣欲进谏,恐先郭亡,是以不谏也。
”郭君作色而怒曰:“吾所以亡者、诚何哉?”御转其辞曰:“君之所以亡者、太贤。
”曰:“夫贤者所以不为存而亡者、何也?”御曰:“天下无贤而独贤,是以亡也。
”伏轼而叹曰:“嗟乎!夫贤人者如此苦.乎?”于是身倦力解.,枕御膝而卧,御自易以备疏行而去身死中野为虎狼所食。
8、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昔郭君出亡.亡:逃亡B、而恶.至言恶:讨厌C、夫贤人者如此苦.乎苦:使痛苦D、于是身倦力解.解:同“懈”,懈怠9、下列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御自易/以备疏行而去/身死中野/为虎狼所食。
B、御自易以备/疏行而去/身死中野/为虎狼所食。
C、御自易以备/疏行/而去/身死中野/为虎狼所食。
D、御自易以备/疏行而去/身死/中野为虎/狼所食。
1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A、本文讥讽了郭君因刚愎自用,喜欢阿谀奉承听好话,最终落得众叛亲离的下场。
B、御者忠心耿耿,追随郭君,并为郭君出逃准备了一切生活用品。
C、御者说郭君是天下唯一的贤明君主实际上并非真心话,只是郭君喜欢听。
D、“郭君喜,伏轼而叹”形象地勾画出郭君听阿谀之辞之后的如痴如醉的状态。
11、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臣欲进谏,恐先郭亡,是以不谏也。
(六)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8-10题。
祁奚请老晋大夫祁奚①老,晋君②问曰:“孰可使嗣?”祁奚对曰:“解狐③可。
”君曰:“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仇也。
”晋遂举解狐。
后又问:“孰可以为国尉④?”祁奚对曰:“午⑤可也。
”君曰:“非子之子耶?”对曰:“君问可非问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