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京津冀的资源环境特征
京津冀地区环境污染问题及治理措施

京津冀地区环境污染问题及治理措施摘要:工业革命道路。
在人类创造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的同时,环境问题也一直呈现着地域上扩张以来,特别是20是世纪以来,许多国家相继走上了以工业化为主的发展和程度上恶化的趋势。
环境问题已逐渐成为全球性的问题。
而对中国——一个发展中国家而言,其环境的现状和压力则更严峻。
京津冀地区位于中国政治经济的中心地位,作为老工业基地,重工业发展迅速的同时,环境问题也在逐步加深。
关键字:京津冀地区、大气污染、污染源、治理与防护大气污染物主要包括1.可吸入颗粒物,是大气的首要污染物,占了首要污染指数的90%以上。
从200年到2009年间,比如上海每年灰霾发生的天数都超过了150天。
细颗粒物PM25的年平均浓度高达0.050-0.059mg/m3,超过国际卫生组织年平均值标准0.015 mg/m3的3-4倍。
2004年PM2.5/TSP的年平均值达到了0.41,到2007年则达到了0.53,呈逐年增长趋势。
说明了上海的细颗粒物污染程度极其严重。
2. 二氧化硫,空气中的二氧化硫63.2%来源于工业排放。
工业中排放的二氧化硫则主要来自含硫燃料的燃烧过程,以及硫化物矿石的焙烧、冶炼过程。
煤炭是主要能源,燃煤会产生大量二氧化硫,火力发电厂、有色金属冶炼厂、硫酸厂、炼油厂和所有烧煤或有的工业锅炉、煤炉等都排放二氧化硫烟气。
3.光化学烟雾,主要由机动车尾气排放出来,包括NO2、NO等大气污染物。
大气污染的影响 1.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人需要呼吸空气以维持生命。
一个成年人每天呼吸约2万多次,吸入空气达15~20立方米。
因此,被污染了的空气对人体健康有直接的影响。
大气污染物对人体的危害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是呼吸道疾病与生理机碍,以及眼鼻等粘膜组织受到刺激而患病大气污染主要增加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疾病,在人类历史上曾在洛杉矶、伦敦和日本四日市发生过三次大气污染事件,均导致全城性的严重健康灾难。
大量研究显示大气染污可短期和长期导致全因死亡率和急性心肌梗死、卒中、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等事件发生率增加。
中国北方地区—京津冀地区 课件-高二区域地理

Location and scope of the Beijing, Tianjin-Hebei region
地理位置与范围 Geographic location and Scope
• 位置:京津冀地区是我国的“首都
圈”,地处华北平原北侧。
• 范围:主要包括北京市、天津市及
• 主要问题:排水和灌水条件差的低洼地或山坡地,容易遭受旱涝灾害;
用地而不养地,土壤肥力不断下降;风沙活动强烈的地区,土壤侵蚀 或土壤沙化,土壤肥力下降;灌溉方法或灌溉系统不合理,地下水位 抬高,导致土壤盐渍化。
中低产田治理措施——盐碱地
Measures measures and low yield fields—— saline-alkali land
• 返盐盐碱地深层的盐分被水溶解后,因毛细管作用而上升到土壤表面。严重时
形成一层白色结晶。气候异常容易导致土壤“返盐”。返盐是蒸发大于降水, 水中的盐份沉集地表。
• 淋盐又叫脱盐,就是丰水期雨量多,水把土中的盐份融化带走。指在雨季即夏
季降水比较丰沛,雨水可以稀释地表的盐分,使地表盐分降低,这一过程就叫 淋盐。
②加强京津冀地区立法协作; ③抓紧修订现行大气污染防治法,加大对环境违法的处罚力度。
华北中低产田
• 华北平原中低产田的分布面积广,后备耕地资源潜力较小,大部分 土地都有一些难以克服的限制性因素,如旱涝、盐渍、风沙等。
• 主要是因为该地区地势低平,起伏和缓;属于温带季风气候,春季雨
带未至,气温回升,蒸发量大;气温年较差大;降水集中;不合理的 排灌和垦殖等。
中低产田治理措施——盐碱地
Measures measures and low yield fields—— saline-alkali land
京津冀地区耕地和基本农田分析

京津冀地区耕地和基本农田分布分析一京津冀地区耕地现状及变化分析(一)京津冀地区耕地现状分析1.耕地数量与布局现状2004年京津冀地区耕地面积为5.24万平方公里,占该区域土地总面积的28.58%,耕地比重最大,体现了以耕地为主的土地利用格局,且耕地集中分布于该区域的东南部平原地带,同时这里集中了大片优质农田,是都市圈内农田之精华,如表1和图1所示。
耕地中旱田比例较大,分布也广,水田比例较小,集中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
数据来源:《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土地利用专题研究报告》图1 2000年遥感解译的京津冀地区土地利用图在京津冀都市圈内部,从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八个市的耕地利用对比状况来看,北京耕地面积为2364.4平方公里,占该市土地总面积的14.41%,相对于其他地区而言,耕地比重较小,以旱田为主,且主要分布在近郊区和东南部平原区,这与北京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扩展较快密切相关。
天津耕地面积为4456.3平方公里,占该市土地总面积的37.39%,相对于其他两个地区比重最大,几乎分布于整个地区。
其中水田的比重较大,分布在东北部,反映出天津耕地为主的土地利用格局,这与天津的地形、海拔及地质等自然条件有关,适宜耕地的面积较大。
河北省八个市耕地面积共约4.56万平方公里,占该区域土地面积的29.4%,比重较大,主要分布在东南部平原地带,其中水田集中分布在唐山南部和张家口中部地区,环京津的唐山、廊坊、保定、石家庄和沧州耕地比重较大,分布也较广,而北部承德耕地比中最小,张家口和秦皇岛地区比重也较小,体现了耕地南多北少的特征。
2.耕地产出情况分析耕地产出情况可采用粮食单产和耕地产出率两个指标来反映。
粮食单产即单位粮食播种面积所能生产的粮食,计算公式为:粮食总产量/粮食播种面积,反映耕地生产能力。
耕地产出率即单位面积耕地的产出值,计算公式为:种植业增加值/年末耕地面积,反映地区种植业结构问题。
京津冀地区耕地产出情况见表2所示。
《第一节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地理背景》(同步训练)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_中图版_2024-2025学年

《第一节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地理背景》同步训练(答案在后面)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的重要自然条件之一是:A. 气候类型单一B. 地形平坦C. 河流众多D. 海岸线曲折2、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三轴”指的是哪三个方向的城市群发展轴?A. 北京—天津—唐山、北京—保定—石家庄、北京—廊坊—沧州B. 北京—天津—秦皇岛、北京—承德—张家口、北京—雄安新区C. 天津—沧州—衡水、北京—天津—保定、北京—唐山—秦皇岛D. 北京—天津—唐山、北京—天津—保定、北京—廊坊—天津3、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的核心城市是哪座城市?A. 北京B. 天津C. 石家庄D. 秦皇岛4、以下哪项不属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举措?A. 推进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B. 建设京津冀生态环保一体化C. 打造环渤海经济圈D. 加强京津冀地区基础设施建设5、关于京津冀地区自然环境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A. 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B. 气候类型主要为温带大陆性气候C. 河流众多,水资源丰富D. 土壤以红土为主,肥力较高6、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两翼”指的是哪两个城市?A. 北京和天津B. 天津和石家庄C. 北京和保定D. 廊坊和唐山7、京津冀地区在地理空间结构上,以下哪个描述是正确的?A. 以北京为中心,天津和河北为卫星城市B. 以天津为中心,北京和河北为卫星城市C. 以河北为中心,北京和天津为卫星城市D. 三者相互独立,各自发展8、以下哪项不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A. 资源配置不均B. 环境污染严重C. 交通拥堵问题突出D. 经济发展水平全国领先9、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三轴”是指哪三个主要的发展轴线?A. 北京—天津—唐山轴线B. 北京—保定—石家庄轴线C. 北京—廊坊—沧州轴线D. 北京—天津—秦皇岛轴线 10、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中,河北省的主要定位是什么?A. 国家科技创新中心B. 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C. 生态环境支撑区和服务保障基地D. 国际交往中心11、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中,以下哪个城市被定位为区域性中心城市?A. 天津B. 石家庄C. 北京D. 沧州12、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以下哪个地区的环境问题最为突出?A. 京津冀地区B. 华北地区C. 东北亚地区D. 黄河流域13、以下哪个城市不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核心城市?A. 北京B. 天津C. 石家庄D. 深圳14、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实现以下哪个方面的协同?A. 经济发展B. 社会事业C. 生态环保D. 以上都是15、【题目】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中,以下哪个地区不属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核心区?A. 北京B. 天津C. 河北省石家庄市D. 秦皇岛市16、【题目】以下哪项措施不是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所采取的措施?A. 推进交通一体化B. 加强环境保护合作C. 发展特色农业D. 减少教育、医疗资源向北京集中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3小题,每小题18分,共52分)第一题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京津冀典型城市环境污染特征、变化规律及影响机制对比分析

京津冀典型城市环境污染特征、变化规律及影响机制对比分析京津冀典型城市环境污染特征、变化规律及影响机制对比分析1. 引言京津冀地区是中国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也是全球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之一。
然而,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突出。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文将对京津冀典型城市的环境污染特征、变化规律及影响机制进行对比分析,以期为今后的环境治理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2. 环境污染特征2.1 北京市北京市是京津冀地区的政治、文化和经济中心,也是中国大气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之一。
其主要污染物包括颗粒物、二氧化氮和臭氧。
其中,颗粒物主要来自于燃煤和机动车尾气排放,而二氧化氮主要来自于交通运输和工厂排放。
此外,由于地势和气候条件的影响,北京市的臭氧污染也相对较严重。
2.2 天津市天津市是京津冀地区的经济中心和交通枢纽,其环境污染特征与北京市相似,但程度相对较轻。
主要污染物为颗粒物、二氧化氮和二氧化硫。
天津市的颗粒物污染主要来自于工业生产和燃煤,而二氧化氮主要来自于交通运输和工厂排放。
2.3 石家庄市石家庄市是京津冀地区的政治和经济中心之一,其环境污染特征与北京市和天津市有所不同。
主要污染物为颗粒物、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
石家庄市的颗粒物污染主要来自于工业生产和燃煤,而二氧化氮和二氧化硫主要来自于工厂排放。
3. 环境污染变化规律3.1 北京市近年来,北京市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改善空气质量,如推行燃煤改气、加强车辆尾气治理等。
这些措施取得了初步成效,空气质量得到了一定改善。
不过,由于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的压力仍然存在,空气污染问题仍然严重。
3.2 天津市天津市的空气质量在近年来也得到了一定的改善,其措施主要包括加大工业企业环境治理力度、推行清洁能源等。
尽管如此,由于天津市的发展速度较快,仍然存在一定的污染问题。
3.3 石家庄市石家庄市的环境污染问题相对较严重,主要体现在颗粒物和二氧化硫的污染上。
石家庄市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改善环境质量,如划定环保红线、减少燃煤污染等。
京津冀都市圈河北区域资源环境现状分析

京津冀都市圈河北区域资源环境现状分析作者:张敏来源:《中国市场》2008年第23期摘要:河北区域是京津冀都市圈中资源最丰富而环境又最脆弱的地区,关注河北的资源和生态环境状况,分析都市圈经济发展对河北的自然生态和环境有可能造成的积极的和消极的影响,有的放矢的提出应对策略,对保障区域经济的健康持续快速的发展将会是十分的必要。
关键词:京津冀都市圈;资源;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中图分类号:F252 文献标识码:A京津冀都市圈身处中国渤海地区,是拉动我国华北地区经济腾飞的引擎,河北作为都市圈中资源最丰富、环境最脆弱、经济最具发展潜力的地区,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重点关注自身的资源和生态环境状况,以保障区域经济的健康持续快速的发展将会是十分的必要。
一、河北的资源环境优势资源与环境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与载体,河北许多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首先,河北地处暖温带及温带,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土地生产条件良好;它既有高原和山地草场,又有多种防护林与经济林地,还有耕作熟制各异的农地及都市圈人口集聚的大比例建设用地;绵长的海岸带,丰富的旅游资源更为河北增添了几分独有的魅力。
其次,河北是全国矿产资源大省。
目前已发现各类矿产116种。
其中探明储量的矿产74种,储量居全国大陆省份前10位的有45种,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石化能源资源尤为丰富。
这些资源分布广泛,体系比较完整,具有建设大型钢铁、建材、化工等综合工业基地和发展煤化工、盐化工、油化工的有利条件和良好基础。
再次,河北还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条件。
坝上地区、燕山、太行山是津冀都市圈的水源地,也是京津及华北平原的主要生态屏障;环渤海区是“东北、西北、华北”三北的中转站和重要出海通道;4780公里的海岸线上有秦唐沧曹等四大港口,其中秦皇岛和黄骅是我国最大的两个能源输出港。
此外,在京津冀都市圈中,河北从铁矿开采到钢铁冶炼、石油开采到基本(石化、盐化、煤化)化工;从密集的港口到综合运输枢纽、粮食主产区到其他基础产业领域,可以说是应有尽有,河北这种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资源优势是其他地区所不具备的,这不仅是河北自身的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京津冀都市圈能够确立的必要条件之一。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地理背景》知识清单

第四章国土开发与保护第一节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地理背景【学习指南】1.京津冀能够实现协同发展的基础是什么?2.京津冀各自独立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有哪些?3.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路径是什么?知识点1: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的地理背景1.京津冀地区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历史上就是我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和重要的经济中心之一。
2.京津冀地区具有空间上相毗邻的区位优势,利于京津冀地区统筹规划、协同发展。
2.京津冀地区是我国主要的高新技术和重工业基地,也是我国政治、文化、国际交流和科技创新中心所在地。
3.京津冀地区地形多样,西侧是太行山脉,北部有燕山山脉,东临渤海,中部、南部属华北平原。
地势上西部、北部较高,东部、南部较低,总体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特点。
4.京津冀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从降水的时空分布来看,降水多集中于夏季,特别是7、8月份。
降水量从沿海向内陆、由东南向西北呈递减趋势。
5.京津冀绝大部分地区位于海河流域,潮白河、永定河、大清河、子牙河、南运河和北运河为该区域的核心水系。
湖泊主要有白洋淀。
6.京津冀地区主要供水源是地下水。
为满足城市发展和工农业生产快速增长的需求,京津冀地区地下水超采现象严重,并诱发了严重的地面沉降、地裂缝等。
2014年底,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有效缓解了水资源短缺状况,大大减轻了京津冀地区地下水超采的情况。
京津冀地区地下水位已开始回升。
7.在京津冀地区海运条件便利,岸线资源丰富。
8.京津冀地区的人口和产业分布不均衡,地区间缺乏紧密的产业关联,缺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许多产业同质化竞争严重,缺乏有效协调。
知识点2:京津冀地区发展中遇到的问题1.北京集聚了过多的非首都功能,“大城市病”问题突出,人口增长过快,交通拥堵,房价持续高位,社会管理难度大,社会问题凸显。
2.天津产业结构不够合理,重化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60%以上,资源环境的压力大,面临着经济转型的重要任务。
京津冀环境问题及对策

2015-6-28
2.1大气污染问题
(1)大气环境质量逐步改善 京津冀大气环境质量
2015-6-28
河北省各设区市环境空气质量平均值对比情况
2.1大气污染问题
(2)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趋于减少
2015-6-28
河北省大气污染物排放量
2.1大气污染问题
(3)达标天数总体状况在增加 2014年京津冀区域1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平 均达标天数为156天,与2013年相比,平均达标天数比例 上升5.3个百分点。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比例为17.0%,与 2013年相比下降3.7个百分点。超标天数中以PM2.5为首要 污染物天数最多,其次是PM10和O3。
3. 国外典型城市(区域)环境污染防治经验 3. 国外典型城市(区域)环境污染防治经验
3.2国外水环境污染防治经验
3. 国外典型城市(区域)环境污染防治经验 3. 国外典型城市(区域)环境污染防治经验
3.3 国际上治理区域性环境污染的经验
第四部分
河北省在京津冀环境 一体化中的定位
4.河北省在京津冀环境一体化中的定位 4.1 河北省环境角色的困局 环境与经济发展的两难选择 河北省环境与京津冀一体化的博弈
沙漠化造成河流、水库、水渠堵塞 沙漠化在一些地区造成铁路路基、桥梁、涵 洞损坏,使公路路基、路面积 沙,迫使公路 交通中断,甚至使公路废弃
*
2.3生态性贫困和贫困性生态问题交织
A B
A
B
图2-6 农田和草地地表砾质化(A: 农田砾质化; B: 草地砾质化)
图2-5 地表风蚀坑(A和B为两个地点的风蚀坑)
沙化土地面积占土地调查面积比例
2004年 3.3 1.3 12.8 11.4 18.3 2009年 3.2 1.3 11.3 10.1 18.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京津冀的资源环境特征
1.环境特征
(1)地理区位:中国北方渤海边的“首都圈”
京津冀是中国的“首都圈”,包括北京市、天津市以及河北省的保定、唐山、廊坊、石家庄、秦皇岛、张家口、承德、沧州、邯郸、邢台、衡水等11个地级市。
位于东经113°04'-119°53',北纬36°01' -42°37'之间,总面积21.6万平方公里。
以北与辽宁、内蒙古自治区相接壤,以西与山西交界,以南与河南、山东相邻,以东紧傍渤海。
(2)地形地貌:包含多种地理要素,可分为西北山地、东南平原、东部海域三大地域单元
京津冀地处华北平原,北接内蒙古高原,西邻黄土高原,东临渤海。
该地区西为太行山山地,北为燕山山地,燕山以北为张北高原,其余为海河平原。
受燕山、太行山、内蒙古高原的影响,京津冀地区整体地势呈西北高、东南低的特征。
区域内部的自然地理要素较为齐全:山地、高原、丘陵、平原、盆地、湖泊洼淀、海洋等均具备。
根据京津冀地区自然地理基本要素特征,可将该地域总体分为三大地域单元:山区、平原、海域。
其中,山区包含高原、山地、盆地等地理要素。
(3)气候: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型气候、气候温暖、水热同期、四季分明京津冀地处中纬度,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型气候,气候温暖,水热同期,十分有利于植物的生长。
该区气候特征四季分明,春季干旱多风,夏季高温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寒冷干燥。
年日照时数2500—2900小时;年总辐射5000—5800MJ/mz;年平均气温8—12. 5℃,最冷月均在1月份,而最热月渤海岸段多在7月,黄海岸段多在8月份,年极端最高气温34℃—44℃,年极端最低气温-13℃—-29℃;降水量主要集中夏季(占全年的60%—75%),黄海岸段比较湿润,年降水量较多(700—1000mm),而渤海岸段较干燥,年降水量较少(600—700mm);风速等值线与海岸线平行且密集,大陆岸线年平均风速为4—5m/s 。
2.资源特征
(1)矿产资源:矿产资源丰富、资源分布较集中且易于开发
京津冀城市群地处太平洋沿岸,毗邻渤海,矿产资源十分丰富,矿产资源储量之多与种类之广,是中国其他沿海地区所没有的。
煤炭、铁矿、海盐、石油、建材等储量非常丰富。
资源分布比较集中,易于开发投产;资源互补性强,便于规模化开采;匹配条件优越,有利于综合利用和深度加工。
因此近代以来形成了大型和较大型的矿区,历史悠久的如唐山开滦煤矿、冀东铁矿、长芦盐场等。
由于该区地处复合大陆的特殊地质环境,使得能源和矿产资源在沿海地区广泛分布。
本区富含主要为煤炭、油页岩、泥炭和铀矿床等固体燃料矿产,因此成为我国重要的煤炭资源基地。
除了上述各种资源外,海底还有石油、天然气、煤、铁、铜、硫和金等矿物,藏量也相当丰富。
(2)土地资源:耕地为主,林地为辅,建设用地占有比重较大
京津冀城市土地利用以耕地为主,林地为辅,建设用地占有比重较大。
受地形地貌影响,基本形成了北部山区林草地为主、未利用地为辅和南部平原耕地为主,建设用地为辅的两个土地利用类型。
(2013年数据,找不到更新的图和数据)
(3)水资源:水资源短缺
京津冀是典型的资源性缺水地区,水是京津冀地区重要的资源约束因子。
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该地区始终受到缺水的严重困扰和水荒的威胁。
如表所示,京津冀地区水资源总量为199. 35亿立方米,仅占全国的0. 86%;地表水资源量89. 9亿立方米,仅占全国的0. 40%;地下水资源量152. 6亿立方米,占全国的2. 12 %。
而且由于京津冀地区承载了巨大的经济社会功能,该地区的人口繁衍、城市建设、工农业生产等都需要大量用水。
长期以来,地表水已具有“有河皆干,有水皆污”的形势,地下水超采问题也不容乐观。
参考文献
[1]闫苗苗, 李家存, 任丽丽. 京津冀地区土地利用及典型城市景观格局分析[J]. 地理空间信息, 2016(2):69-72.
[2]毕明. 京津冀城市群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D].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1.
[3]王丽. 京津冀地区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研究[J]. 经济研究参考, 2015(2):47-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