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知觉与归因

合集下载

社会心理学 第四章 社会知觉与归因

社会心理学 第四章 社会知觉与归因
一般来说,我们先是根据有限的信息对其形成第一印象,然后再收 集相关的信息,并经过整合形成整体印象。当然,我们的认知过程不可 能完全准确,所以会有这样那样的偏差。
(二)印象形成中的信息选择倾向 1.自然特征 性别、种族、外表吸引力 2.社会特征 所属群体、社会角色 3.心理特征(具有社会评价意义) 人际关系(真诚 vs 自负)、
A: (3*3+3*2+2*4-3*3)÷4=3.5 B: (3*1+1*3)÷2=3 A>B
多嘴
-3 (3)
d. 中心品质理论
热情、真诚 A>B
注:括号中为权重
(四)对他人的知觉
社会知觉的途径或线索
对他人形成印象,需要通过对他人的言谈举止、仪表神 态以及行为习惯等的观察和了解进行,这些就构成了社 会知觉的基本途径。
2、语言
“口为心苗,言为心声”
由于一个人所说的话能被人有意识地加以控制,言不
由衷的话已司空见惯。 “卖瓜的谁不说瓜甜” “口是心非”。不仅听他说什么,更重要是看他做什 么,如何做?
3、 行为
Jones 与 Davis ( 1965 ) 相 应 推 论 理 论 ( Correspondent Inference Theory) 对应推论是对行为进行归因的一种方式,即人们常由人的外显行为来推 断其内在动机和人格品质,内在动机和人格是外显行为的原因。 程序:先了解行为者动机,若有意的,再推论品性。 影响相应推论的因素: ( 1 )行为的社会合意程度:合乎社会规范或社会期望的行为很难反映 一个人的内在特质。 当一个人的行为不符合社会期望或不为社会所接受时,越能对人做出 本质归因。 (2)行为的自由选择性:非外在强大压力下才做的。 好人=好的行为 坏人=坏的行为

社会心理学—3社会知觉

社会心理学—3社会知觉

社会心理学-
第三章-社会知觉
3
认知心理学 p286
定义:运用信息加工观点来研究认
知活动,其研究范围主要包括感知
提取
觉、注意、表象、学习记忆、思维
储存
和言语等心理过程或认知过程。
知觉是人对外界事物的整体反映,
是人将感觉获得的信息进行选择、
编码
组合,从而形成完整印象的过程。
物理世界 (客观事物)
社会世界/精神世界 (社会性事物)
信息输入,是形成对他人的印象;而印象整饰是信息输出, 是对他人印象形成施加影响。
社会心理学-
第三章-社会知觉
30
印象管理的作用
我们为什么要进行印象管理
• 促进社会交往 –当获得礼物时应该表示喜欢
• 获取物质或社会奖赏 –策略性的自我展示
(Strategic self-presentation, Jones, 1990)
社会心理学-
第三章-社会知觉
22
品牌的晕轮效应
社会心理学-
第三章-社会知觉
23
印象形成的效应3: 刻板效应/刻板印象
(social stereotypical impression)
闭上你的双眼,想象下列这些人物的长相与性别?
大学啦啦队长,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一个公司总裁
定义:刻板印象:人们通过自己的经验形成对某类人 或某类事较为固定的看法叫刻板印象 。
软弱的。
¦ 逻辑性强 抱负宏大
¦ 欣赏艺术和文学 ¦
¦ 无依赖感 不因相貌而自负 ¦ 善于表达脉脉温情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社会知觉名词解释

社会知觉名词解释

社会知觉名词解释社会知觉是指个体对于社会环境和他人行为的观察、理解和评价的过程。

在社会互动中,每个人都会产生对他人行为和社会环境的认知,并根据这些认知来评价和解释他人的行为及其意图。

社会知觉是人们理解和适应社会的重要认知过程之一,对于人际关系、群体互动和社会行为具有重要的影响。

社会知觉包括以下几个重要的名词解释:1. 人格特质:人格特质是指个体的稳定的、具有普遍性的行为方式和态度。

人们通过观察和评价他人的行为,来推断他们的人格特质。

比如,当我们看到一个人乐于助人、友善和善良时,我们可能会认为他具有亲社会的人格特质。

2. 归因:归因是指个体对于他人行为的解释和归因原因的评估。

人们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和情境,来推断他们所采用的原因是什么。

比如,如果一个人在公共场合受伤了,我们可能会认为他受伤的原因是他自己的疏忽,或者是外界环境的原因导致的。

3. 期望:期望是指人们对于他人行为的预期和期待。

人们往往通过自己的期望来规范他人的行为,并根据他人的行为是否符合自己的期望来评价他们。

比如,如果一个人在饭店里大声喧哗,我们可能会认为他是粗鲁和不礼貌的,因为我们期望在公共场合他人应该保持安静和文明。

4. 信念:信念是指个体对于他人行为的观念和信仰。

人们通过观察和了解他人的行为,来推断他们的信念和价值观。

比如,如果一个人在社交媒体上频繁发送正能量的信息,我们可能会认为他是一个乐观和积极的人,因为我们觉得他的行为与积极向上的价值观相符合。

社会知觉在个体的行为和社会互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观察、理解和评价他人的行为,人们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并参与到群体活动和社会行为中。

对于研究人际关系、群体互动和社会行为的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来说,社会知觉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他们通过研究社会知觉的过程和机制,来揭示人们对他人和社会的认知和评价的规律和原理,以及社会认知对于人的行为和社会关系的影响。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

第二节 社会知觉的归因理论
归因的概念 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进行分析,指 出其性质或推论其原因的过程,即把他人 或自己的行为加以解释和推测。 归因理论 F•海德的归因理论 B•维纳的归因理论 H•凯利的归因理论
F•海德的归因理论 海德认为,人的行为是有原因的,其原因或者决 定于外界环境,或者决定于主观条件。如果判断 个人行为的根本原因来自外界力量,如个体周围 的环境、与个体相互作用的其他人对个体行为的 强制作用、外部奖赏或惩罚、运气、任务的难易 等,称为情景归因。如果判断个体行为的根本原 因是个体本身的特点,如人格、品质、动机、情 绪、心境、态度、能力、努力及其他一些个体所 具备的特点,称为个人倾向归因。
刻板印象:社会上对于某一类事物所产生的一种 比较固定的看法。在刻板印象的影响下,人们常 根据某人所在团体的知觉为基础对其进行判断。 刻板印象的作用:刻板印象减轻了信息加工负担, 但在很多情况下刻板印象是一种社会偏见。
对比效应:对一个人的知觉和评价不是孤立进行 的, 往往受到最近接触到的其他人的影响,这种 现象叫做对比效应。
实验操作
洛钦斯把这两段相反描述的材料给予不同的组合: (1)描写热情外向的一段先出现,冷淡内向的一 段后出现。 (2)描写冷淡内向的一段先出现,热情外向的一 段后出现。 (3)只出示一段描写热情外向的材料。 (4)只出示一段描写冷淡内向的材料。 洛钦斯把学生分为四组,每组织阅读一组材料, 然后要求各组被试回答一个问题:吉姆是怎样的 一个人?
凯利认为,人们的行为的原因十分复杂,仅凭一 两次观察难以判断,必须在类似的情境中做多次 观察,根据多种线索做出内部或外部归因。
三度归因理论的归因维度 区别性:指个体在不同情景下是否表现出不同行 为。 一致性:指个体的行为表现与其他人是否一致。 一惯性:指个体行为的发生是一贯的还是偶然的。

社会知觉与归因练习试卷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社会知觉与归因练习试卷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社会知觉与归因练习试卷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全部题型 4. 理论知识 5.理论知识单项选择题1.社会知觉,也称(),个体对他人、群体以及对自己的知觉。

A.自我知觉B.归因C.自我评价D.社会认知正确答案:D解析:社会知觉,又称社会认知,即个体对他人、群体以及对自己的知觉。

对他人的群体和知觉是人际知觉,对自己的知觉是自我知觉。

此外,对行为与原因的认知也属于社会知觉的范围。

知识模块:社会知觉与归因2.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的网络叫()。

A.角色B.印象C.自我概念D.图式正确答案:D解析:图式是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网络。

个体进行社会认知时,它对新输入的信息起解释作用,如果脑中没有解释新信息的图式,则要形成另外的图式。

知识模块:社会知觉与归因3.个体进行社会认知时,图式对新输入的信息起解释作用,这在心理学上称之为()。

A.从上到下的信息加工B.从下到上的信息加工C.以材料为基础的信息加工D.网络化的信息加工正确答案:A解析:人的信息加工模式有自亡而下加工(概念驱动加工)和自下而上加工(数据驱动加工)两种,自上而下的信息加工指人在知觉过程中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知觉信息进行加工的方式。

自下而上的信息加工指由外部信息引起和推动的加工。

图式是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的网络,属于自上而下的加工。

知识模块:社会知觉与归因4.()是个体在已往经验基础上形成的对自己的概括性的认识。

个体会在此基础上加工有关自己的信息。

A.自我概念B.自我评定C.自我知觉D.自我图式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社会知觉与归因5.在有限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刻板印象往往具有()的性质。

A.定向作用B.消极C.双向作用D.积极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社会知觉与归因6.“情人眼里出西施”主要是由于()产生的结果。

A.近因效应B.光环效应C.定型效应D.明星效应正确答案:B解析:个体对认知对象的品质一旦形成某种倾向性印象,就会用它评价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

社会知觉的四种偏差

社会知觉的四种偏差

社会知觉的四种偏差
社会知觉的四种偏差包括:
1. 归因偏差:指人们在解释他人行为时,往往过分强调个人特质,而忽视了外部环境因素。

例如,对于一个人的成功,我们可能会归因于他的能力和努力,而忽视了运气和机遇的影响。

2. 众生相偏差:指人们倾向于将自己与他人进行比较,从而对他人进行评价和判断。

这种偏差导致了对他人的过度一致性的看法,忽视了个体的差异性。

例如,当我们看到他人的行为与自己相似时,会认为他们与自己有相同的特点和态度。

3. 选择性感知偏差:指人们在接收信息时,倾向于选择符合自己观点和偏好的信息,而忽视或排斥与之相反的信息。

这种偏差导致了信息获取的局限性,可能会导致思维的狭隘和偏执。

4. 非理性乐观偏差:指人们对自己未来的情况和结果过于乐观的倾向。

这种偏差使人们对风险和挑战的评估存在偏差,可能导致冒险行为和错误的决策。

例如,人们可能低估自己面临的困难和障碍,过高估计自己的能力和机会。

03节社会心理学社会知觉与归因

03节社会心理学社会知觉与归因
而是根据重要性确定出各种特征的权重, 然后将权重与每种特征的强度相乘,最后 加以平均。
22
A
B
特征
权数×明显度 特 征
权数×明显度
活泼
+5×3=+15 友 好
+5×3=+15
有魅力
+5×3=+15 兴趣广泛 +5×3=+15
吸毒Biblioteka -5×3=-15 不整洁-2×3=- 6
加总
+15 加 总
+24
加权平均值 +l5÷3=+5 加权平均值 +24÷3=+8
外控者:控制点在个体外部。
个体生活中多数事情结果个人不能控制,外部力量 造成的,相信社会的安排,相信命运和机遇等,认 为个人的努力无济于事。倾向于放弃对自己生活的 责任。
34
由于内控者与外控者理解的控制点来源不同, 因而他们对待事物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也不相同。
内控者相信自己能发挥作用,面对失败也不怀 疑,面对困难情境,能付出更大努力,加大工 作投入。其态度与行为方式是符合社会期待。 外控者看不到个人努力与行为结果的积极关系, 面对失败与困难,推卸责任,不去寻找解决问 题的办法,而是企图寻求救援或是赌博式的碰 运气。倾向以无助、被动方式生活,不可取。
39
五、影响归因的4个因素
(一)社会视角 人们的角色和处境不同,观察问题的视角就 不同,对事情的看法会有差别,因而对行为 原因的解释也会有明显的不同。 显然,行动者(当事人)和观察者(局外人) 对行动者行为的原因的看法会有差别。
40
(二)自我价值保护
个体在归因过程中,对有自我卷入的事情 的解释,带有明显的自我价值保护倾向, 即归因向有利于自我价值确立的方向倾斜。

社会心理学-第三节 社会知觉与归因

社会心理学-第三节 社会知觉与归因

二、影响社会知觉的主观因素
(一)认知者的经验 “图式”的作用 图式” (二)认知者的动机与兴趣 (三)认知者的情绪
(一)认知者的经验
经验不同, 经验不同 , 认知者对相同的认知对象会有不同的 结果。 现代社会心理学用 “ 图式 ” 结果 。 现代社会心理学用“ 图式” 概念来解释这 一现象。 一现象。 所谓图式,是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网络。是通 是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网络。 过过去经验形成的一套有组织、 过过去经验形成的一套有组织 、 有结构的理论和 经验模式。 个体进行社会认知时 , 经验模式 。 个体进行社会认知时, 它对新输入的 信息起解释作用, 信息起解释作用 , 如果脑中没有解释新信息的图 式,则要形成另外的图式(见图2-1P118)。 则要形成另外的图式(见图2 118)
前运算阶段: 前运算阶段:学会以图式和表象指代具体的对象,
用语词和数字去认识事物
发生认识论
具体运算阶段:
能够对具体对象进行逻辑思维;获得了守恒 能够对具体对象进行逻辑思维;获得了守恒 概念;能在心中解决问题;学会了客体的分类; 概念;能在心中解决问题;学会了客体的分类; 理解了可逆性(变化可以恢复原状) 理解了可逆性(变化可以恢复原状)
光环效应(晕轮效应) (二)光环效应(晕轮效应)
在第一印象形成中,认知者的好恶评价是重要维度。 在第一印象形成中,认知者的好恶评价是重要维度。 当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某些主要品质有了好印象后, 当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某些主要品质有了好印象后, 就会认为这个人一切都好;反之, 就会认为这个人一切都好;反之,就会认为一切都 不好。 不好。 人们初次相见, 人们初次相见,彼此最先作出的喜欢不喜欢对方的 判断,会极大地影响对他人的总体印象。 判断,会极大地影响对他人的总体印象。 个体对认知对象的品质一旦形成某种倾向性印象, 个体对认知对象的品质一旦形成某种倾向性印象, 就会用它评价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 就会用它评价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最初的倾向性 印象好似一个光环套在其上, 印象好似一个光环套在其上,使其他品质也因光环 影响反射出类似色彩。如一个外表形象好的人, 影响反射出类似色彩。如一个外表形象好的人,人 们会对他的人格品质作肯定评价。 这类现象叫光 们会对他的人格品质作肯定评价 。 这类现象叫 光 环效应。 环效应。 “爱屋及乌” 、“情人眼里出西施” 。 爱屋及乌” 情人眼里出西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表 情
2020年3月30日星期一
襄樊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 周宗明
13
(二)对他人人格的知觉
指个体对他人的看法,对他人的印象。
个体将他人许多有意义的特征进行比较、概括与综 合,形成一种总的印象。但这些特征的重要性不一 样,有些处于知觉中心,有些则处于知觉的边缘。
许多研究发现,热情还是冷漠在对他人人格知觉中, 处于中心位置是中心特征;
活的密切联系。除了提到的问题外,诸如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 群体对人们行为的影响,以及环境背景与人们行为关系等,也都 是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课题。
这门学科需要掌握的知识:
(1)社会心理学的对象、任务和研究方法,社会心理学简史; (2)社会化与自我、社会认知与归因,社会动机,态度,人际关
系,社会影响,助人利他与侵犯,人际吸引、婚姻与家庭。
2020年3月30日星期一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襄樊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 周宗明
5
第一单元 社会知觉
社会知觉知识点 一.基本概念 二.社会知觉的范围
(一)对他人表情的知觉
1.面部表情 2.身段表情 3.言语表情
(二)对他人人格的知觉 (三)对人际关系的知觉 (四)对行为原因的认知
三.影响社会知觉的主观因素
社会心理学
襄樊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 周宗明
本章特点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社会化与自我 第三节 社会知觉与归因 第四节 社会动机 第五节 态度 第六节 人际关系 第七节 人际沟通 第八节 社会影响 第九节 爱情、婚姻与家庭
2020年3月30日星期一
襄樊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 周宗明
2
襄樊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 周宗明
8
二.社会知觉的范围
(一)对他人表情的知觉
1.面部表情 2.身段表情 3.言语表情
(二)对他人人格的知觉 (三)对人际关系的知觉
包括自他关系认知,即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和他他关 系的认知,即他人与他人的关系。
(四)对行为原因的认知
包括对自己行为原因的认知和对他人行为原因的认 知。这个领域叫归因。
2020年3月30日星期一
襄樊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 周宗明
3
§02.3社会知觉与归因
[教学目的]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和手段] 讲授法 [学时分配] 2学时 [教学内容] 知识点范围与级别
第一单元 社会知觉
第二单元 印象形成与整饰 第三单元 归因
2020年3月30日星期一
2020年3月30日星期一
襄樊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 周宗明
7
一.社会知觉的基本概念
知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是人将感 觉获得的信息进行选择、组合、加工和解释, 形成完整印象的过程。
社会知觉包括个体对他人、群体以及自己的知 觉,是知觉的特殊形式,是一种基本的社会心 理活动。又称社会认知,
2020年3月30日星期一
襄樊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 周宗明
4
知识点范围与级别
社会知觉的基本概念(识记) 图式 (识记) 印象形成的效应(理解) 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识记) 光环效应(识记) 刻版印象与定型(识记) 印象形成中的信息整合模式(理解) 信息整合的加法模式(理解) 信息整合的平均模式(理解) 信息整合的加权平均模式(理解) 印象整饰(领会) 归因的概念(领会) 行为原因的分类(识记) 控制点理论(领会) 归因原则 (识记) 不变性原则(识记) 折扣原则 (识记) 协变原则(识记)
(一)认知者的经验 (二)认知者的动机与兴趣 (三)认知者的情绪
2020年3月30日星期一
襄樊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 周宗明
6
社会知觉知识点
一、概念
知识点:基本概念(识记):社会知觉=社会认知; 社会知觉与普通心理学中的知觉有区别。
二、内容
知识点:社会知觉的范围:
对他人表情的知觉、 对他人人格的知觉、 对人际关系的知觉、 对行为原因的知觉。
(二)认知者的动机与兴趣
由于动机和兴趣不同,个体选择认知对象会有所不同。
个体往往把他不感兴趣的事情排除掉,集中于他感兴趣的;
同理,符合认知者动机,能满足其需要的事物往往成为认知
本章特点
社会心理学是与人们日常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学科。社会心理学 是将个人当作一个社会实体来研究,通过考察个人与社会的联系 来解释人的心态与行为的一门科学。
为什么人会对某件事持不同看法?——态度; 人为什么会侵犯别人?——侵犯; 为什么人会自觉不自觉地跟从别人,做出与别人同样的行为?—
—从众。 从几个有限的问题中,我们就可以明确感到社会心理学与日常生
2020年3月30日星期一
襄樊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 周宗明
9
(一)对他人表情的知觉
1.面部表情
人是富有表情的动物。人的表情往往能反馈其身心状态。在诸 种表情中,面部表情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刺激物,它既有先天因 素,也有后天习惯的部分。相同的面部表情表达相同的情绪状 态,全人类有较高的一致性。面部表情以面部肌肉变化为标记。
而文雅还是粗鲁则被认为是边缘特征。
研究表明,根据外表判断人格特征往往是不可 靠的。
通过行为观察、分析生活史以及使用人格量表 进行测查等手段可对他人人格的知觉较为全面 和准确。
2020年3月30日星期一
襄樊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 周宗明
14
三、影响社会知觉的主观因素
知识点
(一)认知者的经验
图式(schema)
目光接触是面部表情的一个重要方面。“眼睛是心灵之窗”, 目光传达许多重要信息,通过这些信息可知觉到他人的情绪、 态度、意向等。几乎人的全部体验尽在目光之中。
2.身段表情
即姿势和体态,它可显示个体的情绪状态。其中双手姿势是较 为敏感的。
3.言语表情
它不是指说话的内容,而是指说话时的音量、语调、节奏等特 征。人们通过言语表情判断他人的情绪状态,其准确性往往与 通过面部表情的判断一样。
2020年3月30日星期一
襄樊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 周宗明
10
丰子恺1

第 一 节 社 会 知 觉
表 情
2020年3月30日星期一
襄樊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 周宗明
11
丰子恺2

第 一 节 社 会 知 觉
表 情
2020年3月30日星期一
襄樊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 周宗明
12
丰子楷3

第 一 节 社 会 知 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