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政治学必修四第二单元复习试题(word文档)

高二政治学必修四第二单元复习试题

【篇一】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对实践活动的理解,正确的是()

A.实践是人们的一切活动

B.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C.实践是人们改造自然的活动

D.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活动

解析:从实践的含义可知,选B项。

答案:B

2.我国通过制定“十二五”计划来指导今后五年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体现了实践是()

A.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B.主观与客观相一致的活动

C.客观物质性的活动

D.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

解析:本题考查实践的含义及其特点。

答案:D

3.有人学习了愚公移山的故事后,认为寓公真蠢,为什么移山不用炸药,不用车运呢?这种观点主要错在否认了()

A.实践的社会历史性

B.实践的能动性

C.实践的客观性

D.实践的主观性

解析:实践的社会历史性主要体现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类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它们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愚公移山之所以没用炸药,不用车运,是因为受当时历史条件的制约。

答案:A

4.毛泽东同志指出:“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么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这段话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B.人们认识世界的根本目的是丰富认识、发展认识

C.人们认识世界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获得真理

D.人类不是为了实践而认识,而是为认识去实践

解析: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B、C、D三项说法错误。

答案:A

5.16世纪末,伽利略通过比萨斜塔所做的自由落体试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关于物质的降落速度与物体重量成正比的说法。这一事例说明()

A.认识是实践发展的动力

B.真理与谬误是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

C.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

D.感性认识只有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

解析:伽利略通过自由落体试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说法,说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

答案:C

6.下列关于真理的说法正确的是()

A.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B.真理是人的思维结果

C.真理是对规律的反映

D.真理是主观的

解析: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故A项正确。

答案:A

7.“失败也是我需要的,它和成功对我一样有价值。只有在我知道一切做不好的方法以后,我才能知道做好一件工作的方法是什么。”这段话说明了()

A.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B.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真理和谬误往往相伴而行

C.一切从实际出发

D.真理和谬误是无法分开的

解析:成功与失败往往是相伴而行的,如果能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失败和成功一样有价值。

答案:B

8.面对“易中天品三国”现象,欣赏的人认为这是在进行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传媒的有效对接,不欣赏的人认为这是低俗和浮躁的反映。这说明()

A.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对同一现象会产生不同的认识

B.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C.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认识总是针锋相对的

D.真理和谬误是无法相互转换的

解析:B项不符合题意,C、D两项说法错误,A项与题干相符。

答案:A

9.谬误和真理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因此,真理()

A.永远不可能变为谬误

B.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为谬误

C.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

D.和谬误不存在原则的界限

解析:C项不符合题意,A、D两项说法错误,B项与题干相符。

答案:B

10.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天圆地方”“圆球体”“扁球体”和“不规则扁球体”的漫长过程。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体现的哲理是()

A.创新是对既有理论的突破和抛弃

B.认识在实践中多次反复而无限发展

C.意识随着客观世界的变化而变化

D.对同一确定对象会有多个真理性认识

解析: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体现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答案:B

11.“如果我们过于爽快地承认失败,就可能使自己发觉不了我们非常接近于正确。”波普尔的这句名言说明()

A.认识永远都在无限接近真理

B.真理性认识包含谬误的成分

C.认识引导着真理的不断发展

D.真理性认识与谬误相伴而行

解析:错误认识与正确认识相对立,真理与谬误界限不容混淆,A、B两项错误;科学认识在实践中引导真理的不断发展,C项错误。真理性认识与谬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只有D项与题意相符。

答案:D

12.在中国,梅花往往成为人格的象征或意趣的指向。陆游在被贬外放时写下了“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毛泽东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却写下了“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同样题为《咏梅》,但诗人眼中的梅花风姿与味道却各异其趣。这说明()

A.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对梅花的认识总是不同的

B.由于主客观条件不同,对梅花的认识会有不同

C.由于面对的是不同的梅花,人的认识不可能相同

D.受主客观条件限制,认识具有无限性

解析:陆游被贬外放,毛泽东面对自然灾害,不同的环境,不同的精神状态,对同样的梅花表达了不同的思想,B项符合题意。A、C 两项观点错误;D项与题意不符。

答案:B

二、双项选择题

13.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诱因对人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在此背景下,“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低碳生活方式”“低碳城市”等新概念应运而生。这说明()

A.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B.世界观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

C.哲学与自然和社会密切相关

D.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解析:环境问题带来新概念说明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C两项与题意无关。

答案:AD

14.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认识的这些特点告诉我们应该()

A.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

B.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C.在实践中否定和推翻真理

D.在实践中改变和动摇真理

解析:真理不能推翻,也不能改变和动摇,真理的最基本属性是客观性,C、D两项说法错误。

答案:AB

15.在“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的研究起草阶段,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委托和选聘了70多个国内外研究机构,对40多个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专项研究,并广泛征求地方各部门和社会各界对规划编制的意见和建议。其哲学依据是()

A.认识具有反复性,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B.认识对实践具有促进作用

C.认识过程是一种循环运动

D.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解析:B项没有搞清楚认识有正确和错误之分。C项否认了认识的前进性。

答案:AD

一、单项选择题

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对这个“物质”的理解,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A.世界上存在的一切事物和现象

B.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C.一切具体物质形态的总和

D.除了人脑以外的客观存在

解析:A、C、D三项说法错误,B项与题干相符。

答案:B

2.“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其本意是指()

A.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特性

B.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C.物质存在于客观实在之中

D.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标志

答案:A

3.《坛经》记载:时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一。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慧能的观点属于()

A.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

B.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

C.把物质和运动结合起来的观点

D.神创论观点

答案:A

4.下列对静止的看法正确的是()

A.静止是绝对的不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B.静止不是绝对的不动,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C.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无条件的、相对的运动

D.静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是指永恒不动

答案:B

5.古希腊哲学家克拉底鲁认为,万物只是一种不可名状的旋风,他拒绝给事物起名称,主张对客观事物“什么都不能说”。其错误在于()

A.否定了事物的客观性

B.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C.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

D.割裂了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答案:C

6.荀子曰:“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句话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B.一切从实际出发

C.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D.矛盾具有普遍性

答案:A

7.从意识的起源来看,意识是()

A.人脑的机能

B.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C.自然界的产物

D.社会的产物

答案:B

8.《三国演义》写尽了十八般兵器,但没有写到枪炮;《封神榜》写尽商纣宫廷的奢华,却没有提到互联网、高尔夫。这是因为() A.脱离了社会也可以形成意识

B.人们的意识无法预见未来

C.意识的内容来自客观存在

D.意识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

答案:C

9.约翰?洛克认为:人出生时心灵像白纸或白板一样,人的一切观念和知识都是外界事物在白纸或白板上留下的痕迹,最终都源于外部经验和内省的经验。他的观点否认了()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答案:A

10.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范围,这说明了()

A.真理是普遍的

B.真理是主观的

C.真理是有条件的

D.真理是绝对的

答案:C

1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没有物质的运动

和没有运动的物质是同样不可想象的。”这一观点()

A.肯定了物质就是运动,运动就是物质

B.说明物质离不开运动,运动可以离开物质

C.表明物质是运动的主体,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固有的根本属性

D.否定物质与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解析:A、B、D三项说法错误。

答案:C

12.美国纽约有一种特别的迎接新年的方式,人们直接把信件、成绩单、银行账单,或者把不开心的事情写在卡片上,投入时代广场上的一台巨大粉碎机里粉碎,从而以崭新的心情迎接新年。该做法() A.否定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B.是人们对客观现实的虚幻的反映

C.体现了意识具有客观物质性

D.承认意识对人的生理活动具有能动作用

解析:C项说法错误。A、B两项不符合题意。

答案:D

二、双项选择题

13.诸葛亮六出祁山,最终功亏一篑,不禁悲叹: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这句话合理的是()

A.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否成功关键在于人

B.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主要受主观条件的制约

C.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否成功,受客观规律的制约

D.办事情的成功,既要自身努力,也要符合客观规律

解析:A、B两项表述错误。

答案:CD

14.三角形内角之和等于180°,这是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提出的定理。在此之后的两千多年里。人们一直把它当作任何条件下都适用的真理。但是,19世纪初,俄国数学家罗巴切夫斯基提出:在凹曲面上,三角形内角之和小于180°。随后,德国数学家黎曼提出:在球形凸面上,三角形内角之和大于180°。这说明真理是() A.因人而异的B.具体的

C.有条件的D.客观的

解析:在不同条件下,三角形的内角和不同,说明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答案:BC

15.“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对毛泽东的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A.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B.认识运动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

C.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

D.我们可以追求绝对真理

解析:认识是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的过程,不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故B项错误。真理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故D 项错误。

答案:AC

【篇二】

一、单项选择题

1.西红柿生长在野外,没有与人发生关系时,并不具有价值,后来人们逐渐发现了它能用于观赏和食用,这时,它才有价值,这说明的哲学道理是()

A.价值是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B.只要客观事物的属性存在,就有价值

C.价值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D.价值是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

解析: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是指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后来人们发现西红柿能食用,它才有积极意义,A项是经济学上使用价值的概念,C项是经济学价值的概念,B项错误。

答案:D

2.“个人对社会的价值首先取决于他的感情、思想和行动对增进人类利益有多大作用。”这一论断表明()

A.人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B.对社会的贡献越大,人生价值就越小

C.人的价值没有质的差别,但有量的差别

D.社会价值是由个人的努力程度决定的

解析:B、C、D三项均不正确。

答案:A

3.人们进行什么样的人生选择,走什么样的人生道路,实际上都是在一定的价值观指导下进行的。这说明()

A.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的活动有导向作用

B.价值观对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有导向作用

C.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向导

D.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意识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价值观在人生领域的作用,故C项符合题意。

答案:C

4.下列有关价值判断的表述,正确的是()

A.价值判断是对事物自身的性质所作出的判断

B.价值判断没有正误之分

C.价值判断表达的是人的主观喜好

D.价值判断是对事物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满足的程度作出判断

解析:价值判断是对事物能否满足主体需要以及满足程度所作出的判断。它既不是对纯粹客观事物自身性质的认识,也不是纯粹主观喜好的表达,因此A项和C项是不正确的。价值判断有正误之分,有衡量价值判断的客观标准,因此B项也不正确。D项是正确的,因为

我们是在对事物自身性质认识的基础上,对它能否满足自己的需要作出判断。

答案:D

5.在中国古代,有很多皇帝希望通过炼丹术来求得长生不老,在西方,有很多科学家曾梦想设计出永动机,这些梦想都永远不可能实现。这是因为,这些梦想()

A.不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

B.是对人们需要的客观反映

C.来自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

D.不能够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解析:梦想永远不可能实现的原因是其不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B、C、D三项说法错误。

答案:A

6.“忠”是儒家传统的核心要义之一,在专制等级社会,“忠”往往意味着臣子无条件效忠皇帝和儿女无条件服从父母。但在今天,“忠”多指忠于祖国和人民的利益。“忠”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内涵表明()

A.经济利益影响人们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B.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

C.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标准因人而异

D.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相对独立性

解析:“忠”在不同时代,要求不同,体现价值观念也会发生变

化,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会因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故B 项正确。

答案:B

7.高中取消文理分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引起社会热议。小徐同学认为,取消文理分科会导致学习科目增加,学习负担加重。小于同学认为文理分科不利于培养综合素质,是应试教育的产物,应取消文理分科。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看法表明()

A.事物的性质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

B.价值判断会因人而异

C.价值判断不存在客观标准

D.主观与客观是不可能一致的

解析:不同的人对于高中文理分科的观点是不一样的,说明价值判断会因人而异。

答案:B

8.“如果你是一滴水,你就得滋润大地;如果你是一缕阳光,你就得照亮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粒粮食,你就得哺育生命……”。这句话告诉我们()

①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②在劳动与奉献中创造价值③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④在实现自我中走向成功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①②③都正确说明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④不符合题意。

答案:A

9.历凡是能成大事者往往都是意志坚定而超出常人、才华出众或能力过人的人,这表明要实现人生价值需要()

A.投身社会实践B.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C.树立崇高理想D.一定的主观条件

解析:意志坚定而超出常人、才华出众或能力过人是人成功的主观条件,故D项正确。

答案:D

10.人们常说:“失败乃成功之母。”也有人说:“成功的人和失败的人只有一个区别,就是成功的人比失败的人在跌倒之后多爬起来一次。”这些观点说明()

A.实现人生价值,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

B.只有在失败之后才能获得成功

C.实现人生价值需要有正确价值观作指引

D.实现人生价值,就需要良好的身体素质

解析:本题关键词是“多爬起来一次”,体现实现人生价值,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

答案:A

11.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环境不断恶化,各种自然灾害不断发生,其中主要的原因是过去人类大规模地开发乃至掠夺自然资源,只注意自然的经济价值而忽视自然的生态价值。下列对此认识不正确的是()

A.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有导向作用

B.人类应该树立科学的生态价值观

C.不同时期,人们有不同的价值观

D.价值观是对社会存在的正确认识

解析:由于人类在错误生态价值观的指导下利用、开发自然,导致全球环境的恶化,说明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具有导向作用,启示我们要树立科学的生态价值观,故A、B、C三项都是正确的认识,但与题意不符;价值观作为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有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D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答案:D

12.一位领导同志提出,领导干部应该有“两情”:对人民要有感情,对工作要有热情。要通过“两情”转变“两风”:领导作风,部门作风。这就要求我们()

①自觉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的价值标准

②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的必由之路

③自觉站在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想事情、做工作

④自觉把握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③

解析:从“两情”“两风”来看,都突出了领导干部要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故①③符合题意;②④与题意不符,排除。

答案:D

二、双项选择题

13.当一个地方政府行政部门的“执法创新”让社会公众感到不安的时候,当这种“执法创新”逼迫善良的人们遏制内心主动帮助別人的冲动的时候,这种“执法创新”必然会成为千夫所指的对象。“执法创新”必须符合()

A.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B.本部门、本集团的根本利益

C.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D.客观实际情况

解析: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故A、C两项正确。

答案:AC

14.“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包括广大青年在内的每个中国人的梦。“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这就需要我们() A.正确处理好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

B.果断抓住时机,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C.在劳动和奉献中实现和证明自己的价值

D.在价值选择的基础上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

解析:“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即“中国梦”包括每个人的梦,说明了要实现“中国梦”,需要处理好个人和国家的关系,需要每个人付出自己的努力,A、C两项说法正确。B项说法正确与题意无关,价值判断是价值选择的基础,故D项说法错误。

答案:AC

15.据报道,歌手丛飞,资助失学儿童和残疾人超过150人,累计捐款300多万元,而自己生病却拿不出足够的住院费。他生前立下遗嘱,捐献眼角膜,奉献出最后的爱心。丛飞的事迹之所以深深地感动国人,是因为他()

A.在实现社会价值的同时实现了自我价值

B.在实现社会价值的同时否定了自我价值

C.在帮助他人的同时肯定了自我

D.在帮助他人的同时否定了自我

解析:B、D两项说法明显错误。

答案:AC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经济政治的变化发展,人们的人才观念、就业观念、消费观念和价值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这表明()

A.人的思想观念决定社会的发展

B.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D.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答案:B

2.2014年4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主持召开座谈会,强调党员干部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