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开终结性考试答案

国开终结性考试答案

试题A(开卷)(终结性试卷一)

一、结合个人实际,论述人生价值的实现条件是什么?(80分)答案:

首先,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价值观。不同于以往的价值观强调个人对社会、对集体的奉献;今天的价值观认为,个人应当对社会、对集体奉献自己的力量,而社会、集体也应该尊重个人的努力,从各个方面体现个人的价值。个人与社会、集体的互相尊重,良性互动是探讨“怎样实现人生价值”这一命题的前提。其次,要有健康向上的精神状态,特别是奋斗精神。人活着,就要有精神。健康向上的精神状态,可以让人在面对各种事物与情况时做出正确的分析与判断,让自己从容面对社会,不至于因为一点点挫折或打击而心灰意冷,甚至精神扭曲。奋斗精神,则让我们时刻充满战斗的欲望,时刻勉励自己不断前行、不松懈、超越自我,在奋斗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第三,要有一定的知识和能力的储备。知识和能力不论多少,都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知识和能力是从事一向具体工作时所不可或缺的,它们的储备除了在校学习时期的不断努力外,社会对于它们不断丰富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有了一定的知识和能力的储备,我们在工作时才能做到得心应手,才能为我们实现人生价值助一臂之力。第四,要有正确的奋斗目标,并在奋斗过程中不断总结,更新自己的目标。目标不论长远的还是短期内的,都是人生价值的具体、量化

的体现。树立的正确的奋斗目标,是帮助自己实现人生价值指路明灯,可以让自己在社会大潮中不迷失方向。而目标也要不断地更新,社会在发展、人生在进行,不断出现的各种新情况、新局面,将使得自己原有的目标变得不再那么的具有前瞻性和指向性,只有不断地总结,并更新自己的目标,人生才能更好的前行,价值才能更好的实现。第五,要有实现的平台。平台对于人生价值的实现有着更加具体、可视的作用,前面所强调的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价值观、健康向上的精神状态和奋斗精神、一定的知识和能力的储备以及正确的奋斗目标,不论多么的正确和完美,如果不能给它们一个展示的平台,它们又怎样体现并起作用呢?给自己寻找一个合适的平台,通过自己的努力在这个平台上展示自己内心的种种想法,实现自己人生的价值。要想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上述几个方面的条件缺一不可,因为: 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价值观,是前提; 健康向上的精神状态和奋斗精神,提供动力; 一定的知识和能力的储备,提供保证; 正确的奋斗目标,把握方向; 实现的平台,提供载体。它们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二、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2014年10月23日,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规定:“将每年十二月四日定为国家宪法日。”试述如何理解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20分)

答案:

1、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由国家强制力实施。

2、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它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制的基础和核心。

3、宪法规定的内容与普通法律规定的内容不同。法律是调整社会关系的,一定的法律规范调整着一定的社会关系。宪法作为国家根本法,它的内容在于规定国家的根本制度,是国家的总章程。宪法所规定的内容都是国家生活中最重大和根本的问题,它是国家和公民活动的法律基础。正因为宪法的内容在于确认一国的根本制度,因此有的国家就把宪法与根本法等同起来。基于宪法的根本法特征,宪法不能像普通法律那样具体。

4、在法律效力上与普通法律不同,法律效力即指法律所具有的约束力和强制力。国家赋予法律以约束力和强制力是法律具有生命力之所在,也是法律得以发挥作用的必要条件。

试题B(开卷)(终结性试卷二)

一、结合实际,论述如何正确认识理想与现实的辩证关系?(80分)

答案:

(1) 理想与现实是一对矛盾,它们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对立性表现在,理想是主观的,现实是客观的;理想是完美的,现实是缺陷的;

理想是未来的,现实是当下的。统一性表现在,现实中孕育着理想,包含着理想实现的条件和因素;理想来源于现实,包含着现实的因素,并且将来会变成新的现实。

(2) 正确认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要走出两个片面性误区。

①用理想来否定现实,当发现现实不符合理想的时候,就对现实大失所望,甚至极为不满;

②用现实来否定理想,当发现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时,不加分析地全盘认同当下的现实,对于现实中的一些消极乃至丑恶的现象不愤怒、不斗争,甚至与之同流合污。

(3) 把理想变为现实,必须付诸行动。只有通过实际行动,理想才可能化为现实。如果只是想象得很美妙,却没有实际行动,理想就永远不可能化为现实。追求和实现理想是一个艰苦奋斗的过程,要充分认识理想实现过程的长期性、曲折性和复杂性。二、如何理解法的基本特征?(20分)

答案:

(一)法是调整人的行为的一种社会规范

规范的含义大体与标准、尺度、准则、规矩和规则(在我国法律术语中,规则通常指较为具体明确的行为标准,而规范的含义要稍微宽泛一些,包括规则和原则)等相似。社会规范是指人与人相处的准则。社会是由人与人的关系构成的,社会规范则是维系人们之间交往行为的基本准则,进而也是维系社会本身存在

的制度和价值。所以,社会规范既具有社会性又具有个人性。法律就是社会规范之一。

(二)法是由公共权力机构制定或认可的具有特定形式的社会规范

社会规范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在长期的社会演变过程中自发形成的,如道德、习俗、礼仪等。这类规范内容上也在不断变化和丰富,但这一变化过程总体上是自然的、自发的。另一类社会规范则主要是人为形成的,如宗教规范、政治规范(政策等)、职业规范(纪律等)。这类规范内容的产生往往是人为的、自觉的。法律有习惯法和成文法之分,前者是自发形成的,后者是人为的、自觉创制的。

(三)法是具有普遍性的社会规范

法的普遍性具有三层含义:一是普遍有效性,即在国家权力所及的范围内,法具有普遍效力或约束力。二是近代以来,法的普遍性也表现为普遍平等对待性,即要求平等地对待一切人,要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三是普遍一致性,即近代以来的法律虽然与一定的国家紧密联系,具有民族性、地域性,但是,法律的内容始终具有与人类的普遍要求相一致的趋向。这里所讲的“法的普遍性”主要是第一种。

(四)法是以权利义务为内容的社会规范

法是通过设定以权利义务为内容的行为模式的方式,指引人的行为,将人的行为纳入统一的秩序之中,以调节社会关系。法

所规定的权利义务,不仅是对公民而言的,而且也是针对一切社会组织、国家机构的。法不仅规定义务,而且赋予权利。法的存在,意味着人们谋求自身利益的行为的正当性,意味着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追求现实利益的正当性。可见,这是法的一个重要特点和价值。这种调整社会关系的方式,使法进一步与其他社会规范相区别。

(五)法是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通过法律程序保证实现的社会规范

规范都具有保证自己实现的力量。不按照自然法则办事,会招致自然界报复。不按照社会规范行事,也会受到相应的惩罚。原始人严重违反氏族习惯,会被逐出氏族;社会成员违反公认的道德准则,会受到人们的谴责;教会成员严重违反教规,要被赶出教门;工人违反厂规,要受厂规处分;党员破坏党章,要受党纪制裁。可见,没有保证手段的社会规范是不存在的。

(六)法是可诉的规范体系,具有可诉性

法的可诉性是指法律具有被任何人(包括公民和法人)在法律规定的机构(尤其是法院和仲裁机构)中通过争议解决程序(特别是诉讼程序)加以运用以维护自身权利的可能性。不同的社会规范,具有不同的实现方式。法律的实现方式不仅表现在以国家暴力为后盾,更表现在以一种制度化的争议解决机制为权利人提供保障,通过权利人的行动,启动法律与制度的运行,进而凸显

法律的功能。所以,判断一种规范是否属于法律,可以从可诉性的角度加以观察。

试题C(开卷)(终结性试卷三)

一、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我们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既向内看、深入研究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又向外看、积极探索关系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既向前看、准确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趋势,又向后看、善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

结合“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论述如何积极吸收借鉴古今中外的一切优秀道德成果?(80分)

答案: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发表的重要讲话,强调了一个极其重要的观点,就是要善于融通马克思主义的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资源,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这一重要观点,体现了哲学社会科学继承性、民族性的思想,阐明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与文化自信的关系,对于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不忘本来,要求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的指导。这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哲学社会科学要正确引领社会思潮,发挥马克

思主义阵地的作用;加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深入研究和阐释;加强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继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只有这样,才能增强辩证思维、战略思维、全局思维、创新思维能力,更好地服务国家现代化建设。

吸收外来,要求我们既要继承中华传统文化,又要学习和借鉴一切外来的优秀文明文化。经验证明,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为我们党所掌握,并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获得成功,关键就在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我们要努力做到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性,使二者互为作用、交相辉映。正像习总书记所说,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面向未来,要求我们必须把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紧密结合起来。面向未来,就是要要清醒认识世情、国情、党情,根据时代发展变化的要求,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发现新矛盾,解决新问题。特别是,要深入研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干部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为党和国家的决策服务,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服务。

只要我们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

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定会迎来更加繁荣发展的明天。

二、简述宪法的基本原则是什么?(20分)

答案:

1、党的领导原则;

2、人民主权原则;

3、尊重和保障人权原则;

4、民主集中制原则;

5、权力监督和制约原则;

6、法治原则。

宪法的基本原则,保障了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促进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推动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促进了我国人权事业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