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考研专业课《地理科学导论》 知识点总结

合集下载

地理科学导论知识点汇总

地理科学导论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地球系统1.地球表层系统是指接近地球固体表层的沉积岩和对流层大气构成的物质系统,是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2.地球表层系统的空间范围:上至对流层顶层(不受内力影响),下至沉积岩底层(不受外力影响)。

3.地球表层的特点:①是气态液态固态三相界面体系②是人类活动的直接环境③是内外力相互作用的场所④是有机与无机相互转化的场所。

4.地球表层的构造分为五个圈层: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和智慧圈。

5.岩石圈是地球外围的固体部分,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坚硬的岩石组成。

6.水圈是地球上水的各种存在形式覆盖的圈层。

7.大气圈是在地球引力作用下,包围地球的巨厚气态物质。

8.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和。

(有生物存在的地方就属于生物圈的一部分)(又称生物膜)9.智慧圈指人类及人类生存环境的总和,又称技术圈、人类圈、社会圈,主要强调人的作用。

10.地球表层的能量转换的方式:对流、传导和辐射。

11.地球表层的能量来源:①来自地球内部的热能。

②来自天体的引力能。

③来自太阳的辐射能。

12.太阳辐射能在地球表层的转换:①太阳能在无机界的转换。

(大气环流的原因是太阳辐射)(地面的主要热源是大气热量)②太阳能在有机界的转换。

(在有机界太阳辐射能的转换时通过生态系统来实现的)13.太阳能在有机界的转换:先是通过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然后通过食物链逐级转化,每级转化都耗散大部分能量,基本上按形式实现的——能量守恒定律)者14.地球内部热能在地球表层的转换:地下热能是由地球组成物质的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它是火山地震岩浆活动和地壳活动的能量来源。

15.地球内部热能造成的地壳运动有突变和渐变。

火山、地震是突变的形式。

大部分情况下是渐变形式——沧海桑田。

16.引力能包括两个方面:地球对地球表层物质的吸引和月球太阳等天体对地表物质的吸引。

前者以潜在的势能存在,它总是力图使地球上的物质处于稳定状态。

后者引起地球的周期性弹性形变,其中以海洋的潮汐最为明显,又是一种将引力能转化为动能的形式。

地理学考研专业知识点梳理

地理学考研专业知识点梳理

地理学考研专业知识点梳理地理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在考研中是一个重要的专业。

准备地理学考研时,对于考试中的专业知识点的梳理是非常关键的,下面将对地理学考研专业知识点进行梳理和介绍。

一、地球科学基础知识1. 地质学: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历史、地球构造等。

2. 地球化学:地球化学元素、地球物质的化学组成等。

3. 大地测量学:地球形状、地球重力场、大地测量理论等。

4. 地震学:地震波、地震地质学、地震预测等。

5. 大气科学:大气组成、大气运动、气候变化等。

二、自然地理学1. 地貌学:地理过程与地貌发育、地貌类型及其分布等。

2. 气候学:气候系统、气候类型、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等。

3. 生物地理学:生物区系、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等。

4. 土壤学:土壤发生、土壤类型、土壤肥力等。

5. 水文学:水循环、水资源、水环境保护等。

三、人文地理学1. 城市地理学:城市发展、城市规划、城市化等。

2. 经济地理学:经济活动区域格局、资源利用、产业发展等。

3. 人口地理学:人口分布、人口迁移、人口结构等。

4. 农业地理学:农业发展、农业区域规划、农业资源利用等。

5. 交通运输地理学:交通发展、交通网络、交通运输模式等。

四、区域地理学1. 世界地理:世界自然地理、世界人文地理、全球化等。

2. 国土资源学:土地利用、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等。

3. 中国地理:中国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区域规划等。

4. 区域发展规划:区域资源优化配置、区域发展战略、区域规划等。

5. 城乡规划:城市规划、乡村发展规划、城乡统筹等。

以上仅为地理学考研专业知识点的简要梳理,具体的内容还需要考生根据自身情况进行深入学习和了解。

在准备考研时,可以结合教材、参考书和习题集进行系统学习,同时还可以参加地理学考研辅导班或培训机构的培训,以提高自己的学习效果。

在备考过程中,还需要注重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的培养。

地理学考研题目往往会涉及到实际问题,考生除了要理解和掌握知识点,还应该注重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地理科学导论知识点汇总

地理科学导论知识点汇总

地理科学导论知识点汇总地理科学导论是地理学的基础课程,它涵盖了地理学的各个分支和研究领域。

本文将对地理科学导论的主要知识点进行汇总和介绍。

一、地理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地理学是研究地球空间分布和地球与人类社会关系的学科。

地理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地理探索和导航技术,经过了地图制作、地域区划、环境研究等不同阶段的演进。

二、地球的形状与结构地球是一个近似椭球形的球体,由地壳、地幔和地核组成。

地壳分为陆地和海洋,陆地构成了世界各大洲,海洋占据了地球表面的大部分。

三、地球的运动与地理格局地球具有自转和公转运动,自转导致了地球的昼夜变化,而公转则决定了季节变化。

地球的地理格局包括经纬度的划分、地球的时间与日期线、赤道、主要的地理环境带等。

四、地球的地貌与地形地球表面的地貌和地形构成了不同的地形类型,如平原、山地、高原、盆地、河流、湖泊、海洋等。

地貌的形成与地球内部构造、气候、河流等因素密切相关。

五、地球的气候与气候类型气候是指地球某一地区一段时间内的天气变化规律和特征。

地球的气候类型包括热带气候、温带气候、寒带气候等。

气候受到地理位置、海洋、气候系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六、地球的水文与水资源地球上水的分布极为广泛,包括海洋、河流、湖泊、冰川、地下水等。

水文研究地球上的水循环过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都有重要影响。

七、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地球是一个生命的家园,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不同物种的丰富程度和多样化程度。

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受到气候、地貌、生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八、人口与城市化人口是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人口数量和分布对地球的影响巨大。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规模和城市化程度也日益扩大。

九、经济地理学与全球化经济地理学研究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分布和地域差异,全球化加速了经济地理的发展。

经济地理学关注区域经济的发展模式、产业布局、交通与交流等问题。

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是地理学的重要研究课题。

地理学导论的知识点总结

地理学导论的知识点总结

地理学导论的知识点总结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和人类活动的学科,它涵盖了广泛的内容,包括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大类。

自然地理主要研究地球表面的自然环境,包括地形、气候、植被、土壤、水文、地貌等,而人文地理则研究人类活动对地表环境的影响以及地理空间上的现象和过程。

地理学导论作为地理学的入门课程,旨在向学生介绍地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以及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下面将对地理学导论的几个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和分析。

一、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1. 地理学的定义及其发展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空间分布和空间联系,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球表面相互作用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地理学起源于古代的地图制作和地理探险,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一门现代科学,涵盖了广阔的研究领域和丰富的理论体系。

地理学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古典地理学、现代地理学和当代地理学三个时期,其中现代地理学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理论成果和研究方法,为地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地球科学的交叉学科性质地理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它与地球科学的其他学科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和交叉的内容。

地理学与地质学、气象学、生态学、环境科学、地图学等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共同构成了地球科学的整体。

地理学主要关注地表环境和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和空间联系,因此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常常涉及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领域,例如自然资源的利用与管理、环境的保护与改善、城市化与区域发展等。

3. 地球系统理论地球系统理论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础,它强调地球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包括地球的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等各种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和协调。

地球系统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复杂系统,它由各种物质和能量组成,通过各种过程和作用相互联结和相互影响。

地球系统理论对于研究地球环境变化和气候变化、自然灾害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也为地理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4. 区域差异理论区域差异理论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它强调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和地域之间的差异性。

地理科学导论复习资料

地理科学导论复习资料

地理科学导论第一章地理学概述(ɡài shù)第一节地理学及其研究(yánjiū)对象●一、什么(shén me)是地理学物理学,是研究物体的理;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理";地理学,是研究 "地"的"理";"地"是人类(rénlèi)赖以生存的地球的表层空间。

更具体的说,地理学就是研究地球表层中发生的空间尺度的现象、过程、机理和规律等的的学科。

人地关系就成为研究(yánjiū)地理学的核心。

●二、地球表层系统与地理环境(一)地球表层系统的组成:地球表层的圈层组成主要有五部分的内容:1.岩石圈:岩石圈是地球表层的固体岩石部分,包括地壳的全部和地幔的一部分。

岩石圈的表层还可分为土壤圈和沉积岩石圈。

2.水圈水圈即指地球表层中的各种水体,包括海洋、河流、湖泊、沼泽、冰川以及岩石、土壤孔隙中的地下水,最大厚度约20公里左右。

地球上的总水量为138,600km3,海洋水占96.5%,面积占71%,陆地淡水占3.5%(其中冰川占1.74%,地下水占1.7%),地表淡水仅占0.6%。

地球上的水通过蒸发-输送-降水-径流的形式进行周而复始地循环,有其大循环与小循环。

3.大气圈大气圈即指地球的气体部分。

从上到下主要分为:电离层——中间过渡层——平流层——对流层。

对流层的厚度约为8—18km,平流层厚度为从对流层顶到50km,中间层为从平流层顶到85km,逸散层为从85km往外的空间范围。

电离层又可分为三层,最外的层次称为逸散层,次外层称为暖层. 大气中氮、氧成分占99%(N2占78%,O2占21%),此外还有少量的Ar、CO2、O3、H2O以及微粒物质。

对流层中集中了大气成分的3/4,其中99.9%的大气集中于大气层50km高度以下。

4.生物圈生物圈即地球上的所有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和。

地理科学导论复习笔记

地理科学导论复习笔记

地理科学导论复习笔记地理复习笔记第一章地球系统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一、宇宙的构成二、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第二节宇宙因素的地理效应一、太阳的地理效应第三节地球的整体性质一、地球的形状、大小与质量(一)地球的形状(二)地球的大小与质量二、地球的圈层结构(一)地球内部圈层(1)地核(2)地幔(3)地壳(二)大气圈层(1)对流层(2)平流层(3)中间层(4)热成层(又称暖层)(5)电离层(6)外逸层(散逸层)三、地球的物理性质(一)地球的重力(二)地磁(三)地热四、地球的化学成分(一)地球的自转1. 地球自转的性质2. 地球自转的速度3. 地球自转的周期4. 地球自转的地理效应(二)地球的公转1. 地球公转的性质2. 地球公转的地理效应五、地球的运动六、地理坐标与时间七、地球的演化(一)地球系统演化过程(二)地球系统演化特征(三)地球系统过程的时空尺度第四节地球表层系统一、地球表层的构造(一)岩石圈(二)水圈(三)大气圈(四)生物圈(五)智慧圈二、地球表层的能量转换与物质循环(一)地球表层的能量转换(二)地球表层的物质循环三、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一)人类对岩石圈的影响(二)人类对大气圈的影响(三)人类对水圈的影响(四)人类对生物圈的影响第二章地理空间第一节地域分异规律一、纬度地带性(一)纬度地带性的形成机制由于地球球状形状加之太阳与地球之间的运动位置关系所共同决定,太阳高度角从低纬向高纬渐次降低,低纬地区接受的太阳辐射强烈,高纬地区接受的太阳辐射很微弱(二)气候的纬度地带性太阳辐射能是地球表面气候过程的能量基础,直接影响地表的温度降水及其大气运动的纬度地带性差异。

温度从低纬向高纬递减,基本上是延纬线延伸的。

温度的年变幅,即同一地的冬夏温度差异也具有纬度地带性,低纬变幅小,随纬度增高变幅增大,两极变幅最大。

温度的纬度地带性与科里奥利力相结合,形成气压带、行星风带和洋流沿纬度更替的分布大势。

受温度带、气压带等纬度地带性影响,造成降水沿纬度的差异分布。

地理科学导论知识点整合

地理科学导论知识点整合

地理科学导论知识点整合绪论1)地理学经历的三个阶段:古代景观分布知识的积累阶段;近代物理观地理学阶段;现代系统地理学阶段。

2)地理学从环境和区域的两个视角来观察和研究地球表层的系统和形成过程。

3)地理学的事物有两个基本的特点:地域性和综合性。

4)景观与空间是地理学的最基本概念。

是不可定义的。

第一章:地球系统1)太阳黑子所在的地方就是太阳出现磁暴的地方,黑子的出现具有周期性,一般为11年。

2)天文气候带由赤道带(南纬10度到北纬10度)、热带(北纬和南纬10度——23.5度)、中纬度带(温带,南纬和北纬35度——55度)、寒带(亚极地带,南纬和北纬55度——60度)、极地带(越过北纬和南纬66.5度的北极圈和南极圈)组成。

(另:热带向极地方向接着的过渡区一般称为亚热带,在北纬和南纬20度到35度,和热带有交叉性。

)3)地球连续两次通过太阳中心和另一恒星的连线同地球轨道交点的时间间隔为一恒星年,其长度为365日6时9分9.7秒。

这是地球公转的真正周期,若以春分点为参考点,则称它为回归年。

由于春分点每年要向西(顺时针)移动一定距离(称为进动),所以回归年要比恒星年短20分24秒。

4)地球公转引起了地球上的季节变化。

地球公转的轨道所在的平面为黄道面,地球的赤道面和黄道面的夹角为23度27分4.51秒,即地轴约为23.5度。

5)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约为23时57分4秒,人们采用24小时来规定日的长短,为了补偿其中的误差,规定了“闰年制”。

地球自转首先形成了地球的昼夜交替,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这种昼夜在地球上的分界是接近正弦曲线的,而且存在极昼、极夜现象。

6)地球的构造:地核;地核以上是地幔,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地幔以上的地壳。

7)地幔和地核的分界线在地下2885km,称为古登堡面。

地幔和地壳的界面称为莫霍面。

8)地文省的主要三种类型:古老的地盾,地台地区,褶皱山系。

9)岩石可以分为三类,即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

地理科学导论

地理科学导论

地理科学导论第一章第1节1、宇宙的构成(1)总星系:是人类在这可观测到的宇宙空间中所包含的的星系总体。

总星系在运动和分布上都是均匀的;总星系中包含10亿个以上恒星系及巨量的星际物质。

(2)恒星系:恒星系是构成总星系的下一级系统。

人类所在的恒星系是银河系,银河系意外的恒星系通称为河外星系。

每个恒星系是由许多颗恒星及星际物质组成。

恒星系按形状可分为椭圆星系、漩涡星系和不规则星系。

(3)类星体:是河外星系中比星系小、比恒星大的天体,是离我们最远、最古老的的天体。

(4)恒星:是由炽热气体组成,能自己发光的天体。

太阳就是恒星。

恒星的亮度用星等来衡量,星等数越小,说明星越亮。

(5)行星:环绕恒星在椭圆轨道上运行的天体。

太阳系中有八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行星自己不发光。

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

(6)卫星:是围绕行星运行的天体。

卫星本身也不发光,而是依靠表面反射太阳的光。

月球是卫星。

太阳系的行星除水星、金星尚未发现卫星外,其他行星都有自己的卫星。

(7)其他天体:彗星、流星(8)星云及星际物质:星云是云雾状的气体和尘埃;星云按其形状可以分为行星状星云和弥漫状星云。

星际物质是指充满星际空间,比弥漫状星云还稀薄几十倍以上的物质。

第2节2、月球的地理效应:潮汐。

由于月球离地球最近,地球上的物质,受其引力影响,发生周期性起伏,即固体潮汐、海洋潮汐和大气潮汐,特别是海洋潮汐视觉上很明显。

由于月球绕地球公转时,月球离地球远近发生周期性变化,由于地球自转及其地轴的倾斜,使这种周期性变化在地球各部分表现不同,使海水产生半日潮、全日潮、半月周期潮、月周期潮、年周期多年周期的变化。

第3节3、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形似正圆的椭圆,赤道半径是6378.137km;“梨形地球”地核:从地心至地表2900km的地方;可以分为外核和内核,外核为液体,内核为固体(古登堡面)地幔:从2900km到莫霍面为地幔以1000km为界可以分为上地幔4、地球内部圈层和下地幔,上部以橄榄岩为主要成分,下部与金属氧化物和硫化物为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地球系统行星地球的地理特性壹、太阳对地球地理过程的影响1、太阳能是地球表层的基本能源地球表层的能量来自地球内部和地球外部的宇宙空间,前者是内生能,后者是外生能。

太阳辐射能是外生能最基本最主要的部分。

从一定程度上讲太阳能是地表外力过程和生命过程的发动机。

由于太阳增温地球,并由于地球的自转、公转造成昼夜、四季的温度变化,使地表演示风化,不断地为地表物质迁移提供物质来源。

由于地球的球形形状造成地表太阳受热不均,从而产生大气环流和水循环,在流水和风的作用下侵蚀、搬运、堆积、雕刻和塑造了千姿百态的地貌形态。

2、太阳活动对地球气候过程和生物过程产生影响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最为剧烈的标志,太阳黑子活动影响到整个地球的环境过程;地球磁场和太阳黑子的同步活动作用影响到整个星际环境和地球气候;太阳黑子活动与地球某些生物某些疾病存在关系,值得进一步研究贰、月球对地球的地理过程的影响月球通过一定作用使得地球发生类似于潮汐的周期性弹变,从而影响到地球环境与人类生产生活。

月球引力造成地球上的潮汐现象,并和太阳共同作用产生叠加的引力作用,使地表水、海洋、和大气发生巨大涨落,固体地球引起弹性塑性形变;月球绕地球公转,其距离地球的远近发生周期性变化,从而使潮汐发生周期性变化;潮汐作用加剧海岸侵蚀,顶托河口径流,对沿岸生物产生很大影响。

叁、其他天体的地理效应宇宙众多其他天体的引力作用,放射元素变化放出系列射线都有可能对地球或人造成影响。

近地小天体对地球有着潜在的威胁,撞击地球,会造成地球环境异常、气候变化,严重影响地球的生物界,产生灾难性的后果;星际物质、流星、彗星对地球的影响可长达几十年、数百年以上;宇宙线在大气中产生电离,影响地球表层低电离层的电子密度及大气电导率,从而影响大气电场和电流,甚至对天气过程也产生影响。

地球的构造壹、地球的内部圈层:按地震波在地下不同深度传播速度的差异和变化可分为三层即地壳、地幔、地核。

地核:外核深度2900-5100,内核从5100公里到地心,是高压状态下铁、镍成分的物质,主要特征为高压、高密度、高温、熔融状态;地幔:从2900公里到莫霍面,以1000公里为界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上部分以橄榄岩为主要成分,下部分以金属氧化物、硫化物为主,距地表70-350公里处称为软流层;地壳:地幔以上部分,在大陆地区以康拉德不连续面为界分上下两层,上部为硅铝层,海洋地壳很薄,很多地方缺失硅铝层。

贰、大气圈层:地球的主要成分是氮和氧,地球大气富含氮和氧都是生命活动的结果,而氧对于生命的进一步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其可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暖层)、电离层、外逸层(散逸层);水圈:主体是世界大洋占71%,陆地上的湖泊、河流、沼泽、地下水甚至矿物中水都是水圈的组成部分,可见水是地球表面的重要的物质和参与地理环境能量转化的重要因素;生物圈:是指地球生物及其分布的范围所构成的一个极其特殊又极重要的圈层,在地理环境中,生物圈并不单独占有任何空间而是分别渗透于水圈、大气圈和岩石圈表层。

综上所述祈求构造中的同心圆圈层在分布上有个显著的特点:在高空和地球内部,他们基本上是上下平行发布的;但在地球表面附近,各圈层却是相互渗透相互重叠的。

地球的演化壹、地球演化的过程1.天文时代:地球作为天体的形成阶段2.地质时代:地球内部构造形成的阶段,可分为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5个时期,这个阶段,在地球自身、地壳运动、岩石、构造、地磁、古气候等多方面因素的相互作用下,地球内部构造形成。

3.生物时代:地球上产生生物和进化的时代4.人类时代:人类的产生和人类文明发展的时代。

贰、地球演化的特征有四个特征:一.方向性,地球系统过程虽然充满矛盾,复杂变化,但是总的来说,地球系统是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进化的;二.非线性,即地球系统过程并不是均衡的过程,而是当相关因素达到一定的阀值发生的非均衡相变,它包括累进和突变过程,突变是指既有渐变的过程也有突变的过程,累进是指不是匀速的进行而是加速的进行;三.节律性,是指地球系统过程中的时间循环现象,它同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一样也不不是封闭的发展的,开放的。

它包括周期节律性和旋回节律性,周期节律性是指类似于地球自转,公转而引起的昼夜更替和季节变化,以及地月运动而引起的大小潮等超细现象,旋回节律性是指每隔一段时间重复出现的地理现象活动,但它的时间间隔并不像周期性那么严格;四.稳定性,是指地球系统过程的自我调节能力和控制能力,稳定性与系统的进化和组织的提高是同步的,稳定性强既是系统良好进化的标志也是系统良好进化的保证,组织能力越强,其负反馈机制强,对系统部分的变化和系统外部的影响调节,控制能力越强。

地球的表层系统壹、构造 1.岩石圈:是地球外围的固体部分,由地壳上地幔顶部坚硬的岩石组成。

分为三层上层是沉积岩层中层为硅铝层下层为硅镁层 2.水圈:是地球上水的各种存在形式覆盖的圈层。

主要由海洋、河流、湖泊、沼泽、地下水、冰川、高山积雪等形成,水圈中的水通过三态相变循环运动、相互联系形成一个特殊的圈层。

3.大气圈:是在地球引力作用下,包围地球的巨厚气态物质4.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和5.智慧圈:是指人类及人类的生存环境的总和。

又称技术圈、人类圈。

贰、能量转换与物质循环1.能量转换主要来自三大方面:一是来自地球内部的热能,它是地球内部物质的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二是天体的引力能,这包括地球本身对地球本身对表层物质的引力和其他天体(主要是月球)对地球表层物质的引力;三是太阳辐射,它是水、空气运动、岩石风化、土壤形成和生命活动的基本能源2.物质循环地质大循环:是地壳运动引起的海陆间物质循环变化过程和大洋底部物质与地幔物质间循环变化过程;大气循环:由于地球的球形表面,造成太阳辐射对地表的增温差异,辐射强的地方增温快,形成上升气流,构成低气压,地表附近的空气向这里运动,以补充这里上升的空气;在高空,上升的空气向外移动,至较冷的地方下沉,形成高压区,从而构成了大气循环;水循环:地球上的水,在太阳能作用下,不断从水面、路面蒸发,或通过植物页面蒸腾,化成水汽升到高空,被气流带到其他地方,在适当条件下,凝结、降落到地表,经汇集和下渗形成径流,注入海洋或湖泊,水的这种蒸发、输送、凝结、降落、径流的往复叫做水循环;生物-非生物循环:主要是通过合成作用即有机体通过生命活动从地理环境中吸收化学元素,合成生物体内复杂的有机化合物,还有通过分解作用即指环境中的微生物分解动植物死亡后留下残体,形成CO2、H2O和简单的无机物,返回环境中去叁、影响见资料10-11页24-29题,课本71-83页二、基本地理过程气候过程;水文过程;地貌过程;生态—环境过程空间经济过程和区域经济过程;文化过程;人口迁移过程;人口增长与资源开发利用过程。

三、基本地理规律地带性自然环境各要素在地表近于带状延伸分布,沿一定方向递变的规律性。

包括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

自然地理学中专指纬度地带性。

纬度地带性决定于太阳光热因地球形状及其公转与自转运动而产生的自赤道向两极递减的规律。

表现为地表自然带近于沿纬线东西延伸,南北更替的带状分布规律。

纬度地带性在广阔平坦地区表现最为明显,而高大的山脉和海陆位置等因素的影响使地带性发生不规则的变异。

海洋表层亦有表现。

(详见书84-116页,资料12-15页)地域分异性地域分异是指地球表层大小不等、内部具有一定相似性的地域单位的分化,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各地理条件的差异。

地域分异规律是支配这种分化现象的客观规律称为地域分异规律,即是指地球表层环境及其组成要素在空间分布上的变化规律。

系统性(应该与综合性相同)地域综合规律包括地理环境的距离衰减规律,地理环境的区域系统规律,地域综合规律反映地域分异的区域性和综合性。

系统性规律系统性是事物普遍所具有的规律,地理事物或景观的系统性特征表现得十分强烈。

传统上地理学家用“综合性”来称呼地理事物的这种特性要素含义上的理解:组成地理环境的各个地理要素之间所具有的相互联系性和其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联性。

地域含义上的理解:组成非最末级等级地域的各次一级地域之间所具有的相互联系性和其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联性。

时间序含义上的理解:时间序含义上的整体性,可以理解为整体结构与整体功能的形成与演变的过程。

整体性含义:1、自然综合体——内在联系的整体性2、自然地理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自然地理系统的整体性:首先,自然地理组成要素所构成的网络结构。

第二,任何一个组成要素都不具备自然地理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第三,要素的单独作用和作为自然地理系统整体的一员在整体中所起的协同作用完全不同。

节律性自然地理过程或现象随时间的演化而重复出现的变化规律叫自然地理环境的节律性,分为周期性、旋回性、阶段性节律三种。

地理过程随时间呈规律演替。

对它的认识,不限于对单一的和个别的现象,地理节律性的特点为:①叠加性。

叠加在一起的各类节律,并不具有等效的功能,而是在各自不同的水平上起着相应的作用;②分级性。

其作用强度和作用规模可区分出来,其中高一级的制约着低一级的,低一级的必然刻有高一级的印痕;③变异性。

若高一级的节律发生变化,势必影响所有低级别的节律性;通过低级节律性在其演进过程中所产生的反馈作用,又影响较高一级节律的变异。

地理节律性的产生来自地理现象的循环和振荡。

其表现反映了地理模拟和地理预测的可能性。

进化型尺度概念从广义上来讲,所谓尺度是指研究对象在空间或时间方面的基准尺寸。

地理学中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粒度,研究对象的最小可辨识单元,幅度,研究对象的持续范围。

地理学中研究尺度的意义:可以进一步提升地理学理论及其普适化水平;可以为地理综合集成提供一个平台;可以为研究结果的实践转化提供技术支撑四、地理环境山地山地,是指海拔在500米以上的高地,起伏很大,坡度陡峻,沟谷幽深,一般多呈脉状分布。

山地是一个众多山所在的地域,有别于单一的山或山脉,山地与丘陵的差别是山地的高度差异比丘陵要大,高原的总高度有时比山地大,有时相比较小,但高原上的高度差异较小,这是山地和高原的区分,但一般高原上也可能会有山地,比如青藏高原。

流域与河流流域,指由分水线所包围的河流集水区。

分地面集水区和地下集水区两类。

如果地面集水区和地下集水区相重合,称为闭合流域;如果不重合,则称为非闭合流域。

平时所称的流域,一般都指地面集水区。

河流是指由一定区域内地表水和地下水补给,经常或间歇地沿着狭长凹地流动的水流。

河流是地球上水文循环的重要路径,是泥沙、盐类和化学元素等进入湖泊、海洋的通道。

每条河流都有自己的流域,一个大流域可以按照水系等级分成数个小流域,小流域又可以分成更小的流域等。

另外,也可以截取河道的一段,单独划分为一个流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