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与“老妻”杨氏
杜甫妻子杜甫一生资料介绍

杜甫妻子杜甫一生资料介绍杜甫妻子杜甫的妻子为杨氏,史料中并没有关于杨氏的具体记载,遂我们并不知道杨氏的全名,只知其为弘农县少卿杨怡的女儿,在当时杜甫与杨氏两家门当户对,杨氏比杜甫小了十来岁。
杜甫画像杜甫在三十岁的时候暂停了漫游,回家迎娶了杨氏,他虽为诗圣但并没有用过多笔墨描绘其妻。
而我们从杜甫诗歌等文章中可以看出杨氏乃为贤妻良母,是个贤惠聪明的女子,一直在杜甫身后默默的支持他,彼此不抛弃,相濡以沫。
据资料可知杨氏为杜甫生下八位子女,而他们的幼子因饥饿夭折。
杨氏乃是一位坚强的女性,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杜甫一心报国,只能留下妻子离去,当时逢“安史之乱”爆发,杜甫便将妻子安排在羌村,自己则北上。
杨氏便只能独自在那贫困的条件下抚养他们的孩子,一边等着杜甫安全归来。
在杜甫诗《北征》中描绘的是杜甫回家探亲的所见闻和感慨家困情形,曾如此写道:“妻子衣百结”、“床前两小女,补绽才过膝”由此可看出杜甫妻子杨氏在杜甫不在家的时日生活极其困苦,而杜甫在《羌村三首》中曾如此写道:“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表明战乱中杨氏无时不在思念杜甫,两人得以相见,竟然以为是在做梦。
而《北征》也曾描绘杨氏得知杜甫即将回来,可以打扮一番,而他们的两个小女儿也学者妈妈的模样打扮,将脸蛋涂的乱七八糟,可见他们在此当时的条件之下,家庭也甚是和睦。
后杜甫病逝,杨氏因无力下葬,便将棺材置于岳州,带着孩子们回洛阳,之后不久便去世,后得子孙将他们合葬在故土。
杜甫一生杜甫为唐代著名诗人,因其诗歌在中国古典诗坛上影响甚大,遂被世人称为“诗圣”,其主要思想为儒家的仁政为主,有着投奔祖国奉献自我的伟大抱负,但屡被现实打败。
他是一个现实主义诗人,为人狂傲不羁,其在世时名气并不是很大,在其身后,名声远播,不仅对中国文学有深刻影响对日本也同样有深远影响。
杜甫画像杜甫出生于公元712年,出生于具有传统文学理论的家庭,杜甫从小便开始学习诗文,十五岁时所作之诗便能得到当地名士的重视。
杜甫的妻子与后代简介

杜甫的妻子与后代简介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杜甫的妻子与后代简介,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诗圣杜甫一生唯一爱的女人:妻子杨氏历史上关注杜甫妻子的人不多,使得很多人对这位诗圣的太太一无所知。
杜甫跟他的妻子杨氏关系是非常好的,这可以说是模范夫妻。
杜甫一生只娶过一次,只结过一次婚,不像其他诗人结过很多次婚。
杜甫始终只爱他的妻子。
他的妻子杨氏是司农少卿杨怡之女,成婚于开元二十九年,当时的杜甫29岁,杨氏19岁。
婚后感情融洽,琴瑟和谐,30年来相濡以沫,不离不弃。
自杨氏和杜甫结婚之后,生活日益穷苦,经常受着饥渴的煎熬。
直到杜甫去世为止,出身官宦人家的杨氏从未跟着杜甫享受过荣华富贵,锦衣玉食,就连安定的生活也是一种奢望。
可以说贫穷、饥饿、疾病、频繁的分别与担惊受怕成了他们婚后生活的主要内容。
多年来,她没有锦衣玉食,没有丈夫的随时陪伴,没有安定的生活,就连儿子也在自己面前死去。
杜甫是个家庭责任感极强的人。
身为人父、人夫,却无法解决全家的温饱安宁问题,反而常常让妻子用柔弱的双肩独自支撑全家的生计,这使他心存感激并生出深深的自责,例如:“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而杨氏怎么说她也是一个出身名门的千金小姐,但她没有一点点娇弱的气息,有的只是一个弱小的.朴素的劳动妇女用她小小的肩膀,扛着锄头,日出而作,日落之后,在微弱的灯光下补着破了又破的衣裳。
杜甫一生在颠沛流离,,只是在入住成都之后才获得了一段稍为安定平和的日子。
杨氏在这里才恢复她作为书香世家小姐的感觉,与丈夫下棋,泛舟,弄文墨棋画,平淡却不失幸福,一生得一知己,杜甫在一夫多妻盛行的时代,终生只娶了杨氏,并且三十年来非常恩爱,可见他对爱情是专一的,他的专一还可以从他对妓,女的态度中表现出来。
杜甫与其妻,你不知道的那些深情深度解析

杜甫与其妻,你不知道的那些深情深度解析杜甫与其妻偶然间读到杜甫的《月夜》一诗,天宝十五载(756年)春,安禄山由洛阳攻潼关。
五月,杜甫从奉先移家至潼关以北的白水(今陕西白水县)的舅父处。
六月,长安陷落,玄宗逃蜀,叛军入白水,杜甫携家逃往鄜州羌村。
七月,肃宗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县)即位,杜甫获悉即从鄜州只身奔向灵武,不料途中被安史叛军所俘,押回长安。
八月,作者被禁长安望月思家而作此诗。
查阅资料后发现,事实上,杜甫一生只娶过一次,只结过一次婚。
他与其妻杨氏始终相爱,可以说是模范夫妻。
在唐代的才子里,杜甫可谓是一股清流。
他的一千四百多首诗中,没有一点风流的东西,没有吃喝嫖赌,一句调戏的话都没有。
几乎唯一的一句,就是:越女天下白。
笔者在此篇推送中将解读《月夜》一诗,并将杜甫与其妻的情谊以简明易懂的叙述表达出来。
片尾的小彩蛋不要错过了,希望能给大家以感触,以思考,以微薄之力,一起接近中华古来的古文诗歌之美。
我这一生,在诗里来自古文诗歌00:0010:06与音乐一起食用,更入味。
月夜朝代:唐代作者:杜甫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译文】今夜鄜州月亮,一定同样清圆,遥想闺中妻子,只能独自观赏。
可怜幼小的儿女,怎懂思念的心酸?蒙蒙雾气,或许沾湿了妻子的鬓发;冷冷月光,该是映寒了妻子的玉臂。
何时才能团圆相见,倚靠薄帷共赏明月。
那时一定月色依旧,就让月光默默照干我们的泪痕。
【注释】①鄜(fū)州:今陕西省富县。
当时杜甫的家属在鄜州的羌村,杜甫在长安。
②看,读平声kān。
③香雾云鬟(huán)湿,清辉玉臂寒:写想象中妻独自久立,望月怀人的形象。
望月已久,雾深露重,故云鬟沾湿,玉臂生寒。
杨慎谓:“雨未尝有香,而无微之诗云:‘雨香云淡觉微和。
’云未尝有香,而卢象诗云:‘云气香流水。
’今按:雾本无香,香从鬟中膏沐生耳。
如薛能诗‘和花香雪九重城’,则以香雪借形柳花也。
杜甫的受情故事

杜甫的受情故事杜甫的爱情故事那可老有趣啦。
杜甫的妻子呢,是杨氏。
他们的爱情那是平平淡淡却又无比坚贞的。
杜甫这人啊,满脑子都是大抱负,一心想在仕途上有所作为,还想着能为国家为百姓做点大事。
但他的一生又老坎坷了,到处漂泊。
可不管他到哪,杨氏都一直跟着他。
你想啊,那时候到处奔波,条件肯定不好。
杨氏呢,本来也是个大家闺秀之类的女子吧,但是为了杜甫,啥苦都能吃。
杜甫有时候可能觉得自己挺对不住老婆的,自己混得不咋地,还让老婆跟着自己吃苦。
不过杨氏可没抱怨过,就默默陪着他。
杜甫在诗里也偶尔会提到自己的老婆。
比如说他写自己老婆给他送来了温暖的被子,在那种穷困潦倒的时候,这一床被子那可不仅仅是被子,那是满满的爱意啊。
就像现在,大冬天的,有人给你送来个热水袋,那心里得多暖和。
杨氏就这么照顾着杜甫的生活起居,虽然没有那种花前月下的浪漫情节,但这种相濡以沫的感情才是最让人感动的。
杜甫经常在外游历或者是为了生计奔波,杨氏就在家守着。
家可能都不算是个多安稳的家,就是个临时的住所,但杨氏把那打理得井井有条。
她可能每天都盼着杜甫回来,然后给他做一顿热乎饭,听他讲讲外面的事儿。
杜甫也知道自己有个好老婆,心里肯定也老感激了。
他们的爱情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毕竟杜甫的生活那么艰难。
有时候可能吃了上顿没下顿,孩子也跟着受苦。
杨氏也会发愁,但她发愁归发愁,从来没想着离开杜甫。
她相信杜甫的才华,也知道他的为人,就这么一直坚定地站在杜甫身边。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很多东西都很不稳定,但是杜甫和杨氏的感情却稳如泰山。
他们没有甜言蜜语,没有什么山盟海誓,但就这么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地互相陪伴着。
杜甫可能会写诗来抒发自己对妻子的情感,杨氏呢,就用自己的行动表达着对杜甫的爱。
这种爱情,就像是一杯淡淡的茶,初尝不觉得有啥特别,但是越品越有味道。
你看啊,现在的爱情好多都讲究浪漫啊,惊喜啊。
但是杜甫和杨氏的爱情告诉我们,真正的爱情是在困难的时候不离不弃,是在平凡的日子里互相照顾。
浅谈杜甫诗中的女性形象

杜甫是中国古代诗人中少见的愿意一再将家人包括妻子日常生活的点滴写入作品之人,一般人都对其家人尤其是妻子只字不提,讳莫如深。
杜甫诗中,他的妻子弘农杨氏,是一位能跟杜甫同甘共苦、富有生活情调的美丽女人(《月夜》诗“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是最好的证据)。
《遣兴》诗,有“世乱怜渠小,家贫仰母慈”两句。
可见,杜甫对于杨氏乱世中辛勤鞠育子女,是心怀感激之情的。
《北征》诗,写杜甫从左拾遗任上获准回家省亲,给家人带了如下礼物:“那无囊中帛,救汝寒凛栗。
粉黛亦解苞,衾?稍罗列。
”有绫罗绸缎等好衣料,也有胭脂粉黛之类化妆品。
透过礼品看女主人,不难看出,她是一位爱美爱打扮的女性。
成都期间,杜甫一家相对安定的生活情境中,有两次出现杜甫妻子杨氏的形象,《江村》:“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多病所须惟药物,微躯此外更何求?”《进艇》:“……昼引老妻乘小艇,晴看稚子浴清江。
俱飞蛱蝶元相逐,并蒂芙蓉本自双。
茗饮蔗浆携所便,瓷罂无谢玉为缸。
”亲自制作弈棋道具,并陪丈夫下两盘,能跟丈夫一起划船玩……杜甫的妻子,是个活泼有趣有才艺之人,这跟一般人想象中的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古代女子形象,恐怕有些出入吧。
《进艇》中有“俱飞蛱蝶元相逐,并蒂芙蓉本自双”两句,显然是在以蝴蝶、并蒂芙蓉比喻诗人夫妻的缠绵与幸福。
一千多年之后的我们,读到这样的诗句,都不免要起一身的鸡皮疙瘩。
杜甫诗中最通情达理的女性,当数《新婚别》中姓氏俱无的新婚女子。
嫁给一位即将出征的男人,她有无尽的遗憾和哀怨。
但是,经过种种内心的纠结,反复斗争,她还是强忍悲伤,说出了安慰、勉励丈夫的话语,“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
最后,对其深情告白,“与君永相望”!苦的女性,苦法多多。
请看:杜甫身边,有不少苦的女性。
他妻子杨氏即是其中之一。
《羌村三首》之一“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北征》“经年至茅屋,妻子衣百结。
恸哭松声回,悲泉共幽咽”;《飞仙阁》“浮生有定分,饥饱岂可逃。
叹息谓妻子,我何随汝曹”(这是正话反说,其实表达的意思是,妻子因为跟了自己,吃尽苦头);《百忧集行》“入门依旧四壁空,老妻睹我颜色同。
诗圣杜甫一生结过几次婚?

诗圣杜甫一生结过几次婚?诗圣杜甫一生结过几次婚?丁启阵历代文学家中,唐代伟大诗人杜甫(公元712—770)的生平事迹,算是较为清晰可考的。
杜甫留存于世的1400多首诗歌作品,基本上都可以按照创作年份进行编排。
通读杜甫的编年诗集(例如仇兆鳌的《杜诗详注》,杨伦的《杜诗镜铨》),我们可以较为清晰地看到诗人后半生的行踪、事迹。
杜甫死后的一千多年里,从来没有人议论过他的婚姻史。
大约所有的人都认为,杜甫是跟原配杨氏夫人(弘农人杨怡之女)白头偕老的。
换言之,杜甫一生除了杨氏夫人,没有娶过别的妻子。
但是,到了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忽然有一位王辉斌先生,提出新观点:杜甫于杨氏夫人去世之后,在夔州再娶一位卓姓女子。
也就是说,他认为杜甫一生结过两次婚。
这位王辉斌先生,从1991开始,多次撰文申述这一观点。
他的主要推论依据,简单地说,有如下两点:一是在杜甫在公元766年到达夔州之前,杨氏夫人已经去世。
做出这个推论的依据是,杜甫跟杨氏夫人结婚的时间,不应该是学术界公认的开元二十九年(741),而是开元二十二年(734)。
因为开元二十九年杜甫都已经三十岁了。
不符合情理,也不符合法令。
开元二十二年,皇帝曾颁布诏书,规定男子十五岁女子十三岁以上应该结婚。
元稹《杜君墓系铭》说杨氏夫人“四十九年而终”的话。
按照开元二十二年结婚的时候她19岁计算,杨氏夫人应该死于公元764年左右。
二是杜甫作于夔州时期的《孟仓曹步趾领新酒、酱二物满器见遗老夫》一诗,有这样两句“理生那免俗,方法报山妻”,一改以往称呼妻子为“老妻”的惯例,用了“山妻”一语。
这“山妻”就是杜甫续弦所娶的女子。
这个新观点,我所接触过的杜甫研究者,都是不以为然的。
绝大多数人觉得不值得一驳,所以都保持沉默。
当然也有人撰文予以辩驳。
例如重庆市奉节县政协的李君鉴先生就曾经撰文,对王辉斌所提出的论据,逐一进行反驳。
我这里不是写研究综述,不打算罗列双方论据,只直接说出我的看法:王辉斌的新观点够大胆,李君鉴的反驳很有力。
杜甫描写妻子的诗

杜甫描写妻子的诗
嘿,你知道杜甫吗?那可是大名鼎鼎的诗圣啊!他写了好多好多的诗,其中有一些就是描写他妻子的呢。
杜甫的妻子叫杨氏,他对妻子的感情那叫一个深啊!就像那夜空中最亮的星,始终在他心里闪耀着。
你想想,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杜甫四处漂泊,而他的妻子一直陪伴在他身边,不离不弃,这是多么深厚的感情啊!
比如说在这首诗里,“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杜甫身在他乡,却想着妻子在闺中独自望着月亮思念着他,这画面,是不是一下子就出现在你眼前啦?这就好比你在远方,心里却一直惦记着家里的那个人。
杜甫通过诗句,把他对妻子的思念和牵挂表现得淋漓尽致。
还有里,“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
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
”这里虽然不是直接描写妻子,但从他对母亲的悲痛中,也能看出他是个重情重义的人,那对妻子的感情肯定也不会差呀!就好像你看到一个人对他的父母特别孝顺,那你肯定也会觉得这个人在其他感情方面也不会差到哪里去。
杜甫对妻子的描写,不仅仅是简单的描述,更是一种深深的情感寄托。
他的诗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们对那个时代夫妻感情的理解之门。
他让我们看到了,即使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爱情依然可以绽放出绚丽的花朵。
我觉得杜甫描写妻子的诗,真的是太感人了!它们让我们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爱情,也让我们更加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
杜甫用他的笔,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情感财富,让我们在千百年后,依然能感受到他对妻子的那份深情。
杜诗中妻子形象浅析

杜诗中妻子形象浅析摘要:杜甫诗歌中涉及对妻子杨氏描写的诗篇有36首,这些诗歌从多个角度见证了他们的伉俪情深。
其中有六首可以视为是专咏妻子的作品,它们集中表达了离别之思、重逢之喜及杜甫对妻子的愧疚之情。
本文从杜甫诗歌当中翻检出其对杨氏描述及情感角度出发,突出强调杨氏的品质及其对杜甫和整个家庭的奉献。
关键字:杜甫妻子形象杜甫是一位忠君爱国、终生忧国忧民的“诗圣”,他是一个有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崇高理想的人,一个有着“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博大胸怀的人。
然而杜甫也是一个富有人情味的血肉之躯,他有着属于自己的感情世界,“中国文学界笃情圣手,没有人比得上他”,梁启超称之为“情圣”。
笔者认为,为了更深入地理解杜甫的诗歌创作及情感世界,我们有必要以杜甫生平为线索以谈及杨氏的诗歌为依据,认识和了解这位陪伴其一生的伟大女性。
由于男尊女卑的封建传统,杜夫人没能留下较为详细的信息,我们仅能从元稹《唐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中获取些许信息:“夫人弘农杨氏女,父曰司农少卿怡,四十九年而终。
”杜甫家庭亲情诗中涉及对杨氏描述的诗篇有36篇之多,累次使用了10种不同的称谓去描述杨氏这足以说明杨氏在杜甫心中不可替代的地位。
其中出现频率较多的是“老妻”(8次)“妻子”(7次)“妻孥”(6次)“妻”(3次)等,然而,我们仍不能准确得知杨氏的姓名、年龄、外貌、性格等更为详细的信息,由此也可以窥探出杜甫“奉儒守官”的家庭传统和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在他身上的烙印。
一、陆浑山庄的回忆开元二十九年(741),杜甫结束了漫游,回到他的家乡,洛阳偃师县西北首阳山下死亡的陆浑庄园。
这年寒食节来临之前,杜甫在这里修筑了几间窑洞,拜祭过杜预等祖先陵墓之后,他和司农少卿杨怡的女儿结婚了。
他们当初的结合也许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结果,或许谈不上爱情,但在以后的日子中却产生了真挚深厚的感情,以至在战乱流亡饥寒交加不断折磨他们的时候,依旧伉俪情深直到生命的尽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甫与“老妻”杨氏
中文系汉语言文学教育类 2012级2班黄芳娜
摘要:杜甫是我国古代伟大的诗人之一,被尊为“诗圣”。
在他关于妻子杨氏的诗歌中,我们看到他塑造的妻子形象,在诗人的颠沛流离的个人经历和独特的历史时期的影响下展现,并表现出杜甫与妻子杨氏的伉俪情深。
安史之乱前后期,诗人创作的诗歌中,出现“老妻”次数较多。
她是一个苦命的女子,同时又是朴素劳动妇女的典型,与丈夫同甘共苦,离愁别绪的思妇形象;再者,她有着高尚的志趣,她充当着诗人知己,和丈夫品尝酸甜苦辣,过着人生,彰显女性的柔情。
这个形象的出现是杜甫和“老妻”杨氏共同面对生活困苦体现出来的,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杜甫;妻子形象;老妻;形象意义
杜甫在中国文学灿烂的银河中是最耀眼的明星之一,他生长的年代,男尊女卑,文人作诗往往注重抒发自己的家国之志,济世之情,不屑于把夫妻生活写入诗内,而在杜甫的诗作中,特别是在安史之乱前后期出现“老妻”多处,这是个罕见而又值得引起我们重视和思考的问题。
元稹《唐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云:杜甫“夫人弘农杨氏女,父曰司农少卿怡,四十九年而终。
”笔者着重从安史之乱前后期探索杜甫歌颂妻子的有关“老妻”诗句探寻这个伟人妻子的形象。
1.安史之乱前——伉俪情深,相思最苦。
杜甫之妻杨氏是司农少卿杨怡之女,他们成婚于开元二十九年,婚后感情融洽,琴瑟和谐,三十年来相濡以沫,不离不弃。
安史之乱是人祸,更是不可避免的天灾,让无数的人流离失所,让一个繁荣昌盛的国家慢慢走向灭亡。
却见证了一段旷世奇恋,记载了杜甫与妻子杨氏的爱情。
天宝十三载,杜甫自京赴奉先县,为了安置妻儿,避免战乱的戕害。
唐玄宗与杨贵妃在华清宫避寒,却不知道安禄山造反,二人大玩特玩,全不知道城外百姓即将生灵涂炭,无家可归。
诗人一路的见闻和感受,已经察觉社会动荡即将爆发。
于是在爆发安史之乱前夕,创作《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提到“北辕就泾渭,官渡又改辙。
群冰从西下,极目高崒兀。
疑是崆峒来,恐触天柱折。
河梁幸未坼,枝撑声窸窣。
行旅相攀援,川广不可越。
老妻寄异县,十口隔风雪。
谁能久不顾,庶往共饥渴。
入门闻号咷,幼子饥已卒。
吾宁舍一哀,里巷亦呜咽。
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
岂知秋未登,贫窭有仓卒。
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
抚迹犹酸辛,平人固骚屑。
默思失业徒,因念
远戍卒。
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
”这是诗人第一次提到“老妻”,意义非凡。
表达对妻子不离不弃,一直跟随自己四处漂泊的爱,也表达了两人在一起那么久的珍贵感情。
同时,笔者认为,“老妻”一词是作者对过去的一种告别,即将来临的战争,很可能让过去的美好都化作虚无,让一切美丽的事物都烟消云散,包括妻子原先的美貌,这里不是贬低杜妻的年老色衰,而是强调从社会现实看待诗人的创作。
战争果不其然的爆发,长安被困,“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月夜》)作于天宝十五载,诗人换位思考,以妻子思念丈夫的角度而创作,寄托思念和情意,凸显婉切忧伤的意境。
将家愁国难浑然天成的融合在一起,一语双关。
与“老妻寄异县”相比,《月夜》的妻子形象是楚楚动人,年轻貌美,却遭遇战乱,迫于分离,只能遥月思人,忧国忧民,眉头紧蹙...最道是相思苦,实际上是诗人在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怀与对妻子的思念。
2.安史之乱——你在哪,哪儿便是家。
贫穷,饥饿,疾病,频繁的分别占据了诗人家庭生活的大部分。
身为人夫,父亲,却无法解决家庭的温饱安宁,反而常常让妻子用柔弱的双肩独自支撑全家的生计,这使诗人心存感激却又深深地自责和懊恼。
例如:“长林偃风色,回复意犹迷。
衫裛翠微润,马衔青草嘶。
栈悬斜避石,桥断却寻溪。
何日干戈尽,飘飘愧老妻。
”(《自阆中领妻子却赴蜀山行三首》)“黄卷真如律,青袍也自公。
老妻忧坐痹,幼女问头风”(《遣闷奉呈严工二十韵》)“偶携老妻去,惨澹凌风烟。
事迹无固必,幽贞愧双全。
”(《寄题江外草堂(梓州作,寄成都故居)》),“老妻”形象深入人心,这些诗都是安史之乱爆发后而作,感情充沛,至情致义。
诗中不仅体现对妻子杨氏的感激和倾慕,更有一种深深的懊恼之情。
诗人这时的处境,是悲催的,但是妻子的不离不弃让诗人充满对生活的渴望。
故这时期的诗歌,都是比较沉郁顿挫,意境较凄凉苍白的。
同时,诗人隐约透露出归隐之心,携“老妻”远离人事繁杂,城市喧嚣,但是,每每不如愿。
这一时期的“老妻”形象意义深刻。
笔者认为,第一层是诗人在心疼杜妻,战乱祸国殃民,催促了妻子容颜,也因为自己的无奈让妻子担负家庭重任,此时,“老妻”是纯朴的农村妇女形象,她艰苦耐劳,温柔贤淑,一如既往的照顾家人,不给失落的丈夫增加麻烦,还可以坚强的面对现实。
是诗人对妻子的赞美与感恩。
另一层是一定程度上代表广大劳苦百姓的形象,诗人的一生都在为国家而忧,为人民而忧,他几乎把一生的精力都投注在爱国事业上,无论他身在何方,身处何地,心里总是想着如何为国家作贡献,如何为人民谋福利,一饭不忘家国情,此时的“老妻”形象便是代表受苦受难的千万百姓们。
他
写妻子,不仅仅是思念他所爱的妻子,更让我们感动的是,在表达思念妻子之情的同时,也蕴涵着对像妻子一样在饥饿、寒冷中受苦的百姓的思念,诗人写“老妻”,不仅是个人关注,更是推己及人。
3.安史之乱后——浮沉乾坤,携手度过。
杜甫一生多在颠沛流离中度过,只是在入住成都之后才获得了一段稍为安定平和的日子。
这个时期的诗人,住有环境优美的浣花溪草堂,吃有亲朋好友的接济,行又无为官的案牍之累,心理上的闲适与自足可想而知。
例如:“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来自去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江村》)“昼引老妻乘小艇,晴看稚子浴清江。
俱飞蛱蝶元相逐,并蒂芙蓉本自双。
”(《进艇》)这两首诗中,夫妻二人享受着难得的闲适生活,而妻子更是与平时不同,恢复她作为书香世家小姐的感觉,与丈夫下棋,泛舟,弄文墨棋画,能动能静,又富有情趣,虽然年过半百,但读起诗来,更感觉这种感情亲密,平淡却不失幸福,一生得一知己,足矣。
一个“老”字,道出了妻子的年华,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他们在相伴多年之后的深厚感情以及他们在难得的悠闲日子的欢喜。
诗人笔下是这样一个妻子形象,她温柔贤淑,善解人意,勤俭朴实,任劳任怨,是一位具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优秀女性,同时在那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时代,她又通文墨棋画,兴趣广泛,富有情趣,从而深得诗人的爱恋与敬重。
这份感情深重难以比拟。
这样富有闲情雅兴的“老妻”与之前的形象相比,更是对“老妻”形象意义的升华。
中国的封建社会中,男女地位是极不平等的,“在一些士大夫文人的笔下,妇女有时也成为作品的主人公,但大多如花草一般的玩物,或有其惊人的容颜供人赏悦,或有其相思闺怨之情供人玩”。
[1]而在诗人的诗中,对妻子他是极其尊重的,对妻子为自己所做的牺牲心存敬意与感激,杜妻在诗中也有她独有的喜怒哀乐,“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
”“妻子山中哭向天,须公枥上追风骠”等等。
诗人在诗中赋予了她独立的人格,把她放在了与自己身份平等的地位上。
爱情价更高是一种追求,更是一种人生价值所在。
杜甫写妻子,舍弃过多的容貌、形体、语言描写,转而从日常生活的一个具体细节,一帧生活小照,通过自然、平白的语言,显现其精神、品质。
使得妻子的形象在我们眼里是真实的,感受特别的亲切。
正如梁启超先生所云:“真事愈写得详,真情愈发得透。
”
[2] 。
这样真实的爱情,让我们钦佩与向往。
也使得笔者对“老妻”这一形象非常着迷,感受特别深刻。
“老妻”是诗人生活的伴侣,更是良师益友,也是一种高贵精神的体现。
参考文献:
[1]孟顺英.从杜甫爱情诗看其人格美[J].郑州: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第21卷,第4期,2001年11月
[2]梁启超.情圣杜甫[A].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杜甫[C].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