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望海潮》教学设计七篇

柳永《望海潮》教学设计七篇

九年级《望海潮》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

1.掌握词的基本知识。

2.了解柳永及他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3.鉴赏这首词并利用联想、想像的方法领略词的意境美。

4.学习本词中点染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

鉴赏这首词并利用联想、想像的方法领略词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

学习本词中点染的表现手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俗话说的好上有天堂,下有苏杭那,杭州城到底有怎样的迷人景色能令我们的古人发出如此的感慨呢?今天我们就跟随词人柳永一起来学习一下他的《望海潮》,来领略一下这人间天堂的美丽景色。(板书)二.词的基本知识:

词,产生于晚唐,兴盛于宋,指一种可以合乐歌唱的新诗体。因词是诗的变体,故又称诗余;因词合乐可歌,故又称乐府、曲子词;因此往往句子长短不齐,故又称长短句。

三.柳永生平及其影响:柳永(约9871053),初名三变,字耆卿,崇安(今

属福建)人。晚年任屯田员外郎,后人称他为柳屯田。排行第七,也称柳七郎,或柳七。他出身于书香仕宦之家,但个人世路坎坷,多次应进士试,不第。生活落拓,长期出入歌楼舞馆,与歌妓们相处密切,靠为她们填词作曲维持生活。正由于这样的生活境遇,使他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专业词人。他精通音律,既擅长作歌词,又擅长谱写乐曲。他创制了很多词调,而且这些词调得到广泛的传播,是当时知名度很高的音乐家。很多歌妓因善于演唱他所作的词,或者得到他的嘉许使得身价大大提升。

柳永作词雅俗兼擅,以俗为主,他继承和发展了民间词的传统,开创了文人俚词一路。他的词作有很深广的群众基础,形成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的局面。

四.整体感知。

1.请同学听录音,注意词中生字的读音,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这首词描绘

了一种怎样的都市生活场景?并试着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杭州的繁华与美丽的,抒发了他怎样的感受?

2.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这首词。

1)先看词的题目,词的题目是不同于诗的题目的,诗的题目一般概括的是诗

的内容,词的题目则是词的格律。首词都按照一个固定格律写成,这个格律叫词牌。词牌所定的格律包含句数、每句的字数、押韵、平仄等等,写作时须严格遵守,不得随意违背;也因此,我们平时不叫写词,叫填词;词往往分段,但不叫段,叫阙或片。望海潮这个词牌名就是柳永开创的,取自钱塘江潮天下奇观之意。

2)诗词赏析:

五.写作特点。

一句一景,写景富有层次感,利用了点染的表现手法。

点染:本是国画用语,指绘画时有的地方点,有的地方染,从而描绘出一幅和谐统一的借到古典诗词中来点即抽象评点,染即具体描写,二者紧密相连,表现作者的情志。如《天净沙秋思》中前四句为染,最后一句为点。结合例子来分析本词中点染手法的利用:

1)上片中东南是点,点染了杭州城的繁华热闹,宏伟气派。接着从城市规模、自然景观、市井面貌三个方面分别进行详细描绘,是染。通过具体描述直观且鲜明地展现了大都市的风彩。

2)下片中重湖是点,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是染,从山色之美、湖荷之胜、

人文风貌之佳三个方面进行点染。

六.小结。

这首词着力描写了钱塘江的繁华,展现了一派物阜民康、和谐安定的社会风貌,借以歌颂此地的长官治理有方,政绩卓著。

语文《望海潮》教案篇2

教学流程:

第一教学板块——了解作者,知晓背景。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一:“孙何帅钱塘,柳耆卿作《望海朝》词赠之云……此词流播,金主亮闻之,欣然有慕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

江之志。”

此词的创作年代也可据此定为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之前。这也是《乐章集》

中所能考订的作年最早的一首词。

北宋初期,历经五代战乱,城市人口都不多,而杭州能有十万人家,堪与北宋都城汴京媲美,因此柳永能铺陈其繁华。

《望海潮》是柳永创制的新词牌,钱塘江潮是天下奇观,调名当取其意。

第二教学板块――解词释句,整体感知。

1.齐读课文,结合注解了解词的大意。

2.强调以下词语的音、形、义:

⑴形胜:地理形势重要。

⑵参差:形容楼阁高低不齐。

⑶天堑:天然的壕沟,此处形容钱塘江的壮阔。堑,qiàn。

⑷重湖叠巘清嘉:巘,yǎn,山峰。清嘉,秀丽。

⑸高牙:原指军前大旗,因旗杆以象牙为饰而得名。词中代指孙何。

⑹异日图将好景:画下来。将,助词,无实义。

3.本词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钱塘”的繁华?

提示:历史沿革、城市规模、市容市貌、特色景观、生活图景等方面。

第三教学板块――品味语言,鉴赏形象。

1.若把“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句中的“卷”改为“推”好不好,为什么?

提示:“霜雪”比喻浪花,“怒涛卷霜雪”表现了钱塘江潮来时波滚浪翻,排山倒海的气势,用“推”则显得比较平板,力度与气势均没有“卷”强,对浪花飞溅的情态描写也不如“卷”形象逼真。

2.“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表现了怎样的生活情景?

提示:这几句极富生活情趣,晴天丽日,处处音乐悠扬;菱舟泛夜,传来阵阵歌声;老叟怡然垂钓,幼童嘻嘻采莲,好一派歌舞升平,百姓富足的盛世景象。

第四教学板块――学习表现手法,分析表达效果。

背诵《望海潮》,讨论:清刘熙载《艺概词曲概》:“词有点,有染”,说的是词的一种表现手法“点染”,它既有抽象的评点,又有具体的描述,二者紧密相连,表现鲜明的情志。本词就利用了“点染”的手法,请加以说明。

提示:上阙先点“钱塘自古繁华”,然后展开描写,“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

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利用动静结合、比喻、夸张等手法,极力铺排,从不同的角度表现杭州的繁荣、美丽、富饶。

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全词。

2.充分发挥你的想象,把下面的句子改写成一段绘景文字,不少于100字。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九年级《望海潮》优秀教案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有关宋词的常识和词人柳永的有关成就贡献,分析意象与意境,把握情感,分析表现手法。

过程与方法:在诵读中品味语言;通过合作探究完成对艺术手法的分析和鉴赏。

情感态度价值观:希望激起对祖国美好山河的热爱及对美好生活的珍惜。

【教学重点】

指导朗读,分析意象意境,理解内容和情感,并对艺术手法进行赏析。

【教学难点】

鉴赏其中的艺术手法。

【学习重点】

从意象入手,分析意象意境,在朗读中品味语言和技巧

【学习难点】

鉴赏艺术技巧。

【教法与学法】

教法:指导朗读,小组合作探究,点播提问;学法:反复诵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提前预习、背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同学们到过的城市中,你认为哪个城市的风物最让你赞叹?能给我们描述一下吗?(学生自愿发言)对于展现描写都市风貌的美,宋代词人柳永的《望海潮》可谓是最佳典范,传说此作品竟引起金兵南下侵占的欲望,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看他是如何描写杭州之美的。

二.首先请阅读单元说明,明确单元目标。然后简介宋词的有关常识及作家柳永。并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用展示)

三.朗读《望海潮》,因声求气。

1.首先提问背诵,以此检查课前预习情况。(因为熟读成诵是鉴赏的基础)

2.老师示范朗读,注意读准字音和节奏,有意识给同学们校音。

3.全体齐读,振奋精神,便于进入情境。为鉴赏做准备。

四.疏通文意

找两名同学用最优美的语言描绘上阙和下阙,最后用展示,意在引起对比,引导学生要提升表达能力。

五.分析意象意境:(作为鉴赏的切入点)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三分钟,同时找出词中出现的意象(同学们合作研讨,自身去黑板板书)

2.老师提示:指导分析意象和意境:

上片: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十万人家云树堤沙怒涛

天堑珠玑罗绮————杭州(美丽、富庶繁华)

下片:重湖叠巘桂子荷花羌管菱歌钓叟莲娃

千骑高牙————西湖(美丽、祥和、游人不断)

六.整体把握内容与情感:(落实教学重点)

研讨课后第一题:(前后桌四人为一组,研讨组织一份共同的答案,五分钟后回答)

问题:《望海潮》一词描绘了怎样的一种都市生活景象?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杭州的繁华与美丽的,抒发了他怎样的感情?

提示:太平、富庶、安定、祥和的都市生活景象。从地理位置说是东南重镇;从历史传统上看是三吴都会;自然景观方面有钱塘,有西湖,有壮丽,有秀美;从市井面貌上看,建筑设施美观,人口密集;百姓生活方面呈现出安居乐业的祥和局面。

从全词看,作者全面,细致地描绘了杭州的繁华与美丽,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杭州风物的惊叹、赞美与艳羡之情。

七.深化成果,展示评价:

1.请同学们找出你认为写得最美的句子,并有感情地朗读。(同学们结合刚才鉴赏提示,自由发言。老师用展示示例)

2.看前人如何评柳词(展示)

八.课堂小结,整体评价:

迷醉于柳永笔下的杭州,不禁心向往之。然而同学们认为柳永的描写完全符合当时的历史事实吗?(同学们回答)不尽然,作者这样写较大程度上是为了称赞当地长官孙何,这是柳永的一首投赠之作。不过客观评价,这首词在艺术表现方面还是取得了较大的成功。承平气象,形容曲尽,为拓宽宋词的艺术表现天地作出了贡献。最后让我们再一次大声齐读全词,来感受一位婉约作家的豪放之气。

语文《望海潮》教案篇4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者,掌握诗词的诵读技巧。

2.品味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中壮阔优美的意境。

3.学习诗词中铺陈的表现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

反复吟咏,感受词的音律美;利用联想和想象,感悟词的意境美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词的魅力,感受宋初杭州物阜民丰的盛景,培养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品味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中壮阔优美的意境;学习炼字方法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对杭州西湖的热爱之情;感受词的意境、情韵;学习诗中铺陈的表现手法

学习方法

1.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反复诵读,感悟体会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江南胜景自古令人魂牵梦绕,展开柳永的望海潮满眼一派商似繁盛的承平气象,富有天堂美誉的杭州更有天赐美景,八月钱塘西湖秀色,钱塘大潮是晴空排浪怒涛卷霜雪的黄钟大吕,西湖美景则是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丝竹管弦,美的景致,美的画面,美的笔调,美的神韵,美的音律,柳永在这里告诉我们什么叫真正的美,脱俗的美。

二.知识积累

1.词牌介绍

2.作者介绍

柳永(约987——约1053),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七.柳屯田。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

和歌伎生活,尤其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专业词人,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有《乐章集》,词作《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等颇有名。

3.背景介绍

宋真宗咸平末年,柳永从家乡前往京城开封应试,途经钱塘江(今浙江杭州)。柳永与孙何是布衣之交,此时孙何正好任两浙转运使,柳永想拜访他,但当时官府之家门禁极严,柳永一个平民是很难到孙何家去拜访的,柳永就写下了这首词,并使其在青楼被广泛歌唱以使孙何知道,第二天孙何就亲自前往见面。因此这是一首投赠词,目的是得到地方长官的召见和赏识。

二.整体感知。反复诵读

1.请同学听朗读录音(仅为参考找出瑕疵)

2.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感知大意(交流以什么样的语调带着什么样的情感来读)

3.再读课文(配乐)

朗读指导:

①感情饱满,适度夸张。

②上片首句朗读在“繁华”处升调且顿为下文蓄势,写钱塘江潮的壮观,词句

短小、如“怒涛”、“霜雪”、“天堑”这类色彩浓烈的而有气势的词语,音调急促,仿

佛大潮劈面奔涌而来,有雷霆万钧、不可阻挡之势。

③写西湖清幽的美景,文字优美,词曲变长,节奏要平和舒缓,读出心旷神

怡之感。结尾祝愿之辞要读的恳切。

4.概括词上下片的内容

三.合作探究赏析(品味语言、鉴赏形象、感受意境)

鼓励学生合作交流分析自身喜欢的语句,根据不同语句侧重某一方面分析鉴赏上片重点赏析“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下片重点赏析“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引导学生读透全词并有重点的进行鉴赏(从概括词意、分析意象、推敲词语、描述意境、修辞表现手法引导学生鉴赏,每个同学可以重点选取一句鉴赏,之后形成集体智慧取长补短)

(一)上片:描写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东南形胜”,是从地理条件、自然条

件着笔写的。杭州地处东南,地理位置很重要,风景很优美,故曰:“形胜”。“三

吴都会”,是从社会条件着笔写的。它是三吴地区的重要都市,那里人众荟萃,财

货聚集,故曰:“都会”。“钱塘自古繁华”,这一句是对前两句的总结,因为杭州有

这些特殊条件,因此“自古繁华”。是主旨句,在结构上总起全文。下面就对“形胜”、“都会”和“自古繁华”进行铺叙。“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是对“三吴

都会”的展开描写。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是对“东南形胜”的展开描写。这里选择

了钱塘江岸和江潮两种景物来写。一“绕”字尽显古树成行,长堤迤逦之态,“霜雪”

比喻浪花,一“卷”字又状狂涛汹涌,波浪滔滔之势。写出浪涛力度与气势,对浪花

飞溅的情态写的更形象逼真。大有滔天浊浪排空来,排山倒海山可催的气势。城外,烟云绿树环绕着江堤平沙,江水涌起的波涛如霜如雪,钱塘天险无边无涯。钱塘八月观潮,历来称为盛举。写杭州钱塘江潮是必不可少的一笔。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是对“钱塘自古繁华”的展开描写。描写了两个

方面:首先是商业贸易情况——“市列珠玑”,只用市场上的珍宝,代表了商业的丰富、商业的繁荣;第二是衣着情况——“户盈罗绮”,家家披罗着锦。“竞豪奢”,又

总括杭州的种种繁华景象。

诗人笔下钱塘繁华的不得了。

(二)下片:写西湖美景和人民和平安静的生活景象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写杭州西湖的湖山之美。这既是进

一步描写“东南形胜”,同时又是杭州人游乐的背景。“重湖”,写湖本身,西湖有里

湖和外湖;“叠巘”,写湖岸,山峰重叠。西湖水碧山青,秀美异常,因此说“清嘉”。“三秋桂子”照应“叠巘”二字,写山中桂花。“十里荷花”照应“重湖”写水里荷花。红

花绿叶,莲子清香,也是很能体现西湖特点的景物。南宋杨万里说:“毕竟西湖六

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三秋”,从时间着眼,点出桂子飘香的季节。“十里”,从空间着眼,渲染荷花的种植之广。这一句牵

动诸多意象:湖、山、秋月、桂花、荷花,这些意象扑面而来读了令人心旷神怡,“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工整的一联描写的不同季节的美景写得高度凝练,把西湖以至整个杭州的最美的景致概括出来,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传说金主完颜亮读到这首词后,对“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江南美景十分倾慕,遂起“投鞭渡江”之意,于1161年大举进攻南宋。谢处厚有感于此,写了一首诗:“莫把杭州曲子讴?荷花十里桂三秋。知草木无情物,牵动长江万里愁。”作者把完

颜亮大动干戈的责任归到柳永身。虽是传说柳永差点犯了个美丽的错误,就是把杭州美景写到了极至。

西湖不论任何季节、任何时间都是美的,景美人更美接下来就写到“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羌管弄晴,菱歌泛夜”两句为互文,即羌管弄晴、泛夜,菱歌泛夜、弄晴。意谓笛声歌声昼夜不停,在晴空中飘扬,在月夜下荡漾。“羌管弄晴”写的是白天人们悠扬的笛声,“菱歌泛夜”写的是人们晚上快乐欢快的歌声,“嬉嬉钓叟莲娃”是对前面两句的总括,因此这一句写的是杭州人民的游乐。“千骑拥高牙,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写的是杭州官员的游乐,分两方面写的,首

先是“乘醉听萧鼓”宴酣之乐,第二是“吟赏烟”山水之乐。“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

池夸”是对官员的美好祝愿。“好景”,表层意思是指钱塘的美好景观,实际代指其

政绩成就。

四.问题探究:

1.这首词描绘了一种怎样的都市生活景象?(太平、富庶、安定、祥和的都市

生活图景)

2.试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杭州的繁华与美丽的?(地理位置历史传统自

然景观市井面貌百姓生活)

3.这首词包含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对杭州风物的惊叹、赞美、艳羡。对

两浙转运使孙何的奉承)

五.方法探究

善于铺叙,是此词的特色之一。这首词选取最典型、最具表现力的景物,从最有特色的角度,铺叙,一句一景,写景富有层次感对杭州的繁华景象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描绘。特别是对钱塘潮和西湖的描写,非常充分,既有高度的概括性,又非常具体形象。极力铺排,从不同的角度表现杭州的繁荣、美丽、富饶。

六.拓展延伸:

请学生回忆描写杭州、西湖的诗句

七.再读课文:

人说美景如画,然而这般美景恐怕用尽天下丹青描绘不尽,让我们再一次走进《望海潮》,走进杭州,去体验那湖光山色,去游览那充满魅力的人间天堂。

八.欣赏西湖十景图片、观看《望海潮》MTV吟唱本词

九、布置作业(任选其一)

1.用散文句描述你所喜欢的词句

2.图画描绘

3.试着以诗词形式描写自身了解的胜地胜景

语文《望海潮》教案篇5

学习目标:

1.体会词的音律美,感受词的意境美。

2.探究学习这首词的艺术手法。

学习方法:

以学生为主,诵读、讨论、分析、感悟。

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宋代杭州的繁华富饶,加强民族自豪感,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1.同学们去过杭州吗?(我也没有去过。)我这里准备了两幅杭州风景的图片,大家欣赏一下。(展示课件)一千年前的杭州是什么样的?我这里没有图片了,我

给大家准备了一幅“文字图画”,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共同探究的《望海潮》,作者是北宋的柳永。(展示课件,板书课题、作者)

2.明确探究学习的目标。(展示课件)

3.介绍作者、背景,复习有关词的知识,(展示课件)。

二.诵读课文,感知内容,体会意境。

1.初读课本,扫除字音障碍,词义、词的活用,分小组进行,小组成员互相核查。

2.再读课文,体会词的音韵美。(本词押“a”韵)。(指导学生齐读)

3.欣赏“文字图画”。(引导、学生畅所欲言,能说出大体意思就要热情鼓励)

1)哪些词语最能概括体现出杭州的特征?

形胜、繁华(板书)

2)作者具体写了哪些景物或场面表现这些特征?

(同学找出具体景物和场面,并作简要分析)景物场面

(3)这些景物给你什么印象?一个词(字)概括(美景------美(板书)(有类似的词语就可以)

4)生活场面呢?

民------乐官------愉(板书)

5)一个词概括“人间天堂”(板书)

6)探讨最后一句,帮助加深理解全词感情,照应投赠之作,“好景”值得夸耀----祝愿早日回到京城。

惊叹、赞美、羡慕的感情。(板书)

7)带着感情再次诵读课文

小结文字图画:这些景物和场面,就是诗词当中的意象,本词借助意象所给人的美的情趣,所体现出来的欢乐愉快的情调,就是本词的意境。

嗅觉们再来吟诵一遍这首词,虽不一定“摇头晃脑”,内心一定要倾情投入,把词所体现的情调读出来,感受词的意境美。(先自由读,再找一个同学范读)。

4.同学们读的已经相当不错了,换一种考查方式,前后四位同学一组,在词中找出一句你们最欣赏的句子,借助想象和联想,用语言文字描绘出来,一人执笔,合作完成。

1)、找同学读

2)、小组之间交流

3)、贴到后黑板“合作探究展示台”上。

5.学习探究艺术特色。

四.作者为什么把这首词写得这么美?同学分析探讨,在课文中找到依据并分析。

1)抓住了最有代表性的景物来写。

2)先概括后具体,一句一景,从不同角度来写,写景有层次感。

3)利用了比喻、夸张、铺排、点燃、动静结合等手法。

4)用词特别准确。

作用:突出表现了杭州的繁荣、美丽、富饶。

6.情感态度价值观:宋代已如此富有(投赠之词,多少有点夸大),应有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7.小结课文。

五.布置作业:

1.找出二个用词准确的例句并分析。

《望海潮》原文和译文

原文:

江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译文:

东南形势重要,湖山优美的地方,三吴的都会,钱塘自古以来十分繁华。如烟的柳树、彩绘的桥梁,挡风的帘子、翠绿的帐幕,房屋高高低低,约有十万人家。高耸入云的大树环绕着沙堤,怒涛卷起霜雪一样白的浪花,天然的江河绵延无边。市场上陈列着珠玉珍宝,家庭里充满着绫罗绸缎,争讲奢华。

里湖、外湖与重重叠叠的山岭非常清秀美丽,有秋天的桂子,十里的荷花。晴天欢快地奏乐,夜晚划船采菱唱歌,钓鱼的老翁、采莲的姑娘都嬉笑颜开。千名骑兵簇拥着长官,乘醉听吹箫击鼓,观赏、吟唱烟霞风光。他日画上美好景致,回京升官时向人们夸耀

《望海潮》教学反思

《望海潮》对于我来说,是新课文,是人教版必修四中宋词单元的作品,是柳永歌颂城市繁华富庶的代表作。这首词意象多,情感充沛,共一百零七字,属于长调慢词,难于理解的词句较多,对于学生来讲,鉴赏有一定难度。

在讲这节课之前,我做了精心的准备,搜集了大量的资料,参考了很多老师的教学设计,但感觉这些资料教学内容千篇一律,问题设置极为平常,不能调动学生兴趣,探究的问题既没有广度也没有深度,就开始自身设计起来。

首先是导入,我从柳永入手,精要地讲他名字的由来、作者自身对自身的评价、本词的社会影响及本词诞生的背景,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再加上我制作的精美课件和当堂现场朗诵,更是让这种学习气氛更加浓郁。

在讲课期间,我还让学生不断读课文,走进文本,小组合作探究。先从大局入手,宏观把握全篇文章,用原文词语概括杭州的富庶繁华,再结合我们的印象中的杭州,对之有一个总的把握,再分析概括上下片的内容,做到了整体上的心中有数。

在探究环节,我设置了三个问题,一个是内容上,作者从哪些方面写杭州的美丽繁华富庶,选取了哪些意象,表达了什么情感;一个是语言上,分小组起立讨论鉴赏其中的一句或几句,散文化并说出手法、效果;一个是在写景上,还是分小组起立探讨鉴赏其写景的方法。通过这三个探究题的设置,充分让学生享受课堂,把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有充分的思考和大胆的表达。小组合作了,不再迷茫了,大家回答的时候也有的说了,学生更加自信了,思维能力也越来越强了。

在探究环节,我也引进了小组竞争机制。课前,把学生分好小组,每个小组都给自身组起了一个响亮的名字,如“北冥鱼”、“怀瑾”等。我在课前就把这些小组的

名字在黑板上写好,到探究的时候,学生开始回答问题,回答对一个加2分,起初是几个人举手,到后来就变成抢答了,场面极为火爆,也让讲台上的我和在场的老师感到震撼。原来,学生的积极性还可以这样调动。

整个探究环节用时近30分钟,主要是学生的尽情表达和老师的适时点拨引导,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观积极性,受到了意象不到的成果。

在这节课的后8分钟,我做了一个知识迁移拓展,在给我自身班学生讲课的时候,我布置了一个作业,每个学习小组完成一篇仿作,题目为《望海潮秦皇岛》,

高一2班侯雨奇同学的作品写得最好,我就把它拿到这节课请大家赏析,一个16

岁少年的作品,能写出这么有内容的诗词实属不易。全体19班学生对此进行了小

组合作赏析,从内容、手法到语言、结构,学生们赏析得很好,教学目标也得到了很好的落实。

纵观这节课,我觉得自身上得比较成功有如下亮点:

1.学生有效活动较多,小组合作得很有效率感,讨论热烈,回答问题积极踊跃。

2.学生读书,教师要求明确具体,极富气势。

3.教学流程顺畅,教师语言简洁,教师的语言极富鼓励性。

4.教学设计充分体现课标精神,问题设置让学生有话说,还有一定的约束性,

能充分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语文《望海潮》教案篇6

学习目标:

1.体会词的音律美,感受词的意境美。

2.探究学习这首词的艺术手法。

学习方法:

以学生为主,诵读、讨论、分析、感悟。

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宋代杭州的繁华富饶,加强民族自豪感,

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1.同学们去过杭州吗?(我也没有去过。)我这里准备了两幅杭州风景的图片,大家欣赏一下。(展示课件)一千年前的杭州是什么样的?我这里没有图片了,我给大家准备了一幅“文字图画”,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共同探究的《望海潮》,作者是北宋的柳永。(展示课件,板书课题、作者)

2.明确探究学习的目标。(展示课件)

3.介绍作者、背景,复习有关词的知识,(展示课件)。

二.诵读课文,感知内容,体会意境。

1.初读课本,扫除字音障碍,词义、词的活用,分小组进行,小组成员互相核查。

2.再读课文,体会词的音韵美。(本词押“a”韵)。(指导学生齐读)

3.欣赏“文字图画”。(引导、学生畅所欲言,能说出大体意思就要热情鼓励)

1)哪些词语最能概括体现出杭州的特征?

形胜、繁华(板书)

2)作者具体写了哪些景物或场面表现这些特征?

(同学找出具体景物和场面,并作简要分析)景物场面

(3)这些景物给你什么印象?一个词(字)概括(美)

景------美(板书)(有类似的词语就可以)

4)生活场面呢?

民------乐官------愉(板书)

5)一个词概括“人间天堂”(板书)

《望海潮》教案

《望海潮》教案 《望海潮》教案11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者,掌握诗词的诵读技巧。 2、品味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中壮阔优美的意境。(教学重点) 3、学习诗词中铺陈的表现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 反复吟咏,感受词的音律美;运用联想和想象,感悟词的意境美。(教学难点)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词的魅力,感受宋初杭州物阜民丰的盛景,培养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二、学习方法 1、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反复诵读,感悟体会。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入:同学们,俗话说的好“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江南胜景自古令人魂牵梦绕,富有天堂美誉的杭州更有天赐美景,钱塘大潮是晴空排浪怒涛卷霜雪,西湖美景则是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美的景致,美的画面,美的笔调,美的神韵,

美的音律,美不胜收。今天我们就通过柳永的《望海潮》,来领略一下这人间天堂的美丽景色。(板书) (二)知识积累 1、词的基本常识(见补充资料) 2、作者简介柳永(约987——约1053),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七、柳屯田。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尤其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专业词人,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有《乐章集》,词作《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等颇有名。 3、背景介绍 宋真宗咸平末年,柳永从家乡前往京城开封应试,途经钱塘江(今浙江杭州)。柳永与此时任两浙转运使的孙何是布衣之交,柳永想拜访他,但当时官府之家门禁极严,柳永一个平民是很难到孙何家去拜访的。柳永就写下这首词,并使其在青楼被广泛歌唱以使孙何知道,第二天孙何就亲自前往见面。所以这是一首投赠词,目的是得到地方长官的召见和赏识。 (三)整体感知反复诵读 1、请学生听朗读录音 2、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感知大意(交流以什么样的语调带着什么样的情感来读)

柳永《望海潮》教学设计七篇

柳永《望海潮》教学设计七篇 九年级《望海潮》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 1.掌握词的基本知识。 2.了解柳永及他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3.鉴赏这首词并利用联想、想像的方法领略词的意境美。 4.学习本词中点染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 鉴赏这首词并利用联想、想像的方法领略词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 学习本词中点染的表现手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俗话说的好上有天堂,下有苏杭那,杭州城到底有怎样的迷人景色能令我们的古人发出如此的感慨呢?今天我们就跟随词人柳永一起来学习一下他的《望海潮》,来领略一下这人间天堂的美丽景色。(板书)二.词的基本知识:

词,产生于晚唐,兴盛于宋,指一种可以合乐歌唱的新诗体。因词是诗的变体,故又称诗余;因词合乐可歌,故又称乐府、曲子词;因此往往句子长短不齐,故又称长短句。 三.柳永生平及其影响:柳永(约9871053),初名三变,字耆卿,崇安(今 属福建)人。晚年任屯田员外郎,后人称他为柳屯田。排行第七,也称柳七郎,或柳七。他出身于书香仕宦之家,但个人世路坎坷,多次应进士试,不第。生活落拓,长期出入歌楼舞馆,与歌妓们相处密切,靠为她们填词作曲维持生活。正由于这样的生活境遇,使他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专业词人。他精通音律,既擅长作歌词,又擅长谱写乐曲。他创制了很多词调,而且这些词调得到广泛的传播,是当时知名度很高的音乐家。很多歌妓因善于演唱他所作的词,或者得到他的嘉许使得身价大大提升。 柳永作词雅俗兼擅,以俗为主,他继承和发展了民间词的传统,开创了文人俚词一路。他的词作有很深广的群众基础,形成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的局面。 四.整体感知。 1.请同学听录音,注意词中生字的读音,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这首词描绘 了一种怎样的都市生活场景?并试着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杭州的繁华与美丽的,抒发了他怎样的感受? 2.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这首词。 1)先看词的题目,词的题目是不同于诗的题目的,诗的题目一般概括的是诗 的内容,词的题目则是词的格律。首词都按照一个固定格律写成,这个格律叫词牌。词牌所定的格律包含句数、每句的字数、押韵、平仄等等,写作时须严格遵守,不得随意违背;也因此,我们平时不叫写词,叫填词;词往往分段,但不叫段,叫阙或片。望海潮这个词牌名就是柳永开创的,取自钱塘江潮天下奇观之意。 2)诗词赏析:

望海潮教案

望海潮教案 望海潮教案汇总五篇 望海潮教案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词和宋词的相关情况;了解柳永的词作。 过程与方法:分析《蝶恋花》中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赏析最后两句;分析《望海潮》所采取的铺叙手法和点染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柳永的痴情和对杭州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分析《望海潮》所采取的铺叙渲染手法和点染手法。 教学难点:分析《蝶恋花》中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赏析最后两句。 教学方法:朗读、鉴赏、背诵、讨论、分析。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型:基本阅读。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蝶恋花 【导入语】 宋词和唐诗一样,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好诗在唐代已被诗人们写尽了,宋代文人就另辟蹊径,使词这种文学形式臻于完善,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使宋词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又一颗璀璨的明珠。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宋词的天地,去细细品位它们的动人之处。 【词和宋词介绍】 词,本来是配乐的歌词,所以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又称长短句。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一种,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词有词牌,又称词调。词牌,是原来乐谱也即词的格式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其段

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都有不同的规定。因为格式是固定的,所以写词叫“填词”,即按照词牌的格式把词填进去。词按字数的多少,可分为小令(58字内)、中调(59-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长调又叫慢词。词可以分段,分2、3、4段的依次叫双调、三调、四调,不分段者叫单调。词有四个特点:a 句子长短不齐,又叫“长短句”;b 有固定的词牌,字、句数、声韵固定,“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c 结构多为两片或两阙;d 押韵要么全押平韵,并一韵到底,要么全押仄韵,一韵到底,中途换韵不多。 词始于南朝,定形于中晚唐,盛行于宋代。宋代词的创作有一个发展变化过程。北宋初年,词人不多,所作限于小令和中调;到柳永、苏轼,词才发展到全盛时期。柳永被认为是婉约派的创新者;苏轼扩大了词的表现范围,开宋代豪放词的先河。南宋初年,词人目睹中原沦陷,欲图收复而不能,词中常含愤激之情,代表作家是辛弃疾。待到局势稍定,一部分词人又把精力放到音律和辞藻上来,代表作家是姜夔。 宋词分为两种风格:婉约派和豪放派。婉约派主要词人有柳永、周邦彦、李清照、姜夔等,他们认为“词为艳科”“诗庄而词媚”,多写情愁别绪、个人遭遇,特别讲究音律格律,风格清丽婉媚。豪放派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主张“以诗为词”“无言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不肯损害意思以迁就音律,“故为豪放不羁之语”,格调高昂,取材广泛。 【柳永介绍】 柳永:北宋词人,原名柳三变,字耆卿,排行老七,世称柳七,福建崇安人。他出身于书香仕宦之家,少年时代到汴京应试,流连于秦楼楚馆,常为歌妓填词作曲。由于流传的轶事和词中所表现的内容,人们都把他看作是一个风流浪子,以至不为时人所重,潦倒一生,功名不扬。尝有《鹤冲天》词云:“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宋仁宗闻而使之落榜,曰“何要浮名,且去填词”。由是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最后,他在饱受世态炎凉,“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考取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郎中。死之时,家无余财,群伎合金而葬。柳永是北宋第一个专业词人,从他开始,慢词始盛,打破了小令词垄断词坛的局面,使词体发展进入到一个新阶段。其词多描写羁旅行役、离愁别恨和同情妓女之作,反映了一定的社会现实。艺术上,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韵谐婉,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从上面的介绍我们得知,柳永是最早的歌坛偶像,其在当时的影响力绝不逊色于今天的“超女”。他的“粉丝”,也是历史上最狂热最忠诚也最具规模的“粉丝”。 论数量,当时民谣说“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就说明柳永的“粉丝”到处都有,遍布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多得不计其数。

《望海潮 》优秀教案

《望海潮》优秀教案柳永 知识与能力:⒈了解作者及宋词的常识,掌握诗词的诵读技巧。 ⒉掌握词中点染、铺陈的表现手法。 过程与方法:⒈反复吟读直至背诵,体会这首词的音韵美。 ⒉运用联想和想象,感悟词的意境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⒈让学生感受词的魅力,感受宋初杭州物阜民丰的盛景。⒉正确评价作者的写作目的。 教学重点:⒈把握词中所运用的意象,品味词的语言,体会词的意境。 ⒉分析词中写景的妙处,即体会作者如何通过意象的组合展现杭州人物之盛和风光之美的。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品赏词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教学方法:诵读与感悟、合作与探究、点拨与评说相结合。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我们也一直徜徉于诗的园林,在“国风”粗朴而纯美的乡野民声里结识了散璞玉之辉的“诗经”,在屈原浪漫而深沉的情感激流里邂逅了纵日月之光的“离骚”。我们的心灵之谷还回荡着李白“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的铿然之音、杜甫“万里悲秋常做客”的苍凉之叹。 今天,我们又将在这瑰丽的园子里摘取另一朵奇葩----宋词,并把我们关注的目光投向一个“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的杰出词人---柳永。(板书标题) 二、走近作者,知识积累 ㈠宋词: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宋词以它独有的魅力一直都那样熠熠生辉。下面哪一位同学说说宋词的发展脉络? 宋词代表了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北宋前期词坛的中心人物是晏殊和欧阳修,后来大政治家范仲淹又开辟了词的意境并启发了豪放派词风,慢词圣手柳永拓宽了词的篇幅并发展了宛约派词风。北宋后期大文学家苏轼对词进行了彻底的革新开创了豪放派词风,周邦彦则成为此时宛约派之集大成者。南宋前期辛弃疾、陈亮等继承了豪放词风并形成了爱国词派,李清照是此时的宛约派大家。南宋后期出现了以姜夔为首继承了宛约派词风并发展为格律词派。 ㈡作者简介: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北宋词人,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代表作《雨霖铃》。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因排行七,又称柳七。仁宗景祐元年(1034)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郎中。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许。他通晓乐律,熟悉民间乐曲,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也是第一个大量创作慢词的作者,更是以描写城市风貌见长的婉约派代表词人。 柳永大约在公元1017年(宋真宗天禧元年)时到京城赶考。以自己的才华他有充分的信心金榜题名,而且幻想着有一番大作为。谁知第一次考试没有考上,他不在乎,轻轻一笑,填词道:“富贵岂由人,时会高志须酬。”等了5年,第二次开科又没有考上,这回他忍不住要发牢骚了,便写了著名的《鹤冲天》: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 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 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柳永这首牢骚词不胫而走,宋仁宗听后大为恼火,并记在心里。柳永在京城又挨了三年,参加了下一次考试,这一次终于通过考试,但临到皇帝圈点放榜时,宋仁宗说:“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又把他给勾掉了。

《望海潮》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望海潮》教案 核心素养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有关宋词的常识,理解词作内容。 思维发展与提升:分析意象与意境,把握情感,赏析表现手法。鉴赏词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文化传承与理解:认识古诗词的当代价值,了解文学的城市记忆功能。 教学重点:品味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中壮阔优美的意境;学习炼字方法 教学难点:领悟作者对杭州西湖的热爱之情;感受词的意境、情韵;学习诗中铺陈的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诵读,讲解,点拨。 学法指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1、激趣导入 忍把浮名掷地,烟花巷,吟晓风残月;留得秃笔生花,柳岸边,叹才子佳人。千年前的北宋词坛,有这么一位专力写词的词人,有人说他是浪迹江湖的游客,有人说他是出没秦楼楚馆的风流才子,有人说他是自命不凡的白衣卿相,也有人说他是创作发展宋词的巨匠。无论怎样评价,有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他的词在当时就是最流行的歌曲,直到千年后的今天还在独领风骚。 他,就是柳永!今天,就让我们走近柳永,感受他词的魅力! 2、关于词的知识 1)、词的起源:兴起于隋唐,盛行于宋,并在宋代发展到高峰。词即歌词,指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即词是诗的一种,所以又称“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歌词”等。 2)、词牌和标题:词牌是一首词的词调的名称,词的标题是词的主要内容的集中体现。3)、词的分类: 按字数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 按段的多少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词的段落叫:阕或片) 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豪放和婉约派 (豪放派的主要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的主要作家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周邦彦等) 3、文学常识 婉约派: 婉约派为中国宋词流派。婉约,即婉转含蓄。其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有一种柔婉之美。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有李煜、柳永、晏殊、欧阳修、秦观、周邦彦、李清照等。 4、作者简介 柳永(约987—约1053),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排行第七,景祐元年(1034)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因此世称柳七、柳屯田、柳郎中。 ,崇安(今福建崇安)人。柳永生于“太平时,朝野多欢”的年代,但是,他碰上了号称“留意儒雅,务本向道”的宋仁宗,宋仁宗认为他“好为淫冶讴歌之曲”,只能去“填词”,从此柳永便打出“奉旨填词柳三变”的招牌,无所顾忌地“纵游娼馆酒楼间”,从而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专业词人。柳永是长调(慢词)的倡导者,他通晓音律,其词多为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之作,“尤工于羁旅行役”之题。 柳永创作的慢词,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因而风行天下,所谓“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他的《乐章集》存词二百一十多首。其中的《雨霖铃》《八声甘州》等都很有名。柳永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人,被誉为“才子诗人”。柳永以当时的新声

《望海潮》教案

《望海潮》教案 张平阳 217班 一教学目标: 流畅背诵,感知本词描写景物的方法。 掌握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二教学重点: 解构诗词内容 本词景物描写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 1、数量词运用所体现的风格。 2、景物描写中白描、铺叙手法。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五教学策略: 回顾激趣分析巩固拓展运用 六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 (一)导语: 《滕王阁序》导入 干谒词的基本内容:赞——谢——愿 (二)、背景介绍 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里记载,《望海潮》词传到金邦,金主完颜亮听到之后,欣然有慕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头鞭渡江之志”,激发了他要占领南宋的决心。一首词竟引发一场战争,这种传说可能不甚可靠,但至少说明这首词的传播之广,影响之大。 柳永不得志,到处飘泊流浪,寻找晋升的途径,希望有人能提拔他。柳永到杭州后,他的老朋友孙何正在当杭州太守,但孙何的门禁甚严,柳永是一介布衣,没办法见到孙何。柳永写了这首词,请了当地的一位著名的歌女,在孙何的宴会上,反复地唱着首词。孙何就请柳永吃了一顿饭,把他打发走了,后来也没有怎么提拔他。由这个故事来看,这首词是一首干谒词,目的是请求对方为自己举荐。 第二环节:整体感知: 1.学生齐读和自由读,对本词进行整体感知。(试背诵) 2.解构诗词内容

(1)抓关键词、关键句 关键词:形胜繁华 关键句: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3.上阕内容解析: 回顾写景的方法:(动静、白描、虚实、五觉、点面结合等) 解析技巧:关键词“类别”“意象”“特点”“手法” (1)内容: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繁华热闹 (2)内容: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自然形胜 (3)内容: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繁华奢侈 手法:夸张白描动静虚实视觉听觉 4.下阕内容解析: (1)内容: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秀丽幽美 (2)内容: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安乐祥和 (3)内容:千骑拥高牙。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盛大雅致与民同乐手法:夸张虚实动静视觉听觉嗅觉 小结:夸张白描以点带面虚实结合动静结合五觉结合 6.要求背诵全词 7.可以仿效之处: 明确的目的性;结构的严谨性;写景的层次性;多角度性;选材的典型性。 8.本词中的数量词的运用有什么特色? 明确:词中数量词的使用尤见匠心,“三吴都会”、“十万人家”、“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前骑拥高牙”等,或实写,或虚写,或夸张,营造出高迈豪放的气势,整首词所表现出来的博大豪迈的格调,已接近于苏轼所开创的豪放词风。(词风豪放) 第三环节:知识的运用 简要赏析下面得诗词: 少年游柳永 长安古道马迟迟,高柳乱蝉嘶。 夕阳鸟外,秋风原上,目断四天垂。 归去一云无踪迹,何处是前期? 狎兴生疏,酒徒萧索,不似少年时。 简要鉴赏这首词。

高二语文《望海潮》教学设计6篇

高二语文《望海潮》教学设计6篇 高二语文望海潮教案篇一 教学流程如下: 一、导入 二、1、教师范读,请学生注意读音、断句 2、学生齐读 3、请学生根据出示的诵读提示和注释自由读课文 4、提问词义,学生个读 【感受:1、很规范很传统的诗歌教学第一环节】 三、分析上阕: 1、前三句: ①请学生描绘,然后问:有什么感受? ②比较:“长忆孤山”与课文“东南形胜……” 生答师点拨 过渡:引导学生找出三个关键词——形胜,都会,繁华 【感受:2、此处比较甚好,于无疑处生疑,比出了原文的意蕴】 2、品读“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师:改为“绿柳小桥……”如何? 生分析:原句更大气,“烟”显得朦胧 突然,一个学生说:老师,我觉得可以改成“风柳画桥,珠帘翠幕”,如何?“珠帘”正好和下文的“竞豪奢”照应 教师引导:原文中“风帘”更有动感

学生反驳:我的改句中前面已经有“风”,前后句是动静结合 教师请其他同学谈看法,另一学生说:我觉得不能用“珠帘”,因为后面有“参差十万人家”,平常老百姓家不一定都用得起“珠帘”的 教师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个问题我们留到课下探讨吧 【感受:3、此处和本课另一处是课堂自发生成的,是优秀的学生说出的个性见解这两处给所有听课老师和评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家都为授课老师没有把握住精彩的生成而遗憾平心而论,如果我们处在这种大赛的舞台上,处在那种紧张的情景下,我们能把握住这精彩的生成吗?我的答案是:至少我不能完全把握住我在听课时,又震惊又激动——震惊的是很可能我也把握不了这样的场面,自己的教学机智有待提高;激动的是我能教到这样优秀的学生该有多好啊!在平常的课堂上,师生之间一定会有很多精彩的对话,从而实现教学相长 说说生成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分别在不同的地方表达了他对生成的看法:“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做出相应的变动”“一个好的教师,并不见得能明察秋毫地预见到他的课将如何发展,但是他能够根据课堂本身所提示的学生的思维的逻辑和规律性来选择那必要的途径而走下去”教师讲公开课,要把课备到特别透的地步,以随时生成“不可预约的精彩”我省名师代昆鹏讲《定风波》,充分的备课使他足以应对优秀学生任何的提问和课堂生成(详见拙作《准备有多好,生成就有多美》,见2011年1月26日《教育时报课改导刊》)我们应该向代老师学习 再来谈此处的突发事件课堂上,最后一个学生回答:“我觉得不能用‘珠帘’,因为后面有‘参差十万人家’,平常老百姓家不一定都用得起‘珠帘’的”当时我听到此处,豁然开朗,忍不住拍案叫绝说得多好,这就是学生的力量啊!是啊,此时教师或许可以抓住这个契机说:“你替老师做了回答改成‘风柳画桥,珠帘翠幕’,可见这位同学注意到了原词中的动静结合,故也改成了动静结合的句子但是,它的下一句紧接着是‘参差十万人家’,所以此处强调的是人家多所显示的繁华,而非豪奢的繁华而‘竞豪奢’所总结的则是与其紧挨的上文‘市列珠玑,户盈罗绮’你的改动或许是作者最初想到的,但作者为了每一层所强调的重点,或许忍痛改成了现在的句子总之,你的句子同样精彩” 呵呵,这都是事后诸葛亮的不当之言还是那句话,若我处在当时的情境下,我亦不能把握好,我们不能苛责余老师】 3、品读“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①学生描绘这几句的画面 ②这几句中哪个字更好? 学生赏析:“卷”……

《望海潮》语文教学设计

《望海潮》语文教学设计 《望海潮》语文教学设计(精选10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收集的《望海潮》语文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望海潮》语文教学设计篇1 教学目标: 1、掌握词的基本知识。 2、了解柳永及他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3、鉴赏这首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 4、反复诵读,背诵这首词。 教学重、难点: 1、学习本词中点染的表现手法。 2、赏读名句。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俗话说的好“上有天堂,下有苏杭”,那么,杭州城到底有怎样的迷人景色能令我们的古人发出如此的感慨呢?今天我们就跟随词人柳永一起来学习一下他的《望海潮》,来领略一下这人间天堂的美丽景色。(板书课题) 二、走进宋词 词的有关知识 1、词的起源:兴起于隋唐,盛行于宋,并在宋代发展到高峰。词即歌词,指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即词是诗的一种,所以又称“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歌词”等。 2、词牌和标题:词牌是一首词的词调的名称,词的标题是词的主

要内容的集中体现。 3、词的分类: 按字数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 按段的多少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词的段落叫:阕或片) 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豪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主要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的主要作家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周邦彦等) 三、作者简介 柳永,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七、柳屯田。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尤其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有《乐章集》。 四、写作背景 《望海潮》这首词是柳永年轻时的作品,他从家乡福建崇安前往开封应试,路过杭州,拜谒世交前辈两浙转运使孙何,于是写此词投赠他。这首词里,柳永以生动的笔墨,把杭州描绘得富丽非凡,写景多于投赠之意。 五、欣赏杭州西湖传统景观(幻灯片展示) 平湖秋月苏堤春晓曲苑风荷断桥残雪 柳浪闻莺花港观鱼雷峰夕照南屏晚钟 三潭印月 六、朗读欣赏(flash动画) 七、内容分析 思考:这首词描绘了一种怎样的都市生活景象?试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杭州的繁华与美丽的,抒发了他怎样的感情? 环境美丽、经济繁荣、生活安定的都市生活图景。 (总括钱塘繁华)

柳永《望海潮》教案设计(通用6篇)

柳永《望海潮》教案设计(通用6篇) 柳永《望海潮》教案设计(通用6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柳永《望海潮》教案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柳永《望海潮》教案设计篇1 【教学目标】 1、因声求气,掌握诵读方法。 2、推敲语言,体会炼字技巧。 3、描述意境,学习点染艺术。 【教学重点】 1、体会炼字技巧。 2、学习点染艺术。 【教学难点】 1、探寻主旨。 2、背诵全词。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公元1161年,金大举进攻北宋。据《鹤林玉露》一书记载:有一首词“流播,金主亮闻歌,欣然有慕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之志。”后人谢处厚有感于此,写了一首诗:“谁把杭州曲子讴?荷花十里桂三秋。那知卉木无情物,牵动长江万里愁!”谢处厚把金兵大动干戈、大举进攻北宋的责任归到这首词及其作者身上。 完颜亮的侵犯是不是就因为这首词的关系?(肯定不是的,他们都夸大了文学的作用了。)但有一点肯定的是,这首词的影响非常大。这首词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柳永的《望海潮》。 二、积累·整合

1、柳永介绍。【据中国社科院杨义研究员统计,柳永今存下212首词中,近40首词近乎全景式地描绘大都市!】 2、题目解说。既是词牌(柳永自制之词牌,与音乐有关),又是标题(与内容有关)。 三、感受·鉴赏 (一)因声求气,掌握诵读方法。 1、学生朗读。 2、教师正音。 ①读准字音。(注意韵脚) ②读对句读。(注意节奏) ③读出情感。(注意抑扬) 3、教师范读。(或听配乐朗诵) 4、学生体味,师生齐读。 ①全词感情饱满,适度夸张,铿锵有力。 ②上片写形胜之地和钱塘江潮的壮观:词句短小,“怒涛”、“霜雪”、“天堑”这类色彩浓烈的而有气势的词语,音调急促,仿佛大潮劈面奔涌而来,有雷霆万钧、不可阻挡之势。 ③下片写西湖清幽的美景,文字优美,词曲变长,节奏平和舒缓,读出心旷神怡之感。 5、概括主要内容。(结合注释,整体把握全词内容) 上片:描写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景象。 下片:写西湖美景和人民和平安静的生活状况。 (二)推敲语言,体会炼字技巧。【板书:炼字动词数词】 1、“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朗读】 三句是对“东南形胜”的展开描写。这里选择了钱塘江岸和江潮两种景物来写。一“绕”字尽显古树成行,长堤迤逦之态。“霜雪”比喻浪花。一“卷”字又状狂涛汹涌,波浪滔滔之势。写出浪涛力度与气势,把浪花飞溅的情态写得更形象逼真,大有滔天浊浪排空来,排山倒海山可催的气势。城外,烟云绿树环绕着江堤平沙,江水涌起的波涛如霜如雪,钱塘天险无边无涯。钱塘八月观潮,历来称为盛举。

2023年《望海潮》教案

2023年《望海潮》教案 2023年《望海潮》教案11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宋词的常识和词人柳永的有关成就贡献,分析意象与意境,把握情感,分析表现手法。 2、在诵读中品味语言,通过合作探究完成对艺术手法的分析和鉴赏。 3、激起对祖国美好山河的热爱及对美好生活的珍惜。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词词,提高阅读诗歌阅读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分析意象与意境,把握情感,分析表现手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反复吟咏,体会本次的音韵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感受送出杭州物阜民丰的盛景,培养对祖国山河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析意象意境,理解内容和情感,并对艺术手法进行赏析。

难点:品读语言,对艺术手法进行赏析。 课前准备 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2、制作课件 一、导入新课 俗话说的好,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江南盛景,四股令人魂牵梦绕。富有天堂美誉的杭州更有天赐美景,钱塘大潮是晴空排浪。怒涛卷霜雪,西湖美景则是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美的景致。美的画面没得比跳美的神韵,美的音律美不胜收,今天就让我们通过刘勇的《望海潮》来领略一下这人间天堂的美丽景色。 二、写作背景 《望海潮》是柳永年轻时的作品。他从家乡福建崇安前往开封应试,路过杭州,拜谒旧两浙转运使孙何,写了这首词赠给他。所以,有人说这是投赠之作(在宋代以长调来写景物投赠之作,当以柳永青年时期所写的这一首词为较早),但词中描写景物多于写投赠之意我们也不妨把它作为写杭州风景的作品。柳永用铺叙的手法,由都会而重湖,由十万人家而钓叟莲娃,层层展开,淋漓尽致地反映了北宋前期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富庶的太平景象。 三、作者介绍

柳永《望海潮》教学设计

柳永《望海潮》教学设计 (实用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合同协议、演讲稿、策划方案、报告大全、条据文书、公文素材、教育资料、散文诗歌、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texts for everyone,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speech drafts, planning plans, report summaries, documentary documents, official document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prose and poetry,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

《望海潮》教案(精选3篇)

As long as there are things you want to do and people you want to meet, don't think about the outcome, just run hard.简单易用轻享办公(页眉可删) 《望海潮》教案(精选3篇) 《望海潮》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作者,掌握诗词的诵读技巧。 2、品味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中壮阔优美的意境。 3、学习诗词中铺陈的表现手法 能力目标: 反复吟咏,感受词的音律美;运用联想和想象,感悟词的意境美 情感目标: 让学生感受词的魅力,感受宋初杭州物阜民丰的盛景,培养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品味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中壮阔优美的意境;学习炼字方法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对杭州西湖的热爱之情;感受词的意境、情韵;学习诗中铺陈的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 1、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反复诵读,感悟体会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1、同学们去过杭州吗?(我也没有去过.)我这里准备了两幅杭州风景的图片,大家欣赏一下。(展示课件)一千年前的杭州是什么样的?我这里没有图片了,我给大家准备了一幅“文字图画”,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共同探究的《望海潮》,作者是北宋的柳永。(展示课件,板书课题、作者) 2、明确探究学习的目标。(展示课件) 3、介绍作者、背景,复习关于词的知识,(展示课件)。

二、诵读课文,感知内容,体会意境。 1、初读课本,扫除字音障碍,词义、词的活用,分小组进行,小组成员互相核查。 2、再读课文,体会词的音韵美。(本词押“a”韵)。(指导学生齐读) 3、欣赏“文字图画”。(引导、学生畅所欲言,能说出大体意思就要热情鼓励) (1)哪些词语最能概括体现出杭州的特征? 形胜、繁华(板书) (2)作者具体写了哪些景物或场面表现这些特征? (同学找出具体景物和场面,并作简要分析)景物场面 (3)这些景物给你什么印象?一个词(字)概括(美) 景------美(板书)(有类似的词语就可以) (4)生活场面呢? 民------乐官------愉(板书) (5)一个词概括“人间天堂”(板书)

《望海潮》教案

《望海潮》教案 篇一:《望海潮》教学设计 语文必修四 第二单元宋词 单元教学指要→了解词的常识。→结合单元教学指要,老师补充讲解:(多媒体板书) 一、内容综述 当诗歌的盛世成为过去的时候,作为“诗余”的词走向了前台。走进词的天空,你会发觉这里别有洞天,豁然开朗。少了大唐的气概,多了两宋的情怀;少了“天降大任于斯人也”的傲气,多了“润物细无声”的含蓄。但不管怎么样,有一样东西是不变的,那就是沐浴在文学的天空中,你都可以吸取到精神的养分。 本单元选取的是四位有名词人的作品。四人中苏轼和辛弃疾是北宋和南宋的豪放派代表;而柳咏和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其中,柳咏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文人,李清照是宋代最杰出的女词人。四人在词坛上都占有一席之地。今日选四人各富代表性的词来学习,领会其独特的风采。 二、词的起源 词产生于唐,盛行于宋,在唐代广为流传,(有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之称,是我过上下五千年绚烂文化的真实写照)最初是宋代的“流行歌曲”。词即歌词,指可以

和乐唱歌得诗体,即词是诗的一种。(基本上都可以用来吟唱)词有很多别称,如“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曲词”“歌词”等。 三、关于词牌和标题 词的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次的主要内容;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延长:有时候只有词牌,没有标题;有时候词牌和标题都有,这时词牌在前,标题在后。 四、词的分类 1.按字数多少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 2.按段的多少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词的段落叫“阙”或“片”)。 3.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主要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的主要作家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周邦彦、姜夔等)。 4.柳咏词两首 望海潮 教学目标: 1.了解柳永及他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2.鉴赏这首词并运用联想、想像的方法领会词的意境美。 教学重点:鉴赏这首词并运用联想、想像的方法领会词

望海潮教案合集8篇

望海潮教案合集8篇 望海潮教案篇1 一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流畅背诵,感知本词的景物描写方法。 2、了解柳永在词史上的地位。 3、把握词的一些基本常识。 二教学重点: 1、柳永对慢词长调的开创意义。 2、本词景物描写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 1、数量词运用所表达的风格。 2、景物描写中白描、铺叙手法。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商量法、点拨法 五参考书目: 1、《中国文学史》(三),游国恩等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 2、《唐宋词名篇讲演录》,王兆鹏著,广西高校出版社 3、《中国古代诗词精品赏读丛书:柳永》,赵长征编著,五洲传播出版社 六课时支配: 两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口语训练 (一)导语: 晏殊是北宋前期的代表性词人,写了许多婉约曲致、歌咏升平的词作。14岁入朝后,历任要职,官至仁宗朝的宰相,生平宠爱文学,又喜爱荐拔人才。北宋诗人张舜民写了一本笔记叫《画墁录》。书中的第一卷里说,柳永第一次赴汴京预备参与科举时,流连于花街柳巷,没能考取功名,他写的《鹤冲天》中有一句词“忍将浮名,换了浅吟低唱”得罪了仁宗皇帝,很长时间内吏部不让他升迁。柳永就去找同是词人的当朝宰相晏殊,盼望能拉他一把。但晏殊却挖苦他作“彩线慵拈伴伊坐”之类的情词,和当时的“深斥浮艳虚华之文”的仁宗皇帝一样,鄙视他的俚俗浮艳的词风,自然不愿帮他。不过这个晏殊是个特别有诚信的人,七岁能文,被誉为神童。十四岁参与科举考试时,宋真宗召见了他,让他和进士们一起在朝廷接受面试。晏殊在会试中看了题目后,向皇上奏道:“臣十天前已做过这篇文章,草稿尚在,请圣上另命一题。”皇上赞其老实,当众赐同叔进士出身。正是他的老实获得了皇帝的信任,也最终关心他官场上的升迁。我的故事讲完了,下面把时间留给发言的同学。 (二)口语表达: 话题:同学们可就毅力这个话题,结合自己看过的某本书,某个名人的名言、某个影视中的人物事迹,发生在同学中的某个人或事作主题发言。 训练:请五六名同学上讲台,每个人作五分钟的主题发言。

《望海潮》教案

《望海潮》教案 《望海潮》教案精选两篇 《望海潮》教案第一篇 一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流畅背诵,感知本词的景物描写方法。 2、了解柳永在词史上的地位。 3、掌握词的一些基本常识。 二教学重点: 1、柳永对慢词长调的开创意义。 2、本词景物描写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 1、数量词运用所体现的风格。 2、景物描写中白描、铺叙手法。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五参考书目: 1、《中国文学史》(三),游国恩等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 2、《唐宋词名篇讲演录》,王兆鹏著,广西大学出版社 3、《中国古代诗词精品赏读丛书:柳永》,赵长征编著,五洲传播出版社六课时安排: 两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口语训练 (一)导语: 晏殊是北宋前期的代表性词人,写了很多婉约曲致、歌咏升平的词作。14岁入朝后,历任要职,官至仁宗朝的宰相,生平喜爱文学,又喜欢荐拔人才。北宋诗人张舜民写了一本笔记叫《画墁录》。书中的第一卷里说,柳永第一次赴汴京预备参加科举时,流连于花街柳巷,没能考取功名,他写的《鹤冲天》中有一句词“忍将浮名,换了浅吟低唱”得罪了仁宗皇帝,很长时间内吏部不让他升迁。柳永就去找同是词人的当朝宰相晏殊,希望能拉他一把。但晏殊却讽刺他作“彩线慵拈伴伊坐”之类的情词,和当时的“深斥浮艳虚华之文”的仁宗皇帝一样,鄙视他的俚俗浮艳的词风,自然不肯帮他。不过这个晏殊是个非常有诚信的人,七岁能文,被誉为神童。十四岁参加科举考试时,宋真宗召见了他,让他和进士们一起在朝廷接受面试。晏殊在会试中看了题目后,向皇上奏道:“臣十天前已做过这篇文章,草稿尚在,请圣上另命一题。”皇上赞其诚实,当众赐同叔进士出身。正是他的诚实获得了皇帝的信任,也最终帮助他官场上的升迁。我的故事讲完了,下面把时间留给发言的同学。 (二)口语表达: 话题:同学们可就毅力这个话题,结合自己看过的某本书,某个名人的名言、某个影视中的人物事迹,发生在同学中的某个人或事作主题发言。 训练:请五六名同学上讲台,每个人作五分钟的主题发言。 点评:根据同学发言的情况,针对主题是否鲜明、语言是否流畅,讲话是否有感染力,讲话的姿态等和同学们一起做个点评。并现场打分,作为一项平时成绩。 第二环节:课文教学 一、词的基本常识: (1)词的起源:词产生于唐,盛行于宋,在唐代广为流传,最初是宋代的“流行歌曲“。词即歌词,指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即词是诗的一种。 词有很多别称,如“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曲词”“歌词”等。 (2)关于词牌和标题:词的标题是词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词的主要内容;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 (3)词的分类 按字数多少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

柳永《望海潮》教案

柳永《望海潮》教案 彬县新民中学胡元平 一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流畅背诵,感知本词的景物描写方法。 2、了解柳永在词史上的地位。 3、掌握词的一些基本常识。 二教学重点: 1、柳永对慢词长调的开创意义。 2、本词景物描写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 1、数量词运用所体现的风格。 2、景物描写中白描、铺叙手法。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五参考书目: 1、《中国文学史》(三),游国恩等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 2、《唐宋词名篇讲演录》,王兆鹏着,广西大学出版社 3、《中国古代诗词精品赏读丛书:柳永》,赵长征编着,五洲传播出版社六课时安排:两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口语训练 (一)导语:

晏殊是北宋前期的代表性词人,写了很多婉约曲致、歌咏升平的词作。14岁入朝后,历任要职,官至仁宗朝的宰相,生平喜爱文学,又喜欢荐拔人才。北宋诗人张舜民写了一本笔记叫《画墁录》。书中的第一卷里说,柳永第一次赴汴京预备参加科举时,流连于花街柳巷,没能考取功名,他写的《鹤冲天》中有一句词“忍将浮名,换了浅吟低唱”得罪了仁宗皇帝,很长时间内吏部不让他升迁。柳永就去找同是词人的当朝宰相晏殊,希望能拉他一把。但晏殊却讽刺他作“彩线慵拈伴伊坐”之类的情词,和当时的“深斥浮艳虚华之文”的仁宗皇帝一样,鄙视他的俚俗浮艳的词风,自然不肯帮他。不过这个晏殊是个非常有诚信的人,七岁能文,被誉为神童。十四岁参加科举考试时,宋真宗召见了他,让他和进士们一起在朝廷接受面试。晏殊在会试中看了题目后,向皇上奏道:“臣十天前已做过这篇文章,草稿尚在,请圣上另命一题。”皇上赞其诚实,当众赐同叔进士出身。正是他的诚实获得了皇帝的信任,也最终帮助他官场上的升迁。我的故事讲完了,下面把时间留给发言的同学。 (二)口语表达: 话题:同学们可就毅力这个话题,结合自己看过的某本书,某个名人的名言、某个影视中的人物事迹,发生在同学中的某个人或事作主题发言。 训练:请五六名同学上讲台,每个人作五分钟的主题发言。 点评:根据同学发言的情况,针对主题是否鲜明、语言是否流畅,讲话是否有感染力,讲话的姿态等和同学们一起做个点评,并现场打分,作为一项平时成绩。 第二环节:课文教学

《望海潮》柳永教学教案设计-望海潮 柳永教案

《望海潮》柳永教学教案设计|望海潮柳永教案 《望海潮》词调始见于《乐章集》,为柳永所创的新声,教学中做好《望海潮》的教案设计可以增加上课效果。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望海潮》的教案设计,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望海潮》教案设计一 【教学目标】 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词的音律美,品味词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学习炼字的艺术,感受词人热爱祖国河山秀丽风光的情怀。欣赏词中铺陈描述的表现手法,运用联想和想象,感悟词的壮阔优美的意境,初步分析概括词的艺术特色。了解宋初杭州物阜民丰的盛景,培养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词的音律美,品味词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学习炼字的艺术,感受词人热爱祖国河山秀丽风光的情怀是学习重点,欣赏词中铺陈描述的表现手法,感悟词的壮阔优美的意境,初步分析概括词的艺术特色是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宋词的常识:词牌名、词题、小令、中调、长调、婉约派、豪放派 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七、柳屯田。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柳永的词作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尤其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 创作慢词,被称为北宋婉约派正宗。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

时流传很广,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对宋词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望海潮》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二、配乐朗读,读出节奏,感受语言美。 【学生朗读后,教师指导节奏、用韵,配合多媒体图片音乐交互效果,示范朗读,然后指导学生配乐诵读,读出美感一读体验,二读示范,三读品尝】 三、知人论世,了解背景,感悟词意。 【学生初步概括分析作品的主要意象(内容)和风格,简介背景,体会词的意境与作者的情感。学生自由发言,只要言之有理,大意解读准确即可。老师有针对性地适当引导,在语言表述规范上作示范,不作过分硬性的定评】 【上片】写杭州城的优美风景与繁荣景象。形胜、繁华是点睛之笔,概括全篇。 【下片】写西湖景区清秀迷人的湖光山色与官同游同乐的愉悦祥和气氛。(形胜、繁华) 【移步换景的描写方法,由景到物、由物到人的描写顺序,起承转合的典型结构】 【背景】 这是一首投赠词。宋真宗咸平末年,柳永往京城开封应试,路过钱塘(今杭州)赏观钱塘江大潮,游览西湖胜景,想拜访任两浙转运使的好朋友孙何,又很难见到他,于是自创新曲,谱写了这首《望海潮》。让青楼歌伎传唱,第二天孙何就亲自前往见面。 【风格】 对仕途充满憧憬,又是写给两浙转运使孙何的投赠词,赞叹杭州胜景与繁华,包含着对朋友政绩的褒扬赞美之意,也表现作者心目中的政治理想与抱负。 无论从意象画面气势或氛围来看,都更加接近于豪放词的风格,可以说是柳永词作中较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