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道乡村旅游发展工作方案
关于促进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

关于促进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按照自治区构建“三地两带一中心”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新格局的要求,全面推动我区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加快形成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提出如下措施。
一、加快乡村旅游业态融合发展推动乡村旅游与农业、林业、水利、健康、体育、教育、科技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乡村旅游产品提质增效。
依托特色农业资源发展观光休闲农业旅游,推动田园综合体、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建设。
依托森林、水域、医药等资源发展康养旅游,建设森林人家、水利风景区和乡村康养小镇。
依托文化和自然遗产、农业种植技术开发研学旅游产品,推动乡村研学旅游目的地建设。
依托传统节庆和民间竞技活动,培育体育旅游精品赛事。
将科普元素融入乡村旅游,开发科普旅游精品线路,打造科普乡村旅游品牌。
结合大数据和信息科技,开展智慧乡村旅游试点工程建设,推动乡村智慧旅游发展。
(责任单位: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发展改革委、教育厅、科技厅、自然资源厅、住房城乡建设厅、农业农村厅、水利厅、卫生健康委、林业局、体育局、大数据发展局,各设区市人民政府。
排在首位的为牵头单位,下同)二、加强乡村旅游品牌建设树立乡村旅游品牌意识,提升品牌形象,增强乡村旅游品牌影响力和竞争力。
整合乡村旅游优质资源,推出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乡村旅游品牌,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乡村旅游品牌体系。
建立优质乡村旅游企业名录,开展乡村旅游精品工程,推进乡村旅游标准化试点工作。
对自治区星级乡村旅游区整合资源成功创建国家AAAA级(含)以上旅游景区、生态旅游示范区、旅游度假区,以及农业、林业、水利、康养、教育、体育等国家级品牌的,除原有奖励资金外,额外给予奖补。
(责任单位: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财政厅、农业农村厅、林业局、水利厅、体育局、教育厅,各设区市人民政府)三、丰富乡村旅游文化内涵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挖掘乡村民族文化、传统文化、民俗文化、农耕文明等乡村旅游特色文化,加强乡村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发展有文化脉络、地域风貌、民族特色的美丽乡村。
乡村旅游发展实施方案

乡村旅游发展实施方案乡村旅游发展实施方案为充分挖掘和利用“三农”资源,拓展农业文化、生态、观光功能,进一步推进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快速发展,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本方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旨在实现“乡村秀美、环境优美、产业大美、社会和美、生活甜美”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发展目标。
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多方参与、市场运作,结合扶贫开发、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和旅游特色村建设,不断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丰富乡村旅游产品,优化乡村旅游环境,促进乡村旅游向市场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实现以旅助农,以农兴旅,农旅结合,城乡互动,为城经济社会做出新的贡献。
二、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意义乡村旅游是利用区域乡村独特的自然环境、田园风光、生态植被、民俗风情、农耕文化、乡村聚落等资源,为旅游者提供观光、休闲、度假、体验、健身、娱乐及购物的一种旅游活动。
发展乡村旅游可以充分利用农村旅游资源,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拓宽农业功能,延长农业产业链,使农村生产的农副产品就地消费,增加农民收入。
通过农村旅游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可以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当地农民参与投资、经营旅游业,也可以大幅增加农民收入,实现“生活宽裕”的目标。
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保护乡村生态环境,推动环境治理和村庄整体化建设,促进农村科学规划与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农村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同时发展乡村旅游,也可以挖掘、保护和传承好农村文化,通过旅游可以吸收现代文化,形成新的文明乡风,可以通过城里游客的带动,把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市意识等信息辐射到农村,使农民不用外出就能接受现代化意识观念和生活俗,提高农民素质。
三、街道乡村旅游发展现状街道是一个集山区、半山区、坝区、城郊区为一体的典型农业街道,交通环境便利、自然资源丰富。
近年来,街道结合当地实际,积极推进乡村旅游发展,建设了一批农家乐、生态观光园、文化村落等乡村旅游项目,初步形成了以休闲度假、观光旅游、农事体验、文化探秘等为主要内容的乡村旅游产业。
街道生态旅游工作总结范文(3篇)

第1篇一、前言近年来,XX街道深入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紧紧围绕“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工作思路,全力推进生态旅游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现将本年度生态旅游工作总结如下:一、工作回顾1. 强化规划引领,优化旅游布局本年度,XX街道紧紧围绕生态旅游发展目标,结合实际情况,编制了《XX街道生态旅游发展规划》。
规划明确了生态旅游发展定位、目标、空间布局和重点项目,为生态旅游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导。
2.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旅游品质一是加强旅游道路建设,完善交通网络。
二是加大旅游基础设施投入,提升旅游接待能力。
三是推进生态景观提升,打造优美旅游环境。
3. 深化产业融合,拓展旅游产品一是推动生态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等。
二是结合当地文化底蕴,打造特色文化旅游产品。
三是创新旅游业态,发展乡村旅游、民宿经济等。
4. 强化宣传推广,提升知名度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平台,加大对生态旅游的宣传力度,提升XX街道生态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二、工作成效1. 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收入稳步增长。
本年度,XX街道接待游客XX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XX亿元。
2. 生态旅游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
通过参加各类旅游展会、节庆活动,XX街道生态旅游品牌知名度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3. 农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
生态旅游的发展带动了当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民通过参与旅游服务、销售农副产品等途径,实现了增收致富。
三、存在问题1. 旅游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部分景点交通不便。
2. 旅游产品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缺乏特色。
3. 旅游宣传力度仍需加强,知名度有待提高。
四、下一步工作计划1. 加快推进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旅游接待能力。
2. 深化产业融合,创新旅游产品,打造特色旅游品牌。
3. 加强旅游宣传推广,提高XX街道生态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4. 加强旅游人才队伍建设,提升旅游服务水平。
总之,XX街道将继续坚持以生态旅游为抓手,努力打造生态优美、旅游繁荣、人民幸福的美丽家园。
湖州市乡村旅游促进条例(2024年修订)

湖州市乡村旅游促进条例(2024年修订)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湖州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公布日期】2024.10.17•【字号】湖州市人大常委会公告第3号•【施行日期】2024.12.01•【效力等级】其他设区的市地方性法规•【时效性】尚未生效•【主题分类】旅游综合规定正文湖州市人大常委会公告第3号2024年8月29日湖州市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修订通过的《湖州市乡村旅游促进条例》,已于2024年9月27日经浙江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批准,现予公布,自2024年12月1日起施行。
湖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2024年10月17日浙江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批准《湖州市乡村旅游促进条例》的决定(2024年9月27日浙江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通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第八十一条第一款规定,浙江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对湖州市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修订通过的《湖州市乡村旅游促进条例》进行了审议,现决定予以批准,由湖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布施行。
湖州市乡村旅游促进条例(2024年8月29日湖州市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修订通过2024年9月27日浙江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批准)第一条为了促进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城乡融合发展,推动城乡共同富裕,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市行政区域内促进乡村旅游及其相关活动,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乡村旅游,是指依托乡村地域空间,利用自然和人文资源开展游览、度假、休闲、研学、康养等形式的旅游活动。
第三条乡村旅游应当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守正创新、提质增效、融合发展,遵循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生态优先、民生为本、全域统筹、错位发展的原则。
第四条市、区县人民政府应当加强领导,将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健全综合协调机制,统筹解决重大问题,完善相关政策措施。
创建旅游名镇、旅游名村、旅游名街工作方案

创建旅游名镇、旅游名村、旅游名街工作方案一、背景分析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加速推动了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的进程。
为了提升乡村旅游的吸引力,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创建旅游名镇、旅游名村、旅游名街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二、目标设定1. 打造旅游名镇,提升乡村形象,吸引游客。
2. 建设旅游名村,挖掘乡村人文资源,丰富旅游产品。
3. 打造旅游名街,促进商业繁荣,提升地方知名度。
三、工作方案1. 规划布局:选择有潜力、有特色的乡镇、村庄、街道,进行规划布局,确定发展方向。
2. 宣传推广:组织宣传团队,开展宣传活动,提升知名度,吸引游客。
3. 设施建设: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提升服务水平,改善游客体验。
4. 产业扶持:引导当地农民转变观念,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增加经济收入。
5. 环境整治:加大环境整治力度,保护生态环境,打造宜居旅游目的地。
6. 安全保障:加强安全管理,确保游客人身财产安全,提升旅游品质。
7. 人员培训:开展员工培训,提高服务质量,满足游客需求。
8. 活动策划:举办文化活动、旅游节庆,丰富游客体验,吸引更多游客。
四、推进措施1. 设立专门工作组,统筹规划,协调各方资源,推进工作顺利进行。
2. 加强与周边地区协作,拓展旅游合作,形成合力,共同推动乡村旅游发展。
3. 完善政策措施,出台扶持政策,吸引更多资金、人才投入乡村旅游事业。
4. 积极引进专业旅游公司,加强管理,提升服务水平,提高竞争力。
五、预期效果1. 创建旅游名镇、旅游名村、旅游名街能够有效提升乡村旅游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2. 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促进乡村振兴,改善农民收入。
3. 丰富当地旅游产品,提升乡村旅游体验,吸引更多游客前来。
4. 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改善生态环境,推动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六、总结通过创建旅游名镇、旅游名村、旅游名街工作方案的实施,可以为乡村振兴和乡村旅游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带动农村全面发展,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目标。
横沥村尾村步行街规划方案

横沥村尾村步行街规划方案1. 引言横沥村尾村是位于我国某省某市的一个典型农村。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乡村旅游的兴起,为了提升横沥村尾村的乡村形象和增加村民收入,村委会拟定了一个步行街规划方案。
本方案将在尊重村庄历史文化和自然环境的基础上,通过合理布局、引入特色店铺和优化公共设施,打造一个宜人、宜业、宜游的村庄步行街。
2. 规划目标本规划方案的目标如下:1. 提升横沥村尾村的形象,打造具有浓厚民族特色和传统文化的步行街;2. 创造就业机会,增加村民收入,促进经济发展;3. 引导人流,吸引游客,推动农村旅游的发展;4. 保护和修复村庄的自然环境,提高生活品质。
3. 规划内容3.1 布局设计横沥村尾村步行街的布局设计采取“一条主街加多条支街”的方式。
主街道环绕村庄核心区,连接村庄入口和出口,并设有公共广场、休闲区等。
支街道则向村庄各个角落延伸,方便村民生活,为商业店铺提供展示与销售的空间。
3.2 商业店铺在步行街上,将引入一些有特色的商业店铺,包括民族手工艺品店、农副产品展销店、传统美食馆等。
这些店铺将为横沥村尾村的村民提供创业机会,增加村民收入和就业机会。
同时,还会引入一些文化艺术品店铺,展示村庄的传统文化和手工艺技艺。
这些店铺将贡献于农村旅游的发展,吸引游客前来游览、购物。
3.3 公共设施为了提升横沥村尾村步行街的整体品质,规划方案还包括一些公共设施的建设:- 公共广场:为村民提供集会和休闲的场所,举办传统文化展演等活动;- 休闲区:在步行街某些区域设置休息区,供游客和村民休息;- 停车场:方便游客和村民停放车辆,提供足够的停车位;- 环境卫生设施:增加垃圾箱、公共厕所等设施,保持步行街的清洁和卫生。
另外,为了保护和修复村庄的自然环境,规划将制定一套科学的绿化和景观设计方案,增加绿化率,种植一些具有特色的植物,美化村庄环境。
4. 实施计划4.1 确定时间节点为了保证规划方案的顺利实施,需要确定明确的时间节点。
乡村旅游策划书(共5篇)

乡村旅游策划书(共5篇)第1篇:乡村生态旅游策划书乡村生态旅游策划书策划人:随mind所want策划时间:2021年5月10日序言乡村生态旅游是一种极具特色的旅游模式。
它不仅是城市人解决生活压力、娱乐消遣的良好去处,而且还促进了农村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为拉动部分农村经济的增长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市场分析/市场背景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而乡村生态旅游作为新兴的旅游产业,更是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
再看一看城市居民的现状:城市生活实在让人头疼,光、噪声、汽车尾气污染,令人谈之色变,网民朋友们更是别出心裁地发表出生动而又暗含着让人发以深思的说说,说说中这样写道:“早上起来买地沟油炸油条、切个苏丹红咸蛋、冲杯三聚氰胺奶、啃个染色馒头、中午、在食堂要个注水肉炒农药韭菜、来碗翻新陈米饭、瘦肉精的肉下菜、完事泡壶香精茶、下午买条避孕药鱼、开瓶甲醇酒、晚上钻进黑心棉被睡觉。
”虽然你不可能那么的不幸,偏偏说说中提到的每一件事你在一天之中都能碰到,但你敢确定以及肯定地说,你没吃到其中之一吗?先不谈这些,单单是住房问题就可以让无数人“钱包渐空终不悔,为房拼得人憔悴!”在这样的环境下,谁又能安心生活呢??下面请看我们的“乡村生态旅游”产品优势分析一、凸显农村性格充分分析每个农村所具有的自然环境、发展历史、生活劳动方式、节庆习俗、村民的精神面貌等元素,对村落的旅游特色进行准确提炼,是每个村落都能找到自己的闪光点,从而形成与其他村落不同的特色。
二、形成城市与乡村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
一方面,通过乡村旅游的发展,乡村向城市居民出售清新的空气、优美的环境、新鲜健康的食品,乡村里的各种元素都变为可消费的旅游产品,乡村社区从中获得经济利益;另一方面,城市居民也在乡村中得到闲适舒畅的心情、新奇独特的体验,并收获健康和快乐。
三、推动乡村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
乡村旅游也是把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结合起来的一个典范,有利于乡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乡村经济的和谐发展,特色旅游村的建设应该是一次乡村合理产业结构形成的过程,应积极提升农产品、乡土文化在旅游语境下的经济附加值、社会附加值和生态附加值。
乡村旅游工作计划范本参考5篇

乡村旅游工作计划范本参考5篇乡村旅游工作计划范本参考5篇时光在流逝,从不停歇,工作又进入新的阶段,为了在工作中有更好的成长,此时此刻需要开始做一个计划;你是否在寻找“乡村旅游工作计划”?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乡村旅游工作计划范本参考5篇,欢迎大家分享。
乡村旅游工作计划范本【篇1】今年是我镇全面实施乡村旅游发展的开局之年。
根据发展乡村旅游的相关要求,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本地旅游资源,精心制定谋划好一批乡村旅游项目,引导乡村旅游合理布局,促进乡村旅游健康有序发展。
一、指导思想围绕“突出山区特色,培育支柱产业,建设____秀美乡村”的工作思路,以“农村发展、农民增收”为主线,牢固树立“特色化、集约化、规模化”的大旅游、大发展意识,结合我镇旅游资源丰富、发展乡村旅游市场空间和潜力巨大的特点,以民族文化底蕴、宗教建筑、自然生态和特色种植基地为依托,以促进农民就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为目的,以新农村建设和景区(点)为发展重点,抓好乡村度假型、依托景区型、农业观光型、产业带动型、民俗风情型等乡村旅游业类型,大力发展农家乐和农家旅馆,形成布局合理、规模适当、特色鲜明、效益可观、环保一流的乡村旅游发展格局。
二、目标任务乡村旅游规划范围为新村点至上庄村,依托新建乡村旅游门楼、红色景点、绿色生态、宗教寺庙等旅游景点,利用乡村农舍、瓜果园、有机农业基地、苗木种植基地、特色养殖基地、乡土文化、民俗风情,开展以休闲度假、观光娱乐、乡村闲趣为内容的旅游活动,通过整合新农村建设、扶贫开发、交通、农田水利建设、危房改造、农业综合开发、“一事一议”工程建设、农村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资金,使乡村旅游成为我镇旅游业突出亮点和农民增收的重要组成部分。
力争20__年完成特色养殖基地1000亩,有机农业基地1000亩,瓜果园500亩,休闲度假农庄3家,农家乐10家,农家旅馆8家,年接待能力20万人以上,把镇打造成全县乡村旅游示范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街道乡村旅游发展
工作方案
街道乡村旅游发展工作方案
为落实县委县政府关于发展乡村旅游,打造旅游特色乡镇的相关会议文件精神,充分挖掘整合本地资源,以打造“鱼米之乡-休闲张安屯”为发展目标,制定如下工作方案:
一、旅游资源
张安屯街道旅游资源主要为自然山水,境内自然生态环境保存完整,撒张公路两侧自然山体景观优美,山清水秀,沿口水库水质清澈,水边环境生态自然,是不可多得生态景观观赏区。
张安屯街道田园风光秀美,居民民风淳朴,远近少有的稻田鱼更是成为吸引昆明、曲靖等周边大城市的短期郊区旅游的亮点。
另外,在街道办事处驻地小河村有保存完整的清代嘉庆年间石拱桥和寺庙。
张安屯历史悠久,拥有较多历史传说与遗迹,其中磨刀箐、沿口水库、三官桥、三道桥是其中的代表,是不可多得的集风光与历史文化于一体的旅游资源。
1、西河源头磨刀箐
磨刀箐就位于小屯社区西北2公里处。
据《马龙县地名志》记载:“磨刀箐,山区。
该地箐深林密,多砂石,农民上山砍柴习于此磨刀得名。
”汉武帝元封二年,汉朝发兵征服滇东北的劳浸、靡莫部落,大军进逼滇池,滇王遂降,设立益州郡,在马龙设置铜濑县,是中央政府在云南最早设置的县之一。
此时的铜濑县,辖今马龙县和沾益县一带。
《汉书•地理志》载:“铜濑,谈
虏山,迷水所出,东至谈稿入温。
”《水经•温水注》:“同濑县,迷水出谈虏山,东经谈稿县,右注温水。
”迷水又称“米水”,即今天的西河,发源于马龙县北部张安屯的磨刀箐,向东注入南盘江。
来到磨刀箐,该地山峦起伏绵延,森林茂密,箐沟深深,潺潺流水,蛙叫蝉鸣,山花点点,鸟飞蝶舞,沐浴着和煦阳光,感受着徐徐微风。
顺着箐沟边走去,绿树成荫,灌木丛生。
苗族同胞在这里繁衍生息,不知已经居住了多少年。
村左边有一个古老的龙潭,此龙潭出水较大,水清澈见底,一股清泉溢出潭边,顺山峪流下,在山脚处与磨刀箐源头水汇合注入西河。
潭边有几棵参天古树,苍劲翠绿,树影倒映潭中,绿树清泉,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2、沿口水库
沿口水库位于张安屯中屯社区沿口村旁,沿口村,据《马龙县地名志》记载:“为张安屯槽子河的发源地,称源口,后演化为沿口,沿口村由此得名。
”又据《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记载:“沿坞南行约二里山坡,山上有一个几十户人家的村子堰口。
在堰口午饭,饭后继续往西北方向,穿山度岭约五里。
回望所经山脉,但见此岭‘自木容箐、杨金山北走翠峰,’南走高坡,又向南至所立之处,再向北去。
”沿口村曾经留下了徐霞客的足迹,因此也赋予了其特定的历史文化内涵。
沿口水库经过除险加固后,坝体焕然一新,散发出勃勃生机,具备了聚餐饮、休闲、娱乐、观景、垂钓一体的旅游度假服务功能。
从坝底沿着一
条新修的3m宽的上坝水泥路徒步走上水库大坝,干净整洁的大坝,两边幽静的清山,清澈见底的湖水。
3、历史悠久三官桥
三官桥,位于沿口水库下游6km处小河村旁。
据《续修马龙县志》记载:“三官桥,在张安屯村委会小河村东南30m处的小河上,清嘉庆十三年建。
”三官桥横跨在小河上,建筑风格为单拱石桥,桥长30多m,宽5m,拱高8m,桥身完好无损,桥面用青石板铺就而成,因年代久远,少量石板轻微凹陷。
站在桥下河埂上,可清晰看见古人建桥时镶嵌于桥拱内顶的一把利剑,它悄无声息地悬着,像忠诚的卫士随时准备降服河里出现的怪物,保卫该桥平安无事。
据说当时建桥镶嵌了两把利剑,后来不知什么原因掉了一把。
轻踏古桥漫步,环顾四周青山绿水,古朴之风拂面而来,古时人来人往,马帮穿梭,多少达官贵人、商贾百姓云集于此,三官桥车水马龙,热闹非凡。
桥右边建有一座古庙,其建筑风格为小四合院,土木结构,上下两层,正屋横梁上悬挂着一块牌,因年代久远,现仅存半块,字迹模糊不清,只有提头处可清晰看出“道光十二年”几个字。
此庙因年久失修,已经破旧不堪,庙内空空如许,没有供奉的神像,但从庙里的遗迹能够看出当时应该是香火旺盛。
古桥、古庙相得益彰,映衬出其特有的历史文化内涵。
4、传奇色彩三道桥
三道桥,位于小河村下游6公里处田官屯村前方。
三道桥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