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水利大数据信息集成服务平台建设方案
智慧水利信息化系统平台建设整体解决方案

智慧水利信息化系统平台建设整体解决方案一、背景分析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水资源的管理和利用变得越来越重要。
传统的水利管理方式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因此需要建立一个智慧水利信息化系统平台,以提高水资源的管理和利用效率。
二、目标和应用场景应用场景包括但不限于:水库水情监测和调度、灌溉用水管理、防洪抢险指挥、河流水质监测等。
三、解决方案1.数据采集和传输:为了获得准确的水文数据,需要在各个关键位置部署传感器和监测设备,将其采集到的数据通过无线或有线方式传输到数据中心。
2.数据存储和管理:在数据中心建立数据仓库,存储和管理来自各个设备和传感器的数据,并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以方便后续的数据分析和挖掘。
3.数据分析和挖掘:通过对水文数据的分析和挖掘,提供实时的水情预警和预测功能,以便及时采取措施,减少水灾损失。
同时,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为水资源管理和调度提供决策支持。
4.实时监测和控制:通过智能化的传感器和执行机构,实现对水库、水闸、供水管道等水利设施的实时监测和控制。
通过远程监控和控制系统,可实现对各个设施的远程操作和控制,并及时响应异常情况。
5.决策支持和调度管理:根据水资源的情况和需求,提供决策支持和调度管理功能,包括灌溉计划制定、水库调度、供水管道的优化调度等。
通过智能调度算法,协调各个设施的运行,最大程度地提高供水效率和水资源利用率。
6.用户界面和服务平台:提供用户界面和服务平台,方便用户查询水情信息和提交水利问题。
同时,提供相关的在线服务和应用,例如水费缴纳、用水申请等。
7.安全保障:建立系统的安全保障机制,包括数据的加密传输和存储,设备的安全接入和控制,以及系统的备份和恢复机制,确保智慧水利信息化系统平台的安全可靠运行。
四、技术支持和合作在智慧水利信息化系统建设过程中,需要借助以下技术和合作伙伴的支持:1.传感器和监测设备供应商:提供高品质的传感器和监测设备,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智慧水利信息化平台建设综合解决方案

智慧水利信息化平台建设综合解决方案摘要: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智慧水利信息化平台的建设正成为现代水利管理的重要方向。
本文将对智慧水利信息化平台的建设提出综合解决方案,包括平台的架构设计、功能模块划分、数据管理与分析、安全与隐私保护等方面的内容。
一、平台架构设计硬件层:主要包括传感器、数据采集设备、服务器等硬件设备,负责数据的采集和存储。
网络层:建立稳定可靠的网络连接,将不同设备之间的数据进行传输和交换。
应用层:根据用户需求开发各种功能模块,如水文监测、水质分析、水资源管理等。
用户层:向用户提供友好的界面,实现数据的可视化显示和操作。
二、功能模块划分1.水文监测模块:包括对水位、流量、雨量等水文参数进行实时监测和数据采集。
2.水质分析模块:对水域水质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包括水温、浊度、PH值、溶解氧等参数。
3.水资源管理模块:对水资源进行综合管理和调度,包括水库水位控制、灌溉计划制定等。
4.水灾预警模块:通过分析各种水文和气象数据,实现水灾预警,提前采取措施避免灾害发生。
5.水利决策支持模块:基于历史数据和预测模型等,为水利管理部门提供决策支持和预测分析。
三、数据管理与分析数据管理与分析是智慧水利信息化平台的核心内容。
应建立统一的数据存储和管理机制,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储存、处理和分析。
1.数据采集与传输:采用先进的传感器技术和数据采集设备,实时采集水文、水质等数据,并通过网络传输到服务器。
2.数据存储与管理:建立大规模的数据存储系统,包括数据库、数据仓库等,对数据进行分析和管理。
3.数据分析与挖掘:通过数据挖掘和机器学习等技术,对大量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发现隐藏在其中的规律和模式。
四、安全与隐私保护因为智慧水利信息化平台涉及到大量的敏感信息和重要数据,因此安全和隐私保护至关重要。
在建设过程中应采取以下措施:1.网络安全:采用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等技术,确保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安全。
2.权限管理:设置不同级别的权限,只有获得授权的用户才能访问和操作数据。
智慧水利大数据信息化平台建设方案

智慧水利大数据信息化平台建设不仅可以满足社会对水资源管理的要求,同时可以为社会提供更全面、更准确的水利信息服务,有助于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和应急响应能力,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
社会效益
社会可行性分析
06
总结与展望
完成了基于大数据技术的水利信息化平台建设,实现了数据采集、存储、分析和可视化等功能。
xx年xx月xx日
智慧水利大数据信息化平台建设方案
CATALOGUE
目录
建设背景与需求分析平台建设的总体架构与技术方案平台建设的实施步骤与时间表平台应用场景与效果评估平台建设的可行性分析总结与展望
01
建设背景与需求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利行业逐渐向信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管理水平。
数据需求
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如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提高数据处理能力和信息共享水平,实现信息的高度集成和智能化。
技术需求
项目意义
通过智慧水利大数据信息化平台建设,可以提高水资源管理和决策的效率和精度。
提高水资源管理效率
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提升应对突发事件能力
推动水利行业转型升级
该平台可以实现水资源的精准调度和优化配置,为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保障。
03
数据可视化
通过图表、图像等可视化手段,将数据呈现给用户,便于理解和使用。
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案
01
数据处理流程
制定数据处理流程,包括数据清洗、整合、转换等环节,以满足不同业务需求的数据质量要求。
02
数据分析方法
采用统计学、机器学习、数据挖掘等多种分析方法,对水利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和挖掘。
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方案
本项目虽然建立了数据共享机制,但数据的安全性和隐私保护还有待加强,需要建立更为完善的安全管理和隐私保护机制。
智慧水利大数据平台建设和运营整体解决方案

智慧水利大数据平台建设和运营整体解决方案建设与运营智慧水利大数据平台的全方位方案提到建设一个智慧水利大数据平台,乍一听觉得挺高大上的,但实际上,它是个非常实用的工具,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管理水资源。
为了让这个平台真正发挥作用,我们需要有一个详细且可执行的方案。
接下来,就跟大家聊聊这个方案的目标、实施步骤,还有怎么确保它在实际运行中取得成功。
目标与范围智慧水利大数据平台的首要目标就是实现水资源的高效管理和利用,同时提升水利工程的智能化程度。
具体来说,目标包括:- 实时监测水资源,确保合理配置。
- 提供精准的数据分析,帮助决策者做出科学的决策。
- 通过平台建设,增强公众对水资源管理的认知与参与。
这个平台的覆盖面不仅限于水利部门,还应延伸到农业、工业和居民用水等各个领域,确保全方位的管理。
当前现状与需求分析在动手建设之前,我们得先对现有的水利管理体系做个深入分析。
现阶段,很多地区依然依赖传统的人工记录和经验判断,这导致了数据滞后和不准确。
调研显示,很多地方缺乏实时数据监测手段,面对突发的水灾或干旱时,反应常常滞后,影响应急响应的效率。
用户对平台的期待包括:- 能及时获取水质和水量等相关数据。
- 对历史数据进行分析,以便更好地预测未来水资源的变化。
- 友好的用户界面,方便不同人员的使用。
实施步骤与操作指南构建这个智慧水利大数据平台可以分为几个关键步骤,每一步都要有详细的操作指南。
数据采集首先,我们得建立一个全面的数据采集系统。
这个系统可以通过传感器和遥感技术等手段,实时获取水质、水量和气象等数据。
建议选择一些成熟品牌的传感器,并与科研机构合作,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数据存储与处理数据采集之后,需要一个高效的存储和处理系统。
我觉得可以考虑使用云计算技术,把数据存储在云端,这样方便后续的访问和分析。
同时,利用大数据技术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处理,生成可视化报告。
平台搭建在搭建平台时,用户界面必须友好,易于操作。
智慧水利运营与监管大数据服务平台建设综合解决方案

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通过实时监测和数据分析,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缓解水资源短缺。
优化水资源分配
通过大数据分析,优化水资源分配,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益。
提升公众服务水平
提供更便捷、高效的公共服务,提升公众满意度。
加强水利设施监管
通过智能化管理,加强水利设施的监管,降低安全风险。
平台建设目标与任务
数据服务需求分析
系统架构设计
数据流程设计
数据模型设计
数据服务系统设计
数据服务实施与部署
要点三
数据服务开发
根据数据服务需求和系统设计,进行数据服务的开发工作,包括数据的采集、清洗、转换、存储和调用等功能的开发。
要点一
要点二
数据服务测试
对开发完成的数据服务进行全面的测试,包括功能测试、性能测试、安全测试等,确保数据服务的稳定性和可用性。
与专业服务机构合作,获取必要的技术支持和培训服务。
技术风险:采用新技术,技术实现难度较大,需要加强人员培训和技术研究。进度风险:项目阶段划分不合理,时间安排不充分,可能导致项目无法按时完成。资金风险:物资价格上涨导致实际花费超出预算,需要提前做好市场调查和预算调整。合作风险:与合作方的合作不顺畅,需要加强沟通协调和监督考核。应对措施对技术风险采取加强人员培训,加大技术研发投入,确保技术方案的可行性。对进度风险采取更加合理的项目阶段划分,充分预留时间,及时调整进度计划。对资金风险采取提前做好市场调查和预算调整,控制物资采购成本。对合作风险采取加强沟通协调和监督考核,确保项目合作顺利进行。
需求分解
确定数据采集方式、数据传输协议和数据处理流程,建立数据采集规范和标准。
数据采集
监管数据服务系统设计
智慧水利信息化平台系统建设综合解决方案

05
实际应用案例与效果评估
实际应用案例介绍
案例一
某市智慧水利信息化平台建设。该平台集成了水资源管理、水文监测、水利工 程管理等多个子系统,通过数据共享和智能分析,提高了水利工作的效率和准 确性。
案例二
某大型水库的智慧化改造。通过对水库进行智能化改造,实现了水文数据的实 时监测、水库调度自动化、水资源优化配置等功能,提高了水库的运行效率和 安全性。
数据分析与预测
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采集的数据进行 深入分析,预测未来的水文情况,为决策 提供数据支持。
信息展示与交互
提供可视化界面,展示数据和业务处理结 果,方便用户进行交互和操作。
业务管理功能
包括水资源管理、水利工程管理、防汛抗 旱管理、水政执法管理等业务功能,提高 水利工作的效率和规范性。
数据流程与交互方式
数据采集与传输
通过传感器、仪表等设备采集数据,将数据传输 到系统后台进行处理。
数据存储与备份
将处理后的数据存储到数据库中,并进行备份和 灾备,保障数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ABCD
数据处理与分析
对采集的数据进行清洗、整理、分析和挖掘,提 取有价值的信息。
数据展示与交互
通过可视化界面展示数据和处理结果,用户可以 通过界面进行交互和操作。
安全保障措施
网络安全
加强网络设备的安全防护,如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等,防止网络攻 击和数据泄露。
数据安全
采用加密技术对数据进行加密存储和传输,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 性。
访问控制
建立严格的访问控制机制,对不同用户角色进行权限划分,防止未经 授权的访问和操作。
备份与恢复
建立定期备份机制,确保数据在意外情况下能够及时恢复。同时,建 立灾难恢复计划,以应对可能出现的重大事故。
智慧水利大数据平台建设方案

智慧水利大数据平台建设方案一、项目概述二、数据采集与传输1.传感器网络建设:在水利工程中布设传感器网络,实时采集水位、流量、水质等数据,并传输到数据中心。
2.数据传输通道建设:建设稳定可靠的数据传输通道,包括有线和无线通信,确保传感器数据能够及时、准确地传输到数据中心。
三、数据存储与管理1.数据中心建设:建设大容量的数据中心,包括服务器、存储设备等,用于存储海量的水利数据。
2.数据库设计与管理:设计合理的数据库结构,建立规范的数据管理机制,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3.数据备份与恢复:建立定期备份和灾备机制,以防止数据丢失和可及时恢复。
四、数据分析与应用1.数据清洗与预处理:对采集到的原始数据进行清洗和预处理,包括数据去重、异常值处理、数据补全等。
2.数据挖掘与建模:利用数据挖掘算法和建模技术,对数据进行深入分析,提取规律,为水利管理提供决策支持。
3.可视化展示与交互分析:通过数据可视化技术,将分析结果以图表、报表等形式呈现,方便用户进行交互式分析和探索。
4.预测与预警系统:基于历史数据和建模结果,建立预测和预警系统,提前发现和预防水利灾害,并及时采取措施。
五、系统安全与隐私保护1.权限管理与访问控制:建立安全的权限管理系统,确保只有授权用户能够访问和操作数据。
2.数据加密与传输安全:对敏感数据进行加密存储和传输,确保数据的机密性和完整性。
3.政策法规合规:遵守相关政策法规,保护用户隐私和数据安全。
六、项目实施计划1.需求调研与方案设计:明确项目的需求和目标,并进行详细的系统设计。
2.软硬件采购与搭建:根据设计方案,采购并搭建相应的硬件和软件环境。
3.数据采集与传输建设:布设传感器网络,并建立数据传输通道。
4.数据存储与管理建设:建设数据中心并配置相应的数据库和存储设备。
5.数据分析与应用建设:建立数据分析和应用平台,包括数据清洗、挖掘、建模和可视化等。
6.系统测试与运维:进行系统测试和优化,并确保系统的稳定运行。
智慧水利大数据云平台建设综合解决方案

数据采集:通过传感器、遥感等技术手段获取水文、气象、水质等数据
数据存储:采用分布式存储技术,对海量数据进行高效存储和管理
数据处理:利用大数据处理技术,对数据进行清洗、整合、分析等处理
数据输出:将处理后的数据以可视化方式呈现,为决策提供支持
数据应用层概述
数据来源:传感器、水位计、水质监测仪等设备
数据采集方式:实时采集、定时采集、触发采集等
数据传输:通过物联网技术将数据传输至云平台
数据存储:采用分布式存储技术,实现海量数据存储和管理
数据存储方式:分布式文件系统、NoSQL数据库等
数据安全保障:数据加密、备份恢复等措施
与其他层交互:提供数据接口,支持数据共享和交换
未来展望:智慧水利大数据云平台在水利行业的应用前景与挑战
PART EIGHT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评估方法: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每个风险的发生概率和影响程度进行评估
风险识别:对智慧水利大数据云平台建设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全面梳理和分类
风险等级划分:根据评估结果,将风险分为不同等级,以便有针对性地采取应对措施
添加标题
建立风险管理机制: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包括风险识别、评估、应对和监控等方面,确保平台建设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汇报人:XX
数据采集与传输:解决数据采集、传输过程中的技术难题,确保数据准确性和实时性
数据存储与分析:采用高效的数据存储和分析技术,提高数据处理能力和效率
云计算与大数据技术:利用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实现海量数据的存储、处理和分析
安全性与可靠性:采取严格的安全措施和容错机制,确保平台稳定可靠运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智慧水利大数据信息集成服务平台建设方案目录第一章项目概况 (10)1.1项目名称 (10)1.2建设目标 (10)1.3建设原则 (11)1.4建设内容 (12)1.5建设周期 (15)1.6投资概算 (15)1.7建设依据 (15)第二章现状与存在问题 (17)2.1水利监测、监控体系现状 (17)2.2通信网络现状 (19)2.3监测信息接收与管理现状 (21)2.4业务应用系统现状 (26)2.5视频会商系统现状 (28)2.6机房及硬件环境现状 (34)2.7存在的主要问题 (36)第三章需求分析 (40)3.2总体需求 (40)3.3数据采集集成 (42)3.4数据资源集成 (43)3.5应用服务资源集成 (44)3.6业务应用系统集成 (46)3.7软硬件环境 (47)第四章总体建设方案 (49)4.1应用体系 (49)4.2设计思路 (51)4.3建设原则 (52)4.4总体框架 (53)4.5体系架构 (56)4.6建设内容 (62)4.7与已建系统的关系 (68)第五章数据汇集平台建设 (75)5.1接入范围 (75)5.2总体框架 (77)5.3数据汇集流程设计 (79)5.4自动终端数据接收 (81)5.5数据共享与交换 (83)5.6移动终端数据接收 (87)5.8信息共享交换机制 (89)5.9工程量清单 (91)第六章水利云数据中心建设 (94)6.1概述 (94)6.2水文、水资源数据库建设 (96)6.2.1综合数据库建设 (96)6.2.2基础工程数据库 (97)6.2.3气象信息与互联网信息数据库 (105)6.2.4防灾减灾预警预案数据库 (105)6.2.5综合业务管理数据 (106)6.2.6空间数据库 (106)6.3共享交换数据库建设 (109)6.4云数据服务体系建设 (110)6.4.1总体需求 (110)6.4.2总体框架 (111)6.4.3共享资源服务 (113)6.4.4资源服务索引 (114)6.4.5资源服务传输体系 (116)6.4.6资源服务索引管理体系 (116)6.4.7资源数据服务 (117)6.5数据库管理 (117)6.7工程量清单 (124)第七章应用支撑平台建设 (127)7.1应用支撑平台定位 (127)7.2平台总体设计 (127)7.3系统资源服务层 (131)7.4公共基础服务层 (134)7.5应用服务层 (136)7.6业务服务层 (138)7.7服务管理 (140)7.8安全管理 (144)7.9工程量清单 (145)第八章业务应用集成 (148)8.1概述 (148)8.2业务应用集成方案 (149)8.2.1应用集成架构 (149)8.2.2平台服务与应用的关系 (151)8.2.3与既有应用系统关系 (160)8.3集成化综合信息展示 (161)8.3.1综合预警监视 (161)8.3.2综合查询与分析 (168)8.3.2.2 水文信息查询与分析 (169)8.3.2.4 地下水信息查询 (171)8.3.2.6 水质信息查询 (174)8.3.2.8 灾情信息查询 (175)8.3.2.9 凌情信息查询 (176)8.3.2.10 农村饮水信息查询 (176)8.3.2.11 社会经济信息查询 (176)8.3.2.12 水利法规政策标准查询 (176)8.3.2.13 水利行政管理信息查询 (177)8.3.2.14 水土保持信息查询 (177)8.3.2.15 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信息查询 (177)8.3.2.16 农田水利信息查询 (178)8.3.2.17 水利规划信息查询 (178)8.3.2.18 科技、人才管理信息查询 (179)8.3.3专题服务整合 (179)8.3.3.1 概述 (179)8.3.3.2 防汛专题服务 (180)8.3.3.3 防旱专题服务 (181)8.3.3.5 防凌专题服务 (182)8.3.3.6 水利规划专题服务 (183)8.3.3.7 山洪灾害防治专题服务 (183)8.3.3.8 水利普查专题服务 (184)8.4综合业务管理接入与集成 (186)8.4.1防汛抗旱综合管理 (186)8.4.2灌区用水管理 (188)8.4.3山洪灾害监测预警信息管理 (194)8.4.4水资源信息管理 (199)8.4.5农村饮用水管理 (201)8.4.6中小河流治理管理 (202)8.4.7洪水预报管理 (203)8.4.8水利工程管理 (205)8.4.9工程建设管理 (206)8.4.10水利普查信息 (207)8.4.11电子政务管理 (207)8.5集成门户管理 (208)8.6工程量清单 (210)第九章基础运行环境建设 (215)9.1通讯网络环境建设 (215)9.2指挥调度会商环境建设 (216)9.3视频会商环境建设 (217)9.4服务器软硬件环境 (218)9.5终端环境 (220)9.6系统配置 (220)第十章建设与运行管理 (222)10.1招投标方案 (222)10.2项目组织 (222)10.3政策支持 (224)10.4建设和维护资金 (224)10.5规章制度 (225)10.6标准规范 (225)10.7人才建设 (227)10.8项目实施进度 (228)第十一章投资概算 (230)11.1编制依据 (230)11.2概算方法 (231)11.3项目总投资概算 (232)第十二章效益分析 (239)12.1社会效益分析 (239)12.2经济效益分析 (242)12.3环境效益分析 (243)第十三章保障措施 (245)13.1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管理职能 (245)13.2加大资金投入,加快重点项目建设 (245)13.3采取有效措施,推动资源整合 (246)13.4加强基础研究,提高技术水平 (246)13.5加强管理维护,保障正常运行 (247)13.6完善体制机制,促进良性发展 (247)第一章项目概况1.1项目名称项目名称:XXX水利大数据信息集成服务平台1.2建设目标紧密围绕水安全保障、水资源保证、水生态环境保护三大体系建设,全面满足XXX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水利行业的要求,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按照“统一技术标准、统一运行环境、统一安全保障、统一数据中心和统一门户”的原则构建XXX水利信息化体系,促进XXX的水利现代化建设。
具体建设目标包括:(1)统一的数据汇集与共享交换:集成并整合山洪灾害防治、中小河流治理、灌区信息化等项目建设的水雨情遥测站点、工程监控站点、视频监视站点等水利监测、监控网络,接入并整合水文、气象、农业、交通等部门信息,建立XXX水利信息统一的数据汇集与共享交换体系,依托水利通讯骨干网络,实现对水文气象、水资源、水环境监测信息的统一接收与共享交换。
(2)统一的数据管理:依据国家及水利部有关规范标准体系要求,实现水文气象、工程运行、工程安全监控监视、水资源管理、水环境治理、水利工程基础资料与运行、维护、管理等的数据资料的统一管理与集中发布服务体系。
(3)统一的应用服务支撑体系:建立统一的综合信息服务应用支撑体系,为XXX各级水利部门开展防汛抗旱、灌区用水、水资源、农饮安全、洪水预报与调度、水利工程管理等业务应用系统的开发建设提供基础数据访问、数据分析、界面表现等平台资源服务支持。
(4)统一的应用门户:集成并整合XXX水利信息化成果,建立“一张图、一站式”的防汛抗旱、灌区用水、水资源、农饮安全、洪水预报与调度、水利工程管理等业务应用体系,为局机关、各级水利部门、相关单位提供日常业务处置、综合业务管理、指挥调度与会商、移动办公、终端信息采集与数据查询等服务。
1.3建设原则水利信息集成服务平台的建设坚持“统一规划、协调推进;需求牵引,应用主导;平台共用、资源共享;基础先行、分步实施;实用先进、发挥效益”的基本原则。
(1)统一规划、协调推进。
水利信息化关系全局的基础设施和重点业务应用建设,必须在统一规划的指导下逐一落实,协调推进水利各业务部门信息化进程,注重发挥师、团两级水利信息化整体效益。
(2)需求牵引、应用主导。
水利信息化建设紧紧围绕解决防汛防旱、水资源管理、水利行政管理和农村水利等工作,积极开发和应用业务应用系统,在业务工作中发挥效益。
(3)突出重点、统一标准。
突出重点工程建设,发挥投资效益。
统一水利信息化标准,保证系统的互联互通、资源共享。
(4)平台共用、资源共享。
充分利用公共信息基础设施和已建的水利信息基础设施,全面推进水利信息化体系和综合性共享业务平台建设。
建立健全资源共享机制,以水利数据中心为支撑,促进信息资源的广泛共享。
(5)基础先行、分步实施。
信息化建设项目要先启动基础设施,然后逐步推进水利各专业的业务应用系统。
在建设策略上区分轻重缓急,积极营造信息化保障环境,提高水利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促进水利信息化健康发展。
(6)实用先进、发挥效益。
信息化项目建设必须处理好实用与先进的关系,在采用实用方案的前提下,尽量选择先进的技术,提高投资效益。
信息化项目建成后必须在水利业务工作中充分应用,发挥应有的作用和效益。
1.4建设内容紧密围绕“智慧的水信息感知和服务体系”这一主题,依托XXX灌区信息化建设管理、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山洪灾害防治、中小河流治理等国家水利综合性重大工程,建立XXX水利工作的数字化管理与服务体系,逐步形成并落实“智慧水利”的总体构想。
具体建设内容包括:1、数据汇集平台建设通过数据汇集平台的建设,实现对已建或待建的水文气象、水资源、水环境、工程运用、灾情险情等信息监测体系采集到的各种数据的进行汇集,并实现与兵团水利厅、下属各团部水利局、工程管理单位和水文、气象、环保、农业等相关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与交换,达到信息资源的统一接收、统一管理、统一入库。
2、水利云数据中心建设在现有XXX基础水利工程库、水利空间数据库、历史水文数据库、实时水雨情数据库、水资源数据库、灾情数据库、气象数据库、日常管理基础数据库、水利工程监控等数据库补充完善与建设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工程视频监视和国土、气象、环保、农业等的共享交换数据库,完善并建立XXX的水利云数据服务体系。
3、应用支撑平台的建设建立应用支撑平台,使业务应用与数据库之间保持相对的独立性,减少应用系统功能模块间的依赖关系,通过定义良好的接口与协议形成松散耦合型系统,在保证系统间信息与服务资源共享、交换的同时,保持各系统的相对独立运行。
4、业务应用系统的集成与整合建立面向XXX师部水利局、各级政府部门以及社会公众的水利综合信息服务应用体系,为XXX水利业务管理、预警监视、移动终端支持、指挥调度会商提供信息服务,实现基于“一张图、一站式”的应用系统集成和整合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