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世界文化遗产》第五单元 中国著名的高中历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6 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秦始皇陵及兵马俑课件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6 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秦始皇陵及兵马俑课件

人民教育出版社 高二 | 选修六
艺术特点 1、气势宏伟、规模巨大、 结构严谨 2、艺术高超、栩栩如生 比例匀称、神态逼真、 色彩绚丽、个性鲜明 3、技术精湛、令人惊叹 高度概括和细腻写实的艺术手法,是雕塑艺 术史上的奇葩。
人民教育出版社 高二 | 选修六
四、秦始皇陵兵马俑的价值
1、史学价值 秦始皇陵兵马俑为我们研究秦朝政治、经济、军事 制度、文化艺术及科学技术等,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实 物资料。 2、艺术价值
二、揭开神秘的兵马俑坑
俑是古代用于陪葬的偶人。庄子称之 为“象人”。 俑的质地以木质、陶质最常见,也有瓷、石 或金属制品。俑的形象,主要有奴仆、舞乐、 士兵、仪仗等,并常附有鞍马、牛车、庖厨用 具和家畜等模型,还有镇墓避邪的神物。
人民教育出版社 高二 | 选修六
兵马俑一号坑
62米
230米 平均深度为5米,总面积达14260平方米
人民教育出版社 高二 | 选修六
战场上的较量,归根结底是综合实力的 较量。您能否从兵马俑中看出秦朝政治、经 济发展的状况?
(皇帝制,三公制,郡县制)
国家统一,中央集权
农业发达,国力强大 (重农抑商,兴修水利,统一货币、度量衡) 从兵马俑看,秦军为何如此强大?
严密的军阵编列体系
军功大型艺术群雕用高度概括和细腻写实的 艺术手法,生动地再现了两千多年前秦军的磅礴气势 ,是我国雕塑艺术史上的一支奇葩。
人民教育出版社 高二 | 选修六
第五单元 · 中国的世界遗产文化代表
秦始皇陵及兵马俑
人民教育出版社 高二 | 选修六
人民教育出版社 高二 | 选修六
20世纪最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
秦始皇。这个13岁 即位、 22岁亲政、39 岁统一中国的千古一帝 ,在为后人留下万里长 城的同时,也为自己修 建了骊山陵墓。作为皇 陵陪葬坑的兵马俑, 1974年春天在陕西临 潼偶然发现。1987年 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 为中国首批世界文化遗 产之一。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6 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古色古香的平遥古城课件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6 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古色古香的平遥古城课件
人民教育出版社 高中二年级 | 选修六
第五单元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代表
古色古香的平遥古城
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
人民教育出版社 高中二年级 | 选修六
平遥古城是中国境内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古代县城,是 中国汉民族城市在明清时期的杰出范,在中国历史的发展 中,为人们展示了一幅非同寻常的文化、社会、经济及宗 教发展的完整画卷。
雷履泰 中国票号创始人
人民教育出版社 高中二年级 | 选修六
山西商人……把农民身上的淳 朴,和中国儒家文化所提倡的 这种道义感,全部移到了商业 文明当中来。”
——余秋雨
3.“日升昌”的建筑特点:
①建筑布局:商号店铺前店后宅的典型体现; ②个性特征:富丽堂皇、墙高宅深重门坚固、 具有“汇通天下”的气派。 4.历史价值: 保存了大量原始和鲜活的金融史料和无数的文 物 遗珍,是研究中国近代金融文化的“活化石”。
3.古城的建筑布局: (1)布局: ①平遥古城的建筑布局是按照传统礼制安排的,方正端
庄,中轴对称。 ②它以贯通南北的大街为中轴线,左城隍庙,右县衙署;
左文庙,右武庙;左道观,右寺院。 (2)文化内涵:
反映了儒家传统礼制的思想,和当时“神人共治”和 儒、道、佛“三教合一”的文化内涵。 (3)历史文化价值: 对研究我国古代文化,特别是晚清时期的城市建筑、 居住形式和历史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
(2)特点:
①轴线分明,左右对称,尊卑有序; ②华丽大气和安全舒适的特点。
(3)文化内涵: 反映了中国文化传统是长幼有序、 尊卑有别的传统礼制观念。
人民教育出版社 高中二年级 | 选修六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人民教育出版社 高中二年级 | 选修六
平遥

高中历史 第5单元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代表 第2课时 秦始皇陵及兵马俑试题 新人教版选修6

高中历史 第5单元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代表 第2课时 秦始皇陵及兵马俑试题 新人教版选修6

第2课时秦始皇陵及兵马俑一、选择题1.有人曾说,“自古至今,葬未有盛如始皇者”。

这句话的历史依据是( )A.秦始皇陵墓的发现B.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出土C.阿房宫D.十二铜人解析由信息“葬未有盛如始皇者”可知这是秦始皇陵墓的发现。

答案 A2.在兵马俑坑出土的铜车中,有一辆车体形制较大,车舆分前后两部分,用一个椭圆形的车盖罩住的是( )A.高车B.安车C.跑车D.战车解析高车,车体小巧玲珑,车舆呈长方形,上面有一把撑开的长柄的圆形车伞。

安车形制较大,车舆分前后两部分,用一个椭圆形的车盖罩住。

答案 B3.下图是秦始皇陵二号兵俑坑出土的彩绘跪射俑,对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反映了秦朝高超的塑造水平B.从中可了解秦朝军队的建设C.图中人物为秦朝的高级军官D.它是秦军大型军阵的一种组成兵种解析从文物的服饰、发饰及所用武器可以判断出他是一名普通的士兵,不是高级军官,故选C。

答案 C4.秦始皇陵出土的武士俑不仅神态逼真,而且装饰各异,有轻装步兵、有重装步兵、有车兵、骑兵及警卫严密的指挥部,这说明兵马俑是( )A.大型军阵B.只是陪葬的习惯器物C.当时用活人陪葬的代用品D.秦始皇陵的核心部分解析秦始皇陵兵马俑直观再现了强大的秦代军阵,故选A。

答案 A5.《吴越春秋》记载:“臣闻射之道,左足纵,右足横;左手扶弩,右手若抱儿。

右手发,左手不知,此正射持弩之道也。

”在兵马俑坑中与所描述相符的俑,如图所示是( )A.跽坐俑B.立射俑C.跪射俑D.将军俑解析由材料信息“此正射持弩之道也”可判断这是立射俑。

答案 B6.秦始皇兵马俑坑内出土的青铜兵器达四万余件,如下图所示的兵器是( )A.青铜剑B.青铜戟C.青铜簇D.青铜弩答案 D二、非选择题7.秦朝不但建立了一整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而且还确定了一套与皇帝地位相适应的陵园模式。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兵马俑采用绘塑结合的方式,虽然年代久远,但在刚刚发掘出来的时候还依稀可见人物面部和衣服上绘饰的色彩,既有真实性也富装饰性。

高二历史选修六世界文化遗产荟萃第五单元中华文明的瑰宝第13课 万里长城[教案]【岳麓版】

高二历史选修六世界文化遗产荟萃第五单元中华文明的瑰宝第13课 万里长城[教案]【岳麓版】

教材分析教学结构一、上下两千年,纵横十万里。

1、修筑长城的历史原因2、两千多年各民族共建的历史丰碑二、军事防御工程奇观1、精湛设计的完备防御体系2、点线面衔接的严密建筑结构三、有备则制人,无备则制于人1、卓有成效的防御功能2、进攻态势下的坚实基地四、孕育“塞上明珠”的生命线1、长城边线互市贸易推进中原经济发展2、屯田实边有利于农耕与游牧经济双重发展五、凝聚农牧民族的历史丰碑1、长城护卫下的双边和平交往2、民族融合的历史见证六、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1、开放革新精神的写照2、灿烂博大文化的寓意3、勤奋智慧、坚忍刚毅民族精神的象征本课主要介绍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万里长城举世浩大的工程规模及其内涵丰富的中华民族精神风貌。

全课内容分六部分:第一部分《上下两千年,纵横十万里》,主要阐述修筑长城的起源、目的,并阐述了古长城沿线基本上农耕区与游牧区的自然地理分界线,是生态环境差异及中原王朝人工防御屏障。

第二部分《军事防御工程奇观》,主要介绍了长城在施工、用料、选址、取材等方面的精湛设计,并叙述了长城是由点线面结合,敌楼、关城、烟墩彼此衔接汇组一体的雄险坚固的建筑结构,说明了长城是融军事工程、艺术与大自然为一体的世界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观。

第三部分《有备则制人,无备则制于人》,着重介绍长城的军事防御功能。

指出长城在冷兵器时代以守待攻、以逸待劳、以恒久的步兵阵势及炮火配置能摧垮驰骋纵横的游牧民族的骑兵优势,阻敌于境外其防御作用是卓有成效的。

同时通过史证,进一步指出长城还是一种积极防御又积蓄力量,以利进一步攻击手段的进取谋略。

第四部分《孕育“塞上明珠”的生命线》,这一节主要阐述了长城对塞上经济开发的历史作用。

指出长城的御边功能捍卫了中原社会生活和经济的发展,而在此基础上,以长城沿线为基础的互市贸易既推进了中原经济的发展,又发挥了传播先进文明和开发边疆互利好和的作用,故称长城又是孕育“塞上明珠”的生命线。

第五部分《凝聚农牧民族的历史丰碑》,着重阐明长城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碰撞融合的历史见证,是中华民族内部从战争兵灾走向和睦共处的凝聚一体的历史丰碑。

高三历史 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高三历史 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布达拉宫》介绍了 布达拉宫、大昭寺、 罗布林卡的位置、布 局、结构、文化内涵 和建筑特色。
《颐和园》介绍了颐 和园的历史地位、特 点、主要景观、造园 艺术及风格。
4
具体的内容
【指导意见解读】
第1课 世界建筑的奇迹万里长城
具体的形 式
教 学 要 求
知道秦长城、汉长城、明长城,了解万里长城独特的建筑 指建筑设计中在内容和外 风格、复杂的建筑结构和浩大的建筑规模。 貌方面所反映的特征,主 感受古代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与艰辛,认识长城在中国历史 要在于建筑的平面布局、 发展进程中的作用和影响。 形态构成、艺术处理和手 体会长城丰富的文化内涵,领悟长城所体现的中华民族凝聚 法运用等方面所显示的独 力和民族精神。
3
《长城》全面地介绍了 万里长城的历史、地理、 风格、结构、修筑方法、 文化内涵,阐述了万里 长城在中国历史上的重 大积极作用。 《北京故宫》主要介绍了故 宫的建造过程、布局、所收 藏的文物以及故宫所体现的 《秦始皇陵兵马俑》介绍 了秦始皇陵修建的目的、 文化内涵。 过程、建制布局;介绍了 兵马俑坑的分布、结构、 军阵以及兵马俑的工艺特 色、历史文化价值。
风格
结构
规模
重 点 解 读
智慧
艰辛
5
【指导意见解读】
教 学 要 求 知道秦长城、汉长城、明长城,了解万里长城独特的建筑风 格、复杂的建筑结构和浩大的建筑规模。 感受古代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与艰辛,认识长城在中国历史 发展进程中的作用和影响。 体会长城丰富的文化内涵,领悟长城所体现的中华民族凝聚 力和民族精神。 3.认识长城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和影响。 作用 作用和影响:防御作用、中外关系、边疆开发、民族关系。 提供文字材料、画像砖等。 4.体会长城丰富的文化内涵,领悟长城所体现的中华民族 凝聚力和民族精神 (1)角度:建筑艺术(气势、建筑与自然和谐、布局等)、 内涵 装饰雕塑艺术、文学艺术(诗词散文小说)、民族关系(的见 证)、民族个性(的展示:凝聚力、智慧、创造力、勤劳勇敢、 热爱和平。)、不断发展的文化内涵等。 (2)方法:景观照片、典型图片、文字材料。感受体验。

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五单元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代

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五单元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代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卷三
思考 图文史料体现了长城怎样的建筑智慧?
提示 就地取材、因地制宜、用险制塞的建筑智慧。
1. 既是长城上有名的险关要隘,又是长城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的
是( )
①山海关 ②娘子关 ③雁门关 ④居庸关 ⑤平型关பைடு நூலகம்嘉峪

A.①②③④ C.①②⑤⑥
B.②④⑤⑥ D.①③④⑥
解析 娘子关在河北、山西交界的石太路上;平型关在山西中
2.汉代长城 ①秦汉之际,匈奴强大,重新占领河套。
(1)背景②汉初和亲仍不能阻止匈奴南下。 ③经过七十多年的休养生息,西汉国力空前强盛。
(2)概况:_汉__武__帝___攻打匈奴的同时多次大修长城,西至盐 泽,超过一万公里。
(3)地位:新修的汉长城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长城。 3.明代长城
(1)位置:东起__辽__宁__鸭__绿__江__畔___,西至甘肃嘉峪关,全长六 千多公里。
部,长城在河北、山西北部经过,此两关都位于长城以南的地
方,因此应排除②⑤。故选D。
答案 D
2.读图,回答问题。
长城防御体系示意图 据图分析秦朝防御作战体系的特点。 答案 点线衔接,整体关联,纵深防御。
考点三 长城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国历史发展中 的作用和影响(d)
1.丰富的文化内涵 (1)防御性 军事 工程。 (2)伟大的艺术宝库 ①建筑艺术:雄伟壮观、气势磅礴、布局巧妙、结构合理。 ②装饰艺术:雕饰精美、精雕细刻、雕梁画栋美观。 ③文学艺术:产生许多民间传说、说唱戏曲、诗词歌赋、绘画 雕塑等文学艺术作品。
3.规模 (1)以_烽__燧__为报警系统,城墙为前沿阵地, _敌__台__为前沿战斗 据点,关城为区域防线的支撑点,后方城障为纵深防线,并 以军用道路互相联系沟通,具有强大的防御能力。 (2)以下两千年,纵横十万里。

2020版高中历史 第5章 中国著名的历史遗迹 第6课时 古色古香的平遥古城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6

2020版高中历史 第5章 中国著名的历史遗迹 第6课时 古色古香的平遥古城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6

第6课时古色古香的平遥古城【学考报告】考点一平遥古城的历史、建筑布局及文化内涵(c)1.历史沿革(1)周朝:为了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骚扰,在此地修筑了一座土城。

(2)北魏:平遥作为县治所在地,一直延续至今。

(3)明朝初年:大规模的扩建,将土墙改为砖墙,形成现在的规模。

2.建筑布局(1)平遥古城的建筑布局是按照传统礼制安排的,方正端庄,中轴对称。

(2)以贯通南北的大街为中轴线,左城隍庙,右县衙署;左文庙,右武庙;左道观,右寺院。

3.文化内涵(1)中轴对称的城市建筑反映了当时“神人共治”、儒道佛“三教合一”的文化内涵。

(2)砖墙瓦顶的四合院,轴线分明,左右对称,反映了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中国传统礼制观念。

归纳点拨平遥古城依照“因地制宜,用险制塞”的原则修建,风格古朴,重视防御,工艺和用料均以精良著称。

城池平面呈方形,南侧城墙沿中都河而建,故略显蜿蜒。

要点平遥古城建筑的内涵史料一平遥古城是一座完全按照中国汉民族传统城市规划思想和布局程式修建的县城。

城内建筑功能分明,布局井井有条。

城内古居民宅全是清一色青砖灰瓦的四合院,轴线明确,左右对称。

史料二平遥古城具体的建筑布局中有道观和寺院;同时把庙和县衙署有机地统一在一起。

思考(1)史料一中平遥古城在规划布局上的特点是什么?(2)史料二体现了平遥古城建筑的什么思想?提示(1)按照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传统礼制安排,方正端庄、中轴对称。

(2)体现了“神人共治”和儒、道、佛“三教合一”的思想。

(2017·浙江湖州高二期末)平遥古城有“龟城”之称,有六道城门,南北门为龟首尾,东西四门象征四足,建筑布局遵从八卦的方位。

这主要体现的是( )A.尊卑有序的封建礼制思想B.“神人共治”的思想C.“三教合一”的文化内涵D.中国古人的风水观念解析材料未看出尊卑有序,故A项错误;据所学可知左城隍庙、右县衙署,左文庙、右武庙才能体现“神人共治”的思想,与材料主旨意思不符,故B项错误;文庙及左道观、右寺庙体现了“三教合一”的内涵思想,故C 项错误;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吉祥、安宁、长寿,是有灵气的动物,整个平遥城像一头正欲向南爬行的灵龟,为了不让其爬走,便用一条大绳将灵龟的左后腿拉住,位于一条直线上的下东门和其瓮城门就象征这条被拉直的腿,这些足以看出中国古人注重风水,故D项正确。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世界文化遗产荟萃第五单元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典范《北京故宫》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世界文化遗产荟萃第五单元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典范《北京故宫》
长960米 宽750米 特点:布局严谨、气势恢弘、装饰豪华、壮丽辉煌。 占地72万平方米
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 房屋9000余间(8704)

文化内涵

·


科学价值
建造工艺
珍品收藏
“象天法地”
京城-皇城-紫禁城
指依天象和 地理方位来 营造皇宫。
“遵循礼制”
儒家礼制文化通过将建筑的风格和使用者身份相结合,制定出体现 社会等级的建筑体量、建筑规模、建筑形式、建筑色彩和建筑装饰。8
制)、中轴线、平面布局、左右对称;
3、认识北京故宫三大殿和内廷建筑的地位和特色。 各大殿的地位;外朝和内廷的建筑特色:外朝建筑高
大、疏朗雄伟、富有阳刚之美;内廷建筑严谨富丽 ,阴 柔之美,布局紧凑实用,富有生活气息。
16
历史选修6《世界文化遗产荟萃》第六单元第1课
《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典范——北京故宫》
走近·故宫 透视·故宫 凝思·故宫
3
儒家礼制文化通过将建筑的风格和使用者身份相结合,制定出体现社会等级的建筑体量、建筑规模、建筑形式、建筑色彩和建筑装饰 。制)、中轴线、平面布局、左右对称; “特会点所 :门布”局:严故谨宫、建气福势宫恢成弘顶、级装会饰所豪华、壮丽辉煌。 儒建家造礼 技制术文:化色通彩过和将谐建/装筑饰的精风美格/砖和墙使木用梁者架身结份构相结合,制定出体现社会等级的建筑体量、建筑规模、建筑形式、建筑色彩和建筑装饰 。“屏风门”:珍贵木质屏风被水浸泡 感 历受时我一国 年古 ,代 竹宫 编殿 大建 师筑 何艺福术 礼的 东非 阳凡 再成 造就 乾和 隆我 宝国 座劳动人民杰出的创造才能。 指特依点天 :象布和局地严理谨方、位气来势营恢造弘皇、宫装。饰豪华、壮丽辉煌。 1“、屏了风解门北”京:明珍清贵故木宫质的屏布风局被结水构浸和泡主要特点。 儒家礼制文化通过将建筑的风格和使用者身份相结合,制定出体现社会等级的建筑体量、建筑规模、建筑形式、建筑色彩和建筑装饰 。 制建)造、 技中术轴:线色、彩平和面谐布/装局饰、精左美右/砖对墙称木;梁架结构 建感造受风 我格国:古建代造宫思殿想建(筑象艺天术法的地非、凡阴成阳就五和行我、国遵劳循动礼人民杰出的创造才能。 历“时哥一 窑年门,”竹:编操大作师失何误福压礼碎东国阳宝再级造瓷乾器隆宝座 “儒错家字 礼门制”文:化赠通公过安将局建的筑锦的旗风出格现和错使字用者身份相结合,制定出体现社会等级的建筑体量、建筑规模、建筑形式、建筑色彩和建筑装饰 “。拍卖门”:私自拍卖宋代珍贵书札 感建受筑我 面国积古15代万宫平殿方建米筑房艺屋术90的0非0余凡间成(就8和70我4)国劳动人民杰出的创造才能。 感建受筑我 面国积古15代万宫平殿方建米筑房艺屋术90的0非0余凡间成(就8和70我4)国劳动人民杰出的创造才能。 建“造哥技 窑术门:”色:彩操和作谐失误/装压饰碎精国美宝/砖级墙瓷木器梁架结构 儒感家受礼 我制国文古化代通宫过殿将建建筑筑艺的术风的格非和凡使成用就者和身我份国相劳结动合人,民制杰定出出的体创现造社才会能等。级的建筑体量、建筑规模、建筑形式、建筑色彩和建筑装饰 。“哥窑门”:操作失误压碎国宝级瓷器 建筑造面 风积格1:5建万造平思方想米(房象屋天90法0地0余、间阴(阳8五70行4)、遵循礼 特《点中: 国布古局代严宫谨殿、建气筑势的恢典弘范、—装—饰北豪京华故、宫壮》丽辉煌。 特建点造: 风布格局:严建谨造、思气想势(恢象弘天、法装地饰、豪阴华阳、五壮行丽、辉遵煌循。礼 “建屏筑风 面门积”15:万珍平贵方木米质房屏屋风90被0水0余浸间泡(8704) 3指、依认天识象北和京地故理宫方三位大来殿营和造内皇廷宫建。筑的地位和特色。 指“依错天 字象门和”地:理赠方公位安来局营的造锦皇旗宫出。现错字 长“9失6窃0米门”宽:75在0米故宫占展地览7的2万文平物方被米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单元中国著名的历史遗迹素材秦始皇长城的地理位置秦始皇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延绵万余里。

与春秋战国时赵、燕、秦的北部长城相比,它不仅向东西两侧延伸,而且也向北扩展了不少。

它的东端辽东是指辽河以东的广大地区,据文献记载,秦始皇长城一直延伸至现朝鲜境内平壤大同江北岸。

秦始皇长城大体可分为东、中、西三段。

它的大致走向是:西起临洮(今甘肃岷县),沿黄河到河套,从高阙(内蒙狼山西)起利用赵国长城,沿阴山经河套地区,包括九原、云中、雁门、代郡。

往东接燕国长城。

沿燕山山脉北支,包括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五郡。

再往东延伸到辽东。

我们今天所见到的长城大部分均是明代长城,随着岁月的流逝,由于自然和人为的种种原因,秦始皇长城仅存少量遗迹。

与明代长城相比,秦始皇长城的位置在明长城的北边,其东段较明长城向北推移五、六百里左右。

二者是不会重合的。

蒙恬秦代名将。

秦统一六国后,奉秦始皇之命,率兵三十万人击败匈奴贵族,收复河南地(今河套南部地区),并以河为塞,临河筑四十四县,迁国内罪人去居住。

他还负责修筑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并修建自九原抵云阳,全长一千八百里的直道,对防止匈奴侵扰作出重要贡献。

胡亥即帝位后,听信赵高谗言,迫使蒙恬服毒自杀。

汉长城汉朝代秦而立,因经常受到北方匈奴侵扰,从汉文帝汉景帝始,就继续修缮长城。

汉武帝时,国力强盛,从公元前121年起前后不到十年,便建成了两千多里的河西长城与秦长城相加,汉长城最西至盐泽,全长一万多公里,是修建长城最多最长的封建王朝。

汉代修筑的墙体虽仍多为夯土堆筑或石块垒砌,但比前代高而厚。

汉武帝改进了长城的结构,有的地方不筑长墙,根据险要地形,修筑列城、城障,用烽火相连。

长城沿线附属设施增多,关城、坞堡、障城、亭燧遍布长城沿线,形成完备严密的梯次型军事指挥系统。

武帝以后,昭帝、宣帝还把屯田制度与长城的防御结合起来,成为长城沿线驻军和边民最重要的后勤保障。

汉代长城已不仅仅是阻挡异族进攻之障碍,它被赋予一个新的使命,成为维护丝绸之路安全的守卫者。

关城长城沿线地形险要处的通路叫关或关口,关口上建筑的与长城墙体相连的城垣便是关城。

关城平面随关口地形和防御需要建置,平地上的关城多为方形,山地上的关城,随山形建置,如古北口的关城跨于两山之间,而山海关、嘉峪关的关城则为方形。

关城一般设有二至四个门,作为长城沿线的重要通道。

关城是长城防御体系重要组成部分,历代王朝均在关城驻有重兵。

和平时期,关城也是各民族间相互交流融合的枢纽,河西走廊的某些重要关城还是中外交流的重要孔道。

瓮城在城门外侧加筑的凸出于城墙外的小城圈,也作“月城”,主要起加强防守作用,山海关、嘉峪关城门外侧均有瓮城。

玉门关汉长城著名关隘。

万里长城历史最悠久,地位最重要、文化内涵最丰富的雄关之古塞之一。

它是西汉通西域的重要交通门户,对当时的交通及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发挥过极为重要的作用。

因古代西域进贡美玉取道此关,故名玉门关。

汉代玉门关自汉武帝元封三年(前108年)设置,到东汉延光年间的200多年间,曾三废三兴。

魏晋南北朝时,战争不断,玉门关因丝路衰落而废弃。

到唐代通西域走新北路,即经安西通哈密一道,以至汉代玉门关的确切位置不为人知。

唐代诗人吟颂的玉门关位于今甘肃安西县双塔堡附近。

真正的玉门关遗址一说在敦煌西北小方盘,一说在小方盘城之西。

阳关汉长城著名关隘。

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南古董滩附近。

因在玉门关之南,故名。

它和玉门关同为丝绸之路的重要交会点,是对西域交通的门户。

丝绸之路的南道便是自阳关出发。

宋以后因同西方的陆路交通衰落,关遂废圮。

烽燧即烽火台,是古代边防上供燃点烽火用以报警的高台。

白昼燃烟为烽,夜间点火为燧,烽燧原指烽火,是古代军情报警的措施。

唐宋以来烽燧一词常被引申为燃烟点火报警的墩台,即烽火台。

自秦汉以后,烽火台与长城密切结合为一体,成为长城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烽火台的建筑材料结构与长城一样有用土夯的,有用石砌的,也有砖石合砌的等等。

烽燧的地理位置有的在长城两侧,紧靠长城,有的在长城以外向远处伸展的方位,有的则在长城以内以便于向王朝首都联系,有的在便于向相邻郡县和关隘相联系的地方,因地形和需要而设置。

历代王朝均有自己的一套烽火制度。

烽火台通过燃烟点火传递军情,明代又增加点炮传递的方式。

大约每隔五至十里有一烽燧,一有敌情,便可出现烽火相望、顷刻千里的奇观,边塞敌情在短时间即可传到临近郡县乃至都城。

直道秦始皇令蒙恬在陕西、内蒙境内修筑的一条从九原郡到都城咸阳的军用道路。

秦代直道既是长城防御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又是与筑长城不可分割的整体配套工程。

因为道路交通是运输粮草装备,调动兵马,使长城贯通一气的动脉。

直道的修筑也加强了边区与内地的物质交流,有利于边疆的开发。

边塞诗与万里长城边塞诗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边塞诗作中每每出现巍峨高大的万里长城的英名与形象,这类诗作仿佛是万里长城折射出的艺术光环。

仅对教材中选用的几句精华诗句作些简明注释。

1.“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这句诗出自李白的《关山月》。

全诗内容如下:“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李白这首边塞诗是描写征战西北边陲的士兵思乡愁苦之情。

开首四句,语出惊人,写出一幅横贯玉门关内外的辽阔大背景,气象雄浑。

诗的大意是,一轮明月从东边天山(今祁连山)上升起,出没在茫茫的云海中间,这皓月仿佛是从几万里外的家乡,驾长风、飞度玉门关到达荒凉的边地的。

衬托出戍边战士思乡之情。

同时诗歌也反映出雄伟的玉门关在古代世界举足轻重的地位。

2.“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王昌龄的《出塞》,其诗内容是“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是一首缅怀古代英雄,念念不忘捍卫边境的述志诗,也是首优秀的边塞诗。

开首两句的大意是:明月还是秦汉时的明月,关隘还是秦汉时的关隘,戍边征战的一批批将士却有去无回,暗示诗人对古代将士的赞颂与缅怀。

诗的后两句的意思是只要重用像汉代飞将军李广那样的良将,就绝不会让侵略者得逞。

诗歌同时也衬托出雄关的强大防御作用。

3.“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两句诗采自唐代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这是首送别诗。

全诗内容:“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后两句诗的意思是出了阳关以后便无故友,更无故友的酒,所以虽然出发的时间到了,劝你再喝完这杯酒,带着故友的一片真情。

诗中也反映出阳关不仅是古代的防守重点,也是古代出入长城的交通要道。

这首诗入《乐府》以为送别之曲,至“阳关”句反复歌咏,谓之“阳关三叠”,不仅在国内传唱一千多年,并远渡重洋到日本、朝鲜、东南亚。

移民实边中国古代封建政府招募农民到边疆垦荒种地以满足军队给养的一种措施,属国防经济范畴。

秦王朝灭六国后,曾迁徙一批罪犯到河套屯垦。

汉初继续采用秦代的办法在边境屯垦。

汉文帝采纳晁错建议,“徙民实边”,以备胡人。

汉武帝由于扩大了疆土,更是大规模迁徙贫民到边地屯垦。

徙民实边政策对抵御匈奴,开发边疆,发展农业生产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驻军屯田中国封建政府,为解决军队给养利用士兵垦种荒地的一种措施,军屯是屯田制经济的一种形式。

汉武帝为防止匈奴南犯,在上郡、河西等地,开官田斥塞卒,60万人戍田之,开军屯之先河。

以后历代封建政府纷纷效法,到曹魏时,军屯已相当普遍。

驻军屯田不仅解决了军粮供应,而且也减轻了人民负担,对开发建设边疆也起了重要作用。

互市历代王朝在长城沿线设置的专供内地和边外少数民族贸易的市场称互市。

由于这种市场多设在长城关口,所以又称关市。

西汉与匈奴和亲后,即通关市,其后历代延续不断。

历代关市受政府严格控制,定期开放。

由于各族人民互通有无的愿望和行动,关市日益繁荣。

马是蒙古人的重要贸易产品,所以明代的互市也称“马市”。

明代在长城沿线九边地区先后设置各种类型的“马市”,其中见于记载者达70余处。

互市在不同时期还有其他称号,如“边市”、“榷场”、“茶市”等。

互市促进了各民族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秦始皇陵的布局“40年来秦始皇陵考古勘探的最大成就之一,就是秦始皇陵的布局已基本清楚了。

”这是秦兵马俑博物馆名誉馆长、秦陵考古队首任队长袁先生的看法。

袁先生认为,秦始皇陵整个陵园坐西向东,以封土为中心可分为四个层次,即地下宫城(地宫)为核心部位,其他依次为内城、外城和外城以外,主次分明。

“秦始皇陵园就像是一座设计规整、建筑宏伟的都城,占地面积达56.25平方公里,其城内面积约2.13平方公里。

这座‘都城’南高北低,南北落差达87米,是一座南北大于东西的长方形陵园。

陵园的城垣由内外两重构成,两座城垣都是呈南北向的长方形,相互套合,呈南北长东西窄的‘回’字形,其城墙总长约12公里,与西安的明代城墙长度相近。

”地宫与内城秦始皇陵园布局的核心是地宫,其他城垣、建筑、陪葬墓、陪葬坑等皆围绕着它。

秦陵地宫位于内城南半部的封土之下,相当于秦始皇生前的“宫城”。

地宫之上有巨大的封土堆,即常说的秦始皇陵墓,它占据着内城南区三分之二的面积。

《史记》记载:秦始皇陵“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

上具天文,下具地理。

”对此描述,目前虽缺考古证实,但其地宫之上的确存在一处超出正常值数倍的强汞异常区。

在宫城和内城之间的广大区域分布着许多用于祭祀、陪葬的建筑。

作为重点建设区,这儿地面与地下的设施最多,尤其是内城南半部较为密集。

除地下的宫城外,寝殿及车马仪仗、仓储等众多陪葬坑均在南半部;北半部的西区是便殿的附属建筑区,东区则是后宫人员的陪葬墓区。

外城与外城以外外城即是内城垣和外城垣之间,是外廓城部分。

在外城西区(西内城垣与西外城垣之间的区域)的地面和地下设施最为密集,其中建筑基址约占据了西区空间的三分之二。

其内涵为象征京城内的厩苑、囿苑及园寺吏舍,是为皇帝玩乐游弋等活动服务的。

由南向北依次分布着:曲尺形大型马厩坑、31座珍禽异兽坑、三组四合院式的园寺吏舍建筑基址等。

外城东区的南部则有一大型“石铠甲陪葬坑”,经试掘,坑内出土了大批石铠甲及少数车马器,惟妙惟肖的“百戏俑”坑就在其南侧不远处。

最外围是外城垣之外的地区,这里有众多为建设、陪葬和管护秦始皇陵园而设置的机构、场所和坑池,属于秦始皇陵园的边围。

袁先生说:“在秦陵外围东边,除分布着众所周知的秦兵马俑坑外,尚有98座小型马厩坑及众多陪葬墓,三处修陵人员的墓地与砖瓦窑址等。

在北边还发现了藏有禽兽肢体及鳖的仓储坑、陵园督造人员的官署和郦邑建筑遗址。

而陵园南部与骊山相接处尚有一宽约40米的防洪堤,用以阻挡来自骊山的洪水。

秦陵规划的规律性与科学性显而易见。

”世界七大奇迹所谓世界七大奇迹,是希腊人对古代希腊、西亚和埃及七种著名建筑物和雕塑品的合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