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空间格局

合集下载

景观生态学-第二章景观结构和空间格局

景观生态学-第二章景观结构和空间格局
(1)种植斑块(planted patch) 原因:由人种植植物而产生的特点:人维护、存留时间长。
(2)聚居地(homes habitation) 特点:受人干扰的景观中最显著并无处不在的景观成分之一。 物种:人、引进的动植物、不慎引入的害虫、从异地移入的 本地种。 例如:村落、城镇
引入斑块
除了上述4种斑块类型外, Forman和Godron (1981,1986)还讨 论了另外两种,即再生斑块 (regenerated patch)和短生斑块 (ephemeral patch)。
1967年麦克阿瑟和威尔逊创立岛屿生物地理学理 论。他们认为岛屿钟的多样性取决于物种的迁入率和 灭绝率,而迁入率和灭绝率与岛屿的面积、隔离程度 及年龄等有关。
S=f(+生境的多样性-干扰+面积-隔离程度+年龄)
(1)陆地景观
陆地景观与岛屿有所不同,斑块的边界并不明确, 并且隔离程度的重要性降低。
S=f(+生物多样性-(+)干扰+面积+年龄+本底异 质性-隔离程度-边界不连续性)
1、对能量、营养物质分配的影响 斑块与基质之间、斑块与斑块之间存在着过渡带,即所谓的
生态交错区(也称为边缘)。
边缘区
内部区
边缘区
1 面积对能量和养分的影响
一般的情况总是大斑块比小斑块含的能量和养分 丰富。也有不同,比如,一个小斑块(麦田)从边缘 到内部我们会 发现边缘产生的产量高于内部。
原因:充分利用光、温度、水、且竞争少。 动物的分布也会因边缘内部的喜爱程度而有所不 同。许多野兔、野鸡等喜欢在边缘地带活动,食草与 食肉动物也经常在边缘地带活动,边缘单位的生物量 也高于内部。
等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主要由各种生物对干扰的抵抗能 力和干扰后的恢复能力决定的。例如,某一景观中经过人 工清除或采伐后,有的物种消失,有新物种入侵,有的物 种仅个体数量发生了变化。

景观组分的空间分布形式

景观组分的空间分布形式

景观组分的空间分布形式如下:
1.线性分布:景观组分沿着一条线性布置,如道路、河流、树林
等。

2.点状分布:景观组分呈点状分布,如广场、雕塑、喷泉等。

3.面状分布:景观组分呈面状分布,如草坪、花坛、湖泊等。

4.整体性分布:景观组分呈整体性布局,如古镇、城市中心区等。

5.集群性分布:景观组分呈集群分布,如村庄、小区等。

6.分散性分布:景观组分呈分散分布,如林地、田野等。

不同的空间分布形式可以营造出不同的景观效果,因此在景观设计中应根据场地特点和设计目标选择合适的空间分布形式。

景观格局的概念

景观格局的概念

景观格局的概念景观格局是指地理空间上不同景观要素之间的组合与分布关系。

它体现了自然和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植被、水体、建筑、道路等要素的改变和配置,反映了一定地理区域的整体特征和空间结构。

景观格局是地表覆盖的空间分布特征,包括景观种类的数量分布、景观要素的形状与大小、边缘的复杂程度以及景观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通过分析景观格局,可以了解到地区的资源利用方式、生态系统的功能以及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景观格局的概念在生态学、地理学、景观规划、景观设计等学科领域中被广泛运用。

景观格局的要素包括景观单位、连通性、分布分析、景观矩阵等。

景观单位是指地表上的一个独立单元,如一个湖泊、一片林地、一个农田等。

连通性是指不同景观单位之间的联系,如河流将不同景观单位连接起来,形成一个连通的水系。

分布分析是对不同景观单位的数量和空间分布进行统计和分析,通过计算指标如景观斑块面积、数量、形状、边缘等,可以得知景观格局的特征。

景观矩阵是由不同景观单位组成的空间结构,反映了不同景观单位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

景观格局对于人类活动和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景观格局可以为景观规划和设计提供依据。

通过分析和评价不同景观要素的分布和连通性,可以确定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的重点区域,合理规划土地利用,优化城市道路和建筑物的布局,提高环境质量。

其次,景观格局对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生物多样性有影响。

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景观格局是影响生物多样性的关键因素之一。

合理的景观格局有助于提供适宜的栖息地和连接路径,促进物种迁移和基因流动,增加生物多样性。

相反,不合理的景观格局会导致生境破碎化、物种丧失和生态系统功能退化。

再次,景观格局对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合理的景观格局有助于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保障生活质量和人类健康。

例如,通过合理规划城市景观格局和绿地系统,可以改善城市空气质量、调节城市气候和防洪能力。

同时,合理的农田景观格局可以提高农作物产量,降低生产成本,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景观风貌结构

景观风貌结构

景观风貌结构一、景观空间布局景观空间布局是整个景观风貌结构的基础,它决定了景观的整体格局和各个功能分区的分布。

在进行景观空间布局时,应充分考虑地形、气候、文化等因素,合理安排开放空间、半开放空间、私密空间等不同类型的空间,使之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二、景观节点与标志物景观节点是景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可以是景点、雕塑、建筑等具有观赏价值的元素。

标志物则是景观中的亮点,能够突出景观的特色和主题。

在景观设计中,应合理设置景观节点和标志物,使之成为游客的视觉焦点,增强景观的可识别性和吸引力。

三、景观路径与流线景观路径是游客游览景观的通道,它应该符合游客的游览习惯和心理需求。

流线则是景观中的交通线路,它应该尽可能地减少游客的行走距离和重复路程,提高游客的游览体验。

在景观设计中,应合理规划景观路径和流线,使之成为游客便捷、舒适游览的重要保障。

四、景观功能分区景观功能分区是根据景观的不同特点和功能需求,将其划分为若干个区域。

这些区域可以包括文化区、休闲区、娱乐区、生态区等。

在景观设计中,应根据不同的功能需求和游客的需求,合理设置各个功能分区,使之相互协调、互为补充。

五、景观特色营造景观特色是景观的独特之处,它可以是景观的地形、气候、植被等自然特色,也可以是文化、历史、民俗等人文特色。

在景观设计中,应根据景观的特点和主题,营造出独特的景观特色,使之成为游客难以忘怀的体验。

六、景观绿化与植被绿化与植被是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能够改善景观的环境质量,提供给游客清新、宜人的游览环境。

在景观设计中,应充分考虑绿地的分布、植物的种类、生长特点等因素,合理安排绿化与植被的布局和搭配,使之与整个景观风貌相协调。

七、景观设施与小品景观设施与小品是景观中的重要元素,它们包括休息设施、照明设施、指示牌、雕塑等。

这些设施与小品应该具有实用性和观赏性,并且要符合整个景观的主题和风格。

在景观设计中,应根据不同的设施与小品的特点和用途,合理设置其位置和数量,提高游客的游览体验和便利性。

景观空间格局指标及其分析方法

景观空间格局指标及其分析方法

2.5景观空间格局指标及其分析方法
对景观空间格局的定量描述是分析景观结构功能及过程的基础。

景观空间格局是指大小和形状不一的景观斑块在空间上的配置.它是
景观异质性的具体表现(傅伯杰等,2001),是自然、生物和社会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通常,景观空间格局可以用景观格局指数来度量,景观格局指数是指能够高度浓缩景观格局信息,反映其结构组成和空间配置某些方面特征的简单定量指标(邬建国,2000)。

2.5.1斑块面积(A)和斑块周长(P)斑块面积和斑块周长是描述景观斑块
形态特征和景观空间格局分析的基础。

斑块的面积可以反映湿地景观类型/覆盖斑块的基本特征.斑块的大小直接影响单位面积的生物量、生产力及物种组成和多样性(蒋卫国等,2003)。

2.5.2景观的破碎化指数(C)景观的破碎化指数是指景观被分割的破碎
程度.该指数的研究对景观中生物和资源的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陈鹏,2O05)。

其表达式为:C=MPS x(Nf 1)/Nc式中.MPS为景观中各类斑块的平均斑块面积,Nf是某~种景观类型的斑块总数,Nc是景观总面积。

通过景观破碎化分析可以从一定的角度对景观的稳定性和人类干扰程度进行适当评价。

2.5.3斑块的分维数(D) 斑块的分维数主要揭示斑块及斑块组成的
景观的形状和面积大小之间的相互关系,它反映了在一定的观测尺度上斑块和景观格局的复杂程度,表达式是:D = 2Ig(P/4)/Ig(A)
式中,P为斑块周长,A为斑块面积,D为分维数,且满足1≤D≤2。

D
值越大,反映斑块的形状越复杂;当D=1时,斑块形状为简单的欧几
里德正方形(阎传海等,2003)。

景观生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方法综述

景观生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方法综述

景观生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方法综述景观生态学是研究景观格局和生态过程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领域。

景观格局表示了自然和人类活动在地表上的分布情况,而生态过程则是描述生物间相互作用和能量流动的过程。

了解景观生态学空间格局的分析方法对于保护和管理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下文将综述几种常用的景观生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方法。

1. 景观破碎度指数:景观破碎度指数是通过计算规定空间单位内的斑块个数和大小来反映景观破碎程度的指标。

常用的景观破碎度指数包括片段化指数(Patchiness Index)、简化指数(Simpson Index)和破碎度指数(Fragmentation Index)。

这些指数可以帮助研究者评估景观的连续性和完整性,以及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过程的影响。

2.斑块统计:斑块统计是通过计算不同类型和形状的斑块在景观中的分布情况来分析景观格局。

常用的斑块统计方法包括斑块大小分布、斑块形状指数和边缘/面积比等。

斑块统计方法可以帮助研究者了解景观中不同类型斑块的大小、数量、形状和分布情况,从而评估景观格局对于物种分布和迁移的影响。

3. 景观分维:景观分维是通过计算景观中斑块的空间分布来确定景观的复杂度和分散程度的指标。

常用的景观分维方法包括盒维法(Box-counting method)和多重分形方法(Multi-fractal method)。

景观分维方法可以帮助研究者定量描述和比较不同景观的空间复杂性和分散程度。

综上所述,景观生态学空间格局的分析方法主要包括景观破碎度指数、斑块统计、景观分维以及边界和分岔分析等方法。

这些方法通过计算斑块的大小、形状、分布和连接程度等指标来描述景观格局的特征,从而帮助研究者了解景观对于生物多样性和生态过程的影响。

这些分析方法可以为保护和管理生态系统提供科学依据,以实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06E第四章 景观结构—景观空间格局

06E第四章 景观结构—景观空间格局
基质相对面积对景观中的斑块影响很大; 斑块间的距离及相对面积影响到多种干 扰在景观中的扩散,也会影响物种在斑 块间乃至整个景观中的传播。
2)网络型
在网络状景观中,廊道密度、宽度、连 接度、环度、网眼大小以至结点的大小 和分布是反映景观格局特征的基本参数, 它们对各种生态过程起着重要影响。
3)交叉指状型
④平面格局:用于确定斑块大小、形状、 边界以及分布的规律性;
⑤立体格局:用于确定生态系统在景观三 维空间上的分布。
二、景观构型的确定
1. 线形法:基于信息论,用一条横跨线 描述和直接比较景观结构。
2. 网格法 将网格置于研究区域,记录每一方格内 景观要素的出现或缺失情况,然后用尺 寸逐渐增大的“窗口”沿方格的内部移 动,运用信息论和其它方法就这类数据 进行描述和验证
景观结构镶嵌性原理:景观是由不同景观 元素(斑块、廊道、基质)镶嵌组成的 一个整体,不同的景观元素集合会构成 不同的景观镶嵌格局,并进而影响着生 态流在景观中的运动或流动。
景观系统的整体性与异质性原理
景观整体性,指景观是由不同生态系统或 景观要素通过生态过程而联系形成的一 个复杂系统,具有功能上的整体性和连 续性。
一、景观空间格局构型分类
1. Forman的景观格局基本类型 2. 按景观结构特性的景观格局分类 3. 肖笃宁的 景观格局分类 4. 傅伯杰的景观格局分类
1. Forman和Gordon将景观格局分为:
①均匀分布格局:指某一特定类型景观要素间的距离相对一 致;
②聚集型分布格局:例如在许多热带农业区,农田多聚集在 村庄附近或道路的一端;在丘陵地区,农田往往成片分 布,村庄聚集在较大的山谷内;
进行景观格局分析时,必须注意:
①明确研究对象的具体单元和这些 单元的具体性质;

景观生态学:第四章 景观空间格局与空间异质性 (Ⅰ)

景观生态学:第四章 景观空间格局与空间异质性 (Ⅰ)
1 景观的空间格局类型如何描述? 2 景观空间格局的有哪些典型结构?
景观生态学-本科-华中农大
2
1 景观空间格局类型
◦ (1)景观空间格局的基本类型 ◦ (2)Forman理想景观格局模式 ◦ (3)景观生态安全格局
2 景观空间格局描述与分析
◦ (1)景观空间格局分析的一般流程 ◦ (2)景观格局分析空间取样方法 ◦ (3)景观空间格局的定量研究方法
25
①散点格局(plot-scattered pattern):由点缀 在基质里的点状地物构成的景观格局
如平原上的村 庄,油田上散 布在农田,苇 田里的油井等 。
景观生态学-本科-华中农大
26
② 散 斑 格 局 ( patch-scattered pattern , 或 块状格局):少数景观要素出现在占优势的基 质内所形成的景观格局
景观①生群态学集-本格科局-华(中c农lu大ster pattern)②线状格局(linear pattern) 22
③交错格局 (interlaced pattern)
④放射格局 (radiation pattern)
如遭受切割的山 坡,受破坏的林 缘等。
景观生态学-本科-华中农大
城市对外交通干道,丘陵 景观中山体余脉向四周放 射状延伸,湖泊水体向四 周山谷、河渠延伸等 23
补充作为物种扩散的踏脚石,为局地灭绝的物种提 供栖息地和落脚点,包含大密度种群的边缘种 廊道:自然廊道对物种流动和地表径流作用;边界 过度带聚集小斑块,利于多生境物种的生存
37
38
优势
• 粗粒与细粒要素结合:粗粒区利于大型内部种生 存,细粒区有利于广生境物种的活动
• 风险分散:为分散风险,可多布局几个大型农业 或自然斑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景观空间格局是景观形成因素与景观生态 过程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反映景观形成 过程和景观生态功能的外在属性。
景观空间格局的基本类型
Forman归纳为五种类型: ①均匀格局景观 ---- 如规则采伐森林,平原农田网控制下的景观
②聚集格局景观 ----如农田和村庄相对集中的散布在整个景观中
③ 线状格局 ---- 如村庄沿河流或公景观要素类型(或基质)的空间 结构特征,也可以是景观内各种景观要素 的空间结构特征。 景观格局是景观异质性的具体表现,分 析景观格局要考虑景观及其单元的拓扑特 征。
景观空间格局的成因
景观是在气候、地貌、土壤、植被、水 文、生物等自然要素及人为干扰作用下形 成的有机整体。
文献:
[1]肖笃宁等. 论景观生态学的核心概念框架[A] . 肖笃宁. 景观 生态学研究进展 [ J] . 长沙: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 8- 14. [2]肖笃宁, 李秀珍. 当代景观生态学的进展和展望[ J] . 地理科 学, 1997, 17( 4) : 356- 363. [3]贺红仕, 肖笃宁. 景观生态一种综合整体思想的发展[ J] . 应 用生态学报, 1990, 1( 3) : 264- 269. [4]陈传康. 综合自然地理学发展趋势[ J] . 地理研究与开 发,1990, 9( 7) . [5]申元村, 等. 中国绿洲[ M] . 开封: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01. 90. [6]肖笃宁. 论现代景观科学的形成与发展[ J] . 地理科学, 1999b,
④平行格局 -----如河两岸的河岸带、植被沿等高线分布。 ⑤ 特定组合和空间链接 ---- 包括正相关连接,如城市和道路相连,稻 田与水域相连;负相关空间连接,如平原稻田很 少有大片森林出现。
同时存在正相关和负相关
景观空间格局的意义
空间格局与生态学过程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形成复杂的反馈关系,构成景观动态的动力基础。 对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相互关系的研究,是揭 示生态学过程成因机制的根本途径,景观格局与 生态过程的关系始终是景观学的核心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