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景观空间格局分析
汇景新城龙熹山组团景观及山顶公园设计

汇景新城龙熹山组团景观及山顶公园设计摘要:景观设计是一个创作过程,完成一件设计作品需要遵循一定的设计理论。
近几十年来,人们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建造事业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人们在得到收益的同时,也为建造事业对人类自然环境的破坏而忧心忡忡。
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其研究目的就是为了合理地处理人与自然的矛盾.景观设计作为一项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活动,必然要遵循自然辩证法。
系统观、科学技术观和创新观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景观设计中体现这三方面内容必然有对景观设计有所启示。
关键词:景观设计,设计理念,难点分析Abstract: the landscape design is a process of creation, completeing a design work needs to follow some design theory. In recent decades, people in the use and the process of transforming the nature, build business made a rapid development, people get income, but also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human nature cause the destruction of the environment and worried. Natural dialectics is about nature and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he general laws of natural and human knowledge the general method of transforming the nature of science, the objectives of the study is in order to properly deal with the conflict between man and nature. The landscape design as a coordinator and the nature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actical activity, must follow the natural dialectics. System view, scientific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concept view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dialectics of nature, in landscape design in reflect this three areas there must be some enlightenment to of landscape design.Keywords: landscape design, design concept, difficulty analysis一、项目概况:1.1楼盘整体概况:汇景新城位于广州市天河区东部,距天河体育中心约4公里。
浅谈十万大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森林景观价值

浅谈十万大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森林景观价值作者:谢震来源:《科学与财富》2018年第07期1研究目的和方法1.1 研究目的十万大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具有极强的景观观赏性,长期地质运动变化的地形地貌可人为的分为中山和低山两大部分,山体形状和森林植被的交替演化形成了许多优美的景观,丰富的景观特色对保护区旅游开发有很大的助力作用,因此研究和分析保护区的景观特色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1.2 研究方法结合广西十万大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现状,在关于高保护价值森林众多研究成果基础上,运用收集与查阅保护区的相关资料、参与保护区二类调查等方法,对保护区内的森林景观价值开展研究。
保护区里错落的中低山组合营造出了丰富景观特色。
2 保护区的景观价值十万大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地貌类型丰富,经踏查和收集研究,共整理并区分为十三个区域,其中中山块分为四个区域,低山块分为九个区域。
核心区分布在中山块的四个区域和低山块的第九区域中,因古道和地理位置核心区被分为三块,其中低山九块中的面积为最小。
缓冲区分布中山块的四个区域和低山块的第一、三、七、八、九等五个区域。
实验区分布中山块的第一、二、三等三个区域和低山块的第四、五、六、八等四个区域。
现就具体区域分析如下:中山一块:本块位于保护区的中段偏东位置,也是保护区内拥有最大面积的中山地块,包含了保护区的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这三个区域,其中核心区的分布面积为保级区内最大。
区域内有多个制高点,同时在中山一块内出现了沟谷雨林、季雨林、山地常绿阔叶林和山顶矮林这四种典型林分类型,说明本块区域的景观要素在保护区内算是齐全的。
中山二块:本块位于保护区的中段位置,包含了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三个区域,在中山二块内出现了沟谷雨林、季雨林和山地常绿阔叶林这三种典型林分类型。
本区域在山脉南侧所属区域面积较大,北侧所占的面积较小,同时本块有两处出现沟谷雨林成片分布,面积较大且较为集中,第一处位于中山二块的中心区域,是海洋暖湿气流所带来的水汽溢出的主要通道;第二处在中山一块和中山二块交界处地有一条防城区扶隆镇通往上思县南屏乡的道路,保护区的核心区也因为道路没有连成片。
基于突变级数法的福建省自然保护区与森林公园生态服务功能综合评价

基于突变级数法的福建省自然保护区与森林公园生态服务功能综合评价徐道炜;刘金福;洪伟【摘要】依据突变级数法建立生态服务功能评价指标体系,对福建省自然保护区与森林公园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量从大到小排列顺序为: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梅花山自然保护区>龙栖山自然保护区>天宝岩自然保护区>德化石牛山国家森林公园>旗山国家森林公园>厦门莲花山国家森林公园>三明格氏栲国家森林公园>福州国家森林公园.%The index system of ecosystem services was constructed by the method of catastrophe progression, and the ecosystem services of natural reserves and forest parks in Fujian Province were evaluat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order of the total value of ecosystem service of natural reserves and forest parks was as follows: Wuyishan natural reserve > Meihuashan nature reserve >Longxishan nature reserve > Tianbaoyan nature reserve > Shiniushan national forest park in Dehua > Qishan national forest park >Lianhuashan national forest park in Xiamen > Castanopsis kawakamii national forest park in Sanming > Fuzhou national forest park.【期刊名称】《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1(040)003【总页数】4页(P276-279)【关键词】突变理论;突变级数法;生态服务功能评价【作者】徐道炜;刘金福;洪伟【作者单位】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福建福州,350002;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福建福州,350002;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福建福州,350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307.34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生态系统与生态过程形成的维持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条件与效用.森林生态系统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的重要自然景观要素之一,在维护自然景观和旅游环境质量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维持和保护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可持续发展的基础[1].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定量评估研究日益受到关注,已成为生态学与生态经济学研究的前沿和热点[2-4].本文利用突变模型对福建省自然保护区与森林公园生态服务功能进行综合评价,为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突变理论主要是由结构稳定的拓扑概念发展而来的,用来描述、评价、预测自然现象与社会活动中事物连续性中断的质变过程.由突变理论中突变模型衍生出来的突变级数法被广泛应用于多准则决策问题.尖点突变模型、燕尾突变模型、蝴蝶突变模型是3种常见的突变模型,各种模型的内容及特点见表1.表1中f(x)为突变系统势函数,x为状态变量,a、b、c、d为状态变量的控制变量.将各模型主要控制变量、次要控制变量进行排序.若1个指标分解为2个子指标、3个子指标或者4个子指标,则该系统可分别视为尖点突变系统、燕尾突变系统、蝴蝶突变系统.依据突变理论,联立f'(x)=0和f″(x)=0得到突变系统分歧点集方程.当诸控制变量满足此方程时,系统会发生突变.通过分解形式的分歧点集方程导出归一公式,并利用归一公式对系统进行量化递归运算,可求出表征系统状态特征的系统总突变隶属函数值.归一公式使用的条件是:x及各个控制变量为突变级数,即在0-1内取值.初始突变级数的绝对值必须按照越大越好的原则投入模型,各控制变量的初始突变级数利用模糊隶属函数取得.本文中越大越优型指标和越小越优型指标的隶属函数分别为式(1)和式(2):式中,a2、a1为函数上下界.在定量指标最大、最小值的基础上增减本身的10%,以此作为该定量指标的上下界.若同一对象控制变量之间存在明显相互关联,该对象各控制变量为互补型,对应状态变量按平均值法取得;否则各控制变量为非互补型,状态变量按大中取小的原则取得.借鉴Constanza et al提出的全球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方法,分别从生态功能、供给功能、调节功能和文化功能4个方面选取13个指标进行综合评价.根据突变理论对指标体系进行分解,重要指标在前,次要指标在后,采用Delphi专家打分法最终确定各指标重要性的排序,结果见图1.由图1可以看出:第3级指标自左向右分别为燕尾突变型、蝴蝶突变型、蝴蝶突变型、尖点突变型;第2级指标为蝴蝶突变型;第1级指标为总评价指标.常规的等级标准是将生态服务功能由低到高依次分为4个等级[5],即很差(Ⅰ级)、一般(Ⅱ级)、较好(Ⅲ级)、优良(Ⅳ级),对应的分级标准见表2.由于采用突变级数法算出的评价值一般较高,需对照绝对意义下的常规等级标准制定出适应自身特点的等级标准,这使得突变级数法更具实用价值[6].根据归一公式特点,底层各指标4 个等级相对隶属度分别取[0,0.25)、[0.25,0.5)、[0.5,0.75)、[0.75,1],则当底层指标隶属度均为x(x=0,0.25,0.5,0.75,1)时,生态服务功能各层等级指标隶属度及总隶属度的标准如表2所示.根据游云飞[7]的方法,以福建省4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武夷山保护区、梅花山保护区、龙栖山保护区、天宝岩保护区)和5个国家级森林公园(福州森林公园、三明格氏栲森林公园、德化石牛山森林公园、厦门莲花山森林公园、旗山森林公园)的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为原始资料,利用越大越优型指标的隶属函数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得到第3级评价指标的初始隶属度矩阵(表3).由初始隶属度矩阵可得福建省自然保护区与森林公园生态服务功能评价总隶属度和二级隶属度(表4).从表4的A指标可知,福建省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服务功能与森林公园的相差悬殊,两极分化严重.武夷山自然保护区作为国务院批准的全国第一个国家重点自然保护区,是全国唯一的一个既是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又是世界“双遗产”保留地的保护区,资源环境优美,生态体系完整,科研水平先进,社区经济发达,生态旅游规范,其生态服务功能综合评价达到Ⅳ(优良)级标准,4项功能也都达到Ⅳ(优良)级水平,充分显示其在福建省自然保护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梅花山自然保护区具有完整的山地生态系统,生境条件复杂多样,动植物资源丰富,区系复杂,具有很高的生态、社会、经济效益,生态服务功能综合评价达到Ⅱ级标准,4项功能都达到Ⅱ级水平,在福建省自然保护区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龙栖山自然保护区和天宝岩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服务功能综合评价接近Ⅱ级标准.龙栖山自然保护区有近4000 hm2原始森林,是我国独特的天然植物园,因此其调节功能达到Ⅱ级标准,但生态、供给、文化功能都只有Ⅰ级水平,或接近Ⅱ级水平.天宝岩自然保护区较龙栖山自然保护区稍差,4项功能都只有Ⅰ级水平.5个森林公园的生态服务功能都是Ⅰ级水平,4项功能也都只达到Ⅰ级水平.福建省森林公园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比自然保护区差,主要原因是森林公园面积较小.例如,福州国家森林公园总面积只有859.33 hm2;而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总面积56527.4 hm2,是福州国家森林公园的65.7倍.对福建省自然保护区及森林公园的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福建省自然保护区及森林公园的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从大到小排列顺序为: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梅花山自然保护区>龙栖山自然保护区>天宝岩自然保护区>德化石牛山国家森林公园>旗山国家森林公园>厦门莲花山国家森林公园>三明格氏栲国家森林公园>福州国家森林公园.【相关文献】[1]余新晓,秦永胜,陈丽华,等.北京山地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价值初步研究[J].生态学报,2002,22(5):783-786.[2]杨锋伟,鲁绍伟,王兵.南方雨雪冰冻灾害受损森林生态系统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评估[J].林业科学,2008,44(11):101-110.[3]刘炳钻,魏远竹.香蕉果园的生态服务功能及其价值评估——以福建省为例[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8(5):34491 -494.[4]冉圣宏,吕昌河,王茜.生态退耕对安塞县土地利用及其生态服务功能的影响[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3):111-116.[5]李锋,王如松.城市绿地系统的生态服务功能评价、规划与预测研究——以扬州市为例[J].生态学报,2003,23(9):1929-1936.[6]魏婷,朱晓东,李杨帆.基于突变级数法的厦门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J].生态学报,2008,28(12):6312-6320.[7]游云飞.福建省自然保护区与森林公园生态服务功能评价[J].林业经济,2007(7):62-65.。
辽宁6个森林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的评价

辽宁6个森林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的评价鲁小波;陈晓颖【期刊名称】《西部林业科学》【年(卷),期】2011(040)001【摘要】在对辽宁6个森林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层次分析法将其生态旅游资源的评价分为保护区特征、自然景观价值、科研教育价值和社会经济价值4个方向和14个评价因子,进一步确定各因子的权重,从而建立其评价模型.在评价模型的基础上,对位于辽宁省范围之内的6个森林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综合价值最高的是白石砬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其评价得分为82.14分,其他依次分别为老秃顶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80.44分)、医巫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78.13分)、仙人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75.52分)、努鲁儿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73.6分)、海棠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72.83分).%On the basis of investigating the eco-tourism resources in 6 national nature reserves in Liaoning province , using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eco-tourism resources of the target nature reserves were evaluated by 4 aspects and 14 indicators.These 4 aspects are characteristics of nature reserve, natural landscape value, scientific value, society and economics value.The weight of all estimating indicators were calculated and identified, and the evaluation model was established.The evaluation results indicated that Baishilazi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pertained the highest composite score of 82.14, the rank of other 5 nature reserves were Laotudingzi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80.44), YiwulushanNational Nature Reserve (78.13), Xianrendong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75.52) , Nuluerhu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73.60) and Haitangshan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72.83).【总页数】5页(P21-25)【作者】鲁小波;陈晓颖【作者单位】渤海大学,辽宁,锦州,121013;渤海大学,辽宁,锦州,12101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59;S759.9【相关文献】1.森林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与持续利用模式研究——以广西猫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 [J], 杨主泉;曾锐2.对辽宁仙人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旅游资源的评价及开发利用对策 [J], 任广仁3.森林类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综合评价——以黑里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J], 郭彦丹;张玉钧4.河南鸡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构想 [J], 李海涛;哈登龙;张照喜;杜化堂5.辽宁白狼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与效益 [J], 宋飞;周树森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水文分析的动物通道选址——以龙栖山自然保护区为例

192
西北林学院学报
35卷
evaluation model$andthehaJitatsuitaJilityofthestudyarea wasevaluated [asedontheevaluation$the hydrologicalanalysismoduleofArcGIS wasusedtosimulatetheactivepathsofanimalsandsuperimpose withtheroadtodeterminetheappropriateanimalchannelposition Theresultsshowedthattheareaswith higher HSI were concentrated in thehighaltitude areas and gentle slope areas in the middle ofthe nature reserve ThevegetationsintheseareasweremainlynaturalJroad-leavedforestswiththecharacteristicsof oldage$widecoveragearea$highdegreeofcloseness$whichcouldmeettheneedsoflargeandmedium-sized Jeastsfortheirforaging$concealingandJreeding ComJined withtheZuantifiedanimalactivitypath$the deallocationsoftwoanimalpassagewayswerefound However$theroutesweretheoreticalresultsofthe simulationfromtheHSImodelwithmaximumproJaJility$practicaltestshouldJeconductedaftertheproposed channel constructionwas completed ContinuousmonitoringofwildlifethatwouldusethepassagewaystoJeestaJlishedshouldJecarriedouttoassesstheefectivenessofthepassageways$fromwhichfurtherimprovementand modification couldJe madetoachievesatisfactoryresults Thesimulated wildlife passagewayscannotonlyprovidereferencesforthesiteselectionofwildlifecorridorJutalsoprovideascientificJasisforanimalmigrationcorridormodificationandforestselectivecuting 6/>?+=@;'wildlifecorridor&hydrology&haJitatsuitaJility&forestroad
国家森林公园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国家森林公园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朱磊;李燕楠;胡静;周葆华;贾垚焱【期刊名称】《干旱区地理》【年(卷),期】2022(45)2【摘要】国家森林公园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之一。
以1994、2004年和2019年国家森林公园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空间分析技术系统探究其空间分布格局及成因,旨在为国家森林公园空间布局优化和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结果表明:(1)国家森林公园主要分布在胡焕庸线以东,大致形成了以京津冀、长三角、川渝交界和湘赣交界地区为核心的高密度分布地区,呈现出“大集聚、小分散”的分布格局。
(2)国家森林公园系统分形特征明显,分形结构较为复杂。
(3)国家森林公园省际间分布差异明显,三大地带间呈现东西少、中部多的“凸字形”分异规律,八大分区间呈现“由长江中下游、西南地区向东北和黄河中游地区递减”。
(4)国家森林公园热点区呈现出一定的不稳定性,其中黑龙江、江苏和浙江发展较为活跃,持续保持在热点区域,而新疆、西藏和四川等地基本上都处于冷点区域,森林公园发展较为缓慢。
(5)地形、降水量、客源市场和旅游资源禀赋是影响国家森林公园空间分布格局的主要因素。
【总页数】12页(P389-400)【作者】朱磊;李燕楠;胡静;周葆华;贾垚焱【作者单位】安庆师范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中国旅游研究院武汉分院;山西财经大学文化旅游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59【相关文献】1.临汾市住宅价格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研究2.基于百度指数的天猫双十一关注度空间分布格局及影响因素研究3.晋城市传统村落空间分布格局及影响因素研究4.城市近郊村庄空间分布格局及影响因素研究——以徐州市为例5.喀斯特地区桥梁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福建林学院学报2011年第31卷总目次

雷 公藤 总 D A提取方 法 的研究 ……… …… … 范文洁 ,洪 伟 ,李 N
模拟氮沉降对温郁金叶丛期叶面积形成的影响 ………………………………………………………………
… … … … … … … … … … … … … … … … … …
荣
海 ,洪
伟 ,吴承 祯 ,范海 兰 ,李
键 ,陈
・
2・
福
建
林
学
院
学
报
第 3 卷 1
第 2期
不同林龄木麻黄人工林细根养分现存量动态 ……………………………… 吴锡麟,叶功富,张立华 (7 9) 2 种杉木人工林密度与立木生物量的研究 …………… 黄贤松, 吴承祯 , 洪 伟 , 李周坤 , 程周平 (0 ) 12
柳 杉 人工林 经济 成熟 的研 究 …… …… …… …… …… … …… … 刘 标 ,江 希钿 ,黄 娘增 ,李小铃 (0 16) 静 ,徐 同波 ,覃德 文 ( 1 ) 10
郑 宇 , 天 友 ,陈凌艳 ,陈礼光 ,荣俊冬 ,郑郁善 (2 ) 何 16
西洋杜鹃组培苗生根培养及其内源激素含量变化的研究 ……………………………………………………
… … … … … … … … … … … … … … … … … … … … …
陈凌艳, 郑 宇,陈礼光, 荣俊冬, 郑郁善 (3 ) 11 .
绿竹与毛竹纤维素合成酶( e ) Cs 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A
… … … … … … … … … … … … … … … … … …
邓小波 , 尚连 , 颖, 胡 曹 卢学琴, 任 鹏, 段 宁 (4 8)
原料组 成对 竹纤 维一 水 泥复合 材料 性 能的影 响 …… …… …… …… ……… 余 妙春 ,童雀 菊 ,谢拥 群 (1 9)
大兴安岭盘古林场森林景观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关联性

Sp a t i a l Pp i n t Pa t t e r n s a n d As s o c i a t i o ns o f Fo r e s t La nd s c a p e s i n
b e c o me a h o t s p o t i n l a n d s c a p e e c o l o g y . Th e p u r p o s e o f t h i s p a p e r wa s t o a n a l y z e t h e s p a t i a l d i s t r i b u t i o n p a t t e r n a n d a s s o c i a t i o n s o f t h e ma i n f o r e s t l a n ds c a p e s i n Da x i n g’a n Mo u n t a i n s,wh i c h c a n c o n t r i b u t e t o c l a r i f y t h e f o r ma t i o n a n d ma i n t e n a n c e me c h a n i s m o f f o r e s t l a n d s c a p e s i n t h i s a r e a a n d a l s o c a n p r o v i d e s o me i n s i g h t s f o r h e a l t h y ma n a g e me n t o f t h e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 金项 目: 福建省 自 然科学基金资助项 目(o 90O 3 福建农林大学青年教 师基金资助项 目( 00 1 ) 2 0 J54 ); 2 10 9 。 作者简介 : 胡欣欣( 9 2 , , 18 一) 女 实验师, 博士, 从事计算机技术在林业科学中的应用研究。
Ab t a t h o e t a d c p a tr fL n qs a t n l N t r e e v s a ay e y u i g l d c p n ie ,s c s s r c :T e f r s l s a e p t n o o g ih Nai a a u R s r e wa n e n o e n lz d b sn a s a e i d c s u h a n p th a e ,p t hp r tr n mb ro a c fa t i n in, e a ain i d x o n n e i d x,a d S n h c e ac - ac r a ac e mee , u e p th, r ca d me s i f l o s p rt n e ,d mia c e o n n O o ,w h w r c lu i e ltd u d rt e ln s a t c u u n i t e s f a e h e r s lss o e h tb a —e v d,p n d b mb o w r i a d ae n e h a d c p s u t r q a t ai ot r .T u t h w d t a r d l a e e r e t v w e e ie a a o e man l n - n e s a e sye f h ee e h y as e e l d t e d s i u in o e a a ,t ep r tr ,a d t e n mb r fp th w r e n - c p tl so e rs r .T e lor v ae h it b t f h r s h e mee s n h u e ac e v r u e t v r o t e i o e y v r y n d p e e td t a eb o d la e d c p a h s o l ae n d t a sfa me tt n d g e d p th s p r - e l ,a r s n e h t h r a — v d l s a e W t e mo t mpi td,a h ti r g na i e r e a ac e a a i t e n a s c c t o n t n d ge e e f r o e ,b t o - o d l d c p d e o o c ln s a e w r ih r i e re w r a l l w r u n w o a s a a c n mi a d c p e e h g e .Me w i ,t e n iae h t h — o i y n n e n n a hl e h y id c td t a e r t e s r e h d a h g r d mia c e a ih p o n e,u e e a d c p it b t n a d a l w dv r i n t e w o e v e n n v n l n s a d s u i o i est o h h l . e i r o n y
H U n x n Xi . i
( o eeo o p t n n r t nS i c , uinA r u u n o s yU i r t, uhu F j n30 0 , h a C l g f m u r dIf mao c ne Fj g cl r adFr t n esy F zo , ui 5 02 C i ) l C ea o i e a i te er v i a n
绿阔叶林。植物分布处于泛北极植物区与热带植物区过渡带。该保护区海拔 80 1 0 0 — 0m为毛竹林 , 0— 0 9 0 11 0 m为常绿阔叶林 , 00— 0 0 1 0 1 0m为针阔混交林 , 10 1 0 2 1 0 — 0m为针叶林 , 30m以上为草甸层。 3 1 0
Ke r s:n t r s re; o s l d c p ;ln s a at r ;L n q s a y wo d au r e e e v fr t a sa e n e adcp pt n og i n e e h
景观是不 同斑块镶嵌而成 , 具有明显特征的地理实体 , 具有特定结构、 功能和动态特征的宏观生态系 统 。景观要素的空间分布称为景观格局 , 】 其变化是 自然、 社会和生物要素相互作用 的结果 。森林景 J 观是以森林生态系统为主体所构成的景观 , 也包括森林在景观整体格局和功能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其他类 型的景观 , 具有系统性、 空间性和动态性等特点 , 强调 的是空间异质性、 等级结构和时空尺度 。森林景 J 观格局研究 旨在似乎 由无序 的斑块镶嵌而成的景观上 , 发现其潜在的有意义的规律 , 并通过发现森林景观 内的各种梯度分布 , 从而揭示基本规律和掌握调控手段 , 同时采用科学 的规划设计对景观实现生态保护、 恢复、 建设和管理 J 。 龙栖山国家级 自然保护区以生物种类的多样性, 珍稀动、 植物丰富性和中亚热带森林植被的典型性而 著称 , 是一个理想的森林生态旅游环境。众多学者 从各角度对保护区进行相关科学研究 , 但对整体 景观格局分析研究甚少。笔者从景观生态学角度 , 分析景观格局的总体特征、 各景观类型的斑块面积和周 长等, 揭示保护区森林景观空间格局的基本规律和掌握调控手段, 为保护区实现生态保护、 恢复、 建设和管
第 2期
胡欣欣 : 龙栖 山国家级 自然保 护区森林 景观空间格局分析
・1 7・ 3
子古陆东南滨浅海与浙闽古陆的边缘; 气候具有大陆气候特征 , 又兼有海洋性气候特色, 属亚热带季风气候 区; 土壤母岩主要由花岗岩、 变质岩、 砂砾岩、 石英岩、 云母片岩等组成 ; 森林覆盖率达 9.% , 65 植物区系组织 复杂, 属于北极植物区、 中国一 日 本森林植物亚区、 亚热带植物区系; 植物资源丰富, 地带性植被为典型的常
12 森林 景观 分类 .
在福建省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技术规定的基础上 , 以龙栖山国家级 自然保护区植被图、 地形图等为
基本分析图 , 以景观尺度 、 景观嵌块体的特征、 基质的形状 和大小以及色调等 , 结合森林生态系统和树种组 成等群落特征及当地林业工作者的生产实践 、 研究成果为依据 , 将森林景观划分为: 松林景观、 阔叶林景 观、 竹林景 观 、 杉林景 观 、 经济林 景观 、 木林地 景 观 、 灌 疏林 地 景观 、 非林地 景 观和无 立木林 地景 观 ( 1 。 表 )
( 福建农林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 福建 福州 300 ) 502
摘要 : 运用景观结构定量分析软件计算景观指 数 , 采用景观总体特征、 斑块 面积 、 斑块周长 、 斑块数 、 分维数 、 破碎化和均匀
度等景 观指 数分 析龙栖 山国家级 自然保护区森林景观空间格 局。结 果表 明, 叶林 、 阔 松林 和竹林是保护 区主要景 观 ; 各类
表 1 景观 类型 划分
Ta l Clsi cto fln sa etp s be 1 a s ain o d cp y e i f a
景观类型 松林景观 ( ) 阔叶林景观 ( )
界定标准 包括优势树种为马尾松、 黄山松 等常绿针 叶林 的斑块
包括优势树种为槠类、 栲类、 栎类 等其它 阔叶林来源于龙栖山国家级 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文本资料(05— 05年) 龙栖 山国家级 自 20 2 1 、 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报告文本资料、0 7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 20 森林植被分布图( :0oo 和地 1 1 o ) 形 图(:0 o ) 1 1 o 。在 Ac I o r S中以 3 3 G 0m× 0m的网格大 小数字化森林植被分布 图和地形 图, 并转化成 Gi 格式 , r d 用景观结构定量分析软件 Fas t33 栅格版) r t s .( ga 计算景观指数。在景观空间分析方面 , 近年来 已提出不少指标 [ , 】 本研究选取景观斑块面积、 ¨ 周长 、 平均斑块形状指数、 平均斑块伸长指数、 分维数 、 分 离度 、 破碎化、 多样性指数、 优势度以及均匀度等景观指数来反映研究区域 的空间格局特征。
景观的面积 、 、 周长 斑块数分布极不均衡 ; 阔叶林景观 的斑块 形状最为 复杂 , 碎化程 度和斑块分 离度水平都 较低 , 破 而非林 地景观 、 经济林景观 的破碎化程度较高; 区各景观分布不均匀 , 保护 总体多样性水平较低 , 但森林景观整体优势度较高。 关键词 :自然保护区 ; 森林景观 ; 景观空 间格局 ; 龙栖 山
福建林学 院学报
2 1 ,1 2 :3 0 13 ( ) 16—19 3
第3 1卷 第 2期
2 1 年 4月 01
Junl f ui o eeo F r t ora o j nC l g f oe r F a l sy
龙栖 山国家级 自然保护 区森林景观空 间格局分析
胡 欣欣
疏林地景观 ( )
灌木林地景观 ( )
无立木林地景观 ( ) 包括宜林荒山荒地、 采伐 迹地 、 火烧迹地 、 宜林沙荒地 、 可封育成林荒 山荒地 、 中林缘空地和哲未利用荒 山荒地 林 非林地景观 ( ) 林地外的其它陆地 , 包括农地 、 牧地 、 滩涂地 、 未利用地 、 其它用地
包括优势树种为毛竹的斑 块 包括优势树种为杉木、 柳杉等常绿针 叶林 的斑块
竹林景观 ( ) 杉林景观 ( )
经 济林景观 ( )
包括优势树种茶、 杜仲、 柑橘、 名梨等经济林 的斑块 01 .≤郁闭度 < . 02的林地 覆盖度 3 %以上 , 防护功能 的林地 0 具有